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word版本

合集下载

数词的活用

数词的活用
例3中“十”位于主语位置上,数词“一” 位于宾语位
置上,意思分别是“十家”和“一家”都活 用为名词。 由此可见,如果数词被确定用在主语或 者宾语位置
上,一般用作名词。
二.数词用作名词
1.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2. 命夸娥氏二子负山,一厝朔东,一厝雍楠
(《愚公 移山》) 3.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
分析: 在前面两个例子中,例1中“一”位
于主语的位 置,活用为名词,意思是“一座山”,例2
中的数词“
一”位于宾语的位子上,意思是“一体”也 活用名词,
数词的活用
一.数词用作动词 二.数词用作名词
团队成员:罗Βιβλιοθήκη 、王瑞敏、骆凡 主讲:骆凡一.数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 陈说事情的状况,即用作动词。
例子: 1.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
记》) 3.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
氓》) 分析: 在前面两个例子中,数词
“一”“万千”直接处于谓语位置上,意思 是“统一”“千变万化”都成了动词。在第 三个例子中,数词后面一般是不直接跟宾语, 但该句中的 “二三”带了宾语,活用为使动 词,意思是:“使……二三” 即“改变”的意思。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 之者三。(《鸿门宴》)
分析: 在这个例子中,数词处于 “者字结 构”之后,为了强调某一行为(“ 示”)本来处于动词前面表数量的数 词(“三”)被移到了句尾,数词前 面用代词“者”复指使“者”之前 前面的词语成为全句的主语,这样 被移到句尾的的数词就成为了全句 的谓语活用为动词,这儿的“三” 的意思就成了“有三次”活用作了 动词。

最新-文言文中的数字 精品

最新-文言文中的数字 精品

文言文中的数字
文言文中,各种数字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一些差异,其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概数表示法
文言文中常用“三”、“九”等表约数,在数字前加“约”“可”,数字后加“许”、“奇”、“余”等表示约数。

如:
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
2、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4、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数词后置表示法
古汉语中,数词常后置。

5、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入。

(《核舟记》)
三、两位数表示法
古汉语的两位数往往不直接相连,在两者间加一个“有”(又),表示前者为十位数,后者为个位数。

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8、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陈情表》)
9、溺死者千有余人。

(《察今》)
四、分数表示法
表示分数的两个数字,前为分母,后为分子。

中间省“分”与“之”。

10、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禅山记》)
11、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五、两数相乘表示法。

有时两个数字相连,不是表示个位十位的关系,而是表示两者相乘。

1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项脊轩志》)
13、一个女子,年约二八。

(《灌园叟晚逢仙女》)。

【推荐下载】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数词的表示方法

【推荐下载】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数词的表示方法

[键入文字]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数词的表示方法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

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基数表示法
 基数是表示事物多少的最基本数目的数。

古代汉语表示基数,大体有如下几种形式:
 1、从语序上看,数词的基数表示方法,可以直接把数词放在名词、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名词、动词之后,而较少用量词。

 例如:
 ①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清-林嗣环《口技》)
 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明-魏学洢《核舟记》)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战国-列御寇《愚公移山》)
 ④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整数是一百、一千、一万等时,一般省去一。

1。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辨析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辨析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辨析有同学问:“《晏子使楚》中有这样一句话:‘吏二缚一人诣王。

’数词‘二’、‘一’一会儿在实词前,一会儿在实词后,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问题提得好――它指出了文言文中一个普遍现象:数词的位置。

这就涉及了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现代汉语表示数量一般的形式是:数词+量词+名词,如“一张桌子”、“一斤大米”等。

但在文言文中,除了度量衡的单位必须用量词外,其他情况一般无量词,而是数词直接与实词组合。

文言文中的数词在句中的位置,有时与现代汉语相同,有时不同。

一般来说,有下列三种情况:一、说明名词的数词可以放在名词之前(这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处在名词之后(这与现代汉语异)。

如上例中的“一”处在名词“人”前,词序与现代汉语相同;“二”放在名词“吏”之后,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类似的句子我们还可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找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口技》)――总计全船,有五个人,八扇窗户。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子。

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来翻译,并且在加上量词。

二、说明动词的数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译成现代汉语时也需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变状语为补语,并加上量词。

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公输盘一连使用了九次机巧多变的攻城方法,墨子抵挡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骐骥跳跃一次,也不能超过十步远。

三、说明形容词的数词放在形容词之后,现现代汉语全然相反。

译成现代汉语时也要变动语序。

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有七八百里,几千尺高。

其次,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中数词虚用的现象较普通。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中,“百”、“十”都是数词虚用,表示概数,否则就不好理解下文的“同行十二年”了。

一会儿说“十年”后木兰回家,一会儿她的战友说与她“同行十二年”,那么木兰从军到底有多少年?其实它们都是数词的虚用现象,表示“多年”的意思。

文言文实词四:数量词

文言文实词四:数量词

⽂⾔⽂实词四:数量词第四节 数量词⼀、数⽬表⽰法1.确定数(1)基数基数是指“⼀”、“⼆”、“三”⾄“百”、“千”、“万”等这些表⽰数量多少的数。

古代汉语表⽰基数,其特殊处有⼆:A.⼀多。

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往往多⼀“有”字。

例如:①割地⽽朝者三⼗有六国。

(《韩⾮⼦·五蠹》)②⾂密今年四⼗有四。

(李密《陈情表》)③邹忌修⼋尺有余。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上⾯例句中的“有”,读作yòu,与“⼜”同,连词。

“有”只限⽤于两数之间,且前为整数,后为零数,其零数可以是具体数字,如例①②的“三⼗有六”、“四⼗有四”,也可以不是具体数字,如例③的“⼋尺有余”。

翻译时,可依现代汉语表数的习惯,将“有”略去不译。

B.⼀少。

数字中某⼀数位是零时不⽤“零”字。

例如:①冬⾄后⼀百五⽇为寒⾷。

(宗懔《荆楚岁时记》)例句“⼀百五⽇”中的“⼗位”为零,却不⽤“零”。

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表数的习惯,将“零”补上,译为“⼀百零五⽇”。

(2)序数序数是指“第⼀”、“第⼆”等这些表⽰次序的数。

现代汉语表⽰序数,⼀般是在基数前加“第”,古代汉语同样也有这种表⽰法。

例如:①此印者才毕,则第⼆板⼜具。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②云有第三郎,窈窕世⽆双。

(《孔雀东南飞》)此外,古代汉语还⽤“太上”、“长”等表⽰第⼀,⽤“其次”或“次”表⽰第⼀后的序数。

例如:③太上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

(《左传·襄公⼆⼗四年》)④奋长⼦建,次⼦甲,次⼦⼄,次⼦庆……(司马迁《史记·万⽯张叔列传》)例③的“太上”指“第⼀”,两个“其次”,分别指“第⼆”、“第三”。

(“其次”,本义为“它的下⼀位”。

例句第⼀个“其次”是相对“太上”讲,即为“第⼆”,第⼆个“其次”则是相对前⼀个“其次”⽽讲,即为“第三”。

例④“次”的⽤法同此)。

例②的“长”指“第⼀”,后三个“次”,分别指“第⼆”、“第三”、“第四”。

文言文中数词翻译类型

文言文中数词翻译类型

文言文中数词翻译类型翻译类型: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2.表示概数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

例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3.表示序数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

例如: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5.表示两数相乘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

例如: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嵴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②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

(蒲松龄《画皮》)“二八”即十六岁。

6.表示一个分数有时两数或连用,或用“之、无”等将两数隔开,表示几分之几,前一个数代表分母,后一个数代表分子。

例如:①曩与吾祖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十无一”即十分之一,“十无二三”即十分之二三。

②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

(洪亮吉《治平篇》)“十之一二”指十分之一二。

7.“一”的特殊用法“一”在文言文中十分活跃且具有多种意义,用法灵活,常用义项有“相同”“一样”“统一”“满”“全”“都”“整体”“一体”“专一”“竟、乃”等。

古代汉语—数词

古代汉语—数词

古汉语词类——數詞數詞的語法功用和現代漢語基本相同,可以作句子的定語、狀語和謂語,這裏不在重復,現簡單介紹數詞的幾種表示方法。

1、基數的表示法古代漢語的基數詞主要表示事物或動作行爲的具體數量。

表示方法和現代漢語基本一致。

例:京兆尹,元始二年戶十九萬五千七百二........,口六十八萬二千四百六十八...........。

(《漢書·地理志》) 晉侯在外十九..年矣。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

(《左傳·桓公二年》) 吏二.人縛一.人詣王。

(《晏子春秋·内篇·雜下》) 古代漢語中,“十”表示整數,在表示“十幾”的意思的時候,中間往往加上“有”或“又”以表示區別。

例: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

(《韓非子·五蠹》)舜相堯二十有八....載。

(《孟子·萬章上》)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論語·爲政》) 2、序數的表示法序數詞主要表示事物的序列,古代漢語的序數表示法如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

(《詩經·豳風·七月》)不祀,一.也;耆酒,二.也;棄仲章而奪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傷其君目,五.也。

(《左傳·宣公十五年》)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史記·蕭相國世家》)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

(《孔雀東南飛》) 3、分數的表示法古代漢語表示分數的方法不很科學,說法多種多樣,沒有形成一致的表示法。

例如要表示“某物的幾分之一”的意思,可以有這樣幾種說法:(1)幾分某之一;(2)幾分之一;(3)幾某之一;(4)幾之一。

例: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

(《漢書·律曆志》)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

《数词的用法》古汉语基础

《数词的用法》古汉语基础

《数词的用法》古汉语基础在现代汉语里,数词必须跟量词连用,这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如“一个球”、“两匹马”、“三头猪”、“四尾鱼”等,这些表示事物数量的数量词都用在名词的前面。

如果表示动作的数量,如“看两遍书”、“踢一场球”、“擂三通鼓”等,数量词都放在动词的后面。

可是在文言文里,数词的用法与现代很不相同。

一是数词的后面一般不用量词。

如“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译成现代汉语时,这些“一”的后面就要加上相应的量词。

二是表示事物数量的数词也可用在名词的后面。

如“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中的“吏二”就是如此,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两个小吏”。

三是表示动作数量时,数词常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中的“三往”,译成现代汉语时,既要挪到动词之后,又要加上相应的量词,译成“去了三次”。

四是文言文表数量时不仅可不用量词,而且当数词是“一”时,还常常连数词“一”也省略不用。

如“左臂挂念珠”、“炉上有壶”不说“左臂挂一串念珠”、“炉上有一把壶”。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数词和量词补上去。

五是文言文中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yòu,即“又”)。

如“舟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

六是文言文表约数时,常常用“许”,如“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这个“许”可译为“左右”、“光景”等,不能译成“多”、“有余”。

七是文言文分数的母数和子数之间常常省略“分之”两字,如“塞上之人,死者十九”,这“十九”并不是“十九个”,而是“十分之九”。

这种格式仅限于母数是“十”、“百”、“千”、“万”的时候。

另外,母数“十”也可以写作“什”。

“什九”,即“十分之九”。

八是文言文中常用“三”、“九”及其倍数或“十”、“百”、“千”、“万”来表虚数。

如: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除了以上常用表虚数的数词外,其他数字在特定环境下也可能表虚数。

古汉语数量表示法

古汉语数量表示法

•4、在基数前加“将”、“几”、“且” 、“可”等副词,表示近似数。 •①历载将百。(沈约《谢灵运传论》)
• ②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贾谊《论 积贮疏》)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 汤问》) •④章小女,年可十二。(《汉书· 王章 传》)
六、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表现夸大或缩小意思的数。它与约 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目相差不大,而虚 数则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或根本无关。 •1、表示数量多的虚数。 •常用的虚数有:三、九、十二、百、千、 万等。例如: •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 三致意焉。(《史· 屈原列传》)
古汉语数量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数词是正常的,而量词相 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是不发达的,所以常 常数词直接与名词或动词结合. 如: •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 •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 •也可以放在名词或动词之后,如: • 以大杖击二十。 • 牛一,羊一,豕一。《尚书·召诰 》
数词先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然后 再修饰或补充名词或动词。这样的数量 结构,可以放在名词或动词之前, 如:人间能得几回闻。 一箪食,一瓢饮。 也可以放在名词或动词之后, 如:马三匹。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一柱观头眠几回?
•注意:不用动量词,只把数词放在“ 者”字短语之后,强调动作行为的数 量。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 者三。 •②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柳宗元《 捕蛇者说》)
一 、 基 数 表 示 法
•古代汉语的基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 相比较,主要有三点不同: •1、整数和零数之间加“有”字。 “有”是“又”的假借,读作yò u 。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 为政》) •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 出师表》)

数词的活用

数词的活用

数词的活用
在文言文中,数词一般独立出现(不与量词联合运用),可以作动词、形容词、名词等。

(一)数词活用作动词
数词作谓语的时候,这个数词就活用作动词。

例1.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分析: “四海”是主语,“一”是谓语,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统一”。

例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怀有二心”,也即“背离”。

例3.二三其德(《诗经》)
分析:“二三”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不专一”、“不忠诚”。

(二)数词用作形容词
数词作定语的时候,一般来说,这个数词就活用作形容词。

例4.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分析:“一”活用作形容词,意思是“全”、“满”。

(三)数词用作名词
数词作主语或宾语的时候,一般来说,这个数词就活用作名词。

例5.其一犬坐于前(《狼》)
分析:“一”活用作名词,意思是“一只狼”。

文言文中数词的表示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表示法

文言文中数词的表示法作者:毛润才来源:《作文周刊(初二版)》2007年第25期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零数表示法。

整数与零数之间用“有”(读yòu,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字来连接。

如:①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二、分数表示法。

1.与现代汉语一样,用“几分之几”表示,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汉书·地理志》)2.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表示法。

如: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十九”即“十分之九”,省去了“分”与“之”,翻译时应补上。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

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参(三)国之一,五之一,九之一”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九分之一”。

中间均省略了“分”,翻译时应补上。

三、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带有夸张的数字,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全无关系。

1.用数词“一”表示“少”。

如:若九牛亡一毛。

(《报任安书》)——“一”,极言其少。

2.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

如: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但这类数词并非都表虚数,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辨其虚、实。

如:船头坐三人。

(《核舟记》)——此处的“三”即为实数。

四、概数表示法。

概数,即约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1.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概数。

如: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石钟山记》)——“百人”不是具体数。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三百”篇,是取其概数。

文言文中数字用法

文言文中数字用法
脱逃者未及百一。
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二、分数表示法
三、虚数表示法 : 虚数是指不实在的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
01
02
用数词“一”表示“少”:
若九牛亡一毛
2、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倍数表示“多”。、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
将军百战,壮士十年归
03
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这种情况较常见。
02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04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五、序数表示法
六、两数相乘表示法 有时两个数字相连,表示两者相乘。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农历每月十五) 《项脊轩志》 一个女子,年约二八。(十六岁)
明代一位才子、广东南海的状元伦文叙为苏东坡所画的《百鸟归巢图》题写的诗 :
四、概数表示法 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约数。
01.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0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03.
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1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2
择其一二扣之。(一两块石头)
3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4
3、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示。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02
4 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 ”、“有余”、“有奇yòujī ”等表示。
一车炭,千余斤。
01
邹忌修八尺有余
04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02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古汉语数量表示法

古汉语数量表示法

古汉语数量表示法一,基数表示法基数是表示事物多少的最基本数目的数.古代汉语的基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相比较,主要有三点不同:1,整数和零数之间加"有"字."有"是"又"的假借,读作yòu.2,缺位处一般不用"零"补位.3,百,千,万前面的"一"通常不用.例如: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③至于孝平,郡国百三.(《后汉书·郡国志序》)④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一》)二,序数表示法序数是表示事物次序的数.现代汉语中的序数表示法是在基数之前加"第","初"等,古代汉语中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表示方法.1,基数前加"第"字.这种序数表示法古今一致①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史记·萧相国世家》)②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孔雀东南飞》)2,用"太上","首","冠"等字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表示第二以下序数.①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报任安书》)②管子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霸首.(《战国策·齐策一》)③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李陵《与苏武书》)3,记年月不加"第"字,这与现代汉语一致.例如: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太元八年,秋七月.(《资治通鉴·淝水之战》)4,省略"第"字,只用"一,二,三…"等表示,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②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晁错《论贵粟疏》)5,用"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单用时,意思是"最小的",不一定排行第四.如:①天帝之季女.(《水经注·江水》)三,分数表示法分数是表示事物是某个单位的几分之几的数.1,分母与分子之间有"分"字和"之"字,形成"分母+分+名词+之+分子"的格式.这是文言文中分数表达最完备的格式.例如:①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汉书·律历志》)②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同上)"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即"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四分度之一"即"四分之一度".2,有时,分母与分子之间的名词也可以省略,形成"分母+分+之+分子"的格式.这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例如:①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史记·货殖列传》)②若复数年,则损失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后出师表》)3,分母与分子之间只有"分"字而无"之"字,形成"分母+分+分子"的格式.①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十六.(《史记·天官书》)②黄钟长八寸七分一,宫,大吕长七寸五分二,太簇长七寸十分二.(《史记·律书》)4,分母,分子之间只有"之"字,而无"分"字,形成"分母+之+分子"的格式.例如:①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②今行父虽未获一吉人,去一凶矣,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左传·文公十八年》)5,分母是整十,百,千,万时,分母分子连写,形成"分母+分子"的格式.如:①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四,倍数表示法倍数是指一个数的若干倍的数.古汉语的倍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用专字表示固定的倍数.两倍用"倍",五倍用"蓰".例如:①种豆三亩,粟倍之.(宋濂《王冕传》)②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2,只用数词直接表示倍数,而省略"倍"字.例如:①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什,不易器.(《商君书·更法》)②人之性情,未能相百,而其智有相万也.(《潜夫论·赞学》)3,表示几倍于某个数时,往往两数连写,前面的数表示倍数,后面的数表示基数,形成"倍数+基数"这种格式.例如:①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②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山海经·海外南经》)"三五"即"五的三倍(十五)","四五"即"五的四倍(二十)","二八"即"八的二倍(十六)".五,约数表示法约数又叫概数,是表示大概的不确切数目的数.古汉语中的约数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示方法:1,用整数表示大约数目.例如: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②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诗经》本三百零五篇,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三百","七十子"都是就其整数约略而言.2,用相连的两个数字表示约数.例如: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②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五六","六七","二三"都是表示大约之数.3,在整数后加"余","所","许","有余"等词表示约数.例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一》)②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③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后汉书·申屠刚传》)④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资治通鉴·赤壁之战》)4,在基数前加"将","几","且","可"等副词,表示近似数.例如:①历载将百.(沈约《谢灵运传论》)②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贾谊《论积贮疏》)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④章小女,年可十二.(《汉书·王章传》)六,虚数表示法虚数是表现夸大或缩小意思的数.它与约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目相差不大,而虚数则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或根本无关.1,表示数量多的虚数.古汉语中,表示数量之多,常用的虚数有:三,九,十二,三十六,七十二,百,千,万等.例如: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史·屈原列传》)②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序》)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④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南齐书·王敬则传》)⑤管子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史记·封禅书》)以上加点的数字都是极言其多的虚数.2,表示数量少的虚数.古汉语中,表示数量少一般常用"半","一","三","一二"等表示.例如:①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白居易《卖炭翁》)②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③夜阑扶策绕中庭,云罅三三两两星.(陆游《剑南诗稿》)以上例句中加点的数字,都是极言其少的虚数.需要注意的是,常在文言文里看到的用数字组成的成语,都是虚拟之辞,而不是实有其数.例如:一知半解,一刻千金,一呼百诺,一唱三叹,一岁三迁,一饭千金,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五风十雨,九牛二虎,百发百中,千山万水,千秋万代,万紫千红,千变万化,千篇一律,千虑一得,千门万户.七,物量表示法物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词.汉语的物量词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有之,但很不发达,还没有天然单位的量词.在上古,天然单位的表示方法是数词之后再加同样的一个名词.例如甲骨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①羌百羌.②人十又六人.天然单位的物量词,先秦时代已出现,汉代之后才逐渐增多起来.1,不用量词,数词直接放在名词之前,表示物量.例如:①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一言"即"一句话","三人"即"三个人".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物量表示法.2,不用量词,数词直接放在名词之后,表示物量.例如:①牛一,羊一,豕一.(《尚书·召诰》)②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公十五年》)"牛一,羊一,豕一"就是"一头牛,一只羊,一口猪","丧车五百"就是"丧失五百辆战车".这种物量表示法,古汉语中比较少见,但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经有了.3,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之后,表示物量.例如: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战国策·赵策四》)②令民入米六百斛为卿.(《汉书·王莽传》)4,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之前,表示物量.例如:①一箪食,一瓢饮.(《论语·雍也》)②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孟子·告子上》)古汉语中的这种物量表示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之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物量表示法,如果是表示单个物体,往往可以省去数词,只用物量词.例如:①晋人败秦师于崤,匹马只轮无返者.(《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匹马只轮"就是"一匹马一只车轮".八,动量表示法动量词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词.汉语的动量词产生较晚,上古时期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往往不用动量词,而是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之前.据初步考察,汉语的动量词,汉代以后才逐渐出现,宋代以后才逐渐增多.1,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动量.这是动量词产生之前,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动量表示方法.例如:①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②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三过"就是"三次路过","三战三北"就是"三次交战,三次败北".2,不用动量词,只把数词放在"者"字短语之后,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②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柳宗元《捕蛇者说》)3,数词带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动量.这是动量词产生之后出现的动量表示方法.①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②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4,数词带动量词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量.这种动量表示方法,古今是一致的.例如:①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韩愈《张中丞传后序》)②一柱观头眠几回(杜甫《所思》)。

2 古代汉语的数词和数量表示法

2 古代汉语的数词和数量表示法

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漢書·地理志》) 秦国的土地占天下的三分之一。 子一分,丑三分二,寅九分八,卯二十七分 十六。(《史記·律書》) 子一分,丑为三分之二分。寅为九分之八分 。卯为二十七分之十六分。


其中,当分母是十(什)或百以上整数,而 分子是个位数时,分母和分子中间不用“分 ”或“之”,而用“分母+分子”这一形式。 例: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 葛》) 一天没有看见,就像过了好几年啊!

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史記· 項羽本紀》) 剑术只抵挡得住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 学能抵挡得住上万人的本事。 另外还可以用“一”“一二”等表示数量极 少。例: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 子·盡心下) 杨子主张为我,拔掉一根毛而对天下有利也 不去做。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孟子·公孫丑下》) 三里长的内城,七里长的外城,四面包围攻 打,却不能胜利攻下。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也 。(《孟子·梁惠王上》) 百亩的耕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 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 昔鬬子文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恤民之故 也。(《國語·楚語》) 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 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 缘故。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漢書·藝文志》) 诸子总共有一百八十九家,作品四千三百二 十四篇。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國語· 越語》) 现在夫差穿水犀牛铠甲的有十万三千人。

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 : “睅 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 来 。 ”使其骖乘谓之曰 : “牛则有皮,犀 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曰 : “従其有皮 ,丹漆若何?”华元曰 : “去之,夫其口众 我寡 。” (《左传·宣公二年》) 修建宋都的城墙,华元设立好标杆,视察工地 。修城筑墙的劳工唱到:“瞪着大眼睛,挺着 大肚子,丢了皮甲逃得快。胡子长满腮,丢了 皮甲逃回来。”华元派他的骖乘对他们说:“ 有牛就有皮,犀兕多的是,丢掉了皮甲,又有 什么关系?”劳工说:“就算你有皮,哪里弄 丹漆?”华元说:“走吧,他们人多我们人少 。”

文言文中数字的理解和翻译

文言文中数字的理解和翻译
八、前后数字相加是十的,多数表示“几成”。 三糠七粞而犹不足。(三成米糠七成碎米)
九、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十、表示长度、重量 古代表示长度、重量的数词,如跬(半步,跨出一只脚)、舍 (三十里)、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 四分之一)等。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半步) 2、退避三舍。(三舍,九十里)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锱铢,形容极其细小 )
Hale Waihona Puke 四、表约数,与现代汉语一样。 1、择其一二扣之。(一两块石头)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五、“一”字翻译。 1、数词:一夫作难。(一个) 2、意动用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 3、名词:相与为一。(一体) 4、动词:孰能一之。(统一) 5、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满、全)
十一、概数、虚数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 用“三”“九”“十”“百”“千”“万”等表示 (1)绕树三匝 (2)军书十二卷 (3)九死一生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六、两数相乘。 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 2、二八芳龄。(十六岁)
七、数字连用,表示分数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2、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3、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 4、脱逃者未及百一。(百分之一) 5、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
文言文中数字的理解和翻译
一、数词后面带量词,和现代汉语一样,不必翻译。 1、二壶酒 2、三年释其政。
二、有些加上适当的量词就行了。 1、女子十七不嫁。(十七岁) 2、一犬。(一条) 3、百二十城(一百二十座) 4、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六七十只)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个人收集整理-ZQ一、零数表示法:用“有(又)”字,连接整数与零数.1、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二、分数表示法、“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省去“分”与“之”:、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脱逃者未及百一.(百分之一)三、虚数表示法虚数是指不实在地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地少或多.、用数词“一”表示“少”: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少卿书》)、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倍数表示“多”.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③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④将军百战,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四、概数表示法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地数目.、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约数.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钟山记》)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用两个邻近地数字表示.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②择其一二扣之.(一两块石头)③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伤仲永》、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示.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 ”、“有余”、“有奇òī ”等表示.①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五、序数表示法1、在基数前加“第”.这种情况较少见.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2、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这种情况较常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个人收集整理-ZQ六、两数相乘表示法有时两个数字相连,表示两者相乘.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农历每月十五)《项脊轩志》2、一个女子,年约二八.(十六岁)《灌园叟晚逢仙女》明代另一位才子、广东南海地状元伦文叙为苏东坡所画地《百鸟归巢图》题写地诗:天上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天上一只又一只”是两只;“三四”为十二只,“五六”乃三十只,“七八”为五十六只,四组数字相加,恰为百只,正好暗合了画中地“百鸟”之数.此诗构思奇巧,令人读之拍案叫绝.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另: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时:、一般不用量词.、数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

高中语文-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翻译——数

高中语文-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翻译——数

高中语文-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翻译——数
(1)名词
①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触龙说赵太后》)
希望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数目,来保卫王宫。

②算术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
第三叫作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知识和技能)。

③法则,规律,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那么谁胜谁负的命运,谁存谁亡的道理,在和秦的较量中,或许还不容易估量。

④技艺、方术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学弈》)
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是一种很小的技艺,如果不专心致志,也还是学不会。

(2)数词,表示约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读音二:shǔ
动词
①点数,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刘表训练水军,大小战船多得竟然用千来计算。

②列举罪状,加以斥责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指南录〉后序》)
列举吕师孟叔侄叛逆的罪状。

读音三:sho
副词,屡次
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范增屡次给项王使眼色。

读音四:c
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鱼鳖也就吃不完了。

古汉语数量表示法

古汉语数量表示法

古汉语数量表示法第一篇:古汉语数量表示法第三节古汉语数量表示法古汉语中,数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基数表示法基数是表示事物多少的最基本数目的数。

古代汉语的基数表示法与现代汉语相比较,主要有三点不同:1、整数和零数之间加“有”字。

“有”是“又”的假借。

2、缺位处一般不用“零”补位。

3、百、千、万前面的“一”通常不用。

例如: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③至于孝平,郡国百三。

(《后汉书〃郡国志序》)④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齐策一》)二、序数表示法序数是表示事物次序的数。

现代汉语中的序数表示法是在基数之前加“第”、“初”等,古代汉语中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表示方法。

1、基数前加“第”字。

这种序数表示法古今一致。

例如:①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孔雀东南飞》)2、用“太上”、“首”、“冠”等字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表示第二以下序数。

例如:①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司马迁《报任安书》)②管子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霸首。

(《战国策〃齐策一》)③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冠,表示第一,“冠三军”即“三军中的第一”)。

(李陵《与苏武书》)3、记年月不加“第”字,这与现代汉语一致。

例如: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太元八年,秋七月。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4、省略“第”字,只用“一、二、三…”等表示,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②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晁错《论贵粟疏》)5、用“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⑤方一沐,三握其发。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

例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③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

(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

例如: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亿有三千”即十万三千(亿:十万)。

5.表示两数相乘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

例如: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②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

(蒲松龄《画皮》)“二八”即十六岁。

③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古诗十九首》)“三五”即农历十五,“四五”即农历二十。

6.表示一个分数有时两数或连用,或用“之、无”等将两数隔开,表示几分之几,前一个数代表分母,后一个数代表分子。

例如:①曩与吾祖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十无一”即十分之一,“十无二三”即十分之二三。

②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

(洪亮吉《治平篇》)“十之一二”指十分之一二。

③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司马迁《陈涉世家》)“十六七”就是十分之六七。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十一”即十分之一。

7.“一”的特殊用法“一”在文言文中十分活跃且具有多种意义,用法灵活,常用义项有“相同”“一样”“统一”“满”“全”“都”“整体”“一体”“专一”“竟、乃”等。

例如: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是一体、整体之义。

②而或长烟一空。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义为全。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一”指专一。

④六王毕,四海一。

(杜牧《阿房宫赋》)“一”即统一。

⑤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即满、全。

⑥一至此乎。

(《史记""滑稽列传》)“一”即竟、乃。

8.表示长度、重量古代有些表示长度、重量的数词,常与量词融为一体,相当一个数量词。

常见的有:咫(八寸)、仞(八尺或七尺)、寻(八尺)、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跬(半步,跨出一只脚)、常(两寻,十六尺)、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一亭(十里)、舍(三十里)、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六斛四斗)。

例如: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跬”即半步。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伶官传序》)“忽微”在此形容极微小的事。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锱铢”在此形容极其细小。

文言文中数词的理解,除了须联系上下文,把握语境,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去理解外,弄清其几种特殊的用法,能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其意义。

文言阅读(史传类)重点词语归类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数高,题型稳定。

这为文言文阅读复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多年以来,文言文阅读的文章题材都是人物传记,掌握好这类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能有助于学生读通读懂文言文。

现将这类重点词语归类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1.表示官位升迁、任免类的词语(1)辟:征召。

例: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官内侯。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2)迁:升官。

例: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朗,再迁为安乐太守。

《后汉书·陈王列传》(3)拜:任命,授给官职。

例:同上。

(4)举:举荐。

例:举进士,并擢制科,调义兴尉。

《新唐书·裴崔卢李王严列传》(5)擢:提拔、选拔。

例:同上。

(6)调:调迁。

例:同上。

(7)累迁:多次提升。

例:累迁吏部侍郎。

(2003年高考卷)(8)徙:改任。

例:(杨绩)降长宁军节度使,徙知琢州。

《辽史·列传第二十七》(9)拔:提拔。

例:朕拔卿于仇虏之中。

《贞观政要》(10)除:任命、授职。

例:无何,复除宣徽史,知河阳。

《宋史·列传七十五》(11)转:改任。

例: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三国志·毛玠传》(12)摄:代理。

例: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一)(13)署:委任、代理。

例:署为府长流参军。

(1999年高考卷)(14)典:主管。

例:玠尝为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

《三国志·毛玠传》(15)知:作某地的知县。

例:(郭永)寻知大谷县。

(1996年高考卷)(16)相:作某国的丞相。

例:且臣闻管仲相齐。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17)出:由京城改地方官。

例: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2000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18)黜、谪、左迁、贬:罢官、降官。

例:黜仁约为清水令(2000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2.表示有才能或因才能被看重(不重用)类的词语:(1)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

例:(毛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

《三国志·毛玠传》(2)以……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

例: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织》(3)异:认为才能奇特。

例: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

《三国志魏书·恒二陈徐卫卢传》(4)见知:被人所知。

例:(田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2001年高考卷)3.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类的词语。

(1)害:嫉妒。

例:冯敬之属尽害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短:说某人的坏话。

例: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

《新唐书·郭子仪列传》(3)隙:与某人有隔阂。

例:融与郗虑有隙。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4)刺:①指责。

例:刺诸县短长。

(1996年高考卷)②名片。

例:刺入即出见之(5)衔:恨。

例:遣吏部尚书宋璟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6)疾:憎恨、嫉忌。

例: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

《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7)劾:弹劾,揭发罪状。

例: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

《资治通鉴·宋纪十五》(8)贾祸:招来祸患。

4.表示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的词语。

(1)坐:①因犯错而定罪。

②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例: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后汉书·党锢列传》晋人使与邾大夫坐。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2)案(按):考察、审问。

例: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同上)(3)论:判罪。

例:论守独石、内官弓胜田猎扰民。

《明史·列传第六十五》(4)当:定罪。

例:顺等罪当死,勿论。

《明史·于谦传》(5)狱:案件。

例: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续资治通鉴》(6)牒:文书。

例: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5.表示要求辞官回家的词语。

(1)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

例:莽上疏乞骸骨。

《汉书·王莽列传第六十九上》(2)致仕:请辞官回家。

例:乾统初,(杨绩)乞致仕,不许。

《辽史·列传第二十七》(3)归养:回去奉养父母。

例:独子无兄弟,归养。

《信陵君窃符救赵》6.常见的古今异义:(1)特征:特别征召。

例: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

《后汉书·党锢列传》(2)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例:嘉靖中,授句容知县。

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3)故事:按旧例。

例: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1998年高考卷)(4)下车:官吏初到位。

例:衡下车,治威严。

《张衡传》(5)中外:朝廷内外。

例: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风采。

《明史·列传第一百一》(6)横行:纵横驰骋。

例: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7)首领:脑袋,性命。

例: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

(1998年高考卷)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