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中德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职业教育体系备受瞩目。
中国和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课程模式和体系,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期为中德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中德职业教育概况1.中国职业教育概况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中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多样化,学制一般为2-3年不等,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医药卫生、商贸服务等多个行业。
2.德国职业教育概况德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德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一直以来都享有盛誉。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与双元制相关,包括企业内部培训和学校教育两个层面。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并到企业实习。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实用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每个专业都有清晰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1.课程设置比较在课程设置上,中国的职业教育以科目分段教学为主,以确保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
德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课程设置更贴近实际工作和市场需求。
德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比较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注重实践性教学,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
德国的学生一般会在专业技能课程结束后进行长达2-3年的实习,以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技能。
3.教学质量比较中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德国职业教育则以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著称,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学生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职 业 时 空
C 论坛 AEH RRO ERI ZON NhomakorabeaO
国 内外 高等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模 式 的 比较 研 究
朱敏 红 刘 峻
(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 5 0 ) 2 i 1
摘 要 :发 达 国家 的高 等 职业 技 术教 育 已形成 较 果茨基 的心理 发展 理论 和 当代 的社 会建构 主义理论 。 为 完 整 的体 系和 各具 特 点 的教 学模 式 ,我 国的高 职 传 统教学理 念认为教学 过程主 要是教师授 课的过程 ; 教育虽然起步较 晚,但经过 1 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也 现代教学理念认 为教 学过程是教师 主导与学生主体相 初 步提 出 了一些 适合 国情 的高 职教 学模 式 。对 国 内 统一 的活动过程 ;后现代教学理念认 为教学过程主要 外 典 型 的高职 教 学模 式进 行 比较研 究 , 吸取 其 中 的 是学 生主动学 习和建构的过程 ,也是指教学 主体之 间 合 理成分加 以改造 ,并结合 自身实 际,探 索 、总结 自 以精神 客体为 中介所 构成的交往活动 。如德 国职业培 己的职 业教 育 教 学模 式 ,有 助于促 进 我 国高 职 教 育 训现 代教学法——行 为导 向法 ,就是 以交往与互动 的 的可持 续发 展 。 理念指 导实施 的教学 过程 。行为导 向法表现在职教领 关键 词 :高职 ;教 学模 式 ; 比较研 究 域里 ,就是把老师 当师傅 ,把学 生当徒弟 ,师徒之 间 始 终保持 沟通和 互动 的协调 关系 。 5. 政府 及其 他权 益者要促 进 职业教 育 的可持 续 随着我 国经济 和科技的 发展 ,新技术得 到广 泛应 用 ,产生 了许 多技术含量 较高 的岗位 ,我 国也 由对 中 发 展 级 人才的需 求转 向对高层 次职业 人才 的需 求 ,这 种层 各 国政 府 在职 业 教育 中要承 担首 要 责任 ,这 种 次 的人才需求 ,决定 了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 的必然 责任包括政 策制定 、提供 经费 、协调 关系、制定标准 性 。 中国正在举办 世界上规模最 大的职业教 育 ,在 发 等 。美 国早在 l 9世纪 6 0年 代就颁布 了历史上的第一 展 的过程 中面 临诸 多的 问题和 困惑 。职业 教育在 西方 部职 业教 育法案 —— 莫 雷尔赠 地法 案 ,首 次认 可 发达国家很受重 视 ,被西 方一些人 喻为 “ 使社会 走向 了职业 教 育 的社 会地 位 与作 用 ,并 使之 正 式成 为 国 博 雅 的杠杆 ” ,它 们 的职业教 育都 很成 功发达 ,为 我 民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后 又通过 了 ( 防职业教 ( 国 们提供 了可资借鉴 的经验 , 因此 ,研究 国外高等职业 育法 案 职 业教育法 》等。德 国早 在 l 6 、 9年就颁 8 教 育对 我 国高职教 育 的发展具 有一 定借 鉴意义 。 布了 ( ( 强迫职业补 习教育法 8 ,l 9年又颁布 了 《 8 工 业法 典 ,以法 律 的条文 规定企业 学徒 培训必 须与 职 国 际 职 业 教 育理 念 业教育 结合 。i 6 9年颁布 的 职 业教育法 ) 9 )正式把 1. 业教 育是 终 身教 育 的组成 部 分 ,是联 系社 职 业教 育 作为 国 家教 育 制度 确定 下 来 ,是 西方 国 家 职 会 和 基 础 教 育 的 系统 工 程 中比较严密和详 细的职业 教育法规 。 l i年制订 了 8 9 联 合 国教科文 组织通 过 了 “ 纪展 望 :技术 职业 教 育促 进法 ,对 双元 制 职业 教育 作 了进一 步 2l世 和职业 教育与培训 ”文件 ,提 出了职业教 育也是终 身 修订 ,以提 高职业教育立法 的适应性 。西方 发达国家 教 育 的一 部分 ,即不该 仅仅 由 “ 求驱动 ” 需 ,也应 由 颁布的一 系列 职业教育 的法 规 、法令 ,不仅对政府和 “ 发展 驱 动 ” ,这 实 际上是 以综合 素质 能 力培 养 为本 学校 的职 责、义务 、权 力有明确的界定 ,而且对管理 位 ,突破 了能力 本位 的局 限。… 发达 国家和地 区没 体制 、办学 形式 、经费 渠道 、拨款 数 目、专业开 发 、 有 把职 业 教育 仅 仅看 成 一种 单 一 的职 业培 训 ,而 是 专业培养方 案 ( 教学计划 )和课程培养方 案 ( 教学大 把 它 当成 联 系社 会和 基 础教 育 的综 合 性 系统 工程 去 纲 ) 、毕业 生就 业等都 有详 细的规 定 ,使 得职业 教育 不 断构建 ,职业 技术教育摆脱 终结性色彩 ,与终 身教 的实施有法 可依 ,有章 可循 ,可 以说其法律 具有阶段 育 相结合 。对 于职 前教育 ,在 教学上 采取 “ 达车 ” 性 、系 统性 、可操作性 、科学性和超 前性等特 点。I 直 1 的 设计 ,使 学 生 毕业 直 接升 学 或就 业 ;对 于 在 职培 发达 国家和 地 区 的管理 职 责是 中央政府 制 定有 训 ,在教 学上采取 “ 区间车” 的设计 ,为 公 民个人 随 关法规 政策 、提供 经费 ,明确 了政 府 、学 校的责 任 、 时返校 进修 创造 条件 。 义务 和 权 利 ,联邦 议 会通 过 立法 手段 和 财政 资助 实 2. 业教 育 的主 体是 受培 训者 ,职 业教 育是 以 职 行 中央政府 引导 、州 和地 方分级管理 ,行业协会等外 互 动 为 基 础 的教 学 过 程 部组 织 的 参与 管理 、进行 质量 评 估 与监 控 ,形成 了 发达 国家把受培训者 看做是职业 教育的主体 ,因 “ 、教分 离 ”的管理 体制 。多数 国家是 州政府 负责 政 为职 业教育是要把 受培训者培养 成才 ,受 培训者 素质 管理 高等职 业教 育机构 ,少 数是 中央政府 直接管 理 , 的提 高是职业教育 的出发点和 目的所在 。所 以,发达 由于 州 议 会拥 有立 法 权 ,使 得 州与 州之 间 的高 等职 国 家职业 教育 过程是 培训者 与受 培训 者互 动的 过程 , 业教 育 各具 特 色 。大 多数 国 家和地 区 已将 职 业资 格 而 不是 单 方面 的培训 者 对受 培 训者 的硬性 的 灌 输过 培训 内容融 人 到高 等 职业 教 育之 中,毕 业文 凭和 职 程 。这一 思想来源于 克林 伯格 的交互主体性理论 、 维 业资格 证 书两者 协调统 ~ 。从 层 次定位来 看 ,美 国 、
中外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模式的比较研究

实践与企业 紧密合作、充分体现产教有机 结合 的共 同特点。 法制基础上的, 其产生 的背景、 程模 式与培养途 径均各有不同, 课
面只是被动参 与,为学生提供一 般性 的场地 、设备 条件,对产 ()结合不紧密。分析我国目前高等职业 院校的产教结合、 2
然而, 国外的产 教结 合模 式是建 立在各 自国度的经济、 文化、 教结合教育的目标 、内容、评价等都不涉及。
者研 究的 重要课 题 。 关 键 词 :职 业教 育 ; 产教 结 合 ; 企联 合 ;办学模 式 校
作者简介 :郑琼兵 (96 ,男,湖北京山人 ,湖北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主任科 员,助理研究员;湖北工业大学职教研 究所职业教 17一)
育学专业 O 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 职业教育学。( 湖北 武汉 40 6 ) ; 08 5
产教结 合,即教育与生产实践相 结合,学校与行业企 业双 大多数都是 中小企 业等等 ,照搬外 国的办学模 式显然是不现实
合作。产教结合 的办 学模 式已被证 明是开展 职业教育、培养应 的,但 是,其精 神实质 :学校与企业相 沟通,教 育与科 技工艺 用型人才 的一条行之有效 的举 措。产教结合也是 国家大力提倡 的发展相适应 ,理论 知识的教学与实践技能 训练 相结合,值得
的 必 不 可少 的 途 径 。
产教结合是各 国职业教育普遍 采用的一种办 学模 式 ,并已经成 育以来 ,各高职院校就十分重视 人才培 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 教育 部 关于 加强高 职高专教 育人 才培 养工作 的意见
中,明确把 “ 产教 结合 ”作为高 职高专教育的六条基 本特 征之
人为目标 的职 业教 育制度。
加快了生产、服务一 线急需 的技能 型人才 的培养 ,使 高职教育 2 以美 国、加拿 大为代表 的 C E模式 。这 种人 才培养模 人才培 养模 式更 加合理与适用。但 总体上来 看,我国职业教育 . B 式 以能力为基础 ,它 的核心是从职 业岗位的需要 出发 ,确 定能 产教结 合模 式还是处于探 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 的理论 ,在
中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比较研究

中外 中学 技术 职业学 院 经济管 理学 院 , 广东 珠海 5 1 9 0 9 0 )
摘要 : 以英 国、 美国、 德 国及 中国台湾为代表 , 结合 自身政 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特征 , 全球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中 高职教 育衔 接模 式。 我 国 中 高职教 育衔 接 也 陆续 尝试 了五年 一 贯 制 、 对 口招 生及 分段 贯 通 等模 式。 本 文 即对 中外 中高 职教育衔接模 式现状进行 了归纳与比较研 究, 提 出了在 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 中需兼顾现代教育体 系的构建, 进行
职教育有效衔接有利于确立各行业 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 的准确定位 , 发挥各 自优势 , 并推动我 国终身教育体系的
完善。
其重视职业教育对 国家发展 的重要作用 , 探索出符合本 国 ( 地区) 政治 、 经济及文化环境特征 , 可有效促进其人才培 养和经济发展的教育体系 , 并形成 了与之相适应的各具特
・ —
两大相对独立的体系。在职业教育 系统 内部, 纵向通达且
自成体系 ;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 沟通 , 平等平行。“ 五年一贯制” 是最典型的一体化衔接方 式, 具体做法是高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 , 实行五年一贯 制教育 。我 国台湾的“ 五专” 实行学分制 , 规定 至少修满 2 2 0 学分 , 学生在前两年公共课学习结业后允许进行一次 专业选择 , 在具体教学中采用模块的教学方式。 二、 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现状 从2 0 世纪 8 0年代以来 , 随着各项政策 、 文件 的出台, 中国各省份纷纷进行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与尝试 , 根 据相互衔接中中、 高职院校问关 系的不 同, 可将其概括 为 五年一贯制 、 分段贯通及对 口招生三种模式。 1 . 五年一贯制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 即在一所高职院 校或重点中职院校内部实施的, 教学内容贯通中职与高职 层次 , 教育期限为五年 , 是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 中高职教 育衔接五年一贯制模式有利于减少衔接中的内耗现象 , 便 于系统设计教学计划 , 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存在的问题主 要表现在 , 未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各 自的办学 优势 ; 五年教育期限培养周期较长 , 学生易因期 间缺少竞 争压力而产生麻木及倦怠 ; 五年时间统一由一所高职或中
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美国的社区学院体系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的成功范 例 , 世 界 各 国所 效仿 。社 区学 院 可 被
以提供五类教育 : 第一类是职业技术教育 。这
类 学生 占社 区学 院在校 生 的 7 %左 右 , 希望 0 对 就 业 的学 生进 行 职业 技术 训练 , 学生 学 完两 在 年 的规定课 程 , 试合格 后 , 考 可获 得准学 士学位 和专 业技术 等 级证 书 , 生 可凭 证 就业 。第 二 学
a .2 1 n 0l
・
教育论坛 ・
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欧 阳旭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 院 国际交流处 , 湖南 长沙 40 0 ) 110
[ 摘
要】 “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 等教育包 括普通高等教育 和高等职业教 育。普 通高等教 中 高
育 以培养具有从事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能力的人才 为主, 高等职业教育 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 门人才 为主。借鉴美 、 、 、 德 英 日等发达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 对此进行 比较研究 , 有利于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规 律,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 的健康发展 。
技术应用性专 门人才。 … 目前 我国高职 院校 ” 以低于本科 的一个层次而存在 , 高职教育与普
通 高等教育 已经 平 分秋 色 。20 09年 , 国公办 我 普通 高等学 校 20 35所 , 校 生 24 .6万 人 ; 在 14 6 民办高校 6 8所 ( 5 含独立 学 院 32所 )在 校生 2 ,
2 1 年 1月 0 1
第 1 卷第 1 1 期
JU N L F U A AS E I V C T N L E H I L OLG O R A N NM S M DA OA I A C NC LE E 0H O T AC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公关论坛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文/洪雅婷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将肩负更重的历史使命,通过对比和分析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战后,德国能够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很重要的原因是发展职业教育。
文章阐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我国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可借鉴的方面并提出自己见解。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比较;借鉴引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快速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我国有近9亿劳动者,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00多万人,仅占6%。
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和创业。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把先进的技术设备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目前,世界职业教育模式种类众多。
德国职业教育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教育类型与办学模式、教育质量与评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所以,中国可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补齐职业教育短板,通过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
一、中国和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管理体制。
1996年中国出台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到2022年已经过26次修订。
新《职业教育法》立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

答、 讨论 、 演练 、 案例 、 演讲等 , 让学 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 学
生 在 带着 问题 寻 找 答 案 的学 习过 程 中 , 学 会 自己学 习 。综 合 运
新 校 吲
X i n X i a o Y H a t r
高职教育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 —
以江西财经职 业学院 中外合作 办学项 目为例
王 禾传 熊 晓 兰
九江 3 3 2 0 0 0 )
(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 江西
摘 要 : 中外合 作 办 学是我 国改 革开 放 以 来 高等教 育领 域
将 职业 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 系, 促 进学校课 程与职业 资格证 书
在 教学 内涵上 的统一 ; 英方模块的专业 课程标准按 照英方 职业
证 书要 求 进 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设 置 。
3 . 学制及培养方式。 学制三年 , 实行“ 阶梯式 ” 培养方式 。 第
一
核心课程 和 8门选修课程 。 按不 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不 同模块 进行组合 。选修课程模块 又由两部分组成 : 一是体现专业特点 的 4门选修课程 ; 二是 4门一般选修课程 , 需要从 指定的课程
2 . 质 量标 准。以就业为导 向设计课程 内容 , 经过职业能力
分 析形成能力标准 , 再将能力标准转化 为课 程。课程分 为两大 模块, 其 一为语 言模块 , 按照英方院校和雅思考试 的要求组织
1 人 才培养评估标 准。该项 目课 程教育评估标准是采用 由
国外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成。
鉴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其师资队伍是实
力非常雄厚的。
不仅包括大量的专职教师,更多的是拥有实战经验且阅历丰富的兼职教师,这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完全无法企及的。
他们不仅掌握着最近的技术,也为学校引入先进设备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
⑤实现办学层次的提升是现代化社会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正一步步向高层次延伸。
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提升,有助于职业教育
依据。
篮球教学合作学习理论应用模式见下图。
反馈与补救合作设计集体呈现形
成性评价
小组协作单元评价篮球教学合作学习小组下一个单元活动篮球教学合作学习理论应用模式在高职篮球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理论的必要性2.1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球运动所强调的是团队精神,要求队员通过集体合作的方
式完成任务,因此需要每一位参与者都要建立起全局观念。
国外几种典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国外几种典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作者:张甜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第11期摘要: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组织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教学体系,具有鲜明的教学目标和职业教学特色。
该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对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综述,分析不同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1国外典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综述1.1 CBE职业教育教学模式1.1.1 CBE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产生及概念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职业教育模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
该模式的核心是职业能力培养,而职业能力被看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其目的也非常鲜明,课程教授和素质培养都是围绕学生能够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在内的职业能力,而这些职业能力更具有综合性、针对性。
CBE 职业教育模式于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主要集中在北美等发达国家,以美国最盛。
1.1.2 CBE模式的特点1)教育体系的改变。
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按照学制确定的学时进行安排教学的教育体系。
而是以具备职业岗位能力作为教学核心。
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
CBE职业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明确,操作性强,针对性,符合企业的需要,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而以全新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设计,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和职业需求。
2)教学组织的改变。
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不再囿于教学过程的知识的完整性,而是按照职业能力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在内容形式上追求模块化,使得知识具有实用性。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使得教学内容也随之改变。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更符合职业特性,更能提供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使得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进行学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两种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

1主 流 课 程模 式 的 简 介 与 简评
11学 习领 域 课 程 .
111概 念 ..
113理 论 框 架 ..
学 习领 域 课 程 的 基 本 理 念 包 括 : ( ) 职 业 教 育 应 以 1 培 养 学 生 复 杂 的 职 业 能 力 为 目标 。 德 国 学 者 对 职 业 能 力
顺 德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 8卷
114课 程 开 发 技 术 ..
更 多 的关 注 学 习 情 境 与 任 务 和 项 目之 间 的关 系 ,忽 略 了课
解职 业能 力 ,并从 纵 横两 个 维 度分 析 了其结 构 ( 图 1l4 如 )P, i .
收 稿 日期 :2 0 — 0 0 09 1—9
作者 简介 :匡 淼娟 (95 ) 18一 ,女 ,湖南耒 阳人 ,华东师 范大学硕 士研 究生 ,研究 方向 :比较 职业 技术教育 。
项 目课 程 为 主 流 的 多 种模 式 ,
如学 习领 域 课 程 、职 业 群 集 课 程 、 “ 基 础 、活 模 块 ”课 宽
创造 了一套 职业 能力开发理论 。可 以说德 国职业能力理论 具有整体性 、综 合性 和开放性的特征 ,是 目前 对职业能力 理解的最高水平 。
匡森 娟
( 华东 师范大学 职 业教育 与成 人教 育研究 所 ,上 海 206 ) 0 0 2
摘
要 :我 国 高 等 职 业 教 育课 程 模 式 出现 的 多元 化 趋 势 , 困扰 了 高 职 院 校 的 课 程 改 革 。
文 章 对 目前 我 国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的 学 习领 域 课 程 和 项 目课 程 两 种 主 流课 程 模 式 进 行 了 比较 分 析 .从 两种 课 程 模 式 的概 念 、对 职 业 能 力 的 理 解 、 理 论 框 架 和 课 程 开 发 技 术 几 个 维度 ,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路径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路径研究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国际化战略中的重要形式。
在这种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的路径研究既关乎学生成绩与发展,也需要顺应合作办学的运行模式。
本文首先分析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进而就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职英语;教学路径一、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意义(一)有利于引进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所谓先进的教育资源,不能缺乏稀缺性、时代性、进步性、科学性等特征。
首先,这种资源一定是我们缺乏的,或者我们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比较起来就很稀缺。
其次,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性,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同时,要与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相适应,与教育发展、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科学性在于它能经受住科学的考验,而不是主观的胡思乱想。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能够将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和自身院校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在引入国外学校优秀的教材、教育资源等资料的同时,可以聘请其教师来学校进行教学,或者选择老师到国外学校进修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引进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
中外合作办学给我们的教育思想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可以为我所用,有的需要我们用批判性的目光去看待和作出科学的评判。
(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教育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了解的过程。
中外合作办学是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外合作办学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专业课程会使用到国外的教材,能够让学生对国际化学科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除此之外,中外教师之间通过合作与交流,能够开阔自身的视野,增加知识领域,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有助于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能够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通过吸收和转化之后,以便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及管理能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中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社区学院签订有关课程 的学分认可协议 ,四年制学 院监控社 区学院相
关课程 的教学质量 。 学生在社 区学院取得转学所要求 的相关课程 的学分后就可根据协 议转学至相应的四年制学 院,和 四年制学院 四年级 的课程有很好 的 衔接 。社 区学院一般班级人数较少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不是科 研 。学生和教师接触的时间较 多。学术类教育计划的质量和四年制学 院相 比,并不逊色。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二年级时 ,必须通过统 一
考试 学 、 英语 、计算机) 转学 ,而且 只能进入民办本科院校 ,名额也
相当有限 ( 5 % )。 1 . 2 . 2 实施 “ 同行评估 ” 美 国高等学 校的教育 质量鉴定 机构有两 种 :一种 是院校鉴 定机
构 。主要是对院校的教学 、管理 、财务等方面的整体状况做 出评估 ; 另一种是计划或专业鉴定机构 。主要是对院校中的某些领域或专业方 面的成就 、得失进行评估。这种鉴定机构 由专业工作者负责 ,成员也
往往是同行的教师或研究工作者 ,行政人员一般并不直接参与 。 1 . 2 . 3 兼 职教师为主 美 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课 程 ,多数要 由熟悉行业现状 、熟悉职业岗
式 ,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 ,但就其实质来看 ,与传统 的课程体 系并 没有多大的改变 , 仍然是 以学科课程为主 ,注重知识 的系统性和完整 性, 缺乏综合 陛课程和职业 眭课程,没有很好 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 美国社 区学 院课程设置 的指导思想是 “ 一切以社区为中心”。社 区学 院把 自己看 作是社 区的一部分 。社区学 院时刻关注 着社 区的建 设 、发展 ,以及社区公众所关心 的问题 。课程设置多样化 ,充分满足 了社 区内不 同人群的各种需要。为体现教学方式上的灵活性 ,社区学 院开办了 日 校、 夜校班 ,周末 、非周末 班。教学场所可 以在校 园中, 也可以不在校园中 ; 学生可 以随时进出 ,不受处罚 : 课程可 以在两年 内完成,也可以在5 年 内完成。此外 ,注重学术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 的 整合。同时 , 课程设置强调实践性以及与企业 的合作。 美国社 区学 院有着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 、社区教育 、 继续 教育等
山东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山东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孟凡飞(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继教育部及山东省推出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文件以来,高职院校对外开放成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相当重要。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山东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有境外办学、二级学院、中外合作班等常见模式。
关键词:山东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办学模式—、简介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德国进行“双元制”试点合作开始,我国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
从德国双元制,到澳大利亚TAFE学院和美国社区学院,我国职业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从教育理念到课堂实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山东省作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省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哪种合作模式更符合当地文化背景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是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研究成为高职教育的热点之一&在中国知网以“高等职业院校”和“中外合作办学”为关,可获近相关文献,且1994年来年上升的&中,主“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居多,作者来源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到研究机构不一而足。
经调查发现,与“高职”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相关的三百余篇研究:一合研究&t胜强总了内容、办学外在、办学式I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学生教模式、国合作模式、综合管理模式及良性发展模式等内容&二是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某项教育教学或管理工作。
研究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德育工作创新,研究了构建适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教理系,、研究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高职学生的,研究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问题,研究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教学建设,夏平、张永研究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教学成效增&种特定教育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侯文峥研究了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楼艳等作者、都莉莉等作者分别研究了护理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个案研究&肖地生、陈永祥研究了南京大学一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独特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张真、史理对武汉工业学院的研究,张晶对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研究,张小宁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研究,谢芳对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研究等。
中日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比较研究

中日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是两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当前世界经济日益竞争的背景下,中日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对于两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两国间文化与经济往来的增多,中日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密切。
深入研究中日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比较,探讨两国的优势和不足,为双方的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对于推动两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日两国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通过分享和交流这些经验,可以进一步促进两国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合作,推动两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对中日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比较中日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深入探讨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优势和劣势,为各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具体来说,通过对比中日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办学模式、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我们旨在发现两国职业教育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以及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
通过总结中日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相似性和互相学习的启示,为未来中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促进两国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和提升。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中日高等职业教育的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1.3 研究意义中日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比较中日两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差异和共同点,有助于拓展我们的教育视野。
通过研究中日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比较,可以总结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双方在教育领域的互相借鉴和学习,促进教育的共同发展。
中外高职教育中数学教育比较研究

发达,并且都曾为各 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做 出了巨大 的贡献。纵 容纳 众多的数学分支,数学各学 科的划分也不明显,凡是这个
观他们 的高等职 业教育 的发展 史,他们的办学 目标、教育教学 专业 里用得到的知识通通可以拿来,而且常常是跨学 科的组合t 模式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值得 我们很好地研究与借鉴。 而我国的高 职教育中的数学 教材在 内容的选 取上 厚古薄今'较 而数学作为诸多专业 的基础课程 ,在国内外的高等职业教育中都 为重视理论 的严谨 和完整,专业l不强,各专业的教材虽有—些 生 受到了普遍 的重视。但在教学理念、教学 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 差异,但总体上还属于以往 高等院校数学课本 的压缩,好像一 学方法等诸 多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套数学教材就可以为所有的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服务似的。 通过 比较来学 习和借鉴国外高职 教育 发展 的成功经验,对 我国
( 辽宁 沈 阳 1 4 6 1 5) 0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史尚不足二十年! 教育工作者乃至教育 多地 强调 了它 的 “ 通用性”和 自身的完整性,专业性不突出,应 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刻,尚 用性虽有体现 ,但数量不多,针对性也不强。 未形成适应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而国外特 第二,在教学内容 的选 取上,国外高 等职 业教育中的数学 别是发达 国家如德国、日本、加拿 大等国的高等职业 教育都很 课程突 出了 “ 专业性” 、服务性 和综 合性,一本高职数学教材里
国经济的发展 。而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 目 标则强调三点 :
一
Hale Waihona Puke 生在理解了基本理论的同时也了解知识的来源及其应用的价值。
着 明显的不足 。我国的高职 数学 教材里理论论证偏多,特殊局
中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演变与比较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 ,使高职
一
、
教育的发展方式产生了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 内涵提 升的根本性转变。 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 出现 了高职毕
国外 职 业教 育 课 程模 式 的演 变及 特 点
课 程 改 革 历来 是 教 育 改革 的核 心 与 关 键 ,在 职 业
业生就业难与一线实用人才严重短缺 的矛盾 ,同时又 教育领域 ,战后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生 了几次重大转 可概括 为“ 学科本位 ” 模式 、能力 本位” 式和“ “ 模 人 面临高职院校 录取分数降了又降的状况 。造成这种状 向 , 模式 , 这是人们对职教 目的由浅人深的渐进认 况 的根本原因还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不足 ,高职教育 格本位” 沿用 的课程模 式没有培养 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 所 识过程 ,也是高职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境 中选择课程模式 ,着重讲述了具有 中国特色 、可操 些 国家职教课 程开发的主导模式。它是一种教育专家
第7 卷 第1 期 2 0 年 3月 09
职教 与 经济研 究
Vo ain l d c t n a d E o o c R s a c c t a u ai n c n mi e e r h 0 E o
V0 . No 1 17 . Ma . 0 9 r ,2 0
中外 高等职业教 育课程模 式的演 变与 比较研 究
程模 式改革的发展方向 , 是值得探 索、 究并推广的 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研
关键词 : 高等职业教 育; 工作过程 ; 课程模 式 ; 比较研 究
中图分类号 : 7 2 G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2 0 )1 0 0 — 6 ( 09 0 — 0 6 0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摘要:当前,各国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都在进行不同深度的改革,有的吸收不同模式之长,进行优化与整合,探索与创建适合自身需要的新的培养模式。
本文研究了德国双元制模式和本土素质-能力模式,归纳了各自的特点并从适用范围、环境及可操作性等层面进行了对比,并提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全球化视角,由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融合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模式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是享誉世界的一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双元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如下一些特点: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通过职业分析,将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专业。
这样既可以清楚地了解一种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明确分辨出支撑该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够确定相邻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为社会职业归类及职业群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也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了依据。
在课程设计上确立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式课程结构。
这一结构是一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上的、综合性的、并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
所有理论课都采取综合课程的形式(如制造业的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所有的课程又都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
无论哪一阶梯的培训,三门课程始终都是围绕职业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
课程实施是以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为基础。
学校按照各州总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教学;企业则按照联邦培训规章在企业中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双方通过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并以此共同合作来达到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
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这就有利于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考试要求进行,而不是根据哪一个培训机构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来考试,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
原创研究论文: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职业教育比较研究【仅供参考】

德国、澳大利亚及中国的职业教育比较研究Why 原创论文,仅供参考,研究发表,否则一律追究法律责任![摘要] 德国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两个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本文在对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总体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旨在为中国职教之路的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 德国;澳大利亚;中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导言从世界各国和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和事实来看,职业教育是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一种层级类型的教育。
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是指“一般职业(V ocation)”,而不是指“专门职业(Profesion)”。
因此,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大学专科及其以下层次的教育,如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都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专科层次以下的教育。
①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职业导向性,即是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教学方式强调行动导向;教学环境强调职业世界的真实性。
②职业教育职业导向性的本质属性就决定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地方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和市场导向性。
①刘育锋.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教论坛,2004(4):13—17.②徐涵. 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1):12—15.一、德国的职业教育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为357020.22平方公里,人口约8231万,自然资源贫乏,但德国却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
这其中有很多因素,但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德国非常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其主要途径就是职业教育。
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总体概况德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从19世纪开始职业培训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就制订了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的专业目录,有关部门同时制订了相应的培训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程 是 将 宏 观 的 教 育 理 论 和 微 观 的 教 第一 , 以终 身 教 育 理 论 为 基 础 , 破 了 突 是 与 纯粹 专 门 的职 业 技 能 和 知 识 无 直 接联 学 实 践 联 系起 来 的 一 座 桥 梁 , 关 课 程 的 传 统 的 一 次性 教 育 的局 限 , 立 了“ 习~ 系 , 出职 业 技 能 和 知 识 范畴 的 能 力 , 有 建 学 超 它是 研 究 必 然 涉 及 理 论 与 实 践 两 个 方 面 。 程 课 模 式 的 引进 与 开 发 集 中体 现 了 职 业 教 育课 程改革的成果 , 尚处于探索 时期的 中国 对 高 等职 业 教 育尤 其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 工 作 一 再 学 习 一 再 工 作 ” 循 环 的 终 身 教 方法 能 力和 社 会 能 力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1 。 多 4 J 育 模 式 , 应 的 课 程 设 置 也 充 分 反 映 了终 相 TAF 模 式 中 同 样 使 用 “ 键 能 力” E 关 这 身 教 育 的 理念 , 利 于 各 类 教 育 之 间 以 及 有 术 语 , T 模式 则是 强调 超 越 某一 具 体 B EC 学习与工作之 间的衔接。 职 业 技 能 的 通 用 能 力 的培 养 。 键 能 力 、 关 通 第 二 , 准统 一 , 式 规 范 。 AF 课 程 用能 力 等 概 念 的提 出 , 映 了能 力 观 的 发 标 格 T E 反
者的 格式 是 统 一 的 。 AF 的教 学 文 件具 T E 有 明 显 的 层 次 指 导 性 , 培 训 包 指 导 课 程 以 大 纲 , 程 大 纲 指 导 科 目大 纲 , 层扩 展 细 课 逐 化, 既是 全 面 的 教 学 指导 文 件 , 给 教 师 留 又 有 充 分 的 灵活 组 织 空 间 。
一
1国外高职 教育主要采用的课程模式 重视 标 准性 和规 范 性 , 程 基本 上 分 为 国家 展 趋 势 。 课 及 研 究 状 况 级 课 程 与州 级课 程 两 个等 级 , 国家和 州 级 的 集 群式 模块课程 改革 的主要 特点 , 在
1 1 德 国 的 “ 元制 ”课 程模 式 特点 . 双
科 教 动 态
n o e l — v i H a课 程 模 式 比较 研 究
庞旭 卿’ 刘晓莉 ( . 西铁 路工程职 业技 术学 院 ; 2 陕西渭 南市教 育研 究所 陕西 渭南 7 0 0 1陕 . 0 ) 1 4 摘 要: 本文通过对 中外 高等职业教 育主 要采 用的课程模式及 其特点进行 比较 分析, 出了各 国高等职业教 育的特 色和优 势, 指 为构建 中国 特 色 高 职 课 程 模 式 的 实 践 提 供 了支 持 。 关键 词 : 高等职业教 育 课程 模 式 中图分 类号 : 1 G7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6 3 9 9 ( o ) Zb-O 0 一 I 1 7 — 7 5 2 1 1 () 0 l 0 0
得 的 成 功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 用 的 一 种 课 程 来 , 中最 具 启示 意 义 的 特征 包 括 : 业 参 采 其 行 模 式 。 模 式 分 为 三 个 模块 , 课 程 分 成 既 与 课 程开 发 , 企 合 作 实施 教 育 , 及 体 现 该 把 校 以 有 相 互 联 系 , 有 区 别的 三个 阶 段 来 进 行 。 学 习者 的 主 体 地 位 。 又 第 一 阶 段 为 “ 业 基 础 模 块 ” 这 一 阶 段 强 职 。 调 的是 宽 基 础 , 要 选 择 职 业 群 通 用 性 的 4构建 中国特色高职课程模式的思路 主 共 同基 础 和 技 能 , 程 功 能 集 中 反 映 在 基 课 进 行 高等 职 业 教育 课 程 模式 改 革 , 建 构
“ 元 制 ” 根 本 标 志 是 青 少 年 一 面 在 统 一 学 时 数 , 双 其 统一 能 力标 准 和 测 试 准 则 。 企 业 中 以 学 徒 身 份 接 受 职 业 技 能 训练 , 一 面 在部 分时 间制 的职 业 学 校 中以 学 生 身份 2 国 内高职 教育主要采用的课程模式 接 受包 括 文 化 基 础 知 识 和 专 业 理论 知识 在 现 状
1 2加拿 大的 C E D C M课程模式 特点 . B/ A U C E DACU B / M模 式以 通过 职 业 能 力分 础 性 和 工具 性 上 。 二 阶 段为 “ 业 技 术 模 适 应社 会 发 展 的课程 模 式 , 一项 需 要不 断 第 职 是 析 确 定 的综 合 能 力作 为 学 习 的科 目 , 以 块 ” 这 一 阶 段是 在 职 业 基 础 教 育 上 , 别 尝试 、 整 、 善的 艰 巨工 程 。 建 中国特 色 。 分 调 完 构 DAC UM 表所 列专 项 能 力从 易到 难 的顺 序 进 行不 同职 业 的专 业 基 础 理 论 和 专 业 知 识 高 职 课 程 模 式有 以下 几 方 面 值 得 思考 。 安 排 教 学 和 学 习计 划 , 职 业 能 力 作 为 培 的 学 习 。 三 阶 段 为 “ 以 第 岗位 专 门 技 术模 块 ” 。 () i高等 职 业 教 育 课程 改 革 的 目标 应 着 养 目标 和 评 价 标 准 。 这 一阶 段是 以 加 强 职 业 针 对 性 而 进 行 的 专 眼于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 “ 力 本 位 ” 基础 在 能 的 第一 , 据 工 作 需 要 开 发 课 程 。 E 门 教 育 , 养 学 生 一 种 或 两 种 以 上 专 门技 上 , 提高 全 面 职 业 能 力 为核 心 , 人 格 的 根 CB / 培 以 以 D ACU 模 式 课程 I 的 出 发 点 是 就业 环境 术 和 技 能 。 M J 完 善 为 目标 。 而 不 是 教 育 专 家 的 观 点 , 课 程 设 置 完全 2. “ 其 2 三段 式 ”模 式 () 课 程 内 容 上 , 取 知 识 、 能 、 2在 采 技 态 服 从 +企 业 需 要 、 岗位 需 要 , 务 +工 作需 服 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的课程模式在相 当 度 和 价 值 等 要 素 各 个 成 分 多 重 、 种 组 合 多 要 , 据 需 要 设 置 教 学 条 件 , 括 学 习 资 长 的 一 段 时 间 基 本 上 沿 用 了 普通 高 等教 育 的 综 合 化 策 略 。 根 包 料 、 室 、 习场 地 和 培 训 计 划 等 。 教 实 普 遍 应 用 的 “ 段式 ” 构 … , 按 基础 课 、 三 结 即 ( ) 程 结 构 的 多 元 整 合 , 构 建 模 块 3课 即 第 二 , 调 自我 学 习 、 强 自我 评 价 。 B / C E 专 业 基 础 课 和 专 业 课 的 模 式 构 成 课 程 体 化 、 合 化 、 综 阶段 化 、 柔性 化 、 性 化相 结 合 个 D UM模式 强 调以 学生 为 中心 , 重培 养 系 。 三 段 式 ” 构 的 课 程 体 系对 于 强 调 理 的 课程 结 构 。 AC 着 “ 结 学生 的 自我 学 习能 力 和 自我 评 价 能 力 。 学 论 知 识 教 育 , 未 来 工程 设 计 开 发 和 学 术 为
参 考 文 献
【】张 宇 . 等 职 业 教 育 课 程 模 式 研 究[ . l 高 D】 天津 大学 , 0 4, : . 2 0 7 1
【】中 国C E 家 考 察组 . B 理 论 与 实践 2 B 专 C E [ . 拿 大 社 区学 院 协 会 , 9 3 l . M】加 l 9 :2 【 3 】李 国艳 . 大利 亚技 术与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澳
于其改革 策略主要是课 程结构的优化 。 它 吸 收 了 “ 元 制 ” C 模式 的 综 合 课程 和 双 和 BE 模 块 课 程 开 发 技 术 的 长 处 , 发 展 了群 集 还 课程 的思想 , 加 了学 生的选 择机 会 。 增 另
第二 , 程 内容 突 出技 能 培 训 。 整 个 课 在 培 训 过 程 中 , 论 与 实 践 的 课 时 比 例 约 为 理 3: 或2: 。 7 8 第 三 , 程 实 施 体 现 企 业 主 导 。 双 元 课 “ 制” 程以学校教育为辅 , 课 企业 实 训 为 主 。
课 程都 统 一 编 号 , 统一 课 程 和 科 目的 名 称 ,
外, 它是 对 传 统三 段式 课 程 模 式 的 改进 , 而 2. “ 群式 模块 ”课程 模 式 1 集 不 是 抛 弃 传 统 课 程 模 式 而 另搞 一 套 , 且 而 第 一 , 程 标 准 由培 训 条 例 和 教 学 计 课 集 群 是 指 将 工 作 性 质相 通 的 职 业 集 合 重视 课 程 开 发 技 术 的 规 范 化 , 便 易 行 。 简 划 两部 分组 成 。 据 德 国《 邦 教 育 法 》 根 联 的 为 一 个 职 业 群 。 集 群 式 模 块 ” 程 模 式 是 “ 课 另 一 方 面 , 达 国 家 流 行 的 高 职 课 程 发 规 定 , 课 程 标 准 的 制 定 由联 邦 职 业 教 育 在 吸收 我 国 以学 科 为 中心 的 单 科 分 段 式 课 模 式 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共 性 , 种 共 性 揭示 该 这 研 究所 安 排 并 与 有 关 部 门 协 调 进 行 。 程 模式 的长 处 和 我 国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已经 取 了我 国 高 职 课 程 的 改 革 方 向 。 致 总结 起 大 内的义务教 育。
生 按 学 习 指 南 的 要 求 , 据 自 己 的 实 际 制 研 究 奠定 宽厚 基 础 的普 通 高 等 教 育 是 适 合 根 定 学 习 计 划 , 成 学 习 后 , 进 行 自我 评 的 , 对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来 说 , 完 先 但 却严 重 影 响 了 价 , 为 达 到 要 求后 , 由教 师考 核 、 定 。 理论 教 学 结 合 实 际 应 用 及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的 认 再 评 1 3澳大利 业的 T F 课程 模式特 点 . AE 提 高 和技 术 技 能 的 养 成 。 澳 大 利 业 TAF 课 程 的 主 要 教 学 文 件 E 有 两 份 , 是 课 程 大 纲 , 是 科 目大 纲 , 一 二 二 3 国内外高职 课程模式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