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盐风波背后的思考

合集下载

从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看抢盐风波

从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看抢盐风波

从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看抢盐风波摘要基于“第三人效应”理论的基本框架,笔者对食盐抢购狂潮的生成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传播理论;第三人效应;抢盐事件受日本大地震和核辐射影响,自2011年3月16日起,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抢购食盐的现象。

吃碘盐防辐射,排队购盐,超市断货等消息通过网络和手机媒体传播后,有愈演愈烈之势。

随即,卫生部表示吃碘盐无法防辐射;工信部也表示我国食盐生产和供应有充分保障;同时,专家呼吁民众理性消费,合理购买,不听信谣言。

直到政府发布官方信息后,人们的恐慌情绪才渐趋平静,抢购碘盐的狂潮才得以缓解。

传播学的“第三人效应”理论能够很有效地解释这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集合行为。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戴维森(W. P. Davison)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载《公共舆论季刊》第47卷,第1-15页)中提出。

“第三人效应”理论认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者(不论这一传播是否有意地劝服)会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有更大的影响,而不是他们自己。

而且,也不论他们是否是讯息的直接受众,他们所预期的对他人的效果将使他们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任何传播效果与其归于直接受众的反应,不如说是来自那些预期或自认为观察到他人的反映的人的行为。

”[1]在此次抢购碘盐的风潮中,信息发布者利用人们核辐射知识的匮乏以及对核事故的恐惧心理,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制造和散播谣言,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同时,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意见领袖利用其个人影响力使得“吃碘盐防辐射”的谣言在群体间和人际间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第三人效应”的研究发现,如果媒介内容是负面的,信息接受者倾向于认为该媒介内容对“我”的影响小于对“他们”的影响。

而且,“第三人效应”与媒介内容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呈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媒介内容的负面影响越大,“第三人效应”越显著。

“第三人效应”理论并非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向行为层面延伸。

2003年,Gunther在“第三人效应”的研究中提出了“间接影响模式”:受众会先判断别人是否受媒介信息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相应行动。

抢盐风波七律诗

抢盐风波七律诗

抢盐风波七律诗一、诗的创作1. 抢盐风波的背景引入嘿,你还记得那次抢盐风波不?就好像一阵风突然刮起来,大家都疯了似的抢盐。

其实就是一些谣言惹的祸,说什么盐能防辐射啦之类的无稽之谈。

但当时的场景那叫一个热闹,超市里的盐架一下子就空了,就像蝗虫过境一样。

这可就给我灵感啦,于是我写了这首七律诗。

2. 诗的内容抢盐风波有感传闻碘盐可防灾,大众纷纷抢购来。

超市盐仓惊见底,街坊话语乱成埃。

无知轻信谣言起,理性缺失乱象开。

但愿从今思教训,莫随蜚语费心猜。

二、注释1. “传闻碘盐可防灾”:这里说的就是当时谣言传出来,说碘盐能够预防辐射等灾害,所以大家才会去抢购。

2. “大众纷纷抢购来”:描述了当时民众听到谣言后的反应,纷纷跑去抢购盐。

3. “超市盐仓惊见底”:超市里盐的库存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惊见底”表示这种情况很让人惊讶。

4. “街坊话语乱成埃”:街坊邻居们都在谈论这件事,各种说法都有,就像乱成了尘埃一样,很杂乱。

5. “无知轻信谣言起”:点明是因为民众的无知和轻易相信谣言,才导致了这样的风波。

6. “理性缺失乱象开”:大家缺乏理性思考,所以才出现了这种混乱的现象。

7. “但愿从今思教训”:希望从现在开始,大家能够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

8. “莫随蜚语费心猜”:不要轻易跟着那些没有根据的谣言去费心猜测、行动了。

三、赏析1. 从主题上看这首诗紧扣抢盐风波这个主题,从事件的起因(谣言),到事件的经过(抢购,大家的慌乱和话语的杂乱),再到最后的期望(吸取教训),完整地展现了整个事件。

2. 从手法上看诗中运用了写实的手法,很直白地把事情描述出来,像“超市盐仓惊见底”这种描写就很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很容易想象出当时的场景。

同时,诗的结尾有劝诫的意味,希望人们能够理性对待谣言,使整首诗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记录,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3. 从情感表达上看有一种略带无奈和调侃的情感在里面。

无奈是对民众轻易相信谣言的无奈,调侃则是对整个事件的一种诙谐看待,毕竟这件事回头想想是有些荒诞的。

关于“抢盐事件”的舆论分析

关于“抢盐事件”的舆论分析

关于“抢盐事件”的舆论分析1.何时形成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随后报道日本核电站受损严重,并出现严重的核泄漏放射污染。

3月16日,网上开始盛传日本核扩散将影响到中国,并传言食用碘盐可以抗击辐射,海水将受核污染,今后采集生产的食用盐不安全。

这一谣言迅速在全国传散开来,并直接作用人们的现实生活,导致了集体“抢盐事件”的发生。

2.出现意见领袖⑴第一个意见领袖—谣言方,3月16日网上开始传“盐受污染”的谣言,在一些不明事理的网民和一些别有用心网络推手的共同作用下,掀起了传播的高潮,众多人的跟从,使得谣言方成了意见领袖。

⑵第二个意见领袖—政府方,面对3月16日传开的谣言,政府高度重视且立即发出辟谣信息并作出处罚散谣者的决议,经过政府多渠道的辟谣和科学的讲解,人们开始信任政府,抛开谣言,从抢盐大军中退出来。

此时公众放弃谣言方,政府成为了意见领袖。

3.政府行为在谣言散出短时间内,政府就做出了科学的判断并正确作为,及时给人们发布辟谣信息,很快就夺得了“意见领袖”的位子,成功平息了这场“抢盐”谣言风潮。

4.公众意见趋同⑴第一个阶段—趋同谣言,由于谣言传播方式多样,来势汹涌,在短时间内,给人造成了极大地恐惧心理,在心理作用下,人们暂时没有或减弱了思维判断能力,此时,人们便会“宁信有,而弃无”,加入抢盐大军,更看见周围人都采取某种行为(抢盐),从中意识被唤醒,就开始了又趋同的意识而形成趋同行为,抢盐。

⑵第二个阶段—趋同政府,面对谣言,政府迅速做了辟谣信息的发布,政府公信力给大众相信的理由,再经过科学知识的证明,放弃第一个趋同(抢盐),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个新的趋同,即,政府可以解决问题。

中国的抢盐风波就像一场暴风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各地食盐销售市场已逐渐恢复正常营业,部分市民由于食盐购买过多,纷纷要求退盐,但情况并非人们想象那么顺利,有些商家按照相关规定称“若无质量问题不予退货”,这无疑又是悲剧一场。

中国抢购风议论文

中国抢购风议论文

近几年来,观察有些国人的一些行为,颇有失望之感,从跟风抢购绿豆、大蒜,到现在抢购食盐。

从炒高房地产楼盘,再到炒股市,黄金。

可以看出有些国人的心态浮燥,急功近利,喜欢听信谣言谣传。

而不信自己的大脑分析与思维。

其实也是一种自私自利的潜意识在作祟。

今天早上我老妈跟邻居说,现在很多商店没有食盐买。

然后自己到处跑商店与超市,去抢购食盐。

我估计与分析老妈是听到了别人谣传,所以,老妈才有如此言行举止。

我老妈还把谣传跟别人讲,我马上制止她,告诉她说,不要信谣,不要传谣。

一小包食盐,一个月还吃不完,买那么多食盐干嘛?有更可笑的人,是整麻袋地买食盐,又不搞批发零售,一家人吃得了多少?要买这么多?你买了那么多盐,几年,甚至十几年都吃不完。

买那么多干嘛?可见,头脑不冷静也!头脑不清醒也!大家想想看,食盐一般是岩盐与海盐。

中国的领海面积这么大,海水多得很,还怕没有盐。

我国现在主要是岩盐为主。

我国的岩盐丰富,还怕没有食盐?我国的主要食盐企业,每天都在生产食盐,又没有停工,还怕没有食盐?中国式的国民运动不少,从中国式的造神运动,再到中国式的抢购运动,这些茫目的,跟风的,狂燥情绪的国民运动,使得中国人的生活幸福蒙上了阴影。

建议那些喜欢轻信谣言与谣传的国人,有时侯,多读点书,多读点好书,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与提升道德情操。

多听些温和的轻音乐或古典音乐,来使自己的情绪平静,能过音乐使个体身体细胞,安静祥和,而不是狂燥与狂热。

一个人的心态很重要。

乐观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幸福是建立在物资充足保障与精神情感满意度上的。

没有物资,没有柴米油盐,就没有办法生存。

吃饱喝足后,就得要去保证家庭的和谐。

保证家庭和谐后,就得去追求生活的质量,生活质量包括看书,读书,听音乐,看电影,旅游,健身运动,游戏之类的。

生活质量提高后,就得去做慈善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使自己的精神升华。

把爱向社会传播,从爱自己到爱家庭,再到爱社会每一个人。

食盐抢购风波的案例分析

食盐抢购风波的案例分析

食盐抢购风波的案例分析汪鑫学号:912103860433一、案例基本情况2011年3月16日下午起,随着杭州、宁波等各大城市出现食盐抢购潮后,市场态势是:盐业公司各批发部门前排起了长队,大批量购买,群众情绪激动,出现哄抢现象;部分小店趁机抬价,价格离谱;从杭州、宁波、绍兴等赶来的外地人,也加入抢购队伍;抢购商品从碘盐扩大到抢购酱油等其他主副食品,抢购现象蔓延至海盐主产区及边远小岛,且呈迅速扩大趋势,已造成民众恐慌和商品市场混乱。

二具体分析此次“谣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且据报道有关责任人已经伏法,受到了与其行为相当的行政处罚。

但是“谣言”何以“惑众”?此次抢盐风波中存在三方的信息博弈结构:政府、二级食盐经销商和消费者。

食盐实行国家专卖,一级市场的盐业公司可以划入“政府”范畴。

在这三方关系中,政府处于信息优势,其不仅具有专业的科研机构和专家队伍,而且对于食盐的供求关系具有直接的控制能力;二级食盐经销商无需知晓具体的科学知识,只需要简单计算成本收益以及牟利机会即可;消费者处于信息弱势,既不可能掌握专业科学知识并据以理性行动,也不可能对总体供求关系具有自信的把握。

在食盐供求关系上,政府与消费者被二级食盐经销商隔断。

在常规情形下,这种“隔断”并不影响社会心理和民生。

但在此次危机事件中,从科学素养的角度批评国人的评论家们显然高估了公众对知识确定性的把握能力。

要害之处可能并非科学素养的问题,而是官民互信的问题。

消费者显然应该获得政府的支援。

我们从本次危机处理的政府行动中看到了两种支援方式:一是国有专营盐业公司的储量总担保,即“官盐”;二是政府将自身日常储备的“信息优势”社会化,此次“抢盐风波”中暴露出的“官言”不能服众的问题,其本质是一种官民互动机制的缺失和政府的公信力危机。

这种缺失和危机已经与“官言”的具体主题及其内容无关,而与“官民关系”的总体性质有关。

“官言”自然应追求其科学性的一面,在科学可能达到的限度之内进行“科普”,并注意建立日常和长效机制,但重获公信力的根本路径还在于通过互动机制建构“官民互信”。

关于抢盐风波的启示

关于抢盐风波的启示

抢盐风波的启示日本因地震、海啸引起的核辐射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同为亚洲国家,我国民众也非常关注此重大事件。

当日本还陷在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时,中国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疯狂抢购。

2011年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

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

各地盐业公司纷纷采取措施保障充足供应。

关于抢盐的原因,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核泄漏可能引发海水污染,使海盐的生产量下降;另一种说法是碘能防辐射,我国人民碘的摄取主要靠碘盐,所以引发了此次抢盐热潮。

在食盐供应无比充足的情况下,卖盐是个利润很低的生意,现在忽然莫名其妙大赚一笔,这些盐商一定会眼含热泪感谢苍天,生在了这样一个疯狂的国度。

实际上,这不是中国第一次陷入如此恐慌。

2003年SARS时,抢购板蓝根、84消毒液、口罩,比这次更让人记忆犹新。

去年的蜱虫咬死人也把中国人吓得够呛。

在非典时期,老百姓在惊恐病毒感染的同时,另外一种现象也以超过病毒传播的速度在各地蔓延,就是民间流传的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草药能有效预防非典。

这种言论的散播致使各地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草药出现了供不应求,价格疯涨的局面。

还有,中央电视台2003年5月9日新闻联播报道,在山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流传一个谣言:喝绿豆汤,放鞭炮能预防“非典”。

结果可想而知,绿豆、鞭炮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绿豆、鞭炮的价格上涨几倍甚至上十倍,而且还断货。

在这种氛围下,使得没有被隔离的健康人心理恐慌远远超出了被隔离的人。

食盐抢购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社会危机事件,其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刺激因素、存在一个动机、存在一个客观的行为链等社会群体事件的必要条件。

抢购食盐,其行为链成立的前提是百姓潜意识中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焦虑。

首先是日本的地震及其核泄漏带来的负面影响,构成了对民众的一种潜在的心理焦虑;其次是目前物价上涨的事实,导致了普通民众的购买力下降,这在民众的潜意识中构成了另一个心理焦虑因素,并有可能在外部刺激条件下产生抢购冲动。

日本核泄漏引发抢盐风波的思考

日本核泄漏引发抢盐风波的思考

如何防辐射?
不要淋雨 穿戴帽靴 彻底洗澡 更换衣服 关闭窗户和通风口 进入地下 别用电话 带
收音机 封好食品 勿饮海水淡化
水 用铅板墙壁等遮挡降低
照射强度 严防死守五官
消息来源是“最可信的”,灾难程度是“最剧烈 的”,灾难的时间地点是“最确定的”,灾难的 原因是“最离奇的”,英雄角色是“最感人的”, 小人角色是“最可恶的”,受害者的遭遇是“最 值得同情的”
也许你会涨价,
也许会更无盐,
也许已没有也许
3月15日,亦即日本“3·11”大地震后的第四天, 有关“日本核辐射导致海水受到污染,海盐从此变核 盐”以及“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之类的传言开始在 网络上出现,引发恐慌。
3月16日,浙江、广东、上海等地的一些居 民开始涌入超市抢购食盐。这股恐慌性的购 盐潮从东部沿海开始向内陆和中西部地区蔓 延,并席卷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时间,人 心惶惶。
们带穿,高暂领一衣年服内或不戴要上吃围海巾产。品。” ▲“食盐商停止生产食盐,食盐全部涨价。”
天灾过后尽谣言
无论在日本国内,还是在中国,关于地震的谣言从未间断。 实际上,“天灾过后尽谣言”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现象,个 别谣言有相当的杀伤力,有些容易引起民众的恐慌。
名人死亡:
日本女演员波多野结衣、苍井空在 地震中失踪(或葬身海啸);日本著名 漫画家年会宾馆被震垮,鸟山明(七龙 珠作者)、岸本齐史(火影忍者作者)、 尾田荣一郎(海贼王作者)、青山刚昌 (柯南作者)等集体葬身火海……
2019/11/29
谣言止于公开,我们还需努力
如果想要尽可能减少不真实的谣言,那 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营造一个信息畅通的 环境,尤其是政府机构有责任及时公告真实 情况。因为没有真相的状态下,能够相信的 就只能是谣言。

抢盐风波作文

抢盐风波作文

抢盐风波作文作文一:抢盐风波我是一名学生,在电视、微信和新闻上听到了抢盐事件的新闻。

这次事件发生在疫苗之后,让人们更加担心我们的社会的公义性和道德水平。

我们作为未来的主人翁,需要认真反思这次事件。

这次抢盐风波的产生,源于不到位的应对措施。

从根本上讲,我们需要更加加强的指导和监管。

我们社会的制度和法律,在事件发生后的依法保障和公义尚为有限。

因此,相关部门需引以为戒,加强制度和法律差距,使其更接近真实情况。

此外,在抢盐风波中,涌现出了一批“义举英雄”。

纵观这起事件,他们是不可或缺的。

他们在事件形成的临时时间内,奋不顾身的走到超市,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帮助群众买盐。

他们的举动,体现了渲染的人民意识。

在平时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像“义举英雄”一样的自救者。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需要推进社会管理模式的升级。

相信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好!写作重点:从根本上分析抢盐事件发生的原因,如制度和法律问题,需引起重视。

同时,文章中发现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义举英雄”,要对社会广大群众之间做出优异的告白。

这两点是本文的劣势。

用词分析:文章作为一名学生所写,用词不再高雅,比较通俗易懂。

作文二:抢盐事件的反思抢盐事件让我们想到了人性的冷漠,也是在凝视的人心的降温下诞生的。

首先,根据消息,超市和生产商双方都曾经号召,不要过度和恐慌。

可是,几千个人涌向超市抢盐,但是,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许多人自食其力,尽管有的人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盐,他们盲目购买,不断排队占有,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秩序。

这种现象,背后难免有人散发了谣言,误导了大众,使得大众变得盲目。

其次,此事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人心态的“丑陋面”。

他们未经允许、擅自闯入超市,同时吸烟、乱扔垃圾等恶意破坏了社会的公共秩序。

这些人铸就了“抢盐事件”的荒谬和丑恶,让人们更加反感。

抢盐事件使我们感到震惊,衷心希望这样的事件不要再发生。

我们的“个人意识”和社会责任都应该得到更好的提升,以推进健康文明的社会秩序。

经济现象——抢盐风波

经济现象——抢盐风波

身边的经济现象——抢盐风波或许最近超市会感到奇怪,在一阵疯狂的购盐狂潮后,盐又纷纷退了回来。

如果前者美其名曰扩大国家内需的话,那后者又算什么呢,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其实归根于日本特大地震海啸了,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日本国内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由地震引的核泄漏使得日本赖以生存的海洋业,旅游业,食品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经济的发展退后了很多年,并需要花费起码十年的是才能恢复到地震钱的水平。

当然核泄漏也一定程度波及到了中国,一当开始灾后建设时,石油价格恐怕将再次上升,中国面临的输入性膨胀问题恐更加突出;二核电未来的投资存在不确定性;相反,风能、太阳能投资比例可能上升;三日本核泄漏后基建受损波及全球供应链,中国在一些产品上供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如果一味担心核辐射影响健康的话,就是无稽之谈了,中日相隔了相当大的海域,要有多大的风才能吹过来呢。

但令人奇怪的是,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后,日本市场上并没有出现哄抬物价现象,因为天气转暖,有些蔬菜价格还出现回落。

市场却出现食盐抢购潮。

“今天你买盐了吗?”“涨到5元一包了”“货架空了!”……在路上、在超市里时不时都能听到诸如此类关于买盐的对话,网络上也诞生了诸如“盐如玉”、“盐王爷”的热词。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令人不解的现象呢,我认为有一下四点可以进行分析。

第一点是社会心里危机的放大。

人们从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日本的核危机事件在持续发酵,事态在恶化,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认为多买些食盐可以在关键时刻用来防辐射。

另有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而食盐一旦库存不足会引起涨价。

当对危机事件未取得科学定论时,人际交流倾向于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危机进行加工和放大,从而加重危机情景的恐慌气氛。

第二点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法律法规有诸多漏洞,尚未形成主动监管投机的良性机制,更大的差距在于市场监管的力度远远抵御不过过度的投机。

从而造成了人们对商品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和自发性。

抢盐事件

抢盐事件

抢盐事件案例简介2011年3月17日在我国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事件的经过大概如下:2011年的3月11日在日本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截止到目前为止地震已造成了一万多人遇难,一万多人失踪,给日本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同时,这次大地震也引起了全球人民的恐慌,而造成恐慌的源头则是本次地震所导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露。

大家都知道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也是无法治愈的,二战中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其产生的核辐射都给当地及周边地区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所以,大家都恐慌是不无道理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为防辐射和防止海盐被污染,在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和农村一夜之间出现了抢购盐的场面,其情景非常的壮观!一时间,好多商店都纷纷打出了“盐已售完”的标识,出来了一盐难求、高价售盐的现象。

案例简析凡是看到或听到这个事件的人,肯定都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甚至觉得这种行为有点荒唐。

究竟是什么在指引着大家去抢盐呢?这背后的推手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一、抢盐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来源于民间人士关于盐可以防辐射及海盐可能被污染的这两种说法。

按经济学的的第一个假定来分析,如果这种信息的确是真实的、有效的,作为理性的人肯定会做出抢盐的举动,因为作为理性的人,也是自私的人,为了避免受到核辐射的伤害,他必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比抢购和囤积更好的方案了。

在这之前,人们由于对信息掌握的不完全和不充分,同时因为个体对信息判断的差异,而产生了有限的理性,所以,从这一点而言,这种行为基本是符合经济学关于理性人假定的。

二、抢盐的潜在动机:盐在中国是一种管制性的商品,价格低廉且稳定,而且产量巨大,从这一点而言,大家应该不会去抢购。

但当盐因海水污染而减产和因其能防辐射而脱销后,它就成了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大家都知道,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假设就是资源的稀缺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任何资源的取得都是有成本的;二是指相对于人的需要和欲望而言, 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

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

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

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这篇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作文素材:抢盐事件不外乎三个原因1、科学素养太低,常识不彰且不说核辐射目前对中国根本不是问题,2011年高考作文素材:抢盐事件。

吃碘盐也根本无法防辐射。

日本媒体曾报道当地通过服用碘化钾来防辐射,但碘化钾防辐射是在已受到污染时才需要服用,其原理是"通过提前摄入碘化钾(即稳定性碘),使得人体甲状腺对碘元素的吸收达到饱和,这样放射性同位素的碘就不容易被人体吸收了"。

而服用碘盐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过量摄入反而有害。

专家:服用碘盐不能防辐射摄入过量易产生副作用近日,受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影响,致使全国多地出现食盐抢购潮。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刘超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抢购碘盐完全没有必要。

刘超分析,这股抢购风潮缘起于日本媒体曾报道当地通过服用碘化钾来防辐射,而碘盐中正好含碘,所以人们会误认为碘盐可以预防辐射。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囤积碘盐完全没必要。

"对于碘化钾预防辐射的原理,刘超这样解释:服用碘化钾只是针对放射性核素碘131有效,通过提前摄入碘化钾(即稳定性碘),使得人体甲状腺对碘元素的吸收达到饱和,这样放射性同位素的碘就不容易被人体吸收了。

"首先,碘化钾是已受到污染时才需要服用。

"刘超说,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暂未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影响,并且此次日本核电站爆炸产生的烟云不高,吹散范围不会太大,并且日本是刮西风,指向太平洋方向,中国暂时是安全的。

刘超说,对于受灾区的人群,成年人的推荐服用量为100毫克碘,而每5克碘盐中仅含有100微克碘(1毫克=1000微克),因此服用碘盐并不会起到防辐射的作用,反而摄入过量的盐对人体还会产生副作用。

还有人担心以后买到的盐有可能是受辐射"污染"的盐。

刘超表示,这个也没必要担心,因为自然界本来就存在一定量的辐射,而放射性物质进入太平洋后将会大大稀释,不会影响到未来海盐的质量。

[讲解]食盐风波

[讲解]食盐风波

抢盐风波一、事件起因0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强震之后,于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冷却系统失灵,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随着此事件进一步升级,放射性物质开始蔓延。

由于担心海水被带有辐射的物质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以及吃典可以防止辐射等谣言的蛊惑,自3月16日始,全国多个省市地区出现食用盐集中购买现象,致使多地出现盐荒,而且一些不法经销商乘机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群众反映强烈。

一时间,“谣盐”、“盐王爷”等新词流行起来,“无盐以见江东父老”、“抢盐的没准儿前生是只折翼的盐焗鸡”等说法更让人忍俊不禁。

估计今年的流行词不再是"我爸是李刚","我去打酱油",而是"今天你抢盐没有?0二、事件发展017日,中国盐业总公司启动应急工作机制,要求各地盐业公司确保食盐市场安全供应。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立即行动,开展市场价格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多方组织货源,保障食用盐等商品的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稳定价格;加强宣传,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和传言。

为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维护市场秩序。

中盐总公司后来发布公告披露,抢购发生后,该公司即根据国务院会议精神,要求各地、各级盐业公司连夜组织一切力量,向当地大中型零售商配送食盐,保证18日早晨超市货架上有盐可供,并且采取限购、供应散装盐等应对措施,保证供应。

“抢盐”潮从3月19日起渐趋平稳。

当天,记者在北京一家超市看到,印有“中盐公司碘盐”字样的商品已经摆满了货架。

0但同时,戏剧性的一幕又在多家地方超市出现。

“高价买多的盐能退吗?”面对电视媒体镜头,一位来自安徽农村的妇女委屈地说,“我又没有文化,当时他们买我也买了……”0为确保食用盐市场供应,商务部启动日监测报告制度,将积极做好食盐产销衔接、调运、及时补货,适当增加库存,确保不脱销不断档,满足居民正常消费需求。

反思“抢盐风波”解析

反思“抢盐风波”解析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距离日本很近的韩国 民众也担心日本的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到达 韩国。紫菜、海菜等海藻食品可有效消除 核辐射危害的说法在韩国民众中间传开后, 韩国市场出现了海藻类食品的抢购潮。
据法新社报道,芬兰最大的连锁药店宣布, 由于担心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影响 芬兰,远离日本的芬兰国内也出现抢购碘 药剂的热潮。
(4)谣言破灭
随着抢盐事态严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于17日下午 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 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 18日晚,各地的抢盐风波逐渐趋于平静。
世界各地
日本地震后,美国防毒面具等平常几乎 “无人问津”的产品竟空前热销,销量水 平甚至达到了9·11的“危机水平”。
抢盐事件在我们看来荒诞甚至可笑,有人戏 谑说非典时期的醋都还没用完,抢盐做什么?
出现这一“抢盐风”的根源在哪?
一是近期媒体宣传及民间盛传补碘可防止 核辐射;
二是认为海水质量将受到核污染,今后生 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食用。但仅凭这二 点又怎能让“抢盐风”席卷全国?
我们认为“抢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 因
曾遭受切尔诺贝利和灾难的俄罗斯人则大 量购买红酒和海藻。这是因为前苏联政府 在当时发生灾难时曾推荐海藻和红酒,因 为这两样都能预防辐射。
保加利亚也是受过切尔诺贝利伤害的国家, 人们都按照老经验抢购红酒。尽管距离 9600公里,日本核辐射对其不会有明显的 影响,但保加利亚还是出现碘短缺。乌克 兰防辐射的东西则盯上了辣椒。
抢盐没有必要
首先,海水最不容易被污染。 第二,小小的日本核电站能把太平洋的海水都污
染么? 其三,海水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是很低的,远不如
日常家居使用的装饰类石材。 其四,即使海里的盐全都不能用了,还有内陆盐

抢盐风波的启示

抢盐风波的启示

问题:从抢盐风波中得到的启示。

(400字)
近日,由于日本的核辐射危害引发民众疯狂抢购食盐事件,这不仅加大了民众的恐慌心理,也严重破坏了正常的食盐市场秩序。

从这件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第一,政府要及时进行辟谣,安抚群众恐慌心理。

民众的恐慌既是事件发生的原因,也是事态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安抚群众恐慌心理是抢盐风波得以平息的前提。

第二,政府要及时启动应急机制,保证市场食盐供应量的充足,以恢复正常的市场秩序。

只有提供充足的食盐供应量,满足民众需求,才能为事件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要加大对民众科学知识的普及。

抢盐事件的发生,是民众缺乏相应科学知识的具体体现,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应该普及相关知识,打消民众顾虑。

第四,要加强网络监管,追究事件源头,严肃查处。

良好的监管是解决问题的保障,而严肃查处事件的始作俑者,才能维护好社会秩序。

从心理学角度看待抢盐事件 doc

从心理学角度看待抢盐事件 doc

从心理学角度看待抢盐事件莆田学院11级护理吴佳芳前言:2011年3月16日,谣传日本大地震后的核泄漏会污染海水进而影响食盐生产和供应,另一个传言是吃了含碘盐可抗核辐射。

受两个传言影响,16日下午起,一股“抢盐”风潮从浙江绍兴出现,继而快速蔓延到浙江各地及全国……这么迅速的群众效应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这样的事件?抢盐风潮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留给大家的记忆犹新。

抢盐风潮后,各方开始分析原因,归咎责任,有说民众不理性的,有说对政府不信任的,有说民众没有安全感,还有像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说政府信息不透明的,这些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是归咎其本质,不难发现群众的群体心理是引发这样大规模的抢盐事件的根本原因。

纵观历史,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以前SARS时我们抢的是醋,甲流时我们抢的是板蓝根,现在是抢盐。

所谓一个人说山上有虎,大家可能不相信,但是二个人嫩,三个人或者更多人呢?让我们从心理角度,来探讨下该事件引发的根源及应对措施。

一、引发事件的原因(一)全球性危机蔓延是滋生心理恐慌的土壤1日本的核危机为不法商人提供了制造谣言的题材;2早年物资匮乏造成的历史阴影已然顽固地盘踞在人们心理。

3政府、专家、媒体的公信力缺失,政府没有及时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制止这种愚昧的事件的传播。

(二)大众心理是推动事件发展的动力1 人际传播增加了消息来源的可信度著名心理学家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可信性分为两个因素:传播者的信誉,专业权威性。

这两者构成可信性的基础。

一般说来,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因此,对于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关于核辐射的恐慌通过人际传播越传越近,总是通过我们身边的朋友,亲人传播过来,可信度增大,说服效果也较好。

所以事件的蔓延就很顺利。

所以当日本大地震后的核泄漏会污染海水进而影响食盐生产和供应,以及吃了含碘盐可抗核辐射这两个传言的通过我们的亲朋穿到我们身上,我们便毫不怀疑的相信了,继而加入了这个疯狂的抢盐活动中去。

“抢盐”风波:舆论背后的动力学

“抢盐”风波:舆论背后的动力学
_
i d=5 4 38 0
[ 7 美 国 国 防 媒 体 局 网站 ,t : 6 】 ¨ ht p
fl .m a. i/ m a f q . t 1 d m ld a ss m . h
积 累 与 选 项 过 程 . 言 之 ,抢 盐 ” 换 “ 风波
翁” 的员 工 。 今 年 3月 1 于 5日上 午 1 0
时 左 右 . 自家 电 脑 上 敲 下 一 段 不 到 在
“ 会 天 性 ” 社 。
二 是 正反 馈 机 制 。人 们 在 表达 自 己想 法 和 观 点 时 . 果 看 到 自己 赞 同 如 的 观 点 , 且 受 到 广 泛 欢 迎 , 会 积 极 并 就
“ 见 气 候 ” 而 当 发 觉 某 一 观 点 较 少 意 :
带 , 一 年 内不 要 吃 海 产 品 。 ” 暂
这 条 “ 息 ” 胫 而 走 , 至 演 化 消 不 直 为 两 天 后 全 国 范 围 内 的 辐 射 恐 慌 和
有人 理 会 , 使 自 己赞 同 它 , 会 保 持 即 也
使 。但 仔 细 分 析 , 风 波 发 生 前 , 们 在 人 笼 罩在震 后核 辐射恐 慌 的氛 围之 中 ,
社会 群体 根本 没有 出现 “ 盐 ” “ 抢 或 不

风 波乍起 与 “ 沉默 的螺
是 从 众 心 理 行 为假 设 . 人 意 .个
旋 ” 否 相 关? 是
杭 州市某数码市场 一位网名 “ 渔
术 百 家
『 _
“ 盐 " 波 : 论 背 后 的动 力 学 抢 风 舆
◎ 张 君 安
尽 管 舆 论 的 形 成 有 着 极 其 复 杂 的
机 理 ,却 总 有 其 内 在 的规 律 可 循 。 今 年初春在全 国各地骤然发 生的“ 盐 ” 抢

社会学案例分析 抢盐现象的原因与反思

社会学案例分析 抢盐现象的原因与反思

社会学案例分析抢盐现象的原因与反思前些日子一场几乎波及全国的抢购食盐的闹剧突然闹剧突然上演。

这场抢盐风波,经历了差不多48小时后,迅速得以平息。

虽然风波过去,但这起事件给我们的警醒,却值得长时间深刻思考。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抢盐现象呢?原因有方面:第一,是关于日本地震对中国食盐影响的各种错误说法。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公海的九级大地震,本来震中离日本最近的地方也是70多公里,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也是地震烈度也就7度左右,还不够汶川地震厉害。

但是,地震引起海啸,在海边的日本福岛核电站受到破坏,造成核泄漏。

事态逐渐恶化日本人服食碘片预防核辐射。

于是有谣言说吃盐能增加人体碘的含量,从而抵抗核辐射;还有谣言说,日本的核泄漏,肯定污染了我们大陆架周围的海水,而我们的食用盐的原料就是海水,因此赶快抢购盐吧,以后的盐都是核辐射的。

对于第一种说法,专家已经提示,食盐里碘的含量是很低的,民众就算吃很多盐,也起不到多大的防辐射效果,而且,盐吃多了,会对人体很多脏器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所以,世界卫生组织15日在其网站上发布日本核事故相关健康信息,指出碘化钾片并不能防御外部辐射,也不能防御放射性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质伤害。

第二种说法,国家有关部门已经作出回应,称日本核辐射对我国未造成任何影响,“这种无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海域。

海水是不是受辐射污染关键要看日本的核危机是否进一步恶化。

但从目前监测的情况来看,不用担心。

即使是广东地区,也离日本很远,海水被污染的可能性很小。

广东省大概也只有三成左右的食盐是海盐,而且我国矿盐资源充裕,不会供应不上的。

所以,别说沿海,平原地区,也不会盐盐一息。

而且,我国食盐大部分是矿盐,海盐的量不会超过20%,矿盐都是从地下3米处提取的,没有任何污染。

对食盐的质量,无疑是不用恐慌的。

第二,是大众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的匮乏以及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

面对各种错误的说法,一些民众对于食盐等方面的只是比较匮乏,加上信息传递不全面,容易受夸大其词的影响,人们容易没有了自己的独立判断,听信道听途说的各种小道消息,然后惊慌不已还有,而且民众有种心理,就是当某种重大事情(或者说法)发生的时候,往往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信其无”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抢盐”风波背后的思考
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

由于设施老化及地震等综合原因,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2、3号机组相继发生事故。

连续数日,除了日本震区的灾情与救援情况,核辐射已经成为中国普通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风暴中心的日本民众是淡定的,相比他们,中国民众的心中近日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心理核爆,恐慌弥漫,“盐”,一跃成为近期最为热门的关键词。

在过去的一周,中国这场轰轰烈烈的“抢盐潮”,涨得汹涌,退得迅猛,充满了戏剧性。

从3月16日开始,全国多地发生食盐抢购现象,起因是与日本核事故有关的谣言。

一是说日本核泄漏污染的大气已经飘到了海外,据说服碘盐可以防辐射。

二是日本核泄漏已经污染了海水,海盐受到污染没法吃了,所以以后食盐供应会紧张,可能会涨价。

这些沸沸扬扬的传言造成部分民众盲目抢购囤积碘盐。

谣言初现时,浙江、广东、江苏、上海等东部沿海省市部分地区都出现抢购现象,之后,这股“抢盐”风波甚至蔓延到了全国各地!
然而,真的有抢盐的必要吗?首先,海水最不容易被污染。

就算日本东海岸的海水污染了,南海黄海是不可能被污染的。

其次,即使海里的盐全都不能用了,还有内陆盐湖可用。

仅中国青海察尔汗盐湖的食盐储量500亿吨以上,足够全人类食用1000年。

总的来说,食盐大把,无需抢购。

这次抢盐风波在政府相关部门的迅速处理下得以平息。

虽然风波过去,但这起事件给我们的警醒,却值得长时间深刻思考。

对于这次波及全国的风暴,有些人认为这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劣根性,关乎道德素质的问题,一有动静就跟风,完全没有主观理性的思考,表现出对社会的不信任。

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不止是中国,就是美国也出现了抢购碘片的风潮。

这说明这种劣根性不是中国人独有的,即使在“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可避免。

在未知的恐惧下,抢盐是自保的本能反应,自我防护,这是大众心理,符合自然生存法则,因此抢盐的群众只能说是信息的缺失,并不应该上升为道德素质的高度。

反之,他们所体现出来基本知识缺失的问题,更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

这说明社会上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的人缺乏基本知识,容易受人鼓动,这是基本教育不足和社会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对于政府来说,平息这次抢盐风波才是个开始,增加公民信息获取量以及如何提升社会公信力,还任重而道远。

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