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第一,站在文化的高度上来理解工具性。交际工具本身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交际是生命的相互展示,是生命价值的相互欣赏,是生命智慧的相互沟通、辉映和碰撞。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解读语文的工具性。

第二,人文性必然在工具性中得以体现。人类的文化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做人的道理以及真善美、假恶丑的现象都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透视出真善美、假恶丑,就必然要通过读说等方式,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从语言文字中切切实实地去感悟、去体会,而不是微言大义地贴标签、说空话。所以,离开了工具性,人文性也无从谈起。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

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我

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语文教材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表述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

也就是说,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又是负载文化的载体,

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工具学科。换个角度说,语文是人文学科,但它又与一般人文学科不同,是一门带有专门培养语文素养的工具性质的基础人文学科。新课标从语文课程的本意出发,还其本来面目,力求在语文课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显然,语文课程同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属性,我以为,工具性关注的是语文知识、技能技

巧等,而人文性关注的则是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态度等。简言之,工具性的着眼点是“语文学科”,而人文性的着眼点是“学生”(人)。

语文课程中人文性的基本内容

“所谓人文,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与自然相对;狭义的人文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与科技相对”(王松泉《试谈语文新课标的新理念》,《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第7-8期合刊)。语文学科是因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及情操的熏陶感染这个特点而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其他课程的人文性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由于“人文”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加之语文学科独特的个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完全等同于其他学科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该偏重于指狭义的人文,并侧重指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关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价值等

其实,从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大体触摸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也根据三维目标来设计,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维度就是专门针对人文性的。那么语文课程关注学生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课程目标的“写作”部分有这样的表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换言之,就是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挚情感,也就是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再来看看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它

的内容编排是“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的。由此我们可推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人对自我(含人生、生命)、对自然、对社会(含国家、民族、历史及传统文化、家乡、社区、集体、别人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方式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矛盾,语文课程应该努力实现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不过要明确地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是统一关系,统一不是组合或叠加,不是泾渭分明的各占百分之几。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把这种统一关系理解为: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人文性是在工具性基础上的自然延伸,离开了工具性,人文性就不存在对于语文课程的任何意义。人文性既不能独立或脱离工具性,也不能取代工具性而存在。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把人文性刻意拔高、强行安插、或生硬灌输的做法都是极不正确的。

(一)特别重视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过程与方法”,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材料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浸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美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文素养去积淀、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真正当成人来关注,给与充分的人文关怀,公平关爱,平等交流、互动,努力构建民主、开放、和谐、有凝聚力的课堂气氛。

(四)重视并唤醒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凸现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

中的“自我”。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

(五)教学中要多选择那些体人类社会的真善美品质的作品或材料,作为学生有益的课外补充。

(六)要充分挖掘教材所包含的人文因素。

大体可以这样认为,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决定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置、教学中的关注倾向、教学方式的运用、语文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等几个方面。归根到底,就是教学在关注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不忽视对作为“人”存在的学生的关注,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能单一的依靠教学操作来体现。比如以上提到的“把学生真正当成人来关注,给与充分的人文关怀,公平关爱,平等交流”这些内容,就不属于单纯的教学操作技巧,能否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语文老师自身是否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人文素养高、教育理念新的老师,他不需刻意操作,就已经让语文课程自然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了。再如人文性强的语文教材,学生以它作为“学本”,它自然就对学生产生浓浓的熏陶感染作用,有时候不需教学,语文课程就已经自然渗透出人文性了。至于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所包含的人文因素,那属于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进一步强化。

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不是不可能。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语言训练和运用这个根本不放,时刻把学生当作“人”去关注,很多时候就不需要我们去刻意追求显性的人文目标,更不需要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