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语言学概论第十一章语言与民族文化真题习题集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概论第十一章语言与民族文化习题、真题集锦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便把“世”改为“代”,把“民”改成“人”,这是为了( A ) p336
A.避讳 B.图吉利 C.讨口彩 D.自谦
2.“爱人”是一种( C )P337
A.自称
B.面称
C.旁称
D.谦称
3.汉语中“罗汉、菩萨、塔、阎罗”等词的出现,是因为( D )p341-342
A.儒家学说的兴盛 B.道教的兴起
C.名教的影响 D.佛教的传入
4.下面关于语言和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p328
A.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
B.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
C.语言是唯一的民族标志,它与民族是一一对应。
D.民族文化有一定推动力量,可能影响语言的形式
5.中国叫“绥远、定远”之类名字的地方,往往当年( C )p336
A.水草丰美 B. 山川秀丽
C.曾发生战乱后被抚平 D.人口特别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面关于“词语中的文化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BCE )P333
A.从汉字可以看出古代生产方式的沿革
B.从词语的来源可以发现民族文化的踪迹
C.从词语的构造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特征
D.汉字反映了古代风俗制度的变化
E.从词语的意义引申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术语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物质文化:p325
2.文化局限词语:p331
3.吉祥话:p336一般靠“词语谐音”来“讨口彩”,如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称谓语:p337称谓语可以分为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它实际上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随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其变化也最能体现文化背景和时代色彩。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分析下面汉字是怎样从形音义等特征上反映汉民族文化的,以及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民族文化。P332-335
1.逐:形像一头野猪在前面奔跑,一个人在后面追赶;
2.射:
3.陷: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语言与民族文化的这种互相联系、区别和互相作用。p328
联系(语言就是一种文化):(1)二者都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有别于其他动物。(2)二者都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获得的。(3)二者在一个民族或社会内部都具有共享性,并不属于个人。(4)二者都具有符号作用和象征意义。(5)二者都具有约定性和权威性,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违反。
区别(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并非所有的文化现象都与语言直接相关。(2)有些文化现象(音乐、绘画)实际上必须通过广义语言形式(听觉、视觉)来表现。(3)排除以上两种情况,剩下的文化和语言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作用:(1)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精神。
(2)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文化。
(3)民族文化有一定的推动力量,可能影响语言的形式。
2.民族文化对语言内部词义形成的影响。p344
3.举例说明物质生活对语言表达的影响。p347-348
答案:物质生活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理条件、物质生产和生活习惯等方面:(1)地理条件的差异影响到语言表达
比喻新生事物:汉语“雨后春笋”—俄语“雨后蘑菇”
比喻坚强不屈:汉语用“青松”—英语用“栎树”
汉语、英语中“西风”的感情色彩和象征寓意
(2)物质生产的特点影响到语言表达
汉语中多用“蚕桑丝绸”比喻纯洁、缠绵、持久的爱情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3)生活习惯的不同影响到语言表达
中国人打招呼问吃;英国人打招呼谈天气。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举例说明借词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交流的。P341-342
答:借词或者外来词是一种语言中语汇的重要组成成分,各种语言都通过翻译或借用外族语言而大量吸引外来词。不用语言或方言的相互借用是民族文化交流的最直接的反应。
从一个角度看,由于借词往往集中在某些特定领域,因此从词语的借用就可以发现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内容。比如,我国唐代盛行的舞蹈和乐曲名称“剑器、混脱、胡旋”等借词是受西域“胡乐、胡戏”影响而产生的,这反应了当时汉族与西域民族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交流。
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借词可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语言中借入的,因而从词语的借用也可以观察到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以汉语为例,随着汉代开辟了西域交通,汉语从西域诸国借入了“葡萄、石榴、菠萝、狮子、骆驼、玻璃、琵琶”等一批词;汉代以后又随着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的翻译,从梵语借入了“佛、菩萨、罗汉、阎罗、夜叉”等一大批词。从借词的历史层次,就可以考察不同民族相互交往的历史,可以了解伴随着社会接触的语言间相互接触的历程。
有时候一种语言中并不是没有表示某个事物或概念的词语,但是人们却仍然宁可再借用外来的词语,甚至可能最终会用外来词语取代本民族固有的词语。比如本来已有“出租汽车,公共汽车”等词语,却还要使用“的士,巴士”;本来大家都说“再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喜欢说“拜拜”;等等。这些外来词表面上看来自广州或香港的粤语,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来自英语。这种现象是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的领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