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小说创作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回忆录·创作生涯的开始》
作品表现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 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
(一)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 面前时的幻灭;
(二)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三)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
之追求。
(《从牯岭到东京》)
《蚀》三部曲
1.《幻灭》:通过静女士在爱情和革命上的追 求与幻灭,表现了小资产阶级走向革命和在 革命中的幻灭过程。 ( 静女士、慧女士)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张 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 者》、毕飞宇《推拿》 、莫言 《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1)《霜叶红似二月花》辛亥革命前后的生活
(2)《虹》
五四时期的生活
(3)《蚀》三部曲
“大革命”的状况
(4)《子夜》
30年代的形势
(5)《锻炼》
抗战初期Leabharlann Baidu形势
(6)《腐蚀》
另:1933《几句旧话》指出:“大革命爆 发了,我眼见许多人出乖露丑,我眼见许多 ‘时代女性’发狂颓废,悲观消沉。”
:“时代新女性”系列形象的塑 造
《蚀》里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虹》 里的梅行素,《子夜》里的林佩瑶、张素素 等,她们的性格狷傲倔强,敢作敢为,敢爱 敢恨,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叛逆精神; 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提 出了挑战。
1921年,发起并成立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 研究会。
理论建设: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 实”。
文学批评:《春季创作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翻译: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被损害民族的文
学号”“俄国文学研究专号”。
《我走过的道路》茅盾生前写下的回忆录,记述了他 前半生50多年的风风雨雨,为政治、社会、文化史留 下了珍贵的史料。
茅盾曾说:
“《幻灭》、《动摇》、《追求》这三 篇中的女子虽然很多,我所着力描写的,却 只有二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型;慧 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同型。静 女士和方太太自然能得一般人的同情——或 许有人要骂他们不彻底,慧女士、孙舞阳和 章秋柳,也不是革命的女子,然而也不是浅 薄的浪漫的女子。”
三、长篇小说《子夜》(1933)
p194-198 30多万字 同时代的评论: 是中国小说大规模描写都市生活的开山之作。 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剖析小说。 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这篇小说就是记载介乎“五四”(1919) 和“五卅”(1925)这两个意义重大的日 子之间,梅女士追求人生意义过程。
茅盾说:
“这是我第一次写人物性格有发展,而且是 合于生活规律的有阶段的逐渐的发展而不是 跳跃式的发展”。
▲总结:“时代新女性”系列形 象的塑造
茅盾塑造了一系列“时代新女性”形象。 (大革命前后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女性)
抗战中后期的形势
赞誉
“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 “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
二、茅盾小说代表作
(一)《蚀》三部曲p191-192 《蚀》三部曲包括《幻灭》、
《动摇》、《追求》,是茅盾的 处女作。 取自茅盾亲身经验的1927年大 革命,“动乱中国的最复杂人生 的一幕”。
《蚀》的扉页上茅盾写下了这样 的题词:
《蚀》主题
是大革命时期的心理流程史,折射出现实社 会的迷乱、晦涩,揭示了特定历史过渡时代 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复杂心理,以及知识 分子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存状态。
(二)长篇小说《虹》(1929)
p192
“虹”的象征意义:“虹”是桥,虽幻美,却有 诱人的魅力,但本身是空幻的,是过渡性的。
反映时间:“五四”(1919)——“五卅” (1925)
《动摇》
2.《动摇》:展示的是革命时代革命与反革 命势力激烈斗争时期的现实。方罗兰的形象 反映了在政治和爱情上动摇、妥协的软弱者 的精神特质。( 方罗兰、孙舞阳、陆梅丽、 胡国光)
《追求》
3.《追求》:表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在大 革命失败后,既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又 不愿苟活沉沦,他们的心灵挣扎、精神 自我拯救以及掩饰不住的幻灭感。以章 秋柳为代表。 ( 张曼青、王仲昭、史循、 章秋柳)
主要文学成绩:
1、 1927—1928:处女作《幻灭》。第一次使用“茅盾”作笔 名。
2、1928年7月—1930年4月旅日期间: 《虹》(1929)短篇集 《野蔷薇》《泥泞》散文《卖豆腐的哨子》《红叶》、论文 《从牯岭到东京》等。
3、30年到抗战爆发:创作鼎盛期 《虹》、《子夜》、“农村三 部曲”、《林家铺子》中短篇集,散文集等。
反映空间:成都——泸州——上海 主人公:梅女士(梅行素) 思想转变:反抗封建婚姻、追求个性自由——
投身革命与集体之中,知识分子的成长小说
夏志清认为:
《虹》是茅盾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而从好多 方面来说,这也是他作品中最精彩的一本。
梅女士实在是作者所有小说里写得最用心, 同时也是最引人入胜的女主角。
4、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文化工作。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长篇《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短篇集,散文集等。 5、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 6、建国后担任作协主席、文化部长等职,主要从事文学批评,
基本停止文学创作活动。遗愿设立茅盾文学奖,三年一届:现 实主义、长篇(13万字)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第十章 茅盾的小说创作
本章重点: 《蚀》《虹》《子夜》 人物形象系列(资本家、时代女性) 《子夜》的艺术成就 社会剖析小说
一、生平及创作简介
1、茅盾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茅盾” (矛盾)是他发表 第一部中篇小说 《幻灭》起使用的 笔名,也是使用的 最多的一个笔名。
文学活动:
1920年,接编并改革《小说月报》,使其成为发表新 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
生命之火尚在我胸中燃炽,青春之 力尚在我血管中奔流,我眼尚能谛,我 脑尚能消纳,尚能思维,该还有我报答 厚爱的读者诸君及此世界万千的人生战 士的机会。营营之声,不能扰我心,我 惟以此自勉自励。
“蚀”的象征意义
“表明书中所写的人和事,正像月蚀 日蚀一样,是短暂的,而光明则是长久 的;革命也是这样,挫折是暂时的,最 后的胜利是必然的”。“意在揭露 1928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 惘”。
作品表现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 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
(一)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 面前时的幻灭;
(二)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三)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
之追求。
(《从牯岭到东京》)
《蚀》三部曲
1.《幻灭》:通过静女士在爱情和革命上的追 求与幻灭,表现了小资产阶级走向革命和在 革命中的幻灭过程。 ( 静女士、慧女士)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张 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 者》、毕飞宇《推拿》 、莫言 《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1)《霜叶红似二月花》辛亥革命前后的生活
(2)《虹》
五四时期的生活
(3)《蚀》三部曲
“大革命”的状况
(4)《子夜》
30年代的形势
(5)《锻炼》
抗战初期Leabharlann Baidu形势
(6)《腐蚀》
另:1933《几句旧话》指出:“大革命爆 发了,我眼见许多人出乖露丑,我眼见许多 ‘时代女性’发狂颓废,悲观消沉。”
:“时代新女性”系列形象的塑 造
《蚀》里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虹》 里的梅行素,《子夜》里的林佩瑶、张素素 等,她们的性格狷傲倔强,敢作敢为,敢爱 敢恨,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叛逆精神; 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提 出了挑战。
1921年,发起并成立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 研究会。
理论建设: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 实”。
文学批评:《春季创作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翻译: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被损害民族的文
学号”“俄国文学研究专号”。
《我走过的道路》茅盾生前写下的回忆录,记述了他 前半生50多年的风风雨雨,为政治、社会、文化史留 下了珍贵的史料。
茅盾曾说:
“《幻灭》、《动摇》、《追求》这三 篇中的女子虽然很多,我所着力描写的,却 只有二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型;慧 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同型。静 女士和方太太自然能得一般人的同情——或 许有人要骂他们不彻底,慧女士、孙舞阳和 章秋柳,也不是革命的女子,然而也不是浅 薄的浪漫的女子。”
三、长篇小说《子夜》(1933)
p194-198 30多万字 同时代的评论: 是中国小说大规模描写都市生活的开山之作。 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剖析小说。 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这篇小说就是记载介乎“五四”(1919) 和“五卅”(1925)这两个意义重大的日 子之间,梅女士追求人生意义过程。
茅盾说:
“这是我第一次写人物性格有发展,而且是 合于生活规律的有阶段的逐渐的发展而不是 跳跃式的发展”。
▲总结:“时代新女性”系列形 象的塑造
茅盾塑造了一系列“时代新女性”形象。 (大革命前后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女性)
抗战中后期的形势
赞誉
“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 “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
二、茅盾小说代表作
(一)《蚀》三部曲p191-192 《蚀》三部曲包括《幻灭》、
《动摇》、《追求》,是茅盾的 处女作。 取自茅盾亲身经验的1927年大 革命,“动乱中国的最复杂人生 的一幕”。
《蚀》的扉页上茅盾写下了这样 的题词:
《蚀》主题
是大革命时期的心理流程史,折射出现实社 会的迷乱、晦涩,揭示了特定历史过渡时代 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复杂心理,以及知识 分子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存状态。
(二)长篇小说《虹》(1929)
p192
“虹”的象征意义:“虹”是桥,虽幻美,却有 诱人的魅力,但本身是空幻的,是过渡性的。
反映时间:“五四”(1919)——“五卅” (1925)
《动摇》
2.《动摇》:展示的是革命时代革命与反革 命势力激烈斗争时期的现实。方罗兰的形象 反映了在政治和爱情上动摇、妥协的软弱者 的精神特质。( 方罗兰、孙舞阳、陆梅丽、 胡国光)
《追求》
3.《追求》:表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在大 革命失败后,既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又 不愿苟活沉沦,他们的心灵挣扎、精神 自我拯救以及掩饰不住的幻灭感。以章 秋柳为代表。 ( 张曼青、王仲昭、史循、 章秋柳)
主要文学成绩:
1、 1927—1928:处女作《幻灭》。第一次使用“茅盾”作笔 名。
2、1928年7月—1930年4月旅日期间: 《虹》(1929)短篇集 《野蔷薇》《泥泞》散文《卖豆腐的哨子》《红叶》、论文 《从牯岭到东京》等。
3、30年到抗战爆发:创作鼎盛期 《虹》、《子夜》、“农村三 部曲”、《林家铺子》中短篇集,散文集等。
反映空间:成都——泸州——上海 主人公:梅女士(梅行素) 思想转变:反抗封建婚姻、追求个性自由——
投身革命与集体之中,知识分子的成长小说
夏志清认为:
《虹》是茅盾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而从好多 方面来说,这也是他作品中最精彩的一本。
梅女士实在是作者所有小说里写得最用心, 同时也是最引人入胜的女主角。
4、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文化工作。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长篇《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短篇集,散文集等。 5、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 6、建国后担任作协主席、文化部长等职,主要从事文学批评,
基本停止文学创作活动。遗愿设立茅盾文学奖,三年一届:现 实主义、长篇(13万字)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第十章 茅盾的小说创作
本章重点: 《蚀》《虹》《子夜》 人物形象系列(资本家、时代女性) 《子夜》的艺术成就 社会剖析小说
一、生平及创作简介
1、茅盾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茅盾” (矛盾)是他发表 第一部中篇小说 《幻灭》起使用的 笔名,也是使用的 最多的一个笔名。
文学活动:
1920年,接编并改革《小说月报》,使其成为发表新 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
生命之火尚在我胸中燃炽,青春之 力尚在我血管中奔流,我眼尚能谛,我 脑尚能消纳,尚能思维,该还有我报答 厚爱的读者诸君及此世界万千的人生战 士的机会。营营之声,不能扰我心,我 惟以此自勉自励。
“蚀”的象征意义
“表明书中所写的人和事,正像月蚀 日蚀一样,是短暂的,而光明则是长久 的;革命也是这样,挫折是暂时的,最 后的胜利是必然的”。“意在揭露 1928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 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