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鹬蚌相争

合集下载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是一个古代的寓言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只鹬和一只蚌正在为河里的珍珠而争斗,但渔夫却从中获得了好处。

有一天,一只鹬在河里发现了一颗珍珠,它想要把它抢走,然而不久,一只蚌也发现了这颗珍珠,它也想要把它抢走。

于是,鹬和蚌就开始争夺这颗宝贝。

两者打得正热,谁也不肯让步。

这时,渔夫在旁边走过,看到了这幅景象,于是他停下来想:两只鸟和蚌同时抢夺珍珠,我可以从中获利!于是,渔夫拿
起一根棍子走近两只动物,威胁说:“如果你们不把珍珠交给我,我就会把它们都打死”。

虽然鹬和蚌都很不情愿,但他们也没办法,只得把珍珠交给了渔夫。

最后,渔夫交给了珍珠,而鹬和蚌也只得走开,毫无好处。

这就是古代寓言“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内容。

它告诉我们,人不可挑起争端,应当聪明的化解矛盾。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详细解释说明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详细解释说明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因为一条美味的鱼而发生争斗,最终被一位渔翁趁机捕获的故事。

这个寓言通过动物之间的争斗,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一些道理和道德准则。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则寓言故事,探讨争斗的危害以及对立双方的追求利益的盲目性,以及渔翁得利的寓意。

通过这则寓言,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启示性的智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寓言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以及阐明文章撰写的目的。

正文部分主要围绕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展开,分别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寓意等方面进行阐述。

结论部分将对整个寓言进行总结归纳,阐明其中的启示和给予结语。

整篇文章将以此结构来进行全面、有逻辑的叙述,并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其中的哲理。

文章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探讨人们在利益冲突中的应对方式和思考角度。

通过分析故事中鹬和蚌的争斗,以及渔翁最终获利的情节,引发读者对于利益博弈和合作共赢的思考。

同时,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呼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尊重他人,协商解决矛盾,实现和谐发展。

2.正文2.1 鹬蚌相争在一个小湖边,有一只鹬和一只蚌,它们都住在湖边的沙滩上。

一天,鹬在湖边觅食时,发现了一只肥美的蚌,便想要把它抓住享用美味。

而此时,蚌也意识到了鹬的意图,它紧闭双壳,不让鹬靠近。

于是,鹬便开始用尽办法,不停地去啄击蚌的壳,希望能够把它啄开。

而蚌则紧闭双壳,不给鹬任何机会。

这样一来,鹬和蚌便陷入了相争的局面,双方都不愿意放弃,争得头破血流。

在这个过程中,鹬不断啄击蚌的壳,而蚌则不停夹紧自己的壳,双方都希望能够胜出。

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场相争只会让他们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因为在他们的相争中,他们引来了另一个觊觎者——渔翁。

而渔翁正是受到了鹬和蚌的争斗吸引,得以趁机捕捉到了它们。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编了《郑人买履》和《鹬蚌相争》两则寓言。

其中《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

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

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

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并不难。

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则《鹬蚌相争》又是典型的“小故事蕴含大道理”的寓言故事。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历史故事贯穿始终,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寓意。

另外还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延展文本,力争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有机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随文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及新词,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理解词义。

2.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展开想象,具体讲述自己创编的故事。

教学重点: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解题质疑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老师就先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

2.师讲《鹬蚌相争》的典故: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小的国家。

在弱小的国家之间,也常常发生一些战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6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6篇)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6篇)《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一、第一自然段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二、第二、三自然段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

提醒:加表情(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7、评价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三、第四自然段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1、录音范读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四、总结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2、交流五、发挥想象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六、小练笔《鹬蚌相争》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2、能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中国古代寓言鹬蚌相争的寓意

中国古代寓言鹬蚌相争的寓意

中国古代寓言鹬蚌相争的寓意寓言故事简介鹬蚌相争是一则中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为了争夺一处浅滩而展开的激烈角逐。

最后,两者都因相互妥协而得到了一部分利益。

一级标题寓言故事的寓意1.争强好胜的弊端:故事中的鹬和蚌为了争夺利益不顾一切,最终导致双方都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

这告诫人们,盲目争强好胜只会带来无谓的损失和纷争。

2.合作和妥协的重要性:故事中的鹬和蚌最后明白了他们只有通过妥协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

这表明合作和妥协是解决矛盾和争议的最佳方式。

3.利益的相对性:故事中的鹬和蚌最终各自分得一半浅滩,虽然双方都会有所损失,但也都得到了一部分利益。

这告诉人们,有时候在争夺利益时,不一定要争取全部,而是要适度取舍。

4.智慧胜于武力:故事中的蚌利用自己的外壳将鹬的喙卡住,最终以智慧战胜了鹬。

这说明在解决问题时,智慧和策略远比武力更加重要。

收获与启示1.学会妥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冲突和争执。

学会妥协和寻求共赢的方式,将会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2.争夺利益的取舍:在事业或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面临利益的选择。

学会适度取舍,不追求完美,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3.运用智慧解决问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有依靠智慧和策略,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不要一味地依靠暴力或力量,而是要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4.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合作和团结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局面。

相互的理解、宽容和支持可以促进团队和社会的发展。

二级标题社会意义与现实例证1.在社会层面上,鹬蚌相争寓意着国家之间的争端与战争。

通过智慧和妥协,各国可以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争端,实现共赢。

2.在企业和职场中,鹬蚌相争的寓意告诫人们,要懂得在团队合作中互相支持和妥协,以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

3.在家庭生活中,鹬蚌相争教导子女们要学会分配权益、互相包容和尊重,以维系和谐的家庭关系。

个人成长与自我提升1.学会妥协和谦让,能够帮助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增进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矛与盾鹬蚌相争》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赛教课精品课件PPT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矛与盾鹬蚌相争》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赛教课精品课件PPT

互动反馈
心灵感悟
说话、做事切忌夸大其 词,信口开河,只有尊重客 观事实,才能免于身陷“自 相矛盾”的尴尬处境;而有 冲突的矛盾双方,如果没有 努力化解冲突的意识与智慧, 只会落得两败俱伤。“得饶 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 阔天空”,希望我们能从中 获取对人生有益的启思。
特色写法
借事寓理,简练、含蓄而不失深刻
取了他之前法家的学说,成为
法家的集大成者。
刘向 (约前77—前6),西汉经
学家、目录学家和散文家,原 名更生,字子政,彭城(今江苏 徐州)人。其主要著作有《说苑》
《新序》。他还整理修订了
《战国策》《楚辞》等。
字词整合
yì 音序 y 英文
1、生难字
翻译translate/translator

部首
“弗能应”表现了楚人的尴尬。他的话互相 抵触,无法自圆其说,只能落得被人耻笑的下场。
3、鹬和蚌落得双双被擒的下场,原因是什么?
它们之所以会落得这样的下场,是因为 双方都不肯相让,都要治对方于死地,全然 不顾更大的危险。
4、想一想,若是没有渔人,鹬和蚌的命运会有所 改变吗?
若是没有渔人,结果会是两败俱伤,同归
矛盾或抵触。
因此,这一则里的“矛盾”指的是言语或 行为自相抵触的现象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 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 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鹬和蚌都
想置对方于死地,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
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 三者坐收渔利。 因此,这一则里的“矛盾”指的是为了保护 某方面的利益而失去了其他的利益。
曝(pù):晒太阳。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  苏教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鹬蚌相争》是讲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这则寓言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需在多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在理解寓意上下功夫。

边读边问几个为什么,如鹬和蚌怎样做才不会被打鱼的人捉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三维目标】:1.学会正确读出有关语言的语气。

2.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3.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具】:录音机、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故事《狐假虎威》,狡猾的狐狸借愚笨的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其实自己并没有什么本事。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鹬蚌相争)二.授新1.初步理解。

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应该明白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鹬是一种水鸟。

蚌是指河蚌,肉质很鲜美。

争是指争持,对抗。

这个故事讲的是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

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2.读文,深入理解(1)师: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看鹬和蚌分别想怎么样?(学生读文,师讲解。

)师:从“不住地朝下看”,可以看出鹬很饿。

“多好的一顿美餐呐!”从鹬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它非常想吃河蚌的肉。

从“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以看出它馋得受不了了。

“立刻”,说明鹬飞下来的动作速度,表现了它想吃河蚌已无法控制。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起因部分(第一部分):写“鹬啄蚌肉,蚌夹鹬嘴。

”(板书:(起因)“鹬啄蚌肉,蚌夹鹬嘴”)(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3、4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读文,师讲解。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

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2.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课件ppt课件

24寓言两则《鹬蚌相争》课件ppt课件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 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是第一部),又称《国策》。全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 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 实战演习手册。
qLC0-8R425cbnmdswaqLC0-8R425cbnmdswa
24
寓言两则
——《鹬蚌相争》这则寓言包含 什么寓意?
鹬蚌相争
故事的起因 一只河蚌张开壳 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 伸到 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 肉。河蚌急忙把壳儿 合上 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夹住
故事的发展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 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毫不示弱 得意洋洋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 “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 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 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故事的结果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 喜笑颜开 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他 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 没费一点力气 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寓意
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 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 、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 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 校阅皇家藏书,撰成的《别录》是 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著有《新 序》、《说苑》、《列女传》等。

北师大小学语文六年级下《五 冲突:寓言二则》 名师课件_0

北师大小学语文六年级下《五 冲突:寓言二则》 名师课件_0

课后作业
续编故事: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 鹬和蚌一齐捉住了……
提示:渔夫会说些什么? 鹬和蚌之间又会有怎样的一 番对话呢?请同学们展开想 象,把故事续编完整。
(1)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2)它们怎么争? (3)结果怎样?
鹬(啄),蚌(夹),双方(互不 相让) 结果(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从 而使第三者得到利益。
鹬蚌相争告诉人们: 凡事要权衡得失, 互相谦让,化解矛盾冲 突。否则第三方得利。
• 当赵国要出兵攻打燕国时 ,苏代讲了《鹬蚌相争》 的故事,可是在拐弯抹角 地向赵王提出建议。同学 们想想在这里面,谁是鹬 ?谁是蚌?谁是渔翁?
译文
蚌正张开壳晒太阳,鹬一下子啄住了 它的肉,蚌立刻闭壳夹住了它的嘴。鹬 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 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蚌说:“(我怎能放你!)你的嘴今天 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 鹬了。”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 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 带着下面的问题,看课文曝,而鹬啄其肉,蚌 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 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 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 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是一 种水鸟,羽 毛茶褐色, 嘴、脚都很 长,上体 通常杂黑褐 色,尾和体 侧具有横斑, 常在水边或 田野中 捕吃小鱼、 贝类等。
蚌 生活在江、河、湖、沼里的贝类,
种类很多,大部分能在体内自然形成 珍珠。

曝—晒
huì
喙—嘴
qián
箝—钳
再读课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 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 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 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 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以及道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以及道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以及道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以及道理 1这一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味的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和意义道理成语典故: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臣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著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打渔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父”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揭示道理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鹬和蚌都想致对方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大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问题似乎并不止于此。

因为我们不仅要问了:它们为什么会相争呢?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呀!因为它们都缺乏一颗爱“人”之心,它们只知道爱自己,要消灭对方,结果在不爱对方的、不爱敌人的同时,也不爱了自己,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这才是故事的深意所在呀!只知道爱自己的人,必然导致自取灭亡,与敌人同归于尽。

所以要有爱人之心,而这种爱人之心,又不是出自于对自己有好处的思想,而只是爱对方,哪怕是爱所谓的敌人。

爱我们的邻舍,爱我们的敌人,这是圣经当中爱的教导。

这才是大爱。

无大爱之境的人,不理解这种大爱,只会看到这其中的不可能,而不会看到这其中的可能,不会看到这其中的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

教育孩子只止于表面的现象,而看不到其中的爱的教育,不能挖掘其中的爱的教育。

寓言二则

寓言二则
你知道鹬是什么,蚌又 是什么,它们长什么样子吗? 在学习鹬蚌相争的课文前,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鹬和蚌吧?
鹬 是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上体
通常杂黑褐色,尾和体侧具有横斑,常在水边或田野中 捕吃小鱼、贝类等。
蚌 生活在江、河、湖、沼里的贝类,种类很多, 大部分能在体内自然形成珍珠。
鹬蚌相争
2.续写《鹬蚌相争》 3.请你试着用文言的形式写一段历史, 或写生活,写你的学习,写见闻,写冲突。
沈氏之子
(作者:503班 沈思祺)
吾姓沈名思祺,今十一岁有余 矣。吾琴棋书画皆善之,师长皆 谓之聪慧矣。
吾乃孝子也。母亲节至,吾谓 之洗足,母说之,夸吾孝子也。 吾之心乐似花。
无不陷也。”或曰: “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
“以子之矛,陷子 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
之盾,何如?”其 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人弗能应也。

鬻——卖
鬻: 卖; 者: 人; 誉: 夸耀;吾: 我的; 坚: 坚固;莫: 没有; 陷: 穿透; 或: 有人; 弗: 不; 应: 回答。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 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 弗能应也。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 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 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 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 禽之。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 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 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 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 禽之。
它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 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 那就会有死蚌了。”蚌说:“(我 怎能放你!)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 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 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 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的故事》

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的故事》

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的故事》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

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

’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

’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

”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道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 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 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译文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 会有死蚌!”河蚌也说:“今天不取出 嘴,明天不取出嘴,就会有死鹬!”
放弃 原文
得以
通“擒”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
他们两个都不肯退让,一个渔夫得到机 会把他们一起捉走了。

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上体 通常杂黑褐色,尾和体侧有横斑,常在水边或田野中 捕吃小鱼、贝类等。

生活在江、河、湖、沼里的贝类,种类很多, 大部分能在体内自然形成珍珠。
鹬蚌相争
书 读 百 遍 , 其 义 自 见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箝其喙。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 即有死蚌!’蚌亦谓鹬 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两 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 并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鹬蚌相争
我 会 翻 译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箝其喙。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 即有死蚌!’蚌亦谓鹬 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两 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 并禽之。
动脑筋
方出曝 蚌________ 1、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 件什么事?
啄其肉 鹬________
箝其喙 蚌________
鹬蚌相争
——《战 国 策》
西汉
刘向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 作,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 楚、赵、魏、韩、燕、宋、卫、中 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 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 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 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 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 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 历史的重要典籍。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 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 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 向所拟定。
我 会 读:
(yù)
一曝十寒 不容置喙 鹬蚌相争
(pù)
(huì)
(bàng)

曝—晒
huì
喙—嘴
qián
箝—钳
qí n
禽—擒
刚刚 晒太阳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 箝其喙。
夹住 鸟嘴
译文
一只河蚌刚刚从水里出来晒太阳, 一只鹬飞来啄食它的肉,河蚌马上合住 贝壳,夹住了鹬的嘴。
下雨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yān),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 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 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 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fǔ)也。故愿王熟计 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中心思想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双方争利,互不相让,有 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让第三 者从中获利的结果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从而使第三者得到 利益。
鹬蚌相争的故事告诉人们:
凡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到 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否则就 会两败俱伤,人别人钻空子。
2、这件事的结果怎样? 不肯相舍 二者________
得而并禽之 渔者_________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yān),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 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 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 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fǔ)也。故愿王熟计 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