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

变法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

1.导致北宋中期出现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

A.辽、西夏的进攻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原因。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出现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根源在于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B项。A、C两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源,D项是表现。

答案:B

2.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比较。据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认为吏治不是“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因而“庆历新政”主要侧重于澄清吏治。

答案:B

3.为克服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 )

A.保甲法B.保马法

C.将兵法D.更戍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中强兵措施的认识。王安石改更戍法为将兵法,达到了“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士卒”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答案:C

4.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 )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均输法

C.青苗法、免役法

D.保甲法、保马法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青苗法和免役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却在实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负担,因此争议很大。故选C项。

答案:C

5.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影响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B.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C.从根本上减轻农户的劳役和赋税负担

D.强兵措施一定程度上扭转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解析: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没有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作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故未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户的负担。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和王安石变法措施判断是方田均税法,并简要说明其增加国财和抑制兼并的目的。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指出“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经济表现,再从王安石改革的时代合理性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基础巩固

1.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①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材料的中心内容是粮食钱财充足,这说明了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而不是改变积弱局面,故①可排除;④叙述言过其实,不符合当时的情况。

答案:B

2.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选拔变法人才

B.注重官员的实际能力

C.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D.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端

解析:王安石为了为变法制造舆论,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和选拔人才。其指导思想是重视官员的实际能力,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恩荫”制度所带来的弊端。

答案:A

3.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 )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解析:从图片的内容看,提到了“农民”“利息高低”等问题,所以根据此意可得出是基于对农民的剥削太重的争论。

答案:B

4.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

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后,建议神宗开辟税源,加强财政管理,“以通天下之利”,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分散宰相权力、加强皇权以及军事问题,故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内容。

答案:D

能力提升

5.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

A.募役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解析:由材料“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可判断题干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重点在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具体解析如下:A为干扰选项,募役法和保甲法不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B为正确选项,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C为干扰选项,将兵法和均输法,前者是加强军事,后者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D为干扰选项,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科举新法是为了选拔人才。

答案:B

6.如果时光倒流让你生活在宋神宗年间,你最不太可能相信的事情是( )

A.严格“恩荫”做官

B.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为宫

C.地主交赋税和服役

D.读书人死背死记明经诸科为参加科举考试

解析:王安石认为宋朝科举开始只是考查诗赋词句不能体现出治国才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培养治国之才,因此D在宋神宗时期无法看到,故选D。

答案:D

7.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B.摇摆不定

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

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A、C、D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B

8.司马光曾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