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能力上主要考查图表数据的分析能力(最常见的图表有 直角坐标图、三角形坐标图、柱状图、年龄金字塔图)和运用地 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在考查形式上多以选择题的形式 考查。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分布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1)传统型和原始型区别:传统型(“高低高”)模式和原始 型(“高高低”)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型的出生率的相对下 降和死亡率的明显下降,使其自然增长率上升并明显高于原始 型。 (2)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区别:传统型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 都高于现代型;现代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 1%。
2.(2011 年江苏卷)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 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占全省人口比例,图 3-1-2
为江苏省 2000 年和 2010 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2)题。
项目
年份
2000 年
2010 年
全省总人口(人)
74 382 809 78 659 903
苏南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 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 岁人
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 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 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从 1990 年到 2008 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
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B ) ①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③为了缓解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④郊区交通更
加便利
A.①② C.①②④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分析
功能区 形态
区位
影响因素
市中心 ( 市场最优原
4.(2010 年广东卷)读 2005 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 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图 3-1-3),完成(1)~(2)题。
图 3-1-3
(1)可知该市( D )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2)可推测该市( B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点拨:第(1)题,通过读图分析图上人口流动的方向和数量
得到答案。第(2)题,读图可知,人口主要从市中心以及远郊流
向城市近郊区,这个过程称为郊区城市化。
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人口和城市一直是高频考点。在知 识上重点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分布、人口的年龄结构及其带 来的问题、结合产业转移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其影响、结合 人口迁移考查城市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 程的差异、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城市空间地域结构特征。
【典例 3】(2010 年安徽联考)读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 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图 3-1-11),完成(1)~(2)题。
图 3-1-11
(1)世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的时期出现
在( )
A.1825 年前后 C.1925 年前后
B.1875 年前后 D.1950 年前后
点拨:第(1)题,读图提取信息并判读。苏南人口占全省人 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 数量减少。C 选项,注意江苏总人口在增加。D 项,材料中信 息不能断定人口增加的原因。第(2)题,读图提取信息:0~14 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 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 压力增大;65 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 龄结构趋于老化。
(1)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图 3-1-10 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实 现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城市化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 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必使当地环境 污染加重;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使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 地位得到上升。 (3)城市化也会改变人们的地域联系方式和频率,以及文化 和观念。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 50%以上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
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Baidu Nhomakorabea
[名师点拨]第(1)题,读图结合选项分析,该省 2010 年人口 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符合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该省常住 人口数量由 2000 年的 8 235 万,减少到 2010 年的 8 042 万,人口 密度减小,但幅度不大。图中显示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增加,而 自然增长率减小,断定城市人口增加并非依靠人口自然增长。依 据城市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数×城市人口比重,计算可验证 D 选 项错误。第(2)题,人口数量变化,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状况,取决 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二是人口机械增长,取决于人口迁移。该省 人口自然增长率虽降低,但仍为正值,人口数量应增加。因此导 致该省人口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应为人口迁移。
现负增长
会负担较大
移民
【典例 1】(2011 年四川卷)图 3-1-4 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 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5%左右,据此回答 (1)~(2)题。
图 3-1-4
(1)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度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答案](1)A (2)D
【变式训练】 (2011 年江苏质检)图 3-1-5 为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 随时间变化图,读图完成 1~2 题。
图 3-1-5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红利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青壮年人口比例较大,劳动力充足 ②人口出生率持续
下降 ③15 岁以下人口比例减少,教育投资减少 ④老年人 口比例上升缓慢
2.人口迁移的影响
地区
有利
不利
大量人口的迁入可能导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 致公共设施负担增加;城
迁入地 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 市管理难度加大;引发
经济发展
“城市病”
缓解当地就业压力;缓解当 可能造成人才外流,劳动
迁出地 地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 力不足,进而影响经济发
交流联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展
【典例 2】(2011 年重庆卷)图 3-1-8 表示 2000~2005 年 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 5 年为统计单位,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回答问题。
图 3-1-8
造成图中 A 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 的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名师点拨]读图分析 A 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是: 人口迁入率低,人口迁出率高,人口净迁出率大。最可能是经 济因素影响该地人口迁出。 [答案]D
【变式训练】 3.(2011 年惠州模拟)图 3-1-9 是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 结果,从图中信息可推断( )
图 3-1-9
A.中西部各省民工流出量大于流入量 B.东部沿海各省民工流入量大,是因为当地自然条件优越 C.东部沿海各省经济发达,均没有明显民工流出现象 D.民工主要流出省份农村剩余劳动力充足
33.71
41.38
人口比例(%)
苏中
23.12
20.80
苏北
43.17
37.82
图 3-1-2
(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
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2.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特点
国家类型 人口增长模式
表现
突出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增长较快,加上
发展中国家 以传统型为主
发展中地区人口基数
人口自然增长 较大,人口数量多,
率较高 就业压力大、因人口
国家制定 政策控制 人口数量
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人口自然增长 人 口 老 龄 化 问 题 突 鼓 励 生
发达国家 以现代型为主 率较低甚至出 出、劳动力缺乏、社 育、接纳
答案:D
城市化及其影响 1.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 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 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给地理环境带 来深刻影响。
(2)依图可知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
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
D.各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名师点拨]第(1)题,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城市人口占 本区总人口比重,即分析图中 M1 和 M2 曲线的变化。由于 M1 一直大于 M2,故可确定 M2 代表欠发达地区。图中显示 M2 从 1925 年前后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第(2)题,由图中水平坐 标可知,1975 年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与欠发 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大致相等,各占约 50%。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点拨:第(1)题,由图可知两条曲线分别表达了人口迁入率
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该地迁入率始终大于迁出率,人口累
积增加。第(2)题,考查我国人口流动方向,结合我国人口流动 的方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答案:(1)B (2)B
3.(2011 年广东卷)1996~2006 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 增长 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 5.23%,2006 年人均建 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 1.58 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D )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专题三 人地关系 区位理论
第1讲 人口与城市
1.(2011 年广东卷)读 1995~2009 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 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 3-1-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图 3-1-1
(1)1995~2009 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D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 )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保障体系压力较大 ②劳动力数
量急剧减少 ③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减少,青壮年负担加重
④人口出现负增长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点拨:第 1 题,从图中我们可知,15~64 岁人口比例较大, 即青壮年人口比例较大,劳动力充足;而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比例上升较快。第 2 题,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最突出的是 65 岁 人口比例变大,也就是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巨大 压力;随着出生人数的减少,劳动力减少,加重了青壮年负担。
商业区
呈点状或 条状
则)、街道拐角、交通 干
历史因素(如欧洲城 市中心一般是广
线两侧(交通最优原则) 场);经济因素(付租
占城市用 高级住宅—城市外缘, 能力强弱)—— 离市
住宅区 地比重最 环境优美的地区;低级 中心远近和交通通
[答案](1)C (2)D
【变式训练】 (2011 年浙江摸底)图 3-1-12 为我国某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1990 年和 2008 年比较图,读图回答 4~5 题。
图 3-1-12
4.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特点的是( B )
A.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城市规模扩大
答案:1.A 2.B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图 3-1-6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如图 3-1-7:
图 3-1-7 (2)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 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如美国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以后由 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 受气候条件影响;我国西北地区随着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出现 “沙进人退”的现象。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分布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1)传统型和原始型区别:传统型(“高低高”)模式和原始 型(“高高低”)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型的出生率的相对下 降和死亡率的明显下降,使其自然增长率上升并明显高于原始 型。 (2)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区别:传统型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 都高于现代型;现代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 1%。
2.(2011 年江苏卷)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 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占全省人口比例,图 3-1-2
为江苏省 2000 年和 2010 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2)题。
项目
年份
2000 年
2010 年
全省总人口(人)
74 382 809 78 659 903
苏南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0~14 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 岁人
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 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 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从 1990 年到 2008 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
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B ) ①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③为了缓解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④郊区交通更
加便利
A.①② C.①②④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分析
功能区 形态
区位
影响因素
市中心 ( 市场最优原
4.(2010 年广东卷)读 2005 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 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图 3-1-3),完成(1)~(2)题。
图 3-1-3
(1)可知该市( D )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2)可推测该市( B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点拨:第(1)题,通过读图分析图上人口流动的方向和数量
得到答案。第(2)题,读图可知,人口主要从市中心以及远郊流
向城市近郊区,这个过程称为郊区城市化。
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人口和城市一直是高频考点。在知 识上重点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分布、人口的年龄结构及其带 来的问题、结合产业转移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其影响、结合 人口迁移考查城市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 程的差异、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城市空间地域结构特征。
【典例 3】(2010 年安徽联考)读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 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图 3-1-11),完成(1)~(2)题。
图 3-1-11
(1)世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的时期出现
在( )
A.1825 年前后 C.1925 年前后
B.1875 年前后 D.1950 年前后
点拨:第(1)题,读图提取信息并判读。苏南人口占全省人 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 数量减少。C 选项,注意江苏总人口在增加。D 项,材料中信 息不能断定人口增加的原因。第(2)题,读图提取信息:0~14 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 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 压力增大;65 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 龄结构趋于老化。
(1)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图 3-1-10 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实 现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城市化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 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必使当地环境 污染加重;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使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 地位得到上升。 (3)城市化也会改变人们的地域联系方式和频率,以及文化 和观念。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 50%以上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
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Baidu Nhomakorabea
[名师点拨]第(1)题,读图结合选项分析,该省 2010 年人口 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符合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该省常住 人口数量由 2000 年的 8 235 万,减少到 2010 年的 8 042 万,人口 密度减小,但幅度不大。图中显示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增加,而 自然增长率减小,断定城市人口增加并非依靠人口自然增长。依 据城市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数×城市人口比重,计算可验证 D 选 项错误。第(2)题,人口数量变化,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状况,取决 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二是人口机械增长,取决于人口迁移。该省 人口自然增长率虽降低,但仍为正值,人口数量应增加。因此导 致该省人口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应为人口迁移。
现负增长
会负担较大
移民
【典例 1】(2011 年四川卷)图 3-1-4 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 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5%左右,据此回答 (1)~(2)题。
图 3-1-4
(1)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度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答案](1)A (2)D
【变式训练】 (2011 年江苏质检)图 3-1-5 为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 随时间变化图,读图完成 1~2 题。
图 3-1-5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红利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青壮年人口比例较大,劳动力充足 ②人口出生率持续
下降 ③15 岁以下人口比例减少,教育投资减少 ④老年人 口比例上升缓慢
2.人口迁移的影响
地区
有利
不利
大量人口的迁入可能导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 致公共设施负担增加;城
迁入地 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 市管理难度加大;引发
经济发展
“城市病”
缓解当地就业压力;缓解当 可能造成人才外流,劳动
迁出地 地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 力不足,进而影响经济发
交流联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展
【典例 2】(2011 年重庆卷)图 3-1-8 表示 2000~2005 年 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 5 年为统计单位,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回答问题。
图 3-1-8
造成图中 A 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 的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名师点拨]读图分析 A 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是: 人口迁入率低,人口迁出率高,人口净迁出率大。最可能是经 济因素影响该地人口迁出。 [答案]D
【变式训练】 3.(2011 年惠州模拟)图 3-1-9 是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 结果,从图中信息可推断( )
图 3-1-9
A.中西部各省民工流出量大于流入量 B.东部沿海各省民工流入量大,是因为当地自然条件优越 C.东部沿海各省经济发达,均没有明显民工流出现象 D.民工主要流出省份农村剩余劳动力充足
33.71
41.38
人口比例(%)
苏中
23.12
20.80
苏北
43.17
37.82
图 3-1-2
(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
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2.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特点
国家类型 人口增长模式
表现
突出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增长较快,加上
发展中国家 以传统型为主
发展中地区人口基数
人口自然增长 较大,人口数量多,
率较高 就业压力大、因人口
国家制定 政策控制 人口数量
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人口自然增长 人 口 老 龄 化 问 题 突 鼓 励 生
发达国家 以现代型为主 率较低甚至出 出、劳动力缺乏、社 育、接纳
答案:D
城市化及其影响 1.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 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 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给地理环境带 来深刻影响。
(2)依图可知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
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
D.各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名师点拨]第(1)题,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城市人口占 本区总人口比重,即分析图中 M1 和 M2 曲线的变化。由于 M1 一直大于 M2,故可确定 M2 代表欠发达地区。图中显示 M2 从 1925 年前后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第(2)题,由图中水平坐 标可知,1975 年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与欠发 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大致相等,各占约 50%。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点拨:第(1)题,由图可知两条曲线分别表达了人口迁入率
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该地迁入率始终大于迁出率,人口累
积增加。第(2)题,考查我国人口流动方向,结合我国人口流动 的方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答案:(1)B (2)B
3.(2011 年广东卷)1996~2006 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 增长 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 5.23%,2006 年人均建 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 1.58 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D )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专题三 人地关系 区位理论
第1讲 人口与城市
1.(2011 年广东卷)读 1995~2009 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 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 3-1-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图 3-1-1
(1)1995~2009 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D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 )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保障体系压力较大 ②劳动力数
量急剧减少 ③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减少,青壮年负担加重
④人口出现负增长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点拨:第 1 题,从图中我们可知,15~64 岁人口比例较大, 即青壮年人口比例较大,劳动力充足;而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比例上升较快。第 2 题,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最突出的是 65 岁 人口比例变大,也就是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巨大 压力;随着出生人数的减少,劳动力减少,加重了青壮年负担。
商业区
呈点状或 条状
则)、街道拐角、交通 干
历史因素(如欧洲城 市中心一般是广
线两侧(交通最优原则) 场);经济因素(付租
占城市用 高级住宅—城市外缘, 能力强弱)—— 离市
住宅区 地比重最 环境优美的地区;低级 中心远近和交通通
[答案](1)C (2)D
【变式训练】 (2011 年浙江摸底)图 3-1-12 为我国某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1990 年和 2008 年比较图,读图回答 4~5 题。
图 3-1-12
4.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特点的是( B )
A.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城市规模扩大
答案:1.A 2.B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图 3-1-6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如图 3-1-7:
图 3-1-7 (2)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 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如美国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以后由 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 受气候条件影响;我国西北地区随着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出现 “沙进人退”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