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国青铜文化介绍
古滇国的传说
![古滇国的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81598e4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0.png)
古滇国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古代国家,其疆域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云南省和四川省西南部。
古滇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古滇国的青铜文化。
古滇国的传说中,有一位名叫庄蹻的王子,他是一位英勇善战、聪明机智的领袖。
庄蹻在古滇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并成为了古滇国的国王。
在他的领导下,古滇国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许多国家和民族前来贸易和交流。
古滇国的青铜文化是该国最为著名的文化之一。
青铜器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使用的一种金属器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古滇国的青铜器制作技艺十分精湛,各种形态逼真的动物、人物和场景等青铜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青铜艺术品不仅是古滇国文化的代表,也是该国人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在古滇国的传说中,还有许多神秘的故事和传说。
其中最为神秘的是古滇国的“滇池之谜”。
滇池是古滇国境内的一座湖泊,被认为是古滇国先民最早的定居地之一。
然而,关于滇池的形成和用途,却有许多神秘的传说。
据说,在古滇国时期,有一位神秘的“水神”掌控着滇池的水源和命运,而古滇国的人民则要向他祭祀和祈求平安和丰收。
除了青铜文化和“滇池之谜”,古滇国还有许多其他神秘的文化遗产。
例如,古滇国的墓葬文化也是该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滇国的墓葬中,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古滇国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反映了该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在古滇国的传说中,还有许多神秘的神话和故事。
例如,“牛虎灵”的故事,传说中有一位名叫“虎”的神灵,他不仅是古滇国人民的保护神,也是该国农业和畜牧业的象征。
在古滇国的神话和传说中,人们相信通过祭祀和祈求这位神灵,可以获得平安、丰收和幸福。
总之,古滇国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传奇的国家,其文化和传说不仅见证了该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反映了该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传说和文化遗产将继续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古滇文化》
![《古滇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4323a0cec3a87c24028c4cc.png)
江川路居光坟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抚仙湖向南两千米,便是光坟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漫山遍野的螺壳
众多的文物,经断代属于新石器石器,表现了当时人 王 国的背景。他们极为精美工艺水平极 高其风格和造型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绝 无相同之处,是一种在独立的地域中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毫不逊色的文明。
古滇国文化的界定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要求,所有这 些“千古之谜”与现代的联系线索有两个:一个是花 腰傣,两一个就是铜鼓。
铜鼓
铜鼓是古滇文化的一个重要证据 年世界公认中国云南是其起源地。 铜鼓,由实用器具逐步演变成礼 器、重器,最后上升为权利和实 力的象征。
李家山青铜文化和三星堆青铜文化的类似之处 三星堆文化目前被认为是长江文明的起源。 李家山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古滇文化
江川路居甘棠箐文化遗址 江川路居光坟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李家山青铜文化 澄江金莲山
江川路居甘棠箐文化遗址
江川路居甘棠菁化石断代迄今大约多少年?
千 年 文 化 古 村 甘 棠 景 区
甘棠箐旧石器文化遗址所出土的化石、石器,品种丰 富,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 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呼吸时旧石器时代无证可考的空白, 为云南省在认识早更新世时代的文化遗址增添了不可 多得的实物资料,唯i我国旧石器早期文化的研究提供 了可靠的实物证据。
古滇国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奴隶制帝国
勃兴于滇池之滨,鼎盛于战国至西汉时代
由于偏居西南一隅,远离中原文化视野,滇国曾长期藏身 于历史尘埃之中,因此显得更加神秘而离奇。
古滇国文化留给世人无数谜团。
澄江金莲山
金莲山是澄江县右所镇旧城村东侧的一座小山包,是玉溪 境内青铜器时代最大的古墓群。
墓葬中的出土文物主要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兵器三 大类。
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特征分析与首饰设计实践
![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特征分析与首饰设计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e588080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6.png)
中国宝玉石180期页2023年10月Oct. 2023CHINA GEMS & JADES33-39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特征分析与首饰设计实践李正慧,朱春柳*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腾冲 679100摘要:古滇国青铜艺术是古滇国文化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国青铜文明史上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近年古滇国青铜器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廓清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特征及将其更好应用于首饰设计实践中,本研究在设计之美视野下充分探讨并梳理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特征。
首先依据出土实物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探究,其次运用形式分析法、设计之美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与总结,尝试探索古滇国青铜器的艺术形式及文化背后内涵,最后结合首饰设计实践,分析并总结古滇国青铜器艺术对首饰设计的启示。
文章研究表明古滇国青铜器具有多样的艺术特征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为现今首饰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路径,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滇国青铜;首饰设计;设计之美;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1442(2023)10-0033-07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ronzes in AncientYunnan and the Practice of Jewelry DesignLI Zhenghui , ZHU Chunliu *School of Jewelry, Western Yunn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Tengchong 679100ABSTRACT: The bronze art of ancient Dian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ancient Dian culture, and it has high artistic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bronze civiliz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ncient Yunnan bronz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jewelry desig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Yunnan bronzes and better apply them to jewelry design practice, this study fully discusses and comb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Yunnan bronz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beauty. First of al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combination of unearthed objects,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summary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formal analysis and the beauty of design, trying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form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ncient Yunnan bronze wares. Finally,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jewelry design, i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ancient收稿日期: 2023-07-25,接受日期: 2023-09-04基金项目: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珠宝首饰智能制造与双创孵化平台项目子项目(云财教(2022)209号中央财政费)资助。
古滇国青铜文化发展历史
![古滇国青铜文化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bb0427c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4.png)
古滇国青铜文化发展历史古滇国青铜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概述古滇国青铜文化的发展历程。
1. 起源和初期发展古滇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
当时,滇池地区的原始居民开始使用青铜器,并通过冶炼技术的发展逐渐改进了制作工艺。
这一时期主要以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为主要特征。
2. 高度繁荣期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500年是古滇国青铜文化的高度繁荣期。
在这个时期,古滇国人民的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制作出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这些器物不仅在形制上独具特色,还融入了当地的人文精神和自然景观,展现了古滇国的独特艺术风貌。
3. 影响与传承古滇国青铜文化不仅在当地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对周边地区造成了积极的影响。
它为滇池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共同体,同时也促进了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青铜文化的核心技术和艺术风格在后来的时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提高,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保护和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关机构和学者们积极参与到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保护、考古和研究工作中,为后人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结:古滇国青铜文化经历了起源和初期发展、高度繁荣期、影响与传承等阶段。
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展现了古滇国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文化特点。
同时,古滇国青铜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身份认同和文化共同体,并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为后人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
不同地区的青铜文化简介
![不同地区的青铜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236eb1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5.png)
不同地区的青铜文化简介因为不同的古代国家发展与环境,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青铜文化也不尽相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不同地区的青铜文化简介,希望大家喜欢!云南的青铜文化根据1949年以来的考古发现,云南地区早在商代晚期、西周初期已经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
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青铜文化已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并有着强烈的地方特点。
例如1975年在楚雄万家坝发掘的79座墓葬,普遍用青铜矛随葬。
少数大型墓葬随葬有大量的青铜器。
例如一号墓出土青铜器110件,其中有铜鼓一件。
这种铜鼓与中原商代铜鼓形制不同,竖置,体如圆墩,上为圆形鼓面,束腰,中空无底。
万家坝一号墓出土的这件春秋晚期的铜鼓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西南铜鼓。
直至今天,这种铜鼓一直为西南地区各民族所使用,既是最具有特征的乐器,又是权力、地位与财富的象征。
此外一号墓还出土了六件一套的羊角钮铜编钟,这也是西南地区特有的青铜乐器。
此墓并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工具,共计28套。
每套由一件铜斧、一件长方形锄和一件方形锄组成。
说明此时青铜工具已经普遍使用。
又如23号墓,随葬青铜器577件,其中大部分是铜矛,此外还有钺、戈、剑、镞、臂甲和盾饰等,说明青铜武器的生产也是很发达的。
此外还出土了锄、斧、凿等青铜生产工具及四面铜鼓。
而大量的小墓,随葬品很少,甚至没有一件随葬品,说明此时的贫富分化已很严重,阶级差别已很鲜明。
1961年在祥云大波那发掘的战国中期的墓葬,出土了一具长2米、宽0.62米、高0.64米的长方屋形铜棺。
棺顶作两面坡形,棺身由七块铜板组成,由插销扣合,可以拆装。
侧面铸有鹰、燕、虎等动物纹饰。
随葬有铜鼓、铜钟、铜笙及铜葫芦笙,还有干栏式的铜房屋模型及猪、狗、鸡、羊、牛、马俑等。
值得注意的是还出土了纯锡制成的手镯,这可能与云南富产锡矿有着一定的关系。
上述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工具和武器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例如铜锄体为长方形、方形或桃形,斧为靴形,矛多为中部起脊,钺为半月形刃,剑多为花蒂形剑格、圆柱茎上饰有缠缑〔gou勾〕纹等。
云南青铜器
![云南青铜器](https://img.taocdn.com/s3/m/cd1b4dbcc77da26925c5b0da.png)
贮贝器
• 贮贝器是云南青铜文化特有的青铜容器,主要用于贮存海贝。在出土
的大多数贮贝器中发现的这种海贝有黄圈,经鉴定,属于“环纹海 贝”,产于太平洋、印度洋等沿海热带地区,中国的海南岛和西沙群 岛一带也有分布。而云南属于内陆高原,并不产贝,只有与沿海地区 进行沟通接触,才可能获得这些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海贝,这 说明古滇国历史时期滇民族即已经和太平洋及印度洋区域的国家和地 区有了远程贸易。古滇国的统治阶级把这些海贝视为非常稀罕贵重, 能证明拥有者尊贵身份的珍稀之物,为了保存这些珍稀之物,专门制 造了特殊的收藏容器来收存这些宝贝,于是,代表青铜文化的贮贝器 应运而生。海贝是古滇国历史时期的交换媒介货币。贮贝器按形体差 异,一般分为筒形贮贝器、鼓形贮贝器、不规则形贮贝器等几类。
• 贝币 • 贮贝器及海贝的出土,形象地证明,在古滇
•
人的交易活动中已经出现了货币的雏形——贝币, 这标志着古云南的商业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由于海贝的大小和重量的不均等及贝壳的易 碎性,在交易中不方便使用和保存,故战国时期 又出现了金属铸币,海贝逐步退出货币流通领域。 由于云南过于封闭,贝币一直延用至明朝前。
• • • •
• • •
贮贝器盖上铸刻有激烈而生动的狩猎场面,使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古滇人的一些狩猎场景。 两名猎手骑在马背上,手握缰绳正在追杀两头鹿,而两只猎物则拼命奔跑。 战国秦汉时期云南滇池周围区域气候温暖湿润,丛林密布,很适宜于动物的生存,这自然也 是滇人的肉食资源,《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传》记载:“蛮夷贫薄……荒服之外……食肉衣皮”。 狩猎也就成为滇人食物和衣物的重要来源。在已发现的滇人青铜器中,带有狩猎图像的实属不少。 “贮贝器”是一种用于贮存贝钱的器具,是滇池一带古代青铜文化中特有的一种器物,大都 是鼓形或束腰圆桶形,因发现时器中满盛贝壳,故名。而这件贮贝器便是鼓形的。在贮贝器出土时, 里面盛满钱币——海贝,如同今天的储钱罐。这件叠鼓形贮贝器中就有将近24公斤的海贝,这应是 一笔数额可观的财富。贮贝器是身份、财富的象征,制作都比较精美豪华,只有当时的贵族才能拥 有贮贝器,已发现的贮贝器,都出土自贵族大墓。“叠鼓”由上下两鼓重叠焊铸而成。 下图就是“狩猎叠鼓贮贝器”的全貌。 这件狩猎场面贮贝器,高62.1厘米,盖径35厘米。晋宁石寨山71号墓出土。 人类最早的交易方式是与物易物,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则是在较晚的时候才出现。海贝 原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水区域,其美观性使人们用为饰品和玩物,对于远离大海的人,海贝更显 其珍稀,便用作赠予、交换的珍贵物品,进而渐渐演化成为可兑换一切商品的货币功能,是夏、商、 周时期重要的实物货币。
古滇国青铜文化特点
![古滇国青铜文化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cbcb6cb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0c.png)
古滇国青铜文化特点1. 古滇国青铜文化那独特的造型特点哇,就像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你看那牛虎铜案,造型多奇特啊!牛的沉稳和虎的威猛完美结合,这难道不是古代工匠的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吗?2.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装饰风格也太华丽啦!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线条,那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呀。
好比那铜鼓上的装饰纹,多么精美繁复啊,这不就像给我们展示了古滇人的审美眼光有多独到嘛!3. 工艺精湛是不是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一大特点呢?哇,你瞧那些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何其细腻!那青铜器上的每一个细节,不都在诉说着古滇人对工艺的执着追求吗?4.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题材丰富得不可思议呀!人物、动物、场景,应有尽有。
这不就如同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被封印在了青铜器里,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掘嘛!就像那表现战争场面的青铜器,多生动啊,让我们好似能感受到当时的激烈呢。
5. 古滇国青铜文化有个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哟!和其他地方的就是不一样呢。
就拿那独特的纹饰来说,不就是古滇国独有的标志嘛,这不就像给古滇国贴上了一个特别的标签嘛。
6. 古滇国青铜文化还充满了神秘色彩呢!好多造型和图案都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又超级吸引人。
好比那些奇怪的动物形象,它们到底代表着什么呢?这就像一个个谜团等着我们去解开呀!7.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传承也是很神奇的呀!经历了这么多年,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魅力。
这不就像一个古老的传承火炬,一直在燃烧,照亮着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之路嘛。
8. 古滇国青铜文化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啊!它那独特的造型、华丽的装饰、精湛的工艺、丰富的题材、浓厚的地域特色、神秘色彩以及神奇的传承,都让我们对古滇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古滇国青铜文化绝对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耀眼的一颗明珠!。
浅析古滇国及其青铜文化
![浅析古滇国及其青铜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371a70f0722192e4536f68a.png)
浅析古滇国及其青铜文化作者:王丽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05期摘要:战国至西汉时期盛极一时,东汉时期却又突然衰亡,古滇国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短暂却又灿烂的文明。
尤其是古滇国的青铜文化,更是成了独立的青铜文化类型,在艺术构思及表现手法上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古滇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青铜文化在古滇国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中原文明的民族文明,也向我们展示了文明的多样性及其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古滇国;青铜文化由于文献记载不详,对古滇国的研究难度较大,所以在其研究问题上存在众说纷纭的情况。
古滇国的研究不仅要对比历史文献,更重要的是结合考古发掘与之相互佐证。
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古滇国的记载,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葬群、江川李家山等古墓群的发掘以及“滇王之印”的出土,证明了历史上古滇国的存在,也说明这些墓葬群及发掘的青铜文化与古滇国有关。
对此,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滇文化的研究与古滇国青铜器的发掘一样,都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到目前为止,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100余篇论文涉及到古滇国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各个方面。
黄懿陆先生的《滇国史》将各个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最终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详尽地叙述了古滇国历史的各种猜测与史实证明[1]。
梁庭望在对《滇国史》的评述中表达了他对黄懿陆先生执着的钦佩和他找到突破口的欣慰[2]。
而黄懿陆在他的《古滇国历史渊源及研究现状》中则是对古滇国的由来及消亡的各种可能性做了对比研究,提出国内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未来研究的一套方法,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启示[3]。
张增祺在《滇国与滇文化》中系统地叙述了古滇国的发展由来、青铜文化、民族组成、经济及生活的构成、军事宗教以及其社会特征,让大家对古滇国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4]。
尤中在他的《古滇国、夜郎考》中对古滇国的民族成分、地域范围与其存在时间做了详尽的考证[5]。
云南青铜文明之巅——牛虎铜案
![云南青铜文明之巅——牛虎铜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fadb6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8.png)
▲滇池夜话2021.01 第31583云南青铜文明之巅——牛虎铜案叶之声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24号墓的牛虎铜案震惊了中国文物考古界。
它记录了一场牛虎厮杀的场景:一头壮硕的大牛笔直站立,一只猛虎撕咬着大牛牛尾,大牛腹下横置一只等比缩小的小牛。
这件文物高43厘米、长76厘米,因其独特的造型和民族特征成为了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牛虎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器物动静结合、平稳美观。
也因其器奇特的造型和新颖的构思,体现出中原四足案特征的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
一、牛虎铜案的时代特征与出土地滇青铜文化是中华青铜文化中的一支奇葩,虽然在时代上成熟较晚,但种类丰富、铸造精美,合金比例较为完善,民族风格十分鲜明,相较于中原的青铜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是古滇贵族墓葬的代表之一,为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也是古滇青铜文明的巅峰时期,位于江川县城北16公里的江城镇早街村后的山丘上。
其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另有金器、银器、铁器、玉石器等,涉及礼器、乐器、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等,除最为珍贵的“牛虎铜案”,还出土了各类贮贝器、铜鼓、编钟等精品文物。
牛虎铜案发掘时并非完整器物,其压损断裂主要集中在大牛的左脖颈处,且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此案在古代就被焊接过。
在修复完成之前曾一度以为是一个凳子,但在修复完成后,整个器物程案桌形态,特别是大牛的背部凹陷成平面,应为盛放祭祀牺牲品的案或俎,加之其两牛一虎的组合,将其定名为“牛虎铜案”。
案这种器型虽在中原常见,但在古滇青铜器中是唯一一件,且这件器物动静结合,平衡大气,无论是在古滇青铜器还是在中国的青铜器中都是独特的存在。
二、牛虎铜案的释义古滇国没有文字,除史书上简单的记载,并无古籍出土,青铜器上也没有铭文,但古滇青铜器生动、写实的特征赋予了学者们无限的猜想,因此也导致了众多释义中的争议。
青铜瑰宝-南方丝绸之路
![青铜瑰宝-南方丝绸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ef764c9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5.png)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加强对云
南的统治,下令修筑一条从今天四川宜宾出发,经 云南昭通等地至曲靖的道路。由于这条道路宽五尺, 故称“五尺道”。 “五尺道”是云南通往内地的第
一条国道。它的开辟沟通了秦都咸阳今四川与云南 东部的联系。
3.青铜瑰宝 4.南方丝绸之路
你认识下面这些是什吗? 滇王之印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文化并存、多种民族聚 居的地方,曾经孕育出辉煌的古文化。古滇国以今 天云南省的滇池区域为中心,古滇国人民在长期的 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 青铜器的冶炼技术就是滇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不 同于商周青铜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
已出土的云南古代青铜器有生产用的锄、斧、凿 等,有作战用的剑、戈、矛等,还有铜釜、贮贝 器、铜鼓、编钟等生活用品和乐器,种类繁多, 铸造精良,有不少是闻名中外的艺术珍品。在古 滇国遗址之一的江川出土的青铜牛虎铜案非常有 名。牛虎铜案长78厘米,高43厘米。牛、虎在滇
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时,牛被认为是 财富的象征,而虎则代表着权利,结合在一起, 显得“有财有势”。牛虎铜案造型优美,铸造精 良,艺术性强,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是云南省博 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
贮备器是古滇国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贮备器 器盖上的动物,有牛、羊、马、猴、鸟、虎等多种, 特别以牛形为最多,因为牛是富有的象征。
贮备器:贮贝器是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具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从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四牛骑士贮贝器,高50厘米, 盖径26厘米;七牛贮贝器高19.5厘米,盖径47厘
除了“五尺道”外,云南古代的交通要道还有:从 成都南部出发,今邛崃、雅安、汉源、西昌、大姚、 大理,姚安到楚雄的“灵关道”,从大理往西,经 永平、保山,然后由印度等南亚国家的文 化、经济交流。这些古道被人们统称为南方丝绸之 路。
云南青铜时期的历史文化
![云南青铜时期的历史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c7cf2b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2.png)
云南青铜时期的历史文化人类发展的进程,可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工具来划分。
人类首先进入的是石器时代,而后青铜的尖利完全取代了笨础的石器,于是人类迈入了青铜时代,由于铁矿资源广泛和其制品轻便耐用,人类开始向铁器时代过渡。
云南的青铜时代开始于何时,迄今为止仍没有考古资料确证。
目前已明确的是在公元前7——前6世纪(约为春秋晚期)云南已存在了一种独具风格的青铜文化。
到了公元前2世纪末,即汉武帝时期,这种青铜文化在云南滇池地区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并向铁器时代过渡。
云南青铜文化遗址,考古仍未发现,目前所有的青铜器,都出土于墓葬中。
1961年祥云大波那发现的铜棺墓,与1975年在云南楚雄万家坝的79座墓葬中发现的青铜器,是所发现的青铜文化中年代较早而又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云南青铜器在建国以前就有出土,有一些已经流失于海外。
大量的发掘工作是在建国以后开展的,在云南省中部地区如楚雄、大姚姚安、祥云、大理、昆明晋宁、安宁、富民、澄江、江川、曲靖等地,甚至于云南省边疆地区沧源、景洪、高黎贡山等地也有少量出土。
目前,云南省博物馆及各地州县馆藏青铜器已超过四五千件。
属于随葬品的青铜器,按用途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乐器四大类。
生产工具有斧、锄等。
云南铜斧,斧刃部稍宽,略呈半月形,或是方刃,外形与有肩石斧相似。
即是生产工具又可作武器;生活用具具有釜、勺、匕、樽等。
祥云大波那出土了圆柱形铜条三根,长约二十余厘米,有学者认为是箸(即筷子),这可能是我国较早的铜箸之一。
属于武器的有剑、戈、矛、钺、镞、啄等,矛有细长和短阔两种,钺有半月形刃及圆形刃两种。
啄仅出土于祥云大波那,啄上有鹦鹉形附饰,颇具艺术风格。
属于乐器的有铜鼓、葫芦笙和编钟。
葫芦笙完全仿葫芦的样子。
铜鼓上有简单纹饰。
楚雄万家坝发现的钟是圆筒状,上有羊角状纽纹,共六件,形成一编。
铜鼓是云南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云南青铜文化的发展产生过不少优美的器物,但都已消失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
滇青铜器:古滇文明的原传介质
![滇青铜器:古滇文明的原传介质](https://img.taocdn.com/s3/m/1d38260b03d8ce2f006623bf.png)
滇青铜器:古滇文明的原传介质摘要:大量滇国青铜器文物的出土,向世人证实了古滇王国的存在。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复杂的周边形势及频繁的文化交流使滇国青铜器包含着丰富多彩、兼收并蓄的文化信息,为我们了解西南地区古代民族的社会、历史和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文试图将滇青铜器文物视为古滇国原始文化传播的媒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独特信息及象征意义,从多个侧面还原古滇国人民真实的生活图景。
关键词:滇青铜器;古滇国;原传介质;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j7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文化传播学者李丽芳教授认为,“传播学意义的民族文化原传介质,指的是承载并传递民族文化物质的机构、中介,也就是民族文化最早、最原始的传播物质。
民族文化传播介质是传者与受者之间进行活动的桥梁,也是存在和保留民族文化的中介物,或者说形态,换句话说就是民族文化的存储器。
”①我们常说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概念,即精神领域的认识、观念、意识、制度等。
文化信息承载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需要通过客观的物质形态才能得以保存和传承。
公元前339年的庄蹻开滇,成为云南历史的最早记载。
1955年3月,考古学家对滇池边晋宁石寨山墓葬的考古挖掘,使得大量反映古滇国社会全貌的青铜器及“滇王金印”“滇王玉衣”等珍贵文物的出土,证实了古代滇国的存在。
一直被视为边疆蛮荒之地的云南曾经拥有的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终于展现在世人眼前。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复杂的周边形势及频繁的文化交流使滇国青铜器包含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发达的社会经济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反映远离中原地区的古滇民族很少受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滇青铜器器物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
其形象之生动,装饰之精美,类型之多样,工艺之精湛,为古滇国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和充实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佐证。
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赏析
![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e834c9360cba1aa811dab3.png)
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赏析作者:王珂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摘要:古滇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地域民族艺术风格,以及远古生命初期的原始犷朴之美,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描述着古滇国远古时期人们生活的历史画卷。
尤其是青铜器的造型精美奇特,具有丰富细腻的纹饰,不仅写实性强,构思也十分的巧妙,可谓之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支耀眼的奇葩,同时其中具有的造型艺术、独特风格以及所蕴含的民族宗教信仰与审美思想都值得广大研究者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主要以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艺术为中心进行赏析,以期为现代艺术领域中古滇国青铜文化的美学意义和潜在价值的进一步研究、挖掘和完善提供一些依据和帮助。
关键词:古滇国;青铜器艺术;造型艺术中图分类号:K8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59-02云南古滇国的青铜器开创了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先河,是对云南青铜时代艺术魅力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古代青铜文化中一支耀眼辉煌的珍宝。
据考证,古滇国是云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奴隶制帝国。
它勃兴于滇池之滨,鼎盛于战国至西汉时代。
由于偏居西南一隅,远离中原文化视野。
古滇国曾长期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显得神秘而离奇。
直至一九五六年,考古学家在昆明近郊的晋宁石寨山发掘出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特别是在第六号墓发现的“滇王金印”,结合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的零星记录,古滇王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在沉睡两千年后开始露出冰山一角。
一、古滇国的青铜器造型滇系青铜器在世界古代青铜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世界四大青铜文明体系之一。
作为古滇国存在的证据,这些青铜器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记录下古滇人生产、生活、战争、祭祀等场景,有力证明了两千多年前曾有滇人在富庶的滇池岸边择湖而居的史实。
青铜器虽然铜锈斑驳,却难掩古滇国在青铜时代的辉煌,它们代表了云南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
地下考古资料显示,云南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已存在了一种独具风格的青铜文化。
古滇国
![古滇国](https://img.taocdn.com/s3/m/19eef97948d7c1c708a145ac.png)
古滇国春城昆明南90公里。
江川县李家山。
一片低矮的山丘。
能有多少人知道,这片土山竟是一部历史巨书,它记载着2500年前古滇国的辉煌。
已经发掘的85座古墓表明,李家山分明是一个大写的“谜”字,谁知道这里究竟还埋藏着多少秘密? 在大跃进年代,农民挖渠时,挖出一堆破铜烂铁,废品收购站拒购。
那原来是无可估价的青铜器。
盗墓者将一件牛虎铜案弄到香港,卖价200万!1972年和1992年国家两次发掘,得青铜器3000多件。
李家山尚有百座古墓深埋地下,专家们认为,由于我们对古滇国的研究和发掘地下文物的力量不够,至少在20年内不要轻易在这里再动土.青铜器中铭刻的历史1953年,一个古董商带着几件青铜器到云南省博物馆要求鉴定,博物馆初步鉴定认为不像中原地区的商周青铜器,尤其是那斑斓的铜绿锈色和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格的纹饰,引起大家的特别注意,便将青铜器买下。
后又得到一线索,在晋宁县小梁王山一带曾发现过类似青铜器。
省博物馆在晋宁县开展了调查,居然找到了青铜器出土地点——石寨山,并从山下农民手中征集到几件青铜器和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石铲,得知当年大批青铜器出土时的情况。
石寨山青铜时代的墓葬大都集中在中段,分布密集。
1955年至1957年间进行了两次大的发掘,出土各种文物4000余件。
奇珍异宝,美不胜收。
举世闻名的滇王金印,就是第二次发掘的6号墓出土的。
篆书“滇王之印”印背蟠绕一条蛇,回首逼视,两眼熠熠放光,光彩夺目。
这枚金印体积不过方寸,却是古滇国历史的见证,为研究汉王朝与滇的关系、滇文化的衰亡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沉寂了一千多年的古滇国终于又浮出水面,并渐渐为世人瞩目。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晋宁石寨山以南50公里的江川县李家山村民,偶尔在山上捡到因下雨冲刷山坡裸露的零星青铜器和玉饰品。
六十年代初,当地村民修造梯田时挖到一部分中小型墓葬,得到一批青铜器,他们用箩筐挑着卖给当地龙街公社供销社,售价仅十多元。
凡梯田所及的较浅墓葬均已破坏,未及之处尚保存完好,人们后将挖出来的千余件青铜器全部堆放在生产队的仓库里。
古滇国的文化,军事及经济如何 他们会是单一的民族吗
![古滇国的文化,军事及经济如何 他们会是单一的民族吗](https://img.taocdn.com/s3/m/79844579ed630b1c59eeb5c1.png)
古滇国的文化,军事及经济如何他们会是单一的民族吗本文导读:服饰滇人服饰最普及、最常用的是麻织品,毛、皮也是滇人重要的服装原材料。
滇人的服饰有挑花、刺绣装饰。
滇人男女衣着相同,上身穿圆领对襟外衣,不系扣,衣长及膝,袖短而宽,长及肘。
内衣略短,为圆领。
在不同的场合其衣着略有不同,如舞蹈时,穿曳地的长衣,头饰羽毛等。
扣饰是滇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器物之一,因其背有一个钩状扣,故名。
其形状有圆形、长方形和根据所表现的题材形成的自然形等。
据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又有素面型、图案型、贴嵌宝石型、浮雕嵌宝石型、镂雕嵌宝石型等。
佩带扣饰的是滇人中的上层人物。
滇人的扣饰既是一种饰件,又是一种用具,系于腹间,圆形扣饰为日常生活中使用,长方形和自然形扣饰可能是在祭祀、迎宾、集会或其它特殊场合使用。
饮食滇人对稻作很重视,王后亲自负责,春耕时举行“籍田礼”,甚至杀人祭祀,秋收时节还专门组织人手贮存粮食。
滇人的饮食既有汤羹,也有米饭,滇人最重要的肉食来源是一种巨角隆脊的“封牛”。
滇青铜器中常见到雉鸡、孔雀、蛇等动物,也是滇人口中之物。
因为濒临滇池的缘故,滇人常见食物包含鱼类和贝类。
建筑滇人多滨水而居,住在“干栏式”建筑中,干栏式建筑分为两层,人居上层而下层用来豢养牛羊。
在后期主要居住在井干或者干阑式建筑中。
其他还有半地穴式的建筑。
此外,石寨山、李家山都出土了铜枕、铜镇等文物。
祭祀滇国民族是当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农耕稻作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形成了对超自然力信仰的宗教祭祀仪式,并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巫文化特征的历史遗迹保存下来。
滇族重视农业生产,重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基于稻作农业的周期性特征以及对节令、历法的需要,产生了一些与稻作民族农事生产各阶段、各环节相联系的神灵祭祀。
滇国巫师称“靡莫”、“卜莫”。
主持或参与滇国祭祀活动的巫师除靡莫外还有“卜莫”。
在巫师的带领下,滇族举行祭祀仪式,猎头以祭谷、献俘以祭社,将牺牲作为礼物献给神灵。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https://img.taocdn.com/s3/m/b17ff3ce49649b6649d7471d.png)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原文地址: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五话,灿烂的滇文化作者:henry0311001接第二章---此篇图片较多,打开可能比较慢大家耐心看2.3 灿烂的滇文化和扶永发老师的云南说---前半部分2.3.1 灿烂的滇文化滇文化是指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从滇池到玉溪境内三湖(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之间的狭长地带为中心的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她是遗失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无与伦比的璀璨明珠。
我为什么这样高地评价她,听我细细讲来。
兵马俑大家都知道吧?我是18岁的时候去西安旅游参观了兵马俑,看到兵马坑的时候啥心情?――――不是震惊,是失望。
就这么个带顶棚的几百上千平方米的大坑(后来查了资料一号坑是1万多平米,二号坑是6千多平米,三号坑是5百多平米)里面站几百个土不拉及的陶俑,这就世界第八大奇迹了?这陶俑就个个都国宝了?就收这么贵的门票了?后来长大了,学了历史,才慢慢理解兵马俑的重要性在哪里。
在兵马俑被发掘之前,我们对秦的了解―――除了残留下来的秦长城和大量的秦半两钱,其他就是文字记载,有各种著述和民间故事都详细的记录了秦朝,我们知道她是虎狼之国,用武力灭了六国,使中国结束了封建割据时代,进入中央集权时代,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焚了书坑了儒,出了孟姜女,出了赵高,只传到二世就亡了。
但是文字的东西有个缺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两千年下来,难免就偏差越来越大。
我们一直强调实物的重要性,如果要想真实地反映历史上的秦帝国,那就得靠当时的人和物品。
遗憾的是,因为当年长生不老药没炼成( 分管这项工作的领导卷起细软和三千童男童女跑到国外享乐去了,直接导致秦始皇郁闷地被夹在臭鲍鱼当中归葬长安,这事牵涉到大和地方倭奴国的起源,也是我一直在关注学习的地方,以后有机会另文细述),我们没法指望能有秦代的人活到今天,在秦兵马俑被发现以前,我们只有零散的物品来零散地揭露一些历史真相。
(比如说秦的青铜兵器,各地都有零星出土,出土的秦兵器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几何造型尺寸相当规范,以青铜弩机为例,秦的弩机零件几乎完全可以互换使用,而其他国家的兵器远远不能达到这一规范水平。
云南古八国的历史
![云南古八国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3fa354210066f5335a81218c.png)
在中国历史上,云南一直是一个神秘的边疆之地,由于远离政治中心,这里的历史、文化也少见记载。
美丽的彩云之南,不仅风景迷人,而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神秘多彩。
随着金庸武侠小说、以及《三国演义》、《天龙八部》等影视剧的传播,更多目光开始投向这片多民族聚居地上的灿烂文化,近年来的一些科考也慢慢掀起云南历史上“古国”的面纱。
下面我们一起探秘云南历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国:古滇王国、哀牢国、勐卯古国、句町古国、南昭国、大理国、自杞国、果占壁王国。
1、古滇王国两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
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它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里去了,像一个亘古的谜,没有人再提起云南古史上的这段辉煌。
古滇国现在对人们来说还是一个迷,因为还没有人找到滇国的古都,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内城可能是滇王离宫,而滇王离宫可能就是后改称的俞元县,俞元古县城也真如百姓所说“澄江湖里有一座沉没的城”,因地震而沉没湖底,它正是现在探测的抚仙湖下残存的古城,这些都是考古工作者们的猜测,古滇国是一个神秘消失的青铜王国。
古滇王国起始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期),结束于公元1世纪(东汉),曾经达到鼎盛一时的艺术成就,创造了中国西南独树一帜的青铜文化,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云南品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哀牢国:在滇西,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哀牢国”。
距今约2400年前,以今保山市为中心的怒江区域曾崛起过一个支系庞杂的族群“哀牢夷”,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创立了存续数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国,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哀牢文化”。
两汉时期,哀牢王柳貌“内附”,永昌郡设立,中原文化迅速注入,曾经兴盛一时的“哀牢文化”便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渐次稀释直至湮灭,以致后人往往只能透过一些古代典籍记载的关于哀牢夷和哀牢国的只言片语,去想见那个曾风光过的神秘古国的万般风情。
古滇国历史概述
![古滇国历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d7e804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3.png)
古滇国历史概述滇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古王国。
滇国出现的时代最迟不晚于战国中晚期,战国末至西汉中期为其鼎盛时期,西汉后期走向衰落,西汉末至东汉初为中原王朝设置的郡县所取代。
此后,滇国及滇文化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滇池东岸晋宁县晋城镇的一个叫石寨山的小山岗上发现了后来被证明是古滇王国王族墓地的古墓群。
在一个墓中发现有四个篆字的金印------滇王之印。
蛇钮。
古滇国的青铜文化,艺术精湛,地域鲜明。
如牛虎铜案,雕铸有战争场面的青铜储贝器,持伞铜俑等。
近几十年考古,结合古文献。
滇国的疆域并不广阔,大致包括今昆明市和东川市全部,曲靖与玉溪地区大部,昭通及红河,文山自治州部分地区。
滇在当时西南夷中是一个很小的王国。
《史记西南夷列传》说:“滇王者,其众数万人。
滇小邑,最宠焉。
”滇国的农业生产发达,渔猎和畜牧业生产也有一定规模。
滇国的手工业生产很发达,特别是青铜器铸造技术,可以和任何青铜文化媲美。
扩展资料:古代滇池一带生活着昆明(今彝族先民)部落。
21世纪,考古学者在今云南偏远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发现同古滇王国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相似的人群。
特别是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发现了一个名叫巴达人的部落,该部落所住的房子及生活文化和习俗都与古滇王国极为相似。
在汉朝以前,滇池、抚仙湖一带建立了古滇国。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
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
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有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记载。
大约在公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蹻入滇。
不久,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庄蹻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滇国青铜文化介绍
有关古滇国的来龙去脉,以前在我国的古代历史研究中几乎属于空白。
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里有过对古滇国的片断的记载。
对于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域文明,在今天我们仍然知之不多,李家山古滇国墓地的发掘,让人们对滇文化的了解变得逐步清晰和丰富起来。
江川县李家山墓地分别于1972年和1991年进行两次发掘。
共发掘古滇国墓葬87座,这些墓室大小不一,随葬品种与数量也有很大差别,出土文物品类繁多,其中又以青铜器最多。
埋藏已久失落的古文明一旦被发现,哪怕只是冰山一角,逝去的时代,掩盖了的真相就象潮水一般不可遏制地重现在我们的眼前。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500年,即出现于战国初期而消失于东汉初年(既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
当时的古滇国范围包括滇池和“三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是具有独立王国形式的地方政权。
一个地区的文化,也必须有自己的支撑点。
“有人认为车水捕鱼、铜锅煮鱼是属于滇文化的一部分,其实这种说法有点牵强附会。
古滇文化必须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界定。
其实所有这些千古之谜与现代的联系线索有两个,一个是花腰傣,另一个就是铜鼓。
顺着这两条线研究下去,滇文化研究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成果。
”
铜鼓是古滇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证据,世界公认中国云南是起源地。
铜鼓,由实用器逐步演变成礼器、重器,最后上升为权力和实力的象征。
铜鼓从云南一直流传向广西、东南亚一带,现在的考古发现当时铜鼓的影响力已经蔓延到了南亚的巴基斯坦。
怎样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铜鼓的起源、铸造、演变和传播整个过程还原出来,再现世人的面前,是当前最需要做的一大课题。
由此我们还可以联系到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和我们很熟悉的茶马古道,从李家山墓地发掘出的琥珀珠和贝币来看,更证明了当时与缅甸有商道可通,这些信息反映了古滇国的一种远距贸易。
古滇国文明还直接渗透和影响了越南的东山文化……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作者不明)
古滇国的中心区域在滇池和澄江二处,西达楚雄。
活跃年代约在公元前5世纪延续至公元前1世纪,其兴起具有突然性,而消亡与西汉王朝有关。
向西汉王朝称臣后,古滇国逐渐消失。
其青铜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铜鼓、贮贝器及扣饰最为独特,牛虎铜案是精品中的精品,在中国代表性青铜器中,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誉。
图片:万家坝铜鼓、李家山铜鼓、石寨山铜鼓
据说铜鼓原件敲击作鼓声,而仿制品虽然外形相似,但是敲击作烂铜盆声,不知原因。
说明:图片提供者本人在此不便名言,如版权所有者认为不宜发表,请告知本人,本人立即删除,谢谢。
牛虎铜案仿制品很多也很常见,但是造型及比例与原件差距均相当大,例如斑铜工艺品中多次形象,但是看上去要么没有美感要么没有质感或者没有稳定感。
下面发一组扣饰。
扣饰类似今天的皮带扣,用于结扎和装饰衣带。
古滇国贵族的扣饰都很巨大,约一个手掌到两个手掌那么大,很夸张。
古滇国扣饰题材丰富,工艺精巧。
“盘舞扣饰”中的人物,看起来像是欧洲人,说明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很可能与西方的交往水平远远超过我们的认识与想象。
图片:镖牛铜扣饰、四人猎虎铜扣饰、二虎嗜猪铜扣饰、盘舞镏金铜扣饰
下面发一组贮贝器。
古滇国与商朝一样,用贝壳作货币。
古代商朝货币单位为“朋”,“朋”是一对贝壳的意思,后来发展成为“朋友”这个词。
所不同的是,古滇国的贝壳来自印度洋,而商朝的贝壳来自太平洋。
由此可知,古滇国与古印度的交往应该很密切。
图片一:古滇国的货币——贝壳。
图片二:滇王骑马贮贝器。
此器物的价值之巨大,是难以估量的。
不仅在于用纯金强调滇王,而且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人物形象,并且,注意滇王的脚,有压在马鞍下的吊带,为后来“马镫”的老祖先。
如果没有马镫,那么就没有欧洲的重装骑士,没有重装骑士,就没有骑士制度,整个世界历史会改写。
图片三:牛虎鹿贮贝器。
很遗憾,我这里没有杀头祭祀贮贝器。
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是博物学家,我所知道的这些,仅仅是听博物馆的朋友说的,所以知道的有限,而且可能不准确,希望专家能够给我们更详细准确的解释,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
滇王印
司马迁曾在《史记》里说云南有个被称为“滇”的国家,但此后再没有关于它的记载。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
”据史料记载,秦朝时期,在开“ 五尺道”通云南后,秦王朝曾在滇东北置官守治理云南的滇池一带。
也就是说滇王统治的区域曾经隶属朝廷。
但是到西汉初年,滇王又脱离了汉王朝的统治,直到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王朝“以兵临滇。
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
汉武帝接受滇王归附以后,“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印,复长其民”。
当时“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
滇小邑,最宠焉”。
1956年,云南省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在晋宁石寨山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
在发掘第6号墓时,发现墓内存放着一具制作精美的朱黑漆棺,随葬品有金器、银器和铜器等共计137件。
其中以青铜器最为丰富,有古代“记载”国之大事的青铜重器;还有各种人物、屋宇、模型、饰物和贮
贝器;有代表墓主尊贵身份的编钟和随侍铜俑;有各式兵器如戈、矛、剑、戟等;生活用具有铜镜、炉、熏炉等,数量众多,种类复杂,显示了墓主的富有和显赫身份。
当考古学家将要清理到棺底时,突然在随葬物中闪现出一枚亮铮铮的金印。
考古队长亲自将它拾起,拂去尘土,只见上面清晰地刻着四个篆字:滇王之印。
顷刻之间,发掘工地上爆发出一片欢呼声,人们奔走相告:千古传闻中的神秘古墓被找到了!
据《汉书》和《华阳国志》记载,汉代益州郡首府为滇池县,即今滇池南岸的玉溪晋宁县。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滇国故地设置益州郡,又赐封滇国最高首领为滇王,并赐给滇王王印。
在西南各民族中,滇王最受汉武帝宠信。
但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在各种史志中就再也找不到有关古滇国的任何记载,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很怀疑古滇国的存在以及《史记》记载的真实性。
滇王金印的发现,证明石寨山遗址是滇王及其家族的墓地,也证明了《史记》等汉文古籍有关古滇国的纪事是可靠的。
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通高2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曲。
滇王金印虽是王印,但其印章形制,根据《汉旧仪》当属列侯的规格,其原因可能是滇王虽被汉王朝封王,但在中央王朝的心目中,滇王的政治地位只等同于列侯。
这也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滇王和中央王朝的政治关系。
滇王之印是云南隶属中央王朝最早的物证。
上摘自《古滇文明:青铜“述说”的历史》(作者:王锋)
本人要补充一点信息。
一般来说,印是权力的象征,是要传给继承者的,例如“传国玉玺”,而不应当被作为陪葬品埋进墓地中。
所以在目的中发现这个东西,是很奇怪的事情。
有学者认为,这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国家意识淡漠,仅仅把这个东西作为一个“玩具”看待,所以继承者也不以此为权力的象征,而是把它作为前辈的玩物而陪葬了。
当然这只是猜测,但是不无道理。
古滇过没有文字,所以太多情况只能靠猜测,或者等待发现更多证据。
此印的铭文是很标准的汉印。
1998年4月,在官渡羊甫头有重大发现。
其中有大量的漆木器和陶器,这是考古工作者首次在云南发现完整的漆木器。
最为珍贵的是一套象征生殖崇拜,镶有猪、猴、鹿等动物头饰的漆木祖,共11件。
“祖”的意思,就是男性生殖器。
最早的“祖”字只有右边的“且”,很形象吧。
在古代,一直到工业社会以前,性都是神秘、神圣而严肃的事情,性崇拜在人们的信仰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所以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轻易评判这些文物。
这些“祖”,都非常逼真,专家推测,是当时的祭司使用的祭祀用具。
图片:鹈鹕形漆木祖、鹿头形漆木祖、祖形柄铜铲
古滇人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清晰的。
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古滇人对应今天的哪个民族,或者与哪几个民族关系密切。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古滇人为“百越系”,即今天傣族、壮族、布依族的先民。
本人也赞同这个看法,原因就不在这里多讲了,没那个功夫。
也有其他的说法。
古滇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在服饰方面差别很大。
图片:滇人头像漆器、持伞铜佣
后记
关于古滇国,就说这么多。
古滇文化,是云南历史上的一大文化高峰,它的神奇之处,在二千五百来年后的今天看起来,就像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
它所达到的工艺水准,和古滇国艺术家独特的技艺与构思,至今还深深地震撼和滋养着我们。
一个风情独特的王国,一段灿烂的历史,虽然已经永远地安息在岁月中,但是它永恒的魅力,却永远地活在我的心中。
我打算把躺在我硬盘里的一些“宝贝”放到这里和大家分享,目的是纪念被谋杀的昆明。
也让有兴趣的朋友了解关于昆明关于云南的一些人文历史,也许,看了这些,你会更加着迷这片土地,会更加深沉地爱上这片土地。
臂甲、蛙形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