免疫学实验技术

合集下载

兽医免疫学08.免疫学实验技术

兽医免疫学08.免疫学实验技术

(2)试管凝集反应
为一种定量试验,用已知抗原检查血清中有无特异抗体, 并测定其相对含量。
1.取7只洁净小试管于管架,分别加0.5mL生理盐水。
2.在第1管中加1:10稀释血清0.5mL,混合后吸出0.5mL 毫升于第2管,同样混匀后吸出0.5mL于第3管。依次类推,稀 释到第6管,吸0.5mL弃去。第7管不加血清作为对照;
间接血凝抗原的制备可用加碱或加热的方法使菌体中的 多糖物质浸出,去除类脂以免干扰红血球的吸附作用。但如 系蛋白质时则用来吸附的红血球需先用鞣酸予以处理。
Patient
1 2 3 4 5 6 7 8
间接血凝试验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 1/1024 Pos. Neg.
(一)凝集反应
当颗粒性抗原与其相应抗血清混合时,在一定浓度的电解 质环境中,抗原凝集成大小不等的凝集块,叫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广泛地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各种抗原性质的分析。 即可用已知免疫血清来检查未知抗原,亦可用已知抗原检测特 异性抗体。
凝集试验的种类
(1)直接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原 (2)间接凝集试验: 可溶性抗原 (3)病毒的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 (4)乳胶凝集试验
3.用移液管吸取待检抗原,分别加每管0.5mL;
4.同法于第2排各管中加入伤寒O菌液0.5mL。
5.将各管振荡混匀,放37℃水浴箱中2—4小时或37℃ 孵育箱中过夜次日取出观察结果。
2、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载体上,然后
与相应的抗体结合,也可出现颗粒载体的凝集现象,称为间接 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比直接凝集反应敏感性为高,可用于 微量抗体或抗原的检查。
1、直接凝集试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概述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崭新的学科,涉及医学各个领域,并与理工农各学科相互渗透。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也是医学生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

目前免疫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现代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

它与分子生物学一样是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不可缺的工具。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作为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践技能、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医学免疫学实验目的与要求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不仅使学生验证部分理论知识和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免疫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基础性实验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经典免疫学实验方法和现代免疫学实验技术,使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2.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往往由多种实验手段、技术和层次的实验内容所组成。

通过综合性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

3.设计性实验是在完成基础性试验和综合性试验的基础上,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所提供的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自选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试验,最后以论文形式写出实验报告。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医学免疫学实验室规则1.学生在上实验课前,应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要求,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熟悉所要使用的仪器、药品的性质和注意事项,预测实验结果。

2.注意保持科学实验的严肃性、严格性和严密性。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实验技术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实验技术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实验技术细胞和分子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重要领域,它涉及到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免疫反应和免疫调节机制。

在这个领域中,实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工具,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细胞和分子免疫学实验技术。

1.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是研究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特定类型的细胞,用于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功能。

常用的细胞培养技术包括细胞传代、细胞培养基的配制和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等。

2. 免疫细胞分离技术免疫细胞分离技术是将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从混合细胞群中分离出来,以便进行单个细胞的研究。

常用的免疫细胞分离技术包括磁珠分离法、流式细胞术和细胞排序术等。

3. 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是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标记目标蛋白质,以观察其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该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免疫细胞表面标记物、细胞内信号通路蛋白质和炎症标记物等。

常用的免疫组化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

4. 免疫印迹技术免疫印迹技术是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检测目标蛋白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该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变化,从而研究其在免疫反应中的功能。

常用的免疫印迹技术包括Western blot和ELISA等。

5. 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并使用荧光标记的二抗进行检测。

该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分布等。

常用的免疫荧光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等。

6. 免疫PCR技术免疫PCR技术是将PCR技术与免疫学相结合,用于检测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

该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和免疫调节机制。

常用的免疫PCR技术包括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

7. 细胞因子检测技术细胞因子是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

通过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可以了解免疫反应的活性和炎症程度。

ELISA实验原理

ELISA实验原理

ELISA实验原理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用于检测体液中的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和浓度。

其原理是将待检测物与特异性抗体进行反应,通过酶标记反应产生可检测的信号。

直接ELISA是最简单的ELISA形式。

首先,待检测物(抗原)被固定在高吸附力的微孔板上。

然后,加入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物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接着,加入酶标记化的二抗与抗体结合,并经过洗涤去除未结合的分子。

最后,加入底物,酶作用产生可检测的信号。

间接ELISA是通过在待检测物上结合特异性抗体,然后使用酶标记的次级抗体来检测。

首先,待检测物(抗原)与微孔板结合。

然后,加入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物结合,并经过洗涤去除未结合的分子。

接着,加入酶标记化的次级抗体,它可以与特异性抗体结合。

再次经过洗涤,加入底物,酶作用产生可检测的信号。

竞争ELISA用于测定体液中抗原或抗体的浓度。

首先,待检测物(抗原)与微孔板结合。

然后,加入酶标记化的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物结合。

接下来,加入待检测物与抗原竞争结合的未标记特异性抗体。

随后,加入底物,酶作用产生可检测的信号。

待测物浓度越高,未标记抗体与抗原竞争的就越多,导致酶标记抗体的结合减少,从而信号强度减弱。

免疫酶染色法用于定位特定抗原或抗体的位置。

首先,待检测物(抗原)与微孔板结合。

然后,加入特定抗体与待检测物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接下来,加入酶标记化的二抗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并经过洗涤去除未结合的分子。

最后,加入底物,酶作用产生染色物质,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抗原或抗体的位置。

总结起来,ELISA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并使用酶标记物的免疫学实验方法。

通过调整实验条件和所使用的抗体类型,可以检测不同的待测物,并确定其浓度或位置。

ELISA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外源性病原体和异物的免疫应答机制的科学。

免疫学方法是研究免疫学过程和免疫学问题的一种手段,主要包括免疫学实验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和免疫学治疗方法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免疫学方法进行介绍。

一、免疫学实验方法。

1. 免疫细胞分离和培养。

免疫细胞分离和培养是研究免疫细胞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方法。

通过离心、梯度离心、磁珠分选等技术,可以分离出各种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并进行体外培养,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2.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染色或荧光标记等方法来检测组织中特定抗原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这项技术在病理诊断、免疫细胞定位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3. 免疫沉淀技术。

免疫沉淀技术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将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沉淀下来,从而分离出特定的蛋白质或复合物。

这项技术在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结构分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二、免疫学检测方法。

1. ELISA法。

ELISA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通过将待检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与固相载体上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二抗或底物,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产生可检测的信号,从而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检测。

2. 免疫印迹法。

免疫印迹法是通过将待检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转膜到膜上,然后用特异性抗体结合,最后通过化学发光或染色等方法来检测特定蛋白质的存在和表达水平。

3. 流式细胞术。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进行快速、高通量的检测和分析的方法,可以用于细胞表面标记物的检测、细胞周期分析、细胞凋亡检测等。

三、免疫学治疗方法。

1.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常用于器官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以防止移植物排斥反应。

2. 免疫增强剂。

免疫增强剂是一类能够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或治疗方法,常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治疗,以增强机体抵抗能力。

《免疫学实验技术》实验讲义修订版20xx精选全文

《免疫学实验技术》实验讲义修订版20xx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免疫学实验技术》实验讲义修订版20xx亲们:曾老师发来的实验讲义,请下载打印,每次课带相应的讲义。

1.下周一实验1点开始,切记时间不要迟到哟。

2.作业:第一次(今天)的实验报告,还有“大吞噬”和"小吞噬"的图。

3.漂亮美女们要把头发扎好,为自己的健康着想哟。

实验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实验【原理】吞噬细胞具有对异物(细菌、绵羊红细胞、鸡红细胞等)吞噬和消化的功能,在机体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1. 通过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活动的观察,加深理解细胞吞噬作用的过程及其意义。

2.掌握小鼠腹腔注射给药和摘眼球放血及脊椎脱臼处死的方法。

【材料】小鼠、2%鸡RBC(CRBC)、尖吸管、玻片、瑞氏染液、眼科剪、弯头眼科镊、1mL注射器【方法】10%的硫乙醇酸钠溶液腹腔注射1ml(诱导腹腔巨噬细胞大量渗出) 4d) 2%CRBC腹腔注射1ml45min)轻揉腹部1min,剪开表皮,暴露腹膜,剪一小口,取腹腔液(用尖吸管)滴于玻片一端推片(自然干燥)瑞氏染色(10min)冲洗,印干,镜检【注意事项】⒈ 腹腔注射时勿注入皮下;⒉ 染色时玻片勿互相碰触;⒊ 观察时注意玻片正反面。

结果:吞噬百分率=吞有SRBC的吞噬细胞/100个吞噬细胞×100%吞噬指数=所吞SRBC数/100个吞噬细胞1附:⒈ 2%CRBC悬液的制备:吸取在阿氏液中保存的CRBC沉淀0.3mL,置于玻璃试管内,加入2mL生理盐水,混匀,2000rpm, 5min离心,此为洗涤红细胞。

离心毕,观察上清,如无溶血现象,即可弃上清,取红细胞沉淀(即为压积红细胞)0.2mL,移入15mL离心管中,以10mL注射器吸取生理盐水10mL加入,混匀,即为2%CRBC悬液。

若洗一次后仍可见溶血现象,则重复第一步,直至无溶血发生,方可配制实验用红细胞悬液。

⒉ 摘取胸腺,脾脏。

均为重要的免疫器官,做动物实验获取免疫细胞的重要来源示教片:大吞噬实验:即本实验结果;小吞噬实验: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吞噬葡萄球菌(标本片示教)实验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法)一、原理:四甲基偶氯唑盐(MTT)可作为线粒体中琥珀酸脱氢酶的底物。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设计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设计

04
实验技术在教学中的意义
0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0 2 培 养 学 生 的科学素养 和创新能力
03
帮助学生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 概念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 计能力
04
0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 力
实验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免疫学实验技术在医学、生物学等 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实验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免 疫学研究的深入
教师姓名:李明 教学经验:10年 教学成果: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多项教学奖项 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特色:注重实验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免疫学实验技术概述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目标与内容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评价与反馈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资源与平台 免疫学实验技术教学师资队伍与建

01
免疫学实验技术概述
实验技术定义与分类
实验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趋势明 显,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实验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提高 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实验技术的绿色化、环保化趋势,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02
免疫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添加 标题
掌握免疫学实验的数据分析和结果 解释
01
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免疫反应和 免疫机制的实验方法
03
细胞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细胞免 疫反应的实验方法,如细胞培养、 细胞融合等
05

免疫实验技术实验报告模板

免疫实验技术实验报告模板

免疫实验技术实验报告模板一、实验目的1. 掌握免疫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

2. 学习如何通过免疫实验技术检测特定抗原或抗体。

3. 理解免疫实验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免疫实验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来检测和定量分析生物样本中的特定分子。

通过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目标分子结合,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免疫荧光、免疫电泳等方法来检测和分析。

三、实验材料1. 待测样本:血清、组织匀浆等。

2. 试剂:特异性抗体、酶标记的二抗、底物溶液等。

3. 仪器:酶标仪、离心机、恒温水浴、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样本准备:根据实验要求,将待测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和稀释。

2. 抗原-抗体反应:将待测样本与特异性抗体混合,进行孵育,使抗原与抗体结合。

3. 标记与检测:使用酶标记的二抗与一抗结合,通过底物反应产生可检测的信号。

4.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个时间点和条件,以及最终的检测结果。

五、实验步骤1. 样本稀释:将待测样本按照实验要求进行稀释。

2. 抗原-抗体孵育:将稀释后的样本与特异性抗体混合,放入恒温水浴中孵育一定时间。

3. 洗涤:使用缓冲液洗涤反应板,去除未结合的抗体。

4. 二抗标记:加入酶标记的二抗,再次孵育。

5. 显色反应:加入底物溶液,使酶催化底物产生颜色变化。

6. 光度测定:使用酶标仪测定各孔的吸光度,记录数据。

六、实验结果1. 数据展示:将测定的吸光度值以图表的形式展示。

2. 结果分析:根据吸光度值的变化,分析样本中目标分子的浓度或存在情况。

七、讨论1. 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的关系,讨论可能的原因。

2. 探讨实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如孵育时间、温度等。

3. 提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八、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说明免疫实验技术在检测特定抗原或抗体方面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九、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格式示例。

[2] 参考文献格式示例。

十、附录1. 实验原始记录。

免疫学实验技术新进展

免疫学实验技术新进展

免疫学实验技术新进展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是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学实验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和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近年来免疫学实验技术的新进展。

一、单细胞免疫分析技术单细胞免疫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免疫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传统的免疫分析方法通常是对大量细胞群体进行平均化的测量,无法揭示单个细胞之间的异质性。

而单细胞免疫分析技术能够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免疫细胞的表型、基因表达、蛋白质分泌等进行精确分析,为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例如,单细胞 RNA 测序技术(scRNAseq)可以同时检测数千个单个细胞中的基因表达谱,帮助研究者发现新的免疫细胞亚群和细胞状态转换。

流式细胞术与单细胞分选技术的结合,可以对特定的免疫细胞进行分离和后续的深入分析。

此外,质谱流式细胞术(CyTOF)能够同时检测大量蛋白质标志物在单个细胞中的表达,提供了更全面的细胞免疫表型信息。

二、免疫组库分析技术免疫系统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 T 细胞受体(TCR)和 B 细胞受体(BCR)的基因重排上,形成了庞大的免疫组库。

免疫组库分析技术通过对 TCR 和 BCR 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和分析,可以了解免疫系统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动态变化。

新一代测序技术(NGS)的应用使得大规模、高通量的免疫组库分析成为可能。

通过对 TCR 和 BCR 的可变区基因进行测序,可以评估免疫细胞的克隆多样性、克隆扩增情况以及抗原特异性等。

免疫组库分析在肿瘤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揭示免疫系统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三、成像技术在免疫学中的应用成像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直观地观察免疫细胞在体内的分布、迁移和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手段。

共聚焦显微镜和双光子显微镜能够在细胞水平上实时观察免疫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过程。

常用免疫学实验技术

常用免疫学实验技术

常用免疫学实验技术嘿,咱今儿就来聊聊这常用免疫学实验技术呀!你说这免疫学,那可真是神奇得很嘞!就好像是一个神秘的宝库,里面藏着好多好多宝贝等着我们去挖掘。

先来说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吧,这就好比是一个超级侦探,能精准地找出我们想要的“线索”。

它能检测各种抗原和抗体,是不是很厉害呀!通过它,我们能知道身体里有没有那些“捣蛋分子”,就像警察抓小偷一样,一抓一个准儿。

还有那免疫荧光技术,哇哦,这简直就是给细胞穿上了漂亮的“荧光衣服”呀!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细胞的模样,它们在那“闪闪发光”,告诉我们好多关于它们的小秘密呢。

再讲讲免疫印迹法,它就像是一个拼图大师,能把那些复杂的蛋白质分子给拼凑完整,让我们知道它们到底是啥模样,在搞什么名堂。

流式细胞术呢,就像是一个神奇的筛子,能把各种细胞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它能告诉我们细胞的数量、种类,还能看出它们是不是健康的呢。

你想想看呀,如果没有这些免疫学实验技术,我们怎么能知道身体里的免疫系统是怎么工作的呢?怎么能知道那些病菌啥时候会来捣乱呢?这些技术就像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帮我们了解身体这个奇妙的世界。

你说,要是没有它们,那得多迷茫呀!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啥也看不见,多吓人呀!这些技术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探索免疫学的道路。

咱再说说,这些技术在医学上的作用那可太大啦!医生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诊断疾病,就像有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快速准确地找到病因。

然后呢,就能对症下药,把那些病魔给赶跑啦!这不是造福人类嘛!而且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免疫学实验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呢。

说不定以后还会有更厉害的技术出现,那时候,我们对免疫学的了解可就更深入啦!是不是很让人期待呢?反正我觉得呀,这些常用免疫学实验技术真的是太重要啦!它们是我们探索免疫学奥秘的得力助手,也是保护我们健康的重要武器呢!大家可一定要好好了解了解它们呀!。

现代免疫学实验技术

现代免疫学实验技术

现代免疫学实验技术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及其功能的科学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免疫学实验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现代免疫学实验技术,包括流式细胞术、ELISA、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

1.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和鉴定细胞表面标记物的技术。

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或细胞亚群,从而帮助研究者理解免疫细胞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流式细胞术的主要步骤包括样品准备、标记抗体、细胞分析和数据分析。

通过流式细胞术,研究者可以在数千个细胞中同时检测多个标记物,进一步了解免疫细胞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2. ELISA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和浓度。

ELISA的原理是将待检测物质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再使用酶标记的二抗与该抗体结合,最后通过酶促反应使底物发生颜色变化,从而定量测定待检测物质的浓度。

ELISA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检测、生物学研究等领域。

3.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用于检测组织中特定抗原的方法。

该技术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标记特异性抗体来检测组织切片中的抗原表达情况。

免疫组织化学常用于研究组织中特定蛋白的表达和定位,从而了解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可以观察到染色的细胞或组织结构,帮助研究者确定特定抗原的存在和分布。

4. 免疫荧光免疫荧光是一种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来检测特定抗原的方法。

在免疫荧光实验中,待检测物质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再与荧光标记的二抗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的抗体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免疫荧光广泛应用于细胞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可用于检测细胞膜、细胞器或细胞内分子的定位和表达。

现代免疫学实验技术包括流式细胞术、ELISA、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等。

这些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免疫学领域的实验技术将会越来越先进,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免疫系统的奥秘。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切片中的抗原结合,通过显色反应显示抗原在组织中的分 布和定位,适用于病理诊断和科研研究。
原位杂交技术
将标记有特异性探针的核酸序列与组织切片中的靶序列结合,通过显色或荧光反 应显示靶序列在组织中的位置和表达情况,用于基因表达和调控研究。
04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步骤
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举例
免疫细胞研究
利用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免疫细胞的种类、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揭示免疫应答的细胞基础。
免疫分子研究
通过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分子的结构、功 能和调控机制。
免疫遗传学研究
运用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免疫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对免疫功 能的影响。
农业领域的应用举例
生物医学应用
免疫学实验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疫苗研发 、抗体药物筛选、免疫诊断等。
02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识别
01
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通过特定的抗原受体与免疫细胞结合。
抗体产生
02
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特
异性抗体。
抗原抗体结合
Western blot
将蛋白质样品通过凝胶电泳分离后,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 利用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学检测,可实现对蛋白质的表达、 修饰和相互作用研究。
免疫共沉淀(Co-IP)
利用特异性抗体与靶蛋白结合,通过沉淀反应将与之相互作 用的蛋白质一同沉淀下来,用于研究蛋白质复合物或蛋白质 相互作用。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19
目录
• 免疫学实验技术概述 •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原理 • 免疫学实验技术类型及特点 • 免疫学实验技术设计步骤 • 免疫学实验技术操作规范与注意事

医学实验教案细胞免疫实验与技术

医学实验教案细胞免疫实验与技术

环保处理
02
03
减少废弃物产生
废弃物需交由专业机构进行无害 化处理,确保不对环境和人体健 康造成影响。
合理规划实验步骤和试剂用量,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废弃物产生 。
个人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
个人防护
实验人员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采 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接种疫苗、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
应急处理
02
应用细胞免疫技术开发特异性高、灵敏度好的免疫检测试剂盒
,用于临床诊断和科研。
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转化
03
将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转化为临床应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
展。
05
细胞免疫实验注意事 项及安全规范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01
02
03
04
实验前准备
熟悉实验流程,检查实验器材 和试剂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确 保实验环境符合安全标准。
实验步骤与操作规范
细胞培养
将所需的免疫细胞在适宜条件 下进行培养,保持细胞状态良 好。
细胞处理
在特定时间点收集细胞,进行 相应的处理,如, 如培养基、抗体、细胞株、显 微镜、离心机等。
免疫刺激
向培养体系中加入特定的抗原 或抗体,模拟免疫应答过程。
结果观察
02
细胞免疫实验技术与 方法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基本概念
细胞培养是指将细胞从机体中取 出,在人工模拟体内环境的条件 下,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主要
结构和功能的技术。
细胞培养类型
包括原代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培养 、细胞株与细胞系培养等。
培养条件与方法
包括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培养环 境的控制(温度、湿度、pH值等) 、细胞传代与冻存等。

免疫学实验技术

免疫学实验技术

实验须知一.实验课的目的要求免疫学实验课的目的是加强和巩固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和体会,学习和掌握免疫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为上好免疫学实验课,要求同学做到如下各点:1.课前务必做好充分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

2.在实验进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指导所列步骤和要求进行操作,坚持实验的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3.真实记录实验结果,对错误的结果要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得出结论。

实验完成后,写出实验报告及时交给老师批改。

4.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防止各种事故发生。

二.实验室规则免疫学实验材料,有些是病原微生物,在实验中稍一不慎和防护上的不善,便有发生人身感染的可能。

所以要求同学认真遵守下列各点:1.进入实验室先把个人书包放到指定地点,穿好白大衣,实验台上只放实验指导、记录本和文具。

2.实验室内必须肃静、整洁,不得高声谈笑和随便走动。

3.禁止吸烟、饮食,不能用手抚摩头面,以防感染。

4.实验中如发生割破皮肤及实验材料破损事故,应立即报告教师,进行紧急处理。

皮肤破伤可用2%红汞或2%碘酒消毒。

污染桌面、地面和物品可用3%来苏儿来消毒。

5.用过的有菌器材和培养物放于指定地点,经过菌液的吸管放在装有消毒液的桶内,用过的载片,用后立即放到消毒缸内,不得弃置桌上。

6.注意节约实验药品,爱护实验器材,如有损失和破损,立即报告教师,等候处理。

7.易燃物品(酒精、二甲苯等)不准接近火源,如遇火险,先关掉电源,再用湿布和沙土覆盖灭火。

8.实验结束。

将实验台收拾整齐,擦净桌面,然后脱下白大衣反叠好放入衣柜内,再洗手消毒后离去。

9.值日生扫好室内卫生,并检查水电、煤气等开关是否关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实验一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形态的观察目的要求:观察与免疫相关的几种细胞的形态,了解它们在机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器材:显微镜血液涂片(瑞氏染色)结缔组织切片方法:油镜观察一.血涂片的观察(A)红细胞:淡红色,无核的圆形细胞,因红血球为双凹形,故边缘部分染色较深,中心较浅,直径7—8微米。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免疫荧光技术 ( I FA ) 、 免 疫
印迹技术 (Western
blot)等
注意事项:避 免非特异性反 应,保证实验 结果的准确性
免疫细胞分离与培养技术
免疫细胞分离 技术:包括磁 珠分选法、流 式细胞仪分选
法等
免疫细胞培养 技术:包括T细
胞、B细胞、 NK细胞等细胞
的培养方法
免疫细胞功能 检测:包括细 胞增殖、细胞 因子分泌、细 胞凋亡等检测
实验技术发展历程
19世纪末:免 疫学实验技术的 萌芽阶段
20世纪初:免 疫学实验技术的 初步发展
20世纪中叶: 免疫学实验技术 的快速发展
21世纪初:免 疫学实验技术的 现代化和智能化
3
医学免疫学实验常用技术
抗原抗体反应技术Leabharlann 原理:抗原与 抗体特异性结

应用:检测抗 原、抗体或免
疫复合物
方法:酶联免 疫吸附试验 (ELISA)、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添加目录项标题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概述 医学免疫学实验常用技术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的应用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的挑战与展望
1
添加目录项标题
2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医学免疫学实验 技术:通过实验 方法研究免疫系 统、免疫反应和 免疫性疾病的科
5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的挑战与展望
实验技术的局限性
实验方法:部分实验方法存在局限性,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设备:部分实验设备性能有限,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部分实验材料质量不稳定,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人员:部分实验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常用免疫学相关实验技术及方法

常用免疫学相关实验技术及方法

(二)放射免疫测定(radioimmunoassay)
放射免疫测定通常用于测定组织液和血液中的激素水平。放射免疫 分析多数用125I来标记抗体。被检测抗原即未标记物,通常吸附在固 相载体中,如多孔酶联塑料板或试管中。在此固相载体中标记的特异 性抗体与特定的未标记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结合。非特异性吸附可以 通过加入过量的非特异性卵磷脂蛋白或洗涤液来封闭。未结合的标记 抗体则用洗液去除。最终特异性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残留在反应 板或试管中。用125I标记的抗体,其放射性强度可以直接测定。
三、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 纯淋巴细胞的采集 黏附贴壁法 1.磁铁吸引法
四、淋巴细胞亚群的分离 E花环沉降法 尼龙毛分离法 亲和板结合分离法 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1.流式细胞分选法
五、淋巴细胞的功能分析 (一)T细胞功能的检测 T细胞转化试验 (1)非抗原性刺激物 (2)抗原性刺激物
第三节 转基因动物
一、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及发展史 转基因动物(transgeni animal)是指所有细胞基因组中稳定地整合 由人工导入的外源基因,能正常表达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 仅有部分组织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动物,称为嵌合 体动物(chimera animal)。
二、转基因动物技术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将经过基因工程改造过的目的基
2. 细胞杀伤试验 (1)形态学检查法 (2)放射性核素法
(二)B细胞功能的检测 B细胞早期活性指标的测定 溶血空斑形成试验 B细胞增殖能力的试验
(三)NK细胞能力的检测 形态法 酶释法 荧光法 放射性 化学发光法
(四)吞噬细胞的检测 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检测 (1)细胞运动功能检测 (2)吞噬和杀菌功能的检测 2. 巨噬细胞功能的检测 (1)炭粒廓清试验 (2)吞噬功能的检测 (3)巨噬细胞溶酶体酶的测定

免疫学实验技术

免疫学实验技术

免疫学实验技术
免疫学实验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和分析免疫系统的实验方法。

它涉及到各种技术和手段,用于检测、分析和研究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以及免疫反应。

其中一些常见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包括:
1. 流式细胞术:这是一种用于对单个细胞进行高速分析和分选的技术。

它可以用于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内蛋白质、细胞功能等。

2. 免疫组织化学:该技术用于检测组织样本中的特定抗原或蛋白质。

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中的目标抗原结合,然后通过显色或荧光染料进行可视化。

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是一种常用的检测体液中特定抗体或抗原的技术。

ELISA 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并通过酶催化的显色反应来定量检测目标分子。

4. Western blotting:该技术用于检测蛋白质样本中的特定抗原。

它通过电泳分离蛋白质,然后将其转移到膜上,再使用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5. 免疫沉淀:这是一种用于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

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捕获目标蛋白质,然后通过沉淀和分析来确定与其相互作用的其他蛋白质。

6. 细胞培养和功能分析:免疫学实验常涉及细胞培养,如淋巴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功能测定,以研究免疫细胞的行为和应答。

这些技术在免疫学研究、疾病诊断、药物开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免疫学实验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为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机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工具。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实验后应对实验结果进行严格 的审核和分析,确保实验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及执行情况检查
免疫学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生物安全、化学品安 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实验室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数据分析方法
根据实验目的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如 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
结果呈现
将分析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式呈现,使结果更加直观和 易于理解。同时,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将实验结果和结 论进行交流和分享。
05
免疫学实验结果解读与讨论
结果呈现方式选择及优缺点比较
表格呈现
适用于展示大量数据,便于比较和分析,但可能 缺乏直观性。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23
contents
目录
• 实验设计概述 • 免疫学实验技术 • 实验动物与模型选择 • 免疫学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 免疫学实验结果解读与讨论 • 免疫学实验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01
实验设计概述
实验目的与意义
01
02
03
探究免疫学机制
通过实验手段深入探究免 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调 控机制,为免疫学理论研 究提供实验依据。
设计实验方案
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包括实 验分组、样本处理、观察指标 、数据收集与分析等。
结果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 证实验假设并得出结论。
02
免疫学实验技术
抗原抗体反应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克隆抗体腹水制备及纯化

取8周龄左右BALB/C小鼠,腹腔注射0.3-0.5ml降植烷(Sigma), 7-10天后腹腔注入5-10×105个杂交瘤细胞,注射后7-10天可见小 鼠腹部明显膨大,采取腹水,2000rpm离心3min,收集上清液,即 为单克隆抗体腹水。

辛酸-硫酸铵沉淀法纯化抗体:取1倍体积腹水加2倍体积0.06M PH4.8醋酸缓冲液稀释,加辛酸(30ul/ml腹水),室温下边加边搅 拌,4℃澄清1小时,12000rpm离心20min,收集上清,再用50% 饱和硫酸铵沉淀免疫球蛋白,4℃放置2小时,3000rpm离心20min, 沉淀用2倍体积的PBS溶液溶解,在4℃流动透析24小时后即获纯 化的腹水抗体,-70℃保存。
特点
• • • • •
成本较低,步骤较简单。 抗体回收率较高。 抗体纯度较高,电泳后可见少量杂带,适合于各种标记。 纯化后抗体体积大,需要浓缩。 需要冷柜,自动收集器。
亲和层析法


• •
原理
利用蛋白质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抗体-抗原,受体-配体) 将一种配基与凝胶颗粒结合,捕捉与它相配的物质。 洗脱一般采用改变pH值的方法
基本步骤
抗原制备: 商品化或自行表达 基础免疫:首次,抗 原用量大,用佛式完 全佐剂(Complate Freund’ adjuvand , 含矿物油,卡介苗等)。
•加强免疫:第2次以后,抗
原量减半,多次,间隔2-4 周,用佛式不完全佐剂 (Incomplate Freund’ adjuvand ,不含卡介苗).
单抗制备原理

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 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 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975年分子生物学家G.J.F.克勒和C.米尔斯坦在自然杂交技术的基 础上,创建立杂交瘤技术,他们把可在体外培养和大量增殖的小鼠 骨髓瘤细胞与经抗原免疫后的纯系小鼠脾细胞融合,成为杂交细胞 系,既具有瘤细胞易于在体外无限增殖的特性,又具有抗体形成细 胞的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特点。将这种杂交瘤作单个细胞培养, 可形成单细胞系,即单克隆。

• • • •
特点
成本较低,步骤较复杂。 抗体回收率很低。 抗体纯度高,电泳后杂带很少,适合于各种标记。 需要高速离心机,耐高速离心的玻璃离心管。
离子交换法

• •
• •
原理
利用溶液中各种带电粒子与离子交换剂之间结合力的差异进行物质分离. DEAE是一种阴离子交换剂,自身带正电荷 (Diethylaminoethyl,二乙氨基乙基) 将样品的pH值调至等电点以上,使样品带负电荷. 采用盐溶液洗脱,通过高浓度的带同种电荷的离子(Cl-)置换被分离的组分.

• • • •
特点
成本高,步骤较简单。 抗体回收率较高,分离条件缓和,抗体活性不受影响。 抗体纯度较高。 需要自动收集器。
纯化方法选择原则

不需要纯化则不纯化;(具体应用)
依据后续实验需求及实验室条件。

腹水效价测定

用常规间接ELISA方法检测单抗腹水效价, 腹水效价在10-5-10-7之间的可用于实际应 用。
其他抗体纯化方法
盐析法(硫酸铵沉淀)
离子交换法 亲和层析法 凝胶过滤法
盐析法(硫酸铵沉淀)

• • • •
原理
在高浓度中性盐存在下,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而产生沉淀 硫酸铵是最常用的中性盐 不同蛋白质的盐析常数不同 硫酸铵的加入量通常以饱和度表示 (100%饱和度:767g/L)


利用培养或小鼠腹腔接种的方法,便能得到大量的、高浓度的、非 常均一的抗体,其结构、氨基酸顺序、特异性等都是一致的,而且 在培养过程中,只要没有变异,不同时间所分泌的抗体都能保持同 样的结构与机能。
单抗制备原理
HGRP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TK:胸腺嘧啶核苷激酶
HAT:次黄嘌呤(H)、胸腺嘧啶核苷(T)、氨基蝶呤(A)
质免疫共沉淀、免疫荧光技术、ELISA等
多抗来源

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具有 不同基因不同的B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当 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 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细胞。被激活的 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 忆B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 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液中,即为多克隆抗 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放血制备血清: 可一次放血(颈动脉) 也可多次取血(耳静脉)
取血测效价: 加强免疫两次或 三次以后的第7天取 血。
佐剂的作用机理: 延长抗原的作用时间 增强吞噬作用 刺激抗原提呈
促进细胞因子分泌 诱导淋巴细胞分裂、增殖 影响T细胞“极化”
实验方法
• • • • •
新西兰大耳白,2000g(雌雄均可),健康,无病原 基础免疫 0.5ml抗原(含0.25~0.5mg蛋白或108颗粒抗原) 0.5ml佛式完全佐剂(CFA) 制备抗原-佐剂乳化液 背部、颈部皮下多点注射或腿部肌肉注射 加强免疫 间隔2-4周,可进行多次 0.5ml抗原(蛋白量减半) 0.5ml佛式不完全佐剂(IFA) 制备抗原-佐剂乳化液 背部、颈部皮下多点注射或腿部肌肉注射


细胞融合
取上述免疫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按5-10:1的比 例,在无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混匀,1500rpm离心5min,去 除培养基,用50% PEG(Sigma)作为融合剂,在37℃下水浴下加 入0.5-0.7ml,使其融合2min,用无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终止融 合后1500rpm离心5min,沉淀用HAT培养基悬浮,分装到96孔含有 饲养细胞的细胞板中,37℃,5%CO2的细胞培养器皿中培养。
多克隆抗体制备
动物选择:




• •
兔子(rabbit):最常用于自制抗体,抗体量较多。(新西兰,大耳 白) 小鼠(mouse):可用于自制抗体,但抗体量很少。(BALB/C,昆 明鼠) 大鼠(rat):可用于自制抗体,免疫过程要麻醉动物。(Wistar大 鼠) 羊(sheep、goat):常用于较大批量地生产抗体(商品)。 马(horse):常用于大批量生产治疗用抗体(商品)。 豚鼠(guinea pig):国外实验室常用。
特点
• • • •
成本低,步骤简单。 抗体的回收率比较高。 抗体纯度比较低,电泳后可见到明显的杂带,不适合于做各种标记。 需要高速离心机。
正辛酸-硫酸铵沉淀法
原理 两步沉淀: • 先加正辛酸去杂蛋白. 正辛酸是一种有机酸,在酸性条件下(pH4.5)可使大分子的杂蛋白沉淀. • 后加硫酸铵使抗体沉淀.
免疫学实验技术
抗体

定义: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 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 蛋白。
1.诊断:各类血清学检测, 抗人球蛋白测试,早孕检 测 等
医学应用:
2.治疗:单克隆抗体疗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 硬化症等),肿瘤治疗。
科研应用:免疫共沉淀、免疫印迹、染色
单抗与多抗比较
单抗 单一 个体的属性 容易,效果好 绝大多数是小鼠 长 (最短4个月) 复杂 多 多抗 复杂 群体综合的性质 难度高一些 兔、羊、豚鼠等 短(2个月) 简单 少
抗体组成 抗体性质 纯化标记 种属来源 制备周期 制备技术 经费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免疫荧光技术(IF) 免疫共沉淀(Co-IP)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基本步骤
实验方法


免疫小鼠
选择体重18-20g BALB/C 雌性小鼠,用制备抗原免疫。50—100ug 抗原/只与等体积福氏完全佐剂混合,充分乳化后,经背腹部皮下 多点注射0.5ml每只,间隔3周,取与一免等量抗原和等体积的福氏 不完全佐剂充分乳化后,第二次皮下多点注射0.5ml每只,过3周后 用加倍剂量的抗原进行腹腔注射,3天后取脾细胞进行融合。

ELISA基本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 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 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

在测定时,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表面的 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 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通 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 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 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呈色的 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特点
• • • • • 成本较低,步骤较简单。 抗体回收率较高。 抗体纯度较高,电泳后可见少量杂带,适合于各种标记。 纯化后抗体体积大,需要浓缩。 需要冷柜,自动收集器。
凝胶过滤法(分子筛)


• •
原理
将样品混合物通过一定孔径的凝胶介质,由于流经路径的差异,使不 同分子质量的组分分离. 大分子物质直接从凝胶颗粒外通过,走得快;小 分子物质进入凝胶颗粒的内部再出来,走得慢。 适合于IgM类抗体的纯化 (五聚体,分子量约800KD)


筛选出的特异性阳性孔用常规的有限稀释法克隆,获对上述抗原有特异性反应的杂交瘤细胞株。 细胞株进一步扩大培养,用于制备单抗腹水和液氮冻存。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

杂交瘤细胞通常用含有8%--10%的二甲亚砜和20%小牛 血清的培养基冻存于液氮中,在液氮中细胞可以保存多 年,在-80℃中可以作3-6个月短期保存。冻存细胞需要 缓慢降温,复苏细胞时需快速升温,这样可以确保细胞 有较高的存活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