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气象物理量的意义及在预报

合集下载

气象数据分析技术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气象数据分析技术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气象数据分析技术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第一章引言天气预报是指根据某时刻以及过去的气象资料、现场观测和物理气象科学原理,预测未来天气现象的一种服务。

天气预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外出、旅游、农业、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

而气象数据分析技术是对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分类、汇总等统计分析的一种技术,是进行天气预报所必须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气象数据分析技术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第二章气象数据分析技术的基础气象数据分析技术的基础为气象测量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气象数据的获取是通过气象观测站、卫星以及其他设备来进行的。

它包括气象元素的观测值,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水等,还包括气象要素的观测值,如云量、能见度、天气现象等。

这些数据都是进行气象分析的基础。

气象数据的处理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质量控制是指对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等方面进行检验,确保气象数据的质量。

数据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合理性检验、数据的去伪存真、数据质量管理、数据质量保障等方面。

2.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指对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分类、汇总等统计分析的过程。

数据分析包括数据的处理、分组、计算等方面。

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对气象现象的解释和预测基础。

3. 数据抽样数据抽样是指将大规模的气象数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便进行分析和预测。

数据抽样包括直接随机抽样、层次抽样、比率抽样等方面。

4.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将数据通过图表、统计表等方式展示出来提高数据的可读性。

数据可视化包括散点图、柱状图、饼图、雷达图、等高线图等图表。

第三章气象数据分析技术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下面分别从气象要素的预测、天气现象的预测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气象数据分析技术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1. 气象要素的预测气象要素是指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某个物理量的一种实际表现。

气象要素的预测是通过气象观测数据的分析,对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信息员培训气象基础知识

信息员培训气象基础知识

1
2
二、气象基础知识
二、气象基础知识
小雪:能见度在1000米以上,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能见度在500-1000米,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能见度在500米以内,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能见度在100米以内,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以上各级别的雪量值均指纯雪化为水的量值,而不包括湿雪的量值在内,如湿雪量值达≥10.0mm时不作为暴雪处理。若雨夹雪的24小时总降水量≥10.0mm且积雪深度≥10.0cm时才算暴雪。
02
二、气象基础知识
在气旋区里,气流自外向内辐合汇集,气流挟带着地面空气层中的水气上升,到高空冷却凝结,形成云雨。因此,气旋区内的天气一般都是阴雨天气。在反气旋区里,气流自内向外辐散,盛行下沉气流,一般都为晴好天气。(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冬季北方冷干、寒 潮、冬季南方多晴天)由于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区,气旋和反气旋活动都相当频繁。
二、气象基础知识
雾凇: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的物体或物体的迎风面上,有时结构较松脆,受震易塌落。
视程障碍
二、气象基础知识
二、气象基础知识
吹雪:由于强风将地面积雪卷起,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现象。 雪暴: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能判定当时天空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度一般小于1000米。

湿度与相对湿度

湿度与相对湿度

湿度湿度,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

空气的干湿程度叫做“湿度”。

在此意义下,常用绝对湿度、相对湿度、比较湿度、混合比、饱和差以及露点等物理量来表示;若表示在湿蒸汽中液态水分的重量占蒸汽总重量的百分比,则称之为蒸汽的湿度。

综述空气的温度越高,它容纳水蒸气的能力就越高。

虽然水蒸气可以与空气中的部分成分(比如悬浮的灰尘中的盐)进行化学反应,或者被多孔的粒子吸收,但这些过程或反应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相反的大多数水蒸气可以溶解在空气中。

干空气一般可以看作一种理想气体,但随着其中水汽成分的增高它的理想性越来越低。

这时只有使用范德华方程才能描写它的性能。

理论上“空气中的水蒸气饱和”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的饱和度与空气的成分本身无关,而只与水蒸气的温度有关。

在同一温度下真空中的水蒸气的饱和度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的饱和度实际上是一样高的。

但出于简化一般人们(甚至在科学界)使用“空气中溶解的水蒸气”或“空气中的水蒸气饱和”这样的词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也使用这些常用的词句。

假如饱和的空气的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和空气中有凝结核(比如雾剂)的话(在自然界一般总有凝结核存在),空气中的水就会凝结。

云、窗户玻璃和其它冷的表面上的凝结水、露和雾、人在冷空气中哈出的汽等等许多现象就是这样形成的。

偶尔(或在实验室中人工造成的)水蒸气可以在露点以下也不凝结。

这个现象叫做过饱和。

空气中水蒸气的溶解量随温度不同而变化。

一立方米空气可以在10℃下溶解9.41克水,在30℃下溶解30.38克水。

空气湿度是指空气潮湿的程度,可用相对湿度(RH)表示。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实际所含水蒸气密度和同温下饱和水蒸气密度的百分比值。

人体在室内感觉舒适的最佳相对湿度是,49%~5l%,相对湿度过低或过高,对人体都不适甚至有害。

在冬天,我国北方采用火炉或暖气取暖,室内空气被加热会导致室内相对湿度降低。

大气压强换算

大气压强换算

大气压强换算大气压强是描述大气层内气体对单位面积的压力的物理量。

它是指垂直于地面的单位面积上气体所产生的压力。

大气压强在天气预报、气象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大气压强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

一、大气压强的定义大气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气体所产生的压力。

在地球上,由于地球的吸引力,大气层内的气体会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压力。

大气压强是由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的碰撞和运动所引起的。

二、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大气压强可以通过测量气压来计算。

常用的测量气压的单位是帕斯卡(Pa)。

在地面上的标准大气压强约为101325Pa。

除了帕斯卡,常用的单位还有毫巴(hPa),1hPa等于100Pa。

在天气预报中,一般使用毫巴作为气压的单位。

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气压计法:利用气压计测量气压,根据气压计的原理可以计算出大气压强。

2. 海拔高度法:根据海拔高度的不同,大气压强也会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海拔越高,大气压强越低。

3. 气象卫星法:利用气象卫星观测大气层中的云图和气象要素,可以推算出大气压强。

三、大气压强的影响因素大气压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海拔高度:随着海拔的增加,大气压强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海拔高度增加,重力的作用减弱,气体分子的密度也会减小,从而导致大气压强的下降。

2. 温度:温度的升高会使气体分子的动能增加,从而导致气体分子的碰撞更加频繁,大气压强也会增加。

3. 湿度:湿度的增加会导致水蒸气的增加,从而增加了气体分子的数量,大气压强也会增加。

4. 地理位置:不同地理位置的大气压强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赤道地区,大气压强一般较低,而在极地地区,大气压强一般较高。

四、大气压强的应用大气压强在天气预报、气象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天气预报:大气压强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之一。

气压的变化可以预示着天气的变化,如气压降低可能意味着即将有降雨,气压升高可能意味着天气晴朗。

气象基础知识

气象基础知识

百叶箱 温度表放在百叶箱里为什么?
百叶箱四壁、箱顶均采 用双层百叶,以利于通
风,箱内外以及支架均
涂白色,反射太阳、地
最高温度表
面和建筑物的辐射热。
(温度计高1.5米)
最低温度表
最高气温 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用横放的最高温 度表来测定。 最低气温 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低值,用横放的最低温 度表来测定。 体感温度

干球温度表
干湿球温度表 湿球温度表(温度计的球部
有湿棉纱包着)
使用方法: 先读出并记录干球温度表的示数; 再读出湿球温度表的示数; 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 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得出相对湿度。

4、风
高压区
流向
低压区
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定义
风是指相对于地表面的空气运动,气
象上把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定义为风,
人体所感觉到的温度叫体感温度,它受气温、 湿度、风、太阳辐射等因素影响,与气象站百叶 箱中测得的气温是有差别的。
2、气压



气压就是大气压强,是指与大气相接触的面上, 空气分子作用在每单位面积上的力,这个力是由 空气分子对该面碰撞而引起的。 在气象上,气压通常用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 (即整个大气柱)单位面积上的垂直空气柱的重 量表示的,以百帕(hPa)为单位。 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大气温度、大气密 度等有关,一般随高度升高按指数递减。
风速常用风级表示
等级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名称
无风 软风 轻风 微风 和风 轻劲风 强风
速度(米/秒)
0.0~0.2 0.3~1.5 1.6~3.3 3.4~5.4 5.5~7.9 8.0~10.7 10.8~13.8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常规天气预‎报要素包括‎:天空状况、天气现象、降水量、降水等级、风向风速、气温等。

、1、天气预报分‎类:预报时效是‎天气预报的‎有效期限。

在现代天气预报业务中‎,根据时效的‎长短分为以‎下四类:长期天气预‎报:是指10天‎以上(月、季、年)的旱涝、冷暖、雨量等天气‎趋势的展望‎,一年以上的‎预报称超长‎期预报。

中期预报:对未来4~10天内的‎逐日天气预‎报,内容针对灾‎害性天气和‎转折性天气‎。

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3天的逐日‎天气预报,其内容是对‎常规气象要‎素的预报。

其中0-12小时的‎预报称为超‎短期预报。

短时临近预‎报:是指未来0‎-6小时的预‎报,其中0-2小时的预‎报称临近预‎报。

对短期预报‎进行补充和‎订正,一般是对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尺度较小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2、天气预报常‎用时间用语‎气象部门以‎北京时20‎点为日界,天气预报中‎描述的白天‎和夜间与我‎们常规的认‎知是有区别‎的。

了解了天气‎预报中的时‎间划分,就能够更好‎的使用它了‎。

常用时间用‎语如下:白天:08时~20时;夜间:20时~08时;早晨:04时~08时;上午:08时~11时;中午:11时~13时;午后:12时~14时下午:13时~17时;傍晚:17时~20时;上半夜:20时~24时;下半夜:24时~04时;半夜:22时~02时;凌晨:02时~04时;3、天气预报常‎用范围用语‎个别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5%的区域。

局部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10%的区域。

部分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有10%~30%的区域。

大部分地区‎: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大于‎50%的地方。

4、天气预报中‎天空状况是‎如何规定的‎?在气象上,根据云底部‎距离地面的‎高度,分为低云(2500 m以下)、中云(2500~5000 m)和高云(5000 m以上)。

天空状况是‎指气象观测‎时天空云量‎的多少,就是把整个‎天空划分成‎10等份,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天气预报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手段

天气预报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手段

天气预报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手段天气预报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出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准确。

那么,天气预报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是什么呢?一、气象学原理天气预报的基础在于气象学,它是一门涉及大自然的气体和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及地球物理学等相关内容的科学。

气象学主要研究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大气动力学、云物理学、天气学等。

大气物理学是研究大气的基本物理过程的科学,涉及的内容包括气压、气温、风力、云、降水等。

大气化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质和它们的相互作用的科学,如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臭氧层的形成和破坏等。

大气动力学是研究大气中的运动、能量传输和物质输送等的科学,比如风的形成和变化等。

云物理学主要研究云的性质、形成和发展等。

天气学则是教我们如何判断未来的天气变化。

二、天气预报技术手段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与其技术手段有着很大的关系,下面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它的几个主要技术手段。

1.卫星遥感探测技术卫星遥感探测技术是通过高空卫星对近地球的大气进行探测,以了解大气运动、云团位置、云量、温度、湿度、大气环流等信息。

卫星遥感探测技术可以实现不同高度、不同位置、不同方向、不同天气的大规模、多时相的观测,具有实时性、高精度及避免人力干扰等优点。

2.雷达探测技术雷达探测技术是利用微波雷达对大气参数进行探测无线电技术。

雷达探测技术可以测量气象物理量如降雨、风暴、气压、温度等,能够提供气调资料。

相对于卫星遥感技术,雷达探测技术的空间分辨率更高,能够实现多个向径的观测和高精度立体测量。

3.数值预报技术数值预报技术是将大气运动的动力方程通过计算机求解得到大气状态的变化,从而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数值预报技术能够分析和估计气象要素的数值,包括温度、湿度、压力及风场等。

数值预报技术能够覆盖世界各地,并能够模拟地球系统中各个不同的元素。

4.地面气象观测技术它是通过在地面布置气象观测仪器,实时测量气象参数,例如温度、湿度、大气压力、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的现场测量数据。

气象知识科普

气象知识科普

气象知识科普气象是研究大气状态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我们的生活中,天气对我们的旅行、工作、生产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气象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天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是指描述和度量大气状态和变化的各种物理量。

常见的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

温度是指空气的热度,它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的含量,用相对湿度来表示,即空气中所含水汽与空气中可能含水汽的最大量之比。

气压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常用单位为帕斯卡。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以地面上的北为参考方向,顺时针方向计算。

风速是指风吹来的速度,常用的单位有米/秒和千米/小时。

了解了气象要素后,我们来认识一下常见的气象现象。

首先是晴天,通常指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没有云朵遮挡太阳。

接下来是多云,表示空中有一定数量的云朵,但阳光仍然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地面。

阴天是指云层很厚,太阳无法透过云层照射到地面,天空显得灰暗。

刮风时风力较大,风向和风速的变化会带来舒适或不舒适的感觉。

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空中落下来的过程,常见的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

暴雨则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较大的降水现象,有时会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了解了气象要素和气象现象后,我们还应了解一些气象仪器和预报方法。

常见的气象仪器有气温计、湿度计、气压计、风力风向计等。

气象仪器可以帮助气象工作者测量和记录气象要素的数值,从而研究气象现象和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预报天气常用的方法有气象卫星观测、雷达观测、地面气象观测等。

这些观测数据可以通过计算机模型进行处理,得出未来天气的预报结果。

最后,我们要了解一些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炎热的天气会影响人们的体力活动和工作效率,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湿度较大的天气容易引发气象灾害,如暴雨、洪水等。

刮风的天气会影响户外活动和交通出行,需要注意安全。

气象基础知识

气象基础知识
17
吹雪: 由于强风将地面积雪卷起,使水平能见 度小于10000米的现象。
雪暴: 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
能判定当时天空是否有降雪。水平能见
度一般小于 1000米。
18
霾:
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空气普遍混浊 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
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浮尘:
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
度小于 10000米。浮尘多为远处尘沙经上层
气流传播而来,或为沙尘暴、扬沙出现后 尚未下沉的细粒浮游空中而成。
19
扬沙: 由于风大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 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 1000米至小于 10000米。
沙尘暴: 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 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根据能见度的大 小,沙尘暴的强度还可分为沙尘暴、强沙尘暴、 特强沙尘暴三个等级。
成24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 15度。需
要说明的是,黄道是假想太阳在天空
中周年运行的路线,实际上,是地球
的公转轨道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 道是古代起的,至今一直沿用下来。
32
黄道与节气星座对应图
33
什么云,就指示地面上有与其相对应
的天气,云的形状可以表现短时间内 天气变化的动态。
8
常见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是指在大气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 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风、
云、雾、雨、雪、霜、雷、雹等)空间分布的 综合表现。一般可分为降水、地面凝结、视程 障碍、雷电等。
9
降水现象
降水从形态上分为液态和固态两种。
28
厄尔尼诺现象: 赤道东太平洋每隔几年( 3-7年)出现一次强烈

谈谈气象要素(压、温、湿、风)的物理意义和预报应用价值

谈谈气象要素(压、温、湿、风)的物理意义和预报应用价值

谈谈气象要素(压、温、湿、风)的物理意义和预报应用价值陶祖钰;范俊红;李开元;刘淑媛;杨引明【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年(卷),期】2016(006)005【总页数】6页(P59-63,64)【作者】陶祖钰;范俊红;李开元;刘淑媛;杨引明【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河北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保定分院;空军气象中心;上海市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形形色色的气象变量,本质上都是由“气压、温度、湿度和风”这四个基本“元素”组成的,所以只有这四个量才被称为气象要素。

天气预报中用到的气象变量(有时也称为物理量、诊断量),其数量之多数以十计、百计,但是只有气压、温度、湿度和风这四个量被称为气象要素,简称“压、温、湿、风”。

要素的英文名称是“element”,它也可翻译成“元素”。

也就是说,形形色色的气象变量,本质上都是由这四个基本“元素”组成的,所以只有“压、温、湿、风”才被称为气象要素。

既然如此,气象要素在天气预报中也必定最具应用价值,而且还有直接、明了、方便的特点。

要用好气象要素,首先必须真正理解气象要素的物理意义,因为其中包含了做天气预报必备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概要地介绍压、温、湿、风的物理含义,并从这些基础物理概念出发,讨论它们在天气预报中有哪些应用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最后用“地面气象要素四线图”的实例介绍具体的应用方法。

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气压(也称为本站气压、场面气压),它代表该地单位面积上空整个大气层的总质量。

这是因为,除了在对流云中,大气在垂直方向都处于静力平衡状态,所以真空水银气压表中水银柱的重量就等于大气柱的重量,其数值在海平面上约为760mm高的水银柱重量,约1000hPa。

最常使用的是海平面气压。

这是因为地面高低起伏,大气柱的长度不同,所以海拔高的地面气压总低于海拔低的。

要比较不同气象站气压的高低,必须先将地面气压都订正成海平面气压。

订正的方法就是加上地面以下到海平面的气柱质量。

气象学中的天气预报模型及其应用

气象学中的天气预报模型及其应用

气象学中的天气预报模型及其应用天气预报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一项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天气预报的精确度和预报范围也在不断提高。

在现代气象学中,天气预报模型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可以通过对大气环境的物理描述、数学模拟和程序模拟来预测天气现象。

本文将介绍气象学中的天气预报模型及其应用。

一、天气预报模型的原理天气预报模型根据数学模型对气象要素进行数值计算,以预测天气的变化。

大气物理学中的数学模型主要涉及大气动力学、大气热力学、大气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天气预报模型是基于大气环境中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非线性关系的数学模型。

对于天气预报模型而言,最关键的是如何对大气环境中的物理变量进行数值计算。

通常,大气物理学中的模型可以分为两种:1)基于直接动力学规律的模型,2)基于统计学规律的模型。

基于直接动力学规律的模型主要是建立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气体热力学性质的数值计算和方程求解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而基于统计学规律的模型主要是通过对大气物理量的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来构建数学模型,以预测天气现象。

二、天气预报模型的种类目前,气象学中的天气预报模型种类繁多,根据其数学模型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模型和统计模型两类。

物理模型的计算速度比较慢,但是能够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

而统计模型的计算速度快,但对于天气现象的描述没有物理模型那么准确。

1. 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是目前天气预报中最常用的一种模型。

该模型是基于大气环境中各种物理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和非线性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对这些变量进行数值计算,从而对天气现象进行预测。

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主要有几种类型:动力-统计模型、动力模型和统计模型。

动力-统计模型既考虑了物理变量的影响,同时也考虑了统计变量的影响。

动力模型主要关注大气物理变量之间的影响,这些变量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

而统计模型则主要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来进行天气预测,其精度一般比动力模型低。

常用气象术语

常用气象术语

附录1、常用气象术语(1)降水。

降水是指自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

降水有液态和固态两种形式。

液态降水就是通常所说的雨,固态降水有雪、霰、雹等形式。

冻雨则是一种特殊的降水形式。

在空中冻雨的外观与一般雨滴相同,但其内部却是由温度低于0℃的过冷水滴组成的,当冻雨落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这就是气象上所说的雨淞。

气象学上经常使用降水等级来描述降水强度,对雪同时还会用积雪深度来描述。

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积聚的深度,以毫米(mm)为计量单位。

雨(雪)量等级和降水量值的对应关系如表1。

表1:降水量(降雨、降雪)等级表(单位:mm)(2)气温。

气温是表征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以摄氏度(℃)为单位。

气象学中的气温是指标准观测场内百叶箱中距地面1.5 m高处所测得的大气温度,它与露天或室内测得的温度是完全不同的。

气象中常用的有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平均气温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最高气温是指某一时段内气温的最高值;最低气温是指某一时段内气温的最低值。

(3)阴晴。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阴晴,是根据空中云量的多少来区分的。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气象上通常将所能见到的天空划分为10等份,然后对天空中的云量进行估测。

如天空无云,或者有零星云层,但云量不到2/10时称为晴;如天空中低云的云量为1/10~3/10,高云的云量为4/10~5/10时称为少云;如中、低云的云量为4/10~7/10,高云的云量为6/10~10/10时称为多云;低云量在8/10以上时称为阴。

(4)风。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风是指标准观测场内风塔上离地10米高处所测得的风向和风速。

风向是指大气气流相对于地表面运动的方向。

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

在陆地上,一般用16个方位来表示风向(具体见右图)。

风速是指空气在水平方向运动的速度,以米/秒(m/s)为计量单位。

常见气象要素知识简介

常见气象要素知识简介

常见气象要素知识简介通俗来讲,气象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气象学研究的对象是大气层内各层大气运动的规律、对流层内发生的天气现象和地面上冷暖旱涝的分布等。

现就一些常见的气象要素知识以及天气现象等级进行介绍。

1 温度和湿度1.1 空气温度和湿度空气温度简称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空气湿度简称湿度,是表示空气中的潮湿程度和水汽含量的物理量。

地面气象观测中测定的是离地面1.50 m高度的气温和湿度。

通常情况下,气温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安装在同一个百叶箱内。

百叶箱是温、湿度传感器的防护设备,它的内外部均为白色,有木质和玻璃钢2种类型,目前各气象站多用玻璃钢百叶箱。

百叶箱的作用是保护温、湿度传感器免受雨、雪、强风等气象要素的影响,能真实地反应外界空气温、湿度变化。

天气预报的气温指的是百叶箱里面的温度,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受到的温度是曝晒温度,这就是百姓常说预报中的温度在夏季没有实际温度高,冬季没有实际温度低的原因。

温、湿度传感器每年至少检验1次,才能确保采集数据的准确性。

1.2.1 地面温度和草温。

地面温度是指下垫面的温度,下垫面的温度包括裸露的地面温度和草面或雪面的温度。

测量地面温度一般在地面观测场浅层地温场安装铂电阻传感器,使其横切面的一半埋入土中,一半露出地面。

埋入土中的部分与土壤必须紧密靠拢,不能有空隙;露出地面的感应部分要保持清洁,这样测得的地面温度才准确。

草温传感器距离地温场西侧50 cm处南北方向放置,传感器距离地面6 cm,并与地面平行。

在冬季降雪但雪深没有淹没草层时,继续测量草温。

当积雪深度淹没草温传感器时,将传感器放在原位置的雪面上,测量雪面的温度。

积雪融化后,恢复观测草温。

1.2.2 浅层地温和深层地温。

浅层地温是指包括距离地面5、10、15、20 cm深度的地中间的温度;深层地温是指包括距离地面40、80、160、320 cm深度的地中间的温度。

探究数学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作文

探究数学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作文

探究数学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作文数学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天气预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信息来源,它能帮助我们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避免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

而要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数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究数学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

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气象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

而这其中蕴含的复杂计算和模型建立,离不开数学的帮助。

首先,数学在天气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气象观测站会定期收集气温、湿度、气压、风速等多种数据。

然而,这些数据本身并不能直接提供有关天气变化的信息,需要经过数学运算和分析来得出有用的结果。

例如,通过统计一段时间内的气温变化趋势,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温度异常,从而提前预警。

其次,数学在天气预报模型的建立和改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模型是基于一系列气象学原理和方程式构建的,通过对大气中的物理量进行计算和模拟,来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这一过程离不开数学的支持,需要运用微分方程、统计学、概率论等数学知识。

例如,通过计算大气中的温湿度、风场等物理量的变化,可以预测下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并进行精确的定量描述,如气温的范围、降水的概率等等。

此外,数学在天气预报的预测精度提升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预报模型的数学算法,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引入数据同化技术将实测数据与模型结果进行计算融合,以修正模型的偏差和误差,从而提高预报的精度。

另外,通过运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结合雷达和卫星图像等观测数据,可以进行实时气象追踪和预警,为人们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天气信息。

最后,数学还在天气预报的可视化展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将丰富的气象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和计算,可以生成各种图表和图像,直观地展示天气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例如,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可以生成气温、降水、风力等数据的柱状图、折线图,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2.干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3.气温:在气象学上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植有草皮的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4.气压: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5.大气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多少。

6.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

如雨、雪等。

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7.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8.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9.大气气溶胶:指均匀分散于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所构成的稳定混合体系,其中的微粒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10.绝对湿度:在标准状态下(0℃,760mmHg),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重量,即水蒸汽的体积密度,一般用mg/L作指标。

11.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该温度下的饱和状态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达。

12.露点温度: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13.大气痕量气体:大气中浓度低于10-6的气体。

14.酸雨: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者其他形式的降水。

15.臭氧洞: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 D.U.左右,也即臭氧的浓度较发生前减少超过30%的区域称之为臭氧洞。

001一些表示空气湿度的物理量

001一些表示空气湿度的物理量

第一篇 一些基础物理量第1章 一些表示空气湿度的物理量§1.1 饱和水气压§1.1.1 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1. 水面和水汽的动态平衡假定有一封闭的绝热容器,内装有一部分水,如图1.1.1。

水体表面层内的分子处于动乱状态:其中有的离开水面成为水汽分子,有的水汽分子撞击水面,并被水面吸附。

这样,凝结和蒸发便同时发生。

在给定的某一温度条件下,当凝结和蒸发达到同一速率时,将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此时空气和水汽的温度等于液水的温度,而且没有水分子从一个相态区转移到另一相态区去的净变化。

液面上方就称为处于水汽饱和状态,这种情况下的水汽分压强就称为饱和水汽压。

2. 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人们发现饱和水汽压仅与温度有关,这种函数关系可用一个重要的微分方程(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来描述,下面将根据盛裴轩等编著的《大气物理学》(2003)介绍这个微分方程。

图1.1.1 水汽与水面处于平衡状态示意图根据热力学理论,当水汽和水两相平衡时,必须满足热平衡条件、力学平衡条件和相变平衡条件:),(),(212121p T p T p p p TT T μμ===== (1.1.1)式(1.1.1)不但给出了两相平衡共存时压强和温度的关系,它也是描述相图中相平衡曲线的方程式。

其中μ表示mol 1(或g 1)物质的吉布斯函数(通常称为化学势),余为惯用符号。

上述盛裴轩等编著的教科书中利用相平衡曲线上两相化学势相等的性质推导出了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2TR e L dT de v sv s = (1.1.2) 式中v L 是汽化热,s e 为饱和水汽压,余为惯用符号。

式(1.1.2)是由克拉贝龙(Clapeyron)首先得到,并由克劳修斯(Clausius)用热力学理论导出的,所以叫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

应指出,此方程适用于平液面,而在讨论云、雨滴等的相变过程时必须考虑曲液面的影响。

§1.1.2 由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导出的饱和水汽压(E 或e*或e s )表达式考虑到2)1(TdT T d -=,并将v L 简写为L ,则式(1.1.2)变化为: )1(Td R Le de v s s -= , )1(ln T d R L e d v s -= (1.1.3) 如果把潜热L 看成是常数,可对方程式(1.1.3)从),(0T e so 积分到),(T e s ,进而得到:)11(ln 00TT R L e e v s s -= (1.1.4) 式(1.1.4)中0s e 是0T 时的饱和水汽压,在式中它是积分常数,可由实验或由另外的假设来确定。

标准大气压atm

标准大气压atm

标准大气压atm标准大气压(atm)是指在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力,它是定义为101325帕斯卡(Pa)。

大气压力是指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它是由大气中气体分子的重力引起的。

标准大气压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谈标准大气压的定义。

标准大气压是在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它的定义是在温度为摄氏15度、空气密度为1.225千克/立方米时,大气压力为101325帕斯卡。

这个定义是基于国际标准大气模型,它是对地球大气的平均状态进行的理想化描述。

在实际情况中,大气压力会因地理位置、季节和天气变化而有所不同,但标准大气压作为一个基准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参考标准。

其次,标准大气压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气象学中,大气压是天气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气压的高低会影响到气流的运动和天气的变化,对气象预报和气候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工程领域中,大气压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在高空作业、飞行器设计、气压容器等领域,都需要考虑到大气压力的影响。

此外,标准大气压还对生物学和医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高海拔地区,大气压的降低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高原环境。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到标准大气压的单位转换。

除了常用的帕斯卡(Pa)之外,大气压还可以用毫米汞柱(mmHg)或英寸汞柱(inHg)来表示。

在气象学中,常用毫米汞柱来表示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约等于760毫米汞柱。

在航空领域,常用英寸汞柱来表示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约等于29.92英寸汞柱。

这些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对于不同领域的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标准大气压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需要理解标准大气压的定义和意义,以及它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标准大气压,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气压的常用单位

气压的常用单位

气压的常用单位气压是指空气对物体单位面积的压力,是大气中空气分子对地球表面的压力。

气压的常用单位有帕斯卡(Pa)、毫米汞柱(mmHg)和标准大气压(atm)。

1.帕斯卡(Pa)帕斯卡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压力单位,定义为1牛/平方米(N/m²)。

在气象学中,常用帕斯卡来表示气压。

标准大气压是101325帕斯卡,也就是1个大气压。

2.毫米汞柱(mmHg)毫米汞柱是一种非国际单位制的压力单位,常用于医学和化学领域。

它是指在一个密闭的管子中,将汞柱高度定为1毫米时,汞柱所受到的压力。

标准大气压约为760毫米汞柱。

3.标准大气压(atm)标准大气压是一种非国际单位制的压力单位,常用于气象学和航空航天领域。

它是指在海平面上,温度为15℃时,大气压力所产生的压力。

标准大气压约为101325帕斯卡或760毫米汞柱。

气压的测量和应用气压的测量通常使用气压计。

气压计是一种测量气压的仪器,常用于气象学、航空航天、化学和医学等领域。

常见的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空气气压计和电子气压计等。

气压的应用广泛,包括天气预报、航空航天、气象学、化学和医学等领域。

在天气预报中,气压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

在航空航天中,气压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可以影响飞机的飞行高度和速度。

在气象学中,气压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预测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在化学和医学中,气压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可以影响化学反应和人体健康。

气压的变化和影响气压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海拔高度、温度、湿度、风速和天气等。

在海拔高度较高的地方,气压会降低,因为空气分子的密度较低。

在温度较高的地方,气压会降低,因为空气分子的速度较快。

在湿度较高的地方,气压会降低,因为水蒸气会占据一部分空气分子的位置。

在风速较快的地方,气压会降低,因为风会带走一部分空气分子。

在天气变化时,气压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气压下降时,通常会有降雨或风暴等天气现象。

气压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气象物理量的 意义及在预报中的
应用
史丹妮
❖ 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经常使用各种物理量, 了解这些物理量的来源、物理意义、性质特 点和使用方法无疑对业务工作有很大帮助。 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对工作中常用的一些物 理量作讲解。
强对流天气指数
❖ 强对流天气的预报一直是天气预报中最 为棘手的问题。强对流天气可分为雷暴、雷 暴大风、冰雹等不同天气类型,及时准确地 预报强对流天气是我们的预报工作重点之一。
x数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天气发生的 环境,如果说位温是描写大气热力状态的物理量,涡 度是描写大气动力状态的物理量,那么相当位涡则有 机的把两者结和合起来,反映了斜压大气中的稳定 度情况,而湿相当位涡更可解释湿斜压大气中的某 些天气现象。
❖ 位涡的定义为单位质量气块的绝对涡度在等位 温面法向上的投影与位温的乘积。
位温平流
❖ θe平流的表达式为:u • de v • de
dx
dy
当中低层的θe平流为正,中高层的θe平流为负 时,说明低层有正的能量输入,高层有负的能量输 入,易产生对流性天气且进一步维持。当中低层的 θe平流为正,中高层的θe平流也为正,但低层平流 量远大于高层平流量时,也要特别注意不稳定能量 的潜在威胁。
P
❖ 同时,在20次强雷暴中,两层均为上升气流 的次数为12次,占总数的60%;850hPa为上升气 流的16次,占总数的80%;700hPa为上升气流的 14次,占总数的70%。而且中低层上升速度越大 越有利于雷暴的产生。
8、散度及水汽通量散度
散度是衡量在水平面上速度场辐散、辐
合强度的一个物理量,辐散时为正、辐合时
1、全总指数
❖ 全总指数(TT)是20世纪70年代由 Miller引入的。其表达式为: TT=T850+Td850-2T500 TT越大越容易发生对流天气。
2、强天气威胁指数
❖ 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是20世纪 70年代Miller和Maddox引入的,目前在许多 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它是根据328次龙卷风 资料和日常预报经验得出的一个预报指数, 其表达示为:
❖ 据统计,雷暴出现前SWEAT指数多在 150以上。同时,统计显示,在雷暴持续时间 较长或伴随强对流天气的雷暴中,SWEAT指 数多在300以上,可见SWEAT指数越大,出 现雷暴可能性越大,强度也可能越大。
3、K指数(气团指数)

K=(T850-T500)+TD850-(T-TD)700
温度直减率
I=12Td850+20(TT-49)+2f850+f500+125(S+0.2) 其中S=sin(a500-a850),式中各项不为负数。
此图是根据WAFS美国华盛顿27日1200UTC预报资料制作的SWEAT指数18 小时(28日0600UTC)预报场。由图可以看出:北京处于SWEAT指数的梯度区,且 指数的值在250以上。
低层水汽 条件
❖ K指数能够反映大气的层结稳定情况, K 指数越大,层结越不稳定,但它不能明显表示 出整个大气的层结不稳定程度。K值大小与可 能出现雷暴活动的关系为:
K〈20,无雷暴
20〈K〈25,孤立雷暴
25〈K〈30,零星雷暴
30〈K〈35,分散雷暴
K〉35,成片雷暴
❖ 在风力微弱无明显的锋面及气旋影响的 地区中,可以有气团性雷暴发展。但是,在K 指数所指示的不稳定区域中,常受气流辐合、 辐散的影响。在辐合区中,雷暴活动加强; 在辐散区中,雷暴活动减弱。 K指数可以配 合散度、涡度分析制作雷暴的客观预报。为 了将气流形式的特征引进到预报方法中,可 以用700hpa和850hpa等压面的高度相加得H’ (H’=H700+H850),并根据K值与H’分布情况 作出综合判断和雷暴预报。
❖ 0℃〈SI〈3℃,有发生阵雨的可能性 -3℃〈SI〈0℃,有发生雷暴的可能性 -6℃〈SI〈-3℃,有发生强雷暴的可能性 SI〈-6℃,有发生严重对流天气的危险。
5、垂直螺旋度
❖ 螺旋性是有利于维持大气对流运动最重 要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运动学观点来看,旋 转的流体利于能量的维持,对系统发展及生 命维持起积极做用。螺旋度从物理本质上反 映了流体涡管扭结的程度,其大小反映了旋 转与沿旋转轴方向运动的强弱程度。在大气 科学方面,螺旋度对雷暴、龙卷、大范围暴 雨以及沙尘暴的分析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7、垂直速度
❖ 大气垂直运动是天气分析和预报中必须经常考
虑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垂直速度不是直接观测到的,
而是通过间接计算得到的。垂直速度由积分连续方
程得到: ωp=ωp0+(
u )(p0-vp)
x y
这里垂直速度仅指大尺度运动的垂直速度,不
包括对流性上升与下沉运动的速度。正值为下沉运
动,负值为上升运动。
k-螺旋度。研究指出,k -螺旋度较之i-螺旋度
和j -螺旋度有更为清楚和重要的意义。所以仅
讨论k -螺旋度。在P坐标下,将k -螺旋度定义
为:
Hk
( v x
u )
y


图 为2003年5月28日0600UTC 700hPa垂直螺旋度,阴影区域为螺旋 度正值区(根据WAFS美国华盛顿27日1200UTC预报资料制作)。
❖ 雷暴出现时北京区域上方低层大气中垂
直螺旋度应为正值,在日常雷雨预报经验也 表明:只有在一定天气条件下如低涡、低槽 雷雨时,对中低层螺旋度要求较高,但在如 副高西侧、冷涡等天气形势下,中低层垂直 螺旋度很小甚至为负值。所以低层大气垂直 螺旋度为正值有利于雷暴的发生,而700hPa 和850hPa全为正值,则出现雷暴可能性较大。
因此选取了低层850hPa及中层500hPa的θe平 流来表征大气层结的对流不稳定变化趋势。
❖ 图 为2003年5月28日0600UTC 700hPaθe值, 黑点为北京(根据WAFS美国华盛顿据27日 1200UTC预报资料制作)。单位:℃
❖ 为了判断上下层能量平流的差别,我们 统计500hPa与850hPa的θe平流差值。64次 雷暴日中,28次为负值,即500hPa相对于 850hPa为小的能量平流,占总数的43.8%。 但在伴随10mm以上降水量的9次较强雷暴中, 有7次为上负下正,可见中低层θe平流差对于 强雷雨和持续雷雨的预报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但对于一般性雷暴,则指示意义不大。此结 果也说明了强雷雨需要较持续的不稳定能量 的输入。
其定义为:风速矢量与相对涡度点乘的体积分:
H V • ( V )d
P坐标系下的局地螺旋度可表示为:
H

V•
(
V)


(

v )u

( u


)v

( v

u
)
y p p x x y
上式右端3项分别为x,y,z方向的涡度
分量和风速相联系,称之为i-螺旋度,j-螺旋度,
6、位温及位温平流
❖ 为了比较不同气压情况下空气的热状态,在气象 学中常用到位温概念。位温θe的定义为空气沿干绝 热过程变化到P=1000HPA时的温度。 θe在假绝热过程中守恒。大气层结稳定度可
用θe的垂直分布表征,即当 e>0时,大气层结呈
对流不稳定,即大气中θe随高度P 升高而降低时大气 为对流不稳定。 位温平流同时代表了温度和湿度的 平流,直接反映了相应高度层的θe变化趋势,使我 们可以更方便的判断各层θe的垂直分布变化情况从 而更准确地判断大气层结的未来趋势。
为负。
水平散度的表达式为:D

u x

v y
❖ 水汽通量散度的表达式为: uq x g
vq y g
❖ 水汽通量散度的意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水 汽的净流失量。如水汽通量散度为正,表示有水汽 流失。如水汽通量散度为负,表示有水汽积聚。
❖ 降水量
4、稳定度指数
❖ 稳定度指数是对流天气诊断和分析最常 用的方法。在天气分析预报业务中,常常将 大气的稳定度用一些指数来表示,称稳定度 指数。例如肖沃特指数。
肖沃特指数
❖ 肖沃特(Showalter)指数的定义为850HPA等 压面上的湿空气块沿干绝热线上升,到达抬升凝结 高度后再沿湿绝热线上升至500HPA等压面上时具 有的气块温度(T’)与500HPA等压面上的环境温 度T500的差值,即:SI= T500—T’。
❖ 图 为2003年5月28日0600UTC 700hPa垂直速度,阴影 区域为上升运动区(根据WAFS美国华盛顿据27日1200UTC 预报资料制作)
❖ 统计63次雷暴日中,700hPa及850hPa均为 上升气流的次数为28次,占总数的44.4%,而有 一层以上为上升气流的次数为48次,占总数的 76.2%,说明雷暴出现时并非中低层均为上升气流, 而是在中低层存在上升气流即有可能出现雷暴。
M t
0
p0 p
1 g
Vq
dp
9、涡度及位涡
❖ 涡度是衡量空气块旋转运动强度的一个物理量。 根据右手定则,逆时针旋转时为正,顺时针旋转时 为负(北半球)。从动力学角度分析,根据涡度的 变化,就可以了解气压系统的发生和发展。在日常 天气分析预报中的涡度是指垂直相对涡度。
v 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