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讲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与要求: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特点,明确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适应环境,调适身心发展,维护心理健康。
学习重点:
1、什么是健康
2、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
3、有心理问题怎么办
4、如何维持心理健康
学习难点:1、如何调适心理矛盾,保持健康状态
2、学会分析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易感人群的原因
一、什么是健康
(一)、传统或人们习惯的健康概念
1、生物学界所认为的健康
医学界过去习惯于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认为生物学的指标是判断健康和疾病的最终标准。所谓健康:就是没有症状,用客观测量方法找不到身体哪一部分有病态的证据,也就是无病即健康。
2、生物学界所认为的疾病:
所谓疾病:就是生物学统计常模(Norm)可观察到的偏离,身体内出现高于正常值的化学物理变化,如体温、血压、血中白细胞数等,就有疾病。
(二)健康新概念:现代社会人们是从全方位角度来理解健康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体质虚弱,而且是个体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如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之初在其宪章中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又调整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体质虚弱,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
的完满状态”。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标准具体化以下几条:(1)精力充沛,对所承担的繁重工作和日常生活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2)乐观、积极、勇于承担责任;(3)善于休息,睡眠好;(4)应变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良好;(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等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洁,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等等。既包括了身体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包含了心理和社会适应,甚至包括了世界观、人生观等思想道德方面的因素。
(三)心理健康一般意义而言,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心理健康是心理的一种状态。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提出的,两者均从属于“健康”这一上层概念,而健康即是指有机体的
一种机能状态。为此,心理健康及其矛盾概念“心理疾病”,它们共同的最邻近的属概念自然便是心理状态。因此,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规定性不仅在于健康,而且在于它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状态反映的就是个体心理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关系态势。
(2)心理健康是心理的一种功能状态。如同生理健康是有机体的一种生理机能状态,心理健康也是个体的一种心理功能(机能)状态。也就是说,心理状态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它具有自己的功能,这种功能便是个体心理的自我调节功能。正是这种自觉的调节功能,才使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持续而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如果心理健康不是一种功能状态,个体就无法与环境保持一种持续的动态平衡。因此,心理健康绝不是一般的和平面意义上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自觉的功能状态,功能(机能)的自觉发挥才是这种状态的内在的规定性。
(3)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的状态。从“健康”的定义出发,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机能正常或良好的状态。依据生态学观点,心理机能正常或良好指的就是个体心理与其
环境能保持正常或良好的适应。这一认识实际上意味着心理健康作为一种功能状态,最终要表现为个体的适应状况,而只有个体适应正常或良好方能体现个体心理健康的正常功能或最佳功能。因此,个体的适应状况便成为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最终的规定性。
(4)心理健康的功能发挥受内外条件的制约。心理健康作为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其功能的产生、维持与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就内部而言,主要受制于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个体的知识、经验,个体的心理认知能力,等等。就外部而言,主要受制于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特质以及环境的心理氛围,等等。因此,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适应状态,它具有动态性、时代性、个体差异性、年龄差异性和文化相对性。
二、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
(一)大学期间的身心发展特点
1、青年期是人生发展的动荡期,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从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来看,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任何发展都是新适应能力的获得,同时也包含已有能力的丧失,只是其得与失的强度与速率随年龄变化而有所不同。从大学期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来看,大学生既属于青年期,具有青少年发展的一般性特点,同时由于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和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大学生面临着更多更为繁重的发展任务。比如学习的更进一步专业化以及职业的基本定向;对自我的进一步深层次开掘和寻求理想我与现实我、客观我和主观我、本质我和外在我的进一步链接;建立新型的友谊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确立未来理想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远大理想和抱负等等。因而,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各种各样的欲求,这些欲求既有身心发展所带来的,又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所给予的,因而所表现出来的需要就显得极其复杂多样。
2、“第二次断奶期”引发的种种矛盾,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从生理发展来看,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成熟,
一般要经历两次生长的高峰期。第一次为婴儿期,即从出生一个月后到一周岁左右。在这段时间内,婴儿的体重、身高、大脑的发育非常迅速,到一周岁时,婴儿已能用简单的词语和丰富的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意识了。第二次生长的高峰期就是青年期,特别是青年期初期在生理上变化极为显著,表现为身体形态的急剧变化。神经系统的发达,内分泌的发展,特别是性意识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的第二性征逐渐明显,这一变化有人把它称为人的第二次诞生,人的生理大革命。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6岁到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时期。低年级大学生一般在进行由青年期初期向青年期中期的过渡,各方面的变化虽然不像中学期间那么迅速,但仍然处于发展和趋于成熟的阶段。进入到青年期中期的大学生从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身体的各部分长度、宽度、围度生长发育基本完成,各个器官的机能也日益成熟。大学生由于身体的各种机能的健全和成熟,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并从中体验到自己青春的活力,深信自己的能力,感到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碍自己前进。他们血气方刚,精力旺盛,对未来充满信心,能够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