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朱腾刚
(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 要:人地关系在地理学中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地理学
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随着社会和生成力的发展而发展,先后经历了天命论、地理环境决
定论、或然论、协调论等认识阶段。当前,人地关系的协调论已成为全球共识。
关键词: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790(2007)02-0143-03
收稿日期:2006-10-14
作者简介:朱腾刚(1978-),男,河南范县人,硕士研究生。
人地关系在地理学中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这里的 人是指社会的人,是指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 地,是指与人类活动紧密联系的,有机与无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也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社会地理环境[1]。对人地关系的探讨一直是地理学的主题,也可以说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古往今来的地理学家和哲学家大都对人地关系进行了论述和探讨。从远古到现在,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三个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从天命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到人地关系协调论不停地变化。可以预言,未来的人地关系思想仍将会变化。本文主要对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作了概括性的阐述和评价。旨在理清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好地认识、理解地理学这门科学的发展,以期能对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作出一些展望。
1 人地关系思想的天命论
在地理大发现以前的古代地理学时期,天命论的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这种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落后是密不可分的。奴隶制以前的社会,人们基本上仅处于认识和探索自身生活环境的状态。对于周围可以感知的高山、河流、森林、草地、湖泊、海洋等自然世界,人们不知其何时存在、从何而来;对于山崩、海啸、地震等自然现象更是感到神秘,脑海中充满了敬畏和猜测。在中国古代,人们敬山神、祈河神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们认为存在神灵在看不见的地方统治着自然,也统治着人。因此,人们感觉自己受制于自然。在随后的社会中,尽管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对周围的环境也有了更多认识,但是仍然不能有更深的理解,再加上统治阶级的的理论需要,天命论依然在人们头脑中占统治地位。中国杰出的哲学家老聃(公元前580-500)就认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说: 畏天命。!诗经∀中关于日食、月食、地震的记载,殷代甲骨文中有关气候、收成的卜辞,都可以看出那时听天由命的不可知论色彩[1]。
天命论的人地观在古代欧洲同样盛行。在欧洲人看来,是上帝创造了 地球和人类,人生活在上帝的掌管之下。泰勒斯(公元前624-547)认为 地球是上帝用水创造出来的, 地球是漂浮在世界洋上的一个大岛。这可能是欧洲关于 地球起源的最早的猜测。泰勒斯的学生阿拿克斯蔓德(公元前610-546)后来大胆提出宇宙的形成根本就没有什么上帝的干预, 地球是自由地悬挂在宇宙中的一个圆柱体。可是他的想法是缺乏根据的,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先后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这一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仍是最大胆的猜测。在欧洲,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圣经∀,并在中世纪达到了鼎盛。当教会统治了国家的时候,其他思想被排斥、扼杀。哥白尼
直到临终的时候,才鼓足勇气出版了他伟大的著作!天体运行论∀。
其实,古代的人们也提出了不少先进的人地观。!礼记#王制∀篇中说: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1]。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人生现象,有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意味。哲学家荀况(公元前372-238)的思想则更先进,他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应该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古希腊学者希波革拉第(公元前460-377)在其著作!论空气、水和地方∀中也论述过不同地方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人生,也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意味。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太超前了,大多数人根本接受不了,因此只能被淹没在天命论的汪洋之中。
2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1492年到1522年的30年间,哥伦布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在地理学的发展中是一个转折点,它结束了漫长的天命论和有神论时期,开创了地理学的新时代。自此之后,地球是一个球体便成了确定无疑的事实,甚至连教会也停止了对它的否定。伟大的地理发现使人类的地理眼界几乎扩展到整个地球表面。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对地球表面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对各地的地区环境差异有了直接的体验,从而为他们更深入的研究地理环境提供了帮助。地理知识的不断积累在反对宗教信条中,逐渐产生了地理环境决定伦倾向。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兴起,实际上是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认同和继承。孟德斯鸠(1689-1755)是这个时期第一个详细论述这种思想的学者。他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说: 炎热国家的人民象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象青年一样勇敢。他还提到和政治制度的关系,他说: 热带人民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2]。在孟德斯鸠之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在阐述社会历史的发展时也认为: 平原地区,人民依靠农业,被束缚在土地上,性情守旧、呆扳,过着君主制生活。大海附近的人民具有冒险精神、勇气和智慧,人们多从事工商业,过着民主制生活[2]。在地理学中,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带来影响的还有德国地理学大师洪堡(1769-1859)和李特尔(1799-1859)。洪堡在其著作中曾经这样写道: 我要努力证明自然条件对道德结构和人类命运经常的无所不在的影响。李特尔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人是自然的活镜子。这些观点在当时的地理学界处于统治地位。
不可否认,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对人们认识区域环境的差异和对个别地区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反对形而上学的,强调将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重视地理各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系。但是这里的地理环境仅仅是指自然环境,并不包括人。因此当试图用地理主义解释社会特征时,终究不可避免要陷入反科学的泥潭。环境决定论影响了人们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决心,使人们不再去改造周围环境,陷入听天由命的境地,走上了地理宿命论的道路,掩盖了人地关系的实质性矛盾。这种否定人类社会能动作用的理论必将被人们所抛弃。
3 人地关系思想的或然论
当地理环境决定论广受批判的时候,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的观念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他的观点是在反对环境决定论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他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主要的,环境制约着某个地区的人们,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还有诸如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因素。同样的环境可以存在不同的生活方式,因为人与人是有差异的,思想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先天的因素影响人的智力,后天的生活、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人的性格。不同思想的人的生活方式就会不同,不同的生活方式就会有不同的人生。白兰士说: 世界并无必然,到处存在着或然,人类作为机遇的主人,可以自由支配他们,由此可居于地理环境之上。白兰士的话很好的反映了他的思想。后来白兰士的学生白吕纳(1869-1930)发扬并传播了老师的人地相关的这种思想。白吕纳将人地相关的思想上升到了系统的层面上,给出了人地相关的定义,并详细的解释了人地相关的原理。他强调: 人之与地,地之与人,是相互影响的;地面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并非各自孤立,是相互联系的。
人地相关的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但白氏的或然论似乎只是强调环境论的错误和人地是联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