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升降散的理论基础——火郁发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升降散的理论基础——火郁发之

摘要:升降散是杨栗山所著《伤寒瘟疫条辩》中的名方,“升阳中之清阳,降阴中之浊阴”。升降散虽方小力专,但配伍精妙,深受历代医家推崇,不仅可用于温病的治疗,亦可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疾病的治疗。升降散极受近代名医蒲辅周、赵绍琴以及国医大师李士懋等中医大家的推崇。本文从升降散溯源,升降散药物分析,升降散的理论基础三方面探讨。其中理论基础方面以中医四大经典理论为基础(主要涉及《黄帝内经》中火郁发之)探讨。

关键词:升降散火郁发之升清降浊气机

1.升降散方源

升降散雏形见于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载为内府仙方。“内府仙方: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瘟病。僵蚕(二两)、姜黄(二钱半)、蝉蜕(二钱半)、大黄(四两),上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立愈”。明代张鹤腾的《伤暑全书》收为治暑方剂。清代医家陈良佐的《二分析义》改分量、变服法,更名为赔赈散。书中言“窃为岁饥有赈,凡赈济之间,不可无此药以陪之,故曰陪赈散。”【1】清代医家杨栗山将其载入《伤寒瘟疫条辩》,列为治疗瘟疫的首方。

2.升降散药物分析

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米酒、蜂蜜组成。君药僵蚕是家蚕的幼虫在吐丝前因感染了白僵菌而发病致死形成的干涸硬化虫体。僵蚕气微腥味咸辛,性平,僵而不腐,具有胜风除湿,清热解郁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退热、止咳、化痰、镇静、镇惊、消肿等功效。用于治疗癫痫、高热惊厥、流行性腮腺炎、上呼吸道感染、遗尿等症【2】。臣药蝉蜕是蝉羽化时脱落的皮壳。蝉蜕味咸甘,性凉,疏风散热,祛风解毒,质轻而升。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蝉蜕有抗过敏、抗惊厥、解热、镇痛、镇静作用等方面的作用【3】。蝉蜕、僵蚕均为虫药,吴鞠通言“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温病起病急,传变快,用蝉蜕、僵蚕两虫药正符合治乱世当用重典之意。姜黄味辛苦,性温,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在方中祛邪伐恶,行气解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清除自由基、抗微生物以及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方面药理作用【4】。大黄味苦,性寒,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在方中抑亢盛之阳,泻火补虚。且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给邪气下行之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泻下、抗炎、保肝、止血、利胆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5】。杨栗山谓升降散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6】姜黄、大黄与僵蚕、蝉蜕配伍,辛凉透表与苦寒清热同用,共奏表里同治,内外分消,清热解毒,血脉畅通,畅达三焦之功,使邪热无可寄之所。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

3.升降散的理论基础

3.1升清降浊,调畅气机

升降出入是气化的基本形式。升降失权,气机郁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百病由生。《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气机的调畅对机体的正常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升降散证主治为“表里三焦大热,其症治不可名状者”。在上焦可见双目红赤痒痛,咽喉干燥、红肿疼痛,耳鸣、耳聋,甚则头面肿痛等上窍郁火的表现;在中焦可见呕吐腹泻,腹胀腹痛等邪犯中焦表现;在下焦可表现为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谷道不通或热迫下注等症。升降散中僵蚕、蝉蜕针对病机“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针对病机“降阴中之浊阴”。四

药相合,辛开苦降,清升浊降,气畅血调,上焦得开则津液得下,下焦得通则清阳能升,三焦通则升降复,升降复则郁火除。

3.2火郁发之

杨栗山提出升降散的主治是“表里三焦大热,其症治不可名状者”所导致的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烦热、发斑出血、呕哕吐食、心腹绞痛、谵语狂乱等症。升降散证的核心病机以“郁热”为主。火热郁于三焦,导致气机郁闭,邪无出路,流窜三焦。《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热郁于三焦,则通过“发之”使气机畅通,祛邪外出。杨栗山认为温病的病机为“怫热在里,由内而达于外”。《说文》:“怫,郁也”。《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邪为阳邪,其性向上,升散开泄。从口鼻而入,先侵袭肺系。肺为娇脏,感受温邪,宣降失司,气机郁滞,因郁生炽,气郁化火。“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素问·调经论》也提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行不畅,则血行不畅,血液瘀滞,血瘀久而化火,更加重火郁之象。正如《素问·举痛论》提出的:“百病生于气也。”因气行不畅导致郁滞,则通过治气而解郁,多采用羌活、柴胡、葛根、升麻、羌活、茵陈、蒺藜等清轻走窜之品以升清阳。【7】对于“火郁发之”,唐代王冰将“发之”注解为“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其实“发之”不仅仅限于汗法,还包括用透发升提之药切中病机的治法。发,即因势利导、发泄之意。如清胃散中的升麻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散火而无升焰之虞,寓“火郁发之”之意。又如银翘散类方的普济消毒饮中的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寓“火郁发之”之意。升降散中僵蚕味辛苦气薄,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蝉蜕气寒,味咸且干,吸风得清阳之真气。两药合用,升阳中之清阳,寓以“火郁发之”之意。

4.结语

综上,升降散因升清降浊,调畅气机,畅通三焦,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上我们可能会经常遇到应用广泛的方,如桂枝汤。其实这类方能广泛应用的本质是因为其病机相同,所谓的“异病同治”。中医四大经典理论是中医的基石,要学习好中医,一定要反复诵读经典,理解经典,探索经典理论,实践经典,验证经典。就如升降散体现了《素问》的“火郁发之”。后世的理论、方药无不基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所以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应该回归经典,探索理论依据,提高中医经典思维素养。

参考文献:

【1】邵雷,张俐敏.升降散源流正误.中医学报,2011,26(1):50-52

【2】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等.

中药志(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4.

【3】徐树楠,张美玉,王永梅,等.蝉蜕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理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12)∶1678-9.

【4】余美荣,蒋福升,丁志山. 姜黄素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9,40(5)∶828.【5】刘娟,魏胜利,刘春生,等.HPLC测定两种大黄四类功效组分的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4)∶346-350.

【6】杨璇.伤寒瘟疫条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8-110. 【7】王靖怡,高嘉良.“火郁发之”探微[J].中医杂志,2019,60(13):1081-10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