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言学

合集下载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与发展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定义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Harlmann1980:22。

因而,按其本质来说,对比语言学也是一种比较,不过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学中的比较。

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对比语言学的比较,与语言学中其他分支的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而使我们能够确定对比语言学在整个语言学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联系。

在进行语言学比较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可以沿两条轴线来进行。

一方面,可以选择共时或历时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在某一语言内部或各种语言之间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

这两条轴线的互相交叉,便形成了如下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将语言学研究分成四大类性质和目的不同的比较。

象限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

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特别是现时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的内部构成成分及组织结构的比较。

在共时语言学研究中,要对某一语言的某一结构系统进行描述,就必须对这一结构系统里的各种语言现象加以比较分析。

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我们就要比较这个系统里的各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声学物理属性有什么不同,在音节中的分布又有什么不同的规律,我们就必须比较这个语言中各类词的语法作用有什么不同,组合搭配有什么特点,等等。

而且,要确定一个语言中的词可以区分为哪几个词类,这本身就要进行大量的形态、语义、语法特征等方面的比较。

因此可以说,同一语言内的共时比较是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构成当代语言学主流的各个分支学科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

象限Ⅱ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历时比较。

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了解这一语言的发展历史,找出其基本发展演变规律。

对比语言学的新近发展

对比语言学的新近发展

语义和认知过程的内在联系。
对比语言学的挑战与机遇
语言多样性的保护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许多语言的生存面临威胁,对比语言学在保护 语言多样性和传承本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使命。
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语言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之一,对比语言学有助于揭示不 同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语义内涵,促进跨文化理解。
语言教学与翻译的需求
03
对比语言学的新近发展
对比语言学与认知科学
语言认知机制
对比语言学与认知科学共同关注 语言的认知机制,包括语言理解、 语言产生、语言习得等方面的研 究。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对比语言学通过研究不同语言的 语法和表达方式,探讨语言与思 维的关系,以及语言对认知的影 响。
跨文化交际
对比语言学与认知科学共同关注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认知的相互 作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 的表达和理解。
在对比语言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对比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总结词
对比语言学与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心 理学、文化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VS
详细描述
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与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学科有着密 切的联系。此外,对比语言学还涉及到心 理学和文化学的相关知识,如认知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文化交流等。这些学科之 间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深入探究语言的本 质和跨文化交流的机制。
对比语言学与神经科学
语言处理的神经机制
对比语言学与神经科学共同关注语言处理的 神经机制,研究大脑如何处理和解析语言信 息。
语言障碍与神经疾病
对比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障碍与神经疾病的关系, 深入了解大脑的语言功能和神经网络。
语言的神经成像研究
利用神经成像技术,对比语言学与神经科学 共同探究语言处理的脑机制和神经活动模式 。

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

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

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引言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以及语言间的转化规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比语言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涌现出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对比语言学的一些新的发展,并对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意义进行探讨。

1. 语料库研究的兴起语料库是对实际语言使用情况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的大规模数据集合。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和网络语料库的建立,语料库研究在对比语言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从语料库中获得的大量实例来揭示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并发现新的语言现象。

语料库研究的兴起极大地拓宽了对比语言学的视野,使研究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语言现象。

2. 跨学科合作的推动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还在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语言与认知、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合作,为对比语言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范围和更深入的分析维度。

例如,通过与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合作,对比语言学者能够从认知角度解释语言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揭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跨学科合作的推动不仅将对比语言学带入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

3.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数字化工具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自动语音识别等工具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翻译在语言对比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自动进行大规模语料的比对和翻译。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效率,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创新思路。

4. 基于语音和图像的对比研究传统的对比语言学主要依靠文字和语法进行研究,而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基于语音和图像的对比研究也逐渐兴起。

语音识别技术使得对比语言学者可以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语音差异和共性,进一步探究语音对意义的影响。

同时,图像处理技术也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例如,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社区的图像广告和标志,可以揭示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和互动。

第一,对比语言学

第一,对比语言学

• • •
Is CA generalist or particularist? Is it concerned with immanence or comparison? Is it diachronic or synchronic?
第一章 对比语言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Carl James 给对比研究下了这样的定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象限II 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历时比较。这类比 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的语音、 语法和词汇等系统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了解这 一语言的发展历史,找出其基本发展演变规律。 例如,通过对英语的历时比较, 语言学家一般认 为,英语的演变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早期 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等四个阶段,其语法演变的 总趋势表现为从一个综合型的语言逐步向一个分 析型的语言发展,即词的曲折变化逐渐减少,语 法意义的表达越来越多地依赖语序以及介词等语 法功能词的应用。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的语言 史及其分科如词源学、古今对比语法学等研究的 主要方法。
Diachronic versus synchronic view
Diachronic versus synchronic view
• Diachrony
Diachronic linguistics view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 language. Thus, on the diachronic axis we can go back and forth in time, watching the language with all its features change. Synchrony Synchronic linguistics views a particular state of a language at some given point in time. This could mean Modern English of the present day, or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system of Shakespeare's English.

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
1、定义:对比语言学是一门比较两个或者多个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和共性,通过
系统比较方法,揭示语言演变规律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

2、目的:对比语言学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了解某一种语言的系统发展史,特别
是探索系统演变的规律及其产生机制。

3、历史渊源:从古到今,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开始进行了,
当时将希腊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进行比较研究。

到改革时期,约瑟夫·勃罗瓦(1549年~1590年)首先把语言学研究从古典研究上拓宽到比较重点,并由此发展出了语源学,成为对比语言学研究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4、方法:对比语言学研究侧重于系统比较,主要采用“系统比较法”作为比较
语言要素的主要方法,即比较语言要素是按照系统性、鉴别性等原则来进行比较
研究,结合实证研究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词汇、形式等要素的模糊性进行深入量化的研究。

5、应用范围:对比语言学研究不仅可以有效地比较相近的语言或者不同类型
的语言,而且可以用于研究某一特定语言的历史演变,从而发现语言的演变规律。

6、典型案例:一个典型案例是牛津大学蒙特利尔对比语言学研究中心(CCLA)开展的《欧洲文化语源学研究》。

该研究团队致力于比较从蒙古语系充
满活力的分支,从而找到一般概念的以及推断研究的结论.
7、使用价值:对比语言学把语言系统的历史演变作为比较对象,可以更加明
确地发现并揭示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推知语言发展的规律,因此对比语言学可以为语言学研究等领域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

• 操练方法及技巧:
A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B 一三声放在一起操练,二四声放在一起操练 合并练习(操练过程中配合示范和讲解) C 采用简单的词汇辅助声调教学(你好 再见 名字 国家 汉语……) D 游戏设计 a. 儿童:手臂动作(教师注意二声四声方向) 成人:手指动作、手势动作 b. 给四个学生每人一个声调,教师随意发出单音节或多音 节,涉及到该声调的学生起立 重复几次后,请学生朗读纸本上的音节或音节组合,涉 及到该声调的学生起立 △ 注意机会公平
• 韵母的发音 i üu
对比教学的方法
• 对两种语言进行深入研究 预测可能出现的语音教学难点 • 在教学的过程中记录出现的问题 找到相应的理论去验证、求解
对比教学的技巧
【原则】 • 1、以示范与模仿为主,语音理论指点为辅。 • 2、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从简单入手,由易 到难。 • 3、突出难点,有的放矢。 • 4、音形结合,加深印象。 • 5、对症下药,适时纠正发音。
• 语调
停顿、重音、句调
•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
语音教学的步骤和方法-步骤
• 语音教学是否需要设计步骤?
是否需要设计先教什么后教什么
• 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1)从认知心理学上看,先学得的知识对后学得的知识有 明显影响。 (2)从语音本身的特点上看,每种语言内部的语音知识都 是相关联、成系统的。 (3)从语言教学的实践角度看,设计先后顺序的确有助于 提高语音知识学习成效。
• 对练习和作业的设计
(1)重视课堂操练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游戏 (3)注意纠错和奖励 (4)最好可以布置可批改、可检验的作业
语音教学者的准备工作
• 专业素养
扎实的汉语理论 开朗灵活的性格

对比语言学(Abstract)

对比语言学(Abstract)

1.从对比语言学角度研究形合意合在英汉互译中的转化问题*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1.形合意合的语言学意义1.1对比语言学的发展1.2运用对比语言学研究形合意合2.英语重形合与汉语中意合现象的深层原因及表现方式对比分析2.1思维方式层面2.2语法层面2.2.1英语的形合法2.2.2汉语的意合法3.形合意合在翻译中的应用3.1英译汉时多由形合转意合3.2汉译英时多由意合转形合2.对比语言学的定义与分类(许余龙)1.对比语言学的定义2.对比语言学的分类2.1理论对比语言学2.2应用对比语言学**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确定两种语言中哪些语言成分是翻译对应的,在什么语言层面上对应,对应的程度如何等。

3.对比语言学的目标与范围(外语与外语教学潘文国)0.引言1.对比语言学目标、范围问题上的种种说法1.1对比语言学追求的种种目标1.2对比语言学的范围与体系2.对比语言学学科性的再认识2.1对两个基本问题的讨论2.1.1微观与宏观2.1.2理论与应用2.2对比语言学学科体系的新建议4.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杨自俭外语与外语教学)5.对比语言学视角下翻译有效性的研究---以语言结构、民族文化特色为维度*在英汉翻译研究中,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依据,文化对比研究必须建立在语言对比研究的基础上。

1.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有效性2.语言结构对比与翻译的有效性*进一步说明语言结构差异与翻译之间的关系2.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因此翻译时必须重视转换二者的句子结构形式2.2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故而在翻译中应注重二者语言的形式转换2.3英语“物称”与汉语“人称”3.民族文化对比与翻译研究的有效性3.1民族文化中的象征因素对比3.2民族文化中的宗教因素对比3.3民族文化中的习俗因素对比6.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浅析1.引言2.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讨论2.1对两者关系的误解2.2对误解的修正2.3两者的发展对对方的影响3.对比分析与翻译实践*各个层面上的对比分析与翻译的关系**词汇对比可以分为词汇形态对比和词汇语义对比两大类**语法对比可以分为屈折形态学对比和句法对比**篇章对比:汉语主题显著而英语主语显著**语用方面:两种语言中一些在形式或语义上对应的表达法,可能会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

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在语言学领域中,对比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方法。

通过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1.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对比语言学是一种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学科。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的特点,可以揭示语言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2. 对比语言学的重要性对比语言学在语言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此外,对比语言学也有助于语言教学和翻译工作的进行,提升语言学习和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3. 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对比语言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语音对比:比较不同语言的音位系统、语音规律等,揭示不同语言的语音特点。

•语法对比:比较不同语言的句法结构、语序规律等,揭示不同语言的语法特点。

•词汇对比:比较不同语言的词汇表、构词法等,揭示不同语言的词汇特点。

•语用对比:比较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交际策略等,揭示不同语言的交际特点。

4. 对比语言学的应用对比语言学在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翻译工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语言学研究中,对比语言学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不同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在语言教学中,对比语言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在翻译工作中,对比语言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准确地把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5. 对比语言学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越来越频繁。

这就对比语言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对比语言学将更加关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致力于推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为人类的和谐共处提供更多可能性。

在语言学研究中,对比语言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不同语言。

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

比语言学的产生及发展“对比语言学”这一术语是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于1941 年首先提出来的。

他使用的术语是“contrastivelinguistics”,这一术语已被语言学界所接受。

俄罗斯、东欧语言学界通常使用“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аялингвистика”。

对比语言学的具体工作或成果则常表述为“对比研究”或“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

语言学家赵元任曾说过: “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学的比较,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学科,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们又是各自独立的学科,有根本上的区别。

对比语言学的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美国语言学家弗里斯(C1C1 Fries ) 从1945 年起开始在许多文章和演讲中谈到对比语言学问题,并在密西根大学奠定了对比语言学的基础,把语言教材的编写建立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

他利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写出了较早的对比语言学文献《论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Language》) 。

另一位美国语言学家拉多(R1Lado) 在其1957 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语言学》( 《Linguistics AcrossCulture》) 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步骤。

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是在西方语言学理论和语法学著作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一书中系统地运用了比较的方法研究汉语语法,全书各个章节都详细深入地比较了文言与白话的异同。

他在该书中写道: “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与特殊之点。

”吕叔湘在《中国人学英文》(1947) 一书中指出: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整个过程中,一直都是不知不觉地把英文当作和中文差不多的东西看待,不知不觉地在那里比附。

什么是对比语言学

什么是对比语言学

什么是对比语言学?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旨在研究和解释任何两种语言的学问,如列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等。

对比语言学还被称为微分语言学,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该领域研究语言,以了解它们如何发展,以及在历史上与其他语言有什么联系。

例如,比较语言学研究匈牙利语发现它在早期与汉语和韩语存在联系,然后又在马扎尔人穿越西伯利亚最终进入欧洲时受到蒙古、土耳其和其它语言的影响。

这样的研究还表明匈牙利语是如何从最亲密的语言伙伴Finno-Estonian分离出来的。

比较语言学有许多分支,因此对比语言学也使用类似技术。

该学科习惯上被分为两大类:即一般性和专门比较语言学。

一般性比较语言学还分为描述性、类型学和历史语言学几个类别,而专门比较语言学则被分为通用比较、语言接触理论和区域语言学几个分类。

语言接触理论在对比语言学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它着眼于两种语言的关系。

对比语言学研究的语言并非都相关或有过接触,但它能让语言学家看到转移和干扰等影响带来的潜在语言变化。

这就是双语理论,并且包括克里奥耳语的创造和翻译。

比较和对比语言学都研究语言中的相似领域。

这包括语言使用的词汇或单词,以及这些单词在复数或词尾变化时是如何受影响的。

他们还研究语言如何用句法形成句子,用语法组织单词和句子,以及音韵学和如何创造成语。

对比语言学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它建立在语言结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并且最初目的并不是语言研究,而是帮助外语教师授课。

这一目的旨在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学习第二语言,并能以最有效方式教课。

对比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学术界之前,曾在整个欧洲引导了大规模的语言项目。

对比语言学的研究遵循四个基本步骤。

首先是识别被研究的两种语言;其次是完整描述每种语言的特点。

第三,学者寻求并置,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第四,学者对比两种语言,找出相对应的地方。

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摘要本论文将探讨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对比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之间的异同和影响的学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词汇和语法,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本文将从对比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开始,讨论对比语言学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并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探讨其实际作用和意义。

1. 对比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对比语言学是一门学科,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和联系。

对比语言学主要关注词汇和语法,探讨不同语言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同构词和类比等现象。

同时,对比语言学也揭示了不同语言中的语法规则、语法结构和语法功能等问题。

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属于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对于英语学习者,通过对比语言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单词和语法结构,提高英语能力。

2. 对比语言学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对比语言学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工具之一。

由于英语不是母语,在学习英语时,学生通常难以识别英语单词的拼写、释义和用法。

通过对比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同义词和反义词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单词和语法的用法,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同时,对比语言学也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语法。

例如,在日语中存在着假名和片假名两种不同的语法结构。

在学习时间和人称等语法知识时,可以通过对比两种语法结构,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语法规则。

3. 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一些研究中,研究者将对比语言学和其他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使用对比语言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在实践案例中,一些教育工作者使用对比语言学方法来教授英语。

例如,在日本,一些英语教师通过对比日语和英语之间的语法和词汇来教授学生英语。

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词汇和语法,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

4. 结论对比语言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

第一对比语言学理论定位ppt课件

第一对比语言学理论定位ppt课件
• Is CA generalist or particularist? • Is it concerned with immanence or comparison? • Is it diachronic or synchronic?
第一章 对比语言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Carl James 给对比研究下了这样的定义:
2. “对比语言学”ຫໍສະໝຸດ 术语的历史溯源詹姆斯(Carl James)(1980)在其著名的《对比分 析》中这样写道:
I shall not attempt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CA:Di Pietro finds an early example of CA in C.H. Grandgent’s book on the German and English sound systems, published
“对比语言学” 术语的历史溯源:
其实,“对比语言学”这一名词最早是由美国人 类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iamin Whorf)1941年提 出来的(王宗炎 1985:4;许余龙 2002:18;潘 文国 2002:383;魏志成 2003:4),这在对比 研究界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但是却很少有人对 沃尔夫当时提出这一名词的理论思想作深一步的 研究,只是默认于既定的‘常识’,停滞在已有 的定式上。
对比语言学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对比语言学名称:
对比语言学 / 对比分析 / 对比研究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CL) Contrastive Analysis (CA) Contrastive Studies (CS)
第一章 对比语言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比较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目录学科简介学科起源学科发展学科简介对比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为了解决教学或翻译问题而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叫对比语言学。

对比可以在语音、语法、词汇、语义、语用层次进行,也可以从语言的文化、心理、民族角度进行对比研究,还有人对不同语言的标点符号系统进行对比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比语言学越来越得到各国科学家和学者的重视。

学科起源英语中contrastive analysis, contrastive studies和contrastive linguistics三个名称经常相互替代使用。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三个名称的含义基本一样,但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更正规的名称。

有些语言学家使用三个名称时,其含义又有差别。

contrastive analysis使用较早,是从比较语言学(conparative linguistics)研究中产生的,它是语言分析的一种方法,较多地指应用性对比研究,而。

ontrastive studies则兼含具体的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的研究。

这仅是一般情况,我们在阅读英语的对比语言学文献中还应注意作者对这三个名称的区别作用。

现代对比语言学是从欧洲和美国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布拉格学派中不少语言学家contrastive analysis发生了兴趣,代表人物马塞修斯(Mathesius)于1926年发表了关于英语与捷克语对比分析的文章。

1941年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 L. Whorf)在他的《语言与逻辑》(Language and Logic)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contrastive linguistics这一名称,并作了这样的论述: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classifying the languages of the earth into ge-netic families,each having descent from a single precursor,and in tracing such development through time. The result is calle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Of evengreater importance for the future technology of thought is what might be called"contrastive linguistics". This plots the outstanding differences among tongues一一in grammar, logic,and general analysis of experience.怀恩来希(U. Weinreich)1953年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写了一本《语言接触》(Language in Contact),提供了一个对比分析概念框架,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个理论命题。

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比语言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结构,提高语法水平。

对比语言学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语言习惯,提高语言准确性。

通过对比语言学,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言学习的兴趣。

对比语言学还能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化。

对比语言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国际交流。

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加强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比语言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快更深入地掌握英语,提高综合语言能力。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英语教学、语言结构、学生语言习惯、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内容、语言学习兴趣、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角色、应用。

1. 引言1.1 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对比语言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结构。

对比语言学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

对比语言学也有助于纠正学生语言习惯中的错误。

通过比较学生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并纠正错误的用法,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对比语言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表达能力。

对比语言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通过引入对比学习,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对比语言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加强对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英语。

2. 正文2.1 对比语言学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结构对比语言学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日汉对比语言学

日汉对比语言学

日汉对比语言学1. 简介日汉对比语言学是一门研究日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学科。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的特点,可以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日汉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词汇对比2.1 汉字与假名日语中使用了大量从汉字借来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发音上与原本的汉字有所不同。

例如,“书”在日语中读作“しょ”(sho),而不是“しゅ”(shu)。

此外,日语还使用了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来表示发音。

这与汉字在中文中只表示意义而不表示发音的用法形成鲜明对比。

2.2 意象差异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日语和汉语在意象上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日语中有很多表示自然景象、感觉和情绪的词汇,而这些词在汉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或者表达方式不同。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对于世界的不同观察角度和文化背景。

2.3 外来词影响日语中有很多外来词,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汉语。

这些外来词在发音和意义上与汉语中的对应词汇相似,但也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电脑”在日语中读作“コンピュータ”(konpyu-ta),而不是“电脑”(diannao)。

3. 语法对比3.1 词序差异日语和汉语在句子的结构和词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表达否定意义时,日语使用“ない”(nai)放在动词后面,而汉语使用“不”放在动词前面。

这种差异体现了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上的区别。

3.2 助词的使用日语中有很多助词,用于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和指示特定的语法功能。

而汉语中较少使用助词,更多依靠上下文和词序来表达句子的含义。

这导致了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3.3 虚词的差异日语和汉语中的虚词在使用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日语中的“は”(wa)用于表示主题,而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虚词。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4. 发音对比4.1 音节结构日语和汉语在音节结构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都有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汇。

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在认知心理学中,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人类语言能力和思维过程。

一、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语言能力和思维过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的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旨在了解人类语言能力的神经基础和认知机制。

1.1 语音知觉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音,而语音的知觉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认知语言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听取语音时通常会将其分解为语音的不同部分,比如音位和音节。

1.2 语义和句法语言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语义和句法。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法,在语法的帮助下,人们能够产生无限的、合乎语法的句子。

语义则是指句子的意义,它包括单词之间的关系、上下文以及语言中的语音、触感、视觉和其他感官信号。

1.3 语言习得语言习得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发展趋势。

二、对比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则是以比较的方式研究语言,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来揭示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相比于认知语言学而言,对比语言学更注重语言的文化因素以及语言与文化的相互联系。

2.1 语言的分类对比语言学的第一步是语言的分类。

语言可以按照某些特征分类,比如语音、语法、词汇等。

通常认为,语言可以分为语系、语族和语种。

语系是指互相间有关联的语言,如印欧语系、汉藏语系等。

语族则是指具有同一祖先语的语言,如日耳曼语族、斯拉夫语族等。

语种则是指特定语言的不同形态,如英语、德语、法语等。

2.2 语言的结构对比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

语言结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结构。

比如,中国话与英语在语音方面的差异就很大,这导致两种语言都有独特的语音系统和特有的音素。

2.3 语言与文化对比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对比语言学和对照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和对照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和对照语言学好吧,今天咱们来聊聊“对比语言学”和“对照语言学”这俩看似差不多,实则大有不同的概念。

说实话,这两者常常让人搞混,尤其是当你第一次接触它们时,简直让人头大。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拿着一本外文书试图翻译成中文,然后在翻译的过程中,你发现这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差得天差地别。

这个时候你就得对比和对照,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

哎,差不多是这种感觉,明白吧?先说说“对比语言学”,顾名思义,就是把两种或更多的语言放到一起,看看它们在语法、词汇、句型这些方面到底有什么异同。

你看,语言就像一堆不同的拼图块,每个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拼图块,而对比语言学的任务呢,就是找出这些拼图块之间的关系,看看哪些块是一样的,哪些块又是完全不搭界的。

比如说,英语中的“have”在中文里就没有一个直接的对应词。

这时候,你就得拿出对比语言学的眼光来,看看这个“have”到底是怎么在英语里发挥作用的,而中文却完全是另一个玩法。

这就是“对比语言学”要干的活儿,弄清楚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至于“对照语言学”嘛,那可就稍微有点不同了。

其实它是对比语言学的一个“进阶版”。

不过它的重点不完全是在找异同,而是更注重翻译和语言的实际使用。

举个例子,如果你要把英语翻译成中文,光是对比一下俩语言的差异,还不够啊,你得对照着来,看看一个意思怎么在两种语言里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比如说,中文里的“下次见”在英语中可以翻译成“See you next time”,但如果你是用法语来翻译的话,那可能就得说“Àla prochaine”之类的。

你看,“对照语言学”就是在搞这种细致的“语境适配”,它更多考虑的是实际语言使用中的精准对应。

这两者,虽然名字听起来差不多,但它们可并不是一回事。

简单来说,‘对比语言学’更侧重于分析不同语言的结构、成分差异,想要搞明白语言是怎么不同的;而‘对照语言学’则是从应用角度出发,侧重如何在翻译、跨文化交流中,巧妙地把意思转换过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言互反现象中语义的隐与显1.引语谈到语言中的互反现象,国内的汉语学专家曾对其做过研究,并称其为反义复合词。

它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词素所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也称对立词、反义合成词、或反义相成词(曾丹,2007)。

简单地说,它是两个看似相反的词语或句子产生了相同的语义。

在英语语言学界,与之相对应地我们称之为聚合关系。

所谓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 ,就是语言单位在同一组合体中互相可以替换的关系(束定芳2000)。

这些可以相互替换的词必须属于同一词类,而且具有相关的语义。

Lyons(1981)又把它具体分为六种聚合关系:同义、下义、不相容性、互补性、反义和互反。

从上文中所提到的英汉语言中各自的互反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共同点:从表面形式上看,双方含有概念上的反义关系,但结合具体语境从深层语义上考察,它们的意义确是相同的。

实际上,不仅英汉语言各自内部具有这种自反特点,英汉语言之间也同样存在许多互反现象。

关于这一点,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并未做详细探讨,因此笔者想从翻译中的隐显化角度,来深入认识分析并讨论英汉语言中的互反现象,探索现象背后所包含的规律性,获得有价值的启示。

2. 英汉互反现象中的隐与显英语和汉语分属于印欧和汉藏两大语系。

英语强调的是“形合”,侧重的是句式完整、逻辑缜密、合乎语法;汉语更多的是“意合”,侧重的是语意上的连贯畅通。

因此当我们在对英汉两种语言做对比研究时,不得不考虑到两种语言的特性因素。

从翻译中的隐化和显化角度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英汉两种语言差异与联系,从而进一步解释互反现象存在于英汉语言中的必然性。

2.1 互反现象关于英汉语言中的互反现象,王逢鑫老师认为它是源自两种思维方式强调的重点不同,即两种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表达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从而造成了语言中的互反现象(王逢鑫,2010)。

下面就列举了一组英汉互反现象的例子(本文中例句除特别注明外均取自《英语世界》月刊2010第二期)。

1)fireman 救火队员;fire bridge 救火队;fire engine 救火车;fire drill 防火演习;fire wall防火墙;fire brick 耐火砖。

在上述一组以“fire 火”为例的英汉词语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表达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表现为互反形式,即强调的重点皆然相反,但是所表达的语义却是相同的。

就以“fireman”和“救火队员”为例,在英语转换为汉语的翻译过程中,“救火”的涵义被显化了。

通过回译,“救火”的涵义又被隐化了。

这样的例子不仅体现在一些单词短语中,在一些句子中也屡见不鲜。

2)Wet paint! 油漆未干!Keep off the grass! 勿踏草地!在这组例子中,英语的表达更为地含蓄、间接;而汉语的表达则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警告或提示意义。

因此和例1)一样,英语中的隐义在汉语中得到了显化。

但是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3)本车恕不找零Please tender the exact fare!与例1)2)不同的是,例3)中汉语显得更加委婉含蓄,而英语则直接明了,因此汉语中的隐义用样也可以在英语中得到显化。

从这些例句中我们基本上可以对英汉语言的互反现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首先,这里的“互反”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语义或句法上的相反,而是结构上的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

正如例子中所体现的那样,由于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一种对立的结构方式,最终体现了语义上的统一。

但是当我们分析这种现象时仅仅把它归结为思维方式或语言习惯的差异,未免过于笼统。

这也是笔者为什么选择从翻译中语义的隐显角度来把这一英汉语言中比较特殊的现象剖析开来,从而能够真正地认识这一语言现象,以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2.2 隐化与显化现代语言学家之父索绪尔指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体系(索绪尔,1913)。

根据索绪尔对语言符号特征的理解,我们可以推断出语言是由符号和意义组成。

认知语言学认为(Fauconnier 1994),意义并不在符号之中,不为符号所拥有,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导引与被导引的关系。

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以语言符号为参照并得出,当意义由符号导引时,称之为意义显化;当意义隐匿于符号之下时,称之为意义隐化。

有鉴于此,我们就可以排除了同一文本的不同语言版本具有完全重合的隐显结构的可能性。

从言语交际的角度来看,译文交际对象的认知环境与原交际对象的认知环境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在需要保证原作意义在现的情况下,体现意义的形式必然发生隐化和显化(王建国,2008)。

因此,在前文中所提到英汉语言互反现象中,出现的隐性成分显性化或显性成分隐性化,其实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在传达某一概念信息时,英汉语言在转换或是翻译过程中所带来的语义上的调整变动是无可避免的。

既然在翻译中隐化和显化都具有必然性,那么我们可以判断隐显化在英汉语言翻译中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以显化为例,Klaudy&Karoly认为“显化”是指原文中的一个意义单位由译文中的几个意义单位来表达,如原文中的一个句子的意义由译文中两个或更多的句子来表达,或者原文中一个短语的意义由译文中的一个小句来表达。

基于这一理论为基础,贺显斌(2003)就英译汉过程中的显化现象做了一项实证研究。

他通过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The Last Leaf英汉版本做了显化现象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隐)显化为翻译中的普遍现象。

在以上一系列的关于隐显化现象的理论和研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首先,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基本上为句子或多个句子组成的句群,很少把隐显放在比较小的语言单位上去考虑。

例如在前文例1)中的“fireman”和“救火队员”作为英汉互反现象,两个单词本身并不具有句子的复杂性,但是它们却具备了翻译隐显化的主要特征。

例如在这个句子中(汪立荣,2006)4)She often knits while reading.译文:她经常边看书边织毛线。

从例4)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文的所隐含的意义在译文中被显化了。

在原文中,动作“knits”并没有显化受事方“毛线”。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隐义显译,但是如果我们只把动词“knit”单独进行研究,会发现它本身也具备语义隐显化的特征。

“Knit”作为一个动词含有“织,编织”的意义。

而它的受事无非就是毛线或针织品之类。

这些含义在原文英语中已经被默认化了。

其实这一类的词语还有很多,像“eat,drink,shoot,wash”这些动词在英语表达中通常都会隐藏受事,而在译成汉语时做显化处理。

由此可见,从横向上看,翻译中的隐显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语种之间;从纵向上看,无论是以篇章段落、长句短句还是具体到某一个单词作为研究对象,这种隐显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

这也就证明了用翻译中隐显化来解释英汉语言互反现象是完全可行的。

其次,在通常的翻译显隐化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原文和译文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还是以显化为例:显化(explicitness/explicitation),又译外显化、明晰化、明示等,指的是“目标文本以更明显的形式表述源文本的信息,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添解释性短语或添加连接词等来增强一本的逻辑性和易解性”(Shuttleworth&Cowie 1997)。

从中可以看出隐义显化似乎与增词法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

的确,翻译界所讨论的隐显化现象和传统翻译技巧中的“增词、减词”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实际上二者却有本质上的不同。

例如在例2)中“Keep off the grass! 勿踏草地!”,如果从形式上来看,用“增词、减词”的逻辑无法说得通,因为原文和译文无论在内容,形式或精神上都实现了统一。

所以说隐显化中出现的不对称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语言符号量上的不对称。

翻译的实质是“语际间语义的转换,是用最切近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Taber,1969)。

在英汉语言中出现的互反现象也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很好的证明了在翻译过程中语义核心这一原则,进而也能够说明由显隐化衍生而来的隐义显译或显义隐译的翻译方法,相比较增/减词法更加有效并且忠实原文。

2.3 从隐显化中探索产生互反现象的因素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从翻译隐显化角度分析了互反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并分别以符号和语义为参照,证明了用语义的隐显化来解释这一现象的科学性。

既然互反现象中确有语义隐显的发生,我们可以尝试从隐显化发生的背景下探索造成互反现象这一特殊情况的因素。

柯飞(2005)认为显化和隐化现象的发生,主要由语言、译者、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造成,并着重讨论了语言因素和译者因素。

在英汉语言的互反现象中,如例1)2)3),一些英汉短语或句子已经成为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并为大家所公认。

所以在译者因素方面没有太多讨论价值。

因此笔者准备从语言和社会文化因素方面,分析出一些造成互反现象中语义隐显化的原因。

2.3.1语言因素首先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大不同语系,二者在语言习惯上固然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就发现了英汉对应下的语义隐显现象。

但是仅仅凭借几句浅显的理由很难具有说服力。

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

下面的例子(柯飞,2005)反映出在语言因素的影响下,语义发生了隐化。

5)Can you tell me where is your cereal section?隐化:请问粮食科在哪儿?我们将互反现象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与之做比较:6)As change will not be given on the bus,please tender the exact fare.隐化:本车恕不找零。

在例6)中,英文中的“please tender the exact fare”与汉语“恕不找零”构成了典型的互反现象,并且在汉语表达中采用了隐化的处理,这一点和例5)具有相同的特征,即汉语的表达更加简洁、地道,符合汉语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

由此可见,语言是影响互反现象中语义隐显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由于语言的复杂性,英汉发生隐显时的方向和程度都是不确定的,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这就有待于进一步的语料认证。

2.3.2 社会文化因素翻译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地尤为明显。

在英汉语言互反现象中我们同样也能发现受到文化因素影响的例子。

7)riot police 防暴警察;riot shield 防暴盾牌;gas mask 防毒面具;frost valve 防冻阀在这几组英汉短语中,英语中的隐义全部在汉语中得到了显化。

我们注意到这些显化的意义更像是一种强调。

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防”这一概念意义的强调体现了汉文化中的“忧患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