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部编版的初三上册历史教案

部编版的初三上册历史教案

部编版的初三上册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掌握。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课时共12课时四、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2.教学内容讲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等时期。

分析中华文明的特点,如农业文明、礼仪之邦等。

3.案例分析分析炎帝、黄帝、尧、舜、禹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贡献。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1.导入通过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如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等。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等。

3.案例分析分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历史人物的思想,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贡献。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1.导入通过展示秦朝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统一。

2.教学内容讲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如灭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分析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

3.案例分析分析秦始皇、李斯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贡献。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汉朝的繁荣与民族融合1.导入通过讲述汉朝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讲解汉朝的繁荣,如文景之治、汉武帝开疆拓土等。

分析汉朝的民族融合,如与匈奴的和亲、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3.案例分析分析刘邦、吕后、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贡献。

4.课堂小结第五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民族融合1.导入通过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如三国鼎立、南北朝的建立等。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古代埃及》 公开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古代埃及》 公开课教案_1

第1课古代埃及(详案)一、课标要求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二、教学目标1、认识古埃及的地理位置,了解古埃及国家的发展历程;2、了解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掌握尼罗河与古埃及科学文化发展的关系,了解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的原因。

3、了解古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认识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三、重难点1、重点:古埃及的文明成就。

2、难点: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四、教学基本过程(一)新课导入:问题导入:你知道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吗?(提问: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观察地图四大文明古国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起源于大江大河流域)为什么人类文明会产生于大河流域呢?(因为:(1) 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2)气候温和,利于农作物生长,适宜人类生存。

所以说古代文明的产生往往都和河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出现得最早的可以说是古埃及文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了解这个曾经无比神秘的国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这节课内容中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

从整体上来说,要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其中重点是古埃及有哪些文明成就,难点是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因此,我把这课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篇章是自然成就埃及、第二篇章是埃及造就文明。

(二)新课探究:【第一篇章】自然环境孕育古埃及(一)地理概况(展示古埃及地图)1、观察地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书本古埃及地图,找出古埃及的地理位置。

非洲东北角。

(2)根据地理知识,分析该的气候条件。

古埃及地处非洲的北部,北临地中海,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旱少雨。

(3)谁孕育了古埃及的古老文明?尼罗河。

2、分析材料:在古埃及人中,尼罗河就是埃及的母亲河,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受到了古代埃及人的赞美:“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

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请学生起来朗读)①什么说“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尼罗河为古埃及农业大发展带来灌溉水源,为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三历史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初三历史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初三历史公开课教案第20课交通运输的新纪元执教者:肖三红(2009-11-17)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基础知识:(略)(2)培养基本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联想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了解内燃机的发明、改进和应用的过程,认识任何一项科学发明都是适应社会需要的结果,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运用直观法,引导学生了解汽车、飞机发明和改进的过程及其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卡尔·本茨、莱特兄弟等科学家的发明活动,学习他们献身科学、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兴起,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教学重点:车、飞机汽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三、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四、教具准备: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问题导学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课前引导: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何时?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学生回顾后,老师指出:内燃机的创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又一标志性的重大成就,它使汽车和飞机的发明成为可能。

汽车、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新课教学:(一)内燃机的创制和石油工业的发展1、内燃机的创制提问:什么是内燃机?它是何时由谁发明的?同蒸汽机相比,内燃机有何优点?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老师指出:内燃机是在汽缸内燃烧而产生动力的机器。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研制成功。

它同蒸汽机相比,具有重量轻、体积小、马力大、效率高的优点。

在内燃机的研制过程中,有三位科学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德国人奥托,1876年制造出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

部编版初三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

部编版初三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

部编版初三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关于部编版初三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方案有哪些?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工具,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

接下来是关于部编版初三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部编版初三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2023新修订)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2023新修订)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2023新修订)前言本教案是根据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2023新修订)编写的教学指南。

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本教材的内容结构和教学要点,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概述本教材共分为X个单元,涵盖了以下主题:1. 单元一:XXX2. 单元二:XXX3. 单元三:XXX(以此类推)每个单元包括了XXX个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 课时一:XXX- 教学目标:XXX- 教学重点:XXX- 教学内容:XXX- 教学方法:XXX- 教学活动:XXX2. 课时二:XXX(以此类推)教学指南教案中的教学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研究目标:针对每个单元和课时,明确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

2. 教学步骤:详细描述每个课时的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引入活动、知识讲解、示范演示、练活动等。

3. 教学方法:介绍适用于不同课时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活动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研究。

4. 教学评估:提供合适的评估方式,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 扩展活动:为了增加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拓展知识面,提供额外的拓展活动建议。

教材教案的编写时参考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力求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

使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进度,适当调整教案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风格和需要,进行相关教学素材的引入和补充。

此外,教师可以积极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扩展活动,在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源和机会。

结语本教案是根据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2023新修订)编写的教学指南,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和补充,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5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九年级历史上册的全部章节,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中国古代的初统一、中国古代的繁荣与分裂、世界古代文明的交往与发展、中国古代的变革与开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提高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教授以下章节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历史概述2.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初统一3.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繁荣与分裂4. 第四章:世界古代文明的交往与发展5. 第五章:中国古代的变革与开放三、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各章节内容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2. 掌握各章节内容的基本事实和历史发展脉络。

3. 训练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方法,结合多媒体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动有趣地介绍历史知识。

2. 学生参与的讨论和讲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主动思考能力。

3. 课堂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1. 第一章:中国古代历史概述教师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概述,包括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和中国古代的生活、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思考能力。

2.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初统一教师介绍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以及秦朝的政治制度、文化发展等方面。

学生通过讨论和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秦朝的特点和影响。

3.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繁荣与分裂教师以汉朝的建立为背景,介绍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并让学生分析汉朝的繁荣及分裂的原因。

通过分组活动,学生展示汉朝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4. 第四章:世界古代文明的交往与发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与外界文明的交流,重点介绍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

学生通过小组研究和展示,了解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5. 第五章:中国古代的变革与开放教师介绍明清时期的政治变革和中国的开放,重点讲解明朝和清朝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15篇)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15篇)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15篇)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讨论回答问题: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鸦片?(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鸦片。

)2.英国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教案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教案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教案
1. 了解并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
2. 掌握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3. 了解周文王和周武王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4. 能够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周文王、周武王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

教学准备:教案、教学PPT、课堂活动设计、教学素材等。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西周政治制度及周文王、周武王的图片,引导学生探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15分钟)
1. 教师讲解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介绍周文王和周武王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2. 学生跟随教师记笔记,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点。

三、讨论(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因素和过程,引导学生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练习(10分钟)
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强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和周文王、周武王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案例和故事来讲解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初三上册历史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历史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历史教案部编版初三上册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知道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典型代表;了解这一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知道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成就之一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表格,归纳希腊古典文化的主要成果;通过学习古希腊史学家和史书,了解历史、历史学、史料的基本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希腊优秀的文明成果,感受古希腊文明的魅力,体会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继承古希腊人求知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古希腊史诗、建筑、哲学、成就及其反映的时代背景教学难点:理解分析希腊古典文化所折射的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取火仪式在希腊奥林匹亚举行。

询问学生对奥运会起源的了解,引出古希腊人对世界文化艺术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

古希腊共和国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

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

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

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文学和雕塑1.展示:盲诗人在唱诗2.教师讲述:到底历究竟有无荷马这个人?这两部史诗真是他写的吗?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

早在古希腊时代,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马是两部史诗的,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仍然认为荷马是历确实存在过的一位远古的伟大诗人。

将荷马其人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先搁置一边,单从《荷马史诗》开创了西方文学的先河来说,荷马堪称西方文学的始祖,他以诗歌般的记叙手法所展现的战争,生活场景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课程概述本节公开课将以九年级历史课程为基础,通过充满趣味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特定历史时期或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时期或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特定历史时期或事件的人物、地点、时间线等基本背景知识。

2. 特定历史时期或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 相关历史文献、图片等素材的收集和分析。

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所学历史事件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老师以启发性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特定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合作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5. 总结归纳: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强调重要的历史观点和思考方式。

6. 互动游戏:通过一个趣味的历史互动游戏,巩固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拓展对该历史时期或事件的了解,并撰写研究笔记。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小组展示和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观察学生在互动游戏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对学生的作业和研究笔记进行评价,评估他们进一步拓展和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参考资料- 九年级历史教材- 相关历史文献和图片素材以上是本节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的初步框架,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本节公开课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范文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范文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范文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雅各宾派专政;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法典》等基本史实过程与方法: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独创、灵敏的思维品质;从多种角度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权宣言》;拿破仑帝国教学难点:雅各宾派专政的特点与作用;对拿破仑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也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双城记》《双城记》描写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它展现了法国大革命在历的进步性,同时也反映出法国大革命的进程是激进的,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

历史真如《双城记》描述的那样纷繁复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去探寻它的真相,看看法国大革命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革命?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1.革命背景分析:(1)革命前尖锐的阶级对立——政治原因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阶级关系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状态。

它表现为: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占人口总数不到1%,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数量的2/3,并不承担任何纳税义务。

而广大的第三等级却承担着国家的赋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科学科,是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未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打算。

历史部编版教材是九年级历史课程的重要教材,本教学设计以该教材为基础,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九年级历史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九年级历史部编版教材中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解读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培养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主要围绕九年级历史部编版教材中的某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展开。

例如,可以选择教材中的“近代中国的发展与抗争”,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内容。

2. 教学方法:(1) 知识导入:通过给学生呈现一些图片、文字或者影片等素材,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知识讲解:教师针对课堂所涉及的重点知识进行逐一讲解,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易理解性。

(3) 讨论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实践活动:通过一些实际的活动,如观看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的真实性。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过程安排1. 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材和教辅资料。

(2) 准备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确认教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包括投影仪、音响等。

2. 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视频或呈现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为后续的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讲解。

2024版部编版历史九年级全册教案

2024版部编版历史九年级全册教案
对外交往及丝绸之路 详细介绍秦汉时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情况, 探讨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
3
民族融合及意义 深入探讨秦汉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和意义,分析 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贡献。
2024/1/27
14
04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024/1/27
15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及原因
2024/1/27
经济发展及成就
详细介绍汉朝农业、手工 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状 况,探讨其对汉朝经济的 贡献和影响。
文化艺术及科技
概述汉朝文化艺术和科技 方面的成就,如汉赋、乐 府诗、造纸术等,分析其 对后世的影响。
13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
1 2
民族关系及政策 阐述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状况和特点,分析统治 者采取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如和亲、设置郡县 等。
隋朝大运河开凿及意义
大运河开凿背景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 治,隋炀帝开凿了大运 河。
2024/1/27
大运河开凿过程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北达涿郡(今北京), 南至余杭(今杭州), 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 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开凿意义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 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 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 义。
2024/1/27
3
教材内容与结构
2024/1/27
教材概述
本册历史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通过 讲述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 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 展历程和多元文化。
教材结构
教材共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围 绕一个主题展开,包括导言、正文、 图像、图表、注释、思考题等部分。

九年级2023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

九年级2023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

九年级2023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九年级2023历史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o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

掌握哥伦布和麦哲伦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都是历经磨难,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从而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两幅《最后的晚餐》中世纪的《最后的晚餐》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教师:同样内容的一幅宗教画,在中世纪画家的笔下,人物姿势、表情固定,不能随意改变。

而在达·芬奇的笔下,人物姿势、表情各异, 自然、真实。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创作于什么时期他用这样的处理方法,想表达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名画,对比质疑,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好奇,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材料一:中古时期,西欧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主宰力量,教会的影响甚至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专横的宗教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引起广泛的不满。

——《历史》北师大版材料二:14~15世纪的欧洲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进步,农产品剩余增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教案一:探索古代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 了解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点;
- 探索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 分析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
- 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
- 分析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古代文明的特点,引发学生
对古代文明的认知和兴趣。

2. 概念解释:讲解古代文明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明
的意义和作用。

3. 探索起源: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古代文明起源的几个重要
事件,如农业革命、城市的兴起等。

4. 发展过程:分析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地区的特点,比如埃及文明、中华文明等。

5. 影响分析:讨论古代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6. 总结回顾:概括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强调古代文明对人
类社会的重要性。

7. 拓展延伸: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进一步研究,选择一个古
代文明进行深入了解并做相关报告。

教学资源:
- 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不同古代文明的特点;
- 相关课文、教辅和参考书籍;
- 讨论和小组研究的资料。

课后作业:
-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做好笔记;
- 进一步研究所选古代文明的相关信息,准备小组报告。

2024年部编版初三上册历史教案

2024年部编版初三上册历史教案

2024年部编版初三上册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并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因果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本单元的重点历史事件和人物,包括事件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影响。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深层次意义,如何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难点: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布局的理解。

对于复杂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历史事件的相关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初步思考和提问。

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知识讲解与梳理按照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详细讲解每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内容。

通过时间线和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因果关系。

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选择某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形成小组报告并分享给全班。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作为案例,分析其中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意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设计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模拟演讲、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历史感悟。

总结提升与作业布置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重要知识点和历史经验教训。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阅读的推荐,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图片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 阿拉伯帝国》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 阿拉伯帝国》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12课阿拉伯帝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了解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过程及阿拉伯帝国的形成,知道阿拉伯文化的成就,理解阿拉伯人民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学习从图片和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进而了解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在教师的帮助下,探讨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强盛过程所起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从中感悟世界各民族的文明都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学重点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教学难点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经常在一些食品的包装带上看到清真食品标志。

清真食品就是严格按照伊斯兰饮食禁忌所制作的食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的食品。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有独特的价值。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了解伊斯兰教的产生、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及阿拉伯文化。

二、新课讲授(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1.教师讲解: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地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的摇篮和故乡,阿拉伯人则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说说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学生回答: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

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

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

教师讲解:阿拉伯半岛内陆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和草原,其中夹带着一些绿洲。

大部分的阿拉伯部落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范文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范文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演变与发展,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和重要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纷争与文化交融。

理解隋唐五代时期国家的繁荣与开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隋唐五代时期国家的繁荣与开放的具体表现。

难点:学生对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交融的特点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哪些了解,了解学生的前知水平。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概述。

2. 知识讲解逐一讲解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重点突出重要事件和人物。

通过历史地图、时间线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理解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和时序关系。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片段、图片等,生动展示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变革及其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深化学生的理解。

4. 课堂练习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课堂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

5. 归纳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思考。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教案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教案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化,掌握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冷战后世界格局的特点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增强对国际事务的关心和理解。

教学重点: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

教学难点: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总结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2. 提问:冷战结束后,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冷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 讲解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分析各大国的地位和关系。

2. 讲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举例说明。

五、案例分析1.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冷战后科技发展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 学生分享案例分析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冷战后世界格局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小结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总结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并撰写一篇短文。

2.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方面,深入了解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教材,缺乏独立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度。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
•- 二〕r
初三历史公开课教案
第20 课交通运输的新纪元执教者:肖三红
(2009-11-17 )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基础知识:(略)
(2)培养基本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联想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内燃机的发明、改进和应用的过程,认识任何一项科学发明都是适应社会需要的结果,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运用直观法,引导学生了解汽车、飞机发明和改进的过程及其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卡尔•本茨、莱特兄弟等科学家的发明活动,学习他们献身科学、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兴起,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教学重点:
车、飞机汽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三、教学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四、教具准备:
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问题导学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何时?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顾后,老师指出:内燃机的创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又一标志性的重大成就,它使汽车和飞机的发明成为可能。

汽车、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新课教学:
(一)内燃机的创制和石油工业的发展
1 、内燃机的创制
提问:什么是内燃机?它是何时由谁发明的?同蒸汽机相比,内燃机有何优点?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老师指出:内燃机是在汽缸内燃烧而产生动力的机器。

19 世纪
七八十年代研制成功。

它同蒸汽机相比,具有重量轻、体积小、马力大、效率高的优点。

在内燃机的研制过程中,有三位科学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德国人奥托,1876 年制造出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

二是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在19世纪80年代研制出以汽油
为燃料的内燃机。

三是德国工程师狄塞尔1897 年发明了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

它适合于做重型运输工具的发动机。

如:载重汽车、远洋海轮等。

时间:19世纪七八年代发明者:奥托(德)
(内燃机的创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又一标志性的重大成就)
2、石油化学工业的兴起
提问: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与石油工业有什么关系?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老师引导:内燃机的理想燃料是从石油中提炼的汽油或柴油。

因此,内燃机的应用必须以新能源石油的开采为前提。

这样,内燃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

石油成为又一重要能源。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人们利用冶炼原油的副产品来生产煤气、洗涤剂、塑料、合成纤维等石油化工产品,石油化学工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起来。

这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需要,同时它又推动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兴起。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使汽车和飞机的发明成为可能。

(二)、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1 、汽车的发明
提问:汽车发明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从汽车发明到形成新兴的产业,哪些科学家
分别做出了什么贡献?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指出:发明汽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发动机问题,也就是动力问题。

以前的车是靠人力或畜力拉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发明了以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火车必须在固定的铁轨上行驶,运行范围受到严格限制。

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汽车的动力问题,使汽车的制造和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在汽车发明和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三轮汽车。

90年代法国
人埃米尔•勒瓦瑟制成了第一辆四轮汽车。

1913年,美国人享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生
产线。

从此,汽车大批量生产,汽车工业作为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汽车的发明者:卡尔•本茨(德,“汽车之父“)
汽车装配生产线的发明者:福特(美,“汽车大王“)
2、飞机的发明
老师讲述:人类很早就有飞上蓝天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近代以来,人们先后制
成的飞行器有热气球、飞艇、滑翔机、飞机。

值得注意的是:热气球、飞艇、滑翔机都不是飞机。

真正的飞机是以汽油内燃机为动力的飞行工具。

那么,它发明于何时?是谁发明的?学生看书回答后,老师指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他们先是研制滑翔机,进行飞行实验,获得了大量的空气动力学方面的资料。

1903 年,莱特兄弟发明了
飞机。

以后,他们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实验飞行,1908 年,他们获得了为美国陆军制造第一架军用飞机的合同。

1909年,在欧洲召开第一次世界航空会议,标志着航空产业发展起来。

发明时间:1903年发明者:莱特兄弟(美)
3、汽车和飞机发明的意义
提问:同火车和蒸汽轮船相比,汽车和飞机有哪些优势?学生阅读方框里的内容。

老师指出:汽车、飞机的出现改变了交通结构,使人类交通进入陆海空全方位立体发展的新时代。

所以说,汽车、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意义: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老师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具有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具有的特征。

它的特点有哪些呢?
①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老师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发明者都是有实践经验的工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机器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者大都是科学家。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

(如:美、德)
教师指出: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进程相对缓慢。

③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如:德、日、俄)
教师指出:德、日、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发展速度都较快,尤其是德国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两个老牌工业国。

2、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概括。

①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

②促进了企业和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③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从而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19世纪末20
世纪初)
小结:(略)
课堂练习:(略)
七、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学法大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