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升降散的理论基础——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
浅析“火郁发之”及临床应用摘要:《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后世医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
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
“火郁发之”的治则,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
关键词:火郁发之辛散临床应用一、“火郁发之”的理论渊源及意义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因心为火脏,故火郁即为心郁,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1]"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2]但是这种观点引来了后世医家很大的争议。
张景岳之说更为全面确且:“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
”[3]后世多以升散,透达,升宣之品治疗外感表邪,内有郁热之火郁证,常用麻黄、升麻等药,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凡因内伤因素所致之五脏郁火均可运用火郁发之之法。
二、“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1、治疗痤疮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
《内经》早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
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了,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 尤其是湿热)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升降散之火郁发之
升降散之火郁发之作者/夏克春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邪气阻滞气机,内郁不宣,蕴蓄于里,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发之理论可以指导温病及内科杂病的治疗。
赵绍琴教授认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卫气营血皆然。
杨栗山:“温病得于天地之杂气,怫热在里,由内而达于外。
”又云:“在温病,邪热内攻,凡见表证,皆里热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
”故尔,治疗温病必须贯彻宣发气机、透邪外达的治则,不可徒执清热养阴,遏伏气机。
宣透为治疗温病之要义。
宣,指宣散、宣发、宣通、宣畅;透,指透泄、透发。
宣透的治法属于祛邪的范畴,它的特点在于为邪气寻找出路以引邪外出。
比如,温病的卫分证,属肺卫郁热证。
因此,卫分证的治疗应辛凉清解,宣郁清热。
此辛散意在开郁,并非发汗解表。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他认为这并不是应用汗法,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当用辛凉清解之法,清解肺卫热邪,使邪去热清,卫疏三焦通畅,营卫调和,津液得布,自然微微汗出而愈,虽不发汗而达到了汗出的目的。
“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
赵绍琴教授以善治疑难重证而著称。
他创造性地把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应用到内科杂病治疗中,他认为内科病症多由邪气阻闭气机,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内引起。
所以内科杂病的治疗,可用解郁、疏利、宣泄等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调畅气血,通达营卫。
在火郁发之的治疗时,赵绍琴教授喜用升降散(白僵蚕、蝉蜕、广姜黄、生大黄),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畅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
根据他的经验,治火郁证需酌加风药,如防风、荆芥穗、苏叶等,以风药行气开郁,调畅气机,通达腠理而发其郁火。
升降散药仅四味,其中僵蚕、蝉蜕袪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
升降散治疗“火郁证”
升降散治疗“火郁证”百年流传下来的名方,曾屡起沉疴,但当世之时是否仍然有效,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后辈学医者。
方者,规矩也。
古圣先贤,心怀众生,业医多年,或博览医籍,或从师数人,穷其心志学识,创立新方,传于后世,示人理法。
后世贤人明医,承其理法规矩,临证实践,加减变化,丰富方剂主治。
吾辈后学之人,当溯本求源,既须识其主干,又须明其枝叶,知其变通。
学方者,当学其创立与传承,习其变通与发展,终能守绳墨而废绳墨,将中医学术传承发扬。
升降散是治疗火郁证的主要方剂,通过学习明代医家龚廷贤、清代医家杨栗山、当代温病大家赵绍琴及其学生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河北省名中医刘保和教授创立、应用、传承和发展升降散的过程,掌握升降散的应用和“火郁”证的治疗,进而增强对中医方剂的信心,坚定学习经典,承袭古方的信念。
1 寻根溯本,是方有源升降散之名始见于杨栗山所著《伤寒瘟疫条辨·卷一·温病大头六证辨》,其书云:“大头者,天行疵疠之杂气,人感受之,雍遏上焦,直犯清道,发之为大头瘟也。
……古方用白僵蚕二两酒炒,全蝉蜕二两,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两,为末,以冷黄酒一盅,蜜一两,调服三钱,……能吐能下,或下后汗出,有升清降浊之义,因名升降散。
”从中能看出,杨栗山明言其为“古方”,并在《伤寒瘟疫条辨·卷四·医方辨》中记载:“是方不知始自何氏。
二分晰义,改分两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
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所以,升降散之名为医家杨栗山所起无疑,但升降散终究出于何处,杨栗山并不知情,只明其为古方,为温病而立。
赵绍琴教授在其著作《温病纵横·温热病·气分证治·火郁三焦》中说到“升降散是杨栗山之名方,他所创温病十五方中,以升降散为中坚”。
升降散之名确是杨栗山所立,但其源头后世多有不明。
直到赵绍琴教授学生李士懋教授和刘保和教授在其著作中经考证,才予以指明。
麻黄汤·升降散·火郁发之
麻黄汤·升降散·火郁发之我记得数学上有一种做题技巧:取一个极限值,代入条件,看是否成立。
受这种方法的影响,在我脑海中,一直有过麻黄汤也是火郁发之的方剂这个念头。
火郁发之,当我还是一个纯小白的时候,是看李士懋先生的书,才知道的,以及后来读赵绍琴、李东垣等等,慢慢了解。
李老是赵绍琴老的学生,组了一个方子,新加升降散,治疗火郁证,就是升降散+栀子豉,连翘、薄荷之类随证加减。
升降散这个方子,气分药两味:炒僵蚕、蝉蜕;血分药两味:大黄,姜黄。
我第一次领悟到这个方子的妙处,一个是其代表了透热转气的用药规律——气分如何治疗,血分如何治疗。
另外一个是大黄和姜黄的配伍,大黄苦寒,姜黄偏于辛温。
这两个血分药,一寒一温,但流动性都很强,所谓大黄为“将军”,有斩关夺隘之力,姜黄辛温,能行气破血。
流动性,都挺强的。
一开始学中医,很多知识是碎片化的,积累的多了,突然就,联系成一个网络。
那种感觉,大概类似于顿悟。
其实就是,量变引发了质变。
为什么关注到姜黄和大黄的这个配伍?因为赵绍琴《温病讲座》里经常说一句话“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包括《方剂学》中,吴鞠通清营汤中配伍丹参,也是这个意思。
热炼血为瘀,不活血,热透不出来的。
只不过清营汤,整体津液已经灼伤了,干了,不添水,干血块再用活血,也化不开,所以《本经》里边,生地黄“主血痹”,徐灵胎点评的是十分妙的,想看的朋友自己去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这个道理,其实在四物汤中就有体现。
不过四物汤偏于虚寒瘀。
清营汤是血虚,热,瘀。
升降散的血分,只是有了热,还没有血液的损伤,所以,透解出来,就可以了。
姜黄配大黄,辛温苦寒并用,流动性强,血分热即可透解而出。
用姜黄,可以防止大黄之寒,不利于透热转气。
那么,把第一段说过的取极限方法,代入气血分的治疗呢?把有寒性的大黄去掉。
姜黄辛温,取一个血分辛温的极限,比如用桂枝。
僵蚕、蝉蜕,升清阳,宣肺。
取一个宣降肺气的极限,用麻黄、杏仁。
升降散——精选推荐
升降散——谈⽕郁证的治疗及体会赵绍琴讲述⽕郁之证,⽆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是属临床常见证之⼀。
其证虽属“⽕”邪为患,然因其⽕邪“郁”⽽未发,故临床见证多错综复杂,参差不⼀,有时反⽽见到寒象。
若不详诊细参,推究病本,往往容易误诊误治,甚⾄南辕北辙,轻者耽延时⽇,重则贻误⼈命,故临证不可不辨。
现谨谈谈本⼈对⽕郁证的认识及临床治疗体会,以供参考。
⼀、⽕郁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的⽣命活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升降出⼊⼜是⼈体⽣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在正常⽣理状态下,⼈体⽆时⽆刻不在进⾏升降出⼊运动,不断从⾃然界摄⼊所需物质,排出代谢的废物,清⽓上升,浊⽓下降,吐故纳新,维持⽓⾎循⾏不息,才能使脏腑功能健旺,⽣机蓬勃。
若⼀旦升降出⼊失常,⽓机滞塞,清⽓不升,浊⽓不降,则百病由⽣,甚则危及⽣命。
正如《素问·六微旨⼤论》所云:“成败倚伏⽣乎动,动⽽不已,则变作矣”。
“⾮出⼊,则⽆以⽣、长、壮、⽼、已,⾮升降,则⽆以⽣、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器不有”。
“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孤危”。
⽽⽕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阻滞⽓机,升降出⼊失常所致。
“⽕郁”⼀词,⾸见于《素问·六元正纪⼤论》。
⽕之与热,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并⽆本质上的区别,因⽽后世医家亦每有称“⽕郁”为“热郁”者。
其致病原因颇多,外感六淫邪⽓;内滞⽓、⾎、痰、饮、湿、⾷均可罹患。
究其病机,皆因邪⽓阻滞⽓机,引起⼈体⽓⾎循⾏障碍,内郁不宣,邪⽓不得泄越,蕴蓄于⾥,遂成⽕郁之证。
其郁愈甚则⽕愈炽,⽕愈炽则郁愈甚。
正如刘完素所云:“郁,拂郁也,结滞壅塞⽽⽓不通畅。
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郁结也。
如⽕炼物,热极相合⽽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不通畅也”。
(《素问⽞机原病式·六⽓为病·热类》)⼆、⽕郁的诊断⽕郁与⽕热虽同属阳热之证,但⼆者临床表现却⼤相径庭,⽕热证是热炽于⾥⽽张扬于外,通⾝表⾥皆见⼀派热象,如:⾝热恶热,⼼烦躁扰,⾯⽬红⾚,⼝渴饮冷,⾆苔黄厚,脉洪数有⼒……,此种热象,⼀望可知。
升降散--宣散郁火
升降散--宣散郁火升降散: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功效:升清降浊,调畅气机,宣散郁火。
主证:心烦急躁、夜寐梦多、舌红苔白腻、或舌红苔黄、或舌边尖红解析:升降散方药仅四味,然其配伍精当,确为“火郁发之”楷模之剂。
四药相伍,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则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矣。
临床多从以下几方面辨治火郁:(1)舌象因火郁于内,津耗液亏,舌体失于濡泽,因而多见舌形瘦薄而舌面少津,甚则扪之干燥或舌面干裂。
若因湿阻气机而致火郁者,多见舌红胎白腻。
(2)脉象因火热内郁,气机阻滞,气血循行不畅,故脉象多见沉涩或沉弦而数。
若郁闭特甚,气血内壅,亦偶有脉来沉弦迟缓者,切宜详诊细参,勿以寒证论之。
(3)临床见症可有心烦急躁,自觉心中愦愦然,烦杂无奈,莫名所苦;若火灼阴伤,亦可致不寐或噩梦纷纭,梦中时有惊呼;若郁火上扰清窍,则头目眩晕;温病火热内郁者,甚至可见神昏谵妄;其面色多见滞暗无华,甚或黧黑;或见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四肢不温,甚或厥冷,其郁愈甚,则其厥愈深;小溲短赤,大便秘结,在温病中,每可见大便数日不通,或见热结旁流,亦有郁火内逼而作火泄者;或斑疹发而不透,或出而复回,或色暗枯滞,或稠密紧束。
案1 低血压(赵绍琴医案)李某,男,36岁。
1992年5月7日初诊。
自述血压偏低已近2年,现头目眩晕,神疲乏力,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心慌气短,饮食无味,大便偏干,舌红苔厚且干,脉沉细滑数,BP75/53mmHg。
证属湿热郁滞,气机不畅。
治以芳香宣化,疏调气机。
方药:蝉蜕6g,片姜黄6g,川楝子6g,僵蚕10g,大黄1g,藿香10g,佩兰10g,大腹皮10g,槟榔10g,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
嘱其停服一切营养补品,饮食清淡,每天散步2小时,服药7剂后,诸症减而大便偏稀,BP98/68mmHg,原方加荆芥炭10g,防风6g,灶心土30g(先煎)。
火郁发之---赵绍琴
火郁发之---赵绍琴治温病要懂得火郁发之。
当然这些个火郁发之的理论,我在八零(年)啊(还)是七九(年)在中医杂志上讲过。
同时呢,那几年到别处讲去,我常讲火郁发之。
我记得我在西安给他们讲,他们都怪了,他们就认为真是(怪),他们就认为火啊,就应该泻火,凉(药才对),可是我讲了一次之后,后来又突出地讲了升降散,也别说,陕西他们那边治出血热,用升降散疗效很好,说这个跟我讲的有关系。
所以他不懂啊,你非得讲明白它。
因为有火,就懂得凉,吃凉药你懂。
火郁发之,这个道理不懂。
假若不懂得火郁发之,治疗一定就是错误的。
因为你不能发,你错误地用凉药,你当然是错的。
我在这儿再注解几句:什么叫火郁发之?因为有时候讲火郁发之,有一回我讲三个小时,人都不明白呢。
当然这么说一句,你们肯定不明白。
什么叫火郁?怎么发?火郁,火是病机。
那么这个火呢,假若真正是火的病,它有它的特征。
可是(有)两类,一类就是郁的时候,一类就是火热的时候,两大类。
郁的时候,一定以发为主,热的时候,一定以清为主。
那么火热呢,很明显的时候很(能)认识,就是眼睛红,舌头红了,口干了,口渴了,脉数了,有力了,发高烧了,都看做是火热。
长疖子了,长了大的脓疮,起码从中医认识都是火热,都懂。
是不是?脉有力,脉洪滑,脉数,高烧,口干,舌燥,小便红,大便干,都是火。
火热,清之,应该用清的法子。
就是火热清之,也要分出阶段,也不是一个泄就行了。
可是火郁(就)不明白了,明明的看出是一个寒证,什么叫寒证呢?四肢逆冷,寒战,面色苍白,你认为是寒证,你认为得吃四逆汤,我一看是火郁,应该发。
距离(差)远了,天天错,从古到今,不知错了多少人。
为什么你说是火郁呢?为什么说寒战倒是火呢?你念过病机十九条,“寒栗,如丧神守”,冷得打哆嗦,脸都苍白啊,没了神了,冷的,皆属于热。
这句话是《内经》的话。
你得深钻钻这个,你就明白了。
火郁的时候常常出现的是寒证,怎么知道是火郁呢?第一个,虽然症状是冷,可是你看看脉,是数,是细数,或者沉滑数,他郁啊。
浅谈火郁发之
浅谈火郁发之曲霞【摘要】“火郁发之”出自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五郁治疗大法之一.“火郁”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状态.凡是有热邪郁滞气机表现的,都可以称之为“火郁”,治疗上应遵循“发之”原则,采用清解、宣散、透表、升发等治疗方法开郁清热,调畅气机.本文主要探讨“火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18【总页数】3页(P46-47,57)【关键词】火郁;发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作者】曲霞【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东营鸿港医院中医科,东营257000【正文语种】中文“火郁发之”为《内经》提出的治疗大法之一,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五郁”本指五脏郁发的疾病,心为火脏,火郁即指心郁,心气不舒,热邪郁结于内所致,而广义的“火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造成气机失常,壅滞不通,郁结不舒而导致诸郁证,郁而化火所致的“火郁”。
“发”是指顺应火热之邪升发的特点,因势利导,引邪外出。
临证时运用疏解、辛散、透表、升发等治疗方法治疗热邪郁结,使机体气机升降出入恢复正常,阴阳气血调和就是“火郁发之”。
本文将从火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展开阐述。
《格致余论》提出过:“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之有生,亦恒于动。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气机升降出入的过程,人与外界的种种联系也是通过气机的升降出入来实现,如血与津液的输布,食物的摄入与代谢废物的排出等等。
气机的升降出入一旦失常,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出现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百病生。
郁者,滞之不通之义。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皆可造成气机失常、壅滞不通,郁而不舒,郁久皆可化火,形成火郁证。
刘河间所谓:“六气皆从火化……五志所伤皆化为热。
”故上述的外因、内因皆可令人体气机运动出现异常,邪气不得外发,郁而化火而成火郁之象。
升降散辨析(二)
升降散辨析(⼆)升降散药少⼒专、制⽅精妙、结构严谨、相反相成、配伍奇妙,它寒温并⽤、升降兼使、表⾥双解、透泄并举。
⾟凉宣透、寒温并⽤升降散治疗的瘟疫病证是⽕热内郁所致,郁闭之热外达之路不通。
⽕郁当发,治当宣郁清热。
宣郁的⽅法,是遵循《素问·六元正纪⼤论》的“⽕郁发之”,使郁开,给热出路,使热有外达之路⽽散。
王冰注释为:“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就是此意。
张景岳解释得更清楚,他指出:“发,发越也”,“故当因其势⽽解,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揭其被,皆谓之发”。
升降散治疗瘟疫,就是采⽤“升之,散之,扬之” 的⽅法。
瘟疫是怫热⾃内达外,热郁腠理,若不⽤⾟凉解散,则邪热不得外泄;⽆宣郁开闭之⼒,⽓机闭塞不通,内郁之热⽆外达之路,郁热益炽。
瘟疫热毒⾄深,表⾥俱实,若纯⽤燥热,则伤阴助热,热势更盛。
应当⾟凉宣透、寒温并⽤。
⾟微温以开郁,苦寒以清热,郁开热透则病愈。
升降散⽅中⽤僵蚕⾟苦⽓薄,清热解郁;蝉蜕⽢寒,开宣肺窍凉散风热,透热解郁;姜黄苦⾟⽽温,⾏⽓散郁;⼤黄苦寒清热泄⽕解毒。
其中⼤黄、蝉蜕寒凉,姜黄温热,相互牵制,相得益彰。
杨栗⼭认为由于瘟疫⽕毒内盛,⽤药应该⾟凉复以苦寒,故瘟疫初期治疗的重要环节是⾟凉宣透。
他说“河间双解散、三黄⽯膏汤俱⽤⿇黄,仍是牵引叔和伏寒暴寒之说,盖瘟疫热郁⾃⾥达表,亦宜解散,但以⾟凉为妙”。
这四味药⾟开苦降,寒温并⽤,⾟凉透达,体现了中医在瘟疫治疗中重视⾟凉宣透的思想。
升清降浊、调畅⽓机升降散升降并⽤,调畅全⾝⽓机,使清升浊降、恢复⽓机升降,⽓机转枢正常,则郁开⽕散。
宣畅三焦⽓机,三焦通畅,则湿有出路,湿去热⽆以依附。
⽅中僵蚕升阳解郁清热,僵蚕其⽓清虚,善于透发,开宣肺窍,⼆药为升清之品;⼤黄苦寒通降,善于下⾏降浊。
酒引之使上⾏,蜜润之使下导。
杨栗⼭解释道:“其名⽈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黄降阴中之浊阴,⼀升⼀降,内外通和, ⽽杂⽓之流毒顿消矣。
浅论“火郁发之”
浅论“火郁发之”杨琳;张丽萍【摘要】[目的]探究“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剖析历代医家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
[方法]运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对“火郁”的病因病机、“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内涵进行逐一阐述。
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论述,并列举相关方剂以深化思考。
[结果]火郁之症的产生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其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郁遏停滞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
《内经》中首载“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张仲景在《伤寒论》较完备地论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
金元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或从外感,或从内伤,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
[结论]自《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医家对火郁之证的认识逐步深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 ssipation”and analyse ancient physicians' discussion about the fever, in order to exp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 Using the method of conceptual thinking to explain the etiology and pathology of“fire stagnation”,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of“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collecting ancient physicians' exposition on“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and listing the relevant prescriptions in order to deepen the thinking.[Result] Fire stagnation produces nothing more than exogenous ,internal injuries,the mechanism isin the human body, the anger's ascending-descending and coming in-going out is out of balance by some factors ,the anger stagnates and can't get out. Neijing first recorded“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that is treating the fire stagnation disease needs making the gasopening,lifting,entry becomes coordinate,finally the body goes back to health. In the Shang Han Lun, Zhang Zhongjing expounded the meanings and mechanism of“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perfectly. Sinc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ancient physicians have come up with several prescriptions and hav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doctrine.[Conclusion] Since the Neijing proposed the theory of“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physic ians' understanding of fire stagnation syndrome has been gradually deepening,and provided a broader ideas for clinical treatment.In recent years,the theory of“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kinds of diseases,its academic value is worth summarizing,inheritance,extension.【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3页(P727-729)【关键词】火郁发之;火郁证;火热病;治则;辨证论治;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作者】杨琳;张丽萍【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火郁发之,不宜清热,用此方一升一降,透散郁火
火郁发之,不宜清热,用此方一升一降,透散郁火首先,火郁会有哪些表现?先看症状:容易烦躁,睡眠差,精神不振,但头汗出,或者无汗,手足不温,面色红或者暗,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再看舌头、脉象:舌质红,或者仅是舌尖红,舌体瘦薄,舌苔黄而干,脉象沉而燥。
什么叫“火郁发之”?“火郁发之”一词,首次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经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
”对于这条条文的内涵,著名医家王冰指出“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他认为,所谓的“发”是指通过发汗的方法,把郁于肌表的风寒之邪从汗而解,他的理论依据应该是源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太阳病篇》。
但是,“火郁发之”其实并不局限于发汗这一种方法。
著名医家张景岳说:“发,发越也,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於汗也”所以,所谓的“郁”其实是指无形之火热或者阳气被有形之邪所郁遏,不能正常发散泄越,使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出现一系列火热症状的一种病理表现。
而所谓的“发”则是指发越郁火、舒展气机的一类治疗原则。
所以,针对火郁的治疗,不仅不应该局限于发汗这一种治法,更不应该见火则用苦寒清热,因为苦寒药易致阳气冰伏,反而会使郁热越来越严重。
简而言之,“火郁发之”,是指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其核心是郁,病理产物是火,治则是发之。
火郁是怎么形成的?金代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指出: “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
”由此可知,郁的本质是气机不畅。
只要能引起气机不畅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火郁。
《素问玄机原病式· 病机十九条》指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
则明确指出,风、寒、热、湿、燥、火等六气、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五志,过极皆可化火,尤其是与机体内的痰浊、瘀血、食积等病理产物相结合,更容易导致气机壅滞,升降出入失调,郁久而化火,形成火郁。
小议_火郁发之_
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5月/5日/第004版学术与临床小议“火郁发之”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李宝华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
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因此,“发”是治疗火郁证的基本大法。
所谓“发之”,就是顺应火的炎上升发之性,运用宣散、升举、轻扬、疏通等治法,使郁火发越于外。
笔者曾见一女患者早已过青春期,却“生机勃发”,不时在口唇周围、背部长出一些黄豆大的火包,此起彼伏,久难消退。
她曾服用过一些清热下火的中药,但效果不显,下肢也越来越凉。
遂到襄阳市中医医院养生堂进行治疗。
医生根据她的体质,制定了中药熏蒸加上背部刮痧、拔罐的治疗方案。
坚持每周熏蒸1次,到了第4次,腿部终于感觉暖和了。
而后背部和面部的火包也渐渐消失。
现在,她不但火包很少发,而且全身调理得也很好。
治火郁之症,忌用寒凉的药物去“浇火”,而是要让火发出来。
就像室内温度很高,洒点水虽可暂时缓解,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如果把门窗打开,让风进来,温度则会很快下降。
上文患者的火就是下半身有寒气,导致气血不流通,导致上半身郁火。
通过中药熏蒸,让寒气去掉,气血流通,身上的火气自然消退。
笔者还想到临床中,当温病邪热已到气分,出现身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舌苔黄等症,但卫分又闭而无汗时,则必须用辛凉透达药,使病人微汗,则气分的热邪可以向外透散。
又如心火上炎,口糜舌烂,心移热于小肠,小便色赤而淋沥疼痛,则须泻心和小肠的火,用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导火下泄……凡此种种,不一而举,皆有“发”而治之之妙。
第1页共1页。
从“火郁发之”理论探析升降散之临床应用及其拓展
从“火郁发之”理论探析升降散之临床应用及其拓展
赵雪莹;赵玺宣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22(15)9
【摘要】笔者在中医经典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名家用方经验从升降散的配伍、方证、治法等方面探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实践意义及拓展。
认为升降散遣方用药具有《内经》整体观,注重中药升降沉浮之性,以气机论为理论基础,以“火郁发之”为根本治则,药专力宏,标本兼顾,临证治法以辛开苦降同时顾护脾胃,清透并举分清病证时段,分消走泄遵“三焦伏邪观”。
对于现代呼吸系统类疾病、皮肤病、精神心理
类疾病属“火郁”者,皆可合用经方、时方辨证论治,对现代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治中
可结合中医诊疗方案继续发挥其作用。
【总页数】4页(P1574-1577)
【作者】赵雪莹;赵玺宣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火郁发之"理论妇科临床应用举隅
2.基于“火郁发之”理论探讨火针散刺放血对青竹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3.基于火郁视角的升降散治疗温疫的理论探析
4.
刍议升降散在火郁乳腺疾病中的临床运用5.基于“火郁发之”理论探讨升降散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火郁发之”
垣试 效方》两书中更名为柴 胡升麻 汤。四书中对于主治 病症的文字表述稍有 出入 ,药物次序有所不 同。值得注 意的是,《 胃论》所载方中柴 胡用量为八钱 ,而其他书 脾 中柴胡用量为三钱 。从其方 义可 以看 出该方 的功用 ,实 乃对 原文的最好引 申和发挥。 后 世温病 学派发 展为泄卫透热 的治疗 思想 。指用辛 凉解表 药透热 外出的治法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 ,微恶 风寒,头痛 口渴,咳嗽咽痛 ,苔黄 白,脉浮数 ,用银翘 散等辛凉透表泄热 。 当代名医路志正提出火郁发之七法 。 火郁发之 ” 是 , 治疗火郁证 的基本大法 。所谓 “ 发之 ” ,就是顺应火 的炎 上升发之性,运用宣 散、升举 、轻扬 、疏通等治法 ,使 郁火发越于外 。由于 形成火 郁的原 因不 同,其临床具体 运用则有 多种变通 。今举常用七法如下 。 ① 发表散火法 :用宣肺发表 的药物 ,开发腠理 ,使 郁火发散于外 。适用 于邪气 外束 ,肌表 闭塞 ,火热 内郁 所致的恶寒、身热、烦躁 、咳喘、皮肤痒疹 、麻疹 隐伏 不透等 ,以及 表证 失于疏解所致 的长期低热 、咽疼失音 等症。发表 散火法分辛温和辛凉两类 ,前者常用参 苏饮 、 川芎茶 调散 ,后者常用升降散、葱豉桔梗汤。 ② 升阳散火法 :用升发清 阳、托邪外 出的药物 ,使 郁火发越于外 。适用 于脾虚 阳陷所致 的火郁证 ,如 四肢 发热如烙、肌 肤干燥 无汗等 ,以及 阳虚不达所致 的麻疹 隐伏 不透,表 证发汗 不应等症 。常用方剂为东垣升 阳散
其病机是气滞 于内,阳郁于里 ,不能透达所致 。治疗宣 畅气 机,透 达郁 阳,实证火郁重在祛除有形实邪 ,给郁 火 以出路;虚证火郁可用补法治疗 ,例如因虚致郁可用 小建中汤治疗 。 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证亦可理解为 中 《 阳亏虚,虚 火内郁之证 。可见 ,“ 发之 ” ,不限于王冰所 说的:“ 发汗 ”之意,火郁发之在 《 伤寒论》中是指种种 调动机体正气 ,祛邪外出的治则 。 李东垣 “ 深达 ‘ 火郁发之 ’ 之义 ” ,他创立 的升阳散 火汤即是发散火邪 的经典方剂 。升 阳散火汤 出 自李东垣 的 《 内外伤 辨惑论 》 ,原文 :“ 阳散火汤 ,治男子妇人 升 四肢发困热 ,肌热 ,筋骨 间热 ,表热如火 ,燎于肌肤, 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 ,脾者土也 ,热伏地中 ,此病多 因血 虚而得 之。又有 胃虚过食冷物 ,郁遏阳气于脾 土之 中,并宜服之。 ”方药组成 :“ 升麻 、葛根、独活、羌活、 白芍药、人参 ( 以上各五钱 ) ,甘草 ( ) 炙 、柴 胡 ( 以上
浅谈“火郁发之”
浅谈“火郁发之”浅谈“火郁发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本论原是阐述五运之郁的治疗,张景岳说:“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大抵诸病多有兼郁,此所以治有不同也。
”从临床看,外感者六气皆可火化,内伤者阳盛、阴亏皆可表现为火热。
可以说,火热为病特多,且如景岳言“多有兼郁”。
火性炎上,喜升发,郁则不得升发而火病转盛,故必须发之”。
景岳又说:“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其脏应心、小肠、三焦。
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
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
”火有虚实,虚火由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所致,《内经》所谓:“阴虚生内热。
”论其治,唐·王冰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又有“引火归源·导龙入海”法。
实火又分内外,属内者,亦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
《内经》说:“阳盛生外热。
”“气有余便是火。
”当属此类。
属外者,多是感受外邪所致,其中温热邪气为主,风寒暑湿燥皆可化火,所谓“五气化火”。
实火为病,或为阳盛,或为邪热,热势激荡,耗伤气血阴阳,同时使正气拂郁,并往往正邪互郁,或郁在表,或郁在里,或郁在局部,若仅只以苦寒清泄为治,很难使疾病痊愈。
这就是《内经》“火郁发之”的机理所在。
故而历代医家为临床创制了大量“火郁发之”的方剂。
如麻杏甘石汤、升阳散火汤、防风通圣散、黄连上清丸、清震汤、海藻玉壶汤、火郁汤、荆防败毒散,等等。
皆以疏透宣发之品,开郁达邪,比如掀瓦救火,火有出路,不致横窜蔓延,同时又以苦寒清泄火热,愈期当速。
若火热郁于局部,攻冲肿痛,或与痰瘀结为有形,更是火郁明证,治疗必须遵“火郁发之”之则,才能痛止肿消,有形消平。
否则徒用专一清解,病必难除。
临床中常用的反佐法,是从反面来辅助主药,起着更好的疗效。
李士懋:升降散---火郁发之
李士懋:升降散---火郁发之导读升降散到底是怎样的一张方子,能得到蒲辅周、赵绍琴两位大家的如此赏识呢? 李老说,“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郁热这一关键,而不囿于温病一端”,这句话应该是本文的文眼,其余的深意就留给各位慢慢品味了。
升降散对温病的治疗,历代创立了许多有效方药,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宝库。
在诸多方药中,本书首推杨栗山之升降散。
杨氏以升降散为治温总方,其余14方,皆升降散之加减。
对杨氏治温15方,蒲辅周先生甚为赏识,于《蒲辅周医疗经验集》中悉予转录。
赵绍琴老师对升降散倍加赞誉,加减灵活,应用极广。
我受老师影响,应用升降散也颇多,疗效确切。
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郁热这一关键,而不囿于温病一端。
一.组成、主治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有:“内府仙方”一首:“僵蚕二两,姜黄、蝉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
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病。
大人服一丸,小儿减半,蜜水调服,立愈。
”杨栗山于《伤寒温疫条辨》云:“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服法,名为赔赈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炼蜜丸又名太极丸。
”改后之升降散为: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钱,合研匀。
病轻者分四次服,最重者分二次服。
黄酒两盅,蜜一两,调匀冷服。
杨氏将其列为治温15方之总方,主治病证计有:“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
如头痛眩晕,胸膈胀闷,心腹疼痛,呕哕吐食者;如内烧作渴,上吐下泻,身不发热者。
如憎寒壮热,一身骨节酸痛,饮水无度者;如四肢厥冷,身凉如冰,而气喷如火,烦躁不宁者;如身热如火,烦渴引饮,头面浮肿,其大如斗者;如咽喉肿痛,痰涎涌盛,滴水不能咽者;如遍身红肿发块如瘤者。
如斑疹杂出,有似丹毒风疮者;如胸高胁起胀痛,呕如血汁者;如血从口鼻出或目出,或牙缝出、毛孔出者;如血从大便出甚如烂瓜肉,屋漏水者;如小便涩淋如血滴点作疼不可忍者;如小便不通,大便火泻无度,腹痛肠鸣如雷者。
【升降散:治疗火郁肌肤皮肤病的机理】
【升降散:治疗火郁肌肤皮肤病的机理】升降散治疗火郁肌肤皮肤病体会升降散源于明代张鹤腾的《伤暑全书》,后经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阐发,成为治温名方。
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 [1 ],功在升清降浊,宣散郁火。
其配伍药少而精、结构严谨,有寒温同用、升降兼施、透泄并举等相反相成的特点。
《素问·六微旨大论》载: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 因而“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
杨栗山谓: “一升一降,内外通和……名曰升降散,亦双解之别名也。
” [1 ]故升降散愈病的机理就在于“升降” 。
盖“升降” 系指气化功能而言,根据《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 ,故中医有“气乱则病” “气治则安” 之说。
因此,火郁所致的肌肤疾病,予升降散疏动气机、调节升降,极为重要。
气机升降恢复正常,其病自愈。
1 火郁肌肤皮肤病的病因和发病火郁肌肤皮肤病的病因有三。
一是外邪入侵: 人体肌肤有暴露于外,直接与天气相通的特殊性,六淫中风、暑、燥、火等阳邪趋表,因而首先侵犯在表的肌肤。
二是情志因素: 情志抑郁化火,从而导致内脏火郁,外达肌表而致肌肤疾病。
三是体质: 阴虚体质者易于阳亢,易发火郁肌肤皮肤病; 肥胖者多痰湿,痰湿日久也会化热,透达于外,蕴蒸肌肤亦会出现肌肤疾病; 过敏体质者进食某些药物或食物也会导致肌肤疾病的发生。
火郁肌肤皮肤病的发病因素大体有四。
一是外邪入侵: 如感冒可导致过敏性皮炎的发作。
二是过于保暖: 如一银屑病患者,自认为体质虚弱,披盖过厚而致复发。
三是进食过敏药物或食物: 如一皮肤瘙痒症患者,因进食海鲜而复发。
四是季节气候的变化: 如季节性皮炎每逢夏季复发; 又如一患者离开祖居之地,到气候干燥的北方,致皮肤瘙痒症复发。
2 升降散治疗火郁肌肤皮肤病的机理李浩然[2 ]指出: “人的生理是升降平衡,其病理则是升降失衡,治病用药补偏救弊,以期于平。
中医对“火郁发之”的理解
中医对“火郁发之”的理解
张介宾曰:“发,发越也。
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
……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
”火郁,指火运之郁所致之心病。
发,宜散发越。
夏季应热反寒,当长不长为火郁;凡火盛郁闭之病,脏应心与小肠三焦。
后世认为火郁不专于心,五脏皆可有火郁之证,如明·孙一《医旨绪余》云:“凡闷目赤,少气疮疡,口渴黄,卒暴僵仆,呕吐酸,狂乱,皆火郁证也。
”“火郁发之”指郁热在里,有结聚敛伏者,治疗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故多以气辛之品,发越、发散火邪。
诸如东汉·张仲景用大青龙汤治疗外寒里热、用栀子豉汤治心烦懊恼、用升麻鳖甲汤治阳毒面赤咽痛唾脓血,北宋·钱乙用泻黄散治口疮,金·李果用普济消毒饮治头面赤肿、用升阳散火汤治齿腮肿痛等,皆属“火郁发之”之法。
《丹溪心法》还指出:“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
”泻火之中佐以发散,则有阴阳相济、升降相从的配伍之妙。
另外,水克火,水为寒性而主敛,火郁为病往往与寒收敛太过有关,正所谓“寒包火”。
“发之”正是逆寒敛而散的治本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升降散的理论基础——火郁发之
摘要:升降散是杨栗山所著《伤寒瘟疫条辩》中的名方,“升阳中之清阳,降阴中之浊阴”。
升降散虽方小力专,但配伍精妙,深受历代医家推崇,不仅可用于温病的治疗,亦可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疾病的治疗。
升降散极受近代名医蒲辅周、赵绍琴以及国医大师李士懋等中医大家的推崇。
本文从升降散溯源,升降散药物分析,升降散的理论基础三方面探讨。
其中理论基础方面以中医四大经典理论为基础(主要涉及《黄帝内经》中火郁发之)探讨。
关键词:升降散火郁发之升清降浊气机
1.升降散方源
升降散雏形见于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载为内府仙方。
“内府仙方: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瘟病。
僵蚕(二两)、姜黄(二钱半)、蝉蜕(二钱半)、大黄(四两),上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立愈”。
明代张鹤腾的《伤暑全书》收为治暑方剂。
清代医家陈良佐的《二分析义》改分量、变服法,更名为赔赈散。
书中言“窃为岁饥有赈,凡赈济之间,不可无此药以陪之,故曰陪赈散。
”【1】清代医家杨栗山将其载入《伤寒瘟疫条辩》,列为治疗瘟疫的首方。
2.升降散药物分析
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米酒、蜂蜜组成。
君药僵蚕是家蚕的幼虫在吐丝前因感染了白僵菌而发病致死形成的干涸硬化虫体。
僵蚕气微腥味咸辛,性平,僵而不腐,具有胜风除湿,清热解郁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退热、止咳、化痰、镇静、镇惊、消肿等功效。
用于治疗癫痫、高热惊厥、流行性腮腺炎、上呼吸道感染、遗尿等症【2】。
臣药蝉蜕是蝉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蝉蜕味咸甘,性凉,疏风散热,祛风解毒,质轻而升。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蝉蜕有抗过敏、抗惊厥、解热、镇痛、镇静作用等方面的作用【3】。
蝉蜕、僵蚕均为虫药,吴鞠通言“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
温病起病急,传变快,用蝉蜕、僵蚕两虫药正符合治乱世当用重典之意。
姜黄味辛苦,性温,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在方中祛邪伐恶,行气解郁。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清除自由基、抗微生物以及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方面药理作用【4】。
大黄味苦,性寒,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在方中抑亢盛之阳,泻火补虚。
且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给邪气下行之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泻下、抗炎、保肝、止血、利胆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5】。
杨栗山谓升降散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6】姜黄、大黄与僵蚕、蝉蜕配伍,辛凉透表与苦寒清热同用,共奏表里同治,内外分消,清热解毒,血脉畅通,畅达三焦之功,使邪热无可寄之所。
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
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
3.升降散的理论基础
3.1升清降浊,调畅气机
升降出入是气化的基本形式。
升降失权,气机郁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百病由生。
《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故气机的调畅对机体的正常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升降散证主治为“表里三焦大热,其症治不可名状者”。
在上焦可见双目红赤痒痛,咽喉干燥、红肿疼痛,耳鸣、耳聋,甚则头面肿痛等上窍郁火的表现;在中焦可见呕吐腹泻,腹胀腹痛等邪犯中焦表现;在下焦可表现为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谷道不通或热迫下注等症。
升降散中僵蚕、蝉蜕针对病机“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针对病机“降阴中之浊阴”。
四
药相合,辛开苦降,清升浊降,气畅血调,上焦得开则津液得下,下焦得通则清阳能升,三焦通则升降复,升降复则郁火除。
3.2火郁发之
杨栗山提出升降散的主治是“表里三焦大热,其症治不可名状者”所导致的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烦热、发斑出血、呕哕吐食、心腹绞痛、谵语狂乱等症。
升降散证的核心病机以“郁热”为主。
火热郁于三焦,导致气机郁闭,邪无出路,流窜三焦。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火热郁于三焦,则通过“发之”使气机畅通,祛邪外出。
杨栗山认为温病的病机为“怫热在里,由内而达于外”。
《说文》:“怫,郁也”。
《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温邪为阳邪,其性向上,升散开泄。
从口鼻而入,先侵袭肺系。
肺为娇脏,感受温邪,宣降失司,气机郁滞,因郁生炽,气郁化火。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素问·调经论》也提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气行不畅,则血行不畅,血液瘀滞,血瘀久而化火,更加重火郁之象。
正如《素问·举痛论》提出的:“百病生于气也。
”因气行不畅导致郁滞,则通过治气而解郁,多采用羌活、柴胡、葛根、升麻、羌活、茵陈、蒺藜等清轻走窜之品以升清阳。
【7】对于“火郁发之”,唐代王冰将“发之”注解为“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其实“发之”不仅仅限于汗法,还包括用透发升提之药切中病机的治法。
发,即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如清胃散中的升麻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散火而无升焰之虞,寓“火郁发之”之意。
又如银翘散类方的普济消毒饮中的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寓“火郁发之”之意。
升降散中僵蚕味辛苦气薄,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蝉蜕气寒,味咸且干,吸风得清阳之真气。
两药合用,升阳中之清阳,寓以“火郁发之”之意。
4.结语
综上,升降散因升清降浊,调畅气机,畅通三焦,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临床上我们可能会经常遇到应用广泛的方,如桂枝汤。
其实这类方能广泛应用的本质是因为其病机相同,所谓的“异病同治”。
中医四大经典理论是中医的基石,要学习好中医,一定要反复诵读经典,理解经典,探索经典理论,实践经典,验证经典。
就如升降散体现了《素问》的“火郁发之”。
后世的理论、方药无不基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所以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应该回归经典,探索理论依据,提高中医经典思维素养。
参考文献:
【1】邵雷,张俐敏.升降散源流正误.中医学报,2011,26(1):50-52
【2】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等.
中药志(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4.
【3】徐树楠,张美玉,王永梅,等.蝉蜕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理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12)∶1678-9.
【4】余美荣,蒋福升,丁志山. 姜黄素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9,40(5)∶828.【5】刘娟,魏胜利,刘春生,等.HPLC测定两种大黄四类功效组分的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4)∶346-350.
【6】杨璇.伤寒瘟疫条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8-110. 【7】王靖怡,高嘉良.“火郁发之”探微[J].中医杂志,2019,60(13):1081-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