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意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分析

摘要:严羽《沦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1]而这些都和送别有关,也就是送别诗。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情别绪的诗作,它包括送别、留别、赠别等内容。本文就以送别诗为例,分析其中的意象,进而探求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

意象渊源久远,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固有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术语,意象主要是指艺术家内在情绪或思想与外部对象相互融化、融合的符合物,是客观物象主观化的表现。在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这里我们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意象,结合诗歌来加以分析。

一、杨柳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最多、也最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柳谐音为“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诗经《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诗共六章,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人所称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景中含情,以柔美可爱的杨柳,反衬出辞别家园的感伤之情。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2]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心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

杨柳跟离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隋代无名氏《送别》诗曰:“杨柳青青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何人归不归。”诗歌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而且常常与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典型的如唐人王之涣《凉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引起惜别之情,而且连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会触动离愁。李白那首《春夜洛城闻笛》七绝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听折柳,何人不起胡园情。”

折柳送客,至唐代此风最盛。当时都城长安东边的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的灞桥,是从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桥折柳而别。唐诗人裴说《柳》诗曰:“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罗隐《柳》诗曰:“灞岸睛来送客频,相偎依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不定,争解垂丝半路人。”从这些诗中,我们还可以想见当年灞桥折柳送客的盛况。正因为灞桥有折柳而别的习俗,所以人们取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意思,称灞桥为“销魂桥”。

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其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句曰:“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宋祁《木兰花》词中有句悦:“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句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九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另外,柳絮的飘浮不定,也常作为愁绪的象征。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北宋贺铸《青玉案》。

送别诗中为什么多写杨柳,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除此之外,到了清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解释。清人褚人获在其《坚瓠广集》卷四中说道:“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

土,望其随地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希望行容不要为离别难过,不必执著地依恋故土;而要像柳之随地可活一样,走遍天涯,漂泊海角,都要随遇而安,无往而不适。这大概是清人的引申义,是后来人发挥的想象。

二、长亭与南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有欢聚就有离别,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远行代步的或者是乘车(各种各样的车),或者是骑马(也包括其他善足的牲口)。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钱行之用,于是就有“十里长亭”这一说法。唐代诗人李白《菩萨蛮》词曰“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贮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一旦在诗歌中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人们眼前便会浮现出在长亭古道、衰柳斜阳的背景上古人设宴钱行的情景,并油然而生“举手长老老,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依依惜别之情。近人有一首《送别》歌这样唱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李叔同词)

南浦,代指送别地。在唐代诗人笔下则更为普遍,“南浦”在诗中俯拾即是。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中唐诗人白居易《南浦别》诗曰:“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清人王琦注中引曾益曰:“南浦,送别之地。”

宋江代诗人柳永《倾杯》词中片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到了元明朝的诗词中,“南浦”的意象依然经常出现;比较典型的如清人沈树荣《送别》诗写道:“落叶枫林两岸秋,曾于南浦动离愁。只今一片江头月,不照归舟照去舟。”

总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只要一见到“南浦”这个意象,就会像敲击了钢琴上某一个特殊的琴键上立即会发出一片特殊的声响一样,定会在脑海里唤起一片联想,一片有关离别情怀的联想。不管是亲人离别也好,龙人离别也好、恋人离别也好,总之联想起来的是一种令人黯然神伤的离别情绪。

三、美酒

除了长亭、南浦、杨柳这三个意象外,送别诗中写得非常多的一个意象就是美酒。元人杨载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杯,寓相勉之词以致意。”[3]如果说我们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总是泛着酒光,飘着酒香、回荡着“对酒当歌”的高吟低唱,那是一点也不过份的。其中最有名的还要数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还有《送别》诗曰:“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睡,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无论是不得意.还是离愁别绪,亦或是对酒当歌一醉方休,都借酒表达出了不忍之情、不舍之谊。“多情自古伤离别”,朋友将要分别,怎能少了酒这个最能传达情谊的东西呢?

宋人范仲淹抒写离情的词《御街行》的下片曰:“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头,无计相回避。”朱敦儒描写别情的词《柳枝》曰:“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著名词人李清照描写离情的词《醉花阴》的下片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我国的酒文化十分丰富。古人以饮酒为一种人生乐趣,如唐诗人李白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