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初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初探

摘要:中学语文教育是为人的人文精神积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打基础。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仍然没有走出机械化、程式化的怪圈,需要用人文精神的高扬来激发中学语文教育的活力。本文从中学语文教育观念、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训练、评价方式几个方面的转变上,探讨如何深化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缺失;培养渠道

语文是“语言系统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体”。语文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语言工作,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中学语文教育就是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人,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人文精神积淀和终生学习能力打基础。离开了人文精神,“语言系统”就成为无灵魂的空壳;离开了“语言系统”,人文精神就无以承载。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个外来词,它诞生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与宗教信仰相对立,主张从宗教神学的彼岸世界回到对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关怀上。它以世俗化、人间化来对抗宗教

的神圣化、天堂化,强调人的自由愿望和世俗生活的欲求。今天的理解就是把人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来研究。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

什么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呢?对于这个问题,十多年来,有关论述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少论者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模糊的或是片面的认识,把人文精神当成了思想、政治、情感、人格、道德等的代名词,以为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情感、人格的教育。不可否认,人文精神包含了这些因素,但人文精神绝不仅仅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文学教育”、“美感教育”等内容的简单相加。

一、中学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仍然没有走出机械化、程式化的怪圈,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依然像是坚冰一样难以融化。在全社会要求改革中学语文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的形势下,我们对语文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对语文教材进行重新编排,

开始实行新课程标准,但中学语文教育效益“少、慢、差、费”的局面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中学语文教育到底要走向何方?换句话说,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什么?这是众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当前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其中还有许多和人文精神背道而驰的地方:我们的语文课总是讲授着毫无新意的内容,让学生用一个模式思维,用相同的语言说话,在中学语文教育中逐渐磨平他们个性的棱角,使得我们教育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在语文这块本应最具主观性,最能体现个体精神的园地里,无法看到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个性。因此我认为,传统中学语文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压制了他们的人文精神自由。因而,“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①“一言以蔽之,百年现代中国中学语文教育中,最最缺乏的就是人真实、自由的精神。”②这些话,应该是切中了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要害。

二、中学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渠道

1、观念的转变,用人文精神培养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

学生。

对于人文精神的传递“培植”,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如果我们的教师观念陈旧,不站在思想解放的前沿,就很难培养出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学生。那种认为“学校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学生学做人是家长的事”的观念已不合时宜。新课标在谈到基本理念时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③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落实新课标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重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树立。为了升学率,过分地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习技能的强化,过分强调了字、词的孤立辨析和题目的机械解答。为了网住一张张中考卷、高考卷、便把诗情画意做成“题目”,把故事改造成“素材”、“论据”。这种教育忽视了语文学科应有的人文熏陶,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是有知识,没有才华,没有思想,没有思考能力的工具,不能不说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悲哀。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扭转这种局面,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形象性、可感性很强的课程,本身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气息,教师要做的不是强制地灌输知识,而是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的潜力,使学生在自然生动、活动有趣的人文熏陶中不知不觉

地完成情感和审美教育,以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要体现人文精神,就意味着必须寻找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实践证明,传统的逐段串讲、条分缕析、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因为它是属于物质化的、纯语文的教学。没能提升到“人”的教育的高度,中学语文教育只有走出“教文者只教文,教字者仅教字”的狭小圈子,更为全面地对学生进行人性的、人格的,也包括语文的综合教育,才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大智慧、大境界,也才能实现中学语文教育“语言+思维型”向“思想+精神型”的层面过渡。为此,我们必须形成一条以“思想铸就”为核心,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手段,让精神、思想和言语共生的学习主线,循序渐进,逐步攀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具体地说,语文教学应该由原来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要模式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主要模式上来。语文教师也应该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努力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跟学生多一点感情交流,多一点思想碰撞,多一点亲密接触。教学中多一点人性的光辉,少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