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田单混播草地地上_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动态及其相关性分析
云南冬闲田种植牧草主要农艺性状与生产性能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n i v e r s l t y ,Y u n n a n K u n mi n g 6 5 0 2 0 1 , C h i n a ; 4 . Y u n n a n Ac a d e m y o f G r a s s l a n d nd a A n i ma l S c i e n c e ,Y u n n a n K u n m i n g 6 5 0 2 1 2, C h i n a )
6 5 0 2 0 1 ; 4 .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 5 0 2 1 2 )
要: 为筛选最适宜在云 南亚热带地 区冬 闲田种植的优 良牧草品种,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研 究 了生长 在云 南亚热带地 区冬 闲田
的2 4个牧草品种的生产性能。结果表 明: 农艺性状中根 系入土深度对 的贡献最 大, 其次是株高和茎叶比 , 鲜干 比贡献最小。 筛选
西
46 4
南
农
业
学
报
2 0 1 3年 2 6卷 2期
V 0 1 . 2 6 No . 2
S o u t h w e s t Ch i n a J o u na r l o f A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文章编号 : 1 0 0 1 — 4 8 2 9 ( 2 0 1 3 ) 0 2— 0 4 6 4— 0 6
Ab s t r a c t: Re l a t i o n a l g r a d e a n a l y s i s o f g r e y t h e o r y wa s u s e d t o s t u d y t h e p r o du c t i v e p e fo r r ma n c e o f f o r a g e p l a n t e d i n t h e wi n t e r f r e e f a r ml a n d o f Yu n n a n s u b t r o p i c s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l e n g t h o f r o o t h a d t h e h i s h e s t e f e c t o n h a y g r a s s y i e l d,p l a n t h e i g h t a n d s t e m・ l e a f r a t i o wa s
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与养分利用策略研究
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与养分利用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草地植被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与养分利用策略对其生存和繁衍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特点、养分循环与利用策略以及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特点是其适应不同生境环境的重要体现。
草地植物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其生物量分配模式会发生一定变化。
在光照充足、水分较多的环境下,草地植物普遍表现出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加、地下部分生物量减少的分配方式,以更好地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而在光照不足、水分限制的环境下,则表现出地下部分生物量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减少的分配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干旱胁迫。
这种生物量分配特点使草地植物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的环境压力,提高生存率和繁衍能力。
其次,养分循环与利用策略是草地植物维持良好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
草地植物通过根系和真菌共生体系与土壤中的养分进行交换和吸收。
根系的分泌物和根际真菌能够促进养分的溶解和矿化,增加养分的利用效率。
同时,草地植物还通过叶片凋落和枯死根系的分解,将养分释放回土壤中,为后续生长提供养分。
此外,草地植物还能够通过克隆繁殖和根状茎的伸长等方式,扩大养分的吸收面积和吸收量。
通过以上策略,草地植物能够高效利用土壤中的养分资源,维持其生长和发育所需,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草地植物在应对环境变化方面具有一定的适应策略。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高温等环境压力的增加,草地植物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这些环境压力,草地植物会采取多种策略。
例如,一些草地植物通过增加根系的分布范围和根系的质量来增强抗旱能力。
同时,一些耐旱植物通过减少叶片表面积和增加叶片厚度,降低水分蒸腾速率,减少水分流失。
此外,草地植物还能够通过调节养分的分配比例,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与养分利用策略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并且在应对环境变化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适应能力。
藏东南高寒地区人工草地建植初期生物量研究
藏东南高寒地区人工草地建植初期生物量研究吕富成;王孙高;王小丹【摘要】针对藏东南山区过度放牧和植被破坏的问题,以芒康地区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依据当地的水热条件,从2014年4月到2015年9月选用4种牧草进行两两混播和单播的试验,研究一年多来牧草的产量变化、生物量的分配以及不同牧草之间的混播效果.结果表明:1)在生物量上,单播的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总生物量最大,分别为(228.80 ±26.61)和(225.47±62.85) g/m2;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老芒麦的总生物量最大,为(217.47 ±54.48) g/m2.2)10种牧草组合的人工草地地下生物量在垂直方面上均呈倒金字塔特征,即上层根系生物量较大,越往下层生物量越少,0 ~15 cm的生物量占地下总生物量的比例介于63.21%~88.17%,其中燕麦+垂穗披碱草组合的人工草地在0~15 em的生物量所占的比重最大,为88.17%.3)10种牧草组合的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呈高度线性相关(R =0.83,P<0.05).4)从根冠比上看,在单播草地中,根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老芒麦、燕麦和垂穗披碱草,根冠比差异不明显;在混播草地中,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燕麦+紫花苜蓿以及紫花苜蓿+老芒麦组合的草地根冠比较大,介于2.40~ 2.60,其中紫花苜蓿+垂穗披碱草根冠比最小,仅为0.82,显著低于除燕麦+老芒麦以外的其他混播组合草地.%Taking artificial grassland in the alpine region as a studyobject,according to local environment,we chose four kinds of forage species make experiments in different sowing methods.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1) In the single sowing experiment,the total biomass of Elymus nutans and Elymus sibiricus are highest,(228.80 ± 26.61) and (225.47-± 62.85) g/m2,respectively.In the mixed sowing experiment,the total biomass of Medicago sativa + Elymus sibiricus is highest.2) The belowgroundbiomass of the 10 kinds of vegetation in profile show a "T" shape,0 ~15 cm root biomass account for the total belowground biomass ratio between 63.21%~88.17%.In other words,the root biomass in upper soil depth is larger,the root biomass in deep soil profile is less.The percentage of 0 ~ 15 cm root biomass ofAvena sativa +Elymus nutans is the highest,is 88.17%.3)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the artificial grassland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belowground biomass,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linear regression is 0.83.4) The root-top ratio in single sowing grassland from large to small are Medicago sativa,Elymus sibiricus,Avena sativa,Elymus nutans,the difference among them are not obvious.In the mixed sowing grassland,the root-top ratio of Elymus nutans + Elymus sibiricus,Medicago sativa + Avena sativa,Medicago sativa + Elymus sibiricus are bigger,between 2.40 and 2.60,the root-top ratio of Elymus nutans + Medicago sativa is smallest.【期刊名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0)003【总页数】7页(P385-391)【关键词】人工草地;生物量;植被恢复【作者】吕富成;王孙高;王小丹【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电建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81;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29;Q948.15高寒草地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1],具有保护物种多样性、提供畜牧资料、调节气候、固碳释氧、休闲旅游等多重服务功能,对于生境严酷地区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2].藏东南高寒牧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许多大江大河流经于此,是西藏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该区域海拔高,气候严寒,草地面积大,放牧条件好,牧草营养价值高,具有营养成分“三高一低”(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而粗纤维含量低)和牧草热值较高的特点[3],但牧草生长期短,初级生产力普遍较低[4],牲畜的营养需求与牧草供给的季节性不平衡十分突出,冬春缺草成为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人工草地作为草地经营的高级形式,是在人为措施的强力干预下,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和一定的经济利用目标,选择适宜的草种而建立的人工植物群落[5].在退化的草场建植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是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植被盖度、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6-8].当前研究主要从播种方式[9-11]、干扰条件[12-15]、建植时间[6,16-18]以及施肥[7,19-20]等方面探讨人工草地种植过程的关键驱动因子[21].近年来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草场保护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有关藏东南地区人工草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结合芒康地区的水热条件,选用4种牧草进行混播和单播的试验研究,通过对生物量的测定数据来分析适宜的牧草组合,以期为当地的放牧业发展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场位于芒康县如美镇卡均村,地理坐标为29°43′N,98°27′E,海拔介于3 600~3 800 m,距离县城约25 km,地形坡度为5°~20°,属于高原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平均年降水量485 mm,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寒冷而干燥,年平均温度3.50 ℃,1月份平均温度-6.30 ℃,7月份平均温度11.50 ℃,全年有霜期270 d.植被主要为川滇高山栎灌丛和高山草甸.主要的土壤类型有高山褐土、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等.2.1 样地设置与采样时间试验样地面积为15 hm2,筛选出适合在芒康地区种植的4种牧草为燕麦(Avena sativ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进行两两混播与单播,形成了10个处理组合,每个小区面积为2 m×6 m,3次重复.播种方式为条播,行距为30 cm.2014年4月进行播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播种量均为30 kg/hm2,紫花苜蓿播种量为15 kg/hm2,燕麦为150 kg/hm2,苜蓿种子用砂纸摩擦处理.混播播种量占各自单播量的50%,播种深度为3 cm.播种后施磷酸二铵120kg/hm2(质量分数含N18%,P2O546%,),加上适量的水进行灌溉,促进种子萌发和生长.播种之前先对试验场基底进行耕犁,使之形成10~15 cm的疏松土层,提高土壤保水性和促进种苗根系生长.2.2 取样方法在试验场每个处理样地内随机设置3个0.5 m×0.5 m的小样方,取植物群落样品.植物样品采集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齐地刈割植物地上部分并装入编号信封内,然后用铁锹挖出根系0~15 cm和15~30 cm土柱(含根),装入布袋带回实验室.2.3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在实验室内把土样用水泡软后,倒入孔径为0.18 mm的筛网,用水冲洗,重复几次,直至把根系完全冲洗干净为止,然后将干净的根系放入信封中.植物样品在105 ℃下杀青15 min后,在烘箱内(65 ℃)烘干至恒重,测定其生物量,精确到0.01 g.2.4 数据分析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并用SPSS 19.0软件对10种不同牧草组合的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用最小显著差异法(方差齐性)进行多重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关系.图形采用Origin 8.5进行绘制完成,如图1,其中“·”代表回归在0.05水平上的显著性,每一点代表一种牧草组合.3.1 不同牧草组合的生物量由表1可知:单播草地中,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的总生物量最大,分别为(228.80±26.61)和(225.47±62.85) g/m2;紫花苜蓿和燕麦总生物量最小,为(96.80±19.00)和(41.87±6.03) g/m2,显著低于单播前2种牧草(P<0.05).在混播草地中,紫花苜蓿+老芒麦的总生物量最大(217.47±54.48)g/m2,接下来是紫花苜蓿+老芒麦、燕麦+垂穗披碱草、燕麦+老芒麦,总生物量均大于150 g/m2,最后是燕麦+紫花苜蓿、紫花苜蓿+垂穗披碱草,总生物量均小于100 g/m2,显著低于紫花苜蓿+老芒麦的总生物量(P<0.05).3.1.1 不同牧草组合的地上生物量 4种牧草在单播和混播的情况下,地上生物量差异很大(见表1).由表1所示,在单播草地中,地上生物量从大到小为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紫花苜蓿>燕麦,紫花苜蓿和燕麦地下生物量分别为(31.20±7.55)、(16.13±2.87) g/m2,与前2种单播牧草的差异极显著(P<0.01).比较混播草地地上生物量发现,紫花苜蓿+老芒麦的地上生物量最大,为(61.20±4.61) g/m2,燕麦+紫花苜蓿组合的人工草地显著低于其他5种组合的地上生物量(P<0.05),其余4种牧草组合地上生物量在40~60 g/m2.3.1.2 不同牧草组合的地下生物量不同播种方式下地下生物量差异也比较大, 在单播草地中,垂显著(n=3).穗披碱草和老芒麦的地下生物量相近,分别为(125.60±13.39)和(153.47±56.80)g/m2,其次为紫花苜蓿的地下生物量,为(65.60±15.23) g/m2,燕麦地下生物量为(25.73±4.13) g/m2,显著低于老芒麦的地下生物量(P<0.05).在混播草地中,老芒麦+紫花苜蓿组合地下生物量最发达,达到(156.27±50.15) g/m2,其次为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燕麦+垂穗披碱草,地下生产量达到120 g/m2以上,紫花苜蓿+垂穗披碱草的地下生物量最小,仅为(38.67±2.47) g/m2,显著低于紫花苜蓿+老芒麦的地下生物量(P<0.05).3.2 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本研究中所有的牧草组合的地下生物量都主要集中在0~15 cm,占地下总生物量的比例介于63.21%~88.17%(见表2).在单播草地中,垂穗披碱草和燕麦在不同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燕麦0~15 cm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较低(63.21%),显著低于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同一土层的生物量(P<0.05),其他3种单播牧草0~15 cm根系生物量占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均大于80%.在混播草地中,燕麦+紫花苜蓿和紫花苜蓿+披碱草2种牧草组合地下生物量在不同土层存在显著差异(P<0.05).燕麦+垂穗披碱草组合的人工草地0~15 cm根系生物量所占的比重最大,为88.17%,显著高于紫花苜蓿+垂穗披碱草同一土层的生物量(P<0.05),其余的混播草地0~15 cm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在70~80%之间.单播和混播草地中15~30 cm的根系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总的来看,所有牧草的地下生物量的剖面分布倒金字塔特征,即浅层地下生物量很大,深层地下生物量逐渐降低.3.3 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关系植物的生长过程是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共同作用的.本研究通过对10种牧草组合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见图1),发现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0.05),线性回归相关系数为0.83.说明亚高山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即地上生物量越大,地下生物量也随之增加.此外,在单播草地中,根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老芒麦、燕麦和垂穗披碱草的根冠比,依次为2.40、2.04、1.67、1.30,4种单播牧草根冠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混播草地中,燕麦+老芒麦根冠比最大,为1.68,紫花苜蓿+垂穗披碱草根冠比最小,仅为0.82,显著低于前者,见图2,其中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在P=0.05水平下,不同牧草类型根冠比差异显著(n=3):PJC为垂穗披碱草;LM为老芒麦;MX为紫花苜蓿;YM为燕麦.4.1 讨论培育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是解决藏东南地区草畜供求矛盾、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22].建立豆科+禾本科混播草地是提高草地生产力的基本方法[23-24],对于豆禾混播草地,其最大优势在于豆科植物的生物固氮作用,使牧草有较好的适口性和提高草地的生产力[25-26].郭孝[27]在河南进行豆禾混播试验发现,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返青早、生长快、成熟早、绿期长等优势.本研究发现,豆禾混播草地中,紫花苜蓿+老芒麦的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均为最高,仅次于单播的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原因在于苜蓿与禾本科类有较好的相容性,只要组合比例适当,可建成较稳定的人工草地群落[24].另外,苜蓿秋季枯黄时间较晚,可以延长家畜的放牧时间,因此混播草地的利用时间长于单播草地[28].草地地下生物量是指存在于地表下根系和根茎生物量的总和,是总生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9].地下根系具有固定支持植物躯体,调节植物生长,贮存营养物质,供给地上部分水分需求等功能,对地上生物量的形成和植物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30].在高寒地区,牧草地下净生产量要占总净生产量的80%以上[31].另外,地下生物量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差异性,即根系生物量在空间梯度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32].本文对4种牧草单播和混播发现:亚高山人工草地地下生物量在剖面呈“倒金字塔”特征,即上层根系生物量较大,越往下层根系生物量越少,与前人的研究[30,33]一致.同时,草地地下生物量都主要集中在0~15 cm,占地下总生物量的比例介于63.21%~88.17%,其中燕麦+垂穗披碱草组合的人工草地所占的比重最大,为88.17%.这是由于土壤养分也主要分布在0~15 cm,使得表层土壤中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供植物根系吸收利用,故相比于营养贫乏的深层土层在表层土壤中提高根系投资比例无疑收益更高[34].在高海拔地区,土壤表层温度变化较大,深层土壤热量不足且砾石含量较高,从而限制根系向纵深生长[35].陈生云等[36]对青藏高原各类高寒草地发现,地下生物量对总生物量的贡献最大,且在0~10 cm集中分布,约占地下生物量的90%;同时,Yang Y.等[37]对青藏高原112个点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0~10 cm的根系生物量占地下生物量分别为86%和90%.本研究的研究区是单个地点的取样研究,而前两者的研究是基于青藏高原大尺度的研究,区域的空间异质性是造成差异的原因.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构成了一个比例协调且与环境相适应的整体.本研究发现,亚高山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显著正相关,线性回归相关系数为0.83,这与王启基等[38]和王根绪等[39]对高寒草地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的结论一致,也符合植物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呈正相关的普遍观点.另外,本研究发现,在单播草地中,根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老芒麦、燕麦和垂穗披碱草,根冠比差异不明显;在混播草地中,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燕麦+紫花苜蓿以及紫花苜蓿+老芒麦组合的草地根冠比较大,介于2.40~2.60,其中紫花苜蓿+垂穗披碱草根冠比最小,仅为0.82,显著低于除燕麦+老芒麦以外的其他混播组合草地.主要原因是该地区降水量较少,植被需要发达的根系去获取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4.2 结论 1) 本研究中,4种牧草和10种播种方式下,紫花苜蓿+老芒麦的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是混播草地中最大的,因此可能是该地区人工建植混播草地中最理想的牧草组合.2) 在垂直方向上,4种牧草组合的地下生物量在剖面呈“倒金字塔”形,即上层根系生物量较大,越往下层根系生物量越少.本试验中人工草地的地下生物量都主要集中在0~15 cm,占地下总生物量的比例介于63.21%~88.17%,其中燕麦+垂穗披碱草组合的人工草地0~15 cm的地下生物量占地下总生物量的比例最高. 3) 本文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随着地下生物量的增长,地上生物量也相应呈增大的趋势.4) 在根冠比上,单播草地的根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老芒麦>燕麦>垂穗披碱草,根冠比差异不明显;在混播草地中,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燕麦+紫花苜蓿以及紫花苜蓿+老芒麦组合的草地根冠比较大,介于2.40~2.60,其中紫花苜蓿+垂穗披碱草根冠比最小,仅为0.82,显著低于除燕麦+老芒麦以外的其他混播组合草地.致谢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洪江涛博士和博士生杜子银、马淑琴在实验中提供了帮助,谨致谢意.【相关文献】[1] 李文华.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及优化利用模式[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2] 赵同谦,欧阳志云,郑华,等.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 生态学杂志,2004,23(6):155-160.[3] 王秀红,郑度.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 资源科学,1999,21(6):38-42.[4] 王宏辉,李瑜鑫,王建洲,等. 藏东南地区草地资源与营养评价[J]. 草业科学,2010,27(1):56-59.[5] 侯宪宽,董全民,施建军,等. 相同建植年限2种类型人工草地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J]. 草地学报,2014,22(5):961-965.[6] 王长庭,曹广民,王启兰,等. 三江源地区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特征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2426-2431.[7] 顾梦鹤,王涛,杜国祯. 施肥对高寒地区多年生人工草地生产力及稳定性的影响[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6):59-63.[8] 李海,朱春玲,安沙舟,等. 不同建植期混播草地群落特征的年际动态[J]. 草业科学,2013,30(3):430-435.[9] 王平,王天慧,周雯,等. 禾-豆混播草地中土壤水分与种间关系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3):653-658.[10] 杨恒山,刘江,张宏宇,等. 不同播种方式下苜蓿与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的小气候特征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2009,30(2):175-179.[11] 邰继承,杨恒山,范富,等. 播种方式对紫花苜蓿+无芒雀麦人工草地浅剖面土壤C、N分布及储量的影响[J]. 草业学报,2010,19(6):41-45.[12] 包国章,陆光华,郭继勋,等. 放牧、刈割及摘顶对亚热带人工草地牧草种群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8):1327-1331.[13] 毛培胜,韩亮亮,王新国,等. 不同放牧制度对老芒麦人工草地和羔羊体重的影响[J]. 草业科学,2007,24(11):66-69.[14] 朱兴宏,张英俊,朱晓艳,等. 放牧强度对南方人工草地和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简报)[J]. 草地学报,2009,17(1):128-130.[15] 赵帅,张静妮,赖欣,等. 放牧与围封对呼伦贝尔针茅草原土壤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影响[J]. 中国草地学报,2011,33(1):71-76.[16] 王长庭,龙瑞军,施建军,等. 高寒地区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群落垂直结构和生产力变化的研究[J]. 中国草地学报,2005,27(5):16-21.[17] 王长庭,龙瑞军,王启兰,等. 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代人工草地群落演替与土壤养分变化[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15(6):737-744.[18] 冯瑞章,周万海,龙瑞军,等. 江河源区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磷和磷酸酶活性研究[J]. 草业学报,2007,16(6):1-6.[19] 文亦芾,蒋文兰,冉繁军,等. 云贵高原红壤退化人工草地土壤肥力变化与有效施肥技术研究[J]. 草业学报,2002,11(1):84-90.[20] 李青云,施建军,马玉寿,等. 三江源区人工草地施肥效应研究[J]. 草业科学,2004,21(4):35-38.[21] 田育红. 干扰我国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600-15602.[22] 霍成君,韩建国,洪绂曾,等. 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J]. 草地学报,2001,9(4):257-264.[23] 杨春华,张新全. 人工建植混播草地技术研究[J]. 草业科学,2003,20(3):42-46.[24] 张永亮,张丽娟.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及单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研究[J]. 中国草地学报,2006,28(5):23-28.[25] MCBRATNEY J M. Productivity of red clover grown alone and with companion grasses over a four-year period[J]. Grass & Forage Science,1982,36(4):267-279.[26] MCBRATNEY J M. Productivity of red clover grown alone and with companion grasses; further studies[J]. Grass & Forage Science,1984,39(2):167-175.[27] 郭孝. 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混播草地生长动态的研究[J]. 家畜生态学报,2004,25(2):29-31.[28] COOKE D A, BEACONSE K, DAWLEY W K, et al. Pasture productivity of two grass-alfalfa mixtures in northeastern Saskatchewan[J]. Canadian J Plant Science,1965,45(2):162-168.[29] 黄德华,陈佐忠,张鸿芳. 贝加尔针茅、克氏针茅、线业菊草原地下生物量的比较研究[C]//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第2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0] 鄢燕,张建国,张锦华,等. 西藏那曲地区高寒草地地下生物量[J]. 生态学报,2005,25(11):2818-2823.[31] 李英年. 高寒草甸植物地下生物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周转值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1998(1):36-38.[32] 宇万太,于永强. 植物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01,12(6):927-932.[33] 马星星,鄢燕,鲁旭阳,等. 藏北高寒草地地下生物量特征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J]. 生态环境学报,2016,25(2):189-195.[34] 黄德青,于兰,张耀生,等.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地下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草业学报,2011,20(5):1-10.[35] 蒲继延,李英年,赵亮,等. 矮嵩草草甸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 草地学报,2005,13(3):238-241.[36] 陈生云,赵林,秦大河,等.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生物量[J]. 冰川冻土,2010,32(2):405-413.[37] YANG Y, FANG J, JI C, et al.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llocation in Tibetan grasslands[J]. J Vegetation Science,2009,20(1):177-184.[38] 王启基,周兴民,张堰青,等. 高寒小嵩草草原化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生物量[J]. 植物生态学报,1995,19(3):225-235.[39] 王根绪,胡宏昌,王一博,等.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典型高寒草地生物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冰川冻土,2007,29(5):671-679.。
中国草地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
中国草地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
胡中民;樊江文;钟华平;韩彬
【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2005(24)9
【摘要】在草地生态学研究中,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地下部分无论是生理功能还是对草地植被碳蓄积贡献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综述了中国当前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包括草地地下生物量的测定方法,草地地下生物量的垂直空间分布规律,年度季节动态,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关系及动态,以及影响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环境因子和人为因子。
最后提出了我国草地地下生物量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7页(P1095-1101)
【关键词】草地;地下生物量;地下生产力;根系;全球变化
【作者】胡中民;樊江文;钟华平;韩彬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2
【相关文献】
1.中国草地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关系分析 [J], 马安娜;于贵瑞;何念鹏;王秋凤;彭舜磊
2.中国草地生物量地上-地下分配格局:基于个体水平的研究 [J], 王亮;牛克昌;杨元合;周鹏
3.中国草本植物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 [J], 王紫;蒋志荣;赵锦梅;杨鹏
4.放牧强度对草地地下生物量影响的国内研究进展 [J], 袁璐;吴文荣;黄必志
5.中国近30年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J], 杨荣荣;兰垚;张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根冠比及其影响因素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根冠比及其影响因素马文红;方精云【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6(42)6【摘要】温带草地大部分生物量分布在地下,地下生物量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利用根冠比(R∶S)和地上生物量来估算地下生物量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但目前缺乏根冠比的数据。
本研究利用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生物量实测数据,分析了R∶S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1)内蒙古温带草原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35.3、775.2g.m-2,不同草原类型生物量差异显著,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56.6、133.4和196.7g.m-2,地下生物量分别为301.0、688.9和1385.2g.m-2。
(2)研究区3种草原类型的R∶S差异较小,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R∶S中值分别为6.7、5.3和5.2,总体上,内蒙古温带草地的R∶S为6.3。
(3)R∶S与年均温、年降水和土壤含水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总页数】5页(P774-778)【关键词】温带草原;根冠比;年均温;年降水;土壤含水率【作者】马文红;方精云【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生态学研究与教育中心,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14【相关文献】1.生物进化论——内蒙古温带草原的根冠比及其影响因素 [J], 马文红;方精云2.内蒙古温带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 [J], 彭晓茜;王娓3.水氮添加对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植被氮含量季节和年际动态的影响 [J], 郭群4.氮添加对内蒙古温带草原优势物种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J], 娜日格乐;盛芝露;和克俭;黄永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湖北岸草甸草原牧草生物量季节动态研究
青海湖北岸草甸草原牧草生物量季节动态研究朱宝文;周华坤;徐有绪;李英年;唐凯【期刊名称】《草业科学》【年(卷),期】2008(025)012【摘要】2007年5-9月在青海湖北岸的高寒草甸草原,定位研究天然草地地下、地上和总生物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天然牧草地上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生长季呈单峰曲线,生育初期地上生物量最小,8月中旬达到最大值,为223.0 g/m2;地下生物量空间分布为倒金字塔型,0~10 cm层地下生物量占地下生物总量的65%,0~10、10~20和20~40 cm层牧草地下生物量在5-9月均表现为"N" 型变化规律;地下生物量周转值为0.45;在生长期内地下生物量的积累远远大于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地下生物量峰值也比地上生物量峰值提前;群落根冠比先降后升,平均值为16.1.【总页数】5页(P62-66)【作者】朱宝文;周华坤;徐有绪;李英年;唐凯【作者单位】青海省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青海西海810200;青海省刚察县气象局,青海刚察812300;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00;广东省潮州市气象局,广东潮州521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40.91【相关文献】1.青海湖北岸不同类型退耕还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特征研究 [J], 刘玉;马玉寿;李世雄;郑伟;杨时海2.蚂蚁扰动对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群落结构影响 [J], 陈骥;曹军骥;张思毅;樊云龙;王小菲;魏永林3.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非生长季土壤呼吸对温度和湿度的响应 [J], 陈骥;曹军骥;魏永林;刘吉宏;马扶林;陈迪超;冯嘉裕;夏瑶;岑燕4.青海湖北岸天然草场生物量季节变化初探 [J], 朱宝文;周华坤;徐有绪;李英年5.草甸草原12种牧草生长发育规律和草群地上生物量变化动态研究 [J], 许志信;曲永全;白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草地植被的生物量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草地植被的生物量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草地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占据了陆地面积的30%。
同时,草地也是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群落。
草地植被的生物量动态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草地植被生物量动态的基本规律1. 季节变化规律草地植被生物量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一般来说,春季和夏季是生物量增长的高峰期,秋季是生物量减少期,冬季生物量可以维持在稳定水平。
这样的季节变化规律与气温、降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2. 气候区域变化规律草地植被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也随气候区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不同气候区域,草地植被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生物量水平也不同。
比如,热带草原的生物量高而丰富,而温带草原的生物量低且寡少。
3. 土壤养分变化规律草地植被生物量的变化除了受到气候因素影响外,还和土壤养分的变化密切相关。
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物量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例如,土壤中的有机碳、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增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从而提高草地植被的生物量。
二、草地植被生物量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草地植被生物量的变化与气候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生物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温变化影响气温是影响草地植被生物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气温都会对草地植被的生长及生物量增长产生影响。
比如,过高的气温会导致草地植被的蒸腾过多,增大水分消耗量,从而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形成生物量减少。
过低的气温则会影响草地植被的生长,进而影响植被的生物量变化。
2. 降雨量变化影响降雨量是影响草地植被生物量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草地植被对水分的需求非常重要,适宜的降雨量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加草地植被的生物量。
但是,过多或过少的降雨都会影响草地植被的生长和生物量。
过多降雨会导致地面积水而影响根系呼吸与生长,过少降雨则会导致草地植被生长的限制。
灌水对冷季型混播草坪生物量的影响
灌水对冷季型混播草坪生物量的影响梁曦;苏德荣;杨云贵【期刊名称】《草地学报》【年(卷),期】2008(016)001【摘要】研究灌水量(0、200、400、600 mm)对冷季型混播草坪生物量和蒸散量的影响,测定土壤含水率、蒸散量、地上及地下生物量,以期为草坪的节水精准灌溉,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试验中后期,灌水400和600 mm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灌水0和200 mm,但灌水600与400 mm间差异不显著;草坪草根系在0~5 cm层的分布最多,在20~25 cm最少;地下生物量的差异仅存在于浅土层(0~5 cm);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上、地下生物量都呈增长趋势,但前者比后者增长迅速;根茎比呈下降趋势;地上生物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下生物量决定的,决定系数大于0.8;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累计蒸散量增加,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前期累计蒸散量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后期增加缓慢;累计蒸散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上生物量,决定系数大于0.65;地上生物量和累计蒸散量的回归模型为:Y=a×ebX.【总页数】5页(P60-64)【作者】梁曦;苏德荣;杨云贵【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8.4【相关文献】1.遮荫对冷季型混播草坪土壤呼吸速率、温度及生物量的影响 [J], 任健;杨春勐;代微然;宋丽梅;尹以爽2.氮肥对冷季型混播草坪返青期生长特性的影响 [J], 张鹤山;刘晓静;张德罡;邱惠珍;陈建纲;林金宝;谈嫣蓉3.不同光照条件及混播比例对冷季型草坪草混播质量的影响 [J], 赵春莉;刘翰升;周博涛;赵子剑;潘珠峰4.坡向和年限对冷季型混播护坡草坪群落特征和草坪草重要值的影响 [J], 马勇;曾晓琳;刘金平;毛芮;杨小琴5.坡向和建植年限对冷季型混播护坡草坪重要值和生物量退化的影响 [J], 曾晓琳;马勇;刘金平;王大伟;杨小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冬闲田牧草混播对牧草品质及杂草多样性的影响
冬闲田牧草混播对牧草品质及杂草多样性的影响黑麦草、白三叶及紫云英是湖南常见且易于大面积栽培推广的冷季型牧草。
为探讨适合湖南双季稻冬闲田一年生牧草的混播技术,本试验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基地进行了一年生黑麦草与一年生豆科牧草混种效应的研究。
并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混播牧草的生物量、品质及对杂草多样性的影响等参数,并探讨了黑麦草与白三叶与紫云英混播适宜的比例,以期为湖南冬闲田牧草混播模式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如下:1.混播牧草的株高随着黑麦草混播比例的增大而减小、豆科牧草混播比例的增大而增加。
黑麦草、白三叶混播处理下,4月8日、5月8日及6月8日的黑麦草株高范围分别为0.54m-0.72m、0.69m-0.86m、0.90m-1.10m,且在4月8日以前单播黑麦草株高高于混播中的黑麦草株高,主要是前期混播白三叶降低了黑麦草个体的相互竞争所致;黑麦草、紫云英混播处理下,30%黑麦草+70%紫云英混播比例下相较单播黑麦草株高提高最多,4月8日、5月8日及6月8日的黑麦草株高范围分别为0.58m-0.72m、0.77m-0.86m、0.97m-1.12m。
2.较适宜的牧草混播比例能够促进草产量以及营养物质的增加,不同牧草品种和不同混播比例下,牧草总产草量和饲草品质不同。
黑麦草、白三叶混播处理下,30%黑麦草+70%白三叶混播比例下效果较好,相应鲜草产量、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范围分别为24130.56kg/hm2-25914.70kg/hm2、14.24%-18.33%、8.23%-9.34%、15.65%-17.32%;黑麦草、紫云英混播处理下,30%黑麦草+70%紫云英混播比例下效果较好,相应鲜草产量、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范围分别为24813.60kg/hm2-27213.60kg/hm2、14.24%-20.23%、7.35%-9.41%、14.90%-17.59%。
冬闲田单混插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动态及其相关性分析
C YYX U A EUU O M
14 观 测指 标 .
2年1  ̄1 革 与 牧_ 0 第期, 3 业 畜 0 2 6 3
供 试 材 料分 别是 多 花黑 麦草 ( 高 ) 和光 叶紫 特
花苕 。多花黑麦草与光 叶紫花苕按不 同 比例混播 , 共设 7 个处理 ,分别是 :处理 1 ( 多花黑麦草 1 . 3
多花 黑麦草 (0 u u iou . Llm m I l m L i t r f )是 一种喜 湿喜温牧草 ,在我 国最适 于在长江流域诸 省种植I - 1 。 特高多花黑 麦草为 巾早熟型 四倍 体品种 ,云南省 于 20 引入 后 试种 。试 验 结 果证 明 ,该 品种适 应 性 00年 强 ,耐频繁刈割 ,再生迅速 ,产量高 ,植 株高大紧 凑 ,叶肉肥厚 ,叶色浓绿 ,不易倒伏 ,草质 柔软多
间表现 出线性正相关 ,地下生物量 与总 生物量之间的相 关曲线为指数或幂 函数型 ,地 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也呈
现 出指 数 函数 或 幂 函数 关 系
关键词 :冬 闲田 ; 多花黑麦草 ; 光 叶紫花苕; 生物量 ; 动态 ;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S 4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 4 3 2 0 )2 0 0 — 4 6 3 8 0 (0 6 1— 0 10
试验 地位 于 云南 省晋 宁 县新 街 乡 ,地 处 东经
12 3 ,北 纬 2。 4 ,海 拔 182m,属 低 纬 0o 7 4 l 9
度高原 季风气候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光 热资源 充足 ,雨量充 沛而集 中 ,干湿 季节 分明 ,无霜期达
10 2 0d 9 8 ,年 平 均气 温为 1. 53 ,最 冷 月 ( 4 0~l. 1 月)平均气温 7 ℃, . 7 最热月 (月)平均气温 1. 7 9 ℃, 6
贵州冬闲田土种草现状及发展对策
贵州冬闲田土种草现状及发展对策李辰琼;钟理;王舒颖;文克俭【摘要】贵州冬闲田土资源丰富,利用冬闲田土种草可达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缓减草粮争地的矛盾.介绍了贵州冬闲田土的种草概况和现阶段主要的种草模式,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为贵州更快更好发展冬闲田土种草,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38)007【总页数】3页(P157-158,162)【关键词】冬闲田土;种草;现状;前景;贵州【作者】李辰琼;钟理;王舒颖;文克俭【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4.2;S835冬闲田狭义上指的是从当年收稻开始到翌年种稻这时间段闲置的稻田,在贵州地区,闲置时间为185~245d(即当年9月至次年4月)。
据统计,贵州省现有耕地38020km2,其中冬闲田土约21344km2,冬闲田土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1]。
冬闲田土开发利用历来已久,利用方式也复杂多样,如种植传统农作物小麦、马铃薯,经济作物油菜以及果蔬作物萝卜等[2-4];冬闲田养鱼也是一个重要方向[5]。
在“九五”期间,冬闲田土种草配套养畜被列为农业部重点推广的十大畜牧技术项目之一。
随着贵州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冬闲田土种草成为一种新的利用方式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发展。
笔者根据贵州冬闲田土种草发展概况,对现阶段主要的冬闲田土种草模式和冬闲田土种草的前景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为贵州更快更好发展冬闲田土种草、促进贵州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贵州冬闲田土种草概况20世纪80年代,贵州冬闲田土种草以紫云英和苕子等绿肥为主,旨在为田增肥;90年代开始引草入田,进入真正的冬闲田土种草配套养畜阶段。
《2024年植物-土壤反馈对人工混播草地物种共存与群落动态的影响》范文
《植物-土壤反馈对人工混播草地物种共存与群落动态的影响》篇一一、引言在生态学中,人工混播草地是用于实现环境恢复和可持续农业的常见手段。
而在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植物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物种共存与群落动态的维持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植物-土壤反馈如何影响人工混播草地的物种共存和群落动态,以及这些影响的潜在机制和实际意义。
二、植物-土壤反馈的基本概念植物-土壤反馈,主要指的是植物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中植物的根系会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生物过程和养分循环等,从而对自身及同种和异种植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这个过程既涉及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又涉及了土壤中微生物活动以及植物自身生长激素的分泌等生物过程。
三、人工混播草地及其重要性人工混播草地是通过人为方式,将不同的植物种子混合播种在同一土地上,以期形成多样化的植物群落。
这样的草地具有多种优势,如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强大、环境适应性高等。
然而,要实现这些优势,必须确保植物间的共存和群落动态的稳定。
四、植物-土壤反馈对物种共存的影响植物-土壤反馈在人工混播草地的物种共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土壤环境的改变有各自独特的影响,而这种改变又会进一步影响其他植物的生存和生长。
例如,某些植物的根系能通过分泌物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其他植物的成长。
而有些植物的根系则可能分泌有害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抑制作用。
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使得在人工混播草地中,各物种需要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存状态。
五、植物-土壤反馈对群落动态的影响群落动态指的是群落内各物种的数量、分布和演替等变化过程。
植物-土壤反馈对群落动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改变物种的竞争关系:不同的植物通过改变土壤环境来影响其他植物的生存和生长,从而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2. 影响群落的演替:植物-土壤反馈能够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生物过程,从而影响整个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
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与土壤碳循环研究
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与土壤碳循环研究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与土壤碳循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与土壤碳循环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
一、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指的是植物在不同部位之间分配生物量的方式。
一般来说,草地植物的生物量主要分配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
地上部分包括茎、叶和花,而地下部分主要是根系。
生物量的分配对于草地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照、水分和养分等。
光照充足的情况下,草地植物往往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上部分,以便进行光合作用。
而在水分有限的条件下,植物往往将生物量分配到地下部分,以便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此外,养分的供应也会影响生物量分配的方式。
一般来说,养分充足的情况下,草地植物更倾向于将生物量分配到地上部分,以便进行更多的光合作用。
二、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与土壤碳循环的关系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与土壤碳循环密切相关。
首先,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对土壤碳库的积累和释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主要由碳组成,当草地植物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上部分时,有助于增加土壤中有机碳的输入量。
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主要由根系组成,当草地植物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部分时,有助于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的储存量。
其次,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还对土壤碳循环的速率和过程产生影响。
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在植物死亡后会通过腐解过程逐渐释放出碳,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则会通过根系与土壤中的有机碳进行交互作用,影响土壤中碳的循环。
因此,草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会直接影响土壤碳循环的速率和过程。
三、影响草地植物生物量分配与土壤碳循环的因素影响草地植物生物量分配与土壤碳循环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气候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光照、温度和降水等气候条件会直接影响草地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方式,进而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
《2024年植物-土壤反馈对人工混播草地物种共存与群落动态的影响》范文
《植物-土壤反馈对人工混播草地物种共存与群落动态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已经成为了一个紧迫的任务。
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如混播草地,植物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对于物种共存和群落动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植物-土壤反馈对人工混播草地物种共存与群落动态的影响。
二、混播草地的现状和意义混播草地,指将多个草种在同一土地上同时种植。
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提高草地的生态稳定性和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这些混播草地来说,了解并理解植物与土壤的相互影响及其动态变化对于草地的管理和优化具有重大意义。
三、植物-土壤反馈机制植物-土壤反馈是指植物通过改变其根部分泌物、土壤的理化性质等,影响其生存环境的机制。
这些变化可以进一步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从而影响整个群落的动态。
在人工混播草地中,这种反馈机制可能更加复杂和重要。
四、植物-土壤反馈对物种共存的影响首先,不同的植物种类对土壤的利用和改良能力不同,这会影响到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
例如,某些植物可能通过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或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为其他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这种积极的反馈作用有助于促进物种共存。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植物的过度生长可能会占据大量的资源,导致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
这可能是由于它们对水分、养分等的竞争导致的结果。
这时的反馈机制可能会阻碍物种共存。
五、植物-土壤反馈对群落动态的影响群落动态指的是群落中物种的分布、数量、种群增长等的变化过程。
植物-土壤反馈可以影响这些变化过程。
例如,一些植物可能通过改善土壤条件,促进其他种类的生长,从而改变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这种动态变化可能导致群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提高。
然而,如果某些植物的过度生长导致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那么群落的动态可能会变得不稳定。
这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的消失或过度繁殖,从而改变整个群落的生态平衡。
六、结论与展望综上所述,植物-土壤反馈在人工混播草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物种的共存和群落的组成结构,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变化。
干旱荒漠区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时空分布对地下水的响应
干旱荒漠区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时空分布对地下水的响应李卫红;周洪华;杨晓明;丁辉【期刊名称】《草业学报》【年(卷),期】2010(019)005【摘要】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以芦苇为优势种群的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物种多样性和地下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2007年群落地上生物量最高,达741.75 g/m2;在空间上,群落地上生物量随垂直河道距离的增加显著减少.2)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3)地上生物量在地下水埋深<3 m时较高,且地上生物量对地下水中的Mg-Cl盐含量最为敏感,群落耐盐上限在5.0 g/L左右.【总页数】10页(P186-195)【作者】李卫红;周洪华;杨晓明;丁辉【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石油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5+8【相关文献】1.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中羊草地上生物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J], 秦洁;韩国栋;乔江;武倩;靳宇曦2.不同施肥处理对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及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J], 王娟;焦婷;聂中南;祁娟;张德罡;肖元明;霍诗梅3.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非破坏性估测方法的探讨 [J], 张玉勋;李建东4.生物药剂防控草地虫害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J], 于红妍5.灌丛化对黄土高原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J], 安琪琪;乔文英;李维军;常小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草地生物量研究概述
我国草地生物量研究概述
刘艾;刘德福
【期刊名称】《内蒙古草业》
【年(卷),期】2005(017)001
【摘要】通过对我国草地生物量研究文献的综述,基本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草地生物量研究的历史进程,以及在各种天然及人工草地群落生物量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并对研究方法的合理适宜性作了评述,讨论了不同草地类型、不同优势种组分、不同利用方式、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及各种环境条件对生物量的影响.
【总页数】6页(P7-11,52)
【作者】刘艾;刘德福
【作者单位】广东省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225;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2
【相关文献】
1.冬闲田单混播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动态及其相关性分析 [J], 陈勇;龙伟;牛燕芬;陈功
2.日本那须地区人工草地牧草生物量随时间变化的解析——Ⅰ 地上生物量 [J], 亦如瀚;MasaeShiyomit;ShigeoTakahashi;TadakatsuOkubo
3.白音锡勒牧场地区天然割草地干、鲜地上生物量研究──Ⅱ不同轮割群落与种群干、鲜地上生物量的比值 [J], 仲延凯;包青海;孙维
4.日本那须地区人工草地牧草生物量随时间变化的解析——Ⅱ 地下生物量(英文) [J], 亦如瀚;盐见正卫;高桥繁男;大久保忠旦
5.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概述 [J], 王建安;韩国栋;鲍雅静;杨晓慧;侯三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类型天然草场地上生物量和营养动态的研究
不同类型天然草场地上生物量和营养动态的研究
王贵满;于贵义;苏合
【期刊名称】《中国草地学报》
【年(卷),期】1987(000)006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被研究的各类型草场的产量、营养物质都具有明显的月、季动态规律,年度间产量的显著差异说明,降雨只影响牧草的产量,不改变其月、季动态所遵循的规律。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王贵满;于贵义;苏合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草原站;内蒙古西乌旗牧科所;内蒙古赤峰市农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
【相关文献】
1.水热条件与天然草地地上初级净生物量及营养动态关系研究 [J], 彭玉梅
2.水热气象条件与天然针茅草地地上生物量及营养动态关系的研究 [J], 黎立升;程渡
3.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微量元素特征分析 [J], 李强;柳小妮;张德罡;杨军银;何国兴;关文昊;刘志刚;纪童
4.白音锡勒牧场地区天然割草地干、鲜地上生物量研究──Ⅱ不同轮割群落与种群干、鲜地上生物量的比值 [J], 仲延凯;包青海;孙维
5.白音锡勒牧场地区天然割草地干、鲜地上生物量研究I不同时期刈割群落与种群干、鲜地上生物量的比值 [J], 仲延凯;包青海;孙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察右后旗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月动态调查报告
察右后旗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月动态调查报告
闫春光;董瑞;张金莲
【期刊名称】《内蒙古草业》
【年(卷),期】2008(020)004
【摘要】本文通过对察右后旗境内克氏针茅一羊草草场型地上生物量月动态的调查,指出草场产量高峰在9月中旬,草群营养价值在8月中旬可达理想指标,此期粗蛋白含量较高,粗脂肪、粗纤维含量最高.因此认为该类草地在8月下旬利用最为经济.【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闫春光;董瑞;张金莲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草原站,内蒙古察右后旗012400;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草原站,内蒙古察右后旗012400;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草原站,内蒙古察右后旗012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2
【相关文献】
1.天然羊草草地地上生物量动态研究 [J], 王国良;盛亦兵;何峰;万里强;李向林
2.水热条件与天然草地地上初级净生物量及营养动态关系研究 [J], 彭玉梅
3.水热气象条件与天然针茅草地地上生物量及营养动态关系的研究 [J], 黎立升;程渡
4.荒漠地区草地天然牧草地上生物量动态的初步研究 [J], 张辉远
5.大庆市天然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季节动态观测 [J], 车占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放牧时间对荒漠草原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不同放牧时间对荒漠草原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任佳;卫媛;吕世杰;聂雨芊;卫智军;张爽;刘红梅【期刊名称】《畜牧与饲料科学》【年(卷),期】2016(037)010【摘要】为探讨不同放牧时间对荒漠草原地下生物量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建模的方法对荒漠草原地下生物量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放牧时间(早期、中期和晚期放牧)、根层(0~100 cm层)以及放牧时间和根层的交互作用对群落地下生物量均产生极显著影响,中期放牧时各根层平均地下生物量达到最大;无论哪一时期放牧,第一根层的地下生物量均为最高,且随土层加深呈递减变化趋势;构建统一的拟合预测模型显示,早、中、晚放牧小区拟合度均接近或达到90%;中期放牧有利于维持较大的地下生物量,对地上种群自身的生长发育及其抵抗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有利。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grazing timeon under-ground biomass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desert steppe, variance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modeling were used to systematically assess the under-ground biomass in desert step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azing time (early, mid-term and late stage), root layer (0-100 cm)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grazing time and root layer had very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under-ground biomass of plant communities, and the highest amount of average under-ground biomass was observed in mid-term stage grazing in all root layers; the first root layer had the highest amount of under-ground biomass in all stages of grazing time, and the under-ground biomass was redu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oot layer depth.The fitting predictive model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fitting degree of paddocks in early, mid-term and late stage grazing approached or reached 90%;mid-term grazing was beneficial to maintaining higher amount of under-ground biomass and was also favorable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bove-ground plant communities and to improve their drought resistance.【总页数】4页(P32-35)【作者】任佳;卫媛;吕世杰;聂雨芊;卫智军;张爽;刘红梅【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相关文献】1.围封对荒漠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J], 王利娟;韩丛丛;牛宋芳;刘秉儒2.不同绵羊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J], 索培芬;张福贵;屈志强;王忠武3.不同绵羊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J], 索培芬;张福贵;屈志强;王忠武;4.不同轮牧方式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J], 王晓芳;马红彬;沈艳;许冬梅;谢应忠;李建平;李小伟5.不同放牧强度和水分处理下荒漠草原土壤呼吸与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关系 [J], 宋晓辉;王悦骅;王占文;康慧;刘晨;李治国;屈志强;韩国栋;王忠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71.85
6 640.24
V. villosa Roth var.glabresens
多花黑麦草
220.34
479.95
3 976.31
4 973.64
Lolium multiflorum L.
2
536.43a
1 124.01a
6 373.24a
13 534.28a 2 589.27a
光叶紫花苕
2004- 12- 11 2005- 01- 11 2005- 03- 18 2005- 04- 15
从整个试验期间的地上干物质积累量来看, 7 个处
3 205.73a
381.70a
559.60b
668.13a
理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即生长前期 ( 从 2004 年 12
4 168.13a
394.47a
任 编
光叶紫花苕 183.47
V. villosa Roth var.glabresens
462.21
3 118.19
4 208.37
辑
多花黑麦草
曾
5
655.52 655.52a 1 104.00 1 104.00a 4 719.61 4 719.61a 8 760.08 8 760.08a 1 077.49b
麦草轮作饲养畜禽系统 ( 2000YP05) ”
年日照时数 2 291.3 h, 年平均降水量为 891 m m , 且多 华
作 者 简 介 : 陈 勇 ( 1981- ) , 女 , 现 为 云 南 农 业 大 学 在 读 硕
集中于 6 ̄8 月, 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57% 以上。试验区
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Lolium multiflorum L.
华
多花黑麦草
6
577.63 577.63a 988.71 988.71a 4 329.21 4 329.21a 9 000.81 9 000.81a 1 107.10b
Lolium multiflorum L.
多花黑麦草
7
549.54 549.54a 1 066.86 1 066.86a 4 428.10 4 428.10a 10 364.07 10 364.07a 1 274.78b
度高原季风气候;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光热资源
责
任
充足, 雨量充沛而集中, 干湿季节分明, 无霜期达 编
190~280 d, 年平均气温为 14.0~15.3℃, 最冷月 ( 1 辑
收稿日期: 2006- 08- 16
月) 平均气温 7.7℃, 最热月 ( 7 月) 平均气温 19.6℃,
曾
基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厅项目“构建云南热带亚热带水稻黑
性 状 , 培 肥 地 力 , 保 持 水 土 和 预 防 水 旱 灾 害[3, 4]。 关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晋宁县新街乡, 地处东经
于多花黑麦草分别与箭筈豌豆 ( Vicia sativa L.) 、紫 102°37′, 北纬 24°41′, 海 拔 1 892 m , 属 低 纬
云英 ( Astragalus sinicus) 等混播的研究已有报道[5 ̄9],
速, 说明在试验期间地上干物质积累量主要来自于播 物量与生长天数之间也表现出密切的相关性, 经相
种第二年的 1 月中旬之后。整个试验期间, 各处理地 关分析与模型拟合 , 得到回归方程 ( 见表 4) 。从表
上干物质积累量达到了 8 760.08~14 162.62 kg/hm 2, 但 4 可知, 3 个处理的地下生物量与生长天数的函数关
湿喜温牧草 , 在 我国最适于 在长江流域 诸省种植[1]。 glabresens) 混播的 研究尚未见 报道。为此, 本 试验
特高多花黑麦草为中早熟型四倍体品种, 云南省于 采用特高多花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以不同比例混播,
2000 年引入后试种。试验结果证明, 该品种适应性 研究了在 冬闲期不同 草地的生产 性能及干物 质积累
日, 处理 2 中光叶紫花苕占到地上干物质量的 63% ; 个试验期内 这两个处 理的地下干 物质量未出 现显著
处理 3 中光叶紫花苕占 到地上干 物质量的 60% ; 处 差异。处理 5 的地下干物质最高值出现在 2005 年 3
理 1 中, 多花黑 麦草占到了 该处理地上 干物质量 的 月 18 日, 达到 了 1 079.20 kg/hm 2, 并显著高 于 处 理
草业与畜牧 2006年第12期 总第133期
CAO YE YU XU M U
试验研究
冬闲田单混播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 和总生物量动态及其相关性分析
陈 勇, 龙 伟, 牛燕芬, 陈 功 * (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草业科学系, 云南 昆明 650201)
摘 要: 冬闲期, 在云南省晋宁县对多花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按不同比例混播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 和总生物量 等 指 标 进 行 了 测 定 与 相 关 分 析 , 结 果 表 明 : 多 花 黑 麦 草 与 光 叶 紫 花 苕 混 播 ( 1.7 g/6m2+10.3 g/6m2) 草 地 地上生物量可以达到 13 534.28 kg/hm2, 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 粗蛋白产量达到 2 589.27 kg/hm2, 显著高于单播黑 麦草 ( p< 0.05) 。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随生长时间呈指数曲线变化, 地下生物量随生长时间呈对数或幂函数曲 线变化, 并且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p< 0.01), 地上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之 间表现出线性正相关, 地下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曲线为指数或幂函数型, 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之间也呈 现出指数函数或幂函数关系。
1.4 观测指标 1.4.1 植株高度: 每个小区按种随机选取 10 株, 测 量其自然株高, 取平均数。 1.4.2 地上、地下生物量: 取样时间为 2004 年 12 月 11 日、2005 年 1 月 11 日、2005 年 3 月 18 日和 2005 年 4 月 15 日, 多花黑麦草对应的物候期分别为分蘖 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 光叶紫花苕对应的物 候期分别为分枝前期、分枝后期、现蕾期和开花期。
地上生物量 : 测产样方面积为 0.25 m 2, 齐地面 剪取后, 按种进行分拣, 测定鲜草重, 然后称取 200 g 鲜 草 装 入 纸 袋 , 在 70℃ 条 件 下 烘 干 至 恒 重 , 计算干物质重。
地下生物量: 取完地上部分后, 将对应的地下 部分取出, 用清水筛取活根, 烘干至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上生物量变化及增长模式
花黑麦草与 光叶紫花苕 在草地地 上干物质构 成中占 下干物质积累量进行方差分析 ( 见表 3) 。从表 3 可
据的主导地位不同, 处理 1、2、3 中, 多花黑麦草 知, 随着牧草物候期的 变化, 处理 3 和 处理 4 中,
与光叶紫花苕交替占据主导地位。到 2005 年 4 月 15 牧草地下干物 质也呈现出 逐渐增加的 趋势, 但在整
53% ; 处 理 4 中 , 尽 管 光 叶 紫 花 苕 在 该 处 理 地 上 干 3、处理 4 的地下干物质量。
物质的构成量上有了变化, 但多花黑麦草一直都占
表 3 不同时期地下生物量
kg/hm 2
据了主导地位, 并且在最后一期的测定中占到了该 处理地上干物质量的 61% 。
取样时间 ( 年- 月- 日) 处理
关键词: 冬闲田; 多花黑麦草; 光叶紫花苕; 生物量; 动态;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S 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03( 2006) 12-0001-04
多 花 黑 麦 草 ( Lolium multiflorum L.) 是 一 种 喜 但多花黑麦草与光叶紫 花苕 ( Vicia villosa Roth Var.
光叶紫花苕
323.68
399.06
2 569.40
5 749.34
V. villosa Roth var.glabresens
多花黑麦草
358.73
640.69
3 625.55
6 676.70
Lolium multiflorum L.
责
4
542.20a
1 102.90a
6 743.74a
10 885.07a 1 793.37ab
598.00b
824.53a
月 11 日到 2005 年 1 月 11 日) 增长缓慢, 而生长后期
5 260.93a
423.09a 1 079.20a 678.67a
( 从 2005 年 1 月 11 日到 2005 年 4 月 15 日) 增长迅
在试验期间, 处理 3、处理 4、处理 5 的地下生
强, 耐频繁刈割, 再生迅速, 产量高, 植株高大紧 动态, 旨在为试验区冬闲期播种和利用混播牧草提
凑, 叶肉肥厚, 叶色浓绿, 不易倒伏, 草质柔软多 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汁, 适口性特佳, 各种畜、禽、鱼均喜食[2]。 冬闲田 1 材料与方法
种植多花黑 麦草可以提 高复种指数 , 改善土壤理 化 1.1 试验地概况
干物质量 DM 干物质量 DM 干物质量 DM 干物质量 DM 粗蛋白 CP
多花黑麦草
277.36
499.00
5 003.80
7 522.38
Lolium multiflorum L.
1
635.55a
983.55a
7 175.65a
14 162.62a 2 459.15a
光叶紫花苕
358.19
484.55
土壤为红壤, 磷、钾含量低, 有效性差。
* 通讯作者
1.2 试验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