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和海明威
海明威作品特点
海明威作品特点篇一:海明威小说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海明威小说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一内容特色:海明威无论写什么都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
他说:“只有你占有过的东西你才了解它。
”因此,海明威的素材都来自他的亲身经历。
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就给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背景,对其创作艺术有重要的影响。
文学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塑造的好坏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海明威非常重视人物塑造,他说:“写一部小说的时候,作者应该创造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必须从其丰富的经验中,从其全部知识中,从其整个身心中产生出来二艺术特色:海明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称之为“冰山风格”。
主要表现在:(一)电报式文体,亦即那种简洁、清新、明晰、干净的散文文体。
海明威总是避免使用描写手法和堆砌华丽辞藻与花花绿绿的形容词,而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短小语句。
由此其冰山风格又被称作“电报式风格”。
(二)含蓄、凝练的意境。
海明威既然倡导以八分之一部分来表现八之之七部分,亦即“以少胜多”,努力要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趣外之旨。
而为了获得这种艺术效果,作家又主要依赖了象征、简洁和零式结局的手法。
1、明威相当广泛地使用象征手法,表现在其作品中,无论是情节、主题、意象乃至通篇诸方面,均富有突出的象征性。
如《永别了,武器》中“武器”一词又可作“怀抱”解,暗示战争与爱情的双重主题。
2、运用简洁手法来安排人物对话,作者退避一旁,完全由人物自己说话,以此让读者去体味丰富的潜台词,去捕捉人物隐秘的情感活动,以补充和再现作家故意省略的八分之七部分。
试以《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为例。
3、海明威小说的结尾,一反传统的大团圆模式——不是那种精心安排的有头有尾的收场,而是戛然而止,给人中途刹车、故事似乎并没有讲完的感觉。
篇二:海明威作品艺术特色海明威作品艺术特色探析摘要:在20世纪文学历程中,海明威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强烈独创性的作家,海明威创造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通过这个世界,海明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了他的彷徨、迷失,甚至颓丧的情绪,更体现了他认真严肃地对新的精神价值的不懈探索。
海明威小说独具的叙事艺术特色
- 层深入不断解开悬念, 又用悬念的步步解开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幸福生活》一 开始就端出了主要悬念:麦康伯去打狮子而被吓跑。这马上 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思考,麦康伯何以至此?威尔 逊作何感想?他妻子又有何反应呢?所以围绕麦康伯的懦弱 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主要悬念。另外,威尔逊与狮子的 周旋胜负如何?麦康伯与妻子吵嘴,结果又将怎样?麦康伯 知道妻子不贞时又怎样行动呢?这些都是附加在主要悬念 之上的次要悬念。海明威运用对话和悬念的手法,即省略了 繁琐的交代,实现了场景之间的迅速转换,又突出了人物的 感受和反应。剧本对语言的要求也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在 剧本中,语言—— —人物自身的台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 手段,不像小说那样,可以由作者亲自“出面”,告诉读者应 该怎样理解他小说中的人物,甚至向读者解释人物隐秘的 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二是剧本的语言要有动作性,戏剧是 动作的艺术,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并能推动剧情的发展。海 明威坚持创作上的客观性效果,他把全部的兴趣和注意力 都集中在人物自身的行动中,特别是人物的对话中,一切均 由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构成的画面来体现,绝少插入对人物 所作的大量的心理分析,更少在作品中发表议论。
摘 要:“海明威热”的原因之一在于海明威的小说中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生存意识,即一种在死亡、失败面前仍面无惧色 的“硬汉”品质。在群星璀璨的文学花园里,海明威的作品能够风靡一时,还在于他创作风格上的独特魅力,海明威坚持“冰山” 的创作原则,在表现形式上采用象征主义、对话描写等手法,文字表达惜墨如金,尽量客观地描写。他的小说具有戏剧艺术的 某些特点:悬念迭起,冲突尖锐,对话简洁以及生动的场面描写。这一切都构成了海明威独具的叙事艺术特色,使他在色彩纷 呈的文学流派中独树一帜。
纵观海明威近 40 年的创作生涯,固然因长篇、中篇小 说的成就而蜚声世界,但他的创作却始于短篇小说,并且由 于篇幅的关系把他的风格表现得更鲜明、更突出。《杀人者》 中有一个象征性的情节,在写到安德烈森听到凶信后的反 应时,短短三十句的篇幅竟六次提到他“望着墙壁”、“面对 着墙壁”。这一情节,不仅仅写他表面上的强作镇定,更重要
海明威小说的_叙事语式_林广泽
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语式”林广泽内容提要:美国作家海明威被公认为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大师之一。
海明威小说叙事艺术最大的魅力,集中体现在他独特的“叙事语式”,而构成这种语式的基本要素,除去艺术技巧层面的词汇、短词和短句的处理手段外,更应该看到简洁自身的生成与作家在独有的生活态度的基础上形成的艺术思维的关系、形式的简洁与内容的繁复之间的辨证转化,以及基于海明威“叙事语式”自身的“反讽”美学张力等诸多重要原因。
关键词:海明威小说叙事语式艺术思维辨证转化“反讽”张力作者简介:林广泽,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欧美文学及比较文学。
Title:On the Narrative Way of Ernest Hemingway’s NovelsAbstract:Hemingway was deemed to be a great masters in literature,who was good at the modern language-expression among the great writers of20th century.In academic community many critics have paid their atten-tion to the concise style of Hemingway’s novels,especially on the simple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 and com-pressive sentences in the works,but they neglected somethings,for example,firstly,his unique narrate way which depends on the conciseness originates from the life attitude and the artistic thougnt of Hemingway;sec-ondly,the conversion from conciseness to fullness;thirdly,Hemingway’s irony based on the strong aesthetic effect.Of course,above mentioned the three deep factors are more important basis of Hemingway’s success.Key words:Hemingway’s novels narrative way artistic thougnt conversion ironyAuthor:Lin Guangze is a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at Neijing Teacher College(Neijiang641112,China),spe-cializing in Europe-America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Email:Linguangz@163.com进入20世纪后,法国后结构主义的叙事学家,如托多罗夫曾明确地把“语式”作为叙事的三大语法范畴之一,并将如何写的问题归结到叙事的“语式”上来研究①。
试谈海明威小说的叙事技巧
对话中体 会出许 多不是人物直接讲述 出来的东西。 在< 白 象似 的群 山》 这篇 短篇 小说的开篇对话 中, 我们便可很快
一
得 知 故 事 人 物 为 一 对 青 年 男 女 ,在 一 个嘈 杂 的小 站 等候 列 火 车 ,男 青 年 希 望 怀 孕 的女 伴去 堕胎 ,女 的忧 心 忡 忡 , 情 很 复 杂 … …短 短 的 几 句 话 , 读 者 便 读 出 许 多 隐 心 使 含 的 东 西 , 略 了 文 字 , 练 了语 言 。 海明 威 的 对话 跳 跃 省 精 性 很 强 , 认 为读 者 可 以从 上 下 对 话 间 体 会 出含 义 , 便 他 他 但 战 的创伤 , 短篇小说< 在 大二心河》 的开始 , 就描 绘 出经过 不 再 去 写 出 , 读 者 可 以 明 显感 受 到 对话 问 的 内在 联 系 。 战争浩劫的大地: 在《 永别 了 , 武器》 的结尾 处 写到 , 一个 阴雨 的秋 在 火 车 顺 着 轨 道 继 续 驶 去 ,绕 过 树 木 被 烧 的 小 丘 中 的 日 , 卡萨 玲 死 于 难 产 , 利 顿 时失 去 了 与 寂 寞和 死 亡 抗 争 亨 座 , 去 了踪 影 。尼 克 在行 李 员从 行 李 车 门 内扔 出 的那 的精 神 支 柱 , 内 心一 定 是 痛 苦 万 分 , 不 如 死 。但 海 明 失 他 生 捆 帐 篷 和 铺 盖 上 坐 下 来 。 这 里 没 有镇 子 , 么 也 没 有 , 什 只 威 没 有 花 费 笔 墨 渲 染他 内心 的 巨 大 痛 苦 , 反 , 是 安 排 相 而 有 铁 轨 和 火 烧 过 的土 地 。 沿 着 森 奈 镇 唯一 的街 道 曾 有 十 了一 组简 短 的对 话 : 三 家 酒 店 , 在 已经 没 有 留 下一 丝痕 迹 。【 现 1 】 我 走 到 病 房 门 口。 “ 现在 … … 不 能 进 去 。 ” 个 护 士 说。 你 一 接 下 来 作 者 用 简 洁 的文 字写 了一 年 前 战争 结 束 后 的 “ , 能。” 不 我 自然 景 观 ,从 中我 们 仿 佛 看 到 了许 多蚂 蚱 由 于 生 活 在 烧 光 的 土 地 上 , 变 成 黑 色 了 , 争 的残 酷 不 由 自主地 跃 然 都 战 “ 你还 不 能进 去 ” 纸 上 了。 可 是 海 明威 并 没 有 因 为 眼前 的景 物 而 对 战 争 进 “ 给 我 走开 , 我 说 , 另 一 个也 走 开 。 ” 你 ” “ 但 是 当我 把他 们 撵 走 , 上 门 关 掉 灯 以后 , 没 感 觉 关 并 行 大 段 的描 写 或 丰 富 的 回忆 ,更 没 有 对 刚 刚过 去 的 战 争 进 行 主 观 议 论 和 抒 情 。 尼 克 不 得 不 以注 意 周 围 景 物 或 钓 好 多 少 , 像 与 一 尊雕 像 告 别 一 样 。 呆 了一 会 儿 , 离开 却 我 鱼 来 分 散 自己 的注 意 , 补 心 灵 的空 虚 和 荒 芜 。海 明 威 这 了医 院 冒 雨 回到 了旅 馆 。【 填 3 1 样 处 理 , 管 读 者 看 到 的 仅 是 “ 分 之 一 ”但 却 为 人 们 留 尽 八 , 从“ , 能” 不 我 这三 个 宇 中 , 们 可 以 感 受 到 亨利 对 亡 我 下 了广 阔 的 思 维 空 间。海 明 威 人 物 写 得 真 实 , 者 会 强 烈 妻 的 挚 爱 , 是 因 为这 种 爱 而 生 出 一 种 权 利 , 就是 见爱 读 正 也 地 感 受 到他 所 省 略 的地 方 ,就 如 同他 已经 写 了 出来 。 这 人最 后一 面 的权 利 。亨利 哄 走 了两 个 护 士 , 话 态 度 有 些 说 样 , 仅 节 约 了 生 活 素 材 和 文 字 , 动 了 读 者 的 积 极 性 , 蛮 横 , 却 合 情 合理 。他 要 独 自一 个 人 与 爱 人 诀 别 。亨 利 不 调 但 更 重 要 的是 缩 短 了作 家、 者 与作 品 三者 之间 的距 离 。第 的话 语简 短 , 有 一种 无法 抗 争 的力 量 。他 对卡 萨 玲 的那 读 却 次 世 界 大 战 给 人 类 带 来 了空 前 的灾 难 , 留下 了精 神 创 份 感 情 也 因含 蓄缄 默 而 更 显 得 深 沉 厚 重。 小 说 写 到 这里 伤 ,人 们 的 身 心 受 到 了摧 残 ,他 们 极 力 想 挣 脱 战 争 的 梦 戛 然 而 止 ,作 者 没 有 再 浪 费 笔 墨 多 写 一个 字。 但 是 在 平 魇 , 力 逃 避 对 战 争 的 回 顾 。 小 说 中 , 家 采 用 “ 人 化 白、 约 的 字里 行 间 , 让 人 感 受 到 主人 公 的 失 落 感 已达 尽 在 作 非 简 却 视 角 ” 力 图 使 尼 克 忘 却 和逃 避 刚 刚 结 束 的 战 争 劫 难 。 这 到巅 峰。亨 利 连 遭 战 争 的 重 创 后 , 情是 他 最 后 的唯 一 依 , 爱 切 说 明 尼 克 对 战 争 不 堪 回 首 ,这 也 正 是 读 者 能 够 领 会 托 , 子 的 死 对他 是 致 命 的一 击 。对话 性 又 使 小 说 产 生 了 妻 的 , 未 诉 诸 于 文 字 的那 “ 分 之 七 ” 从 中 我 们 不 难 看 极 强 的 画面 感 和 动 态 感 。海 明 威 小 说 对话 分 量 大 , 给 人 尚 八 , 常 出 , 明威 “ 人 化 视 角 ” 创 作 技 巧 的高 明之 处 , 使 作 海 非 的 它 种 电影 剧本 的感 觉 。对 话 十 分 接 近 日常 口语 , 读 者 自 使 品 的 思 想 内 涵 和 作 家 倾 向具 有 更 大 的 隐蔽 性 , 潜藏 着 巨 然 而 然地 在 眼 前 浮 现 一 幅 幅 熟 悉 的 画 面。 作 品 中 的 对话 大 的 思 想 容量 。 是 平 日里 常 听 到 的 对话 ,这 样 便 自然 地拉 近 了 读 者 与作 海 明 威 以 “ 冷 静 的 现 实 眼 光 来 观 察 战 争 , 掺 杂 幻 品 之 间 的 距 离 ,使 读 者 更 容 易将 作 品 中 情 境 与 日常 生 活 极 不 想 和 任 何 感 情 色 彩 , 到严 格 的 客 观 , 之所 以 能做 到 这 情 境联 系起 来 , 而 产 生 了 一 幅 幅 鲜 活 的 画面 。 总 之 , 做 他 从 海 样 的 客 观 ,正 是 因 为 获 得 这 种 客 观 眼 光 的来 之 不 易 ’ 1 。 ( 转第 2 下 0页 )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的叙事文学传统,但真正成熟起来的时期还是在唐宋时期。
以下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叙事文学以传说、神话、典故等形式传承,如《山海经》、《楚辞》等。
这些作品在叙事形式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汉代:汉代以后,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小说创作。
《史记》中的一些章节已经具备了小说的特征,如《五帝本纪》、《夏本纪》。
而另一些作品则更加突出了史料的真实性,如《汉书》、《魏书》。
在此期间,虚构性叙事作品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类别。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小说作品,如《后汉书》、《裴秀才演义》。
这些作品以历史为基础,虚拟了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加强了叙事的虚构性,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高峰时期。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形成了独立的文学类别。
这些作品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5. 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小说以史书、传记等为基础,融入了一系列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形成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如《红楼梦》、《金瓶梅》等。
6.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多样。
元代以后,小说开始反映社会现实,纷纷涉及到世俗生活,如《世说新语》。
明代的《聊斋志异》则更加注重奇异幻想的描绘。
清代以后,小说更加注重社会生活的描述,如《儿女英雄传》。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史略虚化到虚拟化,从叙事性传统向艺术性创新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小说的叙事形式不断丰富,从单一的历史叙述逐渐转向虚构故事的表达,作品的内容也从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扩展到广泛的社会现实。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也提供了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
论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作者:解靓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从海明威小说叙述的时间、人称、聚焦以及方式四个方面来具体解读其叙事特色,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到海明威小说创作的高明之处。
当然,海明威小说中的叙事艺术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是在叙事过程中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叙事轨迹,呈现出一个变幻莫测的海明威小说世界。
关键词:海明威小说创作叙事艺术引言海明威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人们对他的研究不胜枚举,然而,更多的研究是针对他的作品思想等,而对于他作品中运用的叙事艺术却研究甚少。
本文一改往常研究者对海明威作品本身内涵的研究,转而挖掘出其中运用的叙事特色,让人们更好地参透这个叙事高手的叙述艺术。
正如一个评论家所言,一部小说的优劣之分主要在于故事讲述方法方式上面,而非故事题材的选择与应用方面。
一、海明威小说中的叙事艺术解析(一)叙事时间作为叙事艺术中的一个重点要素,叙事时间在海明威小说中的运用是非常鲜明的。
一般来说,小说涉及的时间主要有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根据二者的关系我们又把叙事时间分为时序、时距和频率三个方面。
所谓时序是指小说中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是否一致的问题。
一般来说,时序有顺叙和时间倒错两种方式。
其中,顺叙就是指故事进展的顺序与文本叙述顺序基本同步的叙事手法,它给读者呈现的是一幅幅清晰的故事脉络。
海明威显然也会采取这样的叙述手法。
比如在《老人与海》中,他就清晰地叙述了老人从没有捕到鱼到后来捕到大马林鱼以及与鲨鱼搏斗的整个过程,都是顺叙的叙述手法,它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
那么,海明威的很多小说中也有时间不一致的情况,即时间倒错的叙述手法。
我们一般把时间倒错手法分为倒叙和预叙两种。
就倒叙来说,我们又可以把它分为部分倒叙和完整倒叙两种情况。
部分倒叙一般与现时叙述不发生衔接,而往往以省略作为结束,它是作者故意为之的结果。
比如在《乞力马扎罗山之雪》中,主人公在等死的过程中对以往的种种进行了片段式回忆,它对整个小说的主题揭示有着重要意义。
海明威小说叙事艺术特色研究
151小说使海明威成为大师,并且这位作家通过短篇小说将冰山理论推行到巅峰,而且海明威的写作方式和写作风格也对以后的小说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海明威在小说创作方面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创作基础。
海明威在小说方面的叙事特色是语言短小精悍,主题思想深刻,内心独白独特及情节极为紧凑,这些特色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读者陷入深思并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现代读者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和兴趣爱好的限制,大部分人都喜欢阅读简短有力的语言,而海明威的小说叙事风格恰好迎合了现代人的这一需求,因此,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与青睐。
一、艺术特色1.虚无主义风格其实不难发现,海明威的大部分小说作品都贯穿着虚无思想,换而言之即荒诞和滑稽,在这种态度和意识中可以传达出海明威较为消极的人生态度,这决定了其笔下的作品的主题和风格都渗透着对人生和世界的怀疑,所以,海明威作品的结局都有强烈的悲剧性和不可逆转性。
读者从海明威作品中感受到的大都是一种荒凉冷酷的茫然感,而且小说主人公也都是三观缺失的人,比如,有过被遗弃的经历,或者已经被社会的黑暗面侵蚀。
所以,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在被社会异化后,不断地追求奋斗和激情,虽然在主人公的观念里已经对世界失望,甚至绝望,但依然试图通过挣扎来改变世界或拯救自己。
2.叙事风格较为戏剧性海明威的小说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对人物刻画和环境方面极为引人注意,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形成很强的画面感,带入性和共鸣感极强。
海明威创作小说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向读者传达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感觉和情绪,所以,其小说的共性是使读者的感官更为敏锐,能在小说和文字里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戏剧化的安排和想要表达的感情。
海明威在作品中采取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简短对话,这种对话反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力度,而且通篇对话也使得文章变得非常有吸引力,能够在很多小说作品中脱颖而出,甚至成为许多小说家争相模仿的对象之一。
除此之外,简短对话产生的效果是丰富人物的感情,使情节发展具有连续性。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事结构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事结构作者:吴定祥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01期摘要:短篇小说是海明威的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他的中长篇相比,这些短篇在叙事手法上更加灵活多样,也更能代表海明威在叙事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叙事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主要有三种:简洁明了的单线结构、充满张力的环式线性结构和错综交织的复线性结构。
在不同的作品中,海明威在三种叙事结构间腾挪自如,从而使他的小说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海明威;短篇小说;叙事结构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形式分类称作线型,又称为故事型,标明了情节发展的轨迹,显示情节的组织关系。
这种线型一般分为三种:单线、环线和复线。
在海明威的小说中主要是单线和环线两种结构,其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硬汉小说。
在这一类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模式基本相同:主人公有个愿望,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障碍,经过千辛万苦的拼搏后,最后并没有成功,但是主人公的精神却是永远处于一种成功的位置。
而在海明威的非硬汉小说中,叙事模式则完全不同,基本都是悲剧性的,充满着淡淡的悲哀,主人公更多的则是迷惘和伤感。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两种主题,但是每部小说采用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却不尽相同。
一、简洁明了的单线性结构单线,顾名思义,是指只有单一线索的情节类型,与复线不同的是,它具有主线这一层次,减少或者去掉了其他层次,多以一个单一连贯的故事为主,辅之以相关的次要事件。
在这种结构中,事件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基本的叙述动力,用以推动叙事的发展;叙事则围绕单一的线性时间铺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但是在故事情节方面追求环环相扣,在故事结局方面则力求完美圆满。
这种因果式单一线性结构的叙事功能是:“叙述进程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流程保持着某种契合和同步性,使读者陷入对事件外部流程的关注而不知不觉地成为叙事操纵的捕猎物”。
海明威脍炙人口的长篇《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在叙事结构上都采用了这种线性结构。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有哪些特点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既有史书记载的宏大叙事,也有小说和文言小品的细致描写。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还反映出了古代文化和古人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特点。
一、史诗性叙事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史诗性叙事。
古代文人常常将重大历史事件或传说故事加以铺陈和演绎,形成宏大的叙事体系。
例如《史记》中的《封禅书》以及《西游记》中的西游取经等作品,通过跨越大片时空,叙述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二、人物形象的丰满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中,人物形象常常是鲜明而丰满的。
古代作家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心理刻画,塑造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等角色形象,以及《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等英雄形象,都让读者印象深刻,产生共鸣。
三、叙述方式生动活泼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以其生动活泼的叙述方式著称。
古代文人常常运用夸张、对比、意象等修辞手法,使叙事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如《水浒传》中的豪杰行动、儿女情长,通过对比和描写细节,使叙事更富有张力和魅力。
四、注重情感表达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注重情感的表达。
作家们常常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变化和深刻的思考。
例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宝玉之爱、刘备诸葛亮之交,以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师徒感情等,展现出了丰富的人情世态和情感冲突。
五、道德教化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中,常常渗透着道德教化的价值观念。
作品中经常通过表现人物的善恶行为、得失得失、因果报应等,教化读者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史记》中的君臣忠诚等,都是通过叙事文学的形式传达道德教育的重要信息。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具有史诗性叙事、丰满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的叙述方式、注重情感表达和道德教化的价值观念等特点。
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视角探析
全知全能性叙事视角探析
海明威 的小说 中大量运 用第三人 称作为叙事 的主体 ,其 中利用 全知全 能性 叙事角度 的要求 限制了其必须 使用 第三人 称来叙 述 。全 知性 叙事视角 的运用在 西方文学 虽然 没有系统 的理 论介绍 ,但 其发展却有 极其悠久 的历史 。在 西方文学 的 发展史 上,希腊神 话是西方 文学起源 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 我们 知道 ,对 于神 话故事 的叙述 ,需要作者运用 一个 叙述角 度 ,从 这个角度来 说,叙述 的主体 需要 比那些神话 故事 中的 “ ” 知 道 得 更 多 ,即 “ 知 全 能 ” 的 能 力 ,所 以 其 叙 事 角 神 全 度大都 采用全知性 的第三人称 叙事角度 。这种叙事 角度 的运 用 在 中 国 明 清 时 期 的 文 学 作 品 中 尤 为 突 出 , 在 当 时 的 封 建 制 度 下,作者需要 比社会大众 有更高 的认 知能力才 能把 握整个 叙事对 象的发展方 向,从而 让读者有 高于当时社会 的认知 , 揭露社会 的黑暗面 。 当然 ,从其发 展的渊源 中我们可 以得 知事实上有 很多西 方 的小 说 家 已经 运 用 了全 知 全 能 性 的第 三 人 称 视 角 , 然 而 , 海 明威 运 用 这 个 视 角 的 独 到 之 处 就 在 于他 把 全 知 全 能 性 叙 事 视 角 的运 用 结 合 到 他 的 “ 山 理 论 ” 中 。 海 明威 从 来 没 有 将 冰 这个全 知的 “ ”作为整个 故事 的主 角,相反 ,和绝 大多数 他 小说家 喜欢把 “ 切和盘托 出,让读者被 动去接 收”的写作 一 技巧不 同,海 明威 更愿意把 “ ”当做 一个领路人 ,抛砖 引 他 玉 ,让 读 者 自 己去 了 解 更 多 的 “ 后 ” 内 容 。这 种 看 似 和 全 背 知 全 能 性 视 角 相 矛 盾 的 写 作 技 巧 ,恰 恰 是 海 明威 在 读 者 心 理 变化和人之常情把握上 的 “ 知”表现。 全 海 明 威 创 作 时 期 的 社 会 环 境 并 不 安 定 , 其 中第 一 次 世 界 大战对 其作品 的创作 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 。反战情节在 海明威 的 作 品 中 时 有 出现 , 其 中最 有 名 的 就 是 《 别 了 ,武 器 》 。 永 这 部小说 发表于 12 年 ,虽然距 离第一次 世界大战 已有十年 99 之 久 ,但 是 小 说 中运 用 全 知 性 叙 事 视 角 对 战 争 的 描 写 却 让 人 尤 为记忆深 刻 ,不 同于一般作 品中为 了体 现强烈 的反 战情绪 而 对战 争本身进行 大规模的描 写 ,强调 战争带来 的破 坏性 , 海 明威很好 地运用 了 “ 山风格 ”,以其 独到的第三 人称全 冰 知性叙 事视角来让读者对战争有更加深刻 的印象。 在 《 永别 了,武器》 中有这 样一段文 字描述 了军 队对 于 疫 情的控制 情况 ,虽然 当时疫情 得到 了控 制,但是军 队人员
海明威与我国古代文学论文
海明威与我国古代文学论文海明威与我国古代文学论文一、庞德发起过风靡一时且影响深远的“意象派”运动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文学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庞德作为意象派的创始人、理论家和组织者,极力反对维多利亚诗歌传统中堆砌形容词的华糜不实之风,主张以凝练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来革新诗歌。
他和其他意象派诗人于1913年发表了“意象派宣言”,提出意象派诗人“三不准”和意象派诗歌创作“三原则”。
“三不准”包括:“绝对不用任何无助于呈现的词;不要用多余的词;不要用无法揭示任何东西的形容词。
”“三原则”包括直接处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的“事物”、绝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和节奏方面要用连续性的音乐性语言,而不受节拍的束缚。
从这“三不准”和“三原则”以及意象派作品中可以看得出,意象派诗歌理论追求客观、具体,避免抽象,强调用精炼的语言准确而直观地呈现事物,杜绝任何解释、评判与说教成分,要求诗人把自己的感触和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的背面,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感受,而是通过语言所凝练的意象暗示给读者,按照自然的节拍写诗,不要刻板地让诗“削足适履”,去迁就已有的节拍。
庞德曾经悉心研究过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是个从中国古代诗歌及其理论获取艺术养分的诗人和理论家,可以说,他的成就是基于中国古代诗歌及其理论这块巨石上的。
中国古代诗歌在语言品质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追求。
“言、象、义”的完美结合被中国诗学认为是至高境界,也是无数代文人墨客殷殷追求的目标。
庞德的理论主张以及对“意象”的命名和赋予含义,如果不是全部,也是绝大部分地对中国文学的借鉴和重构。
这已是公认的事实。
庞德作为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和潜心研究者,在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曾经起过积极作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并在英美新诗运动期间掀起了极有影响力的“中国热”。
海明威对庞德可谓推崇备至。
对于庞德的一些主张,海明威欣然接受并落实于自己的作品中,并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为人称道的“海明威文体”,也为他能够得出理论性总结“冰山原则”提供提示。
传统小说中的两种叙事结构模式的叙事艺术
小说最基本要素是故事 。小说胚胎即故事。故事 向高级阶段发展 , 逐渐淘汰 了它 的 自然性、 偶然性 因 素, 使故事 的前后环节具备因果和必然的性质 , 这就是 情节 。英 国的爱缪尔在《 小说结构》 按作 品的结构把 小说分为情节小说和人物小说、 戏剧小说 。 ’
情节小说就是以情节为 中心, 人物只是完成情节 的工具 , 而没有 自己的主体精神。人物小说主要就是 突出表现人物 , 情节往往被忽略而显得散淡。戏剧小
21 年 1 0 1 2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Ju  ̄ o b iU ie8 o u a o om fHu e nv r f Ed ct n i
De . 011 c2
第 2 卷第 l 期 8 2
V0 . 8 No 1 12 .2
传 统 小 说 中 的 两 种 叙 事 结 构 模 式 的 叙 事 艺 术
此时, 袁绍联军中气氛紧张、 压抑、 低沉 : 将士由四 将主动应 战到终至无人应战严峻状态。联军统帅袁绍
筹莫展 , 于军 中无 人与华雄 匹敌 , 苦 又忧于大将颜 良、 文丑不在身边不救近 渴。此 时, 中气氛更加 紧 帐 张, 祖茂战死 , 令袁绍大惊 ; 俞涉 战死 , 令众人 大惊, 潘 凤战死 , 众皆失色。其可谓上上下下 , 恐惧、 悲观 , 顿时 战势前途未 卜 。 联军 处在 危在 旦夕 之 间 。小说 就是 这样 渲染 烘 托 了战前华雄出场的紧张气氛 。 ( ) 二 次要角色叙事烘托主要形象 正当袁绍十八路联军危在旦夕之际 , 关羽毛遂 自 荐, 挽败局于刀刃上 。关羽之出场的情景独特 。由于 无人赏识 、 了解、 重用 , 危在旦夕 , 才是英雄一试刀锋 的 时刻 。然而却引起戏剧性的轩然大波 , 各言其说 , 各怀 心计 , 或反对、 否定 , 或肯定、 期待…… 关羽临阵不乱 , 主动请战 , 立军令状 , 暂不斟酒 , 三
试析 《水浒传》 的叙事艺术
试析《水浒传》的叙事艺术董成芬【摘要】《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一部伟大著作,历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我国传统叙事学理论,探究《水浒传》的叙事时序、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其中多样化的叙事时序使《水浒传》的内容更加充实、精彩;视角的限知与全知的不同组合增加了《水浒传》的叙事色彩,使整部小说生动、形象;多样的叙事结构则让文章的组合既符合内容需要,又不露剪接痕迹,高潮迭起、气势连贯.因此,《水浒传》能成为中国白话小说的第一座高峰,与其高超的叙事艺术是分不开的.【期刊名称】《文教资料》【年(卷),期】2017(000)018【总页数】2页(P3-4)【关键词】《水浒传》;叙事艺术;叙事时序;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作者】董成芬【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正文语种】中文《水浒传》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目前已颇有成果,笔者将结合前人研究,对《水浒传》叙事艺术进行更具操作性的探索研究,为解读长篇小说的叙述技巧提供有益的思路。
叙事时序指文本展开叙事的前后顺序,隐藏于文本之下[1]。
传统史传文学对叙事时序的使用较为娴熟,但《水浒传》与之相比却更成熟。
(一)顺叙的叙事方式顺叙指依照事件本身发展过程进行叙述。
顺叙手法应用不好,就会导致淡而无味。
《水浒传》多采用顺叙手法,但读者仍觉唇齿留香,这与其熟练使用顺叙方式密不可分。
例如,文章第一回“洪太尉请天师”。
首先,平淡之处起波澜。
洪太尉在上清宫一切顺利,直至走入后山都无任何意外。
在读者看来,洪太尉此行只消步行至山上,事情便会水到渠成,谁知洪太尉行至山中,遇到猛虎与毒蛇,这两物的出现立使平淡的爬山活动惊心动魄。
其次,柳暗花明又一村。
洪太尉至山中,错与真人相会,使禳灾之行可能就此失败,但真人却自行去京中蘸事,让本陷入死局的事情瞬间转活。
最后,转角又生祸乱。
洪太尉的使命已完成,就此回朝便可大功一件,但其游览上清宫时,心生好奇,放走妖魔,又出灾祸。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一)+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时间
5、写实结构
写实结构是“新写实”小说所采用的情节结构。“新写实”小说不像传统现实主义 小说那样去营构因果相扣的严密精致的情节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现代 主义小说那样彻底打碎时间情节而完全依据人的意识的流动和闪回组织叙述。
它注重于展示客体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现象)的原初状态 和本来面目,通过人生中平凡、琐碎的细节,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质和那酸甜苦 辣五味具全的人生体悟,而相对淡化社会历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义,甚至
2、散文结构(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
散文结构的特点:一是故事情节呈现为散文的片断,而不是有头有尾的连贯故事;二是形 散而神不散,即通过片断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会风情的描绘,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表达特定的主体情思。这似乎同于散文了,其实不然,散文所叙之事之人是真实的,而散文 结构的小说本质特征仍是虚构性。
象征性情节结构小说的艺术特点如下:①象征涵义凝聚着所有的情节单元, 贯穿着整个形象体系。②象征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动性。③情节过程简明、 清晰。④象征形象具有大幅变形的特点。
7、框架体结构
西方文学框架体结构,是西方文学的一个小说样式,开头一个楔子或一个引子构成 了故事的框架,将一些毫无关系的故事连接在一起。小故事之间没有关联性,就是靠 这个楔子或引子将它构建出来的,大故事套小故事。主要是承袭了《一千零一夜》的 故事结构,如《十日谈》等。
② 作家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逻辑,凭借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组接素材。
③ 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独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觉、梦境等表现手法展开叙 述。
4、画面结构
画面结构,以景物、场面为主体的画面式情节单元的组合,即为画面结构。这种 情节结构,在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创作旨向、画面特点和组合的 具体方式却有很大差异。
转变不等于进步——《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读书心得
转变不等于进步——《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读书心得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诗歌是月,而像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等则是众星捧月。
我晓得造成这种局面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古代的文学家们首先是政治家,最后才是文学家,只有朝廷里无关紧要的小人物才会写小说,君子们是不会涉足小说创作的,所以注定了小说属于不入流之作。
中国古典小说,也多是一些具有感化作用没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这是一段无可争议的史实,也是一段让我觉得啼笑皆非的历史。
中国号称有两千多年文学传统,却始终不能冒出像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真正的文学界大哥大,也始终没有哪位君子能写出《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举世名著。
我们值得骄傲的只能是诗经唐诗宋词和四大名著,赞扬来赞扬去只能是李杜曹这几位仁兄,真正能进入世界文学殿堂实在少之又少。
这对泱泱天朝大国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古代的文学家君子们听到我这无名小后辈对他们如此这般大不敬,会不会勃然大怒活过来再气死一次?可我没有说错的,谁叫我们的老祖宗,如老李一族、老赵一族、老朱一族,还有爱新觉罗一族,在他们统治下的社会,实在不可能有让文学茁壮成长的好土壤。
一不高兴就拿文人开刀,动不动就焚书坑儒,动不动就把人家贬去狗不拉屎鸟不生蛋的地方耕田改造。
偏偏这些坎坷的经历,古代的仁兄们爱写成诗作成词,就是死脑筋正气凛然地觉得自己是君子,君子除了远庖厨还得远小说!好吧,种种原因,托尔斯泰也不敢托生在中国了。
曹雪芹倒是文学大家,一部《红楼梦》千古流传,林妹妹宝哥哥的爱情绝唱养活了无数京剧越剧黄梅剧粤剧的花旦小生们。
但这始终是一部跳不出传统叙事模式框架的小说,依然是以平铺直叙为主,以情节为主线。
陈先生为中国古典小说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而感到遗憾,但所幸在近代,西方列强的大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也把中国文坛的平静打破了,原本可有可无的小说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位置,因为康梁的改革需要小说作为辅助工具。
海明威小说《在异乡》的叙事特点解读
39
的感情得不到补偿,这是《在异乡》这部小说主要的感情基 调。 文章借用的是一个饱经战争之苦的美国士兵的眼睛,向 读者描绘了人们在精神荒漠中的彷徨与孤独。
小说中,第一人称的选择可以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 离,使得读者身临其境。 《在异乡》这篇小说选择的视角恰好 也是第一人称。 与使用第三人称相比,第一人称则更多展现 的是自己的所感所想、所见所闻,而不是第三人称那种以局 外人的身份去观察、评价,第一人称的使用,使得读者很自然 地随着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而变化, 切实体会到主人公的心 态,并深刻的体会到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异乡》以第一人称 叙事的方式, 讲述的是从前线撤回的伤兵在米兰的所见所 想。 “The late of the autumn,the war is continuing,but we are not go to the war”“ Ac milan on chilly, late autumn dark early”文章 的开始,读者就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对战争的厌恶。 这句话中, 海明威很好地融合了情与景,阴沉的深秋,烦闷的心境。 紧接 着为了凸显伤病的不幸,暗示战场的残酷、血腥,作者借助冻 僵了的野味、医院、葬礼,不动声色地渲染了悲情的色彩,奠 定 了 悲 剧 的 基 调 。 “Snow sprinkled on the fox curly, a cold wind blows in fluffy tail; The stiffness of the hollowed visceral deer drowned ,He survey to hang hang. Feathers of the bird, swaying in the wind.”此句带有强烈的死亡气息 。 《在异乡》是 指一群受伤军人中, 唯独叙述者本身是处在米兰的美国人。 不仅身体残疾,还要忍受比他人更多的寂寞与孤独。 作为最 直接的战争参与者与受害者,主人公亲自体验与目睹了战争 的 残 暴,战 争 带 给 主 人 公 的 伤 害 是 无 法 用 语 言 表 述 的 ,同 样 这样的创伤感也带给了读者一定的冲击。
海明威与中国文学的影响
海明威与中国文学的影响海明威,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于世。
虽然他是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但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海明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并探索其中的原因。
首先,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对中国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独特的叙事结构为特点,这种风格直接而真实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种简约而有力的写作风格对中国作家产生了启发。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界兴起了一股“新感觉派”的潮流,这一潮流主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一潮流的代表作家包括贾平凹、余华等,他们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海明威写作风格的影子。
其次,海明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主题的选择上。
海明威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类的生存状态、战争的残酷以及爱情的复杂性。
这些主题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例如,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这与海明威对战争和人性的关注有着相似之处。
同时,海明威对于爱情的描写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学。
他的作品中的爱情常常是复杂而真实的,不再是传统文学中的浪漫化表达。
这种对爱情的真实描写对中国作家产生了启发,他们开始更加注重描绘人性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此外,海明威的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的困境和对生活的思考也给中国读者带来了启示。
他的作品中常常探讨人类的孤独、无力和迷茫,这些主题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作家余华的作品中就经常出现对人类孤独和无力的描写,这与海明威作品中的主题有着共通之处。
海明威对生活的思考也给了中国读者新的思考方向。
他的作品中常常呈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存在的疑问,这种思考方式对中国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海明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写作态度的影响上。
海明威一直强调写作的严谨和专注,他认为写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这种写作态度对中国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和海明威历史有时是很有意思,好像专门爱跟人类开玩笑,有时还不是跟一般老百姓开玩笑,而是跟大人物开玩笑。
太远的不说,就拿文学研究来说,历史的发展就跟教授专家们,特别是美国的汉学教授们开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玩笑。
早在50年代,由于当时的政治空气,很少有美国汉学家赞扬中国的古典文化。
现在我找到的资料中,不乏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非难之作。
就文学方面而言,有一位汉学家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缺乏艺术的统一和完整,有些小说中包括着与主旨无关的插曲(指话本)。
另外,还认为中国小说缺乏个人的独创性,许多故事都是从前人那里借来,总是改编来改编去。
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政治形势变了,于是就有汉学家起来反驳这种论断。
他们以口头文学(话本)的具体临场表演为由,说明没有抽象的统一性,只有在不同的具体临场表演情况下特殊的统一性。
话本的统一性,不能由后来欧洲的书面小说的统一性来衡量。
至于个人独创性,则不能以故事情节的借用而加以抹杀。
一位汉学家很是雄辩地说:“在本世纪很少有什么书的独创性能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那样得到更多的仰慕。
但是人们往往倾向于忽略在这部小说背后的荷马的故事。
就是乔伊斯的独创性也不完全是从这位作家脑子里蹦出来的,而是在仔细研读古典作品后产生的。
如果乔伊斯在波甫和德莱登时代写作,《尤利西斯》无疑会被认为是‘模仿之作’。
”
所有这些问题,由于提出时缺乏深度,因而也就很好解决。
但是有些问题却不那么简单,提出时有一点深度,因而就不可能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被三言两语地解决掉。
我说的是,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小说缺乏第一人称传统,而且即使是第三人称的叙述,也越来越不是作为故事的见证(所见、所闻、所观、所感),而是全能全智的第三人称叙述者。
对这种传统,即使完全站在为之辩护的立场上的汉学家也不是没有保留的。
有一位汉学家甚至不管《左传》并非文学作品,大加赞赏《左传》第三人称叙述者的客观,很少主观的评论和介入。
认为这种完全是“实录”的语言达到非常精练的程度。
他举出周天子送给齐桓公一块肉的场景:《左传》只写了齐桓公四个动作:“下,拜,登,受”,他说《左传》把“无关要紧”的语言排除掉的能耐是令人惊叹的。
“在整部《左传》中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而副词就更少了。
”
但是,他又提出这种叙述方法也有缺陷,那就是作者只报告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并不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这就使读者怀疑人物在行动后面的真正动机何在。
他举出了《郑伯克段于鄢》说:许多评论者几乎一致谴责郑庄公“虚伪”、“阴险”、“毒辣”,但是,从《左传》所记的他的言行来看,对于他心怀偏袒的母亲以及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已经是很宽容了。
郑庄公顺从母亲给了弟弟许多特权,直到这位弟弟造反了,他才把弟弟击败,并一怒之下把他母亲流放到别处去;后来立刻又后悔了,想方设法把她迎回来。
在他看来,郑庄公不但不虚伪,相反地充满了真正的人性的困扰。
他这样说,本来是为了证明中国第三人称叙述的局限,但结果却
是显示了其优越。
那就是这种不直接涉及内心世界的叙述包含着现实人生更多的复合性和多元性的内部关系,为读者提供了多种理解的可能,这是西方当代文学理论已经大加肯定了的一种高度精致的叙述效果。
西方文学很重视内心感觉动机的分析和描述,从他们的文化背景出发,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第三人称叙述,往往不是忍不住发出微词,就是对其艺术效果大惑不解。
1971年英国出版了全译本《金瓶梅》,译者爱格登在前言中也说:“《金瓶梅》是用一种电报文体写成的。
”“在文学技巧的运用上,它最经济地写出了必要的东西。
”“它的叙述是如此详细以至不须刻意追求气氛的描写。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叙述方面,许多西方理论家都放弃了理论的解释,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忘记了他们自己的海明威。
海明威就是以“电报文体”著称于世的,他也主张尽可能用动词和名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西方古典文学中的心理分析和描写的传统到了本世纪20年代在海明威那里已经走向另一个极端,而西方的汉学家至今还没找到海明威和中国的古典叙事方法在逻辑上的联系,这似乎是一个玩笑,然而又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