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合集下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金银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金银器

仰视
“开元通宝”金钱,非流通货币。
1、“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 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 下拾金钱。“(张祜《退宫人》)
2、洗三(洗儿);
3、撒帐(嫁娶)
金走龙,高4.1厘米。
推测与投龙致祭的道教 仪式有关。
金梳背(装饰品) “满头行小梳”(元稹《恨妆成》
金臂钏 “绿鬟富去金钗多 皓腕肥来银钏窄” (白居易《盐商妇》)
5、金银作坊隶属:皇室(文思院)、中央 官府(少府监掌治署等下属的金银作坊 院)、地方官府、寺院或私人。
6、唐代金银工艺
(1)锤(槌chui)鍱(ye)(打作);利用了金银良好的延 展性。有时有底衬,也有模冲(多用于纹样)。金银箔也 用捶打的方式(如法门寺银芙蕖;金银平脱镜)。捶鍱器 物耗材少,但容易变形。
1、考古发现情况
窖藏:西安何家村、沙坡村、丹徒丁卯桥 等
墓葬:伊川齐国太夫人墓、偃师杏园李景 由墓、西安韦美美墓等
塔基:法门寺
2、国内主要著录和研究
《唐代金银器》(1985);《海内外唐代金 银器萃编》(1989);《法门寺地宫珍宝》; 《唐代金银器研究》(1999);《花舞大唐 春——何家春遗宝精粹》(2003)。
(3)9世纪器物种类大增,茶具、香具、波 罗子、温器、支架等流行。碗、盒、盘的 形制发生了大变化,流行花口浅腹斜壁碗、 四五曲花形带足的盒、葵花形的盘等。折 枝纹、团花纹继续流行,以阔叶大花为特 点。鸳鸯、鹦鹉、鸿雁、双鱼等题材流行。 出现荷叶、绶带、叶瓣、小花、半花等边 饰。纹样风格自由随意,生活气息浓厚。 本期是唐代金银器的普及和多样化时期。
(9)范铸:铸法如铜器(金熔点1064,银961)。铸器胎 体厚重。
何家村窖藏的属性
作坊;某王在安史之乱时埋藏;庸调使刘 震所藏;药师院(与炼丹及道教祭祀有 关)。

考古学概论考试试题

考古学概论考试试题

考古学概论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1、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A 文献资料B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C 传说故事D 现代人类活动2、以下哪项不是考古发掘的基本原则()A 保护为主B 抢救第一C 合理利用D 随意发掘3、碳-14 测年法常用于测定()的年代A 石器B 陶器C 有机质遗物D 金属器物4、旧石器时代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工具是()A 陶器B 青铜器C 石器D 铁器5、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之一是()A 二里头遗址B 河姆渡遗址C 殷墟遗址D 秦始皇陵6、以下哪种考古学文化以黑陶为显著特征()A 仰韶文化B 龙山文化C 红山文化D 良渚文化7、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是()A 实用器具B 祭祀礼器C 装饰品D 货币8、秦始皇陵兵马俑属于()A 明器B 实用兵器C 艺术品D 祭祀用品9、汉代画像石主要分布在()A 南方地区B 北方地区C 东部地区D 西部地区10、唐代最著名的陶瓷品种是()A 青瓷B 白瓷C 青花瓷D 唐三彩11、宋代五大名窑包括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A 定窑B 耀州窑C 磁州窑D 建窑12、元青花的主要装饰题材是()A 人物故事B 花卉C 动物D 几何图案13、明清时期皇家陵寝的代表是()A 明孝陵B 清东陵C 清西陵D 以上都是14、水下考古主要研究的对象是()A 沉船B 港口遗迹C 海底古城D 以上都是15、现代考古学诞生于()A 19 世纪B 20 世纪C 21 世纪D 古代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考古地层学是通过研究地层的()来判断相对年代的方法。

2、考古类型学是对考古遗存进行()、()和()的方法。

3、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有()、()等。

4、夏商周被称为()时代。

5、西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是()。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青瓷以()窑的产品最为著名。

7、唐代长安城的三大内是指()、()、()。

《魏晋南北朝考古》读书笔记

《魏晋南北朝考古》读书笔记

《魏晋南北朝考古》读书笔记阅读日期:2014-03-02至2014-03-30一.本书介绍1.魏晋南北朝即三国两晋南北朝,为公元220至公元589,这一时期经历了369年。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形势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好,文化、艺术与科学都有新的成就,此为隋唐两代开辟了财源以及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巨大的基础。

至此,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在南北方之间发生了转变。

2.魏晋南北朝的考古发现特点:其地方特色比较浓厚、边远地区遗物遗迹发现增多、民族特色和文化交流的文物更引人注目、佛教遗迹和艺术品的发现说明外来宗教获得了广泛和充分地传播。

二.读书笔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现的文物有各种时期的以及中原地区。

解放后有较多重大的考古发现,如城址——河北省临漳县曹魏邺城邺南城朱明门发掘、墓葬——北燕冯素弗墓,玻璃器,为中土所无之器物、窑址——南方地区极流行青瓷烧造,从已发现的窑址、窑具成品来看,青瓷烧造已形成专业、地上遗址包括石刻、栈道、宗教寺院等等。

山西大同方山,文明皇后永固陵,1968年偶然发现墓志。

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漆器屏画——目前发现最早的屏风,绘有二十四孝故事情节;文房四宝;石柱础一个,上有非常繁缛的雕刻纹样,内容多和西域有关。

还有河北安阳、山西太原等等墓葬。

早期瓷教出土许多陶器品,南朝墓葬青瓷精美;南京栖霞山,带有褐斑釉的瓷器,最早可至东吴时期。

栈道险要处架木道以通行人的道路。

宗教寺院方面开凿石窟。

三大石窟有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

其中敦煌莫高窟最为人欣赏,不过亦被盗走大量珍贵壁画等。

(二)魏晋南北朝考古特点:当时社会动乱,大变革,各地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考古资料差异大。

这时期特点主要由社会分裂造成。

前期有东汉遗风,后期隐含隋唐一统伏笔。

当时各民族大融合,北方,东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相继攻入中原,建立政权,将本族文化带入中原,对汉文化产生极大影响。

如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

他们原本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进入中原后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生活较为安定,由畜牧转为农耕。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金银器

魏晋隋唐考古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金银器

漢·狐剛子《出金礦圖錄》(《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溫字 型大小總第五八四一五八五冊)
明陸容《菽園雜記》記述煉銀過程頗為詳細:“礦石不拘 多少,采入碓坊,舂碓極細,是為礦末。次以大桶盛水, 投礦末於水中,攪數百次,謂之攪粘。凡桶中之粘,分三 等:浮於面者為之細粘,桶中者謂之梅砂,沉於底者謂之粗 礦肉。若細粘與梅砂,用尖底淘盆,浮於淘池中,且淘且 汰,泛揚去粗,留取其精英者。其粗礦肉,則用一木盆, 如小舟然,淘汰亦如前法。大率欲淘去石末,存其真礦, 以桶盛貯,璀璨星星可現,是謂礦肉。”這是選礦過程。 “次用米糊搜伴,團如拳大,排於炭山,更以炭一尺許覆 之,自旦發火,至申時住火,候冷,名窖團。”這是燒結過 程。“次用?銀爐熾炭,投鉛於爐中,候化,即投窖團入 爐,用韝鼓扇不停手,蓋鉛性能收銀盡歸爐底,獨有滓浮 於面。凡數次,破爐爬出熾火,掠去爐面滓垢。烹煉即熟, 良久,以水滅火,則銀鉛為一,是為鉛駝。”這是煉製鉛銀 合金。“次就地用上等爐灰,視鉛駝大小,作一淺灰窠, 置鉛駝於灰窠內,用炭團疊,側扇火不住手,初鉛銀混, 泓然於灰窠之內。望泓面有煙雲之氣,飛走不定。久之稍 散,則雪花騰湧。雪花既盡,湛然澄徹。又少頃,其色自 一邊先變渾色,是謂窠翻。煙雲雪花,乃鉛氣未盡之狀。 鉛性畏灰,故用灰以捕鉛。鉛既入灰,唯銀獨存。自辰至 午,方見淨銀。鉛入於灰坯,乃生藥中密陀僧也。”這就 是灰吹法提銀。
罐內盛 放物品
葡 萄 花 鳥 紋 銀 香 囊 ( 徑 )
4.6
舞馬銜杯紋鎏金銀壺
鎏金鴻雁紋銀匜
鎏 金 蔓 草 鴛 鴦 紋 羽 觴 ( 耳 杯 )
鎏金花鳥(鸚鵡)紋銀碗
鎏金小簇花紋銀蓋碗
(唐德宗時期)高11 釐米
“( 鎏 字圈 金 )足 折
內枝 沿花 鏨紋 刻銀 ”蓋 進碗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汇总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汇总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汇总笔记单选题1、雏形出现: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________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________的初始形态。

答案:龙山文化国家解析:雏形出现: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宋书》记载:“江南……至于元嘉(424年—453年)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江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①北民南迁充实了劳动力②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③南方政局的相对稳定④国家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出现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由材料“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这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出现农业丰收,经济繁荣的景象。

由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主要有: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南朝时期,国家南北分裂,没有出现大一统的政治局面,④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C 项、D项。

故选B项。

小提示:3、夏朝的统治①中央:________是最高的统治者。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②地方: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________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答案:夏王直接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夏王,其下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在地方上,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演示

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演示


纸张最早出现在西汉,1933年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地 区发现一张原始的麻纸,质白,质粗糙,纸面有麻筋。 1985年甘肃天水放马滩M5发现西汉早期纸。东汉蔡伦 发明了造纸术。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 西汉地图古纸,还有陕西西安、 挟风及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麻纸 是否属于纸,学者们为此争论不 已。该纸的厚度和纤维分布不均, 故被称为麻纸。麻纸在汉至唐近 千年间,一直是我国书写绘画的 主要用纸。
4、雕塑

西汉和东汉的雕塑作品, 主要包括石刻、玉雕、 陶 塑、木雕和铸铜等品种。 霍去病墓石雕群,霍去病 墓石雕是一组纪念碑性质 的大型石刻群,存于陕西 兴平县道常村西北,系汉 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元前 117年)少府属官 左司空 署内的优秀石刻匠师所雕 造。
5、乐舞与百戏

在两汉壁画、画像石中常有乐舞百戏图, 奏乐俑、击鼓说唱佣、杂技俑玉石舞人俑 也常有出土。汉代杂技百戏成为一时风尚。 沂南画像石上有飞剑、弄玩、走索、车戏 等演出。
铅釉陶
青瓷
青瓷茶具
东汉 说唱俑
丝织物
马王堆出土文物"t型帛画".
马鞍山东吴朱然墓文物
6、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与方孔圆钱的流通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 权制政权,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也统一了货币.从秦“半两”开始, 中国钱币以方孔圆形作为定制,文铭重量 ,铸行纪重钱币。 汉武帝行"五铢"钱制沿用至隋末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 118年)废“半两”,改铸“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 制 作精美,深受欢迎,其后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各朝累铸, 沿用至唐初长达7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谢谢观看!
西汉 错金银凤纹铜镜
汉墓代表器物"错金银博山炉"

中国考古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中国考古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一、我国考古学概述1. 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2. 我国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3. 我国考古学的重要意义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1.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2. 两晋时期的社会变革3. 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发现1. 三国时期的王宫遗址2. 两晋时期的寺庙建筑3. 南北朝时期的墓葬文物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代文化遗产1. 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2. 两晋时期的宗教信仰3. 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展示与保护1. 考古成果的展示与研究2. 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3. 考古遗址的公众教育与宣传六、结语1.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研究的评价2. 未来的挑战与展望我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一、我国考古学概述1. 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我国考古学起源早,古老的中华文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自19世纪以来,我国考古学就开始发展起来。

20世纪初,随着国内外学者的加入,我国考古学研究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

近年来,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在发掘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在考古成果的研究和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 我国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我国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田野调查、发掘、文物鉴定、测绘、化学分析、年代测定等多种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卫星遥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的应用,为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3. 我国考古学的重要意义我国考古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揭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为科学考证我国古代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考古学还可以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1.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自公元220年魏国建立,到公元280年晋朝统一我国,这段时期被称为三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极为复杂,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被称为三国。

考古学概论(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考古学概论(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考古学概论导言: 原始社会的考古夏商周时期的考古春秋战国(东周)时期的考古秦汉时期的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一、考古学的意义及其研究对象 : 1]考古学的意义:考古学一词是从希腊文中翻译过来的,英文为“Archeaology”,它出自于古希腊字“Dpycos”(古代)和“Aolyos”(科学),意为“古代的科学”。

在国外有“古迹学”、“古物学”等一些译法,我国将之译为“考古学”。

何谓考古学呢?简而言之,考古学就是根据实物的历史材料研究人类历史过去的科学。

2]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物质,而且主要是社会物质,只有少量的自然物质。

具体来讲,一类是人类本身的化石、遗骨,以及与当时人类共存的动、植物遗骸,二是经过人类制造或加工的物质,即物质史料,它是考古学研究对象中最主要、数量最多的一部分,但有一些物质史料不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如太平天国的武器、印玺以及一些革命文物。

在我国,考古学研究的历史范围上迄原始社会,下至于元代,明清不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这是因为明清留下的遗址、遗物相当多,记载周详,有史可查、有物可证,但是明清的瓷器又属于考古学的范围,明清的有些遗物也要视其价值的高低来确定其是否属于考古学的范围,如陵墓。

3]考古学的分类: 考古学的分类方法很多,至今无法统一。

按物质形态分,可分为石器时代的考古、青铜器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按社会形态分,可分为原始社会考古、奴隶社会考古、封建社会考古;同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考古工作者往往将考古学分为普通考古学和专门考古学,前者包括考古学通论以及各方面材料和考古方法的一般知识等,后者为较深一步的考古学研究,它又分为众多的种别,如铭刻学、古钱学、印章学等等。

二、考古学与历史科学的关系及学习考古学的必要性: 1.考古学为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考古学可以订正历史文献资料之谬误三、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 1.考古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2.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3.考古学与应用技术及工艺的关系四、中国考古学发展概况: 1.中国考古之发生至以金石学为主要部门的考古时代 2.西方考古学者来华时期 3.科学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4.中国考古之发生至以金石学为主要部门的考古时代:1].中国考古行为的原始时代:自商周之际开始,经过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约千余年长久时间方始具规模,人们称之为考古学的发生时代。

2024年云南省中考历史真题卷及答案

2024年云南省中考历史真题卷及答案

2024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卷(全卷两个大题,共29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本卷为试题卷。

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

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

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A. 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 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C. 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D. 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2. 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

这些措施有利于( )A. 促进经济发展 B. 增强军队战斗力C. 提高行政效率D. 强化旧贵族特权3. 西汉以后,我国的冶铁技术、漆器、井渠法等传入大宛、安息,甚至西传至更远的罗马。

这主要得益于(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文成公主入藏C. 江南地区开发D. 市舶司的设立4. 下图是小云同学学习隋唐这一单元后绘制的思维导图。

据图可以判断隋唐的时代特征是(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5. 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

这些措施意在(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削弱宰相权力C. 丰富市民生活D. 发展海外贸易6.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了有效管辖如此广阔的疆域,元朝创立了( )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三省六部制D. 行省制7. 我国古代建有一项宏伟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之中。

它最初的定位与作用是以军事防御为主,后来逐渐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试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1.考古发现,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鲜卑人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政权的都城,在形制上都继承了夏朝以来天子之都的标配——“三门道”形制。

由此可见()A.魏晋时期民族文化多元融汇B.南北政权长期分裂对峙C.少数民族甘做东晋政权附庸D.慕容政权追求天下一统2.初唐史学家李延寿著成《南史》和《北史》,宋人所修《新唐书》称“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因“《南史》以王谢分支,《北史》亦以崔卢系派”,清代《四库全书》评说其“惟以姓为类,分卷无法”。

这能印证隋唐以后()A.门阀政治影响日趋衰微B.史书编写依赖私家著述C.社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文献体例标准渐趋严密3.如表为唐朝雇佣契约样文的分类。

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B.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C.私营手工业的规模扩大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4.唐代文学家元稹曾对唐初政治总结道:“房、杜、王、魏之徒,议可否于前;天下四方之人,言得失于外。

不三四年而天下大理,岂文皇独运聪明于上哉?盖亦群下各尽其言,以宣扬发畅于天下也。

”与元稹评论相关的政策是()A.劝课农桑,轻徭薄赋B.大兴文治,改革兵制C.勤俭节约,戒奢从简D.各取所长,导之使谏5.给事中在唐朝门下省负责审读奏章、驳封制敕、听讼断狱、考核官员、上书言事等,“具有集谏官、宪官、法官的某些特征于一身”的特点。

据此可知,唐朝给事中的设置()A.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有利于规范中央行政C.利于扩大政府选官范围D.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6.唐天宝六年(747年),敦煌郡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户主程思楚全家16口,田产登记情况是“合应受田叁项陆拾五亩;柒拾玖亩己受,六十亩永业,一十八亩口分,亩居住园宅。

”这一情况表明当时()A.安史之乱冲击了唐朝统治B.租调制尚能按户征收赋税C.西北地区的耕地数量锐减D.均田制已经无法完整推行7.“允九”乘法表在先秦典籍如《管子》《荀子》与《战国策》中偶有提及,更多的记载频见于两汉文献。

中国考古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中国考古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众多古代文化遗产。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对物质遗存的研究来重建和理解人类历史的学科。

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得非常迅速,为我们揭示了许多古代文明的面貌。

本文将围绕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来探讨这段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以及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影响。

一、三国时期的考古发现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背景。

在三国时期的考古发现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国吴国的建筑遗址。

在江苏省无锡市的马山上,发现了吴国的都城遗址。

这个遗址定名为古灯山,是一处修建于三国时期的古都城。

在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砖石遗迹、城墙、宫殿等。

这些遗迹以及出土的文物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吴国都城的重要资料。

在另一个吴国都城遗址——苏州木渎遗址,也有类似的考古发现。

木渎遗址是一处砖石建筑群,拥有完整的城墙、城门、府宅等。

考古人员在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青瓷器物、铜器、石刻等,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吴国的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对三国时期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了解到吴国的社会、城市规模以及吴国人的生活方式。

这对于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及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两晋时期的考古发现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也被称为六朝时期。

在两晋时期的考古发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晋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东晋时期的禅宗寺庙——麓山寺。

麓山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

这个寺庙始建于东晋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在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佛像、经筒以及寺庙建筑的遗迹。

这些考古发现为我们了解两晋时期的佛教文化、建筑风格以及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在江西省庐山上也有许多与两晋时期相关的考古发现。

庐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两晋时期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在庐山的山中山际,人们发现了很多两晋时期文人的墓葬,这些墓葬中出土了许多文物,如书画、文房四宝等。

考古学概论期末考试

考古学概论期末考试

考古学1.考古学的定义:根据古人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以及和人类社会生活有关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一门科学。

2.考古学文化: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域、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文化遗存。

3.考古学年代:一般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一、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300万年-1.2至1万年)2、中石器时代(200万-1万)作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其经济生活仍为采集和渔猎。

工具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或琢制石器。

3、新石器时代4、铜石并用时代二、青铜时代:考古学上,把继石器时代之后,人类使用铜锡合金器物的时代,称之为青铜时代(或青铜器时代)三、铁器时代:考古学上,人类的生产工具和武器以铁为原料的时代,成之为铁器时代。

事实上,考古学研究中铁器时代文化主要是指铁器使用的初期阶段和某些民族史前文化中的铁器文化阶段。

四、金石学含义: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五、李济: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1926 西阴村弗里尔美术馆清华六、化石:(一)化石的分类、形成与埋藏:1、化石的分类:遗体化石、遗物化石、遗迹化石2、化石的形成:填充作用(骨)、交替作用(木)、蒸馏作用(枝叶)3、化石的埋藏:原地埋藏、搬运埋藏、遗址埋藏七、偃师商城:1、商汤所都的西亳;2、伊尹放太甲的桐宫;3、成汤灭夏后所建的别都八、用鼎制度九鼎配八簋(gui)、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俞伟超、高明还认为三鼎配二簋、一鼎无簋也是周代常制。

九、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美术陶瓷,以器表施绚烂夺目的彩釉为主要特征,胎质有红色陶胎和白色陶胎两类,前者以普通陶土为原料,后者用瓷土烧成,烧成温度约800~1100℃,比瓷器略低。

唐三彩工艺在盛唐达到了它的最盛期,安史之乱以后,两京地区迅速衰落下去,南方扬州一带则有兴起的趋势。

迄今所见三彩器包括专供丧葬用的各种俑类、模型器和生活用器,绝大多数出自墓葬,遗址中少见,且多为碎片。

《考古学通论》部分试题及答案

《考古学通论》部分试题及答案

2004—2005年考古学通论期末试卷一、名词解释(20分)1、文化层2、贝币3、丁村人4、裴李岗文化5、敦煌莫高窟二、简答题(三题选二题,30分)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及各期基本特征。

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的货币类型。

3、简述安阳殷墟布局及主要考古发现三、论述题(二题选一题,50分)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

2、试论宋元明时期都城规划和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文化层:文化层就是包含有文化遗物、文化遗迹和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

因为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所以大部分文化层中都含有有机质,土层一般呈灰色,或者由于先民用火的关系,土层呈褐色。

由于积存时间和积存地点的条件不同,在同一地点便自上而下形成了质地不同、土色不同、包含物不同的若干层次,这些层次越往下越古老。

2、贝币: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形态,我国最早的贝币出现于夏商时期,原为天然贝壳,后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贝。

春秋战国时期,铜贝继续被用于商品交换中,并由于使用地的不同,有无纹铜贝和有文铜贝两种贝币。

3、丁村人: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其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5—10万年,即早期智人阶段。

丁村人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有较高的时石器期制作水平。

4、裴李岗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20世纪50年代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一带,故名。

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北部,主要遗址有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临汝县中山寨等。

裴李岗文化的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且比较精细。

主要器形有铲、镰、斧等。

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器表大多是素面。

根据测定的数据,裴李岗文化开始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300年前后,结束的年代为公元前4600年前后。

5、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0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1600余米。

据记载,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其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都曾在此开窟造像,历时达千年之久。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过程性诊断高二历史(青海生)(含答案)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过程性诊断高二历史(青海生)(含答案)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过程性诊断高二历史(青海生)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5分,共65分)1.距今8000年前兴隆洼遗址在二十世纪80年代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由于具备了“全面发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这三个条件,故考古学家称之为“华夏第一村”。

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00年发现于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距今11400多年,根据其年代、定居及与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被专家认定为中国最早的村落,号称“中国远古第一村”。

2021年也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随着考古的深入,最新的“中国远古第一村”可能出现于距今15000年左右的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

对以上的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史学研究应该以时间的久远作为事实结论B.学者需借助考古发现及科学研究等认定事实C.唯有考古发掘才能完全认识历史的真相D.历史研究应以权威人士的认知为主要依据2.据研究,大汶口文化遗址的陶文“既不是符号,更不是图画与纹饰,而是很进步的文字,是殷周时代文字的远祖”,“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黎明”。

这表明( )A.中国古代文明具有继承关系B.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文化C.文明延续主要依靠的是文字D.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统一性3.据甲骨卜辞可以推断,在商朝“王臣”是商王的私兵,他们平时活动在商王左右,战时出征。

但到了西周晚期,“王臣”囊括了周王国里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西周建立了封建的专制王权B.“家天下”的局面深入发展C.分封制不断推行并得以完善D.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4.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

这体现了( )A.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B.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主C.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D.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5.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方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考古的新进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考古的新进展
节、 安北大将军 、 内侯刘宝墓等 , 关 l这些纪年西晋墓 以及 临沂洗砚池晋 墓的发现 , 6 不仅 为山东地 区晋 墓的 断代 提供 了标准 , 同时也为研究本地 区丧葬礼俗 由“ 汉制” 晋 制” 向“ 的转变 提供 了宝贵 资料。韦正还 用洗 砚池晋墓 的资料 , 当时临沂 的手工业和商业进行了探讨 。 对 邹城独 山村西晋永康二年刘宝墓发掘时封土 尚存 1 . 24米高 , 直径 4 0米 , 封土 中每 隔 1 5米左 右平铺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刘宝墓是迄今所见 山东地 区纪年西晋墓 中年代最 晚 的一座 。该 墓结构完 整 , 随葬品丰富 , 仅为 不 。
研究 西晋墓 的分 期断代提供 了重 要资料 , 为研 究 当时丧 葬礼俗 中的等级 关系及 中国早期 墓志形态 提供 也 了极有价值 的信息 。 临朐冶源镇海 浮山北 齐天保 二年崔芬 墓 , 由墓道 、 甬道 、 墓室 组成 。方 形墓室 为条石 叠砌 , 甬道 很 短 ,
儿 。随葬器 物有 2 0余件 ( ) 其 中以青 瓷胡人 骑兽烛 台 、 5 套 , 青铜仙人骑兽 、 神雀 附刍铜熏 炉等器物造 型最 有特色 。铜弩机上刻有“ 正始 二年五月十 日左 尚方造 ……” 3 字铭文 ; 等 0余 部分 漆器底部 的朱书 文字 , 记
载 明确 的年号 , 内容有“ 康七 年” “ 康八年 ” “ 太 、太 和 十年 ” 3个 年号及 “ 王女 ” “ 、 李平 ” “ 山” “ 次” 、李 、李 、 “ ……” “ 等文字 。2号墓为长方形单 室砖墓 , 赵 、 官” 甬道 前后设石 门, 甬道 和墓室 皆券顶 , 地面铺 两层砖 。
提供 了实物资料 。
( ) 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的墓葬 一 三

河南科技大学2024年研究生自命题大纲 706考古学综合考试大纲

河南科技大学2024年研究生自命题大纲  706考古学综合考试大纲

河南科技大学2024年硕士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明栏里加备注。

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古学综合》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706 考试科目名称:考古学综合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文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科目涵盖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学、考古学史、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魏晋隋唐考古、宋元考古等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考古学基础知识与理论概念、田野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史前及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

要求考生系统地理解并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了解最新考古发现、研究方法及学术动态,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考试形式为笔试。

三、考试内容考古学的对象和任务;考古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考古学的发展简史;史前及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特点;田野考古的理论与方法;考古年代学;考古类型学;考古遗存分析;考古与古代社会研究;考古与思想文化研究;考古与环境、资源和经济研究;遗址保护与公共考古。

四、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中国考古通论》(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考古学概论(第2版)》(《考古学概论》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五、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中国考古通论约100分考古学概论约5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8小题,共40分简答题:5小题,共50分论述题:2小题,共60分六、考查范围中国考古通论考查目标(一)系统掌握考古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目的。

(二)了解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中国考古学文化的主要特征。

(三)了解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动态。

考查内容(一)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早、中、晚期文化(二)新石器时代1.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因素的关系、区系2.黄河上、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3.长江上、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三)夏商周考古1.二里头文化2.商代文化3.西周文化4.春秋文化(四)战国秦汉考古1.都城2.墓葬制度3.货币和度量衡(五)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1.城址2.墓葬3.遗物4.佛教遗存(六)隋唐五代考古1.城址2.陵墓3.陶瓷(七)宋元考古1.城址2.陵墓3.陶瓷(八)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动态主要参考书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与文化成就。

科技成就主要讲述了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及科学家祖冲之所获得的成就;文化成就主要讲述了书法、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的发展。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声和反映,科学技术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要将科技、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和进程的基础上,理解科技、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感受古代科技文化的高超水平,树立文化自信;学习科学家、艺术家身上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精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2. 通过学习本课,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特征内在的联系,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龙门金刚》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视频当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我国石窟文化之美。

石窟文化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佛教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样一个民族大交融的时代,还孕育出了怎样辉煌的科技与文化呢?(二)新课讲授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简介:贾思勰,北魏到东魏时期杰出的农学家。

贾思勰曾任郡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从民间歌谣谚语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证明和丰富。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内容:①《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②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③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④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三国两晋学术前沿介绍

三国两晋学术前沿介绍

三国两晋学术前沿介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东亚与南亚、中亚的重要互融期,也是东亚文化的第一次“文化一体化”时期。

中国的文字、典籍、思想、建筑、宗教、工艺、美术等深入到朝鲜半岛、日本及越南。

这些周边地区与三国、两晋、南北朝各政权几乎都有互动,共同构建了初步的“东亚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东亚与南亚、中亚的重要互融期,也是东亚文化的第一次“文化一体化”时期。

中国的文字、典籍、思想、建筑、宗教、工艺、美术等深入到朝鲜半岛、日本及越南。

这些周边地区与三国、两晋、南北朝各政权几乎都有互动,共同构建了初步的“东亚文化”体系。

XX遗址是学界关注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项目。

交趾郡治羸筑城始于西汉,经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扩建改造,延续使用长达900年之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东晋(317—420)共104年 • 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 重建晋王朝,建都于建康,史称东 晋。 • 广大的北方地区则成为入主中原的 不同少数民族首领所建诸政权的逐 鹿舞台,史称五胡十六国。这种状 况直到公元439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才大体结束。 • 而南方政权在公元420年,被刘裕代 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历史由 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 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阊阖门遗址
阊阖门复原示意图
汉魏洛阳故城东北墙遗址
铜驼大街
金墉城
金墉城北靠邙山,南依大城, 地势高峻险要。其建设始于 曹魏,系曹丕定都洛阳时, 模仿邺城三台之制,而在宫 城之外构建,以为屏障皇宫 的重要军事堡垒。北魏继承 了这一做法,将金墉城加以 扩建和加固,以拱卫宫城。 金墉城位于洛阳内城,即宫 城的西北角。
邺南城布局特点及其影响
• 全城有明显的中轴线。里坊、市场 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 •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龟形城。 • 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 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隋唐 长安城和元明清的北京城,其布局 特点都渊源于邺南城。)
2、曹魏、西晋和北魏洛阳城
• 洛阳是我国著名古都, 先后有东周、东汉、 曹魏、西晋、北魏、 隋、唐、后唐、后晋 等9个王朝在此定都。 • 曹魏、西晋、北魏洛 阳城实际上是沿用了 东汉洛阳城,所以学 界经常称之为“汉魏 洛阳城”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植作《铜雀台 赋》,曹操大为赞赏。 • 曹操持重金从匈奴赎回汉末蔡邕[yōng]之 女蔡文姬,在铜雀台上接见她,让她演唱 “胡笳(jiā)十八拍”。 •
元末时,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 部份。到了明末,铜雀台大半被 漳水冲毁。现存的建筑,除金虎 台遗址保存较完整外,铜雀台、 冰井台和其余建筑均毁于大水和 战火,淤埋于地下。
曹魏邺城以建春门和金明门之间的东西大道为界,将全城划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中部 为宫殿区及中央衙署区;西面是铜爵园(王家园林区)及具军事堡垒和宴饮游乐双重 性质的“三台”;东面是高级贵族居住的“戚里”,南面是一般衙署和城市居民区。
明清北京城
• 曹魏邺城布局改变了汉代以来的都城宫 殿区分散的布局,中轴线的形成使平面 布局更为对称和规整,这种平面规划, 对北魏的洛阳城、东魏的邺南城、隋大 兴唐长安城的规划,均产生重要影响, 标志着中国都城发展史的一个新阶段。
城市规模: 横长方形。 东西2400m, 南北1500m, 面积 3.6km2 。 (唐代大 明宫面积 3.3km2)
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单一宫城、对称布置、前朝后寝;
• 邺城址除了位于城西北角的铜雀台、金虎台 尚有遗址外,城址大部已为漳河冲毁,只能 依据文献资料来研究。 • 邺城是中国城建史上的第一个砖城(“饰以 砖表,百步一楼”)。
• 魏晋时期,不同政权的都城在规划思想 和功能设计方面各呈个性。 • 但中原地区则出现了从东汉南、北多宫 城向单宫城制的转变,曹魏邺城考古见 证了这种转变的完成。 • 单宫城制自出现以后,一直规范着此后 两晋和南北朝直到宋元明清的都城宫城 制度。
东汉洛阳城
1.曹魏邺城
是中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 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和河南安阳县的交界处。遗址由 南北相毗连的两座城址组成。
园林
文昌殿

钟鼓楼
宫 殿 区
王 室 贵 族 居 住 区
政 治 活 动 区
贵族宅第 郭
宫廷广场
居住区和经济活动区
以中阳门大道为 全城的南北中轴线。 这条大道北面与建 春门—金明门大道 相交,实际又构成 一“T”字形的城市 主干道系统。这种 “T”字形城市纵、 横轴线布局对此后 中国的都城格局产 生了极为深刻的影 响,可以说直到明 清时代,仍是都城 主轴线和骨干路线 的构造模式。
第二节

墓葬
魏晋时期在帝王陵葬制和一般墓葬制 度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帝陵制 度方面,从秦汉帝陵的大肆营造和过分 铺张,到提倡薄葬,不封不树,不立寝 殿、园邑,开启了一代新风。

曹操墓(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魏武帝曹操 (公元155年—公元220年)
• 魏武帝曹操高陵
• 曹操墓葬在哪来?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一个谜, 流传广泛的有“七十二疑冢(zhǒng)”之说,《舆 图必考》载“考曹操疑冢在磁州,凡七十二处”, “按疑冢在彰德府讲武城外,凡七十二处,森然弥 望,高者如小山,布列至磁州而至” • 经考古学家判定,这些疑冢皆为北魏、北齐时 代的王公贵族墓,共有134座。
洛阳城始建于 周代。东汉时平面 基本呈南北长方形, 城内原有南北二宫。 先营南宫,后增建 北宫,两宫分依都 城南北墙,中隔里 坊。
东汉洛阳城示意图
公元 220年,曹魏于洛阳 营建新都,加固城墙,废东汉 南宫,集中宫室于北部中间位 置。西晋亦以为都。北魏迁都 洛阳后,在原址的基础上,对 洛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隋唐考古的时间范围

从隋王朝建立到五代时期后 周灭亡(581-960),共约380 年。包括: • 隋(581-618)37年 • 唐(618-907)289年 • 五代(907—960)53年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第一节

城址
• • • •
目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址 资料较多的有: 1、曹魏至东魏、北齐的邺城(邺 北城、邺南城) 2、曹魏和西晋及北魏的洛阳城 3、北魏平城 4、东吴建业和六朝都城建康城
附: 东魏、北齐邺南城
公元534年,以洛阳为都城的北魏分 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孝静皇帝元善见即 位后,于同年十一月下诏迁都邺城。次年, 在邺北城之南增筑南城,俗称邺南城。邺 南城紧附于曹魏邺城之南,其北墙延用了 邺北城的南墙,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邺中记》载邺南城,“东西六里, 南北八里六十步”,面积为11.64平 方千米,比北城宽畅。 《邺中记》载“掘得神龟,大踰 方丈,其堵堞(dié)之状,咸以龟 象焉”。这就是著名的“筑城得龟” 的故事。 这不仅告诉我们在修建邺南城的过 程中挖掘到一只神龟,而且还说明了 邺南城的布局是依照龟象来设计的。 东、南、西三面城墙略有弯曲, 特别是东、西城墙均向外弧突,东南、 西南城角呈弧形圆角,这种特殊的平 面形制与文献中所说该城在建造过程 中“咸以龟象”有关。
明清午门
邺南城由北城东西向的长方形变为 南北向的长方形,布局整齐甚过北城。 城门对称设置。 宫殿位于北部中央,其南面正门阊 阖门与南墙正南门朱明门之间的干道就 是全城的中轴线。 宫城南半部也有由大殿构成的中轴 线,即太极殿、昭阳殿。 北部称为后宫,大殿很多,可能因 地制宜,自由布设,最北部则为后园, 即御花园。 由此可见,邺都南城的宫殿布局, 也为后来唐、宋、元、明、清都城的宫 殿布局开创了先例。 由于有明显的中轴线,全城里坊、 市场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坊 也就是居民区,北城称里,南城称坊, 从此以后坊名就成为居民区的称谓。四 百余坊自然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 布局。东、西二市的具体位置虽难确指, 但对称布局却毫无问题。
3.南北朝时期 (公元420年— 589年 )
•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 时期,上承东晋及五胡十六 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 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 至公元589年隋灭陈为止。 • 北朝包含北魏(后分裂为东 魏和西魏)、又进一步演变 为北齐和北周。南朝刘宋政 权也先后经历刘宋(南朝 宋)、南齐(萧齐)、南梁、 南陈四朝;到公元589年隋 灭陈,中国才完全结束南北 分裂,东西纷战的状态。南 北长期维持对峙形式,故称 为南北朝。
据史书载,铜雀台最盛时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高达63米。 在楼顶又置铜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飞,神态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 经暗道穿铜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练水军,可以想见景象之盛。
诼(zhuó) 州影视城复原的邺城铜雀台
铜雀台上掀起了中国诗歌史 上文人创作的一个高潮。由 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 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铜雀台不但是文宴场所,也 是战略要地。
魏晋隋唐考古
魏晋隋唐考古的定义

魏晋隋唐考古属于历史 考古学的范畴,是中国考古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 考古学按照朝代划分的一个 阶段,它所研究的对象仍然 是遗迹和遗物。
魏晋隋唐考古的时间范围 (公元220—960年,共740年)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公元220年—589年 共369年 (二)隋唐考古 公元581年—960年 共380年
文献记载邺南城 有城门11座,东 西个4座、南北各 3座。其中南墙中 门朱明门已做发 掘。
邺城朱明门遗址
朱明门由门墩及三个门道和向南伸出的东西两墙与 东西双阙构成,门墩连接向西南、东南斜伸的城墙。
邺南城朱明门的形制对隋唐洛阳宫城则天门乃至南 京和北京明清宫城午门都有深远影响。
隋唐洛阳宫城则天门复原图
• 1.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 年)共60年 • 2.两晋时期(公元265年—420 年)共156年 • 3.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 589年 )共169年
1.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共60年
• 是从东汉到西晋的过渡时期,三足鼎立。有 曹魏(魏)、蜀汉(蜀)、孙吴(吴)三个 政权。 • 三国时期开始:220年曹丕代汉。 • 三国时期结束:280年晋灭东吴,的洛阳城与 东汉洛阳都城为同一个 大城垣,平面呈不规则 的南北长方形。
1.总体规划 北魏洛阳城最重要的改变 是废除了东汉以来的南北两 宫制度。继承曹魏邺城,建 立了单一的宫城宫室集中, 宫、城、廓三重环套。 “王者居天下之中”。
宫城在全城北部,是在汉魏北宫的 基础上修建,四面筑墙,南北长1400米, 东西宽660米。宫城的正门阊阖门开在 南墙近西端处,正殿太极殿位于宫城的 前部。由于南宫已废弃,在广莫门和平 昌门之间有了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向大 街。建春门和闾阖门之间的横街.将宫 城分为南北两半,南半部是朝会之所, 北半部为后妃寝宫所在。由于新建的西 阳门与东阳门对直,有了一条在宫城南 墙外横贯东西的大街,成为全城的一条 分界线:北部主要是皇家的宫殿和园林, 南部则分布着官署、寺院和贵旋的宅邸, 由于宫域的南门与宣阳门对直,所以自 正门阊阖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 街成为全城的中轴线。宗庙、社稷被移 入城内,与太尉府、司徒府等中央官署 皆分布在宫城外的铜驼街的两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