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分课时)

合集下载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3、1)小组交流第2题答案2)本段写诗人夜游赤壁的情景,思考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①看到的景色有:②诗人的活动有(动作):③诗人的感觉如何(原文语句):④诗人会有何种心情呢,或是说本段诗人感情色彩是?赤壁赋导学案(2016.11.11)高一语文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二、三段重点实词虚词、句式2.理解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背诵二、三段学习难点1.理解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背诵二、三段回顾:检查第一段背诵1、文章第二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概括。

感情色彩是怎么变化的?2、(1)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赤壁赋导学案(2016.11.11)高一语文组第三课时学习目标⑧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⑨相与枕藉(注音:jiâ)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议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3、(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赤壁之战——自我检测第一课时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壬戌(xū)之秋歌窈窕(tiǎo)之章飘飘乎如遗(yí)世独立B. 倚歌而和(hâ)之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泝(sù)流光C. 苏子愀(qiǎo)然正襟(jīn )危坐泣孤舟之嫠(lí)妇D. 余音袅袅(niǎo)山川相缪(liáo)是造物者之无尽藏(cáng)也2、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C.如日中天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

既:已经。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赤壁赋导学案13-人教课标版3

赤壁赋导学案13-人教课标版3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而: ①耳得之而为声
②客喜而笑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而不知其所止
()之: ①倚歌而和之
②羡长江之无穷
③舞幽壑之潜蛟
④凌万顷之茫然
⑤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单选题(每题分, 共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为下列加点字词释义。(每空分,共分)
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渺渺兮予怀
⑤倚歌而和之
⑥山川相繆
⑦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⑧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⑨而卒莫消长也
⑩不知东方之既白
(1)二、准确翻译下列多义词(每空分, 共分)
望: ①七月既望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复习过程】
.结合书下注释再次疏通文意, 并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
.结合导学案编号—, 识记重点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
.结合导学案编号—, 找出文中Βιβλιοθήκη 词类活用现象, 判断其活用类型并释义。
.结合导学案编号—, 整理文中的特殊文言句式, 判断其类型并准确翻译。
【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学习反思】
个 性 笔记
课题: 复习《赤壁赋》
【复习目标】.结合导学案编号—, 识记《赤壁赋》一课的重点词语(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
.能够准确判断《赤壁赋》一课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文言句式。
.背诵《赤壁赋》全文。
【重点难点】.掌握《赤壁赋》一课的重点词语.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赤壁赋》是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古代散文的典范。

它描绘了东汉末年蜀汉与曹魏之间的一场战争,极富历史典故与哲理内涵。

在高二必修三课程中,《赤壁赋》被列为必修内容,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本文针对《赤壁赋》的学习,设计了一份导学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经典。

一、阅读指导1、了解历史背景《赤壁赋》叙述的是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因此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理解文中典故和人物的关键。

建议学生在阅读前先学习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描述和比喻。

2、理解诗人的态度诗人在《赤壁赋》中涉及到了政治、战争、人性等方面的话题,并对这些话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感悟。

在阅读中,要注意捕捉诗人所表现的态度与情感,并通过分析文中的笔墨手法,了解他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特质。

3、注意文意深刻《赤壁赋》作为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其文采、意境和艺术价值都是较高的。

在阅读中,除了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外,还要注意欣赏其艺术之美,感受到其中的哲理与深度,体会到古代文学的雅趣与人文精神。

二、文本分析1、诗人的表现手法在《赤壁赋》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厚的感情,描绘了过江战争中的士兵、将领、百姓、战场等,表现了自己对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例如,他运用对比手法,把钦差大臣与战士相比,表现了社会等级的差别和不公;他运用夸张手法,把战场描绘得血雨腥风,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可怕。

2、文化内涵的深度在《赤壁赋》中,诗人不仅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而且阐发了许多哲学和人文思考。

例如,诗人在文中提出了“志士仁人”的理念,强调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他表达了关于官场腐败、民生苦难、战争惨烈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呼吁应该坚定信仰、振兴国泰、协力同心等。

三、问答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意义和价值,建议以问答方式进行教学,把学生的思考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发挥。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一)高一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重点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危、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虚词(而、之、乎、于)】。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事、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事、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吟咏法、情感迁移法、回顾旧知法【课时】3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

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

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创作背景★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教育目标1.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过程,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导学方法:学案引导,勾画点评,评论鉴赏。

三、学习重难点: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自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导入:1、你能说出下面两首词的思想情感的区别吗?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提示:本词作于元丰五年十二月,是“乌台诗案”后苏轼初到黄州所作。

定风波【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提示: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

这两首词可以看到作者在黄州时的转变。

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差点砍头,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际上等于充军。

在黄州的四年里,他先后创作了66首词、200首诗、3篇赋、170多篇散文、280多封书信。

其中有豪放派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有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

历史,便如此令人费解。

二、学习准备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号“”,世人称其为“”。

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除苏轼外,还有、、、、、、),派词人代表。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名师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名师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名师导学案一、教材分析:《赤壁赋》一文属文赋, 文质兼美, 音韵和谐, 乃苏轼之传世名篇。

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 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 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 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

同时, 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 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 有很大的帮助。

二﹑设计思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 因此, 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 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 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 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

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这篇赋文质兼美, 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结合文本深入探讨, 以竞赛﹑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三、学习目标:1.把握文赋特点。

2.熟读成诵, 增加文言知识积累, 积淀文言语感。

3.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结合作者的处境, 体验作者的情感,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说明:把握文赋的有关特点, 注意掌握节奏快慢和音调高低, 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诵读;而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有助于进一步的品味鉴赏课文的语言, 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妙处;体会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描绘动人的情境, 抒发情感, 表达人生感悟。

这些目标体现散文鉴赏方法的指导, 也要求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有较深的体会和感悟, 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学习难点和重点: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2.背诵课文3.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高中语文导学案赤壁赋

高中语文导学案赤壁赋

高中语文教学案编制人审核人授课日期教师学生班级课型新授课课题赤壁赋【使用说明】1.建议学生初读课文之前认真阅读预习案,了解苏轼的相关资料。

2.本导学案分三课时进行,重点放在自主合作探究案的探讨上。

3.注重以读背为主的学习方式,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循序渐进。

【学习目标】 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5、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6,.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学习作者历经磨难后开朗乐观的豁达精神重点难点,学习作者历经磨难后开朗乐观的豁达精神【学习难点】 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案一、作者简介:二、有关“赋”的文体简介:三、写作背景四、.诵读文本,温故知新,积累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1、生字词:2、诵读方法指导: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读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2 词类活用部分:写出对应句子,加点解释活用字词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名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2. 特殊句式部分:根据句式特点,写出句子并翻译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宾语前置句式:定语后置句式:介宾后置句式:主谓倒装句式:3. 重点实词部分:写出例句加点解释实词:4. 重点虚词部分:写出例句加点解释虚词:译文二.合作探究案一.探究第一自然段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

《赤壁赋》 导学案

《赤壁赋》 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欣赏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品味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准确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以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2、难点(1)领会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思想和旷达乐观的情怀。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 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是苏轼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他在这里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蜕变。

在黄州期间,苏轼多次游览赤壁,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

四、课文导学(一)初读课文,正音断句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纠正读音和断句。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赤壁赋》教师导学案

《赤壁赋》教师导学案
(2)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声。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4.拓展:
阅读下面两首词,说一说它们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作者于元丰三年二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问: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抒发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赋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2、细读。

理解字词;自读诗句,运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疑难。

3、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准确断句和感受重读;3、准确翻译句子,结合特殊句式和活用。

【导学过程】1.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 —1101 ),北宋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字______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与父 __________ 弟________ ,合称“三苏”。

2.文体“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3.方法点拨:重音和节奏(见背面)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学习过程】 1. 注音壬戌()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冯()虚御风桂棹()倚歌而和()之愀()然舳胪( )山川相缪() 酾( )酒横槊()渔樵()江渚()匏()樽蜉蝣()扁()舟扣舷(狼藉(枕藉(嫠()妇是造物者无尽臧()2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 1 —2节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 。

《赤壁赋》优秀导学案.doc

《赤壁赋》优秀导学案.doc

《赤壁赋》导学案审核编制使用高一()班第组姓名时间【学习冃标】1.鉴赏本文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的情思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积累“是” “遗” “下” “之” “乎”等文言实词、虚词。

4.背诵这篇课文【学习重点】掌握本文的字、词、句常识,能够把木文比较准确地译成现代文。

课前预习学案【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里話立着一朋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态有些像鼻了,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示被误读为“赤壁”。

进而认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

本文题冃中的赤壁,即苏轼所游黄州赤鼻矶。

实际上,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

木文题目采用了传统的赋的形式,但和传统赋体和比,有较人区别。

传统赋体是屮国文学屮介于诗和散文Z间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源于楚辞,流行于两汉,形式上注重舗叙,句式讲究对称,善用排比和对偶, 语言华美,文笔绚丽。

木文是一篇抒情性的散体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汲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传统赋体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而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悄和散文的透辟理念,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赋”的特点。

2.作者与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金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

幼年时,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仁宗嘉佑二年(1035)与弟苏辙屮同榜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

他一生在政治上逍遇坎坷,入朝任职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神宗元丰二年,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被捕遂除黄州,在黄州生活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不得签书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

《赤壁赋》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背诵两篇经典文章。

2.感受作品独特的语言之美,揣摩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把握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3.感悟整个文人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径,寻找自我的精神启迪和治愈方法。

课前自主预习一、作者名片苏轼生平简介见本册第9课。

二、背景透视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诬作诗“谤讪朝廷”,结果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所”。

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先后两次游览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称为《前赤壁赋》和《赤壁赋》,或称后一篇叫《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苏轼触景生情,借题发挥,抒发自己被贬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文学常识1.赋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和;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

苏轼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文赋。

一、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缪.( ) 二、一词多义1.下{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2.歌{①扣舷而歌之②歌曰:桂棹兮兰桨③倚歌而和之( )( )( )3.望{①七月既望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 )4.如{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②纵一苇之所如( )( )5.乎{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③相与枕藉乎舟中( ) ( )()6.之{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不知东方之既白③惟江上之清风④月出于东山之上 ( )( )( )( ) 7.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③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 )( )三、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导学案赤壁赋

导学案赤壁赋

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一、检查学生朗读二、研习课文1、学习第一段:⑴指读第一段。

⑵划出写景的句子,同桌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请一个同学描述。

⑶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⑷指导背诵要领:首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其次是景物描写,是抒发感受,突出游人之乐。

⑸学生试背,齐背。

⑹指名上黑板背写景物描写的句子。

2、学习第二段:⑴指读第二段。

⑵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⑶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⑷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⑸记诵思路:乐──歌──箫声。

⑹齐背。

3、研习第三段:⑴指名朗读。

⑵提问:客人因何而悲?“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⑶记诵思路:苏子问──客曰(孟德──周郎──吾与子)。

⑷齐背。

4、研习第四段:(齐读)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做了什么样的回答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语文精华学案赤壁赋导学案(附详细答案)

语文精华学案赤壁赋导学案(附详细答案)

《赤壁赋》精品新课程导学案与详细答案学习要求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1.字词积累(1) 读准字音壬戌..()()举酒属.()客斗.()牛之间冯.()虚御风愀.()然山川相缪.()扣舷.()而歌酾.()酒临江(2) 解释成语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杯盘狼藉:沧海一粟:2. 了解作者(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六年(1061年)通过制科考试后, 步入仕途, 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先后出任杭州通判, 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 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 史称“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神宗死后, 旧党执政, 苏轼奉召回京, 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 开罪旧党, 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哲宗亲政后, 新党复起, 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省)。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徽宗即位, 内迁, 病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耿直敢言, 才华出众, 豪放旷达, 随缘自适, 善谐谑, 极富个性。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 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

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 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 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

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 堪称名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重才气、重议论、善谐谑、善修辞, 是北宋诗歌创作的高峰。

他的论说文立意新颖, 论证精辟, 纵横驰骋, 波澜层出;抒情散文如行云流水, 充满诗情画意, 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赤壁赋导学案(分课时)

赤壁赋导学案(分课时)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圈画并识记赋文体常识及作者苏轼相关常识。

2、学习一二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言知识。

【自主学习】1关于赋文体常识。

(见材料补充)2苏轼简介:(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登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的八个散文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3)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

(4)苏黄: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和黄庭坚。

(5)苏辛:指宋代豪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

(6)苏门四学士: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他们四人都出于苏轼门下,且诗文成就极高,故而得其名。

3乌台诗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4古汉语知识梳理(1)注音壬戌.水波不兴.窈窕..冯.虚御风扣舷.而歌桂棹.溯.流光倚歌而和.之幽壑.嫠.妇(2)通假字举酒属.客冯.虚御风(3)实词积累泛.舟举酒属.客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击空明兮溯.流光倚歌而和.之(4)词类活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古今异义望美人..兮天一方白露..横江凌万顷之茫然..(6)古汉语句式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7)文化常识望既望晦朔(8)熟语积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9)名句默写并翻译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圈画并识记赋文体常识及作者苏轼相关常识。

2、学习一二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言知识。

【自主学习】1关于赋文体常识。

(见材料补充)2苏轼简介:(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登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的八个散文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3)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

(4)苏黄: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和黄庭坚。

(5)苏辛:指宋代豪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

(6)苏门四学士: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他们四人都出于苏轼门下,且诗文成就极高,故而得其名。

3乌台诗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4古汉语知识梳理(1)注音壬戌.水波不兴.窈窕..冯.虚御风扣舷.而歌桂棹.溯.流光倚歌而和.之幽壑.嫠.妇(2)通假字举酒属.客冯.虚御风(3)实词积累泛.舟举酒属.客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击空明兮溯.流光倚歌而和.之(4)词类活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古今异义望美人..兮天一方白露..横江凌万顷之茫然..(6)古汉语句式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7)文化常识望既望晦朔(8)熟语积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9)名句默写并翻译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___。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___________,余音袅袅,___________ 。

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课文第一段通过叙事、写景、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作者即景乐甚的情怀。

首先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借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整体写出夜游赤壁之景,后又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写赤壁夜月的美景。

最后诗人在此美景之下抒写了自己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1)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三、四、五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言知识。

(2)探究苏轼通过对自然中江月的感受阐发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态和胸襟。

【自主学习】古汉语知识梳理(1)注音愀.然山川相缪.舳舻..旌.旗酾.酒横槊.赋诗渔樵.麋.鹿匏樽..蜉蝣..挟.飞仙肴核..既尽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杯盘狼籍.枕藉.(2)实词积累愀.然正.襟危坐山川相缪.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酾.酒临江固.一世之雄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洗盏更.酌肴核既.尽(3)通假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举匏樽以相属.(4)词类活用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不知东方之既白.(5)古汉语句式何为其然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今安在哉?相与枕藉乎舟中(6)一词多义如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相与枕藉乎舟中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之之月出于东山之上纵一苇之所如泣孤舟之嫠妇耳得之而为声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7)默写并翻译翻译下列句子。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_____________,东望武昌,_____________,郁乎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_,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

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

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之无禁,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熟语积累杯盘狼籍沧海一粟山川相缪【整体感知】第三段:苏子孟德哀吾生之须臾时光飞逝,感人伤怀问—答而今安在哉伤愀然周郎羡长江之无穷寄情山水,哀叹生命第四段:本文通过记叙苏轼与朋友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见所闻,引出了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结合第三、四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材料补充】赋文体的演变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

赋体(辞赋)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骚赋指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以及后世模仿楚辞的作品。

其特点在于抒情浓郁,意象瑰玮,声调绵邈,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语助词调节音韵。

汉赋主要指汉代流行的大赋,由枚乘《七发》开其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

汉赋的特点在于极力摹写各类事物,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体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被视为赋的正宗。

骈赋也叫俳赋,孕育于汉魏之际,而流行于两晋南北朝。

它是汉赋的变体,所谓“三国两晋,征引俳词;宋齐梁陈,加以四六,则古赋之变矣”(《汉文典》)。

骈赋的特点,一是骈四俪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组成,句式整齐;二是丽藻雅辞,络绎奔会,写得花团锦簇;三是两句一韵,依照章节内容的变换而转韵,格式较为固定;四是逐渐讲求平仄协调,富有音乐美;五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失去了汉赋的宏廓气象。

到唐代,科举制度盛行,赋列入国家考试科目,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叫做律赋。

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

与此同时,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

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都是代表作。

【作文素材】1.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

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千岁月,无人见得了。

2、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下,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必依旧。

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3.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4.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

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

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5、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

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

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8、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