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04机构的力分析.

合集下载

孙桓《机械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平面机构的力分析)【圣才出品】

孙桓《机械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平面机构的力分析)【圣才出品】

第4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4.1 复习笔记一、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1.作用在机械上的力根据力对机械运动影响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1)驱动力①定义驱动机械运动的力称为驱动力。

②特点驱动力与其作用点的速度方向相同或成锐角,其所作的功为正功,称为驱动功或输入功。

(2)阻抗力①定义阻止机械运动的力称为阻抗力。

②特点阻抗力与其作用点的速度方向相反或成钝角,其所作的功为负功,称为阻抗功。

③分类a.有效阻抗力机械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改变工作物的外形、位置或状态而受到的阻力,即工作阻力。

克服这类阻力所完成的功称为有效功或输出功。

b.有害阻抗力机械在运转过程中所受到的非生产阻力。

克服这类阻力所作的功称为损失功。

2.机构力分析的任务和目的(1)确定运动副中的反力运动副反力是指运动副两元素接触处彼此作用的正压力和摩擦力的合力。

(2)确定机械上的平衡力或平衡力偶平衡力是指机械在已知外力的作用下,为了使该机构能按给定的运动规律运动,必须加于机械上的未知外力。

3.机构力分析的方法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适用的方法不同。

(1)低速机械惯性力可以忽略不计,只需要对机械作静力分析。

(2)高速及重型机械①惯性力不可以忽略,需对机械作动态静力分析。

②设计新机械时,由于各构件尺寸、材料、质量及转动惯量未知,因此其动态静力分析方法如下:a.对机构作静力分析及静强度计算,初步确定各构件尺寸;b.对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及强度计算,并据此对各构件尺寸作必要修正;c.重复上述分析及计算过程,直到获得可以接受的设计为止。

二、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有一般力学法和质量代换法。

1.一般力学方法如图4-1-1(a)所示为曲柄滑块机构,借此说明不同运动形式构件所产生的惯性力。

(1)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惯性力系有两种简化方式。

①简化为一个加在质心S i上的惯性力F I2和一个惯性力偶矩M I2,即F I2=-m2a S2,M I2=-J S2α2②简化为一个大小等于F I2,而作用线偏离质心S2一定距离l h2的总惯性力F I2′,而l h2=M I2/F I2F′I2对质心S2之矩的方向应与α2的方向相反。

机械原理之四杆机构受力分析PPT课件

机械原理之四杆机构受力分析PPT课件
FR12、 FR32
第21页/共30页
FR32= - FR12= FR21
3).取构件3为分离体——其上作用有:FR23、 FR43、 M3
由力平衡条件得: FR43= - FR23= FR21
M3 = FR23L´
C
FR23
3
L
M3
ω1 1 D
FR43
第22页/共30页
例 如图所示为一曲柄滑块机构,设各构件的尺寸(包括转动副的半径)已知,各
式中
xI, yI——力作用点I的坐标, xK, yK——取矩点K的坐标。
第16页/共30页
4) 各构件的力平衡方程式
•对于构件1分别根据
•对于构件2有
•对于构件3有
可得
第17页/共30页
以上共列出九个方程式,故可解出上述各运动副反力和平衡力的九个力 的未知要素。又因为以上九式为一线性方程组,因此可按构件1、2、3上待 定的未知力Mb, R41x, R41y, R12x, R12y, R23x, R23y, R34x, R34y的次序整理成以下的 矩阵形式:
3求rc取构件3为分离体并取该构件上的诸力对d点取矩规定力矩的方向逆时针者为正顺时针者为负则于是得同理取构件2为分离体并取诸力对b点取矩则因此可得3求rd根据构件3上的诸力平衡条件4求rb根据构件2上的诸力平衡条件5求ra同理根据构件1的平衡条件得至此机构的受力分析进行完毕
一. 构件组的静定条件
——该构件组所能列出的独立的力平衡方程式的数目,应等于构件组中所 有力的未知要素的数目。
A
ω23
C
FR32
3
M3
4D
解:1).求构件2所受的两力FR12、FR32的方位。
2).取曲柄1为分离体——其上作用有:

机械原理课件之四杆机构受力分析

机械原理课件之四杆机构受力分析
3 解方程求解
通过解方程,求解出各个连杆的受力大小和方向。
四杆机构受力分析的案例研究
案例1
案例2
分析一台工业机械中的四杆机构, 确定各个连杆的受力情况。
在一个机器人手臂中应用四杆机 构,研究其受力和应力分析。
案例3
通过受力分析,优化四杆机构的 设计,提高其工作效率。
结论和总结
四杆机构受力分析是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我 们了解四杆机构的工作原理,还可以指导我们设计更优秀的机械系统。
四杆机构的组成和基本结构
连杆
四杆机构由四根连杆组成,包括两个边连杆和两个角连杆。
铰链
连杆通过铰链连接,使得四杆机构能够实现运动。
驱动装置
驱动装置为四杆机构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完成特定任务。
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1
自由度
四杆机构的自由度取决于连杆的个数和铰链的类型。
2
运动类型
四杆机构可以实现旋转、平动和复杂的运动。
3
工作轨迹
通过对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可以得到工作轨迹的方程。
四杆机构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
四杆机构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静力学的原理,通过分析力的平衡条件 来确定各个连杆的受力情况。
四杆机构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 建立坐标系确定来自适的坐标系,便于受力分析的计算。
2 列写平衡方程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列写各个连杆的受力方程。
机械原理课件之四杆机构 受力分析
这篇课件将详细介绍四杆机构的受力分析。从概述四杆机构的基本原理开始, 到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的具体方法,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加深理解。让我们一 起来探索吧!
四杆机构的概述
四杆机构是一种常见的机械连杆机构,由四根连杆组成。它具有简单的结构 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是研究机械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械原理课件之四杆机构受力分析.共32页

机械原理课件之四杆机构受力分析.共32页
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机械原理课件之四杆机构受力分析.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机械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机械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2-2 图2-38所示为一简易冲床的初拟设计方案。

设计者的思路是:动力由齿轮1输入,使轴A连续回转;而固装在轴A上的凸轮2与杠杆3组成的凸轮机构将使冲头4上下运动以达到冲压的目的。

试绘出其机构运动简图,分析其运动是否确定,并提出修改措施。

4351 2解答:原机构自由度F=3⨯3- 2 ⨯4-1 = 0,结构均可:1为滚子;2为摆杆;3为滑块;4为滑杆;5为齿轮及凸轮;6为连杆;7为齿轮及偏心轮;8为机架;9为压头。

试绘制其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其自由度。

O齿轮及偏心轮ωA齿轮及凸轮BEFDC压头机架连杆滑杆滑块摆杆滚子解答:n=7; P l =9; P h =2,F=3⨯7-2 ⨯9-2 = 12-6 试计算图2-42所示凸轮—连杆组合机构的自由度。

解答:a) n=7; P l =9; P h =2,F=3⨯7-2 ⨯9-2 =1 L 处存在局部自由度,D 处存在虚约束b) n=5; P l =6; P h =2,F=3⨯5-2 ⨯6-2 =1 E 、B 处存在局部自由度,F 、C 处存在虚约束b)a)A EMDFELKJIFBCCDBA2-7 试计算图2-43所示齿轮—连杆组合机构的自由度。

BDCA(a)CDBA(b)解答:a) n=4; P l =5; P h =1,F=3⨯4-2 ⨯5-1=1 A 处存在复合铰链b) n=6; P l =7; P h =3,F=3⨯6-2 ⨯7-3=1 B 、C 、D 处存在复合铰链2-8 试计算图2-44所示刹车机构的自由度。

并就刹车过程说明此机构自由度的变化情况。

解答:① 当未刹车时,F=3⨯6-2 ⨯8=2② 在刹车瞬时,F=3⨯5-2⨯7=1,此时构件EFG 和车轮接触成为一体,位置保持不变,可看作为机架。

③ 完全刹死以后,F=3⨯4-2⨯6=0,此时构件EFG 、HIJ 和车轮接触成为一体,位置保持不变,可看作为机架。

《机械原理》笔记

《机械原理》笔记

《机械原理》*号内容第一章概论第一节本课程的研究内容什么是机器、机构?机器的三特征:1)由一系列的运动单元体所组成。

2)各运动单元体之间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转换机械能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以代替或减轻人们的劳动。

具有以上1、2两个特征的实体称为机构。

构件——由一个或多个零件连接而成的运动单元体。

零件——机器中的制造单元体。

第二节机构的分析与综合及其方法机构分析:对已知机构的结构和各种特性进行分析。

机构综合:根据工艺要求来确定机构的结构形式、尺寸参数及某些动力学参数。

机构综合的内容: 1.机构的结构综合2.机构的尺度综合3.机构的动力学综合。

机构的结构综合:主要研究机构的组成规律。

机构的尺度综合(或运动学综合):研究已知机构如何按给定的运动要求确定其尺寸参数.概括为四类:(1)刚体导引:当机构的原动件做简单运动时,要求刚体连续地变换其位置。

(2)函数变换:使机构某从动件的运动参数为原动件运动参数的给定函数。

(3)轨迹复演:使连杆上某点的轨迹能近似地与给定曲线复合。

(4)瞬时运动量约束:按构件在某些特定位置时的运动量来设计机构的结构参数。

准点——符合预定条件的几个位置。

只要求几个位置处符合给定条件的机构综合方法称为准点法。

减小结构误差的途径是:合理确定准点的分布。

可按契比谢夫零值公式配置准点。

第三节学习本课的方法1.注意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之间的联系2. 用工程观点学习理论与基本方法3.注意加强感性认识和实践性环节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第一节概述构成机构的基本要素——构件运动副运动链运动副:两构件间直接接触且能产生某些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运动副。

约束---对构件间运动的限制。

运动副元素—运动副参加接触的部分。

空间运动副和约束的关系。

平面机构中只有Ⅳ级副和Ⅴ级副。

(为什么?)低副---副元素为面接触(如移动副、转动副);高副----副元素为点(线)接触。

运动链---构件由运动副连接而成的系统。

机构—选定机架,给相应的原动件,其余构件作确定运动的运动链。

机械原理第四章 力分析

机械原理第四章 力分析

FN21/2
G
FN21/2
式中, fv为 当量摩擦系数 fv = f / sinθ
若为半圆柱面接触: FN21= k G,(k = 1~π/2)
摩擦力计算的通式:
Ff21 = f FN21 = fvG
其中, fv 称为当量摩擦系数, 其取值为:
G
平面接触: fv = f ; 槽面接触: fv = f /sinθ ; 半圆柱面接触: fv = k f ,(k = 1~π/2)。
说明 引入当量摩擦系数之后, 使不同接触形状的移动副中 摩擦力的计算和比较大为简化。因而这也是工程中简化处理问题
的一种重要方法。
(2)总反力方向的确定
运动副中的法向反力与摩擦力 的合力FR21 称为运动副中的总反力, 总反力与法向力之间的夹角φ, 称 为摩擦角,即
φ = arctan f
FR21
FN21
机械原理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4-1 概述 §4-2 运动副中总反力的确定 §4-3 不考虑摩擦时平面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4-4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4-5 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4-1 概述
一、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有重力、摩擦力、惯性力等,根据对机械运动的影响,分为两类: (1)驱动力 驱动机械运动的力。 与其作用点的速度方向相同或者成锐角; 其功为正功, 称为驱动功 或输入功。
放松:M′=Gd2tan(α φv)/2
三、转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G
1 径向轴颈中的摩擦 1)摩擦力矩的确定
转动副中摩擦力Ff21对轴颈的摩
擦力矩为 Mf = Ff21r = fv G r
轴颈2 对轴颈1 的作用力也用
ω12
Md O

机械原理(填空题)--第七版

机械原理(填空题)--第七版

机械原理复习题第2章 机构的结构分析1.组成机构的要素是构件和运动副;构件是机构中的运动单元体。

2.具有若干个构件的入为组合体、各构件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完成有用功或实现能量转换等三个特征的构件组合体称为机器。

3.机器是由原动机、传动部分、工作机所组成的。

4.机器和机构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完成有用机械功或实现能量转换。

5.从机构结构观点来看,任何机构是由机架,杆组,原动件三部分组成。

6.运动副元素是指构成运动副的点、面、线。

7.构件的自由度是指构件具有独立运动的数目; 机构的自由度是指机构具有确定运动时必须给定的独立运动数目。

8.两构件之间以线接触所组成的平面运动副称为高副,它产生一个约束,而保留了两个自由度。

9.机构中的运动副是指两构件直接接触而又能产生相对运动的联接。

10.机构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条件是原动件数等于机构的自由度。

11.在平面机构中若引入一个高副将引入1个约束,而引入一个低副将引入2个约束,构件数、约束数与机构自由度的关系是F=3n-2pl-ph 。

12.平面运动副的最大约束数为2,最小约束数为1。

13.当两构件构成运动副后,仍需保证能产生一定的相对运动,故在平面机构中,每个运动副引入的约束至多为2,至少为1。

14.计算机机构自由度的目的是判断该机构运动的可能性(能否运动〕及在什么条件下才具有确定的运动,即确定应具有的原动件数。

15.在平面机构中,具有两个约束的运动副是低副,具有一个约束的运动副是高副。

16.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的公式为F =32n p p --L H ,应用此公式时应注意判断:(A) 复合铰链,(B) 局部自由度,(C)虚约束。

17.机构中的复合铰链是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构件组成同一回转轴线的转动副;局部自由度是指不影响输入与输出件运动关系的自由度;虚约束是指在特定的几何条件下,机构中不能起独立限制运动作用的约束。

18.划分机构杆组时应先按低的杆组级别考虑,机构级别按杆组中的最高级别确定。

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1
6
(三)平面连杆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方法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是确定运动副中的反力和需加于
机构上的平衡力。
在机械原理中规定:
将各运动副中的反力统一表示为 FRij 的形式.
即构件i作用于构件j上的反力,且规定 i j
构件j作用于构件i上的反力 FRji 则用 FRij 表示。
1
7
例:机构动态分析的解析法 1、构件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两种特殊情况:
一。
1
2
1.1 平面连杆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一)几个基本定义 1、机构 机构是机器实现其运动学功能的基本组成。
机构是由两个以上的构件,彼此间形成一定型式 的“可动联接”,实现运动和力的传递与变换,且 各构件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机构的结构设计是 机构的“运动学机构设计”。
着重是从运动、自由度与约束的基本特征来研究机构
勃朗宁重机枪就用到了
反凸轮机构,它在节套
后坐时,使枪机加速后
坐,以利弹壳及时退出。 1
17
2、凸轮机构的分类 这种凸轮是一个具有变化的向径
盘形凸轮:的盘形构件绕固定轴线回转。
按凸轮的 形状分:
这种凸轮是一个在圆柱面上开 圆柱凸轮: 有曲线凹槽,或是在圆柱端面
上作出曲线轮廓的构件。
1
18
2、凸轮机构的分类 尖端推杆:这不种大推和杆速易度磨较损低的,只场适合用,于如作仪用表力等。
从动件在凸轮廓线驱动下作上升 -停歇-下降-停歇的周期性运动, 其位移为s,即
(从最低位置——基园半径 r0
处算起)为凸轮转角 的函数,
是一个已知量。
1
20
凸轮和从动件的受力图 从动件所受的工作载荷为G,是 随凸轮转角而变化的一个已知量

机械原理课件之四杆机构受力分析.32页PPT

机械原理课件之四杆机构受力分析.32页PPT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谢谢你的阅读

机械原理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机械原理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FN 21 FN 21dq
1
0
设: FN 21 g(G)
FN 21 FN 21dq g(G) dq kG
0
0
(k ≈1~1.57)
Ff 21 fFN 21 kfG
q
2
FN21
G
令kf fv Ff 21 fvG
4)标准式
不论两运动副元素的几何形状如何,两元素间产生的滑动摩 擦力均可用通式:
❖拧紧——螺母在力矩M作用下逆着G力等速向上运动,相当于在滑块2上加
一水平力F,使滑块2沿着斜面等速向上滑动。
F G tg( ) M F d2 d2 G tg( )
22
❖ 放 松 —— 螺 母
G/2
G/2
顺着G力的方向等
1
速向下运动,相 当于滑块 2 沿着
2
G
F G
斜面等速向下滑。
i 1
2)代换前后构件的质心位置不变;

❖以原构件的质心为坐标原点时,应满足: 代
n
mi xi
i 1 n
0
mi
i 1
yi
0
3)代换前后构件对质心的转动惯量不变。

动 代 换
n
mi
x
2 i
y i2
Js
i 1
动代换:
用集中在通过构件质心S B
的直线上的B、K 两点的代换
S
b
c
C
质量mB 和 mK 来代换作平面
F G tg( )
M F d2 d2 G tg( ) 22
时,M ' 0 阻力矩(与运动方向相 反)
当 时,M ' 0
时,M ' 0 驱动力(与运动方向相 同)

机械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机械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机器、机构、机械、零件、构件、机架、原动件和从动件;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和机构的组成原理是本章学习的重点;1.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保证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械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和运动特性,对绘制好的简图需进一步检查与核对运动副的性质和数目来检查;2.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判断所设计的运动链能否成为机构,是本章的重点;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是:原动件数目等于运动链的自由度数目;机构自由度的计算错误会导致对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的错误判断,从而影响机械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机构自由度计算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准确识别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做出正确处理;1 复合铰链复合铰链是指两个以上的构件在同一处以转动副相联接时组成的运动副;正确处理方法: k个在同一处形成复合铰链的构件,其转动副的数目应为k-1个;2 局部自由度局部自由度是机构中某些构件所具有的并不影响其他构件的运动的自由度;局部自由度常发生在为减小高副磨损而增加的滚子处;正确处理方法:从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中将局部自由度减去,也可以将滚子及与滚子相连的构件固结为一体,预先将滚子除去不计,然后再利用公式计算自由度;3 虚约束虚约束是机构中所存在的不产生实际约束效果的重复约束;正确处理方法:计算自由度时,首先将引入虚约束的构件及其运动副除去不计,然后用自由度公式进行计算;虚约束都是在一定的几何条件下出现的,这些几何条件有些是暗含的,有些则是明确给定的;对于暗含的几何条件,需通过直观判断来识别虚约束;对于明确给定的几何条件,则需通过严格的几何证明才能识别;3. 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分析机构的组成过程和机构的结构分析过程正好相反,前者是研究如何将若干个自由度为零的基本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以组成新的机构,它为设计者进行机构创新设计提供了一条途径;后者是研究如何将现有机构依次拆成基本杆组、原动件及机架,以便对机构进行结构分类;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1.基本概念:速度瞬心、绝对速度瞬心和相对速度瞬心数目、位置的确定,以及“三心定理”;2.瞬心法在简单机构运动分析上的应用;3.同一构件上两点的速度之间及加速度之间矢量方程式、组成移动副两平面运动构件在瞬时重合点上速度之间和加速度的矢量方程式,在什么条件下,可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解4.“速度影像”和“加速度影像”的应用条件;5.构件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以及构件上某点法向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6.哥氏加速度出现的条件、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确定;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基本概念:“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及“动态静力分析” 、“平衡力”或“平衡力矩”、“摩擦角”、“摩擦锥”、“当量摩擦系数”和“当量摩擦角”引入的意义、“摩擦圆”;2.各种构件的惯性力的确定:①作平面移动的构件;②绕通过质心轴转动的构件;③绕不通过质心的轴转动的构件;④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3.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4.总反力方向的确定:根据两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正确地确定总反力的作用方向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移动副斜面摩擦、槽面摩擦:总反力R xy总是与相对速度v yx之间呈90°+φ的钝角;斜面摩擦问题的分析方法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槽面摩擦问题可通过引入当量摩擦系数及当量摩擦角的概念,将其简化为平面摩擦问题;运动副元素的几何形状不同,引入的当量摩擦系数也不同,由此使得运动副元素之间的摩擦力不同;转动副:总反力R xy总是与摩擦圆相切;它对铰链中心所形成的摩擦力矩M fxy=R xy·ρ;方向与相对角速度ωyx的方向相反;R xy的确切方向需从该构件的力平衡条件中得到;第五章机械的效率和自锁1.基本概念:“自锁”;2.“机构效率”和“损失系数”以及具体机构效率的计算方法;3.“自锁”与“不动”这两个概念有何区别“不动”的机构是否一定“自锁”机构发生自锁是否一定“不动”为什么4. 自锁现象及自锁条件的判定无论驱动力多大,机械都无法运动的现象称为机械的自锁;其原因是由于机械中存在摩擦力,且驱动力作用在某一范围内;一个自锁机构,只是对于满足自锁条件的驱动力在一定运动方向上的自锁;而对于其他外力,或在其他运动方向上则不一定自锁;因此,在谈到自锁时,一定要说明是对哪个力,在哪个方向上自锁;自锁条件可用以下3种方法求得:1对移动副,驱动力位于摩擦角之内;对转动副,驱动力位于摩擦圆之内;2 令工作阻力小于零来求解;采用图解解析法或解析法求出工作阻力与主动力的数学表达式,然后再令工作阻力小于零,即可求出机构的自锁条件;3 利用机械效率计算式求解,即令η<0;第六章机械的平衡本章的重点是刚性转子的平衡设计;1. 刚性转子的平衡设计根据直径D与轴向宽度b之比的不同,刚性转子可分为两类:1 当b / D≤时,可以将转子上各个偏心质量近似地看作分布在同一回转平面内,其惯性力的平衡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2 当b /D >时,转子的轴向宽度较大,首先应在转子上选定两个可添加平衡质量的、且与离心惯性力平行的平面作为平衡平面,然后运用平行力系分解的原理将各偏心质量所产生的离心惯性力分解到这两个平衡平面上;这样就把一个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转化为两平衡平面内的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2. 刚性转子的平衡试验当b / D≤时,可在平衡架上进行静平衡试验;当b /D >时,则需要在动平衡机上进行动平衡试验;第七章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本章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确定机械真实的运动规律;二是研究机械运转速度的波动调节;1. 机械的运转过程机械在外力作用下的运转过程分为启动、稳定运转和停车等3个阶段;注意理解3个阶段中功、能量和机械运转速度的变化特点;2. 机械的等效动力学模型1 对于单自由度的机械系统,研究机械的运转情况时,可以就某一选定的构件即等效构件来分析,将机械中所有构件的质量、转动惯量都等效地转化到这一构件上,把各构件上所作用的力、力矩也都等效地转化到等效构件上,然后列出等效构件的运动方程式来研究其运动规律;这就是建立所谓的等效动力学模型的过程;2 建立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时应遵循的原则是:使机械系统在等效前后的动力学效应不变,即① 动能等效:等效构件所具有的动能,等于整个机械系统的总动能;② 外力所做的功等效:作用在等效构件上的外力所做的功,等于作用在整个机械系统中的所有外力所做功的总和;3. 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1 周期性速度波动的机械系统,可以利用飞轮储存能量和释放能量的特性来调节机械速度波动的大小;飞轮的作用就是调节周期性速度的波动范围和调节机械系统能量;2 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机械系统,不能用飞轮进行调节;当系统不具有自调性时,则需要利用调速器来对非周期性速度波动进行调节;4. 飞轮设计1 飞轮设计的基本问题,是根据等效力矩、等效转动惯量、平均角速度,以及机械运转速度不均匀系数的许用值来计算飞轮的转动惯量;无论等效力矩是哪一种运动参数的函数关系,最大盈亏功必然出现在ωmax和ωmin所在两位置之间;2 飞轮设计中应注意以下2个问题:① 为减小飞轮转动惯量即减小飞轮的质量和尺寸,应尽可能将飞轮安装在系统的高速轴上;② 安装飞轮只能减小周期性速度波动,但不能消除速度波动;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1.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方法铰链四杆机构可以通过4种方式演化出其他形式的四杆机构:①取不同构件为机架;②改变构件的形状和尺寸;③运动副元素的逆换;④运动副的扩大;2. 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1 急回特性有时某一机构本身并无急回特性,但当它与另一机构组合后,此组合后的机构并不一定亦无急回特性;机构有无急回特性,应从急回特性的定义入手进行分析;2 压力角和传动角压力角是衡量机构传力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对于传动机构,应使其α角尽可能小γ尽可能大;连杆机构的压力角或传动角在机构运动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在从动件的一个运动循环中,α角存在一个最大值αmax;在设计连杆机构时,应注意使αmax≤α;3 死点位置此处应注意:“死点”、“自锁”与机构的自由度F≤0的区别;自由度小于或等于零,表明该运动链不是机构而是一个各构件间根本无相对运动的桁架;死点是在不计摩擦的情况下机构所处的特殊位置,利用惯性或其他办法,机构可以通过死点位置,正常运动;自锁是指机构在考虑摩擦的情况下,当驱动力的作用方向满足一定的几何条件时,虽然机构自由度大于零,但机构却无法运动的现象;死点、自锁是从力的角度分析机构的运动情况,而自由度是从机构组成的角度分析机构的运动情况;3. 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曲柄摇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平面连杆机构运动设计常分为三大类设计命题:刚体导引机构的设计、函数生成机构的设计和轨迹生成机构的设计;在设计一个四杆机构使其两连架杆实现预定的对应角位置时,可以用“刚化反转法”求解此四杆机构;这个问题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第九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本章的重点是凸轮机构的运动设计;1. 凸轮机构的类型及其特点2. 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或设计运动规律:a:名词术语:推回程运动角、远近休止角、推程、基圆等;b:常用的运动规律:方程式的推导仅要求等速、运动线图及其变化规律、运动特点刚柔性冲击及其发生的位置、时刻和应用的场合;c:运动规律的选择依据:满足工作对从动件特殊的运动要求;满足运动规律拼接的边界条件,即各段运动规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值在连接点处应分别相等;使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的值尽可能小;3. 凸轮廓线的设计凸轮廓线设计的反转法原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无论是用图解法还是解析法设计凸轮廓线,所依据的基本原理都是反转法原理;4. 凸轮基本尺寸的确定a:压力角:定义、不同位置时机构压力角的确定以及对压力角所提出限制的原因αmax不超过许用压力角αb:基圆半径:确定原则:αmax≤α或者ρmin≥ρ=3~5 mmc:滚子半径:取决于凸轮轮廓曲线的形状,对于内凹的曲线形状,保证最大压力角αmax不超过许用压力角α;对于外凸的曲线形状,保证凸轮实际廓线的最小曲率半径ρa min= ρmin-r r ≥ 3~5 mm,以避免运动失真和应力集中;运动失真:增大基圆半径、减小滚子半径以及改变机构的运动规律;d平底尺寸:图解法:l=2lmax+5~7mm解析法:l=2|ds/dδ|max+5~7mm5. 凸轮机构的分析在设计移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时,若发现其压力角超过了许用值,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增大凸轮的基圆半径r0;2 选择合适的从动件偏置方向;在设计凸轮机构时,若发现采用对心移动从动件凸轮机构推程压力角过大,而设计空间又不允许通过增大基圆半径的办法来减小压力角时,可以通过选取从动件适当的偏置方向,以获得较小的推程压力角;即在移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设计中,选择偏置从动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小推程压力角;当出现运动失真现象时,可采取以下措施:1 修改从动件的运动规律;2 当采用滚子从动件时,滚子半径必须小于凸轮理论廓线外凸部分的最小曲率半径ρmin,通常取r r≤ρmin;若由于结构、强度等因素限制,r r不能取得太小,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又不允许修改时,则可通过加大凸轮的基圆半径r b,从而使凸轮廓线上各点的曲率半径均随之增大的办法来避免运动失真;对于移动平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来说,偏距e并不影响凸轮廓线的形状,选择适当的偏距,主要是为了减轻从动件在推程中过大的弯曲应力;第十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传动设计是本章的重点;1. 易混淆的概念本章的特点是名词、概念多,符号、公式多,理论系统性强,几何关系复杂;学习时要注意清晰掌握主要脉络,对基本概念和几何关系应有透彻理解;以下是一些易混淆的概念;1 法向齿距与基圆齿距2 分度圆与节圆3 压力角与啮合角4 标准齿轮与零变位齿轮5 变位齿轮与传动类型6 齿面接触线与啮合线7 理论啮合线与实际啮合线8 齿轮齿条啮合传动与标准齿条型刀具范成加工齿轮2. 什么是节点、节线、节圆以及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定传动比的齿廓曲线的基本要求3. 渐开线齿廓:形成、特性以及其在传动过程中的优点;4. 标准齿轮:概念、名称符号、基本参数以及几何尺寸;5.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安装条件和连续啮合传动条件;6. 标准齿轮的标准安装中心距,标准安装有什么特点;非标准安装中心距,非标准安装有什么特点;7. 齿轮的变位修正:渐开线齿轮的切制方法仿形法和范成法及其原理加工标准齿轮的条件、轮齿齿廓的根切定义、条件以及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Z min;变位修正法:为了切制齿数少于17且不发生根切的齿轮、在无齿侧间隙的条件下拼凑中心矩以及改善传动性能强度性能和啮合性能所采用的改变刀具与轮坯相对位置的加工方法;变位齿轮:正变位、负变位齿轮的概念以及与标准齿轮的尺寸差别;8. 斜齿轮:渐开线螺旋曲面齿廓的形成、基本参数端面与法面参数的关系以及几何尺寸的计算;9. 斜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中心矩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10. 斜齿轮的当量齿轮和当量齿数:概念、意义和作用;11. 直齿圆锥齿轮:基本参数和尺寸特点;圆锥齿轮传动的背锥、当量齿轮、当量齿数;第十一章齿轮系及其设计本章的重点是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和轮系的设计;1 定轴轮系虽然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最为简单,但它却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定轴轮系传动比的大小,等于组成轮系的各对啮合齿轮中从动轮齿数的连乘积与主动轮齿数的连乘积之比,关于定轴轮系中主、从动轮转向关系的确定有3种情况;1 轮系中各轮几何轴线均互相平行:在这种情况下,可用-1m来确定轮系传动比的正负号,m为轮系中外啮合的对数;2 轮系中齿轮的几何轴线不都平行,但首末两轮的轴线互相平行:仍可用正、负号来表示两轮之间的转向关系:二者转向相同时,在传动比计算结果中标以正号;二者转向相反时,在传动比计算结果中标以负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正负号是用在图上画箭头的方法来确定的,而与-1m无关;3 轮系中首末两轮几何轴线不平行:首末两轮的转向关系不能用正、负号来表示,而只能用在图上画箭头的方法来表示;2 周转轮系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的基本思路:假想给整个轮系加上一个公共的角速度-ωH,使系杆固定不动,将周转轮系转化成一个假想的定轴轮系再进行传动比或者运动参量的求解;3 混合轮系混合轮系传动比计算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混合轮系传动比计算的基本思路:首先,将各个基本轮系正确地划分开来,分别列出计算各基本轮系传动比的关系式,然后找出各基本轮系之间的联系,最后将各个基本轮系传动比关系式联立求解;第十二章其它常用机构及其设计本章的重点是掌握各种常用间歇运动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螺旋机构和万向铰链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运动特点和功能,并了解其适用的场合,以便在进行机械系统方案设计时,能够根据工作要求正确地选择执行机构的型式;。

机械原理简答题总结

机械原理简答题总结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1.机械: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2.机构:用来传递与变化运动和力的可动装置。

3.机器:根据某种使用要求设计的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可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1.何谓构件?构件与零件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其区别。

构件是由一个或多个小零件刚性联接的独立运动单元体,它是机构组成的基本要素;而零件则是独立的制造单元,所有机器均由零件构成。

2.何谓运动副和运动副元素?运动副是如何进行分类的?由直接接触形成的可动联接为运动副;其接触表面称作运动副元素;运动副根据接触特性分为高副与低副;按照相对运动形式,可分为移动副、转动副、齿轮副、凸轮副和螺旋副;此外,依据引入的约束数目对它们进行分类。

I级副-V级副3.何谓高副?何谓低副?在平面机构中高副和低副一般各带入几个约束?齿轮副的约束数目应如何确定?点线接触为高副,面面接触为低副;各带入1个和2个约束;若两齿轮(条)固定则引入一个约束,不固定引入2个约束。

4.何谓运动链?运动链与机构有何联系和区别?通过运动副的联接而构成的可相对运动的系统;机构是具有固定构件的运动链。

5.何谓机构的自由度?在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机构具有确定运动是所必须给定的独立运动参数的数目,亦及必须给定的独立的广义坐标的数目,称为机构的自由度。

注意复合铰链(包含机架),去除局部自由度(某些构件产生的局部运动并不影响其他构件的运动),去除虚约束(在机构中,有些运动副带入的约束对机构的运动只起重复约束作用)。

6.既然虚约束对于机构的运动实际上不起约束作用,那么在实际机构中为什么又常常存在虚约束?虚约束是指对机构运动起不到实际约束作用的约束。

虚约束可以改善构件的受力情况,提高机构的刚度和强度,有于保证机械顺利通过某些特殊位置。

(尽量减少虚约束)7.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什么?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其原动件数目等于机构自由度的数目。

当不满足此条件时,若原动件少于自由度,机构运动将不确定;反之,若原动件多于自由度,则可能导致机构最薄弱环节的破坏。

机械原理04机构的力分析

机械原理04机构的力分析
与构件2相对于构件1的角速度w12方向相反。
三、螺旋副中的摩擦
1. 矩形螺纹螺旋副中的摩擦 1)矩形螺纹螺旋副的简化
将螺纹沿中径d2 圆柱面展开,其螺纹将展成为一个斜 面,该斜面的升角a等于螺旋在其中径d2上的螺纹升角。 tg l zp
d2 d2 l--导程, z--螺纹头数, p--螺距
螺旋副可以化为斜面机构进行力分析。
由 Fx 0
2
由 MC 0
2
得:R12 (F2x F23x ) / sin1
得:T12 ( yC ys2 )F2x ( xS 2 xC )F2 y T2
就可以将所有解求出。
关于可变杆长二杆组的副反力的求解
由 MA 0 和 M3 0 得:
1、2
3
yC yA
yB
yC
2
进行整理得到
yC yB
yD
yC
xB xC
xC xD
R23x
R23
y
( (
yB yD
yS 2 )F2 x yS 3 )F3 x
( xS 2 ( xS 3
xB )F2 y xD )F3 y
T2 T3
求出内副C的反力后,可分别取BC、CD杆作力平衡方程 式,求得B、D两点的反力。
力开始,逐副进行,最后对含平衡力得杆件进行力分析。
一般是力矩平衡方程和导路方向的力平衡方程两种交替使用。
4.2 机构的传动角
衡量一个机构传力效果的指标: (1)输出功相同时,输入功最少。 (摩擦损失最小) (2)构件受力最小。(构件截面积小,重量轻) (3)运动副摩擦少。(运动精度高,动载荷和噪声小)
0
1、2
3
移动副的反力R12D可以由构件2对E取矩和构件1 对E 取矩求得。

机械原理(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新).

机械原理(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新).

质量来代替。 B
FI ε
1
2
MI
A aS
S2 m2
C3
质量代换法的方法
把构件的质量用集中作用在构件的几个选定点的假想集中 质量来代替,这些假想的集中质量被称作代换质量。 B、K为所选定的代换点 mB 、 mk为代换质量
mB B
1
2
A
mk
S2
k
C3
应用质量代换法应满足的条件
1) 代换前后构件的质量不变; 2) 代换前后构件的质心位置不变;
aS
FI ,M 合成I 为距质心S为距离h的总
h MI
FI
FI
ε
MI S
aS
, FI ε S
例 1 在图示的凸轮机构中,已知凸轮的半径R=200mm,LOA=100mm
从动件的质量为m2=20kg,凸轮的角速度ω1=20rad/s。当OA线 在水平的位置时,求从动件2的惯性力。
解:1. 高副低代
2.运动分析(过程略)
aB2
o (b )
C
3
b
C
3
2
B R
FI2 2
aB2
B
p
p
o
o
A
1
1
O
A
aB2 pba
1
3.受力分析 F I 2 m2aB2 m2pba2023.4468N
例2 在图示的摆动导杆机构中,已知LAC=200mm, LAB=100mm,
φ=90°,导杆的重心在C点,导杆对重心C的转动惯量J3=0.2kg·m2 曲柄的等角速度ω1=20rad/s。求导杆3的惯性力矩。
件的外形、位置或状态时所受到的阻力,克服这些阻力 就完成了工作。如机床中作用在刀具上的切削阻力,起 重机提升重物的重力等都是有效阻力。

精品课件!《机械原理》_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精品课件!《机械原理》_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力计算的通式: 摩擦力计算的通式 Ff21 = f FN21 = fv Q 其中, 称为当量摩擦系数, 其取值为: 其中 fv 称为当量摩擦系数 其取值为 平面接触: 平面接触 fv = f ; 槽面接触: fv = f /sinθ ; 槽面接触 半圆柱面接触: ,(k 半圆柱面接触 fv = k f ,( = 1~π/2)。 )。 说明 引入当量摩擦系数后, 引入当量摩擦系数后 使不同接触形状的移动副中的摩擦力 大小的计算大为简化。 大小的计算大为简化。因而也是工程中简化处理问题的一种 重要方法。 重要方法。
G 1 M Mf
ω

ω
r
2
2r 2R
轴端接触面
R
ρ
运动副中摩檫力的确定
上的压强p为常数 为常数, 设 ds 上的压强 为常数, 则其正压力dF 则其正压力 N = pds , 摩擦力dF 摩擦力 f = fdFN = f pds, , 故其摩擦力矩 dMf为 : dMf = ρdFf = ρf pds 总摩擦力矩M 总摩擦力矩 f为 Mf =∫ρ f pds = 2π f ∫pρ2dρ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3)质量静代换 ) 只满足前两个条件的质量代换称为静代换。 只满足前两个条件的质量代换称为静代换。 如连杆BC的分布质量可用 如连杆 的分布质量可用 B、C两点集中质量 、 两点集中质量 两点集中质量mB、mC代换,则 代换, 、 代换 mB=m2c/(b+c) mC=m2b/(b+c) 优缺点: 优缺点:构件的惯性力偶 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但计 算简便, 算简便,一般工程是可接 A 受的。 受的。
运动副中摩檫力的确定
3.平面高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 平面高副两元素之间的相对运动通常是滚动兼滑动, 平面高副两元素之间的相对运动通常是滚动兼滑动,故有滚动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因滚动摩擦力一般较小,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因滚动摩擦力一般较小,机构力分析时 通常只考虑滑动摩擦力。 通常只考虑滑动摩擦力。 平面高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平面高副中摩擦力的确定,通常是将摩擦力和法向反力合成一 总反力来研究。 总反力来研究。 1)其总反力方向的确定为: )其总反力方向的确定为: 总反力FR21的方向与法向反力 的方向与法向反力 总反力 偏斜一摩擦角; 偏斜一摩擦角; 2)偏斜方向应与构件1相对构件 的 )偏斜方向应与构件 相对构件 相对构件2的 相对速度v12的方向相反 的方向相反 相对速度

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

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

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是机械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机构进行力学分析,可以确定各个零件之间的受力情况,为机械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通过对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的研究,对其原理和基本步骤进行介绍,并通过实例说明其应用。

一、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的原理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是基于力学的基本定律进行的分析过程。

通过分析机构零件之间的力学关系,可以得出受力情况,进而进行材料强度校核和结构设计。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理:1. 受力平衡原理:机构中各个零件之间的力必须满足平衡条件,即合力为零。

通过建立受力平衡方程,可以求解出受力情况。

2. 受力传递原理:机械机构中的力是通过各个零件之间的接触和传递来实现的。

通过受力传递原理,可以分析出各个零件之间的受力情况。

3. 动力学原理:机械机构的力分析不仅仅局限于静力学,还需要考虑动力学因素。

通过动力学原理,可以分析机构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力和强度要求。

二、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的基本步骤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的基本步骤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的:1. 确定受力分析的目标:明确分析的目标是什么,比如求解某个零件的受力情况或者整个机构的受力平衡。

2. 分析机构的受力情况:根据受力平衡原理,建立受力平衡方程,通过求解方程组,得到各个零件的受力情况。

3. 进行强度校核:根据受力分析结果,进行材料强度校核。

比如计算零件的应力和应变,判断是否满足强度要求。

4. 设计机构的结构参数:根据受力分析结果和强度校核结果,进行机构的结构参数设计。

比如确定零件的尺寸和形状,选择合适的材料。

5. 检验和验证:完成设计之后,进行力分析的检验和验证。

比如进行有限元分析、力学试验等,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三、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的应用实例为了更好地理解机械原理机构力分析的应用,我们以一个简单的减速机为例进行说明。

假设减速机由一对齿轮组成,齿轮的参数已知,我们需要进行力分析以确定齿轮的受力情况和强度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j 1
m
ji
M i T0 J Si i


令 R ji Fi Pi mi a si ;
j 1
m
Ti ( T ji T0 )
j 1
m
Rmi
Rji Om
Mi
则可以通过建立坐标系写成标量方程
m R jix Fix 0 y j 1 Rli m R jiy Fiy j 1 0 m y si yo j R jix xo j x s j R jiy T0 T 0 j 1
最后由构件1的三个力(力矩)平衡方程式求出副A反力R01和 平衡力矩T0
一般导杆机构的受力分析 移动副中反力的分布情况比较 复杂,与外力、内部结构形式、尺 寸、材质等有关。一般可以在不考 虑摩擦力的情况下简化成一个垂直 于道路的反力和一个反力矩。 为90°+Φ1 导杆对滑块的反力R12的正向约定

对Ⅱ级杆组,打开内副C产生反力R23 R32(=-R23)对外副(B、D)列力 矩平衡方程求解R23。
T2
B
F2
C
T0
2
F1 3
1
F3
T3
y T 1
1
A
Φ1 Φ
0
D
0
x
M
2
B
0
M
3
D
0
R23 x ( y B yC ) R23 y ( xC xB ) F2 x ( y B y s2 ) F2 y ( xs2 xB ) T2 0 R23 x ( y D yC ) R23 y ( xC xD ) F3 x ( y D y s3 ) F3 y ( xs3 xD ) T3 0

F
2
1
0
得:
R23 x cos 1 R23 y sin 1 F2 x cos 1 F2 y sin 1 0 另外:对杆3对B点求矩有:
( yB yC ) R23 x ( xC x B ) R23 y ( yB y S 3 )F3 x ( x S 3 x B )F3 y T3 0
求出内副C的反力后,可分别取BC、CD杆作力平衡方程 式,求得B、D两点的反力。


2

3
R12 x R22 x F2 x F 0 得 R12 y R22 y F2 y R03 x R23 x F3 x F 0 得 R03 y R23 y F3 y
一个构件可以建立3个方程,n个构件可以建立3n个方程, 与求解位臵数目相等,有确定解。 力分析的顺序:先杆组分析,再求包含平衡力的构件的待求运 动副反力和机构的平衡力。
4.1.1 Ⅱ级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分析时,首先将各构件的外力(力矩) 及惯性力(力矩)合成到各自的质心上 求出Fix,Fiy和Ti(i=1,2……n)
关于可变杆长二杆组的副反力的求解

yC y A y B yC
M
1、 2
A
0 和
2
M
3
3
0
得:
3 S 3
x A xC R23 x ( y A y Si )Fix ( x S i x A )Fiy Ti i 1 xC x B R23 y ( y B y S 3 )F3 x ( x S 3 x B )F3 y T3
由上两式可以求解出R23后,再对杆3作力的平衡方程式就 可以求得R03。
由 Fx 0
2 2
得:R 12 ( F2 x F23 x ) / sin 1
由 M C 0 得:T12 ( yC y s 2 )F2 x ( x S 2 xC )F2 y T2
就可以将所有解求出。
Oj Pi
T0
Si
li
Oi x
O2 R2i
R
j 1 m
m
ji
Pi m i a si M i T0 J S i i

(1) ( 2)
T
j 1
ji
a si 过质心的加速度
J si S i O j R ji ( 对质心的力矩)
R
j 1
m
ji
Pi mi a si
Oj
Si
T0
Oi
O2
x




R2i
这是对机构中构件力(力矩)求解的一般方程,而对于 常用的一个自由度的平面连杆机构,相对比较简单。
对一个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分析: PL个运动副有2PL个反力分量,加上一个待求的平衡力(力矩), 共有2PL+1待求力(力矩)由F=3n-2PL(低副机构) →3n-2PL=1 → 3n=2PL+1
4.1 平面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
不考虑内摩擦,根据所有外力情况建立 力学模型。 从机构中分离出第i个构件进行分析, 有M个构件以转动副OJ与之相连,作用在 其质心上的已知合外力为Pi,合力矩为 y Mi,质量为mi,对质心的转动惯量Jsi R 可以建立动力方程(矢量方程)
0 Rmi Rji Om
Mi
进行整理得到
yC y B y D yC x B xC R23 x ( y B y S 2 )F2 x ( x S 2 x B )F2 y T2 R xC x D 23 y ( y D y S 3 )F3 x ( x S 3 x D )F3 y T3
C 2 S2
T12 D 1
R12 S1
T0 Φ1
S3
y
B
3
0
0
x
A Φ1
R12 x R12 cos( 1 90 ) R12 sin 1 R12 y R12 sin( 1 90 ) R12 cos 1
90°
R12
Φ1
求C点的反力:要减少未知数,尤其是1对2的反力。只有 在导杆方向上求力的平衡方程,R12垂直于导杆,可以不考虑。 只剩下C、S2上的作用。
第4章
机构的力分析
机构的运转过程,也是功、能传递与转换的过程。机构中作 用有各种力,机构的各构件及运动副也都要受到各种力的作用。 目的: 1、对已有机械的工作性能作出评估 2、设计新机械时作为强度计算和结构设计的依据。 主要内容: 1、进行考虑摩擦的力分析,确定运动副中作用力的大小、方向; 2、了解运动副及机构的传力特性; 3、了解机械的效率和自锁条件等。 力分析概念: 根据作用载机构上的已知外力,求解实现机构已知运动所需的 驱动力(力矩)或能够输出的力(力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