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能够提供人体内部高分辨率的图像,并利用不同组织对磁场的响应来获取详细的解剖和功能信息。

本文将介绍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一、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技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人体内核自旋的激发和检测,构建出图像。

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在外加静磁场和射频场的作用下,原子核自旋状态发生变化。

1.1 磁矩预cession原子核具有一个磁矩,当置于外加静磁场中时,磁矩会进入磁场方向的低能态,即平行于外加磁场。

在平时状态下,磁矩呈现随机分布;然而,当外加射频场作用于系统时,磁矩会被扰动,进入一个高能态。

1.2 回到基态外加射频场撤去后,磁矩会重新回到基态,并释放出能量。

基于这个原理,MRI可以测量出放松时间,进而揭示组织的特性。

二、基本步骤2.1 建立静磁场在MRI扫描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强大且稳定的静磁场,通常使用超导磁体产生静磁场。

静磁场方向对应MRI图像的头脚方向。

2.2 射频脉冲激发通过放置射频线圈产生的射频脉冲,对患者体内原子核进行激发。

射频线圈能够产生一个变化的射频场,使核磁矩从基态激发到高能态。

2.3 信号接收当射频场停止后,核磁矩会回到基态,并释放出能量。

这种能量的释放会产生一个弱的电磁信号,由接收线圈感应并转化为电信号。

2.4 信号处理与图像重建经过放大和滤波等处理,电信号被转化为数字信号并进行处理。

最后,通过数学算法重建出高分辨率的MRI图像。

三、优点和应用3.1 优点3.1.1 非侵入性与传统的X射线成像相比,MRI无需使用任何放射线,对人体无害。

3.1.2 高对比度MRI图像能够提供不同组织之间的高分辨率对比度,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定量评估有很大帮助。

3.1.3 多参数测量除了提供解剖结构信息外,MRI还可以提供多种参数的测量,如T1和T2弛豫时间、扩散张量成像等,这些参数可用于脑功能活动的研究和疾病的定量评估。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影像)是一种利用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行为来生成高分辨率影像的医学成像技术。

以下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1. 核磁共振基础:
-原子核中的带电粒子,例如氢原子核(质子),具有自旋。

当这些原子核置于外部磁场中时,它们会产生磁矩,即一个磁场。

在医学成像中,常用的是质子的核磁共振。

2. 激发:
-当磁共振体(通常是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子)置于强大的外部磁场中时,核磁矩会在外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预cession运动,这是一种旋转运动。

通过应用额外的无线电频率(射频脉冲)来激发这些核磁共振体,使其离开平衡态。

3. 驰豫:
-一旦停止射频激发,核磁矩将重新恢复到平衡态。

这个过程称为核磁共振驰豫。

在这个过程中,核磁矩会释放出能量,产生一个旋转磁场。

4. 信号检测:
-放射出的能量产生的旋转磁场可以被检测。

在MRI中,探测器
会测量这个信号并传递给计算机。

5. 空间编码:
-为了获得空间信息,外加一组梯度磁场。

这些梯度场使得不同位置的核磁体经历不同的共振频率。

通过测量这些频率差异,可以获取关于空间位置的信息。

6. 图像重建:
-计算机将从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二维或三维图像。

这涉及到使用数学算法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图像重建。

总体而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核磁体的激发、驰豫和信号检测,结合梯度磁场和计算机处理,实现对人体组织的高分辨率成像。

MRI对软组织有很好的分辨率,而且不涉及使用放射线。

MR常用序列成像基本原理

MR常用序列成像基本原理

3 重建算法
使用先进的重建算法抑制 或减少运动伪影的影响。
梯度磁场在空间中创建线性磁场梯度,用于定 位信号的来源位置。
磁共振信号识别原理
通过检测原子核释放的信号,得到组织的磁共 振信号。
原子核磁矩和自旋共振
原子核磁矩的作用
原子核磁矩对外磁场具有自旋力矩,使其与外磁场 相互作用。
自旋共振与磁共振
自旋共振是原子核磁矩在外磁场作用下产生共振现 象,而磁共振是检测这种共振现象并形成图像。
脉冲序列的构成
1
激发脉冲
发射短脉冲使原子核翻转。
梯度脉冲
2
在特定时间和特定梯度条件下,产生空
间编码。
3
回波信号
接收原子核释放信号。
快速成像技术
探测阵列
使用多通道同步采集技术, 提高图像的时间分辨率和空 间分辨率。
平行成像技术
以加速成像为目标,减少扫 描时间,提高成像效率。
并行成像技术
在多通道中同时激励和接收 信号,实现多条同时成像。
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
1 T1加权成像原理
T1加权成像利用不同组织 T1弛豫时间的差异产生对 比,从而揭示组织的解剖 信息。
2 T2加权成像原理
T2加权成像利用不同组织 T2弛豫时间的差异产生对 比,突出病变区域和水分 布。
3 T1加权与T2加权的区

T1加权成像在脑脊液中呈 现暗信号,而T2加权成像 中呈现亮信号。
平扫与增强扫描的原理
平扫成像
通过选择不同的脉冲序列参数,获取ຫໍສະໝຸດ 织的基本信 号信息。增强扫描
通过注射对比剂,改变组织信号强度,增强病变显 示。
MR成像图像的格式
1 矢状面(Sagittal) 2 冠状面(Coronal) 3 轴状面(Axial)

核磁共振 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 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它利用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的作用下产生共振现象并进行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磁共振现象,在外加静磁场作用下,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会产生磁偶极矩,当施加射频脉冲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进入激发态,随后释放能量回到基态。

这个过程中,原子核会发出特定频率的信号,即共振信号。

2. 空间编码,核磁共振成像利用梯度磁场对不同位置的原子核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实现对空间位置的编码。

通过在不同方向施加梯度磁场,可以确定原子核共振信号的空间位置。

3. 信号检测,利用接收线圈来接收原子核产生的共振信号,并将信号转换成图像。

综合以上几点,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利用外加静磁场和射频场使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产生共振现象,通过空间编码和信号检测实现对人体组织的成像。

这种成像技术能够提供高
对比度、高分辨率的解剖结构图像,对于诊断疾病和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mri磁共振成像原理

mri磁共振成像原理

mri磁共振成像原理
MRI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的原理,通过对人体组织内的
水分子进行扫描和观察,得到高清晰度的图像。

具体原理如下:
1. 磁性原子核存在自旋,即核具有旋转的特性。

2.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核会以不同的方式排列。

正常情况下,核自旋会沿着磁场方向对齐。

3. 在MRI中,通过在病人身上施加一个强大的磁场,使得人
体内的大部分水分子的核自旋方向与磁场方向一致。

4. 随后,施加一系列的辅助磁场,这些磁场的方向会短暂扰乱水分子自旋的排列。

5. 辅助磁场停止后,水分子的自旋会重新按照其能量状态重新排列。

6. 在此过程中,水分子释放出的能量会被探测器捕捉并转换为电信号。

7. 根据这些电信号的不同,MRI系统可以重建出人体内不同
组织的图像。

此外,MRI还可以通过改变辅助磁场的频率和强度,来获取
不同组织的信号。

这样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对比度,进一步分辨不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常用于医学诊断的无创检查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磁共振现象上的差异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构成和内部结构,从而获得有关人体疾病和异常情况的信息。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大大提高了医学领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构成和内部结构。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内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即在外磁场中,原子核会预先进入能量较低的状态,而外加射频场会引起原子核的能级变化,当射频场停止时,原子核通过释放能量恢复到预先进入的能量状态,释放出的能量被检测器捕捉并转化成图像。

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器官原子核之间的信号强度和特殊性质不同,这种差异通过计算和处理后被显示在成像上。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成为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神经学、心脏病学、肿瘤学、骨科、妇科等领域。

在神经学领域,磁共振成像能够对脑部和脊髓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对中风、多发性硬化症、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在心脏病学领域,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包炎等疾病,对于评估心脏功能和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有重要作用。

在肿瘤学领域,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出较小的肿瘤和癌细胞分布,对于肿瘤的评估和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骨科领域,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出骨折、关节炎等骨骼系统的疾病,对于骨髓炎、软骨损伤和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妇科领域,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妇女的生殖系统和相关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宫颈癌等。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势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很多优势。

首先,磁共振成像所用的是非离子辐射,与X射线相比,无辐射危害,不会对人体组织产生伤害。

其次,磁共振成像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更明确地显示出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对于复杂部位的成像有优势,如脑、脊柱等。

磁共振成像医学知识宣讲

磁共振成像医学知识宣讲

COMPANY LOGO
原发性肝癌
盆腔
COMPANY LOGO
❖ 用于膀胱癌、妇科肿瘤和男性前列腺癌旳 分期诊疗
❖ 对子宫病变和前列腺病变旳诊疗明显优于 CT
肌肉、骨关节系统
COMPANY LOGO
❖ MRI可清楚显示关节软骨、韧带、肌肉及肌腱, 对关节病变旳诊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有创性 旳关节镜检验
于观察解剖构造
❖ T2加权像:反应组织间T2旳差别, 显示 病变组织好
2、流空效应 3、多方位成像 4、运动器官成像
T1WI
T2WI
COMPANY LOGO
磁共振检验技术
(一)MRI对比增强检验 (二)MR血管造影技术 (三)MR水成像技术 (四)脑功能成像 (五)MR波谱技术
COMPANY LOGO
思索与训练
COMPANY LOGO
1. MRI旳图像有哪些特点? 2. MRI检验前有哪些准备工作?

❖ MR血管成像能够清楚显示血管 病变,如动脉硬化、狭窄、动 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 等,能够和DSA相媲美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胸部
COMPANY LOGO
❖ MRI对纵隔肿瘤、胸膜病变、肺癌分期等 有较高诊疗价值
❖ MRI对于乳腺疾病,经过动态增强,可用 于乳腺炎,乳腺纤维增生,乳腺肌瘤﹑乳 腺腺瘤﹑乳腺癌等疾病旳诊疗
(二)信用卡、医疗卡等带磁性旳物品请勿带入扫描间,以免 储存信息被消除。
(三)扫描前更换全部带金属挂钩、拉链旳内、外衣,最佳穿 棉制内、外衣裤。
(四)女性病人如有体内节育器,检验前应告知医生,腰椎及 盆腔区旳检验,要取出金属节育环,以免影响检验效果。
(五)作肝、胰、肾、肾上腺等腹部检验时要空腹,检验前可 饮足量旳水,以使胃与肝、脾旳界线显示得更清楚。

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

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

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已经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从实用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技术入手,深入探讨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1.1 核磁共振现象在磁共振成像中,利用的是核磁共振现象。

当人体组织置于较强的静磁场中时,原子核会发生共振吸收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核磁共振。

1.2 磁共振成像的成像原理在静磁场的作用下,利用射频脉冲对人体组织进行激发,然后测量组织中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位置分布,从而获得人体组织的高清影像。

二、实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2.1 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随着超导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磁共振成像领域的热点之一。

高场磁共振成像可以提高信噪比,提高成像分辨率,对于小病灶的检测有着更好的效果。

2.2 动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动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实时观察人体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代谢过程,对于心脏、血管等的疾病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手术前后的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3.1 脑部疾病的诊断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中,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展现脑部结构和病变,对于脑梗死、脑肿瘤等的早期发现和定位有着重要作用。

3.2 心脏病的检测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心脏的运动情况、心脏壁运动的异常和心肌灌注情况,对于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个人理解与观点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在临床诊断以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不可限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磁共振成像技术将会变得更加精准、高效,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助力。

总结通过了解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意识到其对于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mrcp成像原理

mrcp成像原理

mrcp成像原理MRCP成像原理引言:MRCP(磁共振胆道成像)是一种无创的胆道成像技术,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胆道系统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

本文将介绍MRCP的成像原理及其应用。

一、MRCP成像原理1.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MRCP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来获取图像。

在磁场中,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会对外施加的磁场做出反应,并产生共振信号。

通过检测这些共振信号,可以获取人体各个部位的图像。

2. 胆道成像原理MRCP是利用胆道中含有的胆红素和胆汁中的溶解物质对磁场的影响进行成像。

胆红素是一种具有磁性的物质,能够在磁场中产生明显的信号。

胆汁中的溶解物质则可以通过磁共振技术对其运动进行观察。

二、MRCP的应用1. 诊断胆道疾病MRCP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胆道疾病,如胆结石、胆管狭窄等。

通过对胆道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胆道的结构和异常情况,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2. 指导胆道手术MRCP还可以用于指导胆道手术。

在手术前,医生可以通过MRCP对患者的胆道进行全面评估,了解胆道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手术方案。

手术过程中,医生还可以利用MRCP的成像结果进行实时引导,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评估胆道治疗效果MRCP可以用于评估胆道治疗的效果。

例如,对于经过胆道扩张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MRCP观察扩张后的胆管情况,判断治疗效果是否良好。

这对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提高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4. 监测胆道病变进展MRCP还可以用于监测胆道病变的进展情况。

通过定期进行MRCP检查,可以观察胆道病变的变化,及早发现并治疗异常情况,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结论:MRCP是一种无创的胆道成像技术,通过磁共振成像原理对胆道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

它具有诊断准确、手术指导、治疗效果评估和病变监测等多种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MRCP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胆道检查手段,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准确、安全和有效的诊疗方法。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hB0
平行状态原子核:
E2
1 2
hB0
能量差为 :
E E2 E1
所以 B0 越大,质子之间能量差也越大,MRI图
像信噪比也就越好。
BoNltz1manen能(E量1 分E2 布) /k原T 理 N2
其中 k 玻尔兹曼常数,T为绝对温度。 在常温稳定情况下,处于低能量的粒子数多于处 于高能量的粒子数。 当场强为1.5T时,低能级的数目只比高能级多 8/2,000,000个,两个方向的净自旋产生的磁场称为 净磁化,或磁化矢量,所以磁化矢量是十分微弱。
平均化,从而降低T2弛豫效应。 T2变长。
T2*弛豫(表观或有效T2)
由于主磁场的不均匀性,引起质子自旋频率就不 同,因而加速了横向弛豫的过程导致横向磁化弛豫的 加快,T2的下降。T2*加权像称磁敏感对比。
磁共振信号接收
接收线圈位于XOY平面内,随着M的旋转,Mxy每 旋转一次,就会在线圈内形成一个感应电流,感应电 流的大小随时间逐渐减小,形成自由衰减信号FID。
í晶格状态(固体、液体),固体T1长(晶格振动频率高
1012~1013Hz)
í大分子的存在(亲水基因与自由水结合形成水化层,
降低水分子运动速率,T1下降)
í主磁场强度(B0越大,T1越大)
í温度:温度上升,热运动加快有效弛豫频带分子
数减小, T1下降
横向弛豫过程
又称:自旋-自旋弛豫。指90 脉冲终止后,Mxy 由于磁相互作用,导致逐渐衰减过程。 T2纵向弛豫时间: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Fundamental Principal of MRI
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运动
原子核在磁场中运动像 “陀螺”,除了自身的旋转 外,还绕外磁场作旋转“进 动”。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PPT课件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PPT课件

射频脉冲与磁化矢量
射频脉冲
向样品发射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磁化矢量发生旋 转。
磁化矢量旋转
射频脉冲使磁化矢量从一个静息态旋转到另一态,产 生能量变化。
信号的产生
磁化矢量回到静息态时释放能量,被探测器接收并转 换为可测信号。
信号的接收与处理
接收线圈
环绕在样品周围的接收线圈用于接收磁共振信号。
信号处理
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
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技术使用大于或等于7 特斯拉(T)的磁场进行成像。超高场强设 备在图像质量和分辨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能够提供更深入的生理和病理信息,有助于 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
功能与分子影像学在技术利用磁场变化 来研究大脑和其他器官的功能活动。通过测 量血液氧合状态的变化,fMRI可以揭示大脑 在执行特定任务时的活动模式。此外,fMRI 还可以用于研究其他器官的功能和疾病进程。
射频电磁场安全
射频电磁场是磁共振成像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种能量形式, 需要确保其强度符合国际和国家安全标准,避免对患者的 健康造成潜在影响。
热安全
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设备会向人体发射射频脉冲,这些 脉冲会产生热量。因此,需要监测和限制患者的体温升高, 确保热安全。
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
01
图像分辨率
图像分辨率是磁共振成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参数优化
根据不同的扫描目标和需求,优化扫描序列中的参数,如磁场强度、射频脉冲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以提高图像 质量和分辨率。
04
磁共振成像设备
磁体系统
01
02
03
磁体类型
超导磁体、永磁磁体和常 导磁体等。
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决定了成像质量, 通常在0.5-3.0特斯拉之间。

磁共振成像技术PPT课件

磁共振成像技术PPT课件
13
三、病理组织的信号特点
• 出血:影像表现很复杂,与出血的部位、 时间有关
① 《24h仅见周围水肿征象; ② 1~3天急性期,脱氧血红蛋白可使T2缩短
且水肿更明显; ③ 3~14天亚急性期,红血球溶解破坏,脱
氧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T1弛豫 明显缩短T2弛豫延长,周围水肿存在; ④ 》14天慢性期,高铁血红蛋白氧化为半 色素,含铁血红蛋白沉积血肿周边部。
14
三、病理组织的信号特点
• 坏死:坏死组织的水分增多,肉芽组织形 成,慢性纤维结缔组织形成;
• 钙化:质子密度很少,不如CT敏感; • 囊变:囊内容物-纯水物质,蛋白质水分; • 肿瘤:病理组织成分复杂,影像特点与其
所含成分有关,一般来讲肿瘤组织的质子 密度较正常组织高,T1延长不明显,T2延 长明显。
5
一、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 值得注意的是,MRI的影像虽然也以不同的 灰度显示,但其反映的是MRI信号强度的不 同或弛豫时间T1与T2的长短,而不象CT图 像,灰度反映的是组织密度。
• 一般而言,组织信号强,图像所相应的部分 就亮,组织信号弱,图像所相应的部分就暗, 由组织反映出的不同的信号强度变化,就构 成组织器官之间、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之间 图像明暗的对比。
15
目录
一、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二、磁共振常见物质的信号特点 三、病理组织的信号特点 四、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常用序列 五、磁共振图片展示
16
四、中枢神经系统MRI常用序列
• 自旋回波(SE)序列 采用“90°-180°” 脉冲组合形式构成。 其特点为可消除由于磁场不均匀性所致 的去相位效应,磁敏感伪影小。但其采集 时间较长,尤其是T2加权成像,重T2加权 时信噪比较低。该序列为MRI的基础序列。

简述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简述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简述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成像的非侵入性医学影像技术。

其基本原理如下:1.磁场梯度:在MRI中,人体被置于强大的静态磁场中,通常为1.5或3.0特斯拉。

静态磁场的存在使得水和其他组织中的原子核具有旋磁性。

为了增加成像的精度,还需要在这个主磁场的基础上建立磁感应梯度,它们可以使不同位置的原子核在频率上有所区别。

2.平行放射磁场:在强大的静态磁场中所产生的射频激励场通过放射磁场线圈,使静态磁场与梯度场之间形成垂直的旋转磁场。

这个旋转磁场的频率与静态磁场的拉比频率一致,从而实现了核磁共振。

3.磁共振信号:当原子核受到平行放射磁场的激励后,它们会产生共振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射频线圈和梯度线圈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

4.影像重建:通过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编码和处理,可以重建出人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具体的图像重建算法包括Fourier变换和反射变换等。

应用领域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神经科学:MRI可以用于研究人脑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脑部进行扫描,可以观察到不同脑区的活动情况,进而了解大脑的功能区域和脑网络连接。

2.肿瘤诊断:MRI可以通过扫描人体内部的软组织,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肿瘤。

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MRI在肿瘤检测方面更具优势,因为它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

3.心血管疾病:MRI可以用来评估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它可以检测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心脏肌肉的供血情况以及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4.骨骼和关节疾病:MRI可用于检测骨骼和关节疾病,如骨折、骨关节炎等。

它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准确地显示骨骼和关节的结构和损伤程度。

5.妇科疾病:MRI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

它能提供清晰的图像,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性质。

MR常用序列成像基本原理

MR常用序列成像基本原理

MR常用序列成像基本原理MR(Magnetic Resonance,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共振现象对人体进行断层成像。

下面将介绍MR常用序列成像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磁共振现象、脉冲序列和图像重建方法。

1.磁共振现象:MR成像利用了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

在磁场中,原子核具有自旋,一部分原子核的自旋朝向与磁场方向一致,另一部分原子核的自旋朝向与磁场方向相反。

当外加一个RF脉冲磁场时,自旋的朝向会发生偏离,并且当RF脉冲作用结束后,自旋会重新回到平衡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会产生瞬态电流,这个电流会在接收线圈中被检测出来,从而生成信号。

2.脉冲序列:为了获取高质量的MR图像,需要设计一系列脉冲序列,这些序列分别用于激发、改变自旋状况和接收信号。

常用的脉冲序列包括激发序列、脉冲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

激发序列:激发序列用于改变自旋的朝向,一般使用90°或180°的RF脉冲。

当自旋被激发后,它们会开始预处理并自发地发出信号。

TR时间:TR时间是指两次激发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

较长的TR时间可以增加信号强度,但同时会使成像时间延长。

TE时间:TE时间是指激发脉冲到回波信号的时间间隔。

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T1和T2弛豫时间,通过调整TE时间可以使不同组织在图像中有不同的对比度。

3.图像重建方法:在脉冲序列激发后,接收到的信号会经过放大、滤波和数字化处理,然后进行图像重建。

K空间:在图像重建之前,信号会先经过傅里叶变换,转换到K空间。

K空间是频域中的一个空间,其中信号是由一系列频率组成。

傅里叶变换将信号由时间域转换到频域,从而可以将信号表示为K空间中的一系列频率成分。

图像重建:图像重建是将K空间转换为空间域的过程。

常见的图像重建方法有基于筛选技术的回波图像和基于逆傅里叶变换的图像重建。

基于筛选技术的回波图像是通过选择特定频率分量的信号并进行加权平均来构建图像。

磁共振基本原理及读片PPT

磁共振基本原理及读片PPT

组织结构变化
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如 肿瘤的浸润、扩散和转移 等。
血流动力学改变
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如 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血管 通透性等,以判断病变的 性质和程度。
功能代谢变化
利用磁共振波谱分析等方 法,检测组织的功能代谢 变化,如能量代谢、氧化 还原状态等。
多模态影像融合分析
融合方法
将磁共振图像与其他影像学检查 (如CT、超声等)进行融合,以
共振信号
共振信号是磁共振成像的基础,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 会释放出共振信号,通过接收这些信号,可以获得物体的内 部结构信息。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基于磁共振现象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使 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发生能级跃迁,然后接收这些原子核返回的共振信号并重建图 像。
磁共振检查技术
常规磁共振检查
01
02
03
原理
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使 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发 生共振,通过测量共振信 号来获取图像。
应用
主要用于检测病变、肿瘤 、炎症等。
优势
无电离辐射,对软组织分 辨率高。
功能磁共振成像
原理
利用磁场变化检测血流动力学反 应,反映器官或组织的生理功能

应用
主要用于脑功能研究、肿瘤诊断等 。
详细描述
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人体解剖结构,包括脑组织、脊髓、肌肉、骨 骼等,为医生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在读片过程中,医生需要熟悉各组织器官 的正常形态和位置,以便准确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病理征象分析
总结词
病理征象是疾病在磁共振图像上的表现,通过分析这些征象可以推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
详细描述
扩散加权成像(DWI)有助于评估肿 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视机
普通拍片机
骨科C型臂
Digital radiography,DR computed radiography CR
牙科机
牙科曲面断层机
乳腺钼靶机
乳腺摄影
移动DR
“机器人”移动DR
数字胃肠机
我院的数字胃肠机
DSA
螺旋CT
主要内容
放射影像学概况及发展 伦琴发现X射线 常用的X线诊断设备及其发展历史 主要X线诊断设备的成像原理及概述
X线的发生程序
X线球管剖面图
传统X线成像原理
X线的产生:真空管(X线球管)内高速运动的电 子流轰击阳极靶面时产生的,是电磁波的一种。
X线的特性: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 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
穿透性 (是X线成像的基础) 荧光效应(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普通造影---模拟胃肠机、数字胃肠机 介入放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 CT---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世界上第一台X射线机
西奥多.罗斯福遇刺后的胸部X光 照片(X射线发现15年)
1914年汉口天主堂医 院(现武汉市中心医 院)引进的湖北省第 一台X光机
上世纪五十年代,X光 机已在上海成批生产
当今的医学影像学内容
传统X线诊断学
透视 照相 (普通X摄影、体层摄影) 造影
计算机X线摄影 (computed radiography,CR) 数字X线摄影 (Digital radiography,DR) X线CT (computed Tomography, 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tomography,ECT) 20世纪90年代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21世纪初出现CT-PET
各种医学影像学涉及的技术:
X线源 体外放射源(核素) 声能 磁场 微电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
★ 影像介入性治疗学:DSA、超声、CT、MR等。
★ 信息放射学:影像学工作管理、质控;影像 的传输与存储(PACS)存储、 传输、远程会诊(远程放射学 teleradiology)主要内容 放影像学概况及发展 伦琴发现X射线
伦琴故乡-德国雷姆沙伊德- Lennep镇
1932年,德国雷姆沙伊德- Lennep伦琴博物馆开幕
经过降压变压器,供X线 管灯丝加热,产生自由电 子并云集在阴极附近。当 升压变压器向X线管两极 提供高压电时,阴极与阳 极间的电势差陡增,处于 活跃状态的自由电子,受 强有力的吸引,使成束的 电子,以高速撞击阳极钨 靶原子。此时发生了能量 转换,其中约1%以下的 能量形成了X线,其余 99%以上则转换为热能。 前者主要由X线管窗口发 射,后者由散热设施散发 。
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影像科管理、quality control,QC、quality assurance,QA.
全新的医学影像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包括:
★ 影像诊断学:X线、CT、DSA、MRI、US、 ECT等。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21世纪最前沿课题
技术: PET或PET-CT、MR、CT、光学成像(生物发光、荧光)
信息放射学系统( 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X线诊断成像原理及放射防护
主要内容
放射影像学概况及发展 伦琴发现X射线 常用的X线诊断设备及其发展历史 主要X线诊断设备的成像原理及概述 X线检查过程中的放射防护 特殊人群的放射防护
主要内容
放射影像学概况及发展
医学影像学的形成与发展
1895年Röentgen发现X线,形成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
Angiography, DSA ) 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超声成像(Ultrasonic Imaging)
发射型计算机断(体)层摄影(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 )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 机 断 (体)层摄影(Positr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 )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 机 断 (体)层摄影 (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
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
电离效应(即生物效应,是放射治疗的基础,也是 进行X线检查时需要注意防护的原因)
X线图像的形成
三个基本条件:
1、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穿透人体的组 织结构;
2、组织结构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X线 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的量不同,以致剩余 下来的X线量有差别;
伦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状
伦琴夫人的手 ------世界上第一张X光片
现代X光机拍摄的手
主要内容
放射影像学概况及发展 伦琴发现X射线 常用的X线诊断设备及其发展历史
与X线有关的放射诊断技术及相应设备
透视---透视机(暗室荧光屏透视机、影像 增强器隔室透视机等)
拍片---包括传统普通拍片机、CR、DR、 床边移动X线机、骨科C型臂X线机、乳腺 钼靶机、牙科X线机等
20世纪50年代出现超声(ultrasonography,USG)检查 20世纪60年代出现核素(ν-scintigraphy) 扫描 20世纪70年代出现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 20世纪80年代出现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20世纪80年代出现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