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
摘要: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查阅近几年的中文体育期刊,输入关键词“体育教学目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文献进行综述,阐述了研究的概况,总结和反思了所存在的问题,为以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目标教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志,被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接受。

但是在具体备课中不少教师对如何进行“教学目标”的表述还存在着一些茫然和困惑,具体为现在没有掌握目标的特点和准确的目标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中反映学生学习后行为变化并产生效果的重要依据和标志,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及时矫正,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控制,能有效的促进教师重教向重学转换。

一、对于概念的界定
1.1目标、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
所谓目标是指某一活动在一定时期内预期达到的境地和取得的结果。

目标通常是一个体系或一个系统,具有方向性、层次性、网络性、可操作性和挑战性。

通过制定某一实践活动的目标,可以使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明确活动的方向,提高实践活动群体的凝聚力,并通过实践活动目标的推动作用,最终实现实践活动的目标。

广义地讲,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这种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就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概念在《教育大词典》中解释为: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育管理学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术语”。

《现代课程论》一书阐述目的与目标的关系时,认为:“目的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价值,目标含有里程的意义,表现个别的、部分的、阶段的价值”。

[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目的,新课程把它称为“课程目标”,是由国家政府规定的学科教育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制定各阶段教学目标、专题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和指导。

区别在与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它是由国家政府制定的,其要求是概括和宏观的,其描述则是笼统和抽象的,如“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因此,它难以测量;而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下位概念,是由每一位教师制定的,是对学生一堂课后必须达到的学习结果的一种规定,一般采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学生能准确的完成百米蹲踞式起跑的技术动作”,因此,它是可测量的。

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在教育大辞典和体育科学词典上均未查到,只有查到百度百科和潘绍伟主编的《学校体育学》中的概念: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的亚目标,它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1]还有其它的解释: “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2]以上概念与教育学中的概念基本类似,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是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也就是在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预设目标; 其二是体育教学的结果目标或达成的标准,也就是实施体育教学之后的评价目标。

1.2体育教学目标的内涵与外延
学科中包含了以下几个不同层面的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目标、课外体育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体育课目标等。

这些目标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具有教强的关联性,但这些目标有的是同一个层面的,有的是不同层次的。

体育教学目标可被理解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上接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下承水平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较为连贯的目标体系。

目标的概念表述,体育教学目标可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因此,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

(2)作为预设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作为结果的体育教学目标必须具有一致性,才能实现两者的对接,并确保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3)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测量性,教学目标既是预设的标准,也是验证体育教学效果的指标,应具有可测量,可评价的性质。

(4)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根据学习者在学习基础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可将教学目标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合格层次(符合课标的
最低要求),中等以上层次(基本符合课标的标准要求),优秀层次(符合或超出课标的最高要求)。

在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特征的基础上,还需要了解体育教学目标的外延。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由于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因此,本文在进行体育教学目标的划分时暂不考虑在内,由于本文所指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指中小学体育教学,因此,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可分解为图1所示:
在以上各教学目标的外延中,有关学期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水平教学目标”学段
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较为清晰: 两个学期教学目标之和等于一个学年教学目标"几个学年教学目标之和等于一个水平教学目标(小学阶段每二个学年为一个水平,初高中阶段三学年为一个水平)。

较为复杂的是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学期教学计划是由每一个具体的课时所组成的,每一相邻的课时之间基本没有直接的关系(课时之间有各种编排方式: 间隔排列"连续排列"综合排列)[3]。

因此,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我们很难看出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 而要表明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是单元教学,单元教学计划若作为独立的一个内容,它是可以呈现的,但它只是一个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内容,虽然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无法呈现单元教学,但它却是各课组成的基础与依据,缺失这个基础与依据,那么学期教学计划中的各课就无法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进行编排了。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2.1新课标下制定目标的方式有两种:
1、按照水平来制定。

要制定课程目标,先要选定学生的学习领域,体育课共分成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一般只选择其中的三个领域,因为领域选择的越多,课的目标越是难以实现,这样就会影响课的质量。

选择好领域目标后,再按照水平来制定符合水平条件的目标。

2、按学生的发展的三维观来制定。

三维观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现在新课该中大多都是围绕三维观来制定目标的。

2.2制定目标的对象
不管什么课,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新形式下的体育课更关注这一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是学生的能动状态为基础,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主,自己为辅。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而不能为自己的需求来制定教学目标。

有些老师为了要让自己在上课声音响亮一点,就在目标中制定了这样的一点:学生们在学生中互帮互助,教学教态自然,声音洪亮,这显然的正确的。

教师的活动千万不能来目标中出现,它只能体现在教案中。

2.3、制定目标的内容
写教案就和写文章一样,写文章要求要围绕中心,论点要明确,论述的范围要小,这样才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

制定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事实上也是同一回事,要求选择的学习内容范围不要广,因为范围广,学生学习的内容就多而复杂,学生就不容易接受,老师也不容易把握教材。

因此,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不光要写清楚教的内容,还要把关键的教学重点写也清楚。

如:上立定跳远一课要制定目标,一般老师都会这样来制定:让学生学会立定跳远动作。

这样的目标很笼统很粗糙,立定跳远的动作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好它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它分成起跳、腾空、收腹、落地四个步骤,光一节课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

因此,就要根据所学的课是来制定学习的内容。

三、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与方法
3.1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3.1.1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新修订的体育课程标准内含四个目标: 运动参与、体能、运动知识与技能、心理健康与
社会适应。

因此,在制定各个层面的体育教学目标时应与体育课程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保持学校体育、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单元教学、课堂教学的衔接性与一致性,否则会破坏体育教学目标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3.1.2 依据体育教学目标的不同性质
体育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行为性与非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是指需要精确陈述学习者学习结束后的结果,如学生在学过篮球投篮这个单元后,需要进行投篮准确性的测试,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10次投篮投中5次以上。

而非行为性的一般具体目标则是指态度或情感等一些无法运用量化表述的内容,如学生学完篮球这个单元,学生将理解篮球的含义、篮球技术的种类、篮球明星、篮球比赛规则,表现打篮球的能力,喜欢篮球运动等。

因此,体育教学目标可分解为行为性目标和非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必须表述具体、准确、可测; 非行为性目标则不需量化。

3.1.3 依据行为性体育教学目标表述规则
表述恰当的行为性目标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包含要求达到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 (2)能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9]我们通常运用的是ABCD法来表现行为性教学目标: A(学生),B(行为),C(条件),D(标准)。

专家西登拓朴的“条件、标准、课题”三点论模式[10]与ABCD模式是一致的,只是省略了A(学生)。

按ABCD法,教学目标可表述为:“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教学对象),能在2min 内(条件),完成篮球运球上篮来回2次(行为),投篮准确率达100%(标准)。


但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若以班级授课制为基准,我们认为在ABCD法基础上,增加一个C(Collective)。

为什么要增加一个C(Collective)因为ABCD法中所述的A(学生)虽然表明了教学对象,但没有具体说明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状况,因为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更为普遍; 其次,就班级群体教学视角来看,全体学生(100%)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既是一个理想中的目标,也是一个贯彻教学理念的要求,但实际上,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习的基础与层次不同,达到100%掌握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一个现实的目标,而这个现实目标的标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与要求来定,如定位与使90%的学生熟练掌握技能,10%的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技能,那么这个单元教学的现实目标是递进的。

如单元教学共3次课,第一次课40%的学生熟练、40%的学生较为熟练、20%的学生基本掌握; 第二次课60%的学生熟练、30%的学生较为熟练、10%的学生基本掌握;第三次课就达成了90%的学生熟练、10%的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

因此,在阐述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说明教学对象,而应更明确地表明班级教学中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不同程度的数量等状态。

3.2 体育教学各类具体目标的制定方法
3.2.1 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编制方法运动知识
主要包含运动技术的原理、线路、环节、次序与要求和有关身体知,没有这些内容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运动知识目标虽不是体育教学的重点,但也是必要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不需单独理论授课来达成,因此,运动知识目标可放置运动技能目标中阐述,测量时则可集中统一进行理论考核与测试。

在编制运动技能目标时,我们需要考虑ABCD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它两个层面的标准: 一是定量化标准,如投篮“几投几中”,100m几秒、跳远跳几米等。

但仅仅于此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运动成绩的评价标准,如果仅用运动成绩评定方法来评价学生学习,那一定的不合适的,因为跳远远度与跳远技术之间没有因果的关联,相反,现实情况是: 学生所取得的跳远成绩往往都不是跳远技术学习的成果,只有少数人是运用良好的跳远技术来获得成绩的,但他们是少数运动尖子;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运动技能另外一个评定标准,那就是运动技术掌握程度的评价标准: 很熟练、熟练、比较熟练与不熟练。

总之,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描述运动技能目标既要有运动成绩定量标准,又要有运动技术定性标准。

以“挺身式跳远”(共8课时的第2时) 为例,运动技能目标阐述见表1
3.2.2 运动参与目标制定方法
制定运动参与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基本属于非行为性目标。

严格地说,“参与”要体现以下几个指标: (1)参与的行为状态: 分为自主参与、动员式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

(2)参与数量: 个体参与与集体参与(3)参与的持续性: 间断参与和持续参与。

根据以上思路,以排球传球为例,编制情况可参
考表2。

[11]
四、体育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体育教学目标重要性是无容置疑的,但这仅仅为理性层面,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的教学目标却远不如理论阐述的那么理想,人们经常会看到体育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表现出形式主义、自由主义倾向; 很多教学目标相互雷同、大同小异,去掉运动项目之后则可相互替代; 有的教学目标说些大道理,根本看不出体育教学所想要达成的结果等等。

造成体育教学目标混乱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课程标准中有关四大目标的具体含义,要求等不够明确,导致体育教师无从着手; 其次,从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几个层次的演变,比较繁琐; 第三,体育教师的惯性所致!传统的做法比较简单,如填充有关身体健康、掌握技能、合作意识、心理健康等词语即可。

因此,有的体育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就学会了套用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用词或沿袭原先的做法,至于能不能实现这些目标却很少考虑,从而出现了形式主义倾向。

[8]
五、健康第一、增强体质、培养“三基”、全面发展、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反思
5.1 “健康第一”的反思
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肯定了体育教学对健康可以有促进作用。

因此许多学者一直坚持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健康。

也是否因为体育课程中身体运动与学生健康之间有关系,把增进学生健康作为体育课开课目标呢?事实上体育课它仅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一个具体环节或措施。

并且以“健康”为目标的体育课它的关注点并不在于运动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而是集中在运动负荷的大小,因为合理的运动负荷是改善健康的重要手段。

但是当前大部分学校实行的平均每周2 学时,每学期36 次的体育课在时间上不可能使学生的机体获得足够的负荷,体育课无论在单元时间上,还是在课的间歇上均无法按照科学健身的机理进行安排。

再谈谈健康,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每个人的健康,影响的因素很多,如生活条件、营养状况、作息制度、遗传、医疗水平、生活环境等等[2]。

把千百万中、小学生的健康交给体育教师来负责,未免责任太重。

这样看来,“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存在着不足,值得反思。

5.2“增强体质”的反思
把“增强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困惑。

多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除了身高体重比以往略有增长外,学生的耐力、力量和肺活量都更差了。

许多研究表明,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有多种:1) 学生体育锻炼不足,包括锻炼时间和强度均不够;2)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的变化,而运动时间明显减少;同时,热量摄入过多,饮食结构和习惯也不尽合理;3)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升学压力的加大,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也是影响学生健康的不可忽视的原因[3 -4]。

这些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教学只是影响学生体质的一个方面,不能把学生体质下降的所有原因都归于学校体育教学。

通过体育课的身体练习是否能达到“增强体质”的体育教学目标呢? 事实表明通过身体练习,确实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但这绝非就等于学生的体质就增强了,因为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包括体格、体型和身体姿势。

增强体质也绝对不是单靠体育课上的身体练习就能实现,只能说体育课上身体练习,在“增强体质”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己。

5.3培养“三基”的反思
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简称传授三基)是体育与其他学科最具共性的目标。

由于体育学科教学内容方面的特性,体育课程理论上略显幼稚和研究的不够深入,使得这个体育教学思想的认识也存在问题:首先,学科内容的“基础”和“基本”是根据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以及人为的要求(如高考的要求)来确定的,而体育学科在这两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性。

因此,体育学科的“基础”和“基本”至今不太明确。

其次,体育教学内容的庞杂和身体练习的“一项多能”和“多能一项”的特殊性,使我们确定体育的“基础”和“基本”更加困难。

最后,以终身体育实践的需要来考虑体育学科的“基础”和“基本”是一条现实的思路。

但在把“实用”当作“实用主义”的思维定势下,在终身体育思想尚未完全被人们接受的条件下,这方面的研究和工作还显得相当缺乏[4]。

因此,对于什么是体育学科的“基础”和“基本”还只是初步的认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不能说“传授三基”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目标了。

5.4 “全面发展”的反思
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不仅要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注重能力、习惯、和个性的培养;还要进行积极的生活方式、理解体育与健康、对体育与多样性的理解。

可以说“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几乎涵盖了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各个方面。

因此体育教师面对“全面发展”思想就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在组织教学,如何全民发展进一步体系化、层次化、具体化和行为化,并使之更具可操作性、评价性,将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事实上不能面面俱到、多重并举的。

自古至今杰出人才的发展都是要突破一定协调格局的,甚至放弃一部分追求,只管单峰拓进。

鉴于此,应当重新审视“全面发展”的主张[5]。

5.5 “快乐体育”的反思
“快乐体育”内涵为:“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学生在遭受失败与挫折、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实践的目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了“快乐体育”思想,将其异化为:“快乐”目的化,偏离体育课的本质功能;异化为“放羊式”教学;“快乐”绝对化,忽视意志品质的培养;对学生表扬过度使其缺少挫折感;追求娱乐的同时淡化竞技。

其实快乐只是体育的一个元素,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教学方法。

快乐体育应把出发点定位于学生的间接兴趣(所谓间接兴趣是指人对活动的结果及其重要的意义有明确的意识后产生的兴趣)。

笔者认为,体育课必须有体能训练和技能学习才能实现体育课的目的和价值,苦中有乐是体育的魅力。

奥林匹克主义是这样定义体育的:“体育必须与教育和文化相结合,通过体育使人的身、心、智和谐发展,在奋斗中寻求快乐,树立良好榜样,遵守社会公德”所以说快乐只能是体现体育价值的一部分。

六、总结:
新课程在不断的探索、学习、感悟中已经走过了近8年。

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体育与健康课也在不断的深入理解与探究,从传统的体育教学转变到新课改来的体育教学中,思想波动颇大,旧的教育体制总教学目标就是以体育课三基为目标,围绕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而组织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这三年的课程学习情况来看,新课程在体育与健康课的实施效果还是很好的。

课改以来体育教学开始提倡向三个健康转变,我们的教学也开始从单纯围绕技能技术的教学而开始向如何促进学生的三个健康转变。

体育与健康课是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目标为发展观,这样就更加深入到了把体育带入到了一种文化的氛围中,同学们在认识上提高了,主动的参与性更强了,从而对我们所要达到的在快乐中提高每位同学的健康指数更迈进了一步。

在这三年的教学中,明显的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了,掌握技术的水平也更全面了,自发性也较从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本人的课堂上就明显的感到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位同学都能够相应的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与成就感,真正的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成长为己任,这样的课堂效果就完全的好于从前以课本为主,不尊重学生感受,缺乏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老模式,而导致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的培养。

所以我认为新课程是我们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原教学大纲中教材使用不够灵活,内容过于单一,教学形式单调枯燥,只强调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兴趣的形成。

例如学生掌握了掷铅球的技能,但走出校门之后,却无从着手锻炼,你能想象一个人在公园扔铅球的话,别人不说精神病才怪呢。

所以,体育教师们吃了苦、费了力,学生们受了累掌握了一些技能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至于让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更别想了。

所以说体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