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各时期文化特点
九年级上册古代日本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古代日本知识点古代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化积淀丰厚、独特而又多样化。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上册中古代日本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一、政治1. 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律令国家建立的重要事件,于7世纪中叶发生。
这一改革引入了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日本开始以律令制度来统治国家。
2. 平安时代:平安时代是日本古代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从794年到1185年,全盛时期称为平安京时代。
平安时代这一时期日本政治日趋稳定,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
二、经济1. 农耕经济:古代日本的主要经济形式是农耕经济,特别是稻作和麦作。
人们以种植稻米和麦子为生,并通过捕鱼和狩猎来补充食物资源。
2. 农业技术:在古代日本,人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技术,包括水稻田地的利用、水利工程、粮食贮藏和农具的改进等。
三、社会1. 职阶制度:古代日本社会存在严格的职阶制度,大致可以分为贵族、武士、寺院僧侣和普通民众等不同的阶层,这也为日本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2. 武士阶级:武士阶级在日本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军事贵族,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同时也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实权。
四、文化1. 传统艺术:古代日本的文化表现在众多的传统艺术形式中,如茶道、绘画、俳句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2. 文学作品:古代日本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源氏物语》。
这部作品是日本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以描绘爱情和日本贵族社会为主题。
总结:通过上述对九年级上册古代日本的知识点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古代日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内容。
古代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对现代的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学习的宝贵素材。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了解古代日本的知识点将有助于加深对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并有利于培养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学习能力。
日本的文化演变与文化传承
日本的文化演变与文化传承日本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传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日本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
从古代到现代,日本文化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其传统文化的底蕴却一直存在于日本人的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古代文化的传承日本最早的文化起源于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以狩猎和渔业为主,以祭祀活动为核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本进入了古代时期,此时的日本文化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中华文明特征。
在日本古代文化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歌、茶道、武士道和木工艺术。
其中和歌是一种用五、七、五和七、七的句式表达的诗歌形式,是日本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
茶道则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融汇了禅宗思想和日本传统审美理念,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武士道则是日本独特的武术传统,它强调的是个人对于道德和时代精神的责任。
日本古代木工艺术则是其中一大特色,其传统风格和技艺独具匠心,一直流传至今。
二、现代文化的印记进入现代化的日本,文化面貌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此时的日本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更新,如动画、音乐、电影、游戏等,让日本文化渐渐地被全世界所认同和关注。
动画作为日本现代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其中小丑鱼动画、鬼灭之刃动画等更是深受全球观众喜爱。
除此之外,日本的流行音乐也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由安室奈美惠等日本流行歌手所唱的日文-流行歌曲在公共场合经常被播放,相当普及。
日本的电影发展经历了由实验性电影到大众电影的演变,如今日本的电影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全球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电影的僵尸类、动画类和科幻类等都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了全球业界爱好者奉为经典。
三、日本文化的传承日本文化虽然在不断地演变,但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依然得到了保留和发扬。
茶道、武士道、剑道、華道等传统艺术和饮食文化等等都未失传。
同时,日本文学、舞踊、音乐等文化艺术也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日本幕府时代的文化与社会
日本幕府时代的文化与社会日本幕府时代(1192年-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封建时代。
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治权力由朝廷转移到武士阶级手中,日本社会经历了许多变革,文化也得到了独特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日本幕府时代的文化与社会。
一、社会结构在幕府时代,日本社会的结构主要围绕着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这四个阶层展开。
武士阶级是社会的统治者,他们拥有政治和军事上的特权。
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经济支柱,他们负责生产粮食和农产品。
手工业者是日本的手工业工人,他们生产各种工艺品和商品。
商人则主要从事商品交易和商业活动。
二、文化特点1. 武士道:武士阶级在幕府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奉行着武士道的精神。
武士道强调忠诚、纪律、勇敢和荣誉等价值观,对于武士的品格和行为有着明确的规范。
同时,武士也受到教育,学习武术、文化和礼仪等。
2. 茶道:茶道在幕府时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茶道是一种独特的日本文化形式,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通过泡茶、品茶的仪式,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我超越。
3. 歌舞伎:歌舞伎是日本传统戏剧形式的代表之一,在幕府时代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歌舞伎舞台上的服装、化妆和表演风格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歌舞伎剧目多样,内容丰富,有时恢弘壮观,有时幽默诙谐,展现了日本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4. 浮世绘:浮世绘是一种流行的绘画艺术形式,也在幕府时代得到了繁荣。
浮世绘以描绘城市生活、风俗人情为主题,形式独特、色彩鲜艳。
著名的浮世绘艺术家有葛饰北斋、歌川庆贺等。
三、对外交流幕府时代日本的政权基本上是封闭的,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并未完全中断。
在这一时期,日本与朝鲜、中国、荷兰等国家仍保持着一定的贸易往来。
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为日本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变革。
总结:日本幕府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社会结构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也培育出了独特的文化。
武士道、茶道、歌舞伎和浮世绘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丰富了日本文化的内涵。
【历史】简述日本古代历史
简述日本古代历史1️⃣ 绳文时代:日本历史的起点绳文时代是日本古代历史的开端,大约始于公元前14000年,持续至公元前300年左右。
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的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使用石器工具,并创造出了独特的绳文陶器。
绳文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这些遗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农业技术的传入,绳文时代逐渐过渡到弥生时代。
2️⃣ 弥生时代:水稻种植与文明的兴起弥生时代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300年左右。
这一时期,水稻种植技术从亚洲大陆传入日本,使得日本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水稻的种植不仅提高了食物产量,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复杂化。
弥生时代的人们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尤其是青铜器,这标志着日本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升。
此外,弥生时代还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国家形态开始萌芽。
在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出现了多个小国,它们之间互相征战,逐渐形成了早期的政治实体。
3️⃣ 古坟时代:政治统一与文化的繁荣古坟时代紧随弥生时代之后,大约从公元300年持续到公元710年。
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小国通过不断的战争和联盟,逐渐形成了几个强大的政治实体。
其中,大和国(后来的日本朝廷)逐渐崛起,成为日本列岛上的主导力量。
古坟时代得名于这一时期大量建造的古坟,这些古坟不仅是贵族和统治者的陵墓,也是他们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在古坟时代,日本社会进一步复杂化,出现了更加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法律体系。
同时,佛教从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飞鸟·奈良·平安时代:中央集权的加强与文化的鼎盛飞鸟时代(公元592710年)是大和国向中央集权国家过渡的时期,以飞鸟京(今奈良县)为政治中心。
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则以平城京(今奈良市)为都,这一时期日本与中国唐朝的交流达到了高峰,唐风文化在日本广泛传播。
平安时代(公元7941185年)以平安京(今京都市)为都,是日本古代历史的鼎盛时期。
古代日本文化与历史的演变
古代日本文化与历史的演变古代日本是一个充满神秘和独特的国家,它的文化和历史发展相互交织,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日本文化和历史的演变。
一、古代日本的起源与形成古代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000年前的弥生时代,这个时期的日本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人们开始定居并种植谷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形成了一个等级制度,同时外来文化也开始渗透进来,最显著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日本的政府体系开始形成,秦汉时期的中国对日本的政治、建筑、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基础。
二、古代日本的宗教与信仰古代日本的宗教与信仰既包括原始宗教,也有像佛教、道教等外来宗教的影响。
最重要的原始宗教是神道教,这个宗教相信万物都有灵魂,神灵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神道教在古代日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核心。
此外,佛教和道教也在6世纪后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和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古代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古代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最初的统治者是各个部落的首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他们建立起来的国家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最有名的统一者是第一位出现的天皇,他成为了日本政治和社会的核心。
然而,天皇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大权掌握在贵族和武士的手中。
他们的系统被称为“律令制度”,这是一个以官僚机构为基础的政府体系,为日本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古代日本的艺术和文学古代日本的艺术和文学也经历了繁荣的时期。
在艺术方面,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陶瓷、雕刻和园林设计等。
其中,许多艺术形式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日本艺术家也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文学方面,古代日本的文学作品以和歌和诗歌为主,这些作品大多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诗意描写。
著名的文学作家如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和诗人松尾芭蕉等,为日本古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战国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日本战国时期的政治和文化日本战国时期是指从1467年到1603年间,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影响着后世的历史走向和文化传承。
一、政治背景在日本战国时期,整个日本的政治形势十分复杂,各地的大名和武将掌握着相对独立的势力,国家也没有一个中央政府来统一管理。
这样的政治局面导致了频繁的战争和混乱,大名们为了争夺更多的领土和权力,常常展开血腥的战争。
而且,由于没有中央政府的干预,一些地方的大名也会独立行事,不按照国家的政策来执行,这更加深了政治上的分裂和矛盾。
二、文化背景在日本战国时期,尽管政治上存在着很多的局面和问题,但是文化上却有着比较丰富和多元的发展。
随着战争的不断发生,人们开始重视武士精神,对于武艺和刀剑有着更高的追求,甚至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武士道”文化。
此外,在诗歌、文艺和书法等方面,日本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发展。
在诗歌方面,日本的俳句在这个时期形成,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欣赏和喜欢;在文艺方面,一些著名的作家和画家也在这个时期诞生,他们的作品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书法方面,日本的书法艺术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和普及,成为了当时的一大文化特点。
三、文化与政治的联系虽然在日本战国时期,政治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稳定因素,但是文化却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自信的感觉。
同时,这种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在政治和文化上,日本的战国时期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这也形成了日本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从这段历史中汲取人生的启示,传承和发扬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简述日本古代历史
简述日本古代历史日本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60 年左右,据传说,当时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即位,开启了日本的王朝时代。
但这段早期历史多有神话色彩,缺乏确凿的考古和文献证据。
在日本古代历史的早期,绳文时代(约公元前 12000 年公元前 300 年)是日本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居住在简陋的洞穴或半地穴式房屋中。
他们制作了精美的绳文陶器,这些陶器上独特的绳纹装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随后的弥生时代(约公元前 300 年公元 300 年),标志着日本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
这一时期,水稻种植技术从亚洲大陆传入日本,人们开始定居生活,形成了部落和村落。
金属工具,尤其是铁器的使用逐渐普及,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同时,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推动了文化和技术的传播。
古坟时代(公元 300 年公元 592 年),巨大的前方后圆坟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这些古坟反映了当时强大的政治势力和社会阶层的分化。
在这一时期,大和政权逐渐崛起,统一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
飞鸟时代(公元 592 年公元 710 年),圣德太子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试图加强中央集权。
他制定了“十七条宪法”,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规范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准则。
同时,日本开始积极向中国隋朝和唐朝学习,派遣了大量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引进了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和技术。
奈良时代(公元 710 年公元 794 年),日本仿照唐朝的长安城建立了平城京,成为日本的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兴建了众多的寺庙和佛像。
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万叶集》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
平安时代(公元 794 年公元 1192 年),日本的都城迁至平安京(今京都)。
这一时期,日本的政治制度逐渐成熟,形成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系。
同时,贵族文化繁荣,出现了和歌、物语等文学形式,如《源氏物语》。
古代日本风土人情与文化演变
古代日本风土人情与文化演变古代日本的风土人情与文化演变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塑造了古代日本丰富多样的风土人情和文化。
受到山川河流的影响,日本人形成了独立自主、勤劳勇敢的性格。
而古代日本的文化也在与外来的交流中不断演变和丰富。
首先,古代日本的风土人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山川地理的影响。
由于日本地处太平洋的东岸,被大面积的山地围绕着,因此山水资源丰富。
这种地理环境形成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独立自主的性格。
他们崇尚山川的壮丽和美丽,尊重自然的力量。
同时,长期与自然环境相处,他们也养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尊重环境,积极保护自然资源。
其次,古代日本的文化演变也与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密不可分。
早期的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7世纪初,随着北部和南部的统一,日本建立了中央政权,并学习了很多中国的制度和文化。
汉字的引入、儒学的兴起以及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借鉴都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此之后,随着与其他亚洲国家如朝鲜、越南、印度等的贸易和交往,日本人还吸收了许多其他文化的元素,这些文化元素为日本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多样性。
除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外,古代日本的文化演变也离不开内在的发展和创新。
寺庙建筑、园林设计、茶道、歌舞伎等都是日本独特的文化表现。
茶道的发展和流行,是日本文化中一段重要的历史。
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内在的修养,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歌舞伎是古代日本独有的戏剧形式,它将音乐、舞蹈、戏剧和化妆艺术结合在一起,不仅吸引了日本本土观众,也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
古代日本的文化演变也可以从其宗教信仰中得到体现。
日本人信奉的主要宗教是神道教,这是一种以自然和个体崇拜为基础的宗教。
神道教将神明视为自然界的力量和人类的守护者,倡导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古代日本人民通过神道教的信仰,在尊重宇宙自然的同时,注重个体内心的修养和境界的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古代日本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也不断演变和发展。
日本古代各时期文化特点
日本古代各时期文化特点日本古代各时期文化特点奈良文化FU$2#铁血论坛-- 铁血军事综合论坛RRZZtX一、佛教的兴盛在迁都奈良之际,有些原来的大寺被迁往新都,如元兴寺、兴福寺、大安寺、药师寺等。
但这还远远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他们大肆兴办佛教事业。
奈良时代由国家兴办的佛教事业中,最著名的当推东大寺和国分寺的兴建。
ZkJ^wi铁血论坛-- 铁血军事综合论坛RU9>3:东大寺及其卢舍那大佛像是由圣武天皇于740年发愿,于743年开始兴建的。
圣武天皇建东大寺和大佛的目的是为了依赖“三宝之威灵”,祈求天下太平,国家富饶繁盛。
在兴建东大寺和巨大铜佛像的过程中,花费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动用了举国的财力,又号召民众自愿出力支持。
751年大佛殿建成,翌年4月,由朝廷主持举行盛大的大佛开眼供养法会。
}yr&dw ?铁血论坛-- 铁血军事综合论坛,d;` 所谓国分寺即是设在各国国都的寺院,有比丘住的国分僧寺和比丘尼住的国分尼寺。
它的兴建实际上是效仿中国的。
修建国分寺的步骤,大致分为如下三步:第一步是737年3月,诏令每国造丈六释迦佛金铜像一躯和左右配置的菩萨两躯。
当时虽然还没有国分寺的名称,但因这个释迦像可以认为是国分寺的主佛,所以此举当是修建国分寺的先驱。
第二步是740年6月,令每国抄写《法华经》十部,修建七重塔。
这是以《法华经》第四《法师》第十为依据的,实际上就是国分尼寺的前驱。
第三步是741年2月,诏令各国设置僧尼两寺,僧寺置僧20人,名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尼寺置尼10人,名为“法华灭罪寺”。
前者是根据《金光明最胜王经? 四天王护国品》第十二所说,为的是消除国家的灾祸,祈求四天王保护;后者主要是为了比丘尼灭罪行善使诵《法华经》而修建的。
国分寺在建造中并不顺利,由于各地政府在饥谨、疫病流行之后,财力不足,民力疲敝,建寺造塔工作进展缓慢。
直到770年,这一造寺工作才基本结束。
实际上,有些地方的国分寺并非新建,只是旧寺的利用或改造。
日本文化的历史和特征
日本文化的历史和特征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在这个东亚岛国中,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深受其历史、地理环境和外部的文化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本文化的历史和特征。
一、历史1. 原始时代日本在约1万年前就有了最早的居民,他们主要依靠狩猎、捕鱼和采集。
在距今约3千年前的弥生时代,这些先民已经养殖水稻和小麦等作物,并发展了青铜制造技术。
2. 古代时期大约在公元3至8世纪,日本进入了一个文化繁盛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中央政府,社会阶层明确,艺术和哲学等文化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文化也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世纪时期公元1185年至1573年是日本的中世纪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通过战争、扩张和战国纷争等形式逐渐从中央集权体制转向更为分散的封建体制。
同时,日本的文化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武士道、茶道、剑道、艺术等等,都借此时期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近现代1603年,日本开始了长达230年的幕府时代。
这个时期,日本政府封锁了国内和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直到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才结束了幕府时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文化不断向日本靠拢。
现代化衣服、音乐、电影和技术等等,都会被不断地吸收和改造成为日本特有的文化元素。
二、特点1. 独特的审美观日本人有一种非常特别的审美观念,它涵盖了从食物、服饰、建筑到动物和自然,几乎所有文化领域。
日本人注重简洁、淡雅和和谐。
他们通过一些简单而朴素地手工艺品、折纸、绘画和摆放花卉等传统艺术,展示出自己特有的审美精神。
2. 团体意识日本人非常注重团体意识。
他们认为人类是群居动物,并强调每个个人的行为都会对群体产生影响。
在日本,大家都倾向于做出共识,通过协商和妥协的方式解决问题。
3. 敬畏自然由于日本地理上的特殊性,日本人对自然有着一种特别的畏惧和欣赏。
在日本,很多重要的神话和传统文化都强调自然、山水和宇宙的重要性。
日本古代文化的特点教案
尊敬的老师:今天我将为您带来一份有关日本古代文化的特点教案,希望您会喜欢并用它来丰富您的课堂教学。
我们来看一下日本古代文化的背景。
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弥生时代,日本由各个部落组成。
这些部落以狩猎、捕鱼和农业为生,并且拥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色。
公元710年,日本首都从奈良迁至京都,开始了平安时代。
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一直是一个封建社会。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日本文化逐渐形成并得以传承。
我来为您介绍日本古代文化的几个特点。
一、宗教和哲学方面的大量影响在日本古代,佛教、道教、儒教和神道教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影响。
这些宗教和哲学对于日本的思想、艺术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的来临使得日本文化更具有东方特色,儒教的影响则让日本文化更强调礼仪和道德,而神道教则让日本人崇尚自然并将之神化。
二、极其注重和强调礼仪日本古代文化中,礼仪规范是极其重要的。
从宫廷到寺庙,再到各个阶层的民间,每个地方都有若干礼仪规范,比如说着装、语言、姿势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范使得日本人的生活更加规矩有序,也反映出了日本人对礼仪的重视和强调。
三、日本美学和文学的追求日本古代文化中,美学和文学的追求是非常重要并得到高度发扬的。
日本古代文学代表有《万叶集》、《源氏物语》等经典著作,它们深刻而美丽地展现出了日本古代文化的柔美、静谧和雅致。
同时,日本的美学理念也非常细致,比如严格的花道和茶道规范,正是对美学理念的深度展现。
四、日本侍文化的兴盛日本古代文化中,侍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日本的中世纪,武士精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
武士讲究忠诚、义气、勇气、荣誉、崇拜和文化修养,并以此为行为准则。
这种侍文化一直影响着整个日本社会,并将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体系。
我们已经了解了日本古代文化的几个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关乎历史、文学和艺术,还影响着现代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日本文化的精髓。
古代日本历史概述
古代日本历史概述古代日本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弥生时代。
从那时起,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历史背景。
本文将概述古代日本的重要时期和事件,以帮助读者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1. 弥生时代(公元前10世纪)在弥生时代初期,日本列岛上的部落社会逐渐兴起。
人们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农业生活,并开始使用陶器和铁器。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出现了稻作农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2. 古墳时代(公元3-6世纪)古墳时代是日本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坟墓(古墳)的出现而得名。
在这个时期,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成立了中央政权,开始崇拜神道教。
同时,汉字的引入促进了文字的发展,政治组织也逐渐形成。
3. 飞鸟时代(592-710年)飞鸟时代是日本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以位于奈良县飞鸟市的飞鸟宫为中心。
在这个时期,日本开始借鉴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王朝,并采取了重要的改革举措。
例如,颁布了《大化新政》以促进社会改革和统一。
4. 奈良时代(710-794年)奈良时代是日本古代历史的高度发展时期,以奈良作为首都。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建立了日本最早的法律体系和官僚机构,并修建了许多寺庙和宫殿。
奈良时代也是唐朝文化传入日本的黄金时期,对日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平安时代(794-1185年)平安时代是日本古代历史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以京都为首都。
在这个时期,日本政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皇室仍然保持政治统治地位,但实际上的权力逐渐转移到了武士阶层手中。
同时,平安时代也是日本文学、艺术和禅宗佛教繁荣的时期。
6. 鎌倉时代(1185-1333年)鎌倉时代是日本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在这个时期,武士阶层脱离皇室的控制,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政权。
这一时期的最重要事件是源义经的兴起和建立鎌倉幕府。
同时,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也使得日本的文化多元化发展。
7. 室町时代(1336-1573年)室町时代是日本古代历史中的最后一个重要时期,以京都的室町幕府为中心。
日本的文学传统
日本的文学传统日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文学传统更是让人瞩目。
从古代到现代,日本文学一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四个阶段来展开论述。
古代文学日本古代文学,起源于公元7世纪。
它的代表作品是《万叶集》。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约4500首诗歌,涵盖了天皇、贵族、平民、农民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作品,内容涉及自然、爱情、战争、人生等方面。
它不仅是古代日本文学的开端,也是日本文学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日本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将诗歌和散文结合起来,形成了乐府和物语两种文体。
其中,诗歌以歌颂爱情和美好自然为主题,散文以讲述故事、描绘人物形象为主题。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源氏物语》。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由女性作家紫式部于10世纪撰写,共分为54章,讲述了武士源氏及其周围人物的故事。
该作品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结构和深邃的思想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近代文学近代文学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文学,它是日本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和思想进入了日本,日本作家开始接受和借鉴西方文学形式和主题,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近代文学风格。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夏目漱石的《我是猫》、森鷗外的《舞姬》、谷崎润一郎的《痴人之爱》等。
现代文学现代日本文学是指20世纪中后期的文学,它的特点是多元化、国际化和女性化。
现代日本作家注重表现现实生活,批判社会弊端,关注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层意义。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大江健三郎的《钓竿日记》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等。
结语日本文学传统影响了世界文学史的发展,它以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人文精神为代表。
现代日本文学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期待日本文学不断地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日本历史与文化
日本历史与文化日本历史与文化日本是一个位于亚洲的岛国,由多个岛屿组成,因其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而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文化的特点。
日本历史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0年左右,当时岛上已有原始的居民。
然而,真正的文明和历史始于公元710年左右,当时日本政权的中心迁往了今天的奈良市,这个时期被称为奈良时代(710-794)。
在这个时期,日本政府开始采用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模式,并且开始广泛地引进佛教。
在这个时期,日本也开始制定了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并且发展了独特的文化特点。
794年,日本政府迁往了今天的京都市,这标志着平安时代(794-1185)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政治和文化上的重大变革。
政府开始更加注重本土的文化和艺术,这种文化主义持续到了现在。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文化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也受到了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文化影响。
在平安时代后期,日本出现了一个叫做“武士”的阶层,他们开始掌握了政治和军事的力量。
在1192年,源赖朝成为了第一个幕府的将军,这个时期被称为鎌倉时代(1192-1333)。
在这个时期,日本开始采用西方的铁制武器和装备,武士阶层逐渐成为日本政治和社会的主导力量。
在1333年,幕府被推翻,日本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皇族政权,这个时期被称为南北朝时期(1336-1392)。
在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
1392年,南北朝时期结束,一个颜色为白色的家族(即新来的将军,一般称为白色将军),将政权交给了一位颜色为黑色的家族(即原来的将军,一般称为黑色将军),这标志着室町时代(1392-1573)的开始。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文艺复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战争和政治动荡。
在1573年,将军家康成为了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他开创了江户幕府时期(1603-1868)。
在江户幕府时期,日本经历了长期的和平和稳定,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的改革。
日本幕府时代的政治和文化特点
日本幕府时代的政治和文化特点日本幕府时代(1603年-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日本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幕府时代的政治和文化特点是什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幕府政权与封建制度在幕府时代,日本实行的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一种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由封建主持有、以封建契约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制度。
而在幕府时代,日本政权的实际掌握者是幕府,这也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体制。
幕府政权与封建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幕府的出现正是因为它在封建社会中具有的主导地位。
即使将幕府视为统治者,其实它也只是全国各地一系列封建主和家臣的集合。
幕府利用封建主和家臣之间的竞争和摩擦,向其保证对领地、财物和权力的掌握。
其次,幕府政权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法律,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运作。
比如幕府规定全日本只有京都、大坂、江户三个城市可以自由通商,其他地方的商人必须在城市长和领主的控制之下经营贸易。
这种政策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打击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和商业发展。
二、幕府时代的文化特点在幕府时代,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文化变革,出现了许多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
1. 武士文化武士文化是日本幕府时代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它是建立在封建制度下的文化形态,武士文化崇尚勇气、忠诚、正义,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武士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是武士道和武士艺术。
武士道是指武士的精神信仰,讲究忠诚、勇气、正义和纪律。
武士艺术则是包括菊花、鉢盂、床时、芭蕉扇等美术品,它们都符合武士审美的特征和标准。
2. 浮世绘文化浮世绘文化是日本幕府时代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
浮世绘是一种印刷艺术,最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书籍和文化活动中。
浮世绘的主要内容是描绘日常生活、民间风俗和演艺文化。
它通过线条、色彩和形状的处理,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尤其是在色彩处理方面,浮世绘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
3. 茶道文化茶道文化是日本幕府时代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日本历史的演变
日本历史的演变日本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弥生时代。
自那时起,日本经历了多个演变阶段,包括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革。
本文将介绍日本历史的演变,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国家的形成。
1.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是日本历史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日本群岛上的人们主要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
他们居住在小型村庄,结构简单。
在原始社会时期,日本开始出现氏族制度,每个氏族由一个首领领导,并形成了独特的家族和宗教信仰。
2. 古代时期古代时期是日本历史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从公元3世纪到公元12世纪。
在这个时期,氏族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中央集权政府。
公元710年,日本首都迁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此时日本开始接触中国和朝鲜的文化,并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政治和宗教理念。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大量的宫廷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日本历史上政治剧变和战争频发的时期,从公元15世纪到16世纪末。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权力分散,各地的武士势力竞相争夺领土和政权。
名将武田信玄、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等在这个时期崛起,并试图统一日本。
战国时期的末期,丰臣秀吉成功统一日本,建立了稳定的中央政府。
4. 江户时期江户时期是日本历史的闭关锁国时期,从17世纪到19世纪。
在这个时期,由于内外压力,日本政府采取了对外封锁政策,限制外国人的进入和限制对外贸易。
这个时期还伴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歌舞伎、浮世绘和茶道等传统艺术的繁荣。
5.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明治维新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大改革,旨在将日本引入现代国家的行列。
在这个时期,日本废除了封建体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并迅速工业化和西化。
日本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强大的发展,并在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重要的胜利。
6. 现代日本现代日本指的是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科技、文化和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简述日本古代历史
简述日本古代历史日本古代历史是一个悠久的历史时期,涵盖了数千年的时间。
战国时代以前的日本古代历史由于缺乏文字材料,众说纷纭,只能根据考古学和传说神话资料来了解。
本文将主要介绍从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的日本古代历史。
飞鸟时代(约592年-710年)飞鸟时代是日本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时期,也是日本的大化改新时期,是从推行崇仁天皇(在位:592年-628年)的改革开始的。
这个时期的日本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宗教方面。
佛教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并迅速流行开来。
隋唐文化和佛教的传入极大促进了日本的文化交流和进步。
同期开始撰写《日本书纪》和《日本武尊传》,在日本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710年,天皇聚集朝臣致仕,把都城迁到奈良,于是这个时期被称为奈良时代。
政治制度上大量引进唐朝制度,拟订了《大宝律令》。
经济上,随着佛教的发展,寺庙变得更加富裕,超越了皇室和贵族的收入。
文化上,佛教文化发展迅猛,亮相了日本古代中最重要的宏伟的佛教艺术——法隆寺和东大寺。
在日本文学发展史中,奈良时代因诗歌而著名。
《万叶集》这本诗歌集成了从飞鸟时代至奈良时代的古代民歌和上层歌谣。
这本书也是日本最古老的诗歌选集之一。
平安时代是日本古代历史的第三个重要时期,也是日本古代文化的黄金时期。
794年,天皇决定把都城从奈良迁往京都,此时,平安时代开始了。
这个时期的日本政治以和平、稳定和文化兴盛著称。
在文学方面,“万绪”泛滥,小说逐渐流行,诸如《源氏物语》等作品充满了宫廷爱情故事、政治阴谋和险恶的心灵命运。
歌舞和舞蹈在宫廷中也很受欢迎,成为平安时代文化中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总体来说,古代日本历史是丰富和复杂的,由多个时期和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组成。
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遗产,这些遗产对日本现代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虽然无法穷尽所有的历史细节,但对于日本文化和历史的初学者来说,本文所述将提供一个简要而全面的历史概述。
日本古代史资料
古代日本的历史与文化资料集第一章旧石器~古坟时代旧石器时代(~8000BC)使用打制石器,有刀形石器和尖端器,后期出现细石器。
食物以狩猎和采集为主,食用橡子、栗子等坚果类食物。
绳纹时代·新石器时代(8000BC~4th BC)大型动物灭绝,留存大量移动速度很快的中小型动物,如野猪、日本鹿等。
绳纹文化的3个特征:磨制石器、弓箭、绳纹陶器开始大量的捕鱼活动居住于竖穴住居,黑曜石表明日本各地相互交往,出现用于宗教活动的土偶。
弥生时代·奴隶制时代(4th BC~3th AD)弥生文化4个特征:水稻种植、金属器、朝鲜磨制石器、弥生陶器青铜器与铁器几乎同时传至日本。
朝鲜磨制石器:石刀、石斧。
食物保存设施:高床仓库、贮藏穴农耕在水田以外,逐渐开始使用铁器在旱田耕作。
大型居住设施出现:环濠部落出现大型墓葬,陪葬器的出现中国的青铜镜与青铜武器邪马台国《汉书·地理志》记载倭(wa,和)人社会有百余国;倭人向乐浪郡定期派遣使者。
《后汉书·东夷传》公元57年,倭的奴国国王的使者访问洛阳,光武帝授予印绶。
1784年,福冈市志贺岛发现该金印。
公元107年,倭国王帅升等,向汉安帝献上160人的奴隶。
《三国志》记载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平定日本战乱,统治30余个小国。
身分等级为:王、大人、下户、奴婢・生口。
国家有市场、租税和刑罚制度239年,卑弥呼向带方郡派遣使者大夫难升米,从魏王获得亲魏倭王的称号、金印紫绶,以及大量铜镜。
247年,与狗奴国与争斗中卑弥呼死亡,国家再次战乱不断。
之后,卑弥呼的宗女壹与登上王位,平息战乱。
266年,向晋国都城洛阳派遣使者。
邪马台国的位置:近畿说与九州说古坟时代与大和政权(3th AD~7th AD)公元3世纪后半期到7世纪,以西日本为中心,具有共通性的前方后圆古坟大量出现。
这表明出现了地域广泛的政治联合,称作大和政权。
4世纪末,大和政权为了铁资源,帮助朝鲜半岛南部的加耶诸国与北部的高句丽发生战斗。
日本的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
日本的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日本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时期,分别是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
这两个时期对于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一、战国时代战国时代是指从大约15世纪末到16世纪末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日本国内各个地方的武士势力相互争斗,形成了一个割据混乱的局面。
战国时代的背景是封建体制的衰落和农民起义的兴起。
在这个时期,日本国内出现了大量的战国大名和武士团体,他们争夺土地和权力,进行了多次的战争。
战国时代的特点是兵器的进步和战争的频繁。
在这个时期,火枪和火炮开始被广泛使用,对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战争的频繁也促进了军事技术和战略的发展。
在战国时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得到了高度发扬,而且艺术和文化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例如,茶道和武士道都是在战国时代发展起来的。
战国时代的影响是重大的。
战国时代最终结束了日本的分裂局面,统一了整个国家。
此后,日本进入了江户时代,成为一个封闭的国家。
二、江户时代江户时代是指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末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以江户城(现在的东京)为中心,统治者是幕府。
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也是日本历史上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幕府限制了大名的权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实行了严格的士农工商等级制度。
江户时代的特点是封闭和稳定。
在这个时期,幕府采取了严格的对外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移民。
这导致了相对封闭的国家局面。
与此同时,江户时代的社会相对稳定,国内没有大规模的战乱,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江户时代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城镇化和商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城市成为了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此外,江户时代也是日本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例如,浮世绘和歌舞伎戏剧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总结: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
战国时代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充满了战争与冲突,但也推动了日本的军事、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古代各时期文化特点奈良文化一、佛教的兴盛在迁都奈良之际,有些原来的大寺被迁往新都,如元兴寺、兴福寺、大安寺、药师寺等。
但这还远远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他们大肆兴办佛教事业。
奈良时代由国家兴办的佛教事业中,最著名的当推东大寺和国分寺的兴建。
东大寺及其卢舍那大佛像是由圣武天皇于740年发愿,于743年开始兴建的。
圣武天皇建东大寺和大佛的目的是为了依赖“三宝之威灵”,祈求天下太平,国家富饶繁盛。
在兴建东大寺和巨大铜佛像的过程中,花费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动用了举国的财力,又号召民众自愿出力支持。
751年大佛殿建成,翌年4月,由朝廷主持举行盛大的大佛开眼供养法会。
所谓国分寺即是设在各国国都的寺院,有比丘住的国分僧寺和比丘尼住的国分尼寺。
它的兴建实际上是效仿中国的。
修建国分寺的步骤,大致分为如下三步:第一步是737年3月,诏令每国造丈六释迦佛金铜像一躯和左右配置的菩萨两躯。
当时虽然还没有国分寺的名称,但因这个释迦像可以认为是国分寺的主佛,所以此举当是修建国分寺的先驱。
第二步是740年6月,令每国抄写《法华经》十部,修建七重塔。
这是以《法华经》第四《法师》第十为依据的,实际上就是国分尼寺的前驱。
第三步是741年2月,诏令各国设置僧尼两寺,僧寺置僧20人,名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尼寺置尼10人,名为“法华灭罪寺”。
前者是根据《金光明最胜王经? 四天王护国品》第十二所说,为的是消除国家的灾祸,祈求四天王保护;后者主要是为了比丘尼灭罪行善使诵《法华经》而修建的。
国分寺在建造中并不顺利,由于各地政府在饥谨、疫病流行之后,财力不足,民力疲敝,建寺造塔工作进展缓慢。
直到770年,这一造寺工作才基本结束。
实际上,有些地方的国分寺并非新建,只是旧寺的利用或改造。
都城奈良的东大寺与地方上的国分寺之间,在组织上并无上下所属的关系,但因为东大寺在中央,由天皇组织修建,而国分寺在地方,由国司监造和监管,所以不仅在佛教信仰上存在密切关系,而且在形式上也有上下所属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东大寺也称“总国分寺”。
奈良时代的寺院分为国家的大寺、国分寺及属于私人寺院的“定额寺”、普通的私寺等。
国家的大寺,是据历代天皇和皇室成员“敕愿”建造的,也称为“御愿寺”,如称为“南都七大寺”的东大寺、兴福寺、元兴寺、大安寺、药师寺、西大寺、法隆寺。
“定额寺”是为定额所限而得到朝廷承认的大寺,是由官吏或贵族修建的,其管理和维修需由国司和造寺施主共同负责。
寺院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天皇、政府和贵族的施舍,包括土地、封户、奴婢及财物等。
如749年,东大寺兴建接近完成时,天皇施给东大寺垦田100町,不久又诏定垦田限额可达4000町,前后施封7500户,另施给奴婢达400多人。
奈良时代,随着中国佛教宗派的不断传入,逐渐形成了六宗: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律宗。
佛教史上称之为“奈良六宗”,相对于平安时代的京城(今京都),又称“南都六宗”。
奈良六宗与平安时代以后出现的诸宗相比,更注重经典学问的研究。
僧侣常兼数宗之学。
三论宗以主要研习龙树《中论》、《十二门论》、提婆《百论》三部佛经而得名。
起源于印度,后由鸠摩罗什传入中国。
至隋代的吉藏而集大成。
625年,吉藏的弟子高丽僧人慧灌将三论宗传入日本,后由法隆寺的智藏、大安寺的道慈发展成为日本古代佛教的重要宗派。
成实宗研习印度诃梨跋摩所著《成实论》,依附于三论宗传入日本,在日本未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
法相宗亦称唯识宗、有相宗、慈恩宗等,由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
主要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学说,所依经典据称为六经十一论。
653年,道昭入唐从玄奘学此宗,归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为法相宗第一传。
658年,智通、智达乘新罗船入唐,也师从玄奘学法相宗,回国后亦在元兴寺传法,为法相宗第二传。
第一、二传又称南寺传。
703年,在日本的新罗僧智凤、智鸾、智雄奉敕入唐,从智周学法相宗,归国后弘传此宗,为法相宗第三传。
716年玄昉入唐亦从智周学法相宗,为法相宗第四传。
第三、四传又称北寺传。
俱舍宗主要研习印度世亲著《阿毗达摩俱舍论》,道昭、智通、智达、玄昉等人将法相宗传入日本时同时传入,它是法相宗的附宗。
7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
因唐时创始人法藏受武则天赐号“贤首”,故又称贤首宗。
736年,唐僧道璇将华严宗章疏传到日本。
740年新罗僧审祥到日本宣讲宗义,传法于日僧良辨,以东大寺为根本道场,开创了日本的华严宗。
律宗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以《四分律》、《梵网经》为宗义。
天武天皇时道光归国首传,736年唐僧道璇抵日宣讲戒律。
754年鉴真抵日,于东大寺设坛传戒,继而又创设戒坛院。
鉴真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于759年创建唐招提寺,为该宗的总本山。
综观奈良时代的佛教,有如下特点:在国家直接控制之下,被作为镇护国家的要法。
与政治关系比较密切,僧侣染指政治,朝廷对僧侣待遇优厚。
寺庙均建于城市中,被称为“都市佛教”。
追溯此时期形成的奈良六宗的起源,其主要传人几乎均为留学僧或渡来僧,因此各宗与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的佛教宗派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其教相判释、教义戒法几乎是原原本本从中国引进,并无多大发展。
奈良佛教的制度逐步完备,从僧官设置、僧位授予、僧尼的品行衣食住行等均有详细规定。
二、儒学的影响奈良时代儒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治政理念。
日本早期儒学曾影响当时日本社会各领域,而其最主要的影响则是为日本古代天皇制国家提供了政治理念。
奈良朝虽然积极地推崇和信仰佛教,但从总体上看,其治政的指导思想,是以儒家政治贯彻始终的。
儒家政治的核心内容,其一是“政在养民”。
把富国安民的基点,放在农村的安稳和农民们摆脱贫困上。
奈良时代“农者天下之本”的思想,始终成为统治者治政的首要大事。
其二是“简人任能”。
对于各级官吏的选拔、政绩良劣都十分注意。
其三是“俭约”。
儒家认为,帝王崇尚俭约,则民心不乱,国可兴盛。
奈良时代虽然大造佛像,用尽国库,但从全面来看,历代天皇均比较注意俭约。
(二)官吏的选拔和考核。
奈良时代官吏的录用考试模仿唐朝,也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等六科。
生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学校的学生。
大学寮是中央学校,国学是地方学校,它们既是培养官僚的教育机构,又是日本儒学的传播体系,其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儒学经典。
如大学寮设有明经道(儒学科),教科书有“九经”,即《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孝经》和《论语》,这些教科书必须使用规定的注释本。
奈良朝和唐朝一样,特别重视对官吏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的成绩,进行升降、褒贬。
官吏的考核,由各级管理的长官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德行的考核以及工作的考核。
考核德行时依据的是儒家的德义、清慎、廉洁、恪勤。
(三)对人们道德生活的影响。
奈良时代儒学不仅为统治者提供了治政理念,儒学道德“孝”道还渗透到了民间,影响了人们的道德生活。
在中国,儒家把“孝”提高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
在儒家学者看来,“孝”不仅指在生活上赡养父母,还要无条件地顺从父母。
在日本,儒家经典传入之前,并不存在上述意义上的“孝”的道德观念。
日本统治者倡导“孝”道,主要是在进入奈良时代之后。
中央和地方统治者通过制定法令和采取行政措施对“孝”道予以宣扬,使其逐渐渗透于统治阶级与民众之间,“孝”道成为公认的道德规范。
三、文学奈良文学中,最有价值的当属和歌《万叶集》和汉诗《怀风藻》。
和歌与汉诗相对,和歌指日本的民族歌谣,汉诗指从中国传入的诗体。
完成于奈良末期的《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和歌集,共20集,收录了4~8世纪间的长歌、短歌、旋头歌4516首,据说其编者是大伴家持。
《万叶集》中的文字均用汉字标音,即“万叶假名”,标志着日本假名文字的草创。
集中收录和歌的作者既有天皇、贵族、僧侣和文人,也有农民、士兵和民间歌人等。
内容主要吟咏爱情、劳动、自然景物,也有神话传说等。
751年编成的《怀风藻》是日本人创作的第一部汉诗集,一卷,编纂者不详。
共收录了天智朝至圣武朝64位诗人的120首汉文诗。
诗风受中国六朝诗及唐初王勃、骆宾王等的影响颇深。
全集除7首七言诗外,其余100多首均为五言诗。
作者有皇族、朝臣和僧侣等,如大友皇子、大津皇子、文武天皇、长屋王、藤原不比等父子、丹广成、淡海三船、石上宅嗣等人。
其内容主要表现宫廷的饮宴、仪礼等公事性活动,为天皇歌功颂德。
3在奈良文学中,还有一些值得鉴赏的传记与小说。
传记如淡海三船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思托的《延历僧录》,小说如无名氏的《蒲岛子传》等,在日本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唐大和上东征传》又称《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鉴真和上东征传》,淡海三船所著,于779(宝龟十)年成书。
记述了鉴真应日僧容睿、普照等邀请东渡,几经挫折到达日本,传布律宗,于东大寺设戒坛,建唐招提寺等经过。
《延历僧录》为鉴真的弟子思托所著,于788(延历七)年成书,其立传不限于僧侣,涉及帝王、皇后、官吏、居士等。
1《蒲岛子传》成书早于《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汉文小说。
它用和式古汉语写成,其题材与文体样式,皆类似于中国唐代的“传奇”。
四、建筑奈良时代的建筑,受唐朝的影响极大。
主要表现在平城京的建设和佛寺的建造上。
平城京的面积虽然只有长安城的四分之一,但如前所述,其结构与长安城极为相似。
佛寺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也非常接近唐朝寺院,如正殿都在寺院的中心位置,正殿前有中门,中门前有对称的一对塔。
在鉴真的设计下修建的唐招提寺,尤其受到了唐式建筑的影响,明显体现出唐朝风格。
此外,住宅建筑也有向唐学习的趋势。
如724(神龟元)年太政官上奏,为了显示京城的壮丽,凡五位以上官员的府邸和殷实庶民的住房都要把原来的板屋草舍翻改成瓦舍,并涂以赤白之色。
五、绘画与雕刻奈良时代的绘画作品主要有佛画、反映世俗的风俗画、山水画,都受到唐绘画的极大影响。
佛画强烈地体现着唐代的画风。
如奈良法隆寺金堂内的壁画,在四个最大的壁画上画着四个天界的景象,在每一天界的中央是主佛法座,周围则画有众菩萨及四天王,上面画有宝盖,宝盖左右各有一个飞天。
这样的题材和构图与敦煌壁画如出一辙。
世俗题材的风俗画和山水画也很有水平,其中与贵族阶层生活相关的屏风画尤为突出。
764(天平宝字八)年捐入东大寺的圣武天皇收藏品中,就有大量屏风画,这些屏风画中有风俗画《舞风屏风》、《子女画屏风》、《素画夜游屏风》、《鸟毛立女屏风》、《大唐勤城楼前观乐图屏风》、《古人宫殿屏风》等,山水画《山水屏风》、《古样山水画屏风》、《国图屏风》等。
奈良时代的最出色的美术作品是佛像的制造,即所谓天平雕刻。
当时的雕刻种类甚多,有泥塑、干漆、铜、银、金、石、砖、木等。
前期以金铜造、脱干漆造为主,后期以木心干漆造和泥塑造为最胜。
泥塑、干漆法都是直接吸收了唐代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