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是怎么引起的

合集下载

痈疽的中医治疗

痈疽的中医治疗

痈疽的中医治疗痈疽,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

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

痈疽证见局部肿胀、焮热、疼痛及成脓等。

现代医学解释其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主要症状初起有寒战、高热,然后体表局部出现红肿、自觉热痛;进而红肿处出现一个或多个脓头,接着就是脓包破溃,流出黄稠、腥臭的脓液,深部的痈还会形成瘘管出脓。

词语释义痈”字的繁体写法是“癰”,形声兼会意字,从“疒”。

雝,是水流汇聚环绕城郭的意思,也通“雍”字,引申为汇聚、聚集。

“癰”字的意思就是皮下、肌肉组织间气血、脓液汇聚,形成的肿胀隆起。

《说文》:“肿也。

”《释名》:“痈,壅也。

气壅否结,裹而溃也。

”“疽”字也是形声兼会意字,音和意均与病字旁下边的“且”字相关。

“且”字是多音字,有一个音是jū,当“且”字发音为jū的时候,含义为阻断、隔绝。

“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气血雍盛到气血瘀闭;由饱满脓浆到干枯或流清水;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渐至五脏。

《说文》:“久痈也。

”《医书》:“痈者,六腑不和之所生。

疽者,五藏不调之所致,阳滞于阴则生痈,阴滞于阳则生疽。

《正字通》:“痈之深者曰疽。

疽深而恶,痈浅而大。

”痈疽是一种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症,是中医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

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

初起局部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肿胀、疼痛,逐渐扩大高肿而硬,触之灼热。

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

其特征是初起如栗,不发热胀痛,易向四周扩大。

溃烂之后,状如蜂窝,发于肌肉之间,凡皮肤厚而坚韧的地方都可发生,但多发于项后及背部。

经典记载《黄帝内经?灵枢》的最后一篇专门论述了《痈疽》,歧伯分析其病因、病机时说:“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中医骨病名词解释

中医骨病名词解释

1.小儿麻痹:又称脊髓前角质灰质炎,是特异性亲神经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2.骨痈疽:由化脓性细菌、寄生虫、病毒侵入骨、关节,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性病变。

3.痛风:是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肾脏、皮下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相应病损及炎性反应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4.石骨症: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先天性发育障碍性疾病的总称,又名大理石病。

5.骨痨:是因结核杆菌侵入骨或关节而引起的化脓性破坏性疾病。

6.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痈,是指骨与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骨髓、骨和骨膜。

7.痿证:凡人体由于正气亏损、邪毒侵袭或遭受外伤,而发生的以肢体筋脉弛缓、肌肉瘦削、手足痿软无力及麻木为特征的病症。

8.又称退行性关节炎或肥大性关节炎或老年性关节炎。

是指由于关节退化,引起关节软骨被破坏的慢性关节炎。

9.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强度降低而引起局限性骨痛、畸形及骨折的临床综合征。

10.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慢性非感染性炎症为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1.骨关节痹证:凡是由于外邪稽留经络,而发生肌肉酸痛、肿大、麻木、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12.强直性关节炎:是以侵犯脊柱各关节为主,多关节性炎症。

13.骨巨细胞瘤:是以基质细胞和多核细胞为主要结构的侵犯性骨肿瘤。

14.创伤性关节炎:是指关节因创伤造成不平整或承重失衡,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改变,出现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功能减退等症状者。

15.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股骨头的活骨组织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由于其病理机制多为骨质的血供障碍所致,所以又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6.成骨不全综合征:又称脆骨症,是以骨脆弱、骨畸形、蓝色巩膜、牙齿发育不全、·身材矮小等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形遗传性结缔组织病。

17.导引:即练功疗法,是通过肢体主动运动的方法,促使肢体功能得到锻炼,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加速康复的一种有效疗法。

疖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疖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疖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疖子,这是一种在我们生活中不算罕见的皮肤问题。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长疖子的经历,那种红肿、疼痛的感觉可不好受。

那么,疖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就得从多个方面来探究了。

首先,细菌感染是导致疖子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细菌可能通过皮肤上的微小破损,比如擦伤、抓伤或者蚊虫叮咬后的伤口,进入到毛囊和周围的组织中。

一旦它们在里面“安营扎寨”,就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疖子的形成。

想象一下,这些小小的细菌就像一群“捣蛋鬼”,找到了皮肤的薄弱之处,然后开始“兴风作浪”。

个人的卫生习惯也与疖子的发生密切相关。

如果不注意皮肤的清洁,皮肤上的油脂、汗液以及灰尘等污垢就会堆积在毛囊口,阻塞毛囊。

这就好比是给毛囊“戴上了口罩”,让它无法正常呼吸和排泄,从而容易引发感染,形成疖子。

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出汗多,如果不及时洗澡、更换衣物,疖子就可能会找上门来。

免疫力下降也是疖子形成的一个诱因。

当我们的身体抵抗力变弱时,免疫系统就难以有效地抵御细菌的入侵。

比如,长期的疲劳、压力过大、睡眠不足、营养不良或者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都可能使身体的免疫力降低。

这时候,细菌就更容易“趁虚而入”,导致疖子的产生。

就好像身体的“保卫部队”因为疲惫而放松了警惕,让敌人有了可乘之机。

内分泌失调也可能促使疖子出现。

在青春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皮脂腺分泌旺盛,容易导致毛囊堵塞和感染。

另外,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或者服用某些含有激素的药物时,内分泌也可能会发生紊乱,从而增加长疖子的风险。

皮肤的摩擦和刺激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长时间穿着过紧、不透气的衣物,或者在某些部位频繁摩擦,比如背包带摩擦肩部,都可能损伤皮肤,引发毛囊炎症,最终形成疖子。

这就好像是给皮肤不断地施加“压力”,时间久了,它就“受不了”了。

饮食方面,如果摄入过多的辛辣、油腻食物,或者长期大量饮酒,也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导致皮肤油脂分泌失衡,增加长疖子的可能性。

徐文兵老师浅释痈疽

徐文兵老师浅释痈疽

徐文兵老师浅释痈疽“痈”的繁体字是“癰”,从疒( chuáng)会意,以“邕”或“雝”(yōng )形声兼会意。

“邕”或“雝”,是水流汇聚环绕城郭的意思,也通“雍”字,引申为“汇聚、聚集”。

“癰”的意思就是皮下、肌肉组织间气血、脓液汇聚,形成的肿胀隆起。

《說文》:“腫也。

”《釋名》:“癰,壅也。

氣壅否結,裹而潰也。

”“疽”也是形声兼会意字,发音同且(jū)。

“且”是多音字,发音为jū的时候,含义为阻断、隔绝。

类似的字还有“沮”,意思是水流阻断;咀,咬断。

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气血雍盛到气血瘀闭;由饱满脓浆到干枯或流清水;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渐至五脏。

《說文》:“久癰也。

”《醫書》:“癰者,六腑不和之所生。

疽者,五藏不調之所致,陽滯於隂則生癰,隂滯於陽則生疽。

”《正字通》:“癰之深者曰疽。

疽深而惡,癰淺而大。

”《黄帝内经灵枢》的最后一篇专门论述《痈疽》,歧伯分析其病因病机时说:“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在回答痈疽的区别时,歧伯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

”而“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相比之下,痈是阳症,一般长在肌肉丰厚处。

初起有寒战、高热,然后体表局部出现红肿、自觉热痛;进而红肿处出现一个或多个脓头,皮下有波动感表示内有脓液形成;接着就是脓包破溃,流出黄稠、腥臭脓液,深部的痈还会形成瘘管出脓;待脓液出尽,创面表层有膜覆盖,下面有肉芽生长,患者自觉由疼转痒,最终愈合如初,连疤痕都没有。

体质好的人完全可以自愈。

第四章骨痈疽

第四章骨痈疽

五、治疗
• • • • • 1.初期(脓未成) 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1)仙方活命饮 (2)黄连解毒汤 (3)五味消毒饮 (4)外用金黄散,双柏散
2.成脓期(脓已成而未溃)
• • • • • • 托里透脓 托里消毒饮 3.溃后期 气血双补 (1)八珍汤 (2)十全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汤 (3)外用生肌膏
预防与调护
• 化脓性髋关节炎(晚期):右股骨头颈明显骨破 坏、吸收、变小、向上半脱位,髋臼骨破坏吸收 变宽大,并向内突出,髋关节间隙尚存在,但宽 窄不均,关节两侧骨质轻度反应性硬化。
• 化脓性膝关节炎:右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以 膝部以上为著,在股骨干骺端的后方软组织内有 积气现象(箭头)。
• 尤文氏肉瘤(Ewing's Sarcoma):腓骨中段弥 漫性破坏,皮质骨与髓腔界限消失,可见不规则 呈梭形骨膜反应。
病因病理
• 1 余毒流注:疔、疮、疖、肿,余毒未清, 残留体内,再加正气不足,循经流注到筋 骨或关节而发病。 • 2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诸邪,客于肌腠,内 注筋骨关节,经络受阻,气血不通,郁而 化热,热毒炽盛,腐蚀筋骨。 • 3 筋骨损伤:邪毒直接侵骨,或借伤发病。
• 4 七情内伤:正气已伤,不能御邪,邪毒不 能外散内消,深窜入骨而为患。 • 5 饮食不当:恣食膏梁厚味、辛辣刺激之品, 湿热火毒内生;营养摄入不够,气血化源 不足,正虚不能御邪。 • 6 其他原因:各种可致体虚气血不足之因。
治疗
• 内治法 1 中药:初期、中期(成脓期)、后期(溃 破期)三期辩证分别运用消、托、补三法。 2 抗生素应用:培养+药敏 3 其它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营 养,必要时少量多次输血。
• 外治法 1 药物:箍毒消肿、祛腐生肌 2 患肢制动、固定 3 关节穿刺 4 功能锻炼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发表者:老军医
疔疖痈疽,都属于在皮肤体表部位有形可见的一类外科病。

其鉴别首先从肌表的色泽、肿胀及伴有证,确定是属于阳证还是阴证,然后再仔细观察局部表现特征。

现将鉴别要点介绍如下:
1、疔: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子状;患处皮肤麻木或痒痛并伴有寒热交作。

多因饮食不节,外感风邪火毒及四时不正之气而发。

发病较急,变化迅速,初起如栗,坚硬根深,继则焮红发热,肿势渐增,疼痛剧烈,待脓溃疔根出,则肿消痛止而愈。

治疔宜清热解毒。

2、疖:即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炎症。

由内蕴热毒或外触暑热而发,疖长于肌表,肿势局限,形小色红、热痛、根浅,出脓即愈。

治宜清热解毒。

3、痈:疮面浅红肿而高大。

有肿胀、焮热、光泽无头、疼痛及成脓等。

多由外感六淫,外伤感染等,导致营卫不和,邪热壅聚,气血凝滞而成。

痈分为内痈、外痈两类。

属急性化脓性疾患。

4、疽:漫肿而皮色不变,疮面较深。

由于气血为邪毒所阻滞,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

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

有头疽:多发于肌肉,初起即有栗粒状脓头的疮疡,以后腐烂,形如蜂窝。

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所致。

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

无头疽:发于筋骨间,初起无头,漫肿色白,根脚散漫,皮色不红。

多因毒邪深陷,寒凝气滞所致。

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中医说的痈、疽、疔、疖都有什么区别?在每...

中医说的痈、疽、疔、疖都有什么区别?在每...

中医说的痈、疽、疔、疖都有什么区别?在每...
中医说的痈、疽、疔、疖都有什么区别?
在每天学一味中药系列中,我常常写到有的中药是可以内服或外于与疮痈,痈肿,痈疽等,通常这些词我怕读者不明白,一般会备注一下,大概就是皮肤或者外科的化脓性感染。

但这其实只是泛泛之谈,只是为了让读者方便理解而已,没有说到中医中对于这些外科、皮肤科疾病的理解。

实际上,痈(音:拥)、疽(音:鞠)、疔(音:丁)、疖(音:阶)都是皮肤体表部位有形可见的皮肤肿烂溃疡一类外科病证。

其中,痈的发病局部范围较大,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明显,属于阳证。

同时,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疽的部位较深,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皮色不变,属于阴证。

疔则范围较小,初起如小米大,根脚坚硬,或麻或痒或木,顶上有白头且痛。

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

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疖则起于浅表,形状圆而红、肿、热、痛,化脓即软,夏秋季节多发。

多是体热湿热,兼外感风邪,或由于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而生。

#中医养生的真相##哆咖医生超能团##健康乐享官#。

痈疽疔疖—搜狗百科

痈疽疔疖—搜狗百科

痈疽疔疖—搜狗百科
拼音:yōng jū dīng jiē
痈: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未脓易消,已脓易溃易敛,因热毒熏蒸、气血淤滞所致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边界不清,无热少痛,未脓难消,已脓难溃因寒邪郁结、气血凝滞所致
疔: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状如针,顶白而痛,因邪毒侵袭、气血凝滞而致
疖:浅表局限,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溃易敛,反复发作,因湿热蕴结所致
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

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

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

初起局部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肿胀、疼痛,逐渐扩大高肿而硬,触之灼热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

其特征是初起如栗,不发热胀痛,易向四周扩大。

溃烂之后,状如蜂窝,发于肌肉之间,凡皮肤厚而坚韧的地方都可发生,但多发于项后及背部。

疔,名疔疮,发病迅速,而且病情较重,因其坚硬而根脚如钉,故名。

疔疮发无定所,随处可生,一般以头面及四肢较为多见。

其命名亦随所生部位不同而异,如生于人中的,名人中疔;生于口角而口不能张开的,名锁口疔;生于手指各处的名指疔,生于足趾的名趾疔。

疔初起有栗米样小泡,形如钉状,其根较深,或痒或麻,或焮赤肿痛,然后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剧烈,约经5-7天,溃出脓栓,肿消痛止。

疖,名疖疮,发于皮肤浅表,随处可生,多生于头、面、颈、项及臂臀等处。

疖初起局部肌肤红肿,继则灼热疼痛,突起无根,肿势局限,有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增剧,自溃,流出脓水,肿痛逐渐减轻或结块无头,红肿疼硬,根盘较大,寒热甚微,来势缓慢。

中医痈疽疖疔的鉴别

中医痈疽疖疔的鉴别

中医痈疽疖疔的鉴别
痈疽、疖疔是常见的皮肤病,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中医认为,痈疽、疖疔是由热毒所致,症状表现为红肿疼痛,局部温热,有时会有化脓、溃破等症状。

痈疽、疖疔在临床上容易混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中医痈疽疖疔的鉴别。

1.痈疽
痈疽又称“豆状疽”,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疾病。

病变初期为皮肤红肿,局部有压痛,温度升高,随后形成脓肿。

当脓肿破溃后,可见白色脓液流出。

痈疽多见于身体部位的毛囊皮脂腺处,如面部、颈部、腋窝、肛门等部位。

中医认为,痈疽是由毒火所致,治疗应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药物治疗可选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黄连、黄芩、连翘等,也可以使用外用药物治疗,如黄连膏,消肿止痛。

2.疖疔
疖疔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毛囊炎,是皮肤感染的一种。

疖疔局部表现为红肿疼痛,温度升高,有时会伴有发热等症状。

随着病情加重,疖疔部位会出现脓肿,有时还会伴有全身不适的症状。

中医认为,疖疔是由湿热毒邪所致,治疗应清热解毒,疏风利湿。

药物治疗可选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金银花、连翘、黄连等,也可以使用外用药物治疗,如三黄片、清热凉血膏等。

总之,痈疽、疖疔在临床上常见,但治疗方法不同,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如果病情严重或治疗效果不佳,
应及时就医。

精品医学课件-疖病

精品医学课件-疖病
(二)手术治疗
疖肿成脓时行切开排脓术。
(三)其他疗法
早期可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音频电疗 等疗法。
预防与调摄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 衣服。少食辛辣炙煿和甜腻食物。 患疖时忌食鱼腥发物。暑天多饮清 凉饮料,如金银花露,或绿豆汤。 患疖后不宜自行挤压。
病例分析
有头疽
病历讨论1
❖ 项后发际部皮肤红肿热痛已3天,发复发作已1年。 ❖ 初诊:3天前患者因饮酒后而发作,项后发际处肿痛,逐
病例讨论3
❖ 刘某,男,30岁。1992年1月13日初诊。 ❖ 每年夏季两侧臀部皮肤瘙痒伴肿痛反复发作已4年。 ❖ 初诊: 3年前的夏季某一天,正值天气炎热,坐在草地上
钓鱼近3小时,返回家后感觉臀部皮肤瘙痒,没在意,未 作任何处理。后继发红丘疹,局部瘙痒加重,赴当地医院 诊治,经治1周后,局部瘙痒好转。一次饮酒后,臀部瘙 痒加重。再次治疗,时好时坏。直至天气转凉,才停止瘙 痒。此后每逢夏季天气一热,双侧臀部瘙痒,起红丘疹, 饮酒后病情加重,经治不愈。今年临近夏季,又复发,瘙 痒并肿痛,特求治。既往:身体健康。体格检查:T37℃, P80次/min,R18次/min,BP116/80mmHg。局部检查: 双侧臀部各有手掌大皮损范围,界限分明。患处皮肤色稍 红,皮沟皮脊加深,有散在多发性红丘疹,数个脓丘疹, 右臀部有一个蚕豆样大的疖肿,高出皮面,触痛明显。舌 质红,苔薄白,脉滑。
日加重,特求治。
❖ 既往史:患者于去年春节后发作,项后部肿痛,经抗生素 治疗,红肿消失。此后,经常复发,尤其在饮酒后。曾经 多种抗生素、中药、草药、单方、验方等治疗,虽能消红 肿,但不能根治,反复发作,局部留有小硬结。患者头、 面部常有皮脂溢出,有嗜酒、吸烟之习。
❖ 体格检查:T37.5℃,P85次/min,R18次/min, BP16/10kpa。神清,外观患者形体偏胖,头发、颜色部 有油亮之光泽。舌质暗红,苔黄白相兼,脉濡。

痈疽是什么引起的

痈疽是什么引起的

痈疽是什么引起的文章目录*一、痈疽是什么引起的*二、痈疽的西医治疗方法*三、治疗痈疽的中药方痈疽是什么引起的1、痈疽是什么引起的痈疽是一种毒疮,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

痈疽证见局部肿胀、焮热、疼痛及成脓等。

现代医学解释其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本病多由外感六淫,过食膏粱厚味,外伤感染等致营卫不和,邪热壅聚,化腐成脓所致。

2、痈疽的分类痈:分内痈、外痈。

外痈即西医所称的生于体表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易溃,易敛;内痈指生于脏腑的脓肿,如肝痈、肺痈、肠痈。

疽:分有头疽和无头疽。

有头疽:初起有粟米状脓头,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

溃破后,状如蜂窝,项背部多见,常见于成年人及老年人。

无头疽:发于骨骼及关节间,患部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溃后多损伤筋骨,是一种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3、痈疽的治疗原则在对于痈疽的治疗上主要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上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一般用箍围药、酒剂等外敷治疗,可以有效的排毒解毒,提脓去腐等作用,另一方面内服药可以清热解毒,使体内得到平衡做到阴平阳秘。

在内治法中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及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在成脓前治疗疮疡,消法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下面托法指运用补益气血以及透脓的药物,托毒外出,扶助正气,防止毒邪进一步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最后补法运用补益的药物,恢复人体正气,助养新生,促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痈疽的西医治疗方法1、抗生素的应用早期可用广谱大剂量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奎诺酮类抗生素,一般多采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如青、链霉素同用,或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三药同用。

血培养(或脓培养)确定致病菌及其对药物敏感性后,即改用针对性更强的抗生素治疗。

皮肤痈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皮肤痈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皮肤痈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皮肤痈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毛囊附近的多种深层感染。

常发生在抵抗力低下的人群中,如糖尿病、肥胖、不良卫生习惯和免疫缺陷。

颈部、背部和肩部易发,临床表现为大量渗透性紫红斑,可见化脓性和组织坏死。

本病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严重者可继发毒血症和败血症。

皮肤痈多发生在抵抗力低下的成年人,多发生在颈部、背部和大腿较厚的皮肤上,大小可达10cm或以上,最初是弥漫性渗透性紫红斑,表面紧张明亮,触痛明显。

之后局部出现多个脓头,脓栓和血性分泌物排出较多,伴有组织坏死和溃疡,可见窦道和局部淋巴结肿大。

临床上,患者有意识的搏动性疼痛可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严重者可继发毒血症和败血症导致死亡。

这种病愈合缓慢,伴有疤痕形成。

皮肤痈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多种靠近毛囊的深层感染。

它通常发生在抵抗力低下的人身上,如糖尿病、肥胖、不良卫生习惯和免疫缺陷。

颈部、背部和肩易发生。

那么,皮肤痈的原因是什么呢?以下是皮肤痈的原因。

1.七情郁结诱发─传统中医,如喜怒无常,是一些情绪刺激,但情绪的一些影响,会影响肝气、肝气排泄障碍,影响脾胃的运输。

一方面,它会影响血液循环的顺畅性,所以这一直被认为是情绪,七种情绪抑郁,与肠痈的诱发有关。

这是我们对中医的看法。

2.饮食不当与消化和饮食有关。

饮食不当会产生水分。

3、寒温不调。

气候变化不适应。

就其发病机制而言,主要与湿热有关。

湿热阻滞在肠道内的原因有很多,结气血、腐血肉、局部肿胀肿胀和恶棍。

恶棍是不舒服和肿胀的。

疼痛非常严重,但不通则疼痛。

湿热在肠道内结气血,血瘀形成痈。

我们说湿热血瘀形成毒性,在肠道内可形成痢疾。

这种痈只发生在肠道内。

内痈在早期停滞在右下腹,右下腹疼痛拒绝按压。

为什么?肠痈的发生。

过去,中医认识到阑门的发病率很好,所以右下腹和腹痛拒绝按压可以根据肿胀的特点。

总的来说,由于湿热和蒸汽,舌苔可以看到黄油腻,黄油腻反应湿热,取决于其湿热的程度,苔藓薄或厚,脉搏滑动数量,里面有湿邪。

从温毒理论探讨骨痈疽的病因病机

从温毒理论探讨骨痈疽的病因病机

从温毒理论探讨骨痈疽的病因病机目的从温毒理论出发,通过对骨痈疽病因、病机进行探讨。

方法通过历代医家对温毒理论、骨痈疽的病因病机认识,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发现骨痈疽的病因病机与温毒理论有很多相似点:(1)同为温热毒邪致病;(2)具有攻窜流走的性质,可发为四肢,甚至内攻脏腑;(3)蕴结雍滞的临床表现,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流脓;(4)毒邪留恋、正气不足,不能驱邪外出,有伏而后发的传变可能。

结论根据温毒理论来疗骨痈疽,是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的。

但从温毒理论治疗骨痈疽的论述不多,还需要后续的研究,可为骨痈疽的中医治疗另辟蹊径。

标签:温毒;骨痈疽;病因病机骨痈疽是由化脓性细菌侵入骨、关节,引起感染的骨、关节病变。

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称为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的化脓性感染,称为化脓性关节炎。

这类疾病对病人的生命可造成威胁,预后也不是很好,常常变为慢性疾病,遗留功能障碍,导致残疾。

本文从温毒理论探讨骨痈疽的病因病机,发现有很多相似点。

故而,根据温毒理论来治疗骨痈疽,是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的。

但从温毒理论治疗骨痈疽的论述不多,还需要后续的研究,可为骨痈疽的中医治疗另辟蹊径。

1 温毒的概念温毒是温病的一个名词,温病是指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毒既是病名,也是一种病因,是指可以引起具有温热性质,且局部有肿毒特征一类外感热病的病因。

也可以说是指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的属性温热的一类致病因素。

1.1 具有火热之性《温病条辨·上焦篇》叙述了温毒肿毒特征及其证治,文云:“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咽不痛,但外肿,甚者耳聋,俗名大头瘟、蛤蟆瘟。

”所以,诸多医家把温毒,作为温病中头面肿毒类疾病,如大头瘟、蛤蟆瘟、发颐等疾病的代称。

《温证指归·治温毒当于痘疹同参》云:“温毒者天地疵厉之火也。

”《时病论·卷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云:“温热成毒,毒即火邪也。

痈疽总论歌解,国医精髓

痈疽总论歌解,国医精髓

痈疽总论歌解,国医精髓经云∶“诸痛痒疮,皆属心火。

故曰痈疽原是火毒生也。

痈疽皆因营卫不和,气血凝结,经络阻隔而生,故曰经络阻隔气血凝也。

其因有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是也。

外因者,由于春之风,夏之暑湿,秋之燥,冬之寒也,当其时而至,则为正气,非其时而至,或过盛,则为淫邪。

凡此六淫为病,皆属外因。

亦有因八风相感,如冬至日正北大刚风,春分日正东婴儿风,秋分日正西罡风,立夏日东南弱风,立冬日西北折风,应时而至,则生养万物,不应时而至,则杀害生灵万物,若人感受,则内生重病,外发痈疽。

凡此八风为病,皆属于外,故亦曰外因六淫、八风感也。

内因者,耳听淫声,目视邪色,鼻闻过臭,舌食滋味,心思过度,意念妄生,皆损人神,凡此六淫为病,皆属内因,故曰内因六欲并七情也。

不内外因者,饮食不节,起居不慎,过饮醇酒则生火,消烁阴液,过饮茶水则生湿,过食五辛则损气血,过饥过饱则伤脾胃,凡此种种,皆饮食之致病;昼夜过劳,担轻负重,跌扑损坠等类,损其身形,夜不静息,强力入房,劳伤精气,此起居之病也。

其起于膏粱浓味者,多令人营卫不和,火毒内结,起于藜藿薄食者,多令人胃气不充,气血亏少,凡此种种,皆不内外因也。

人之身体,计有五层,皮、脉、肉、筋、骨也。

发于筋骨间者曰疽,属阴;发于血脉间者曰痈,属阳;发于皮里肉外者曰疡毒,只发于皮肤上者名曰疮疖。

凡痈疽阳盛者,初起肿,色赤,疼痛,则易溃易敛,顺而易治,以其为阳症也。

阴盛者,初起色黯,不红,塌陷,不肿,木硬不疼,则难溃难敛,逆而难治,以其为阴症也。

半阴半阳者,漫肿不高,微痛不甚,色不甚红,此症属险,若能随症施治,不失其时,则亦可转险为顺,否则逆矣。

五善者,五善之症也,诸疮见之则为顺,则易治;七恶者,七恶之症也,诸疮见之则为逆,则难治。

凡患痈疽者,五善为顺,七恶为逆,如见三善者必生,见四恶者必死矣。

尔后学业医者,当于临症之际详察其色,宜温者则温之,宜凉者则凉之,宜补则补,宜汗则汗,宜攻则攻,果能如是,庶有济而不误也。

金疮痈疽的追蚀法 -回复

金疮痈疽的追蚀法 -回复

金疮痈疽的追蚀法-回复金疮痈疽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疾病,通常由细菌引起。

它常常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红色、肿胀、脓包,并伴有剧痛和发热。

这种疾病如果没有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败血症。

追蚀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清除感染并加速愈合过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金疮痈疽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金疮痈疽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所致。

这种细菌通常存在于皮肤表面的毛孔和汗腺中。

当毛孔被阻塞或皮肤受到创伤时,这些细菌就会进入皮肤内部并引起感染。

感染所产生的毒素会导致炎症反应,形成红斑、肿胀和脓包。

如果不及时治疗,细菌可能会进一步蔓延到周围组织和淋巴系统,导致更严重的感染。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金疮痈疽的追蚀法治疗步骤。

第一步是清洁和消毒。

在治疗金疮痈疽之前,保持良好的手卫生至关重要。

首先,要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双手,并确保使用消毒剂进行彻底的消毒。

接下来,用温水轻轻清洗感染部位,并用消毒药水或酒精清洁皮肤周围区域。

这一步可以有效地去除感染区域的细菌,并减少感染的蔓延风险。

第二步是开放和清除脓包。

在清洁后,可以用消毒的手术刀或准确的手术器械,小心地在脓包上做一个小的切口。

切口的大小略大于脓液排出的通道,以便顺利地进行排脓。

脓包中的脓液应该完全排出,这有助于降低感染蔓延的风险并加速愈合过程。

第三步是清洗和冲洗。

在排脓后,用温盐水或药物溶液轻轻清洗感染部位。

清洗可以帮助去除残留的脓液和细菌,并加速愈合过程。

注意要用正常的温度和适量的力度清洗,以避免进一步刺激皮肤和感染的扩散。

清洗后,用纱布轻轻拍干皮肤。

第四步是使用抗生素治疗。

针对金疮痈疽的感染,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个体情况,医生会根据临床判断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应按照医生的指示正确使用抗生素,并坚持完成整个疗程,以避免感染的复发和耐药性。

第五步是创面敷料和休息。

治疗后,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创面敷料。

根据实际情况,医生可以选择湿敷、干敷或药膏等不同形式的敷料。

肿瘤,原来就是体内的痈疽

肿瘤,原来就是体内的痈疽

肿瘤,原来就是体内的痈疽肿瘤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杨琳医师在2008年3月15卷3期《临床医学工程》发表了一篇《肿瘤就是体内的痈疽》的文章,论述相当翔实,通过研究《黄帝内经》对“痈疽”的形成,使我们在认识肿瘤(癌症)的形成和预防应该会有一定的启发关于“痈疽”的生成《黄帝内经》说如果天体的运转日月的出没有了不规则的变动比如气候偏冷或偏热就会引来大地上的改变诸如河水泛滥洪涝灾害草木枯萎农业歉收给人类造成交通中断人民流离失所等等的祸患血气的运行也是同样的道理血气本来循着经络脉道运行周流不止循环往复就像地上的河水沿着河道流淌一样因为寒冷会使物质趋于凝结黏稠当寒气侵袭经络脉道时血液会变得象眼泪一样一滴滴的黏稠而不爱流动不爱流动就会逐渐淤堵不通身体发现了淤堵就会不断调用能量(卫气)试图打通淤堵温化运走寒凝淤血正邪在此处博弈对峙互不相让就像是河道有淤塞后继的河水会不断冲击淤堵越积越多蓄水胀满于是产生了“痈肿”身体运来的能量(卫气)被寒凝淤血所阻挡无法打通经脉不断积累就会郁积而化热这种虚热新经络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腐蚀肌肉肌肉腐蚀到一定阶段就会变成脓汁脓汁不能被及时运走就会导致“筋”开始腐烂腐烂的“筋”会接着腐蚀“骨”骨被侵蚀就会导致骨髓消减枯灭骨髓衰少就会血气枯竭血气枯竭会使“筋”、“骨”、“肌肉”得不到营养经脉也会因此破败漏冒那些不能及时运走的腐烂脓汁沿着经脉流入五脏六腑熏染腐蚀五脏五脏受伤人就很容易死去了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看到“痈疽”最初的起因是寒气侵袭导致经脉不通引起的因此预防“痈疽”的生成祛寒和疏通经络应该是纲领性的法则因此新经络小编建议学过南少林火功推拿的网友平常多做做火功冲击就可预防癌症因为火功冲击一可祛寒二能疏一些人被“郁积而化热”的表面症状所迷惑以为“痈疽”是热症实在是没有看到寒气侵袭才是问题的本质如果这些“痈疽”生长在比较浅层的部位就会表现为烂疮如果生在比较内层的部位比如五脏六腑旁边或者别的器官上就很容易膨胀成脓瘤肿块因此杨琳会说肿瘤就是体内的痈疽我们还应该看到严重疾病的形成是有很多征兆的有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绝非偶然的一时而就就像《内经》说的那样两军对阵旌旗相望刀剑出鞘到了不流血不能解决问题的地步这不是一天形成的一定是积怨已久的原因关于肿瘤就是体内的痈疽黄帝内经的原文是这样的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受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则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何为“痈”?

何为“痈”?

何为“痈”?痈,拼音:[yōng] 英文:carbuncle概念: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多个临近毛囊的深部感染。

“痈”与“疖”的区别:“疖”,是一种化脓性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围组织的感染(一个)。

疖“痈”,是相邻近的多个毛囊感染、炎症融合形成的叫痈(多个)。

痈好发部位:以颈部、背部、肩部、下肢多见。

病因与诱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常发生于抵抗力低下者,如糖尿病、肥胖、不良卫生习惯以及免疫缺陷状态等。

临床表现:1、局部起初可表现为大片浸润性紫红斑,表面紧张发亮,突出皮肤表面,触摸时疼痛,热、肿、硬,大小可达10厘米或更大,称为“巨大痈”。

之后局部出现多个脓头,有较多脓栓和血性分泌物排出,伴有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可见窦道,局部可有淋巴结肿大。

2、全身可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继发脓毒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更甚者可致死亡。

本病愈合缓慢,常伴有瘢痕形成。

诊断: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组织细菌涂片可见革兰阳性球菌,血液及组织的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组织病理表现为多个相邻毛囊、毛囊周围组织及皮下组织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一般诊断不难。

痈治疗与预防:痈是临床上很常见的外科感染,一般通过及时有效治疗,可以治愈。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血糖,控制体重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2、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

3、对早期炎症结节可外敷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扶他林软膏、红霉素软膏等。

4、热敷、物理疗法、红光治疗等。

5、对于脓肿明显者应及早切开引流、扩创。

6、注意休息,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抽烟、酗酒、熬夜等不良习惯。

7、多饮水,饮食规律,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8、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担心。

中国医生。

痈火毒凝结证病机

痈火毒凝结证病机

痈火毒凝结证病机痈火毒凝结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也称为痈毒病。

它是指体内邪毒积聚,阻滞经络,导致局部出现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的疾病。

痈火毒凝结证的病机主要表现为邪毒积聚内蕴,瘀血气滞,导致经络不通,阻碍正气运行的机制。

首先,邪毒积聚内蕴是痈火毒凝结证的主要病机之一。

痈火毒凝结的形成是由于外邪侵入体内,经过侵袭、蓄积和病变发展几个阶段而形成的。

在侵袭阶段,外邪在人体内侵犯机体,引起病理反应。

在蓄积阶段,机体对外邪的抵抗机能减弱,导致邪毒内蕴的现象。

而在病变发展阶段,邪毒积聚在某一部位,局部聚集,形成痈火毒凝结。

其次,瘀血气滞也是痈火毒凝结证的重要病机之一。

瘀血气滞的形成是由于邪毒积聚后,经络堵塞,正气运行受阻。

瘀血气滞反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如果瘀血气滞得较为严重,那么疼痛症状也会相应加重。

在中医理论中,瘀血气滞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痈火毒凝结证的治疗中,需要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此外,正气受阻也是痈火毒凝结证的病机之一。

正气是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正气运行畅通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痈火毒凝结证的发生,往往是正气受到了阻碍,无法发挥其正常的作用,从而导致邪毒内蕴、瘀血气滞。

因此,在治疗痈火毒凝结证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调理身体的正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帮助身体清除邪毒。

在中医治疗痈火毒凝结证时,一般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板蓝根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红花、川芎、丹参等药物则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此外,中医还重视调理身体的正气,可以通过调理饮食,保持心情舒畅,适量运动等方式来增强正气。

总之,痈火毒凝结证的病机主要表现为邪毒积聚内蕴,瘀血气滞,导致经络不通,阻碍正气运行。

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并且注意调理身体的正气。

这些内容可以作为痈火毒凝结证相关参考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痈疽是怎么引起的
文章目录*一、痈疽是怎么引起的1. 痈疽是怎么引起的2. 什么是痈疽3. 痈疽如何治疗*二、痈疽的治疗偏方*三、如何预防痈疽
痈疽是怎么引起的
1、痈疽是怎么引起的其实痈是由病菌或细菌感染所致。

这种疾病一旦发生在人们的身上,就会让人痛苦难忍。

或者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因为免疫力低下所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当人的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不光是感冒发烧,有的人还会发生过敏性鼻炎等等之类的疾病。

当人的免疫力低下的时候痈也会找上门的。

因此人们发生痈这种疾病可能和免疫力低下有关。

2、什么是痈疽痈是一种因为感染毒邪,造成气血壅塞不通,从而出现局部化脓性的疾病。

他发病的速度十分的快,并且发病部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情况,刚开始的时候局部光软无头,但是
会在很快的时间里面结块,表皮出现红肿胀痛,逐渐变高变大,用手去触摸会感觉到疼痛。

疽则是一种因为毒邪阻滞而导致的化脓性疾病。

刚开始的时候看起来像栗子一样,不会感到发热和疼痛,但是他会向四周扩散,然后就出现溃烂的情况,溃烂之后形状像蜂窝一样,它主要发
于肌肉之间,特别是皮肤厚而坚韧的地方都可发生,但多发于项
后及背部。

3、痈疽如何治疗痈疽疔疮的治法是有的,而且不只一种。

患者可以采取中医治疗,也可以采取西医治疗。

就拿中医治疗来说,方法也是有很多的,有中药治疗,有按摩治疗等等。

患有痈疽疔疮的患者,其实他们是可以采取中药治疗这种方法来治疗的。

比如患者可以通过服用苡仁、茯苓、桂心、白术、车前子等等中药混合煲汤来治疗自己的痈疽疔疮。

或者是通过银花、自果、桔梗、知母、甘草等等中药混合煲汤来治疗自己。

除此之外,患者可以将适量的川乌、草乌、苍术、细辛、白芷、薄荷、防风、甘草等等中药混合之后,加入适量的水去煮,
然后按照一天三次的方法来服用,这样就可以来治疗自己的痈疽疔疮。

不过患者在进行中药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住,而且还要按照一定的用量来用药,也就是每一天都要坚持服药,千万不要
停药,或者是一天喝,一天不喝,这样是起不到治疗效果的。

痈疽的治疗偏方1、加味三星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元参15克,焦山栀9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发疽(脑疽),证见初起红肿焮痛,根盘坚硬高突,形寒身热,或高热不解,脉弦或洪数,苔白腻或黄腻。

2、鹿角托里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鹿角胶(或鹿角片)9克,生黄芪、白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各9克,金银花15克,远志肉、生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扶督阳,托里排脓。

【主治】发疽(脑疽),症见疮色暗干塌,麻木不仁,畏寒少热,神疲纳呆,脉沉细无力,属正虚阴涸之证。

【加减】如阴盛火亢,有糖尿病史者,加天花粉12克,并倍用生芪。

如何预防痈疽1、穿着宽松的棉质衣物。

为了预防小孩脓包疮,家长应该给小孩穿着宽松的棉布衣物,而不是裸身将其直接包裹在襁褓里,或者是穿一些化纤类的衣物,以避免造成皮肤与皮肤紧贴或者是过敏,从而导致局部皮肤潮湿,从而造成细菌的侵入和感染。

2、勤洗澡和勤换内衣。

家长要给小孩勤洗澡、勤换内衣,
而且每次在洗澡之后要注意擦干颈部、耳后以及腋下等部位,既保持小孩皮肤的干净,又保持相对的干燥。

3、不要包得过严。

在天气很热的时候,不要把孩子包得过严、扎得过紧,以免出汗多、潮湿而诱发脓包疮,同时这样做也可以避免孩子出现闷热综合症。

4、注意保持皮肤的卫生,儿童的内衣要勤洗、勤换,特别是在夏季的时候,更应该勤洗澡、勤剪指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