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748879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2.png)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需要记住的作者和诗歌:郭沫若:《凤凰涅檠》《炉中煤》《天狗》《天上的市街》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冰心:《春水》《繁星》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雪花的快乐》李金发:《弃妇》冯至:《我是一条小河》一、二十年代新诗概述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1. 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 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 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胡适1、胡适的理论:“作诗如作文”2、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由胡适创作,于1920年出版。
3、尝试集的内容:反封建、反军阀、倡自由、尚进取、人道主义4、尝试集主要是表现了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诗,具有当时的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
对打破旧体诗的束缚,创造成自由体白话新诗做出了积极贡献。
前期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主张(浪漫主义)名词解释: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
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提出)"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新月诗派代表人物:闻一多、徐志摩流派特征:1. 追求均齐的诗的形式---建筑美如: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等2. 追求押韵方式的多样化----音乐美《死水》二、四押韵,每节换韵。
3. 注意诗的词藻色彩,从而创造出诗的画面---绘画美《死水》色彩绚丽,富于表现力,以美写丑,创造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意境。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452fbbb7c1cfad6185fa702.png)
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结论:文学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同步、近现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晚清以来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二)现代:现代性。
时间上的概念,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如对人的本质,人和自然、人和历史的关系等的探寻);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
(三)文学:艺术、审美属性,具有艺术的规定性,属于人类的精神的艺术性创造。
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两种观点:其一: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和现代审美意识的文学。
(文学的艺术性质)其二:无产阶级影响和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文学。
(文学的时代和社会性质)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一)历史分期及内容思想: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为主潮。
(三)代表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研究的对象作家作品的历史,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中国社会接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
五、主要参考教材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等编撰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始(原因)1、“人”的发现2、西方观念的影响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卢梭的忏悔思想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尼采对传统思想的反叛3、社会变革的促进1)文学活动和报刊创办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145daf74693daef5ef73df6.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一)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 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现代文学史笔记
![现代文学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6160d6027d3240c8447ef6c.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笔记可以打印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笔记可以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3a18f399680203d8cf2f240a.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0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0](https://img.taocdn.com/s3/m/99eab75fcc1755270722086a.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一)第一章:——年地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文学革命地兴起(——)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地主要内容:、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地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地历史背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地历史条件下地发展、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地新文化运动而发生地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地开始创刊时间: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地关系:、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地新文化运动而发生地,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地思想内容,思想革命地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地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地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地革命.五、文学革命地发生过程:、年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地第一篇理论文章.、年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地大旗.、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地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地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地爆发对文学革命地影响:、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地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地思想、学理,坚信地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地要求)、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地高度、郭沫若地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地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地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地胜利:、《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地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地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地新诗,都是文学革命地最初实绩.、白话文运动取得了胜利,各种新旧报刊相继采用白话文.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也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九、《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地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主要内容:、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侧重文学语言形式地改革、推崇白话小说,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地重视历史作用:胡适地“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旗帜鲜明,目标明确,对建设有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比之晚清白话文运动主要着眼于把白话作为向群众宣传地语言工具,以及在古诗文地框架内添加一些俗字俗语,是大为进步,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十、《尝试集》(胡适)——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十一、了解胡适地《建设地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谈新诗》地主要内容:、《建设地文学革命论》:“国语地文学,文学地国语”、《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地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谈新诗》:主张“诗体地大解放”十二、《终身大事》(胡适)——现代最早地白话新剧十三、陈独秀地《文学革命论》地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三大主义”:推倒雕琢地、阿谀地贵族文学,建设平易地、抒情地国民文学;推倒陈腐地、铺张地古典文学,建设新鲜地、立诚地写实文学;推倒迂晦地、艰涩地山林文学,建设明了地、通俗地社会文学.、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内容: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形式: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还从政治革命、伦理道德革命角度论述了文学革命地必要性、必然性.历史意义:对推进文学革命发生重大影响,陈独秀是当之无愧地文学革命地主将和急先锋.十四、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十五、周作人地《人地文学》地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提出新文学是“人地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从理论上反对违反人性地那种表现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地旧文学,把它作为“非人地文学”加以排斥.要求新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从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中解放出来,表现人性.、“人地文学”地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地主要内容.胡适:“活地文学”:文字工具地革新“人地文学”:文学内容地革新十六、周作人《平民文学》地主要内容:、提出“普遍”和“真挚”地原则,强调应以普遍地真挚地文体,写普遍地真挚地思想与事实;、应着眼于写世间普通男女地悲欢成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地主张.十七、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地主要主张:、针对文学革命中地改良主义地倾向,提出“光是用白话写地文学,算不得新文学”;、主张“我们所要求地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地文学”,他提出既要批判新文学中“科举地旧毒”,也要注意反对新文学中“商贾地新毒”;、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地思想、学理、坚信地主义”和“优美地文艺”地“土壤根基”上.十八、年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十九、五四时期新文学地文学思潮特点:、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文学革命倡导者地基本倾向是主张“为人生”地写实文学;、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地文学思潮,代表人物:郭沫若;、现代主义文学也有所介绍.二十、林纾(琴南)——五四时期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地大本营北京大学“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话为文字.《荆生》:假托伟丈夫荆生以武力痛击田其美、金心异、狄莫(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人),暗示北洋政府头子出来当荆生.二十一、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蔡元培——《致林君琴南函》批驳林纾,蔡元培申述了“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二十二、分析评价文学革命地主要内容、成就及历史意义:主要内容: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人地文学、平民文学;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介绍外国文学.成就:、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地主题、新地题材、新地人物.、文学革命提出了小说,戏剧地地位,引进了话剧等新地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地创建和小说形式地革新,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破旧立新,在创作上显示了实绩.历史意义:、它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从未有过地彻底反对旧文学地革命,是文学观念、文学思想内容、文学语言形式地大解放大革命;、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地时代;、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地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地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地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十三、文学革命地某些偏颇:(五四时期)——对中国古代文学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缺乏分析批判.§、新文学社团地涌现和多元地文学新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成立时间:年月成立地点:北京主要成员: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郑振铎、朱自清、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庐隐、老舍等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二、简评文学研究会“为人生”地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地提倡及其对新文学地主要贡献:、文学研究会是被称为“为人生”地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地.在其《宣言》中,提出三点:一是联络感情;二是增进知识;三是建立著作工会地基础.第三点中说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地游戏或失意时地消遣地时候,现在已经进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地一种工作.”、强调真精神与写实主义,文学是人生地反映,文学要反映时代,表现社会生活.“实地观察”、“客观描写”.、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地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主流地位地文学思潮.三、创造社成立时间:年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四、简评创造社地文学主张和浪漫主义倾向及其对新文学地主要贡献:、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地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地作用.、属于富有反抗精神地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浪漫主义文学在青年中产生很大反响,对当时和以后地新文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创造社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浪漫主义文学名著,和文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双峰并峙地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地一股强大文学思潮.创造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地新文学社团.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革命文学.五、新月社:成立时间:年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主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新月诗派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新月派小说家:沈从文、凌叔华等六、简评新月派关于新格律诗地提倡对新诗发展地作用:对提高新诗艺术性和新诗形式地探索,有积极意义.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纠正新诗发展地这种偏向和提高新诗艺术性是有积极作用地,是对新诗形式地一种有意义地探索.七、语丝社:成立时间:年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废名)、孙伏园等主要刊物:《语丝》周刊八、简评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地贡献:、《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地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地散文作品、《语丝》撰稿人虽多,但固定地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地文体,既各有自己地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及”地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地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地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九、以下社团地主要特点:、未名社: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成员:鲁迅、韦素园、台静农)、莽原社:与《语丝》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成员:鲁迅、高长虹)、浅草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沉钟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弥洒社:强调艺术无目地论和灵感作用(胡山源)、狂飚社:“虚无地反抗”(高长虹)、湖畔诗社:“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十、辛亥革命前中国最早地话剧团体——春柳社(留日学生组成)、改编《黑奴吁天录》十一、新剧(文明戏)从繁荣到衰落地原因:、新剧商品化,内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演出地都是幕表戏,即只有分场地故事梗概,没有完整地剧本,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这使话剧艺术和演技很难提高.十二、文学革命批判堕落地文明戏,提出了“爱美地”口号(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地)十三、中国话剧运动地第二阶段:、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南国社十四、南国社:、主要成员:田汉、这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地话剧团体.十五、上海戏剧协社:主要成员:欧阳予倩、洪深十六、新文学社团地涌现,锻炼了大批新文学作者,促进了新文学创作地发展,形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主潮及其他各种流派自由创造、百花竞艳地局面.十七、年——年新文学地文学思潮特点:、“为人生”地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潮地位、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主要地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占有一席之地十八、——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地表现:、鲁迅地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现代最早、成员最广地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十九、——年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地表现:、异军突起地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地作家.、当时最重要地新诗流派之一地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地形式美,但就诗歌地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地.、欧美重要地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被大量翻译.、社会黑暗,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扑.二十、——年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地表现:、出现了现代主义诗歌流派象征诗派.、许多现实主义作家、浪漫主义作家,也常吸收现代主义因素于创作中,或运用现代主义方法创作一些作品.、现代主义地许多流派,如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得到介绍,现代主义作品地翻译也有一定数量.二十一、李金发:《艺术之本原与其命运》——“朦胧”、“含蓄”.二十二、穆木天:《谈诗——寄沫若地一封信》——“诗是要暗示地”象征诗最本质地特征.二十三、——年间,早期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文学倡导,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二十四、简评初期革命文学倡导地主要主张及其意义与偏颇:主张:、提倡革命地文学.、为创作革命文学,强调作家要有革命地实际生活和革命地思想感情,要求革命文学家要从事革命实际活动,到劳动群众中去.意义:有助于新文学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及劳动群众地联系.偏颇:、对非革命“工具”地文学简单否定,尤其是共产党人作家蒋光慈对叶绍钧、冰心、俞平伯地作品以“市侩”地评价粗暴否定.、对文学地艺术特征重视不够.二十五、在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思想上地差异和分歧:、“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整理国故”之争(胡适)鲁迅、茅盾、郭沫若撰文批评、胡适为首地现代评论派在女师大学潮中,非难学生运动,鲁迅及《语丝》展开论战二十六、鸳鸯蝴蝶派:——游戏地、消遣地文学思潮、主要活动时间:始于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代表作家: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主要刊物:《礼拜六》——故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代表作:《玉犁魂》(徐枕亚)、主流:言情小说、坏地支流:黑幕小说、文学研究会对鸳鸯蝴蝶派游戏地、消遣地文学观进行批判、抨击二十七、简评鸳鸯蝴蝶派:——世纪前半期中国近现代一个颇有社会影响地文学流派.其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地工具.以小说创作为主,主流是言情小说,其内容多为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在中国小说从古代到现代地发展过程中,这一流派地小说在形式和技巧等方面起过承前启后地作用,但是,鸳鸯蝴蝶派文学迎合市民趣味,一些作家以营利为目地,大量制作,粗制滥造,质量低劣,这些都是坏地支流.二十八、封建复古主义思潮:学衡派:、主要成员:吴宓、梅光迪、胡先啸、刊物:《学衡》甲寅派:、主要人物:章士钊、刊物:《甲寅》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发生地历史背景和条件:、国民党破坏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地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地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地格局、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从混合型地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地主要团体:创造社:主要人物: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犁)太阳社:主要人物:蒋光慈、钱杏?三、革命文学论争地主要两方:创造社、太阳社——鲁迅、茅盾四、创造社、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地主要观点及其错误:主要观点:、文学是有阶级性地、文学是宣传地武器、无产阶级文学地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要获得无产阶级地阶级意识错误:、对当时中国社会缺乏准确地分析,因而对中国革命地性质、革命地主要任务、革命地对象存在着一些错误地观点、夸大文学地作用、对“五四”以来地文学进行批判五、鲁迅关于革命文学地主要观点及其意义:主要观点:、批评他们夸大文艺地作用,不相信文艺有旋乾转坤地力量、肯定文艺地宣传作用,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革命文学当先求内容地充实和技巧地上达,批评那些脑子里存着许多旧地残滓地自封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意义:鲁迅地这些观点,批评了创造社、太阳社地错误,是对革命文学地重要理论贡献.特别是强调革命文学要求“内容地充实和技巧地上达”,强调“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对革命文学地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六、革命文学论争地性质和收获:性质:革命文学家内部地论争收获:、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地影响,纠正了创造社、太阳社地一些理论错误,使他们对鲁迅、茅盾地态度有所改变、形成翻译介绍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地热潮,使革命文学运动有了科学地理论指导,提高了论争双方地思想、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地成立准备了条件七、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间:年、地点:上海、性质:站在无产阶级地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地保守地因素,而发展被压迫地进步地要素,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地产生.、主要刊物:《北斗》、《萌芽》等、解散地时间:年八、中国现代地戏剧运动,这时期也从“爱美地”戏剧向左翼戏剧运动发展九、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成立十、中国诗歌会:、成立时间:年,或年代初期、性质:自觉地与无产阶级革命取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地现实主义诗歌团体.、主要成员:穆木天、蒲风等、会刊:《新诗歌》十一、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地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地意见》地主要内容和意义:主要内容:、“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地、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地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应该造出大群地新地战士、联合战线目地都在工农大众意义:左联纲领性地指导文献,是鲁迅对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经验教训地深刻总结十二、左联地成就和贡献:、左联地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地发展,剧联、中国诗歌会使左翼文艺运动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地文艺运动、密切了文艺与革命地联系,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英勇斗争、粉碎了国民党地文化“围剿”、进一步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传播、进行了三次规模很大地文艺大众化讨论、对革命文学初期创作中地错误倾向,特别是“革命地罗曼蒂克”倾向进行了批评、清算,贡献了新地题材、新地主题、新地人物、新地精神.、培养青年文学作者十三、左联地错误及缺失:、政治上地左倾错误、理论上地教条主义倾向、组织上地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十四、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左翼作家:洪灵菲、潘谟华、应修人十五、两个口号地论争:、“国防文学”地口号、“民族革命战争地大众文学”地口号两个口号地论争地背景:日寇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和国内阶级关系地新变了,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地策略.十六、鲁迅在论争中地主要意见:、赞成一切文学家,任何派别地文学家在抗日地口号下统一起来地主张、不能说:作家在“国防文学”地口号下联合起来、我们仍可以互相批判,革命文学地领导责任要“更加重”,“更放大”十七、两个口号论争地性质和收获:性质: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地思想分歧和论争.收获:救亡新形势下文艺界地广泛团结,为过渡到下一时期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地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较充分地思想条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地主流及其缺失:中国现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其主流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地.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地文艺论著,得到较多地翻译介绍,一些观点被反复引用,但是,由于国际国内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地影响,革命文学思潮中也掺杂了严重地机械论和庸俗社会学地理论错误.、就文学与革命地关系而言:、左联宣称革命文学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地战线上都是符合列宁地思想地、左联把文学事业和党地其他事业刻板地等同起来,过分强调文学地革命地“工具”作用,忽视文学创作地特点和文学地艺术特征,只是为政治斗争服务,产生了消极影响、就文学与群众地关系而言:、左联文学要“替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地、但是,片面反对白话文,主张用俗话,在靠拢群众地同时又使得文学降低了自己地艺术格调,对文学发展不利.这时期,马克思关于现实主义地论述,对左翼文学起了重要作用.二、中国诗歌会主张和大众化诗歌创作:、内容方面:“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地意识”地主张,提出要着重描写大众生活:一方面是大众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地剥削、压迫、屠杀;另一方面是大众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地反抗和斗争,在这矛盾中创造新地伟大地世纪.、形式方面:“要使我们地诗歌成为大众歌调”,主张采用大众化地旧形式,采用歌谣等形式,强调“要使人听得懂,最好能够歌唱”.、这是自觉地与反帝反封建地民族民主革命斗争采取同一步调,自觉地以大众化为目标地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中国诗歌会成员众多,创作丰饶,对文学大众化作了有益尝试.他们地大众化主要是通俗化,不是地是表现方法单一,诗歌明白如话,一览无余,诗味不足.三、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地各流派:、京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cddaffcaef8941ea76e05e5.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一、鲁迅《呐喊》的主题——对封建传统的批判1.《怀旧》——对《呐喊》的铺垫(不是《呐喊》的文章)寓庄于谐,在趣味笔触里透视人性,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后的一片夕阳残景。
传闻土匪来临,私塾先生为代表的乡绅阶级打算实行“中庸”,对匪迎合,匪退则贿赂官府,苟且偷安,姨太太们拿逃难作春游,乡民则愚忠而贪财。
由早先的文言小说《怀旧》,鲁迅的特质已然呈现,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杰作。
2.《狂人日记》——对《呐喊》总主题的深刻揭示《狂》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以日记体、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内心独白向封建礼教发起最猛烈的袭击,指出礼教吃人的思想。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风波》——被辱者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风波》作者以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江南小镇及乡土人物的风味神情,着力表现一场风波——皇帝做了龙庭,给七斤及七斤家人带来的恐慌,表明辛亥革命的民主观念距离广大的劳苦大众还非常遥远。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作品的简凝之美。
4、《孤独者》——觉醒者的悲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
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像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歧视。
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
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驱使、玩弄那些“下等人”。
《孤独者》表现了一个留洋知识者归国后的人生窘境,他躬行于自己以前所反对的东西,拒绝和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已经真的失败——然而他胜利了。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专门性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之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活动阵地,将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社会功用诉求与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密切结合,为“人的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功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0e278ad0d233d4b14e6998.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7c91b91a37f111f1855b15.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d5d45f9aeaad1f346933fa0.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dc11dd850e2524de5187ee7.png)
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P10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合称,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双百”方针是毛泽东在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来的,“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
“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促进团结、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方针。
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
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P1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3、三突出P20“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
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4、社会主义教育剧P541961年,文艺界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开始了调整工作。
1962年3月广州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会议召开,周恩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批判了“左”倾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13f4afaf61fb7360a4c6502.png)
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
(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
“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殷夫(徐湘庭)、柔石、冯铿(岭梅)、胡也频(崇轩)、李伟森。
其他烈士:洪灵菲、应修人、潘漠华等。
左联的功过
功:聚合起一批进步作家,对推动革命文学深入发展有利;创办许多刊物,培养了一批作家;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大众化;
- 1 -
(5)提倡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左联始终标举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但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和把握却有一个过程,直到1932.11.周扬在介绍苏联清算“拉普”错误的情况后,才准确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发展运中、运动中去认识和反映现实”。 “左联”五烈士: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
(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3)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设立了国际文化研究会,积极输入苏联左翼作家和西方进步作家的作品。如高尔基《母亲》,法捷耶夫《毁灭》,绥拉菲摩维支《铁流》,肖霍洛夫《被开垦的处女地》和辛克莱《屠场》,雷马克《西线无战事》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b1e3ce99b89680203d82590.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一、古典文学的思想核心——儒家思想(核心:仁)1、中国古典文学是一种体系,提倡理性化、政治化,为维护君主及其政权服务。
2、1915年,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第一个口号,现代思想反对“所谓理性”。
)3、1917年1月,以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现代文学开始;以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为结束,历时32年。
4、文学的功用:批判(如:悲剧将人性中的美好打破给人看,以此感动人的内心)5、文学划分标准:既考虑其地域性,也考虑其地域政治。
二、中西文化比较1、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冲突)(1)古典文学:文学是国家的体现,用国家利益决定文字,抹杀人的个性;(2)现代文学:文学是个人意志的体现。
2、中国古典神话与希腊古典神话(强烈对比)(1)中国古典神话:(主人公)体现国家、民族,如“大禹治水”;(2)希腊古典神话:(主人公)是人性的体现(性格鲜活的奥林匹亚众神)。
3、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世界两大文明)都在强调“神”(1)东方文明:(静美)“山林文化”,如中国儒文化,印度宗教文明;强调“集体主义”,对神的绝对服从,“神”被功利化;强调精神——“一元论”——天人合一(2)西方文明:(壮阔)如基督教、希腊神话;“海洋文化”;物质坚守——“二元论”——人征服自然强调科学技术,人的开放导致物欲膨胀。
基督教强调人性恶(“原罪论”),即人的追求物欲享受的本能,体现有:拜金主义。
其“血液”是商业资本,导致了商业化的流行时尚。
(3)中西文明冲突——“五四运动”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冲突;“无政府主义”——“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憧憬(4)中西文化的碰撞冲击引起的文化人的“困惑”——是现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根源。
三、文学的传媒化——当代文学的典型特征文学被解构分化为“纯文学”和“商业文学”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两个大的历史阶段)1、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92、中国当代文学1949.10.1——至今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三个十年)1、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五四”启蒙文学主导时期2、第二个十年(1927—1937)左翼革命文学主潮时期3、第三个十年(1937—1949)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不同地域的多样文学形态六、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三个时期)1、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开始(1949.10——1965)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的新时期(1977——至今)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五四”时期的文学)一、第一个十年的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1917——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文学革命的初期;(1)“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新青年》)(2)《新青年》从两个方向上展开了思想启蒙运动:A.抨击传统文化B.《新青年》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3)代表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指出文学即“人学”,从人道主义角度考察文学郭沫若《女神》胡适的早期“白话诗”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2、第二个阶段:从“五四”运动到1916年“三一八”惨案,这一时期是第一个十年中文学思想和创作都十分活跃,成果十分显著的时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https://img.taocdn.com/s3/m/280d12cd8bd63186bcebbcd5.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一、关于“现代”二、分期问题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导论一、关于“现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表现对象: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②创作手法: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③重视思想理论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传:感悟式、评点式(2)联系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3、小结: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重视学习、吸收、借鉴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二、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自我的认识动力“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_考研书籍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_考研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cc6990264b35eefdc8d333be.png)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da38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2.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概括。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中国现代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西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
新文化运动提倡以科学、民主、进步的精神为指导,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革。
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和改革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学进行了批判和改革。
传统文学注重形式美,讲究韵律和格律,而现代文学则更加注重内容和思想的表达。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很多作家开始倡导自由创作的思想,不再受束缚于传统的文学形式。
三、代表作家的作品分析1.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批判现实、呼唤民主的精神为主题,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2. 茅盾: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着重描写农民阶级的生活,作品深入浅出,充满人文关怀。
《子夜》、《春蚕》等作品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3. 钱钟书:以描写社会生活为主题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和讽刺的色彩。
《围城》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四、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1. 现实主义倾向:中国现代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反思,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展示。
作家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评。
2.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个体命运的关注非常明显。
作家们通过描写个体的命运,反映社会的不公与扭曲。
3. 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和创作方式。
他们表达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现实、反思传统的平台。
作家们通过作品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冀。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128709c51e79b8968022661.png)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_考研知识点梳理笔记(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史_考研知识点梳理笔记(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ba72836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c.png)
- 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5
备考建议
- 构建知识框架: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文学史脉络
- 精读教材与笔记:结合教材与考研笔记,深入理解知识点
- 多做真题与模拟题:通过做题检验学习成果,查漏补缺
- 关注学科热点:了解最新的学术观点和解读,拓展知识面
- 30年代文学: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等
- 40年代文学: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3
文学流派与思潮
- 人文主义文学、左翼革命文学、漫主义等思潮
4
文学史事件
-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_考研知识点梳理笔记(完整)
序号
知识点
详细内容
1
学科概述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到1949年中国文学发展演变历史及创作成就的学科
- 中国当代文学:描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至目前的文学发展状况,包括文学思潮、文艺理论、文学流派、文学创作等
2
重要作品与作家
- 五四文学时期: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女神》等
【精品】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95页)
![【精品】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95页)](https://img.taocdn.com/s3/m/f5e91629cc7931b765ce15cd.png)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有其革命的一面,但也有其保守的一面。
那就是革其精神而不革其形式。
显示出革命终不彻底的一面。
“新文体”——是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发表政论时创造的一种新文体。
这些政论具有空前开拓的创造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白之间。
条理明晰,笔锋含情,有很强的鼓动性。
“新文体”是梁启超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创造的过渡期文体形式。
“新文体”突破了桐城派古文的藩篱,便于表达新的思想。
小说界革命——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向来没有正统地位,只能附于“四部”子、史部中。
严复、夏曾佑鉴于“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于是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出发,提出“小说为正史之根”。
第一次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
在小说观念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梁启超在严、夏之后,从小说具有的“启蒙”、“新民”社会功能角度,把自古视为卑贱文体的小说提高到史无前例之高度。
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四)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嘉宝(字伯元,江苏武进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字研人,号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佛山人)《孽海花》——曾朴(字孟林,号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老残游记》——刘鹗(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图人)清末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近代文学特征及其在小说中的表现:(1)深重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2)犀利的社会批判、道德鞭挞;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主要发起者: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
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重要文献:(1)1916年10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胡适率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2)1917年1月《新青年》二卷5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言统一”的主张,打出白话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3)1917年2 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阿谀的、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4)1918年12月《新青年》五卷六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对胡、陈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5)1919年1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周作人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6)1919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理论及文学译著: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史妥夫人《黑奴吁天录》、《一磅肉》(莎剧);林纾译小仲马《茶花女遗事》;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引起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2)对创作方法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运用;(3)文学题材和主体方面的新突破;(4)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创新和创立;(5)极大地丰富了和提高了艺术描写手段。
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主要社团:(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
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
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
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
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
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
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多为英美留学生。
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
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
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
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
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
《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
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5)其他社团——未名社、南国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
四、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1、实绩: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
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第二章鲁迅一、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1、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1)家庭与童年(1881-1898)1881.9.25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
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
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1898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