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足病汇总

2型糖尿病足病汇总
2型糖尿病足病汇总

454医院内分泌科发表《中国糖尿病足病临床路径初探》

发表者:王爱萍1665人已访问

中国关于糖尿病足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我们科耗时3个月、多人参与制定的这个标准,终于2013年5月份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了。

希望此临床路径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希望它能帮助中国各位内分泌科医生或外科医生把糖尿病足的治疗规范化和流程化。

最后,感谢中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足学组组长解放军第306医院许樟荣院长对本临床路径制定的指导。

《中国糖尿病足病临床路径初探》

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糖尿病足病(ICD-10:E14.6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2003年);《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2012年美国感染疾病学会关于糖尿病足感染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实用指南》(美国感染疾病协会,2012年)

1.达到糖尿病足病的诊断标准

(1)具有糖尿病病史

(2)具备糖尿病足的特点

足溃疡史[包括既往溃疡、截肢史、病因、持续治疗史(包括血管重建)]。

下肢远端神经异常

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

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感染的诊断应根据炎症的临床表现,而不仅仅依靠培养的结果。应在去除胼胝和坏死组织后,根据创面的范围和深度以及全身情况评价感染的严重程度。

2.分类:神经性足、神经缺血性足、缺血性足。

3.足病分级:(TEXAS分级)分级临床表现分期临床表现

1 足部溃疡病史 A 无感染无缺血

2 表浅溃疡 B 合并感染

3 溃疡深达肌腱 C 合并缺血

4 溃疡累及关节 D 合并感染和缺血

(三)住院标准

任何严重感染、复杂的中度感染(例如,严重的外周动脉疾病或缺乏家庭支持)、任何由于心理或社会因素而不能完成门诊治疗、不符合住院条件但门诊治疗失败、局部溃疡不一定严重,但肢体严重缺血(例如出现血管病变相关表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坏疽等)(强、低)。

(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糖尿病足病宣传教育和管理(患者/工作人员教育、依从性、支持/随访、多学科协作)。

2.一般情况治疗(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营养不良、吸烟等)。

3.代谢控制:良好的血糖控制,考虑足溃疡患者病情,大多数情况下,应考虑胰岛素治疗(血糖<10mmol/l 或<180mg/dl);同时进行水肿和营养不良治疗。

4.改善循环:重点放在降低心血管风险(停止吸烟,治疗高血压和脂质异常,服用阿斯匹林)。当病人有缺血性症状或体征,踝肱比值< 0.6、趾压<50mmHg或经皮氧分压<30mmHg时,应该考虑血管重建术;药物治疗的好处尚不明确。

5.感染治疗:现有资料不支持任何一种特别抗生素治疗方案,包括抗生素的种类或特定的药物、特定的治疗途径或治疗疗程。(1)有皮肤感染的表浅溃疡,清洁、清创所有坏死组织和周围胼胝;开始经验性口服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抗生素。(2)深部(可能威胁肢体)感染的溃疡,紧急去除坏死组织(包括感染骨)、抽吸脓肿,以达到外科引流目的;初始经验性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针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包括厌氧菌。对于治疗骨髓炎,现有资料不支持任何一种特定途径给药或疗程更好。

6.疼痛治疗:类似糖尿病神经痛治疗,必要时用止痛药。

7.减轻压力和溃疡保护:(1)机械性减压治疗生物力学压力增加的溃疡(2)总体接触及其他铸造减压支具治疗足底溃疡(3)临时鞋类(4)个性化定制的鞋垫和鞋(5)限制站立和行走、或用拐杖等使双足不承重。

8.局部伤口治疗:(1)常检查伤口(2)手术刀清创(3)渗出物引流和维持伤口湿性环境;(4)手术后考虑负压治疗。以下不作常规治疗:生物活性产品(胶原蛋白、生长因子、生物工程组织)应用于神经性溃疡;系统性高压氧治疗;含阴离子或其他抗菌药物的辅料。

9.截肢术:指征为切除坏疽和感染的组织以控制和阻止感染的扩散:切除足部反复发生溃疡的部位;创建可以适应普通的或改进的治疗鞋的有功能的足部残余单位。大截肢术指征为进行性缺血性坏死或严重的静止性疼痛,因某些原因无法通过血管重建、药物控制或小截肢来减轻的严重疾病状态。

10.社会因素与卫生保健

病人和亲戚的教育:应当教会病人,适当自我保护、如何认识和报告(恶化)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发烧、局部伤口条件的改变)或高血糖。

确定病因和预防复发:确定病因以减少溃疡复发的机会、对侧足溃疡应该被保护,卧床期间足跟的保护。一旦溃疡治愈,应该给予该病人终身观察和综合的足部护理。

(五)标准住院日一般为≤26天。

(六)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14.601)糖尿病足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必要时0点、3点等)

(3)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浆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血沉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5)足溃疡创面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6)双足X线片

(7)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8)并发症相关检查:尿蛋白/肌酐、24h尿蛋白定量、眼底检查、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血管彩超等。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的检查项目:

(1)双足多谱勒血流图测定踝肱比值(ABI)

(2)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外周神经感觉测定

(3)双下肢经皮氧分压测定

(4)血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5)双足核磁共振(MRI)

(6)双下肢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或(MRA)

(八)选择用药

1.降糖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及剂量调整:

(1)三餐前短效(或速效)和睡前中效(长效或长效类似物)胰岛素方案;

(2)三餐前短效和早晚餐前中效胰岛素方案;

(3)预混胰岛素注射方案;

(4)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糖尿病足感染期间建议使用)。

2.抗生素使用方案选择

(1)溃疡同时伴表浅感染时,抗葡萄球菌和抗链球菌治疗,常口服抗生素。

(2)深部感染,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尤其是威胁肢体的感染,必须静脉用抗革兰氏阳性菌、抗革兰氏阴性菌及抗厌氧菌的抗生素。比如,氨苄西林+头孢哌酮、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克林霉素+一种喹诺酮、克林霉素+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甲硝唑+一种喹诺酮。静脉用抗生素持续到炎症反应的临床体征减少,接着口服抗生素,特别是有不可能清除的感染组织情况下,口服抗生素应持续3-6个月。

3、抗凝药物的使用:血管重建后,大多数患者选择使用阿司匹灵等药物抗凝治疗来保持血管的通畅,重建近远期用药不同,遵血管重建后用药指南使用。

(九)危险因素的纠正与治疗

目前已证明,非糖尿病患者停止吸烟可降低间歇性跛行进行性发展的危险性,继而可降低截肢的危险。

尽管没有研究表明,治疗高血压与血脂紊乱对于缺血性病变有何益处,但专家强力劝告,高血压及血脂紊乱异常应该得到强有力的治疗。专家相信,给周围血管疾病患者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血管病变的再发生率。

(十)教育及预防

教育预防分5个方面:

1、定期检查和观察足及鞋袜(至少每年1次)

2、识别高危患者(有溃疡或截肢史、极少与社会接触、缺乏教育、保护性感觉受损(尼龙丝检查)、振动感觉受损、跟腱反射缺如、胼胝、足畸形、不适当的鞋袜、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3、教育患者及其亲属和有关医务人员

4、合适的足部保护措施(合适的鞋袜)

5、对非溃疡性病变的治疗

(1)胼胝的处理:用解剖刀定期进行消除

(2)真菌感染:局部感染(如足廯),使用局部治疗;

趾甲的真菌感染,对局部治疗不敏感,往往需要全身性抗真菌治疗。

(3)足疣状突起:早期不需治疗,除非疼痛扩散,治疗上可采取冷冻治疗和外科治疗,治疗前必须检查血管情况,避免使用腐蚀性的偏方治疗,外科治疗后对其余的组织进行必要的治疗,以免压力减轻后产生表皮溃疡。

(4)水疱:查明水疱原因,小的可用稀释的消毒液擦拭,再抽排脓液。张力大的水疱应该将液体抽排。

(5)甲畸形:必要时将部分趾甲行外科切除,仔细评估并做随访。

(6)减压:引起足底压力异常的因素分内在因素:骨突出、关节活动受限制、关节畸形、胼胝、组织性能改变、有过足手术史、神经性骨改变;外在因素:不适当的鞋袜、赤足步行、跌倒和意外事故、鞋内异物、活动水平

减压方法:

非负重状态:通过严格使用拐杖,轮椅,支具或其他矫正装置使足的承重区域不再负重。

治疗性鞋袜:为减轻生物机械对溃疡的压力而设计的足部鞋袜。鞋袜内要求能够容纳敷料。

保护性鞋袜:为预防溃疡而设计的鞋袜。

鞋垫:指紧贴鞋底内面的软层垫子,通常可以移动。

正畸:一种用于控制,纠正或容纳某种结构或功能异常的装置。

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建立一个多学科的足保健队伍,可以降低截肢率。在所有的国家,足部保健至少在3个水平上进行:(1)一般开业者、糖尿病护士和足病治疗者;(2)糖尿病足专家、外科医生(普通的和/或血管的和/或足病的),糖尿病护士和足病治疗者;(3)专业化的足病中心。

(十一)出院标准

临床已稳定者;急需手术已经完成者;血糖控制达标者;院外能够监护和处理者(他/她自己或其他人帮助);有一个良好的后续计划,包括适当的抗生素治疗、足部减压方案(如果需要)、特定的伤口治疗指导和适当的门诊随访者(强、低)。

(十二)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急性并发症(低血糖昏迷、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则按相应路径或指南进行救治,退出本路径。

2.出现急性合并症(合并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梗塞、下肢动脉栓塞、肺栓塞、重症肺炎等),则按相应路径或指南进行治疗,退出本路径。

3.出现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眼部、心血管、神经系统并发症、皮肤病变)或合并其他感染,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二、糖尿病足病临床路径

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糖尿病足病(ICD-10:E14.6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6天

时间住院第1-2天住院第3-7天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完成病历书写

□血糖监测

□完善项目检查(包括足溃疡创面细菌培养+

药物敏感试验,双足X线片,必要时行足部

MRI检查)

□糖尿病足教育

□降糖治疗

□抗生素治疗

□抗凝药物治疗

□足病资料收集

□足部清创治疗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初步诊疗方案

□向患者家属初步交代病情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进一

步的检查和治疗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窄谱抗

生素

□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根据足部系统检查结果明

确是否需行手术治疗

□完善足部检查(双足多普

勒血流图、外周神经感觉测

定、双下肢经皮氧分压测定)

□根据相应回报的检查结果

调整或维持降压、调脂治疗

方案

□并发症相关检查与治疗

□进一步足部清创处理,如

需手术为择期手术行术前准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糖尿病护理常规

□一/二级护理

□糖尿病饮食

长期医嘱:

□糖尿病护理常规

□根据情况调整护理级别

□糖尿病饮食

□ 糖尿病健康宣教 □ 毛细血糖测定×7/天 有急性并发症者 □ 记24小时出入量 □ 每1-2个小时测血糖 □ 建立静脉通道

□ 吸氧、重症监护(必要时) 临床医嘱:

□ 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

□ 血糖谱、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粘度、

HbA1c 、尿白蛋白测定、C 反应蛋白、血沉; □ 心电图、胸片、腹部B 超、双足X 片、足部分泌物细菌培养+药敏 □ 并发症相关检查

□ 降糖治疗(存在足部感染时首选胰岛素泵治疗)

□ 抗凝药物的选择(无禁忌症情况下) □ 静脉补液(抗生素,如需要时给予改善下肢循环及活血药物)

□ 创面清创治疗(需要时可给予理疗处理) □ 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如骨科、血管外科等)

□ 降糖方案的进一步调整 □ 降压药、调脂药及其他药物(必要时)调整 □ 并发症相关检查与治疗 □ 根据药敏结果调整进一步抗生素治疗 临床医嘱:

□ 根据病情复查相应检查(如电解质、血常规的动态变化)

□ 创面的进一步处理(如存在脓腔、窦道需切开引流等,湿性创面可给予生物清创治

疗,必要时行理疗治疗),

如需手术完善术前准备(血型、传染指标、备血等) 主要

护理

工作

□ 协助患者或其家属完成住院程序,入院宣教 □ 执行医嘱 □ 观察病情并及时向医师汇报 □ 危重病人的特殊处理 □ 糖尿病护理常规 □ 执行医嘱

□ 观察静脉通路是否通畅 病情 变异 □无 □有,原因: 1.

□无 □有,原因: 1.

记录 2.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住院第8-14天住院第15-21天

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并发症、治疗效果、

治疗方案评估,完成疾病诊断、下一

步治疗对策和方案的调整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足部感染控制后请相关科室协助

治疗(如骨科协助手术、血管外科协

助介入等)

□如手术后促进创面愈合可给予负

压吸引治疗

□如缝合创面换药时密切观察缝合

处有无渗出及坏死

□上级医师查房:常规换药病人的愈

合、手术病人的创面闭合、治疗方案

的进一步调整,避免术后相关并发症

的出现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如负压吸引完毕,创面新鲜可考虑缝

合创面,如创面过大考虑植皮闭合创

□感染控制后停用静脉抗生素,给予口

服抗生素维持治疗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糖尿病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降糖方案的调整

□其他药物的应用及调整

□并发症治疗方案及药物的调整

□如行手术给予负压吸引

□缝合创面隔日换药1次

临时医嘱:

□根据病情下达

长期医嘱:

□糖尿病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维持降糖方案

□调整抗感染药物方案(停用静脉抗生

素、给予口服抗生素维持治疗)

□继续保持换药,观察创面变化

临时医嘱:

□复查电解质、血常规、C反应蛋白、

血沉等指标

主要□糖尿病护理常规□糖尿病护理常规

护理

工作□执行医嘱

□Ⅱ级预防教育

□观察病情并及时向医师汇报

□术后的特殊处理□执行医嘱

□观察病情并及时向医师汇报□Ⅱ级预防教育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22-26天

(出院日)

创面愈合后复诊(1-3月)

主要诊疗工作□通知出院处

□通知患者及其家属出院

□向患者交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血

糖血压的监测频率,血糖血压及饮食

运动情况及记录方法,预约复诊日期

□将“出院总结”交给患者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记录”

中说明原因和继续治疗的方案

□如创面仍处于愈合期需换药处理,

门诊换药隔日1次

□将主管医生联系方式给予病人,保

持随访

□足部愈合后减压处理(预防再次形成

糖尿病足)(非负重状态、治疗性鞋

袜、保护性鞋袜、鞋垫、正畸)

□四肢多普勒血流图的复查(ABI)

□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复查

重点医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院外医嘱:

□糖尿病饮食,适量运动

□控制血糖达标

嘱□观察足部有无新发溃疡

□密切随诊

主要护理工作□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Ⅱ级预防教育,复诊时

间及注意事项进行胰岛素治疗者教

会患者正确的注射方法

□正确的血糖测定方法及记录方法

□告知患者低血糖的可能原因及处

理原则

□告知患者糖尿病足的预防

□再次教育患者及其家属,识别高危患

(有溃疡或截肢史、极少与社会接触、

缺乏教育、保护性感觉受损(尼龙丝

检查)、振动感觉受损、跟腱反射缺

如、胼胝、足畸形、不适当的鞋袜、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引起2型糖尿病发病的环节?() A .胰岛素对肝脏、肌肉的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B .胰岛素对脂肪组织的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C .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 D .胰岛素分泌量的缺陷 E .胰岛素分泌模式异常 2 . (单选题)下列哪种药物属于胰岛素增敏剂() A .达格列净 B .格列美脲 C .沙格列汀 D .利拉鲁肽 E .吡格列酮 3 . (单选题)对于双胍类药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减少肝脏产生葡萄糖,促进肌肉摄取葡萄糖 B .单用不易发生低血糖,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低血糖风险增加。

C .心血管保护作用尚不明确 D .可减轻体重 E .胃肠道不良反应 4 . (单选题)对于二甲双胍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患者接受静脉用碘化造影剂时必须停用二甲双胍 B .二甲双胍在e-GFR<45ml/min患者不建议使用 C .二甲双胍可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患者 D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会出现低血糖反应 E .长期使用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12 5 . (单选题)主要降低空腹血糖的药物有() A .格列喹酮 B .瑞格列奈 C .二甲双胍 D .阿卡波糖 E .利格列汀片

6 . (单选题)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小于30ml/(min.1.73m2),可以优先 考虑选择下列哪个降糖药() A .格列喹酮 B .格列美脲 C .格列吡嗪 D .格列本脲 E .格列齐特 7 . (单选题)对于75岁以上老年人或低血糖高危人群者,为保证其 降糖效果,应控制血糖在餐前(),餐后()范围内 A .4.4-6.1mmol/L,6.1-7.8mmol/L B .6.1-7.8mmol/L,7.8-10mmol/L C .6.1-7.8mmol/L,7.8-10mmol/L D .7.8-10mmol/L,10-13.9mmol/L E .7.8-10mmol/L,7.8-13.9mmol/L 8 . (单选题)磺胺类药物过敏的人不宜与哪种降糖药一起合用?() A .阿卡波糖 B .吡格列酮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内容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筛查、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 (一)筛查: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二)随访评估: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 ≥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有意识或行为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血糖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医院公卫科、村卫生室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 (1)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 ≥7.0mmol/L)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周内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干预与治疗是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中医及西医治疗角度总结其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2型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其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1.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无法根治,所以需终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而任何一种西药都或多或少伴有副反应,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副反应而中途放弃治疗,因此,造成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严重的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尽管中医药对直接降血糖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能协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疗效。这是我国在糖尿病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在我国糖尿病治疗方案里,中医药的参与己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现在有很多中药汤剂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实验表明,二陈汤方加减能降低体质量、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肝指数和转氨酶[2]。多种实验数据表明,传统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提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李真等[3]的黄连生地水煎液实验表明水煎液主要是通过保护受损胰岛细胞,使胰岛分泌细胞功能结构正常,而增加分泌血清胰岛素。郑小清,周秋仁等[4]用复方制剂消渴停颗粒,主要有黄芩、黄芪等中药,实验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_孟艳秋----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孟艳秋,刘文虎,刘凤鑫,张宇,薛菁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142 摘 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中有90%~95%为2型糖尿病。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药物研究重心逐渐从传统致病机制的研究转移到新作用靶点、新致病机制的研究。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按照作用机制介绍了一些在临床使用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或正在研制的有关药物。预测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将成为未来抗2型糖尿病药物的研发热点,为抗2型糖尿病的药物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SGLT2抑制剂;胰岛素 中图分类号:R9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5515(2013)03 - 0461 - 04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13.03.050 Research progress on drugs of anti-type 2 diabetes MENG Yan-qiu, LIU Wen-hu, LIU Feng-xin, ZHANG Yu, XUE J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 China Abstract: Diabetes is a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s,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s mainly hyperglycemia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90%—95% of diabetic patients are type 2 diabetes. The research emphases of type 2 diabetes drug is shifting from the research aim at traditional pathogenic mechanism transferred to the research focus on new target and new pathogenic mechanism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chanism of type 2 diabetes, presented a number of drugs in the clinical use or under development. In these drugs, the SGLT2 inhibitors will be the hot topic of the future anti-diabetic drugs, which is indicate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anti-diabetic drugs.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chanism of action; glucagon-like peptide-1; SGLT2 inhibitor; insulinum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缺乏或生物效应降低所致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2012年1月9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中国慢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 2.6%,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9.6%,全国约有成年糖尿病患者9 700万人,这一数字使我国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约有90%~95%属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主要表现为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机能障碍从而导致高血糖。根据主要作用的效果可将目前的抗2型糖尿病药分为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类药物、促进胰岛素利用类药物、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减慢碳水化合物吸收类药物、促进血糖排除类药物和限制肝糖原分解药物6类。本文对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典型代表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各类药物的临床及上市情况见表1。 1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 1.1磺脲类药物 从第1代的甲苯磺丁脲开始,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长达3代近半个世纪。该药作用机制为阻断ATP通道,致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胞内游离钙浓度,从而促使β细胞释放胰岛素。目前,此类药物的最新代表为格列美脲[1]。长期服用该类药物,会引起低血糖,体质量增加等副作用。 1.2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肠促胰岛素,主要由分布于空肠回肠和盲肠的L细胞分泌。它对血糖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实 收稿日期:2013-01-16 作者简介:孟艳秋(1963—),女,辽宁义县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新药研究。Tel: (024)89383903 E-mail: mengyanqiu@https://www.360docs.net/doc/818063249.html,

糖尿病防治指南考试

您已完成摸底考试,答对题数9道,正确率为60% ?1、(单选题)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首选: A.ACEI或CCB B.ACEI或ARB C.ARB或CCB D.ARB或β受体阻滞剂 正确答案:B ?2、(单选题)成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A.10g B.15g C.25g D.35g 正确答案:C ?3、(单选题)磺脲类药物禁忌症是: A.1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大手术者 D.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D ?4、(单选题)若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血糖波动较大时需: A.继续基层医院进一步治疗 B.请示上级医生后,继续基层医院治疗 C.立即转诊至上 级医院D.建议患者出院 正确答案:C ?8、(单选题)对于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其减重目标为: A.1个月减轻体重5% B.1个月减轻体重10% C.3-6个月减轻体重5%-10% D.3-6个 月减轻体重20%-30% 正确答案:C ?10、(多选题)糖尿病综合干预管理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 降糖 B.降压 C.调脂 D.抗血小板治疗 E.生活方式干预 1、(多选题)基层卫生机构应配备以下哪些降糖基本药物:

A.二甲双胍 B.胰岛素促泌剂 C.α-糖苷酶抑制剂 D.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E.胰岛素 正确答案:ABCDE 2、(单选题)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 A.17.1% B.10.4% C.8.2% D.15.3% C.8.2% D.15.3% 正确答案:B ?3、(单选题)患者王某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5.6 mmol/L ,OGTT 2h血浆葡萄糖8.1 mmol/L,该患者糖代谢状态属于: A.正常血糖 B.空腹血糖受损 C.糖耐量异常可能 D.糖尿病 正确答案:C

2型糖尿病常识

糖尿病的类型及基本常识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一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糖尿病的类型? 糖尿病是一个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病因的异质性,导致临床上的多样性。从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上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5—10%。多数发病于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40岁以上,但较少。基本病变是胰岛B细胞被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选择性地破坏。发病时糖尿病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需依赖注射胰岛素存活,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有生命危险。 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糖尿病病人总数的80—90%。多数发病在35岁以后,起病缓慢、隐匿,有些病人是在健康查体时发现的。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居多。血清中不存在胰岛素自身抗体及胰岛细胞抗体。遗传性较显著。在未获得适当治疗时,偶尔出现尿酮体阳性,但无酮症倾向。不依赖注射胰岛素生存。 3、营养不良性糖尿病:多起病于长期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量较低的青年。非洲及南亚国家屡有报告。

上述三个临床类型是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组报告所公布的。该报告同时指出,在一些非欧洲人群中,约有20—30%的糖尿病病人难于分型,介乎胰岛素依赖型与非胰岛素依赖型之间,需要长期观察。 什么是1型糖尿病 什么是1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以往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10%以下,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80~90岁时也可患病。 病因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破坏,自身不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起病时血清中可存在多种自身抗体。 1型糖尿病发病时糖尿病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即有酮症倾向,需依靠外源胰岛素存活,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威胁生命。在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胰岛B细胞功能改善,B细胞数量也有所增加,临床症状好转,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可持续数月。过后,病情进展,仍然要靠外援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遏制酮体生成。 在1921年胰岛素发现以前,人们没有较好的方法来降低糖尿病病友的血糖,病友大多在发病后不久死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随着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于临床,1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享受正常人一样的健康和寿命。 1型糖尿病的病因? 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有: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

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的护理

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2-02-02T14:15:52.7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9期供稿作者:张喜鸿刘桂芹李公杰 [导读]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免疫功能紊乱以及微生物感染等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的代谢紊乱。 张喜鸿刘桂芹李公杰(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医院 134003)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274-01 糖尿病已成为现代常见疾病;其中以2型糖尿病最为多见。糖尿病合并症中以糖尿病足最为多见,发病机制可能与皮肤微血管病变、神经营养障碍、糖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若发生感染可发生肢端坏死,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可危及生命。我科2010年6月至12月收治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患者40例,经积极精心护理30例治愈出院,10例好转出院。 资料 2010年6月至12月收治了40名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女16例男24例均为糖尿病足。年龄在60~85岁病程5~20年,无外伤病史皮肤破溃面积大小不等,深达肌层,有脓性分泌物,有异味。 护理 1、健康教育 入院时进行健康教育,通过耐心友善的沟通和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相关资料;并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定位,从而制定切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护理措施。 2、局部护理 遵循无菌原则,给予0.5%碘伏消毒后戴无菌手套,有脓性分泌物时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干净,烫伤膏+红霉素软膏,涂于患处,一切治疗护理用品专用,所有敷料均应高压灭菌,限制探视人员,减少污染机会,每日病房紫外线消毒1次,同时应用头孢类药物静点。 3、饮食护理 机体的消耗可造成营养失调、降低免疫力,会延长皮肤愈合,所以要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控制饮食与加强营养的重要性。给患者摄入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糖尿病饮食。勿暴饮暴食。 4、病情观察 血糖值增高会直接影响皮肤创面愈合,因此要监视血糖,每日七次,控制血糖6~8mmol/L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认真书写护理记录并做好严格交接班。 5、出院指导 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预防感冒,做好足部护理,每晚用温水泡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休息时抬高下肢避免皮肤碰伤、擦伤,定期随访。 讨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免疫功能紊乱以及微生物感染等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的代谢紊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迅猛趋势。因此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是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患者治愈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莉.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年11月第26卷第11期中旬版20~22页. [2]孙丽凯,李婉玲.1例混合性痴呆患者伴发糖尿病性大疱病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年9月第26卷第9期上旬版43~44页.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员签到: 糖尿病的有关知识 一.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2、精神因素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4、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5、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6、妊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7、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论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还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发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受损所致。换言之糖尿病是一种基因病。 二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早期症状自查离不开对糖尿病症状的了解,主要有多尿、多食、多饮、体重减轻等情况,还可能出现的症状有疲倦、皮肤搔痒、出汗异常、视力模糊、肢体发麻等。 1、多食、多饮、多尿、消瘦:这是糖尿病常见的三多一少的症状表现,但这种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有,由于病情轻重或发病方式的不同,不同的人还会出现一些其它的症状。 2、疲乏无力: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细胞缺乏能量所致。据报告2/3的糖尿病患者有无力的症状,甚至超过消瘦的人数。 3、皮肤感觉异常:感觉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针刺感,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 4、性功能障碍:糖尿病引起血管、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引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漠、月经失调等性功能障碍。 5、容易感染:糖尿病影响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且治疗困难。 6、视力障碍:糖尿病可引起眼睛各个部位的合并症,以至出现视力减退、黑朦、失明等。 糖尿病症状表现在许多方面,一般都能够在生活中有所体现,如果人们能够细心观察自身的变化,那么可以及时发现糖尿病症状,在糖尿病发生的早期接受专业的治疗有助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发挥出较好的作用,由此可见掌握正确的糖尿病症状表现非常有必要。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

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特点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是由于体内的一种激素——胰岛素的绝对缺乏或相对不足,或是该物质本身质量及其他原因造成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以糖代谢为主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混乱的一种综合病症。1999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 HO)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⑴有“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糖尿病症状,且符合以下三条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⑵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只要重复两次血糖化验结果均达到以上标准,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四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损害所致,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发病年龄较早,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90%以上,多见于体型超重或肥胖的中、老年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它是由于怀孕期间雌激素、孕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特殊类型糖尿病主要包括遗传性β细胞缺陷、胰岛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糖尿病。 一、糖尿病常用治疗药物及特点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很难彻底治愈,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口服降糖化学药、胰岛素、中药三大类。 1、口服降糖化学药 (1)磺酰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使K+ 外流,β细胞去极化,Ca2+ 内流,诱发胰岛素分泌。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波脲,格列美脲等。 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达):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代谢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比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作用持续24小时。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成年型糖尿病。 格列齐特(达美康、孚来迪):第二代磺酰脲类药,比第一代甲笨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还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预防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适用于成年型糖尿病、糖尿病伴有肥胖症或伴有血管病变者。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肥胖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肥胖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众所周知,肥胖是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多为肥胖的患者,那么,预防2型糖尿病需要减肥吗? 专家解释,糖尿病发病危险可随着体重的增长而增加,同样,控制体重可以预防糖尿病。减肥有利于2型糖尿病恢复,是因为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 一方面肥胖者脂肪细胞多,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另一方面肥胖者常伴有血脂异常,游离脂肪酸增多,易形成胰岛素抵抗。糖尿病专家介绍说,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糖尿病的根本发病原因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 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减肥是一种治疗手段,体重减下来,胰岛素抵抗自然会有所减轻。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患者的饮食控制做到位。糖尿病饮食原则是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合理搭配,以满足身体需要。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5%~60%,脂肪占25%~30%,蛋白质占15%~20%。要多吃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炸、方便食品等,控制盐和糖的摄入。 目前有效治疗高血糖方法 胃转流手术是通过改变食物的在人体内的生理流向,从而进行糖尿病治疗。也许有患者会疑惑,为什么改变食物流向就可以治疗糖尿病呢?原理很简单,在人的胃肠内存在着K细胞,当K细胞受到食物的刺

激时,便会分泌一些胰岛素抵抗因子,导致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或者是直接导致胰岛细胞受损,从而无法分泌胰岛素。 胃转流手术有着严格的适应症,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胃转流手术,在考虑到哪里做手术之前,患者更应该先了解胃转流手术的适应症,在手术前进行检查,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才建议考虑胃转流手术治疗。 1、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经历长期的非手术治疗后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者,只要无明显手术禁忌的,均可考虑行胃肠外科手术的治疗。 2、由于2型糖尿病的手术治疗效果与其糖尿病病程、胰岛细胞功能、患者年龄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当患者符合如下条件者,可期望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1)患者年龄≤65岁;(2)患者T2DM的病程≤15年;(3)患者胰岛储备功能在正常下限1/2以上。 3、由于中国人的肥胖多属腹型肥胖,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及其它并发疾病的风险更高,因此当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时,应更加积极地考虑手术治疗 济南糖尿病医院是中国二型糖尿病新技术(胃转流手术)推广基地,也是山东省内唯一一家开展胃转流手术的糖尿病专科医院,相比较综合医院,在胃转流手术治疗糖尿病方面我们有无数例成功经验,专病专治更专业!(本文由济南糖尿病医院供稿)

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临床路径

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ICD-10︰E11.700)进行高血糖控制及并发症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2014年)、根据《2013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2013年)。 明确有糖尿病诊断; 有以下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者; 1).出现以下任何一条通常考虑其肾脏损伤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1)蛋白尿; (2)肌酐(或EGRF)升高;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任何一期慢性肾脏病。

2).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考虑其视网膜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静脉串珠、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纤维增生等。 3).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考虑其周围神经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或)电生理的依据;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原因(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周围神经病、营养缺乏、中毒、异常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 4).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考虑其周围血管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1) ○1有代谢性高血压:其特点是糖代谢紊乱先于高血压;○2心脏表现:出现胸闷、活动后气喘,心脏扩大,心率增快并固定,心音低钝、颈静脉充盈,端坐呼吸,唇指发绀,肝脾肿大等,严重者表现为心力衰竭、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3下肢血管表现:患者皮肤温度降低,皮肤颜色改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溃疡或坏死,行走不能持久,行走时乏力感加重,休息2-3分钟后可缓解,逐渐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随着病变的进展出现静息痛和肢体疼痛。 (2)或有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显示血管病变:○1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厚;○2多普勒踝动脉/踝肱指数/经皮氧分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员签到: 糖尿病得有关知识 一.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 素有关: 1、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就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 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得病因中遗传因素得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得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2、精神因素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得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得紧张、情绪得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得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就是糖尿病得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得成年糖尿病患 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得程度与糖尿病得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得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得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就是肥胖多脂肪得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得主要原因之一。 4、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得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 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得概念。 5、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6、妊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得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7、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就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得: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 对染色体短臂上得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与线粒体基因损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得糖尿病,也不论就是因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更新要点一 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1.2%(WHO标准)。 更新要点二 糖化血红蛋白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更新要点三 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更新要点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1.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A) 2.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3.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4.合并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合并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可考虑选用GLP-1RA。(A) 更新要点五 糖尿病治疗路径更新。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更新要点六 新添章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1.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目标为减轻体重的5%~10%。(A) 2.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手术等综合手段。(A) 3.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尽量通过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血糖仍然控制不佳者建议代谢手术治疗。(B) 更新要点七 血糖监测章节,TIR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应纳入血糖控制目标。(B) 2019年发布的TIR国际共识推荐T1DM及T2DM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但应高度个体化,同时关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2009(部分)

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1、常见病 2、终身疾病 3、可控制疾病 4、需配合部分管理的疾病 5、病情不断变化的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 1、糖尿病家族史 2、超重、肥胖 3、多食少动 4、年龄>45岁 5、出生时低体重<5斤 6、有异常分娩史。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

糖尿病有哪临床表现? 一、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 有典型症状的糖尿病病友通常会主动就诊,而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病友,特别是2型糖尿病病友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一些不引人注意的不舒服,若不加以注意,则慢慢地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才会出现一些其他并发症症状。 二、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 1、反复生痔长痈、皮肤损伤或手术后伤口不愈合; 2、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感染; 3、不明原因的双眼视力减退、视物模糊; 4、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者; 5、过早发生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 6、下肢麻木、烧灼感; 7、尿中有蛋白(微量或明显蛋白尿)。

2型糖尿病会出现在孩子身上吗? 在临床中发现,前来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儿多数是“小胖墩”,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共性,如偏食、嗜食肉类、薯片等油炸类食品,排斥蔬菜、水果,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贪睡,不爱运动,一有时间不是玩电子游戏就是看电视。正是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小胖墩”越来越多,也使2型糖尿病离孩子们越来越近。 夫妻,母子、祖孙之间会“传染”糖尿病吗? 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即父母与孩子之问、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之间无论哪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同家族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遗传因素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会传染糖尿病,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或同事之间,即使有紧密接触,也没有传染糖尿病的可能。 当然,妻子得了糖尿病,不会因为做家务、做饭就把疾病传染给丈夫和孩子,奶奶也不会因为带孙子就把糖尿病传染给孙子。但是,与糖尿病病友有血缘关系的人到底会不会得糖尿病,还取决于环境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环境因素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其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性格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双重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来使我们对2型糖尿病机制有再认识并对糖尿病防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 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is a kind of disease, has the dual heterogeneity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 Based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oth the research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diabetes is mechanism and control will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Keywords: type 2 diabetes, insulin resistance,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s 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分类法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T2DM)、妊娠期糖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4大类[1]Kuzuya T,Nakagawa S,Satoh J,et al.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2,55(1):65-85.。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内分泌代谢失常性疾病,具有难治、并发症多、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现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是人体在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FFA)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受损,从而表现出临床的糖尿病. 1. 胰岛素抵抗(IR)的分子机制: IR是指机体在一定量的胰岛素水平作用下,葡萄糖摄取和处理能力降低,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不能利用糖,以及肝细胞不能有效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而向血中释放过多葡萄糖,致使血糖浓度增高。 关于IR的机制,存在多种学说,包括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炎性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脂肪肝、低脂联素血症及高胰岛素血症等。促炎反应和应激诱导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代谢物(多为FFA、葡萄糖)均可促使IRS的丝氨酸磷酸化而抑制酪氨酸磷酸化和胰岛素信号转导,从而导致IR;长期高血糖促使蛋白激酶C活化,催化胰岛素受体底物丝氨酸磷酸化,抑制PI-3K活性,导致IR,同时还可抑制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使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与脂肪细胞分泌有关的瘦素、脂联素、TNFβ、过氧化物酶体增体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等也与IR发生相关。【2】Yoshimasa Y.A role of the PPAR gamma activation in insulin resistance[J].Nippon Rinsho,2001,59(11):2173-2178. 1-1.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PI3-K有四种亚型,即PI3-K1A、1B、2和3四种,但只有1A在胰岛素信号转导中起作用。PI3-K由含SH2区的p85亚基和具有酶活性的p110亚基组成。PI3-K首先与IRS结合,IRS-1上特异的酪氨酸残基可与PI3-K的p85亚基结合,从而接近InsR并被锚定在细胞膜上,进而激活p110亚基,活化的PI3-K一方面催化PI-4或PI-4,5磷酸化为PI-3,4和PI-3,4,5磷酸盐(PIP3),PIP3是PI3-K途径中的第二信使,它与蛋白激酶B(PKB)和PI-3,4,5磷酸盐依赖性激酶-1(PDK-1)结合,浆膜上PKB和PDK-1的同域化,使得PDK-1可以促进PKB苏氨酸308发生磷酸化,加速GLUT4和GLUT1向膜的转运, 从而促进葡萄糖转运、脂肪及糖原合成,其功能缺陷可以导致IR。[3]; 陈燕,汪恕萍.胰岛素作用的信号转导与胰岛素抵抗[J].医学基础与医药研究,2002,1(2):40-42.。 1-2. IKK-β IKK-β的活化引起的IR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信号分子如胰岛素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并催化其特定部位的Ser/Thr残基磷酸化,进而抑制信号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2020年11月25-27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在苏州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火热召开。《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发布无疑是本次大会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更新版指南结合了最新的国际糖尿病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为我国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更新要点一:糖尿病患病率 2020版指南:根据最新的流调数据,依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图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 更新要点二: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0版指南: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表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更新要点三: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0版指南: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图2 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 更新要点四: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2020版指南: ?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A) ?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 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摘登 1 2型糖尿病的诊断 我国采用WHO(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尽可能依据静脉血浆血糖检测结果。。如无特殊提示,文中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血糖的正常值和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切点主要依靠血糖值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确定。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有WHO1999年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3年标准。ADA 的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5.6mmol/L,但目前对空腹血糖在 5.6-6.0 mmol/L 的人群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是否明显增加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故我国血糖异常切点仍沿用 WHO1999年标准。就临床诊断而言,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急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 升高,若无明确的高血糖病史,须在应急消除后复查。 糖代谢分类mmol/L 糖代谢分类WHO 1999年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正常血糖<6.1 <7.8 IFG 6.1-6.9 <7.8 糖耐量减低(IGT) <6.1 7.8-11.0 T糖尿病(DM)≥7.0 ≥11.1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mmol/L 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质量下降)加随机血糖(指不 考虑上次用餐时间,1d中任意时段的血糖。或空腹血糖(指至少8h没有进食热量) 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1 ≥7.0 11.1 2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测血糖以明确诊断 2 糖尿病的治疗 2.1 口服降糖药 基于2型糖尿病的2个主要异常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 口服降糖药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类药物直接刺激胰 岛素分泌;噻唑烷二酮类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吸收。 由于不同种类口服降糖药作用的环节不同,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联合治疗。 饮食和运动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基本措施,如患者有典型的症状或者有严重的高血糖,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很难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2.1.1 代表药物二甲双胍。该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而降低血 糖,许多糖尿病指南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2%,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亚 组显示二甲双胍可以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此外,双胍类药物还防止或延缓糖耐量异常向糖尿病进展。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会导致低血糖,并有降低体质量的趋势,但常常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联用可增加 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其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32.6μmol/L,女性>12.8μmol/L,或肾小球滤过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