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开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开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35175万元,比上年增长40.1%。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696920万元,比上年增长36.3%。
分来源看,农户投资69694万元,比上年增长18.2%;项目投资1509859万元,比上年增长42.7%;跨区投资138807万元,比上年增长54.1%;房地产开发投资316815万元,比上年增长29%。
分行业看,全年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147521万元、833139万元、105451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0.0%、31.9%、45.9%。
其中,工业投资833139万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40.9%;房地产开发投资316815万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15.6%。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32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2%;竣工面积4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8%;商品房销售面积14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销售额648314万元,比上年增长9.5%。
其中住宅销售额为594390万元,比上年增长28.2%,占商品房销售总额的91.7%。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开放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2246.6万元,比上年增长16.8%。
分城乡看,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84835.6万元,比上年增长17.0%;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7411万元,比上年增长16.4%。
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96102.3万元,比上年增长27.8%;零售业零售额606344.2万元,比上年增长13.8%;住宿零售额49468.2万元,比上年增长11.0%;餐饮业零售额100331.9万元,比上年增长19.5%。
2012年全县实际利用内资项目534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02个,实际利用内资总额145.9亿元,增长68.1%。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648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306公里,其中二级公路325公里,三级公路149公里,四级公路3382公里,等外路4450。
2012年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市委八届二次全会要求部署,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战略目标,深入贯彻“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坚持“全党抓发展,中心抓经济,重点抓项目”,着力打牢“四个基础”,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全市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教育、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攀升,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35.9亿元,比上年增长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0.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5.3%。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63亿元,同比增长24.8%。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0.3亿元,同比增长6.4%。
地方财政支出262.6亿元,同比增长24.8%。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1亿元,同比增长3.7%。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增长3.4%。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7%、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2.7%、衣着价格上涨5.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9%、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与去年持平、居住价格上涨0.5%。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为99%。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46万人,比上年减少0.04万人。
年末全市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4.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2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7%。
二、农业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5.1万公顷,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达37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9.3%。
全市粮食总产量达650万吨,同比增长17.3%。
201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47.7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畜牧业增加值65.5亿元,同比增长9.5%。
2012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2013年3月1日)一、综合2012年,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的热潮中,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发展主基调,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奋力谋划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为转型跨越,富民兴陇,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6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0.4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600.6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2269.2亿元,增长12.5%,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398.6亿元,增长10.4%,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84.4亿元,增长24.2%,房地产业增加值146.3亿元,增长6.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5∶47.4∶39.1调整为13.8∶46.0∶40.2,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0.3和1.1个百分点。
就业:年末共有城乡就业人员1491.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99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8%,比上年下降0.43个百分点。
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13.6万人,比上年增长16.74%。
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7%,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3.1%。
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总水平下降1.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涨2.1%,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上涨6.4%。
二、农业全年粮食总产量1109.7万吨,比上年增产9.4%。
其中,夏粮产量323.8万吨,增产1.3%;秋粮产量785.9万吨,增产13.1%。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83.9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57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82万公顷,增加0.0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33.64万公顷,减少1.45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5.40万公顷,增加3.86万公顷;中药材种植面积21.12万公顷,增加2.57万公顷。
甘肃2012年数据
3.77 25.24
1083.25 810.16 3515.06 64.67 88
5.38 -1.18 27.97 -6.8 7.32
56.26
22.31
529.85
13.14
8179.58
38.05
竣工房屋 面积(万平 方米) 国内商业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 (亿元) 生活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 (元) 工资 在岗职工 工资总额 (亿元) 在岗职工 平均工资 (元)
2577.55 998.8 1578.75
0.52 4.85 -2.04
1491.59 194.23
-0.58 3.13
5650.2 780.5 2600.09 2070.24 2269.61 21978
12.56 6.84 14.21 14.45 12.47 12.17
5040.53
43.85 24.34
2012年甘肃主要经济指标及增长率 指 标 人口 年底总人 口(万人) 城镇人 口 乡村人 口 就业 从业人员 数(万人) #在岗职 工人数 国民经济核 算 生产总值 (亿元)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工业 第三产 业 人均生产 总值(元) 固定资产投 资 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 (亿元)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工业 第三产 业 #房地产 开发 物价总指数 (上年 =100) 商品零售 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 者出厂价格 指数 农业生产 资料价格指 数 能源生产与 消费(万吨 标煤) 绝对数 增长(%)
5369.88 7007.04
9.63 7.87
3530.91 697.64
0.08 -2.49
1358.16
6.35
1109.7 8.1 67 24.65 359.71 92.28 86.18
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02月21日2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推荐朋友][打印本稿][字号大中小]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13年2月20日)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统筹推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民生继续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两个率先”征程上迈出了新步伐。
一、综合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平稳增长。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8.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7121.9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3518.0亿元,增长9.6%。
人均生产总值68347元,比上年增加6057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3∶50.2∶43.5。
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041.5亿元,增长17.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7.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3676.0亿元,增长9.6%,占GDP比重为43.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达400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提升、占比提高。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6056.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6.7%,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41.7%,分别比上年提高0.6个和0.7个百分点。
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31.3万户,比上年增长9.6%,注册资本42307.0亿元,增长16.9%;个体户352.8万户。
201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2013年2月27日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着力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保持了比较好的趋势、比较好的态势、比较好的气势。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29810.14 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72.3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7020.20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9017.63亿元,增长9.2%。
三次产业结构为12.7:57.1:30.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6%。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6%。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0%。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4%。
表1: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图1: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各月环比指数年末从业人员6243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2.7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6.5万人。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
全省外出务工农民工2570万人。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28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40.57亿元,增长18.5%,其中:税收收入1469.54亿元,增长16.3%,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0%。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006.00亿元,增长17.8%,其中:教育支出增长30.0%,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4.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7.7%。
全省108个县(市)中,有21个县(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10亿元,其中,有9个县(市)超15亿元。
二、农业全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9985.1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340.00千公顷,增长0.3%;棉花种植面积256.67千公顷,下降35.3%;油料种植面积1573.63千公顷,下降0.3%;蔬菜种植面积1730.28千公顷,增长0.6%。
2012年国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2012年国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3-01-18 10:002012年国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2013年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民经济运行缓中企稳,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比上年增加1836万吨,增长3.2%,连续九年增产。
其中,夏粮产量12995万吨,比上年增长2.8%;早稻产量3329万吨,增长1.6%;秋粮产量42633万吨,增长3.5%。
全年棉花产量684万吨,比上年增长3.8%;油料产量3476万吨,增长5.1%;糖料产量13493万吨,增长7.8%。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221万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猪肉产量5335万吨,增长5.6%。
生猪存栏47492万头,比上年增长1.6%;生猪出栏69628万头,比上年增长5.2%。
全年禽蛋产量2861万吨,比上年增长1.8%;牛奶3744万吨,增长2.3%。
二、工业生产缓中趋稳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6%,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10.0%。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集体企业增长7.1%,股份制企业增长11.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3%。
中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13年2月22日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
农产品生产者价格[3]上涨2.7%。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全国农民工[4]总量为26261万人,比上年增长3.9%。
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长3.0%;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长5.4%。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3311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304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2855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0.25%。
全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5]117210亿元,比上年增加13335亿元,增长12.8%;其中税收收入100601亿元,增加10862亿元,增长12.1%。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12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9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0万公顷,减少3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98万公顷,增加1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203万公顷,增加9万公顷。
湖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全省各地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呈现出稳中有进、趋势向好、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2012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22250.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848.7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190.45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210.94亿元,增长10.8%。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3.1:50.1:36.8调整为12.8:50.3:36.9。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5%、8.7%、7.2%、26.1%、5.0%、14.3%和7.7%。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2.9,价格水平上涨2.9%,其中:城市上涨2.8%,农村上涨3.0%。
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5.4%,烟酒价格上涨3.0%,衣着价格上涨2.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 2.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6%,居住价格上涨2.3%,交通和通讯价格下跌0.2%。
2012年,全省新登记企业市场主体62.86万户,增长30.1%。
其中,新登记内资企业1.21万户,下降5.6%;新登记私营企业6.90万户,增长9.9%;个体工商户53.82万户,增长34.7%。
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3%,比上年末下降0.27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84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
2012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海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青海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2013年2月20日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四个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2]1884.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81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091.98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615.75亿元,增长11.1%。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65.6%和30.5%。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9.3︰58.4︰32.3转变为2012年的9.4︰57.9︰32.7。
全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6.40亿元,增长22.8%;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29亿元,增长12.4%。
实现增值税10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企业所得税45.74亿元,增长16.5%;营业税59.16亿元,增长29.6%;个人所得税8.89亿元,下降20.1%。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
其中,城市上涨3.0%,农村上涨3.1%。
表1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指标名称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 3.1食品 6.6#粮食 2.8肉禽及其制品7.6蛋-0.8菜12.8干鲜瓜果-1.2烟酒 2.8衣着-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0.9交通和通信-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0.8居住 5.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8.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
吉林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吉林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面对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我市“十项攻坚”中心工作,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平稳增长、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积极态势,为“三年看吉林、实现新跨越”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国民经济经济总量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①24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2.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207.5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979.8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0:50.5:39.5调整为10:49.7:40.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6244.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8948.2美元。
地区生产总值表1:单位:亿元2012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8.6,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2.2%;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9%。
生产资料三大构成中,原料工业类价格下降3.2%;采掘工业类价格下降2.2%;加工工业类价格下降0.9%。
农业2012年,全市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按市原口径统计粮食总产量达到550万吨,按省认定粮食总产量为382.3万吨,比上年增长4.6%。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3.5亿元,增长7.3%(按可比价计算,下同)。
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增长0.4%,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增长4.5%;大豆播种面积降低23.2%。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212.4亿元,增长17.0%。
其中玉米总产量达到266.3万吨,增长7.8%;大豆总产量13.5万吨,降低20.8%。
全年实现牧业产值162.7亿元,降低3.8%。
2012年安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安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字体:T | T宜房网资讯中心时间:2013-3-19 10:12:43 点击:3338评论:0发表评论安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庆调查队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有效化解突出矛盾和问题,千方百计保企业、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35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2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759.4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404.1亿元,增长9.3%。
第二、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8.1%和24.9%。
分别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和提高1.4个百分点。
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4.4:55.9:29.7。
消费品市场价格涨幅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比上年涨幅回落了3.4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4%,比上年涨幅回落7.7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0.8%;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2.4%;烟酒类价格上涨1.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4%;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8%。
生产领域价格下跌。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跌0.2%。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跌0.9%;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2.1%。
图1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有所增加。
年末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27.25万人,比上年增加0.64万人。
年末在岗职工23.71万人,比上年增加0.29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9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1.78万人。
全年有2.66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优,大项目大企业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
达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达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2013年3月)2012年,面对全国全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牢牢把握“稳定增势、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运行复杂多变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延续了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35.46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8.9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05.23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281.28亿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2%、73.2%和19.6%,分别拉动GDP增长0.98、9.95和2.67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9:53.3:24.8。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58.26亿元,增长15.9%,占GDP的58%,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为62.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 5%。
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降0.1%和5.5%。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7.8万公顷。
其中,小麦7.5万公顷,下降7.1%;水稻17.3万公顷,增0.3%;玉米9.9万公顷,增2.4%;薯类16.6万公顷,增1.8%;油料种植面积12.5万公顷,增1.3%;蔬菜种植面积8.9万公顷,增2.2%。
全年粮食产量307.6万吨,比上年增加2.5万吨,增长0.8%;油料产量12. 5万吨,增长1.3%(见表1)。
表1:201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1.1万吨、6.8万吨和2.8万吨,分别增长3.6%、1.9%和0.7%。
牛奶产量2.2万吨,增长17.2%。
全年水产品产量达8.2万吨,增长4.0%。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44.2亿元,增长18.9%。
吉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吉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吉林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13.03.09【实施日期】2013.03.0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吉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统计局 2013年3月9日)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三化”,着力实施“三动”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抓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实现富民强省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93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12.11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374.45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51.26亿元,增长11.0%。
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全省人均GDP达到43412元,增长11.9%。
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8 : 53.4 : 3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62.9%和32.2%。
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064.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8%;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12.2亿元,增长22.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降低12.2%。
图1:2008-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2012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5(以上年为100,下同),价格水平同比上涨2.5%。
其中,农村为102.4,上涨2.4%;城市为102.5,上涨2.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6.8,上涨6.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9.1,下降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99.3,下降0.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 100.4,上涨0.4%。
重庆市开县2012年经济统计及各区县对比
开县2012年经济运行情况开县统计局2012年是开县“巩固转型成果、推进提速发展”的一年,面对复杂困难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攻坚克难,严格把握“总结完善、巩固提高”工作基调,全面落实“147”战略部署,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社会和谐化”四大进程,切实改善民生,顺利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初步核算,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2.1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105.99亿元,增长23.3%;第三产业增加值81.46亿元,增长10.5%。
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8.4:46.4:35.2。
一、三次产业共同发力,发展速度提档升位三次产业共同发力,产业支撑力度明显增强。
2012年,全县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7.2%、65.6%、27.2%,分别拉动GDP增长1.1个、9.9个、4.1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提档升位,全年GDP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
增速排全市38个区县第6位、19个县第4位、渝东北渝东南13县第1位、渝东北11区县第2位,分别比上年排位提升6、2、4、4个位次。
二、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畜禽产量全面增长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59.1万吨,同比增长0.1%。
油料产量22.2万吨,增长8.7%。
蔬菜产量36.7万吨,增长7.5%。
水果产量35.4万吨,增长14.3%。
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全面增长,肉类总产量达到99603吨,增长3.3%,其中出栏生猪102.3万头,增长1.5%,猪肉产量达75000吨,增长1.4%。
出栏家禽530.1万只,增长10.9%,禽蛋产量13000吨,增长8.4%。
三、工业经济稳健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2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72.07亿元,同比增长23.5%,占GDP的比重为3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2012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12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13-02-252012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全省经济延续了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经济发展平稳较快。
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84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7.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587.8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7964.8亿元,增长11.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64.9%和30.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579元,增长12.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2:52.4:33.4调整为13.8:52.8:33.4。
非公有制经济。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06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占GDP的59.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0.2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8721.66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4020.69亿元,增长13.1%。
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2%,居住类价格上涨0.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7%。
全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1.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1%,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6%。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与上年持平。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0.4%。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47.6千公顷,增长1.2%;药材播种面积101.8千公顷,增长3.0%;蔬菜播种1246.1千公顷,增长3.4%。
常德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常德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常德市统计局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面贯彻执行中央、省里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继续改善,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综合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02.4亿元,增长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08.4亿元,增长1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5%;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917.0亿元,增长14.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27.6亿元,增长1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475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3:49.1:34.6调整为14.8:49.5:35.7。
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6.7亿元,增长19.7%;其中地方税收收入63.8亿元,增长21.3%。
财政总支出254.2亿元,增长16.0%,其中重点支出项目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0亿元,增长7.2%;教育支出52.4亿元,增长59.4%;农林水事务支出33.5亿元,增长37.9%;医疗卫生支出23.1亿元,增长10.6%。
增速较快的支出项目分别是教育、农林水事务和节能环保,分别增长59.4%、37.9%、26.2%。
农村公路建设432.7公里。
解决了41.98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新建农村用户沼气池10490口。
农村危房改造17105户。
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4所。
农村五保户年分散供养标准2000元。
城市、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为246元、104元。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933个。
新建城镇廉租住房5591套(开工),新增公共租赁住房6130套(开工)。
2012年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04-11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和“落实‘八项工程’,实现‘八个领先’”的要求,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全市经济基本面保持平稳,稳增长的基础有所巩固,主要指标稳中有进。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455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9.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414.1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825.5亿元,增长12.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506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9902美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7%。
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2%。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0:54.5:38.5调整为7.0:53.0:40.0。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44.9亿元,增长12.3%,占GDP比重为40.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稳步提升,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36.8亿元,增长16.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9.7%,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智能装备和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2573.7亿元,增长18.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5.9%,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大部分指标增速均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5亿元,增长11.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81.7亿元,增长26.8%。
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3795.3万平方米,增长27. 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076.5万平方米,增长31.1%。
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735.3万平方米,下降4. 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05.9万平方米,下降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35175万元,比上年增长40.1%。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696920万元,比上年增长36.3%。
分来源看,农户投资69694万元,比上年增长18.2%;项目投资1509859万元,比上年增长42.7%;跨区投资138807万元,比上年增长54.1%;房地产开发投资316815万元,比上年增长29%。
分行业看,全年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147521万元、833139万元、105451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0.0%、31.9%、45.9%。
其中,工业投资833139万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40.9%;房地产开发投资316815万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15.6%。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32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2%;竣工面积4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8%;商品房销售面积14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销售额648314万元,比上年增长9.5%。
其中住宅销售额为594390万元,比上年增长28.2%,占商品房销售总额的91.7%。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开放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2246.6万元,比上年增长16.8%。
分城乡看,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84835.6万元,比上年增长17.0%;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7411万元,比上年增长16.4%。
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96102.3万元,比上年增长27.8%;零售业零售额606344.2万元,比上年增长13.8%;住宿零售额49468.2万元,比上年增长11.0%;餐饮业零售额100331.9万元,比上年增长19.5%。
2012年全县实际利用内资项目534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02个,实际利用内资总额145.9亿元,增长68.1%。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648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306公里,其中二级公路325公里,三级公路149公里,四级公路3382公里,等外路4450。
全年改建公路609公里,总投资75010万元;新建一级公路5.2公里、二级公路9公里;加固大桥2座。
通乡通畅率达100%,通村通畅率达53%;全县乡镇客车通达率为100%。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24727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3%;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17837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
年末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40575辆,其中私人汽车35887辆;民用轿车拥有量达到28303辆,其中私人轿车26511辆。
2012年开县客货运输量指标运输量比上年增长%货物(万吨)146527公路135128水运11422旅客(万人次)291723公路291723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2529万元,比上年增长13.6%。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7.2万户。
互联网用户达到8.1万户。
2012年共接待游客1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1.2%;旅游综合收入4.68亿元,比上年增长88.7%。
2012年末开县已有国内旅行社5个,旅行社门市部7个;星级宾馆5家;全县旅游总接待能力6617个床位。
七、财政、金融2012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0093万元,比上年增长25%。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7092万元,比上年增长21.7%,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6.8%。
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等主要税种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1.3%、35.7%、5.2%、125.5%。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697251万元,比上年增长22%。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39008万元,比上年增长18.5%。
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和节能环保分别支出64341万元、133537万元、73021万元、62664万元、40176万元和2368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3%、52.9%、-2.7%、18.3%、59.6%和-21.3%。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032620万元,比年初增长14.2%。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92820万元,比年初增长20.3%。
人民币贷款余额1061285万元,比年初增长47.1%,其中中长期贷款809487万元,比年初增长44.2%。
2012年开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单位:万元指标年末数比年初增长%各项存款余额30326214.2#单位存款686694-4.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29282020.3各项贷款余额106128547.1#短期贷款24897064.5中长期贷款80948744.2#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22968268.2八、城乡建设2012末,县城建成区达到26.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45万人。
规划建设1个城市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6%,人均公园绿地达14平方米。
累计改造建筑风貌20万平方米,建成滨湖公园150万平方米、湿地公园13平方公里,实施环湖高效绿化1200亩。
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
改造地下管网3公里、人行道地砖8万㎡,“白改黑”城市道路9万平方米。
兴建农田水利工程5873处,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14处,有效解决16.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九、教育2012年末全县有职业中学3所,普通中学59所,小学375所。
普通中学招生29610人、在校生91031人、毕业生31706人;小学招生19733人、在校生112046人、毕业生18878人。
2012年全县高考参考人数9286人,录取7067人;其中,重点大学录取902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2012年末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
有线电视用户18.5万户,有线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7%。
2012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60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
医疗机构实有床位4381张。
卫生技术人员431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233人,注册护士1539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2012年末全县公安户籍人口165.56万人,其中男性86.96万人、女性78.6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5%、47.5%;农业人口114.87万人、非农业人口50.6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69.4%、30.6%。
201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16.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9.26%,比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36元,比上年增长14.6%。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1429元,比上年增长11.3%;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3617元,比上年增长17.4%;人均财产性收入773元,比上年增长2.6%;人均转移性收入3472元,比上年增长23.8%。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699元,比上年增长11.2%。
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71元,比上年增长15%。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576元,比上年增长13.5%;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906元,比上年增长15.6%;人均转移性收入696元,比上年增长18.8%。
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费用人均支出1032元,比上年增长5.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99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用于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分别比上年增长13.7%、12.6%和11.7%。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7%。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7.1平方米。
2012年新增城镇养老保险参保6153人,年末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57.1万人,参保率95.4%,筹集参保资金41232万元。
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3654人,发放低保金8267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43303人,发放低保金6657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全县辖区土地面积3963平方公里,2012年末耕地面积100541公顷。
全年实现总量减排二氧化硫1410吨、化学需氧量2349吨、氨氮126吨、氮氧化物2939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县城区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7天,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平均为67.5分贝,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6%。
完成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4.5平方公里、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36.86平方公里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划界工作。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新改建城区公厕8所。
森林覆盖率达43%。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30人,比上年下降21%。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3人,比上年减少0.6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人数为0.54人,比上年减少0.86人;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54人,比上年上升0.14人;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起,死亡28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6.9人,比上年减少2.4人。
十三、移民、扶贫已完成三峡后续工作一期实施规划编制工作。
全县规划项目262个,项目总投资98.04亿元,其中申请三峡后续补助投资33.67亿元。
三峡办批复到重庆市的后续项目中,开县2011年项目批复了27个,补助资金2.1亿元,目前到位资金项目8个,补助1.3亿元;2012年项目批复了75个,补助资金6.93亿元,目前到位资金项目53个,补助6.5亿元。
2012年项目通过审核的个数居库区第一,资金绝对额居库区第二。
培育致富带头人590余名,创业培训1100人次,完成移民技能培训43358人次,动态消除“双零”就业家庭1000余户。
175米试验性蓄水期间,坚持“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原则,全力推进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期间的各项工作,实现了无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无重大疫情、无人员伤亡,库区水质稳定在Ⅲ类和行人出行道路畅通的“三无一畅一稳”目标;“三峡水库消落带饲料桑种植和草食动物养殖适用技术试验”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多功能农业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三峡水库缓坡消落带植被恢复与土壤污染负荷削减技术示范工程”试验等10个科研项目扎实推进。
全年共争取财政性扶贫资金13181万元,争取社会扶贫资金36914万元。
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233.9公里,硬油化40公里,新整修人饮防旱池16口,架设自来水管道28公里,组织开展各类培训近1.4万人,异地扶贫搬迁2580人。
减少贫困人口2.2万人。
注:1.2012年统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开县统计年鉴-2013》为准。
2.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等价值量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
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