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教案
史记历史教育教案

史记历史教育教案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历史文献,由司马迁创作。
史记的编写体例独特,内容广泛,对于历史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以史记为教学素材,设计一堂历史教育课,旨在通过学习和探讨,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2. 学习和理解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编写特点。
3. 掌握部分史记中的重要故事和传记。
二、教学准备1. 史记的相关资料和选段。
2. 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史记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于史记的兴趣。
2. 学习史记(20分钟)选择几个重要的章节或故事,要求学生先自行阅读,然后集体讨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了解程度进行引导和解释。
3. 史记的编写特点(15分钟)通过对史记的编写体例进行讲解,向学生介绍史记作为一部史书的独特之处。
引导学生思考史记编写的目的和意义。
4.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25分钟)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向学生讲解其故事背景和重要性。
鼓励学生就其中的人物传记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对于史记的认识和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拓展延伸1. 自主阅读鼓励学生阅读史记的其他章节或故事,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
2. 参观博物馆安排学生参观古代历史博物馆,观看与史记相关的文物和展览。
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史记所述历史。
3. 制作报告要求学生选择史记中的一个故事或传记,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报告。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广泛查阅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学生讨论的表现和提问的质量来评价学生对于史记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报告成果评价学生的报告成果,包括报告的深度和广度,表达的清晰性等。
3.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对于问题的回答和对于他人观点的接受和讨论等。
六、教学反思史记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历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史记》公开课教案

《史记》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
激发学生对《史记》的阅读兴趣,培养古典文献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司马迁与《史记》分析《史记》在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地位引导学生关注《史记》的文学价值1.3 教学活动播放与《史记》相关的纪录片,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分享个人阅读《史记》的心得体会。
学生讨论《史记》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1.4 作业布置学生预习《史记》中的某一篇章,了解其主要内容。
第二章:史记的文学特色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史记》的文学特色。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的叙述手法、人物描写、语言风格等。
对比《史记》与其他史书的区别。
教师讲解《史记》的文学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史记》中的精彩片段,分享感悟。
2.4 作业布置第三章:《史记》的人物描写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史记》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深入思考。
3.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如矛盾冲突、心理描写等。
讨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3.3 教学活动教师选取《史记》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进行讲解。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描写手法,分享心得。
3.4 作业布置第四章:《史记》中的历史观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史记》中的历史观念。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4.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中的历史观念,如天人感应、宿命论等。
对比现代历史观念与《史记》的差异。
教师讲解《史记》中的历史观念,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历史观念的思考。
4.4 作业布置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史记》的认识。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古典文献阅读能力。
5.2 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推荐与《史记》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
《史记》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教案

《史记》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作用和意义。
2. 掌握《史记》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3. 分析《史记》对文化、思想、社会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史记》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 《史记》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及其深远意义。
3.《史记》对文化、思想、社会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法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史记》的概述1. 《史记》的历史背景。
《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史书。
它是由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所编,全书共一百三十章,分为纪、本纪、世家、列传四部分。
它采用史事纪实和人物传记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完整地呈现了从黄帝时代至西汉末年的历史内容。
2. 《史记》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史书。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历史记录的重要性。
《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极为重要的历史记录,它记载了从古至今的中国历史,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可贵的历史成就。
《史记》记录了历史上一些著名事件和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宝贵成就。
3)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也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观念和精神蕴涵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第二节:《史记》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1. 《史记》对中国古代史书的影响。
《史记》对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它对汉代及以后的历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的风格、体例、处理方法和内容都成为汉代以至明清史学的基础。
2. 《史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史记》在内容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儒家思想、天地观念、人伦关系等,对继承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
3. 《史记》对中国思想的影响。
《史记》在思想方面,既强调了人的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又表达了道德品质和公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史记》阅读推进课教案

《史记》阅读推进课教案史记阅读推进课教案一、课程背景《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作之一,由司马迁撰写而成,被誉为史家之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史记》的阅读推进,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背景和作用,理解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历史并与现实社会联系,拓展视野。
4. 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史记》简介1. 课程介绍和教材说明:引导学生了解课程目标和研究内容。
2. 《史记》简介:介绍《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体裁特点等。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史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4. 总结和展望:总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展望下节课内容。
第二课:《史记》的读法和阅读策略1. 课程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澄清学生的疑问。
2. 《史记》的读法: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史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阅读策略: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标注、摘抄和思维导图等工具辅助阅读。
4. 阅读实践:选取《史记》中的一段文字进行实际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第三课:《史记》中的人物形象1. 课程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澄清学生的疑问。
2.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介绍不同人物形象在《史记》中的塑造方式和意义。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学生对某一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评价。
4. 总结和展望:总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展望下节课内容。
第四课:《史记》中的历史事件1. 课程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澄清学生的疑问。
2. 《史记》中的历史事件: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介绍其背景、影响和意义。
3. 学生报告:要求学生就一位历史人物和一个历史事件做简单的报告。
4. 总结和展望:总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展望下节课内容。
第五课:《史记》与当代社会关系的探讨1. 课程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澄清学生的疑问。
初中史记教案

初中史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其写作背景。
2. 掌握《史记》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通过对《史记》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史记》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 《史记》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1. 《史记》的文学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阅读《史记》相关章节,掌握教学内容。
2. 准备PPT,内容包括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主要内容、史记的文学价值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
2. 提问:《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史记》相关章节,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写作背景。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根据PPT内容,讲解《史记》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讲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选取《史记》中的一个案例,如“项羽本纪”或“孔子世家”,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史记》的重要性和文学价值。
2. 提醒学生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史记》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2. 学生通过阅读《史记》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古代历史,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文学作品,引出《史记》这部作品。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案例分析环节,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史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古代历史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篇1教案示例一、导入《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
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
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
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三、鉴赏评价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
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
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
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
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
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
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
引导学生产生对《史记》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司马迁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分析《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使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史记》的价值。
第二章:《史记》的体例与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史记》的体例特点。
了解《史记》的篇章结构。
2.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的“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的体例特点。
讲解《史记》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体例特点。
使用图表法,清晰展示《史记》的结构。
第三章:《史记》的史料价值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史记》的史料价值。
培养学生运用《史记》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史记》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史记》的史料价值。
引导学生运用《史记》史料进行分析,培养其历史研究能力。
第四章:《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欣赏《史记》文学艺术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史记》的文学风格、叙事手法、人物描写等艺术特色。
通过具体篇目,展示《史记》的文学魅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细读法,分析《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欣赏《史记》的文学之美,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阅读与讨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史记》知识进行阅读与讨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5.2 教学内容选择《史记》中的重要篇章,进行深入阅读与讨论。
针对《史记》中的史料、文学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读史记教学流程教案

读史记教学流程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著作背景,了解《史记》的体例和内容概况,了解《史记》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培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对历史人物的敬佩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著作背景,《史记》的体例和内容概况,《史记》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史记》的体例和内容概况的理解,学生对《史记》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史记》的封面和作者司马迁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史记》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对《史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著作背景(15分钟)。
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史记》中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学造诣和文学才华。
3. 学习《史记》的体例和内容概况(20分钟)。
通过讲解和举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内容概况,让学生了解《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内容,涵盖了从黄帝到西汉初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4. 学习《史记》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20分钟)。
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史记》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史记》对中国历史的记载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史记》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鼓励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和研究。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初中历史史记教案

初中历史史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作者、体例和主要内容。
2. 掌握《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史记》的作者、体例和主要内容。
2.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 学生对《史记》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史记》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2. 学生准备:预习《史记》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了解《史记》的历史背景。
2. 提问:《史记》是谁写的?它属于什么体裁?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史记》中的一篇篇章,如《项羽本纪》、《孔子世家》等。
2. 学生总结所读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阅读的篇章和心得。
2. 引导学生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分析《史记》的价值和意义。
四、探究与思考(10分钟)1.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如何?2. 学生进行探究,结合所读篇章和个人思考,撰写短文进行回答。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史记》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享学习《史记》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史记》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2. 组织学生进行《史记》主题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记》的篇章,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体例和主要内容。
通过课堂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对《史记》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通过总结和评价,使学生深入理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史记》教案

史记教案一、教材背景《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史书之一。
由司马迁编写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全书共1,313,829字,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二本。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史记》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献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历史的意义和基本概念1.历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字、书、传统文献和历史史料3.史识的意义和方法4.古代中国的历史时期划分和重大历史事件梳理第二课:《史记》的编写背景和体例1.司马迁和《史记》的编写背景2.《史记》的通史体例和纪传体编写方法3.《史记》的结构和内容第三课:《史记》中的政治历史1.夏、商、西周和东周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特点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3.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改革4.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和外交政策第四课:《史记》中的文学史和艺术史1.唐吉轮《楚辞》的创作和文学特点2.《史记》中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鉴赏3.析《雍正朝》中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四、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法:让学生逐篇阅读《史记》,帮助学生掌握《史记》的基本内容和编写特点。
2.知识梳理法:帮助学生理清《史记》中内容的关联性和时序性。
3.辩证分析法:鼓励学生进行思辨性的阅读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艺术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史记》中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五、教学评价1.课堂小测验:对每堂课的内容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2.作业评估:采用作业评估制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3.讨论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史记》的编写背景、体例、结构和内容。
初中历史试讲史记教案

初中历史试讲史记教案
教学内容:史记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他的历史地位,理解
史记的内容结构及其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他的历史地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史记
的内容结构。
教学准备:课件、史记文本、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看一个史记的封面,引导他们猜测这是什么书,说出他们对史记的了解。
2. 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二、讲解史记的内容结构(15分钟)
1. 介绍史记的内容结构,包括纪传体、志、表等部分。
2. 分别解释这些部分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史记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历史文献中的翘楚。
三、让学生自主学习(15分钟)
1. 分发史记的部分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
2. 提醒学生关注史记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内容,帮助他们理解史记的叙述方式和历史意义。
四、讨论总结(10分钟)
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分享对史记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史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简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多读历史书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内容结构,让学生了解史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地位和价值,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自信心和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史记中的具体内容展开更深入的教学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
《史记》的历史叙述艺术 - 教案

《史记》的历史叙述艺术教案一、引言1.1司马迁与《史记》1.1.1司马迁生平:介绍司马迁的生平背景,强调其作为史学家的重要地位。
1.1.2《史记》的创作背景:探讨《史记》成书的历史环境,及其在中国史学中的开创性地位。
1.1.3《史记》的历史价值:分析《史记》作为史书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1.1.4《史记》的文学成就:介绍《史记》在文学上的成就,如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
1.2《史记》的体例与结构1.2.1本纪:解释“本纪”在《史记》中的作用,以及其记录历代帝王事迹的特点。
1.2.2表:介绍“表”在《史记》中的用途,如记录世系、年表等。
1.2.3书:分析“书”在《史记》中的作用,如记载典章制度、文化成就等。
1.2.4世家、列传:探讨“世家”和“列传”在《史记》中的意义,如何通过个人和家族的记载反映历史。
1.3《史记》的叙述艺术1.3.1叙事视角:分析《史记》中的叙事视角,如何通过不同视角展现历史。
1.3.2语言风格:探讨《史记》的语言风格,如何兼具文学性与历史性。
1.3.3人物描写:分析《史记》中的人物描写技巧,如何生动展现历史人物。
1.3.4叙事结构:介绍《史记》的叙事结构,如何组织材料,构建历史框架。
二、知识点讲解2.1《史记》的历史观2.1.1天命观:解释《史记》中的天命观念,如何影响历史叙述。
2.1.2人事与天命:探讨《史记》中人事与天命的关系,如何展现历史变迁。
2.1.3历史评价:分析《史记》中的历史评价标准,如何反映司马迁的历史观。
2.1.4历史循环论:介绍《史记》中的历史循环论观点,如何理解历史的周期性。
2.2《史记》的文学特色2.2.1叙事技巧:分析《史记》中的叙事技巧,如对比、悬念等。
2.2.2人物塑造:探讨《史记》中的人物塑造方法,如何使人物栩栩如生。
2.2.3语言运用:介绍《史记》的语言运用特点,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2.2.4情感表达:分析《史记》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如何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史记》公开课教案

《史记》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体例、内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对《史记》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史记》的作者、体例及文学地位。
2. 学会阅读《史记》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史记》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式。
2. 如何理解并评价《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史记》相关篇章,了解内容,提出问题。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评价。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写作背景,了解《史记》的体例和特点。
2. 第二课时:学习《史记》中的名段名句,体会其文学价值。
3. 第三课时:分析《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历史意义。
4. 第四课时:评价《史记》中的历史事件,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案细节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史记》相关篇章,了解内容,提出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评价。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习心得: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对《史记》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史记》相关的研究书籍、文章,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3. 实践活动:开展《史记》主题的写作、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细读中国历史名著史记教学教案

细读中国历史名著史记教学教案细读中国历史名著《史记》教学教案前言:《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开创性的著作,由司马迁主编而成。
该书以纪传体的方式,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
本教学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学习《史记》,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2. 掌握《史记》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对历史名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史记》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2. 分析《史记》的结构和体裁;3. 探讨《史记》中的重要篇章和人物传记;4. 阐释《史记》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引入《史记》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授法:利用多媒体工具,结合课文解读和分析,向学生介绍《史记》的背景、特点和内容;3. 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案例等教学资源,带领学生进入《史记》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模拟历史人物的思考和决策过程;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史记》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5. 个别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历史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2. 了解背景:简要介绍《史记》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引导学生对《史记》的重要性有初步了解;3. 分析结构:分析《史记》的体裁和结构,如纪传体、志、表、书等,让学生了解每个部分的特点和作用;4. 重点篇章展示:选择《史记》中的几个重要篇章,如《太史公自序》、《五帝本纪》等,向学生展示并解读这些篇章的作者意图和思想内容;5. 重要人物传记解读:选择《史记》中的几个重要人物传记,如《项羽本纪》、《韩信盖世书》等,解读其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思想;6. 思想和价值观:分析《史记》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和价值观,如忠诚、孝道、仁爱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7. 小组讨论和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总结学习经验和体会;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史记》,并写一篇读后感或书评。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史记》选读的《淮阴侯列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刘邦的形象分析和历史背景的探索都有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课堂上,我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通过结合具体案例,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同时,我也发现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学生们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尝试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如实物展示、情景模拟等,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难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史记》选读之《淮阴侯列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如何评价一个人物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淮阴侯列传》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史记》中人物评价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理解: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用法理解困难,如“短小精悍”、“善骑射”等词语的含义。
-历史背景融入:学生可能难以将历史背景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理解刘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人物评价的思辨能力:学生需要跳出传统的善恶评价,从多角度分析和评价刘邦这一历史人物,这对于他们的思辨能力是一个挑战。
最后,我认为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方便我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相信我们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培养: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来说往往显得枯燥,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教学难点、现代语言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善骑射”中的“善”字在古代的含义,以及这一技能在当时的军事和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第一章:《史记》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其写作背景。
2. 使学生掌握《史记》的体例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引导学生认识《史记》的价值,培养对古典文献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写作背景。
2. 《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 《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司马迁及其写作背景。
2. 讲解《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 分析《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史记》的人物描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史记》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要求。
3.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篇章,引导学生了解《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分析《史记》中的人物描写实例。
3. 总结人物描写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史记》的叙事技巧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史记》叙事特点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史记》的叙事手法。
2. 《史记》的叙事结构。
3. 《史记》的叙事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
2. 《史记》的叙事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篇章,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
《史记》教案:提升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史记》教案:提升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史记,了解其历史价值。
二、前期准备工作在教学开始前,老师需要先对史记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包括作者司马迁的生平背景、《史记》的写作内容、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等方面。
学生还需要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知识,比如官制、礼仪、音韵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史记》中的史料内容,降低阅读难度。
三、教学步骤1.常识普及在开头上,老师会对《史记》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词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进行解读。
比如“列传”就是拟传记体,和我们现代的传记篇式不同。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史记》的语言特点。
2.内容概述在内容上,老师可以从全书的角度出发,粗略地概括《史记》中的历史流程。
比如我们可以分别介绍“始皇纪”、“太史公自序”、“五帝本纪”、“秦本纪”、“汉本纪”等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全书的骨架和重点。
3.精读讲解接下来,老师可以逐篇讲解《史记》中的重要章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记的内容,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只需对篇章大意、人物关系、事件经过、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讲解即可。
充分展示整篇文章的内涵,从词汇、句式、比喻、概括等方面注重教材点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引导,问点贯彻。
比如对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焚书坑儒”事件可以进行具体讲解,解释它出现的背景、事件的经过、涉及到的人物、其历史意义。
4.学生阅读与分析在每节课的结束阶段,老师需要让学生自主读一篇短篇,并且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总结出这篇文献的大意。
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挖掘文献的内在意义、深层含义等等。
老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点拨,并且会为其收集各种历史学资源进行支持和辅导。
通过不断练习,学生的古代文学阅读能力会得到改善,他们会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了。
四、教学方法教师导入+授课+学生阅读独立思考+展示与分享五、教学评价1.能够对于史记内容中的理解和阅读能力进行评价。
《史记》阅读课教案

《史记》阅读推荐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史记》,读《鸿门宴》,向学生推介《史记》,激发学生的阅读《史记》兴趣,使其习得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阅读《鸿门宴》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英雄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有这样一个史官,他因为在史书中“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触怒了当朝皇帝,只好把长达52万6千字的竹简史书藏在深山的山洞中,一直到死,这位史官也没有看到自己的作品面世。
他去世之后,他的夫人为了保护这部史书,在这座深山中出家当了道姑,继续等待史书面世的机会,但等来的是朝廷查抄的噩耗,满门家族乡亲被斩杀,于是,她留下了一个哑谜,昭示后人去寻找。
另外她又绘了一张藏史书的图表,人们只有对照图表,参照哑谜的话,才能找到史书藏匿的地方。
后来她将图传给了女儿,女儿后来又传给了儿子,这才依图从山洞中取出了史书,得以面世。
这部鸿篇巨制就是《史记》(课件出示),这位史官就是司马迁(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能看到这部史书,是司马迁和他的家人历尽心血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得以实现的。
上下五千年,风云九万里。
中华民族创造了傲视世界的灿烂文化!《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1)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
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2)同学们了解鲁迅吗?(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3)师:《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同学们知道鲁迅为什么这样评价《史记》呢?(“史家之绝唱”,意思就是在书写历史的书籍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鲁迅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在所有史书中地位最高。
正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才称得上是“绝唱”。
无韵之《离骚》,说司马迁是用写诗的手法来写历史的。
历史本很枯燥,但司马迁的《史记》却能引人入胜,原因就是司马迁用了文学的笔法来叙述历史。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史记》中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现实意义,希望学生们能够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些品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加深他们对历史人物品质的认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史记》的基本概念、文学特色和历史人物评价。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史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评价和借鉴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史记》的基本概念。《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间的历史。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具有极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淮阴侯列传》。这个案例展示了刘邦的豁达大度、善于用人,以及司马迁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形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史记》中历史人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史记初中历史教案

史记初中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史记的重要性和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史记的作者和背景、史记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史记的内容整体把握和分析。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互动。
教学准备:课件、史记相关资料、课堂小测、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请学生读一段与史记相关的文字引入。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史记是什么吗?为什么要学习史记?
二、学习史记的背景和作者(15分钟)
1. 简要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背景。
2. 分析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的原因。
三、了解史记的内容和意义(20分钟)
1. 梳理史记分为本纪、表纪、书所传的内容。
2. 讨论史记的意义和影响。
四、展示和讨论(10分钟)
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史记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课堂小测(5分钟)
1. 随堂测验学生对史记的理解程度。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提出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史记的重要性和内容,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对史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课堂小测也了解了学生对史记的掌握情况。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史记的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史公自序》教案(3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2.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
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
教学方法:导读、导学、导练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设想:这一专题是《〈史记〉选读》的导引,课前要求学生重读《报任安书》一文,以期勾起对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回忆。
《太史公自序》实为司马迁为自己作传,主要突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
由于文本已有译文,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结合译文和下注圈点勾划、疏通原文,找出重要的文言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然后通过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领会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创作条件及其指导思想,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归纳•整理)课前布置如下预习通过重读《报任安书》,回顾司马迁饥《史记》的相关资料,推荐一位同学课上讲解。
教学重点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译文,圈点勾划、疏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加以整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
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圈点勾划。
字词总结:(一)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二)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三)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四)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五)一词多义所以次四、课堂反馈1.给加点字注音。
(1)颛顼(zhuān)(xū )(2)徇朝歌(xùn )(3)会稽(kuài)(4)牝牡雌雄(pìn)(5)弑君(shì)(6)改正朔(shuò)(7)股肱(gō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继承 )( 掌管 ) (2)而徇朝歌(巡行)(3)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巡行 )( 回复 )(4)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禅 ) (5)则学者至今则之(视为准则)(6)小子何敢让焉( 推辞)(7)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革而不知其权( 合适 )(权变,变通)(8)被之空言而不敢辞(遭受 ) (9)垂空文以断礼义(留下)(10)于是论次其文( 编次 ) (11)则文学彬彬稍进(文字兼备)(12)俟后世圣人君子( 期待 )3.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 (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封为王)(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 (死,为动词,为……而死)(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是非: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形容词作动词,惩罚;贤(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形容词作动词,抑制) (5)既科条之矣 (科条: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义:到今义:另提一事(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3)小子何敢让焉。
古义:谦词,我今义:男孩子(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古义:故事,旧事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古义:整齐,整理今义:整齐,有条理(5)《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义:不断今义:经常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 指”通“旨”(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 罔”通“ 网”;“ 失”通“ 佚”(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通“弼”6.解释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或用法。
(1)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介词,凭借 )(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目的连词,用来)第二课时(思考•感悟)教学要点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
2. 研究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教学过程一、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让学生编写内容提要)(一)自叙家世谱系。
(1—3)(二)叙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4—6)(三)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7—10)(四)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11)(五)《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12—13)二、简析课文内容。
(P1—2)§1简析:世典周史——说明修史是司马迁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2简析:先祖中的军事家、掌管经济的官员。
§3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
太史公有子名迁。
第一部分: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4简析:学习和游历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眼界,形成他的历史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简析:临终嘱托的情景,父子执手流涕,场面凝重感人。
三层意思:一、写信史是祖传的绪业,完成这一使命就是“孝亲”;二、以周公、孔子为榜样,通过写史,兴礼乐,正王道;三、嘱托司马迁牢记己愿,完成遗愿。
完成嘱托,既是孝亲的表现,也是时代的召唤。
§6简析:两件事:当上太史令,为写《史记》作准备,参与并完成了制定太初历的工作。
第二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7简析:立志要做周公、孔子之后的第三人,对为何要创作《史记》的说明,也是司马迁对《史记》的一个自我评价。
§8简析: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评述孔子为何作《春秋》。
褒贬是非,替天下人树立行为的标准和规范,以“达王事”。
实际上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
§9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10简析:回答壶遂的诘难,说明记载历史,评判是非,是自己的责任,表明要以前人为榜样“采善贬恶”。
第三部分: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简析:前人的所作所为给了司马迁启迪,决心效法前人,忍辱写《史记》。
第四部分: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13太史公说:我历述黄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第五部分: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当今繁荣昌盛的时代,创作的动力;文化学术方面的成就,文化背景和创作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一家之言,留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三、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颛顼时司天地唐虞时复典夏商时世序周时将领典周史战国秦司马错将伐蜀司马靳事白起秦朝司马昌主铁管汉朝司马无泽市长司马喜五大夫司马谈太史公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
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
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
(史记散绝)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书》《礼》《易》《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
他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
《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
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以防被毁。
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
西汉对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
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
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开始考证,核差误,论得失,《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四、课堂总结五、课后作业阅读《太史公自序》选段。
完成7—9题。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