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荆扬之争到雍荆之争东晋南朝政治军事形势演变略论_陈金凤

合集下载

南朝陈荆湘郢州郡县级封国的地理分布与政治原因

南朝陈荆湘郢州郡县级封国的地理分布与政治原因

南朝陈荆湘郢州郡县级封国的地理分布与政治原因程刚【摘要】南朝陈时荆湘郢州境域大幅内缩,郡县级封国的数量因之减少.然其封国的地理分布仍独具特点:即湘州居三州郡县级封国数量之首,已取代原荆州政治地理的地位;又陈宗室占三州郡县级封国总数近二分之一,其意图无非使宗室起到藩卫中央的目的;此外,由于陈依恃的主要力量是南方汉人中的寒族、地方豪强,致其所占郡县级封国增多,已远超北来汉人.上述均反映出郡县级封国地理的分布与政治间互为因果的关系.【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7页(P76-82)【关键词】郡县级封国;地理分布;政治原因【作者】程刚【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9学界关于两晋南朝郡县级封国行政机构和政区等级的研究成果颇丰。

如张兴成论述了宗室封爵对地方行政体系的影响[1]302-312。

姚乐探讨了两晋郡级封国种类与置官问题,[2]并且他依据《晋书·地理志》认为西晋五等爵除以郡立国的少数公、侯外,县级政区无一是五等封国;但到刘宋时期,五等国已是地方政区的一环。

[3]杨光辉认为西晋五等封爵虽以郡县乡亭为爵名,却不等于以郡县乡亭为国;且五等爵中侯、伯、子、男当是以县以下行政区划立国无疑。

并提出五等爵普遍以县立国是在东晋时。

[4]36、70与之观点不同,周国林指出西晋泰始元年即罢五等爵制,废除了曹魏咸熙年间地方若干里的列土分封之制,目的是限制异姓诸侯。

[5]90-95而王安泰却提出罢五等并非废除五等爵,而是改行三等,即郡公、县公和郡侯,县侯及伯子男皆不开国。

[6]77-78顾江龙进一步提出西晋泰始五等爵制凡以郡为国是以实际行政区划为国,五等爵县、公以下空有名号而无实际疆域。

[7]然相对于上述情况,学界对两晋南朝郡县级封国地理,即政区沿革、地理分布缺乏系统的研究,相关的成果比较零散。

东晋荆湘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

东晋荆湘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

第35卷第4期2017年8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Vol. 35 No. 4 Aug. 2017【史海钩沉】DOI:10.15926/ki.hkdsk.2017.04.004东晋荆湘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程刚(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玉林537000)摘要:西晋末至东晋亡,湘州曾两次建置,所统郡县多割自于荆州。

随后,又两次废省,所辖郡县亦皆归 属荆州。

究其原因在于,当荆州方镇过于强盛时,中央政府必然对其猜忌,必欲分割之。

反之,荆州方镇意图独立于中央政府时,则必省并湘州,增强自身实力,期图和建康相抗衡。

换言之,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和方镇之间的实力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

因此,双方皆欲通过改变长江中游的政治地理格局,以谋求各自的政治利益。

关键词:东晋;政治地理;湘州;荆州中图分类号:K237.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 -3910(2017)04 -0023 -05一、问题的提出学界于东晋荆、湘二州沿革,分歧在晋怀帝永 嘉元年(公元307年)湘州的统郡情况®。

其中当 以《晋书•怀帝纪》《宋书•州郡志》所载和陈健 梅的观点为是,即湘州时统辖长沙、衡阳、湘东、邵 陵、零陵、营阳、建昌、桂阳等八郡。

下文拟再补充 几条史料,以证永嘉元年临贺、始兴、始安三郡实 属广州。

《晋书•谯刚王逊附子闵王承传》载: “(晋元帝下诏曰:)‘今以(司马)承监湘州诸军 事、……湘州刺史。

’……(王)敦寻构难,……(司马承)于是与……建昌太守长沙王循……等共盟 誓,……零陵太守尹奉首同义谋,出军营阳。

于是 一州之内,皆同义举。

”又“或劝承南投陶侃,又云 可退据零(陵)桂(阳)从上述可知,建昌郡当时属湘州。

此外,零陵、桂阳二郡位于湘州 最南部,再往南则进入广州刺史陶侃所辖之境。

南北朝政治历史PPT课件

南北朝政治历史PPT课件
本为南阳次门,安北将军赵伦之镇襄阳,襄阳多杂姓, 伦之使长史范觊之条次氏族,辨其高卑,觊之点〔宗〕 越为役门。……为扬武将军(官品四品),领台队。元 嘉二十四年(447),启太祖(宋文帝)求复次门,移 户属冠军县,许之。
——《宋书》卷八三《宗越传》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鼎盛时期 :东晋、南北朝前期
特点3: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 《宋书》卷四二《王弘传》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南朝灰陶牛车
南北政治大势

《廿二史札记》卷八《南朝多以 寒人掌机要》
武 帝
“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
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
于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
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
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
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
不能藉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
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
南北政治大势
汉族建立的冉魏和鲜卑族建立 的西燕、代不在十六国之列。
南前北秦政(治35大1-势394)之统一
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 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 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 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 人怀利己”。
——《晋书》卷一一五《符觉倚之为心膂”。
南北政治大势
前秦的统一(376) 淝水之战(383) 北魏的统一(439) 瓜步之战(450) 北周的统一(577) 平陈之战(589)
十六国 304-439
北魏 386-534 西东 魏魏
北北 周齐
隋 581-618
南北政治大势
十六国
匈奴 羯
鲜卑
氐 羌賨 汉
汉北夏后前后南南西前后后成前北西 ·凉 赵燕燕燕凉秦秦凉秦汉凉燕凉 前 赵

[CPS历史]从_荆扬之争_到_雍荆之争_东晋南朝政治军事形势演变略论

[CPS历史]从_荆扬之争_到_雍荆之争_东晋南朝政治军事形势演变略论
争就必须削弱荆州, 而要保卫政权的安全, 又必须 重荆州。研究者指出, 兵强地广的荆州, 曾多次对 建康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但一个强大的荆州, 无论 对于稳定门阀联合统治的东晋政权, 还是对于防 御北方攻侵, 都曾 发挥过重要 作用。方家 指出, 一般说来, 荆州还不 至于对朝廷构 成致命的威 胁, 而且总的看来它对朝廷的拱卫作用乃占主流 地位 [ 5] 。两害相权取其轻, 东晋宁愿出现荆扬之 争也不能或不敢削弱荆州。
On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ituation of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CH EN Jin feng
( H i st or y S tu dy Cent er , J iang xi N or mal Univ er si ty , N anc hang 330027, Ji ang xi , Chi na) Key Words: Easter n Jin and So uthern dynasties; scramble betw een Jinzho u and Y ang zho u; scr amble betw een Y ongzhou and Jinzhou; the intermediate zone Abstract: T he scr amble betw een Jinzho u and Yangzhou w as no t only the result fro m the po litics of big families but also from Easter n Jin carr ying out the intermediate zo ne str ategy in order g o defend its state. Fr om So ng of Liu∀ s K ingdom, So ut hen dynast ies beg an sending princes t o g arr ison Jinzhou, to restr ain and to cut apart Jinzho u in order t o w eaken Jinzhou, meanwhile, they had to str eng then Yo ngzho u so that it was fit fo r the new intermediate zo ne strat eg y. Wit h the so lutio n of the pr oblem o f the scramble betw een Jinzho u and Y ang zhou, it br ought new pro blem o f the scramble between Yangzhou and Jinzhou o r Y ongzhou and Yang zhou. T he situatio n show ed the relat ion betw een central and local author ity to some ex tent, depended on the milit ary and po litical sit uation of the intermediate zone.

南北政权的对峙

南北政权的对峙

途与婚姻受阻,遂引发
叛乱。 结果:北魏分裂,政权
北 周
北 齐
落入权臣之手。
二、南北朝的分立
(三)北朝后期的分裂与隋朝的建立
P85
东魏及其后的北齐原本国力较强,但鲜卑 北齐 权贵与汉人士族相互争斗,被北周所灭。
西魏及其后的北周建立“关中本位政策”, 致力消除种族歧异,灭北齐,统一北方。 北周
北周外戚杨坚篡位,建立隋朝。 隋
南北朝疆域演变图
P83
二、南北朝的分立
(二)北方的统一与汉化
P83
肥水 战后
鲜卑拓 跋珪趁 机复国, 国号魏
北魏统一 北方,结 束五胡十
六国
博学堂 胡汉分治
P83
胡族占领中原后,为了统治广大汉人,经 常采用胡汉分治的政策。胡君一面自称皇 帝或王之类名号,设汉官,将汉人编户, 从事农耕;一面又冠上“大单于”之类的 头衔,设胡官,维持胡人部落组织,充当 军队。胡汉各自维持不同的政治与社会传 统,虽能暂时避免纷争,但要长治久安, 胡汉终需融为一体。
桓温北 伐失败 主因
(1)北人南迁日久,产业已丰, 渐无心北归。
(2)北伐将领往往藉战功建立个人威 望,朝廷疑虑其图谋不轨,反而 加以牵制。
博学堂 东晋的北伐
P81
东晋初年,祖逖(266∼321)请求北伐,但朝 廷态度消极,只提供少量粮食与布帛,不给兵 士与武器。及至祖逖收复黄河以南的国土,朝 廷却忌惮其势大难制,派人加以监控。祖逖忧 心朝中纷争将起,不久病死,所收复的失土再 度沦陷。 东晋中期,桓温(312∼373)数度北伐,曾消 灭成汉、大败前秦,更一度收复故都洛阳,战 功彪炳,但个人野心太大,欲篡晋称帝,朝廷 对其北伐行动遂多方牵制。
P95

南朝政治史研究的重大创获——《治乱兴亡——军权与南朝政权演进》简评

南朝政治史研究的重大创获——《治乱兴亡——军权与南朝政权演进》简评

南朝政治史研究的重大创获——《治乱兴亡——军权与南朝政权演进》简评首都师范大学张金龙教授所著《治乱兴亡——军权与南朝政权演进》一书,共分15章约90万字,对军权影响下的南朝政权演进展开研究,是目前为止有关南朝历史的最为系统全面的专著之一。

本书以刘宋建立之际的禁卫军权问题为起点,围绕宋齐梁陈四代政权演进中的诸多重大事件,深入剖析军权与南朝政治的关系,是一部将研究与叙事相结合的学术佳作。

本书开篇《引言:治乱兴亡论》,是一篇探讨中国历史演进规律的综合性文章,既与本书的主旨和内容密切相关,也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历史变迁规律的深入思考。

作者放眼先秦至民国近三千年历史长河,搜集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的相关论说,对“治乱兴亡”或“兴亡治乱”这一中国历史演进的规律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可以看作是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

禁卫军权与南朝政治的关系问题,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作者独创性研究的重要体现。

在帝制时代,皇帝和皇宫、京师的保卫在国家政权运行中处于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地位,是关乎帝国兴亡的重中之重。

南朝特殊的政权演进状况,使得禁卫军权成为认识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切入点。

禁卫军权不仅在控制政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不少专权者和篡位者也是通过掌控禁卫军权以实现其政治目标的。

举例来说,宋武帝刘裕在发动武装斗争推翻桓玄的过程中,一开始便通过担任领军将军以掌控禁卫军权,齐高帝萧道成也是在担任禁卫武官后一步步实现其篡位图谋。

而在各个王朝内部的争权夺利中禁卫军权都是重点所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顾命遗诏的安排也都把掌控禁卫军权作为重点,夺取帝位后的君主无一例外都会任命自己的亲信掌控禁卫军权。

禁卫长官人选“安排得当,无疑可有效地控制军权,巩固君主专制统治;安排疏误,则会导致政治纷争,乃至引起权臣的专权或篡位,甚至出现改朝换代”。

与此同时,对地方军政大权的控制也是十分必要的,有时甚至更为重要。

南齐末年,昏暴的东昏侯萧宝卷消灭了朝臣发动的多次政变,但却没能抵挡住来自上游荆、雍州军政长官萧颖胄和萧衍发起的武装行动,最终萧衍依靠地方武力实现了政权更替。

第二节

第二节

2.东晋的北伐和北防
穆帝聃 17 19
哀帝丕 5 25 废帝奕 5 45 简文帝昱 1 53 孝武帝曜 25 45
褚裒、殷 浩北伐
桓温第 一、二 次北伐 桓温第三 次北伐
裒,póu
安帝德宗
恭帝德文
23 37
2 36
一、东晋的内乱与北伐 2.东晋的北伐和北防 【桓温北伐】
元帝睿 6 47
明帝绍 4 27 成帝衍 18 22 康帝岳 3 23
明帝绍 4 27 成帝衍 18 22 康帝岳 3 23
穆帝聃 17 19
哀帝丕 5 25 废帝奕 5 45 简文帝昱 1 53 孝武帝曜 25 45
安帝德宗
恭帝德文
23 37 2 36
一、东晋的内乱与北伐
元帝睿 6 47
明帝绍 4 27 成帝衍 18 22 康帝岳 3 23
庾亮 规划 北伐未成 祖逖北伐
桓温以“北伐”为事”前后十多年。 由于内受朝臣牵制,他自己也把
356年北伐 “北伐”作为个人集中权力的手段, 穆帝永和年 354年北伐 所以三次“北伐”迄无成就。 穆帝永和年 369年北伐 废帝时
穆帝聃 17 19
哀帝丕 5 25 废帝奕 5 45 简文帝昱 1 53 孝武帝曜 25 45
安帝德宗
恭帝德文
也学英雄涕。
凭却江山,管不到、 河洛腥膻无际。
一、东晋的立国
1.永嘉南渡与王导专权 皇权卑弱
一、东晋的立国
2.皇帝垂拱 门阀专权 流民御边
一、东晋的立国
2.皇帝垂拱 门阀专权 流民御边
周玘(258-313)
东晋政权 之所以能够 立足江南, 是由于获得 了江东士族 的支持
王朝更替本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转 yǐ 折机缘,但是禅让的形式使得晋廷 只能依靠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 孙,则其曾玄”,使得前朝所积累 的腐化老化因素,原封不动地带人 了新朝。禅让形式的皇权移交,为 士族门阀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设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时间最长的时期。

从总体看,连年战乱给社会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

相比北方的动乱,南方相对安定,随着北方人口、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移入,江南地区得到大力开发。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绘制示意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使其理解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习目标1.识读《东晋形势图(382年)》,了解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2.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3.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重点难点重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出示南京六朝博物馆大厅悬挂的条幅图片及博物馆展出文物的图片,接着讲述“六朝”的历史。

这个博物馆里展出的青瓷器、陶俑、建筑构件、石刻、书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及大型排水设施遗迹,反映了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化,并提问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引发学生思考。

二、预习检查1.说说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什么是“王与马,共天下”?3.说说南朝的起止时间及名称由来。

4.说说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诗朗诵《忆江南》的视频。

教师过渡: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把江南地区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如今的江南比北方发达,但在古代,江南一开始是落后于北方的,江南地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什么原因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去探寻那一段历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西晋建立和统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

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国最先被魏国灭亡。

20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二、“八王之乱”晋惠帝时,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一、东晋的兴亡1.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17年,司马睿,建康。

2. 东晋为何不能恢复中原?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乏后援。

3.淝水之战后,东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局面?“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二、南朝的政治1.东晋灭亡后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是怎样频繁更替的?东晋——宋、齐、梁、陈(统称南朝)2.继宋朝之后,中国南方与北方实力对比中为何处于劣势?①皇帝势力萎缩,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强大;②皇帝对官员的放纵,导致政治日益败坏;③大规模叛乱,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表现: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②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④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原因:①自然条件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南迁的北方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淝水之战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南北朝戍主考论

南北朝戍主考论

戍主的地域认同对其地域特征的形成 也产生了影响,不同地区的戍主在地 域认同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他 们的行为和态度。
05
南北朝戍主的经济活动及 影响
南北朝戍主的经济活动形式
农业活动
南北朝时期,戍主在所辖地区 积极发展农业,通过兴修水利 、开垦荒地等方式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保障了粮食供应。
商业活动
歌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03
南北朝戍主的制度及演变
南北朝早期的戍主制度
01
形成背景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两个朝代的统治
者都面临着外族入侵、内部动荡等问题,因此早期的戍主制度应运而
生,旨在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能力。
02
制度内容
南北朝早期的戍主制度主要包括设置戍主、招募士兵、组织训练、实
02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十分复 杂,呈现出多元化的政治格局 。
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相继更 替,北朝则有北魏、东魏、西 魏、北齐、北周等朝代相继兴 起。
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势力割据一 方,形成了独立的行政体系和 军事力量。
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状况
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状况也十分复杂,呈现出多元化的经济格局。
演变内容
南北朝中期的戍主制度演变主要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士兵素质、改进组织训练等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设立了都督府,统一指挥各戍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演变效果
中期以后,南北朝的戍主制度逐渐完善,军事防御能力得到提高,有效地抵御了外族入侵 ,为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历史学科的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对南北朝时期戍主制度的研究,可以为历史学科的发展提供 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促进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2单元第3课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Word版含答案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2单元第3课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Word版含答案

1.政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中国其他时间基本都处于分裂状态,战火不断,政局动荡,但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加强。

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有重要建树。

自唐朝中期起,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2.经济:魏晋时期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开发初见成效;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3.思想文化: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在相互借鉴中并行发展;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科技发达,中外文化交流泽被东西、影响深远。

第3课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变化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2.认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和西晋五胡内迁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南朝: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3.江南开发: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

东晋士族门阀政治走向衰落的原因(1)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3)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推动了士族走向衰落。

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师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师版)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历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开发状况。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较长时间段内历史发展的过程(朝代更替),提高把握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知识点01 东晋的兴亡1.东晋建立与统治:316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

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_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2.东晋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420年,东晋灭亡。

【即学即练1】(2019·江苏泰兴姜堰区初三一模卷·4)“(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宋书》卷五十四)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因素是( )A .社会稳定B .自然条件优越C .人口南迁D .国家统一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答案】A【解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①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以及大量的劳动力。

②自然条件优越。

③社会稳定。

④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

其中政治因素是社会稳定。

东晋时期国家并没有统一,所以D项不对。

因此,答案是A。

知识点02 南朝的政治1.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朝代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宋文帝、宋武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梁武帝萧衍夺得帝位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表格式).doc

教学设计【教师点拨】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更迭情况。

【关键问题】政权频繁更迭通过什么实现?【设计意图】通过讲述魏晋南北朝流氓的分类,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材料四:“自顷中州丧乱,连兵积年,或遇倾城之败,覆军之祸,坑师沈卒,往往而然,孤孙茕子,十室而九”——《晋书·慕容载记》“朕承统之始,群凶纵逸,四方未宾,所在逆僭……故频年屡征,有事西北,运输之役,百姓勤劳,废失农业。

”——《魏书·世祖纪上》“自晋以后,初则有八王之乱,不断杀戮者达六年之久;继复有桓温、苏峻、桓玄等之乱,兵革未休,而南北朝之对立,战事踵接更无宁日。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教师点拨】魏晋时期政权的更迭往往通过战争的形式实现,并且各个政权之间甚至政权内部也会出现冲突。

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这些人往往就会成为流氓。

材料五:“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

”——陈寿《三国志·孙皓传》“詈辱祖考,以为戏谑。

行游莫止,淫纵无度。

”——《宋书·前废帝纪》“后主因削弱之余,锺灭亡之运,刑政不树,加以荒淫。

”——《南唐书·后主本纪》【关键问题】以上几位皇帝的共性?【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的残暴、奢靡,而这些享受是建立在广大劳苦人民之上的,广大百姓不堪重负,破产失业沦为流氓。

材料六:帝(晋元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

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关键问题】门阀士族的生活是怎样的?材料七:“然性奢豪,务在华侈。

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

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

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晋书·何曾传》“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ppt课件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ppt课件

陌交通,鸡犬相闻。”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桃花源记》能反映出
(A )
A.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模式
B.作者倾向于韩非的思想
C.魏晋时期农业发展水平高
D.魏晋时期社会和谐稳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晋时期的经济模式。分析材料可知,“土地”“良 田”代表农业,“美池桑竹”代表手工业,因此这体现的是耕织结合的自然 经济模式,A正确。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与 题干不符,排除B;《桃花源记》反映出陶渊明厌恶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 追求“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因此材料并不能反映出魏晋时期农业发展水 平高,排除C;D与史实不符,排除。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示物品中哪一物品比较适合与牛耕技 术搭配,并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理由:铁制农具比骨耜坚硬耐用, 更适合与牛耕技术搭配。 【解题思路】分析两幅图片,可从铁农具相较于骨耜的优点方面进行选择 以及论述理由。
陈均定都建康(今南京)。因此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D符合题意。
5.[2024天津红桥区期末]南朝(420—589年)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A ) A.政权更迭频繁 B.疆域面积扩大 C.政权并立共存 D.商品经济发达 【解析】 由材料可知,南朝只有近170年的历史,却经历了四个朝代,最 短的只有23年,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故A正确。B、D与 本题无关,排除。由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的四个朝代是相继出现的,不是 同时并立的,故C错误。
C.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D.“王与马,共天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晋政治的特征。分析材料可知,唐代诗人刘禹 锡在《乌衣巷》中描述了东晋时期王、谢两大士族的显赫。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东晋司马睿在以王导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拥戴下当上皇帝。司马睿政 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赖王导的堂兄王敦,其他王氏子弟也都得到不同 程度的重用。司马睿即位大典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 马,共天下”,王导死后,谢氏替代了王氏,故选D。A是陈胜、吴广发动 起义时的口号,排除;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末期,排除B;王莽篡夺的是 西汉的政权,排除C。

中、幽州、荆州、豫州、冀州、青徐...

中、幽州、荆州、豫州、冀州、青徐...

中外军体制与南朝刘宋政局论文提要南朝时期,无论是宋齐梁陈诸政权的频繁易代,还是各政权内部的皇位变动, 不管是中央政权从门阀政治向皇权的复归,或是南朝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人事调动、制度更易,南朝的中外军都在这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对南朝中外军及其体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南朝政治的理解,进一步揭示南朝政局的特点。

肇端于曹魏的中外军,至南朝时期,由于皇权的振兴和其他历史条件的变迁, 其涵义有了新的变化。

这时的中军主要指中央禁军,主要组成部分为六军,由领军将军和护军将军统帅。

外军则包括各都督区所统军队、地方州郡兵以及国家文武佐吏的私人武装。

南朝的中外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特别是中军和外军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

本文具体考查了南朝刘宋政权各主要时期中外军的兵源、武装力量构成、军事力量的地域性支撑及其转变等,以从中探察中外军互动体制的内容与特外军体制的变化与刘宋政局的关系。

东晋末年,世族与皇权共治的门阀政治格局出现重大裂痕。

北府旧将刘裕击败桓玄,完成“造宋”之伟业。

“义熙”之政即是刘裕覆晋建宋的准备过程,也是刘裕建立新朝中外军体制的过程。

刘裕所缔造的宋初中外军格局,漏洞百出,导致景平政局皇权的极端弱化。

荆州刺史刘义隆以外军之强大入主建康后,以荆府旧将为主组建了新朝的禁卫体系,并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中外军互动的体系,结“元嘉之治”之果。

由于文帝政策的失误和政局的变化,元嘉体系最终崩溃,其中外军互动体系亦宣告瓦解。

江州刺史刘骏以雍州方镇的外军为主,武力夺取了帝位,并重建了新朝中军;但却受到宗室藩王和其他势力的严峻挑战,以至未能很好的完成中外军的互动。

刘宋中外军体系便在孝武帝强化皇权的非常手段中日益走上了相互剥离的道路。

明帝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却使得刘宋一脉相承的军事力量逐渐脱离了皇权的运转,并最终为异姓居边权臣萧道成所用,成为改朝的契机之一。

终观刘宋一朝政治,刘宋自始至终没有形成完善巩固的中外军互动的体系, 这是因为中外军的互动中暗含有专制皇权所不能解决的矛盾;但刘宋中军和外军之间的互动则时有表现。

都督制在东晋南朝荆扬之争中的作用

都督制在东晋南朝荆扬之争中的作用

作者: 要瑞芬
出版物刊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9-101页
主题词: 东晋南朝;都督制;南北对峙;大都督;荆州;扬州;北方少数民族;军事;三国鼎立;都督府
摘要: <正> 荆扬之争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东晋南朝时期。

关于荆扬之争的原因,史学界多数论著认为,是由二州的地理、军事、经济等条件决定的。

我认为,这些条件固然重要,但是都督制这一因素不容忽视,上述诸种因素是在都督制之下发挥作用的。

本文试就此作些论述和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1 荆州和扬州在西晋只是普通州镇,在东晋却骤然重要起来,成了国家两大政治、经济和军事重心,二州的强弱和安危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存亡。

这是由东晋南朝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南北对峙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造成的。

永嘉之乱,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刘曜、石勒等夺取洛阳、长安,西晋灭亡。

避乱江左的北方土族,联合江南土族,拥立司马睿,建立丁东晋政权。

此后,南北对峙,长江成为南方政权的天然防线。

这样,就使地临长江,接壤中原的荆、扬二州的战略地位显得无比重要了。

荆州,北连汉、沔,上接襄阳,直通洛阳。

水路流通,便于漕运军资。

历来的南北对峙,互相用兵时多取此道。

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即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

”因此之故,荆州素称(?)外之寄。

保住荆州,江。

江陵失陷与荆雍一体防御格局

江陵失陷与荆雍一体防御格局

江陵失陷与荆雍一体防御格局
王杰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3()10
【摘要】江陵失陷是梁末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治剧变,江陵政权存续时间的短促与萧绎的政治决策密不可分。

对于这次事件,史家多着眼于其影响及此时间段出现的关键历史人物的决策、宗室斗争进行分析解读。

萧绎在平叛过程中的消极表现和其非嫡子的身份使其政权合法性遭受质疑,而他在处理宗室问题的措施不当使得荆雍一体防御格局解体,导致了江陵失陷。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王杰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
【相关文献】
1.江陵县荆西河污染源调查及治理措施分析
2.治事王荆公张江陵合论
3.治事王荆公张江陵合论
4.治事王荆公张江陵合论
5.从“荆扬之争”到“雍荆之争”——东晋南朝政治军事形势演变略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 学 月 刊 2005年 第3期从“荆扬之争”到“雍荆之争”———东晋南朝政治军事形势演变略论陈金凤(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27)[关键词]东晋南朝;荆扬之争;雍荆之争;中间地带[摘 要]东晋“荆扬之争”,不仅是门阀政治发展的结果,更是东晋守国实施“中间地带”战略的结果。

南朝从刘宋开始为了加强皇权,派宗王出镇荆州,限制、分割荆州,以削弱荆州实力。

但同时不得不大力强化雍州,以适应新的“中间地带”战略的需要。

因此,随着荆扬之争的解决,雍荆之争或雍扬之争又出现。

这表明方镇与中央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间地带”的军事政治形势。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5)03-0034-06On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ituation of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CH EN Jin-feng(H istor y S tudy Cen ter,J iang xi Nor mal University,Nanchang330027,J iang x i,China)K ey Words:Easte rn Jin and So uther n dynasties;scramble be tw een Jinzho u and Y ang zho u;scramble be tw een Y ongzhou and Jinzhou;the intermediate zoneAbstract:The“scr amble betw een Jinzho u and Yangzhou”w as no t only the re sult fro m the po litics of big families but also from Easter n Jin carr ying out the intermediate zo ne str ategy in order g o defend its state.F rom So ng of Liu's K ingdom, So uthen dy nasties beg an sending princes to g arrison Jinzhou,to restr ain and to cut apart Jinzho u in order to weaken Jinzhou,meanwhile,they had to str eng then Yo ngzho u so that it wa s fit fo r the new intermediate zo ne stra teg y.With the so lutio n of the problem o f the scramble betw ee n Jinzho u and Y ang zhou,it brought new pro blem o f the scramble between Yangzhou and Jinzhou o r Y ongzhou and Yang zhou.T he situatio n show ed the relation be tw een central a nd local autho rity to some ex tent,depended on the military and po 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intermediate zone.一东晋时期,所谓“荆扬之争”是指以荆州为主的方镇和以扬州为主的方镇之间围绕中央权力展开的政治军事争斗。

东晋一朝,荆、扬关系多次出现紧张的情形。

从建国伊始的荆、江二州牧王敦自武昌称兵向阙,到东晋末桓玄自江陵兴师东下而篡晋,无不显示出荆州势重及其左右东晋政局的特殊地位。

对此,研究者一般认为这是东晋门阀政治的表现与结果。

笔者以为,认识“荆扬之争”,以门阀政治为考察点固然有相当的道理,但仅仅从门阀政治的角度出发,或者把门阀政治作为荆扬之争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不够全面,因为它更与东晋守国形势和“中间地带”①的守国方略密切相关[1]。

如所周知,立国江左的东晋,凭依荆、扬二州,划江而守。

东晋要守国,不得不“任推毂于荆楚”,“委荆州为阃外”[2](卷66《何尚之传》)。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东晋将相”条曰:“以外寄方伯而不轻其权”;“方伯之任莫重于荆徐,荆州为国西门,刺史常督七八州事,力量强,分天下半。

自渡江迄于太元八十余年,荷阃寄者王敦、陶侃、庾氏之亮、翼,桓氏之温、豁、冲、石民而已,非终于其军不辄易”。

洪氏所论东晋荆州形势与用强臣之关系,甚有见地。

晋廷选择镇荆州的主将,除考虑门第外,更主要考虑防敌要求。

如镇荆楚的庾翼临殁,请求朝廷由其子爰之代其任。

这种职位传递,本是门阀政治之惯例。

然而,当政者何充称:“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劲蜀,经略险阻,周旋万里,得贤则中原可立,势弱则社稷同忧,所谓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岂可以白面年少猥当此任哉!”他提议改由桓温担任,理由是“桓温英略①本文所谓“中间地带”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之间军事上长期争夺与对峙的荆襄一带。

关于“中间地带”概念的论述,请参阅拙文《魏晋南北朝时期中间地带论略》,《江汉论坛》2000年第3期;2000年武汉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

过人,有文武识度,西夏之任,无出温者”[3](卷77《何充传》)。

当时丹阳尹刘提出,桓温出任荆州,其才固然足以稳定局势,但他有野心,此去将“不可复制”,因此“温不可使居形胜地”[3](卷75《刘传》)。

朝廷权衡利害,终以桓温出镇荆州。

桓温死后,当政的谢安重用桓冲镇荆州也不仅仅是从家族利益和平衡政治关系出发,更是出于北方前秦的军事压力[4]。

简言之,用强臣镇守以重荆州是东晋守国的基本要求,甚至是不得不然的选择。

诚如《晋书·明帝纪》卷末所云:“维扬作寓,凭带洪流,楚江恒战,方城对敌,不得不推陈将相,以总戎麾。

”重荆州之举在维护东晋政权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淝水之战前夕,东晋在荆州方面有兵力十数万,在桓冲的指挥下,凭借江汉地理形势阻止秦军沿长江、汉水顺流而下,使谢安得无来自上、中游的军事威胁,从而能够集中力量对付淮水一线的秦军。

东晋淝水之战的胜利,是桓、谢二家或曰荆、扬二州共御外敌的结果。

换言之,没有荆州的策应,东晋不大可能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

东晋屡屡出现荆扬之争,缘于荆州强藩的长期存在。

朝廷也曾试图削弱或控制荆州,然收效甚微,就是因为它不仅仅与当时“王与马,共天下”式的政治结构分不开,更与荆州在南北分裂、对峙形势下的重要战略地位相关。

东晋要解决荆扬之争就必须削弱荆州,而要保卫政权的安全,又必须重荆州。

研究者指出,兵强地广的荆州,曾多次对建康朝廷构成严重威胁,但一个强大的荆州,无论对于稳定门阀联合统治的东晋政权,还是对于防御北方攻侵,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方家指出,“一般说来,荆州还不至于对朝廷构成致命的威胁,而且总的看来它对朝廷的拱卫作用乃占主流地位”[5]。

两害相权取其轻,东晋宁愿出现荆扬之争也不能或不敢削弱荆州。

南方政权要解决荆扬之争,前提条件是要解决长江中游地区对北方的军事防御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整个东晋时期都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荆扬之争自然贯穿东晋门阀政治的始终。

也正因为如此,荆扬之争遂被研究者认为就是门阀政治的产物。

其实,荆州的要重,既然是南北分裂与对峙的形势造成的,那么,只要这一形势不变,荆州“兵强财富,地逼势危”的地位就不会有多大变化,荆州“称兵跋扈”就有可能不断地出现,荆扬之争也就不可避免地要继续下去[6](卷183《州郡十三》“古荆州”)。

所以,表现为门阀斗争形式的“荆扬之争”,在一定意义上只能算是东晋实施中间地带战略的副产品而已。

二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代晋建宋而皇权渐趋重振,日渐上升的皇权不愿意荆州跋扈的形势继续存在。

又,晋末宋初,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军事争端,荆州受到严重削弱,当地有影响的门阀人物受到沉重打击;北方也自前秦瓦解后,重新陷入动荡中,暂时难以构成对南方的威胁,南北之间争夺中间地带的形势暂不存在。

这些成为刘宋着手解决荆州问题的基本前提。

宋武帝刘裕总结东晋的某些门阀大族以荆州为根据地,控制上游强兵以压制建康中枢的经验教训,力图收荆州之权于皇室。

故早在准备篡晋时,他就因荆州刺史刘毅“不能居下,终为异端”而先加诛讨。

又因继任的司马休之“宗室之望,又得江汉人心”,他再次兴兵诛除[2](卷2《武帝纪中》)。

刘裕立国伊始,即下决心整顿荆州,以解决“荆扬之争”。

刘宋乃至南朝解决荆扬之争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派宗王出镇荆州[7]。

《宋书·何尚之传》传末史臣曰:“江左以来……荆扬二牧,事同二陕。

”盛弘之《荆州记》亦称:“自晋室东迁,王居建业,则以荆扬为京师根本所寄,荆楚为重镇,上流之所总,拟周之分陕,故有西陕之号焉。

”这里的“分陕”取西周“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夹辅王室之义[8](卷15《州郡志下》),强调的是以宗室分镇荆、扬。

《宋书·南郡王义宣传》载,刘裕以荆州“上流形胜,地广兵强”,“遗诏诸子次第居之”。

《宋书·临川王刘义庆传》亦载,“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高祖使诸子居之”,规定必委派诸子及宗室镇荆州。

宋武帝逝世后,文帝遵而行之,以彭城王刘义康为荆州刺史,而“总录百揆,兼牧畿甸”,却由王弘。

平陆令河南成粲写信给王弘,以为“势之所重,非亲不居,是以周之宗盟,异姓为后,权轴之要,任归二南。

斯前代之明谟,当今之显微”。

他认为刘义康“宜入秉朝政,翊赞皇猷”;竟陵王刘诞、衡阳王刘义季“春秋已长,又宜出据列藩,齐光鲁、卫”。

王弘遂固请退位[2](卷42《王弘传》)。

文帝遂以刘义康为司徒,总录百揆。

王弘死后,他又以义康领扬州刺史。

自刘义康入相,荆州则由江夏王刘义恭、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南郡王刘义宣次第出镇。

刘宋60年间,任荆州者主要为皇子及宗室,除上列以外,尚有宜都王义隆、衡阳王义季、临海王子顼、山阳王休祐、巴陵王休若、建平王景素、武陵王赞等。

异姓任荆州者只有谢晦、朱修之、沈攸之三人,而谢晦反对已掌握中央政权之宋文帝,沈攸之反对准备篡夺刘氏政权之齐高帝,皆据荆州起事后,失败而死。

刘宋以宗王出镇荆州的政策,在齐、梁两代,也得到遵行[9](“东晋南朝地理形势与政治”条)。

刘宋以宗王出镇荆州,是在晋宋之际门阀势力走向衰落、皇权得到加强的政治背景下出现的,宗王出镇使东晋高门雄踞上流与建康中枢对峙的时代由之而终结[10](p1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