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课件(完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 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 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 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
景。
2、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谒邑人,不使学”一句。
“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
“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 果。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 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拓展
请同学们以“从方仲 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 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 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 钟左右。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 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 却因其父“不使学”而 最终“泯然众人”,变 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 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词类活用
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 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宾客其父: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 待……,即把…当作宾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对……(感 到)有利可图。然:这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 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
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
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连普通人还 不如罢了。
动手做一做
㈠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 类㈡。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曰:“泯然众人矣。”
(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 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聪慧是从上天 接受的。
其受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明得多。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 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整体感知 探究主旨
❖百度文库味特色
㈠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 (即变化)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有作 诗才能,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 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 二三矣,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又
㈡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 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其父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 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从道理上 说,原因作者(议论)认为方仲永才 能衰退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正常学习和教育.
作家作品简介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 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仲 zhòng 啼 tí 扳 pān 泯 mǐn
隶 lì 焉 yān 谒 yè 矣 yǐ
尝 cháng 邑 yì 称 chèn 耶 yé
析题:

❖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 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有的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通“攀”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 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 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书, 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 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 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 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 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 见之,十二三矣。
我听了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 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 为其名。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附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以……为:把……当作,养:赡养。 )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 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三)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 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
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 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 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 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 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 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写作意图。“伤”是哀伤, 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 方仲永这样的神童,“泯然 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诵读课文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曾经 书写工具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 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 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 形式。
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 闻”,是以“见”的形式。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 的形式。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揣摩语言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 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 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