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引言: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社会分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途径对社会进行分层研究和分析,其中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是最为知名和影响深远的。

本文将对这三位学者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比较,探讨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并对其对社会分层研究的贡献进行评估。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社会分层的理论贡献巨大。

在他的理论框架中,社会分层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他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结构和分层的形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将社会分为两个主要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则只能靠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计。

这种阶级对立是社会分层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分层是通过剥削和压迫来实现的。

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注重经济条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他认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意识形态等。

因此,经济基础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分层结构。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是社会学中的另一位重要的学者,他对社会分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与马克思不同,韦伯将社会分层看作是多个因素的综合结果。

他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不同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在韦伯的理论中,社会资源包括财富、权力和荣誉。

这些资源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地位的不同则形成了社会的分层结构。

韦伯主张通过对社会地位的分析来研究社会分层,他将地位分为三种类型:阶级地位、阶层地位和社会群体地位。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强调了社会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社会分层不仅仅是经济因素的决定,还受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他强调了地位的多维度性,同时也提出了社会流动的可能性。

三、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涂尔干是中国社会学家,他在社会分层理论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社会分层理论强调了社会阶层的多元性和现实性。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属性,是社会组织的结果。

社会分层与流动基本理论.

社会分层与流动基本理论.

★韦伯多元分层理论
•韦伯虽然与马克思一样强调经济因素,但是他更注重 市场能力和市场中的机会对阶层划分的意义。认为归属 什么样的阶层,与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中 的能力息息相关。 •首先,经济领域中的市场能力。韦伯认为“阶级”是 非实际存在的实体,是从市场角度对人们作统计上的分 类。认为阶级是指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上共同享有某种 生活机会的人。 •其次,社会领域中的声望。声望地位即指人们在社会 评价 阶梯中所处的位置。身份群体指分享共同生活方 式和行为模式、具有类似声望的人组成。影响人们声望 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身门第(身份)、仪表风度、知 识教养、生活样式。
• 最后,政治领域中的权力。权力地位则是依据人们是否 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所谓权力,在韦伯那 里意味着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 能力。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 • 认为三种分层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相互强化作用。 • 韦伯提出了“社会封闭”概念,认为社会封闭是社会分 层产生与维持的一种过程与机制。《开放与封闭关系》 一文中基于社会开放与封闭关系的区分,提出社会封闭 概念:根据主管意愿及相应的规定,排挤限制某些人或 符合特定条件的人才可以加入特定的关系圈。目的:社 会群体使特权和生活机会只让他们内部一小群圈内享有, 从而使他们享受最多的特权与机会。方式:以某种方式 和标志使他们与其他区分开来,如通过语言、种族、阶 级、政党、性别、宗教、文化等
• 根据教育资本(社会资本)理论, 教育资本 是人的社会资本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指个人通过教育经历与背景而获得的资本, 具体包括个体受教育的年限、学历、学识、 文凭、毕业的学校名气、学校就读期间建立 的关系网络等。教育资本在一定程度决定一 个人的获得社会资源的程度、进一步在一定 程度上决定个体的社会地位与社会成败。 • 社会现实很多例子都很好说明了教育资本理 论、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解释力,如当今社 会是个讲求学历、崇尚教育的社会,如中国 古代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现在是社会下层 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当然随之高等教育的 大众化,教育资本的作用在日益减弱。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引言:社会分层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理解社会中个体的层级差别以及这些差别对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的影响。

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是三位对社会分层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经典社会学家。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分层现象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比较,以揭示他们在分析社会分层时的不同观点和方法。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分层是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

他的理论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将社会分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只能依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

这种阶级矛盾导致了不平等的经济结构,并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持续。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到来。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与马克思不同,韦伯将社会分层视为多个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经济、权力和社会地位。

韦伯提出了“三个纯型的特殊接近”:经济类别、社会政治类别和身份类别。

经济类别主要基于个人的经济地位和财富,社会政治类别主要根据个人的权力和政治地位,而身份类别主要关注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

这种综合理论使得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更具灵活性,能够更好地解释不同群体间的差异。

三、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流动和分层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个人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机会。

在涂尔干看来,教育程度越高,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权利就越高。

与马克思和韦伯相比,涂尔干更关注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社会分层的影响,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变和提升人们的社会地位。

比较与总结: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都对社会分层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

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

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述评一、前言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产物。

在阶级阶层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任何社会都有不同的阶级、阶层。

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存在阶级斗争,但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必然也存在阶层,以及阶层之间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改革,一方面,使得中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缺失和市场的无序,社会资源的分配产生较大的差异。

基于社会资源分配和再分配而产生的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的核心问题。

阶层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的重大问题。

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试图比较全面地勾画或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具体画面,其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笔者对此社会分层理论作简要的梳理。

二、理论来源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很多,其中有代表性和影响的,一是马克斯·韦伯的“多元体系观”,认为在一个社会内存在着阶级、身份群体、政党二种“政治仗同休”,其中,阶级与经济秩序相联系,身份群体与社会秩序相联系,政党与政治或法律秩序相联系。

二是帕森斯、默顿等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社会分层观”,认为社会差、地位差、收入差、贫富差是社会统一体平衡与协调的需要,即差别是天经地义的。

三是马克思的以阶级划分为核心的社会分层观。

他认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在一定阶段上,也就是在私有制和国家出现之初。

此外,马克思还谈到过阶级的进一步分层问题,有过“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等表述。

“由于现代化过程的加剧,阶层的分野是不可避免的”。

陆学艺的理论就基于马克思的理论之上建立的。

三、理论描述对于阶层,社会学界的一般看法是,“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东西,如共同的经济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需求、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取向和共同的消费品味等等”。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在经济、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和层次。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社会分层理论。

本文将会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比较。

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主要集中在阶级分析上。

他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分层的根源是私有制的存在,通过私有制生产方式的转型,社会将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将社会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认为资产阶级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无产阶级是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谋生的阶级。

因此,他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相较于马克思更加细致和多样化。

与马克思不同,韦伯认为社会分层不仅仅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还包括权力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他提出了三种理想型的统治形式和三种社会分层类型。

韦伯将统治形式分为合法统治、传统统治和魅力统治。

在社会分层方面,他将社会划分为经济阶层、社会阶层和政治阶层。

经济阶层主要由财富和权力来决定,社会阶层主要由社会声誉和地位来决定,而政治阶层主要由权力来决定。

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着重于社会整合和个体的集团化。

他将社会分为四个层次:行动群体、互助群体、情感群体和利益群体。

行动群体和互助群体更加关注亲密的人际关系和共同利益,而情感群体和利益群体则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利益。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层主要取决于个体在不同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

他认为,社会分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通过对比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各自的差异和共同点。

马克思强调阶级斗争和经济基础对社会分层的影响,韦伯则更加注重权力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而涂尔干则关注个体在群体中角色的不同。

除此之外,韦伯和涂尔干的理论更加多元和宽泛,将社会分层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

第三章社会分层解析

第三章社会分层解析
(3)按流动的参照基点划分按照流动的参照基点,社会 流动可分为代际流动与一生流动。
二、社会流动的模式
1.社会流动的模式
(1)开放式流动。开放式流动是社会成员在 各阶层、职业间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 动模式。
(2)封闭式流动。封闭式流动是社会成员只 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3)混合式流动。混合流动模式是在一个社 会中既有开放式流动,又有封闭式流动的 状况。
2、社会分层的根源
(1) 社会分化和分工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最基 本的社会原因。
社会分化分为横向分化和纵向分化,横向分 化又称水平分化,导致社会分工;纵向分化又称 垂直分化,导致社会分层。
社会分化使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集团和类型并扮 演着不同的角色。
社会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私有制的出现 和发展,导致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导致阶级的产 生,使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 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②韦伯除了同意从经济角度(财富)来划分阶级 外,认为还有两个重要的分层标淮,即权力和声 望。而马克思认为权力和声望最终来源于财富, 即经济是社会分层的决定性标准,是基础。
③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私 行制与社会不平等的存在,对立阶级 的冲突是一种必然现象。韦伯则认为 阶级冲突不会绝对化。
④马克思从社会存在决定计会意识的 整体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强调社会 分层结构决定人们的社会行为韦伯则 从唯名论的个人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 认为个人行为是构成社会结构的—种 主动的生成力量。
2、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
(1)社区调查法。社区调查是指社会学者深入 到某一社区,住上较长一段时间,了解社区阶级 结构。
(2)主观法。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 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 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 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8
赖特:四种剥削关系
• 剥削指的是“在经济方面一个阶级压制性抢占另一阶级的劳动果实” 。 • 四种不同类型的剥削: • 1)基于劳动力资产的剥削(是否超份额占有劳动力资产); • 2)基于资本资产的剥削(是否占有生产资料); • 3)基于组织资产的剥削(是否在权威的等级体系中拥有控制权); • 4)基于技术资产的剥削(是否拥有限制了技术供应的专业技术资
12
复习思考题
•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2.赖特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修正主要体现在
哪些方面? • 3.赖特是如何描述各历史时期的阶级和剥削类型
的?
13
• 阶级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现象。 • 阶级在现实生活中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实体,每一阶级内部
又分为若干阶层。 • 阶级阶级有确定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 • 阶级能够采取追求阶级利益的集体行动。
4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
•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特征: • 1)阶级是以关系来确定的而不是以等级来确定的; • 2)阶级的中心轴处于生产的社会组织而不是处于市场中; • 3)阶级关系的分析是根源于剥削过程的考查而不是劳动
• 1)从一元的阶级划分标准转向三元的划分标准,认为资产形式可分为 三种:资本资产、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阶级结构是基于三种剥削关系: 即基于资本控制、组织控制、技能/证书控制的剥削。一些不占有生产 资料的人也可以通过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来剥削另一些不占有生产资料 的人。
• 2)在两极阶级结构中定义了中产阶级:资产阶级所居于的阶级位置具 有对投资资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控制权;工人阶级处于完全没有这 三种控制权的位置上;各种各样的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小雇主则处于 完全拥有三种控制权和完全没有这三种控制权之间,处于一种矛盾的阶 级位置上。

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理论
2、五等分法( 总人口分为五等份)
3、基尼系数 (反映了财产、收入等分
配不平等的程度 )
4、恩格尔系数(支出额与全部生活消
费支出额的比率)
5、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测量社会地位的综合状况)
社会分层理论
周玲李 行管10Biblioteka 2 定义: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 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内容: 阶级、阶层、层界 (西方、中 国)
几个著名的分层理论:
1、马克思的分层理论 2、马克思韦伯的分层理论 3、“戴维斯-穆尔”分层理论 (反对)
一些测量方法:
1、不平等指数(表示社会不平等程度)

社会分层讲义

社会分层讲义

社会分层讲义主要内容:一、概念鉴定(社会分层、阶级、阶层)二、社会分层的原因三、社会分层的标准(理论:马克思阶级理论、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帕累托精英循环论、帕森斯职业分层理论)四、我国社会分层一、概念鉴定1.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由索罗金、金斯伯格、盖格等开始使用。

1946年德国社会学学会提出并采纳了“社会分层”一词。

此外,1952年国际社会学协会把“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定为共同的研究课题。

以前社会结构都是用阶级、身分、地位等概念来表示。

社会分年代层概念并不否定上述概念,它是一个包括这些概念在内的更加深一层的概念。

索罗金曾给分层研究做出开拓性的指导,他在《社会流动论》一书中提出分层研究这个问题,把社会分层解影成是一定的人口间垂直的、层次重叠的阶级的分化。

TalcottParsons)将社会分层下定义为:‘从社会角郑杭生在《社会学概论新修》中,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刘祖云(武汉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说,关于社会分层的定义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视其为客观过程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和层次的现象或过程;另一类是视其为主观方法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

总体来说,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分层概念基本达成了共识,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分成若干等级层次。

从论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学者们基本上很少探讨概念鉴定,而具体的具有争议的是社会分层的标准,这个我们之后会具体讲到。

2.阶级和阶层社会分层的结果是层。

学术界和理论上对层的的表述和界定主要是阶层和阶级,总的来说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1.二者可以相互代替使用,使用何者完全取决于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目的2.阶级包括阶层,阶级是个大概念,阶层是个下属概念,每个阶级下面按照不同的标准再分为若干阶层,《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认,为每一阶级内部又分为若干阶层。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这三位社会学巨匠的社会分层理论。

这三位思想家各自提出了独特且影响深远的社会分层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以及社会不平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社会分层的多维度、复杂性和动态性。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社会阶级是基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形成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韦伯则提出了多元分层理论,强调社会分层不仅基于经济因素,还包括权力和声望等因素,他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框架,即财富、权力和声望是构成社会分层的三个维度。

涂尔干则更加注重社会团结和集体意识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他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团结的体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协调。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位思想家的社会分层理论,并对比他们的观点、方法和影响。

通过比较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分层的本质、机制和后果,为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本文也将探讨这些理论在当今社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期为社会分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和批判之上。

他认为,社会分层的核心在于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社会被划分为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拥有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土地等)的阶级,他们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来获取利润。

无产阶级则是没有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存的阶级。

这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社会分层不仅仅是两大阶级的简单划分,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教育、技能、财富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

但无论如何,马克思强调,经济因素是社会分层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

01
02
03
统计法
通过统计资料分析个人或 群体的社会地位变化。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 式了解个人或群体的社会 流动情况。
指标法
使用各种社会指标来衡量 社会流动,如收入、教育 程度、职业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 关系
社会分层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重要途 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对 于向上流动至关重要。
案例三:欧洲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详细描述
总结词:欧洲社会分层稳定 ,流动机会有限
02
01
03
欧洲社会分层表现为阶级、 教育和职业差异,各阶层之
间相对稳定。
政府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发 挥较大作用,提供广泛的社
会福利和公共服务。
04
05
社会流动改变阶层结构
社会流动可以改变原有的阶层结构,使得一些新的阶层得以 形成和发展。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相互作用
社会分层影响个体流动意愿
个体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会影响其流动意愿,一些人可能更愿意维持现有地位, 而另一些人则寻求向上流动。
社会流动推动社会分层变迁
社会流动可以推动社会分层的变迁,使得一些新的阶层得以崛起,而一些旧的阶 层逐渐衰落。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概念与类型
01
02
03
04
概念
社会流动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 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变化,包括
向上、向下和水平流动。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马克思时代:马克思最早提出了社会分层理论,他认为社会的阶级划分主要是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且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分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 列宁时代:在列宁时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进一步发展。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划分不仅仅局限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包括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等。

他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3. 托洛茨基时代:托洛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拓展。

他在分析社会分层过程中,提出了新生中产阶级的概念,并对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4. 文化大革命时代: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受到一定程度的批判和重塑。

毛泽东强调了党内资产阶级和党外资产阶级的区别,并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5. 当代: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修正。

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如多元阶级理论、新社会阶级理论等,以应对当代社会中涌现的新的社会分层现象。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经历了从初级阶段到发展阶段再到当代的多个阶段,不断从不同角度对社会的分层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这些理论的演变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理论思考,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学 第八章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

社会学 第八章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垂直分化的结果,直接体现社会成员的 地位差异,同时也是社会分层研究的基础。 分析社会不平等现象有许多视角: (一)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法律上的不平等表现为不同的地位群体享有不同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这里的“法律”包括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总体上讲,法律上的不平等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 事实上的不平等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从时间的角度看,社会不平等包括长期性的不平等和短期性的不平等。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社会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 (三)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若干问题
三、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陆学艺) 时间 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 农民工阶层 雇工阶 层 农民知识分子阶层 个体劳动者工商户 私营企业主 乡镇企业管理者 农村管理者阶层 1989 年 55-57% 24% 4% 1.5-%2 5% 0.1-0%.2 3% 6% 1999 年 48-50% 16-18% 16-17% 2.5% 6-7% 0.4-0.6% 1.5% 7%
第八章第八章社会分层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socialstratification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一社会分层的涵义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内容第四节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结构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结构三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处理同志关系上搞庸俗关系学热衷于迎来送往
职业 总统内阁成员 众议院议员 最高法院法官 内科医生 科学家 大学教授 牙科医生 社会学家
等级分 88.9 88.5 84.5 81.5 80.8 78.3 73.5 67.7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制,整个社会的职业一般会出现结构性向上 流动趋势。 2. 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特点
三、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1.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的划分依据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
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
三、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2.10个社会阶层的界定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经理人员阶层 (3)私营企业主阶层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 (6)个体工商户阶层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8)产业工人阶层 (9)农业劳动者阶层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 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 系的集中概括。
• 两对范畴:
1.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2.稳定性不平等与暂时性不平等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有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遇到的挑 战
A.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基本观点
所谓阶级就是由那些对生产资料具有相同关系的人们所 组成的社会集团。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观点及其影响
1.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财富、权力和声望 ,三者彼此相关、可以相互转化。
2.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影响 韦伯分层模式对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的影响重大,主要体现
在: ①采用多元分层标准。 ②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③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
职业声望观 北京市居民职业声望调查
• 社会分化分为: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 社会分化的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 • 社会分化的后果:
其一,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 其二,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 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四、社会不平等
• 社会不平等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 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分层理论——了解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概念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分层理论——了解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概念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分层理论——了解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概念社会分层理论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它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身份问题。

社会地位与身份是社会学上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角度,深入分析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社会地位和身份。

社会地位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地位以及所处的社会阶层。

社会地位通常与个人的收入、教育程度、工作地位、社会地位等有关。

社会地位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争取,但也往往是在出生时就赋予的,因此,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出生家庭、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身份是指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

它通常指个体在特定社会群体中扮演的角色,并且与个人的行为和社会互动密切相关。

身份的构成因素通常包括文化、宗教、性别、种族和仪式等方面的因素。

由于社会地位和身份之间密切相关,因此,人们通常会通过身份认同来确定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社会分层理论分析了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复杂关系。

从一定程度上说,社会阶层划分是目前最广泛接受的社会分层理论之一。

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往往是收入、教育和职业等。

根据这些标准,社会阶层通常被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三个层次。

上层社会通常指拥有高收入、高教育水平和高级职位的人群,中层社会通常指拥有较高收入、中等教育水平和中级职位的人群,而下层社会则是指拥有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和低级职位的人群。

然而,社会阶层划分的规则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或适用于所有人。

很多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往往并不严格按照这些分类来划分。

也有许多人在经济和文化层面上处于中等水平,但在社会地位和身份方面可能处于极低或极高的层次。

这些因素反映出了社会分层理论在解释人们在真实社会中地位和身份的复杂性方面的局限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分层理论没有任何价值。

它仍然提供了一种相对客观的方法来测量不同阶层中人们的地位和身份。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引言:社会分层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结构和等级体系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社会发展、不平等和阶级冲突等重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是现代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代表,这三位学者都对社会分层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理论构建。

本文将对这三位学者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其理论观点、方法和贡献。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分层理论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层是基于生产关系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形成的,主要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核心观点。

1. 阶级与阶级斗争马克思将社会划分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他认为,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驱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而资产阶级则掌握着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的主导权。

2. 剩余价值和重新分配马克思强调剩余价值的概念,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被雇佣者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

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者通过剩余价值的实现来获取利润,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层。

3. 吃苦与阶级意识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组织和斗争才能夺取阶级解放,实现社会主义。

他倡导无产阶级发展阶级意识,并通过阶级斗争最终实现解放。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注重多个因素的综合考虑,提出了“三层面分析法”,即财产、权力和社会地位三个维度。

1. 财产韦伯认为,财富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财产的掌握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

他将财产分为实物财产和可供支出的资金财产,认为财产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2. 权力权力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通过影响他人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韦伯将权力划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

他认为,权力的不同形式和分布也决定了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分层现象。

3. 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被认可和尊重的程度。

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

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

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一种社会分层理论。

他认为社会的分层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考虑,即经济地位、社会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地位。

这三个维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首先,经济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和财富积累程度。

在韦伯的模式中,经济地位是最基本的一个维度。

韦伯将社会划分为三个阶级:贵族、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贵族拥有最高的经济地位,他们通常是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的人。

中产阶级是社会中的中间阶层,他们通常是企业主、专业人士和高级管理人员。

工人阶级是经济地位最低的阶层,他们以劳动者的身份为生。

其次,社会政治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

在韦伯的模式中,社会政治地位是与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的。

韦伯将社会划分为两个维度:政治上的统治者和政治上的被统治者。

政治上的统治者是拥有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的人,他们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影响和控制社会的发展。

政治上的被统治者是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相对较低的人,他们通常是普通公民和劳动者。

最后,社会荣誉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声望和地位。

在韦伯的模式中,社会荣誉地位是基于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社会地位和行为得到的。

社会荣誉地位与个人的品德、行为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社会荣誉地位通常是通过社会认可和尊重来获得的,有时也会与社会地位和财富紧密相连。

韦伯的社会分层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它考虑了经济、政治和荣誉三个维度的相互作用。

经济地位、社会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地位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往往是由这三个维度综合决定的。

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可能会影响他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地位,一个人的社会荣誉地位可能会影响他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韦伯的社会分层模式对于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权力和地位差异,并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对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的理解

对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的理解

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因而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也是社会学最重要的理论传统之一。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过程。

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分层是使用颇为广泛的范畴,常常与阶级、阶层同义(近来甚至有替代、淡化阶级概念的学术倾向)。

社会分层概念的实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观念反映。

整个社会分层理论就是两大派,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一)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揭示了私有制下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对阶级与阶层做出了经典性的阐述和分析。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

2、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由此决定他们在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与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数量等。

(二)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韦伯对社会结构的构成分析上采取多元分层观。

韦伯社会结构:可以分为三种分层秩序:经济秩序、法律秩序和社会秩序。

相应地,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经济标准—财富,社会标准—声望,政治标准—权力。

韦伯并非一般地讨论社会分层,而是在讨论“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时,区分了三种权力分配的形式,即阶级(经济)的、等级(身份)的和党派的。

应该强调的是,韦伯所讲的权力分配也是一种关系,即统治关系。

在韦伯的所谓阶级理论或经济权力分配中,财产占有和毫无财产仍然是一切阶级状况的基本范畴。

但是,韦伯认为,纯粹的财产占有本身仅仅是真正“阶级”形成的初级阶段。

真正导致共同行为和阶级利益的,归根结底是市场状况,人们对市场机会的占有是表现个人命运的共同条件的机制。

因此,与市场机会结合并存的利益,才造就了“阶级”,阶级结构因而是多层次的,而不仅仅是一个两分的结构。

由此,经济权力的不平等表现为对市场机会的不同占有,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即是经济资源在不同人们之中的不平等分布。

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

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

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摘要】本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

在将对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以及两者的异同点比较、应用和影响。

在将总结韦伯与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现实意义,并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韦伯、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异同点比较、应用、影响、现实意义、进一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韦伯与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简介韦伯与马克思是两位重要的社会学家,他们对社会分层理论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韦伯强调了社会的多元性,认为社会分层是由多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如权力、财富、社会地位等。

他提出了三种主要的社会阶层:贵族阶层、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而马克思则着重于社会的经济结构,认为社会的分层主要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即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他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并预言了无产阶级最终会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尽管韦伯和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它们都对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在当今世界,社会分层问题依然严峻,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和借鉴这两位社会学家的思想,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发展路径。

2. 正文2.1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包括三大类:财产阶级、身份阶级和政治权力阶级。

财产阶级是指那些依靠财富和资产积累而形成的社会上层阶级,他们通常享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身份阶级是指那些通过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而形成的阶级,包括行业、职业、教育等因素。

政治权力阶级是指那些通过政治力量和权力手段控制社会资源和生产关系的阶级。

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不同的社会资源、权力和地位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分层造成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读《社会分层》有感摘要:《社会分层》是由美国戴维·格伦斯塞编写,对社会分层进行了详细饿描述,它从经济、种族、性别等角度讨论了社会分层的成因和特征。

社会分层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负面的影响,世界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社会分层现象,中国社会分层现象也非常明显,不平等现象严重,对中国社会造成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经济种族性别中国的社会分层和不平等正文在社会之中,社会成员之间以及利益集团之间都会存在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社会学家借用地质学上分层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

如现代社会因为经济状况不同而产生穷人与富人之分、因教育资源的不同而形成高学历群体和低学历群体之分、政治形势不同形成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分。

其中最典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就是“阶级结构”,它是指各阶级群体因为经济地位、经济资源占有不同而形成的地位差异结构。

社会分层具有配置和激发社会结构中的人功能。

社会根据不同的位置给予不同的报酬,而不同报酬的位置对社会成员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报酬高的对社会成员的条件要求也相应较高,社会用这种方法把社会成员分配到不同的社会位置中去,并诱使他们去承担相应的责任。

社会分层多造成社会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社会不平等就是在保证最重要位置上有最胜任者的过层中发展起来的。

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社会成员为了获得更好的报酬,为了处于社会的上层,他们会不断的提高自己丰富自己,使自己具有更好的条件以便于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因此社会分工会激发社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如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人们吃大锅饭,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你在田间做了多少事,做事的效率如何,只要你按时出工收工就有饭吃,做的少的人和做的多的人待遇一样,那时人们的工作热情极度低下,混时度日的较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期间,提出先富带动后富后,人们的工作热情迅速高涨,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分成造成了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使得社会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多。

底层社会成员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如现在普遍存在的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社会现象,而社会差距的加大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因为差距的加大会造成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而这种矛盾的加剧,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如穷人仇视富人,穷人为获得更多的财富而铤而走险,做出一些危害社会和谐的行为举动,而有些落后的地区会仇视国家政策,策动危害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恐怖活动。

一、社会分层的因素社会分层不可避免,也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产生影响。

而经济、种族和性别是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

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分层现象也是不同的,而随着社会分层现象伴生而出现的是社会不平等。

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占有中窑的地位。

影响社会分层的经济因素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收入的多少。

在社会发展之中人们占有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各不相同,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础,是获得经济利益的基础。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生产资料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大多数的人不占有生产资料,而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为使他们的生产资料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所以雇佣他们进行生产只付给被雇佣者固定的工资,生产所产生的剩余价值被生产资料所有着所占有,出现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

在社会之中除了因为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同所导致的收入差距以外,由于人们从事的劳动不同所获得劳动报酬也会不同,从会形成收入差距。

按照收入的不同,低收入者构成社会下层或弱势群体,中等收入者是中间层或中产阶级,高收入者是社会上层。

某些地区和国家始终存在着种族歧视主义,他们力争从医学、生物学等等角度证明本种族的优越性。

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和进行社会分工,有些国家进行了种族划分制度。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自古以来种姓制度森严,其产生最早是用来维护雅利安人对下层劳动者统治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是一套基于种姓区分、财产占有及物品和服务获得的身份群体等级。

在历史时期印度人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不同的种姓从事不同的工作,其中婆罗门掌管祭祀,垄断教育。

刹帝利负责征战和管理。

吠舍包括农民、牧人和商人,负责物质财富的生产和纳税。

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的居民构成,主要从事理发,屠宰等事业。

婆罗门认为首陀罗从事的职业是不洁的,因此严格限制各种形式的跨等级婚姻或流动。

现在印度这种种族等级观念也深深的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占领波兰,纳粹党人认为犹太人是低劣的种族应该从地球上消失,所以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犹太大屠杀,期间屠杀掉的犹太人大约有600万。

日本自认为是一个优越的民族,把我国人民称为是支那,日文的意思是猪,也就是称中国人民为中国猪,有时称为东亚病夫,日本是一个崇尚武士道精神的国家,在日本侵华期间中国迅速溃败,日本人认为中国人是一个懦弱的民族,是个劣等民族,不把中国人民放在眼里,进行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种族等级制度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还存在,而在不同种族等级位置的人民所处的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等环境存在较大的差距。

低等级的人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会相对较大,为了获得较好的生存环境有些低等级人民会不惜违法犯罪危害社会,而不同等级之间也容易发生冲突,不利于国家和平。

有些民族存在图腾崇拜,其中就有生殖器官崇拜这一现象,男女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等。

在远古时期就有出现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

在母系氏族中女性是一个家族的中心,一个女性可以娶多个男子,如现在生活在云南和四川境内的摩挲族是现存唯一一个母系民族,而在现在社会生活中较多存在的是对女生的不公平,如现在许多的岗位在招聘时虽没明确限定性别,但在招聘考虑过程中却实实在在的考虑了性别问题,因为女性的身体原因,很多岗位都形成了不成文的限制,如土木工程的女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在招聘的简介上并没表明不招女工,但在她和班上的男生一起去应聘的公司时,她的成绩、证书和能力都比其他两个男生都强,但被公司留下的就是那两个男生,因为建筑需要较大的体力和到处的奔波,很累、很苦、很脏,而女性的生理是承受不了的,而且女性的假期较多,这些都与公司的利益不服。

男女不平等现象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

二、中国的社会分层造成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中国自古以来就被分为三六九等,在奴隶社会时期被分为奴隶与奴隶主,在封建社会被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皇帝是最高统治阶级,而现在社会分层现象也存在。

现在中国存在穷人阶层和富人阶层之分,政治人员、工人、农民之分,这些都严重的造成了中国社会的严重不平等。

因为经济状况的不同,人们在享受社会教育、医疗保险等存在严重的差异。

就拿和我们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来说,因为出生地的不同,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和面临的竞争也是不平等的,如家庭较好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就相对较好,而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所接受的教育环境比较好,如在较为偏远的山村地区,学生上一堂课有的要走半天的路才能到学校,教室破旧,师资缺乏。

就连我们的升学要求也不一样,升高中时,如果你是城市里的学生被市一中录取的概率要比农村的学生高出几倍,就连国考高考录取也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在北京的学生要考取北大、清华的概率相对其他省份的学生高出很多,在北京学生的眼里北大、清华算不上什么很好的选择,现在他们越来越想的是出国留学,而其他省份的学生想北大、清华就像难于登清天一样。

这些表明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条件严重不平等。

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保障退休老年人的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这种制度的实施在我国也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存在不平等现象。

据统计,占我国人口70%的农民只享有社会保障支出的10%左右,而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却享有将近90%的社会保障支出,而不同的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的发放额也存在严重的差距,城市人口的发放金额相对农村人口的发放金额来说相对较多,因为经济差距的原因相应的医疗服务及其他社会设施也存在严重的差别,这些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社会不平等现象。

我国社会不平等现象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多,就业压力大,不同岗位的报酬也不同,人们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使自己能在社会分层中处于较高的位置,这样激发学生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使自身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由于我国人民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的整体实力不断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层造成了社会不平等现象,有些处于上层的人民思想的不断腐蚀,认为自己具有优越性,以致于不顾法律,我行我素,如近年来出现的“我爸是李刚”,药家鑫事件,就是因为这些官二代和富二代自认为他们有比别人更好的条件,更高的地位,所以变得冷漠,道德变坏,视他人生命如草芥。

如近期发生的“单车事件”,日本友人在武汉丢失一辆改装的自行车,整个武汉被轰动,全市警员都调动起来,全国人民都高度重视这件事情,在两天之内就把这辆丢失的自行车给找了回来,而中国人自己丢了自行车报案以后就如同石沉大海,毫无音讯,甚至是丢了孩子也未引起过如此大的震动,这是因为日本友人是外国人,这件事会引起国外对中国的看法,顶着国际压力中国人不得不全力以赴追回丢失的“自行车”。

而处于分层底层的人们会产生一种仇视心理,仇视富人,仇视我国的制度。

如发生的西藏打砸抢烧事件,就是发动者利用少数民族对汉族的仇恨,对国家政策的不满来发动他们的暴力行为,这些严重损害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也危害到了国家的安全。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富人的生活,开始对他们进行抨击,如很多人开始关注明星和领导的私生活,如关注那个明星是不是有私生子,哪个领导有没有包二奶等,普通人有个私生子、二奶没什么要紧,只要是“富人”有了这些就会马上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受到全国网民的抨击,如当成龙出现私生女时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引起了广大网民的抨击,用成龙自己的话讲“他只不过犯了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因为他是富人,他是名人所以它引起了人民的广泛关注,但如果事情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根本就不会有几个人去关注。

这些现象表明社会分层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

结束语社会分层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也存在着社会分层现象,而伴随社会分层现象而来的是社会的不平等,会对我国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我们应正对社会分层对我国产生的影响,针对具体问题,扬长避短,减少其对我国社会的不良影响,促进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1] [美]戴维·格伦斯基著《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2] 李强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3] 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8年版[4] 边燕杰吴晓刚李路路主编《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