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化学教学论期末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答案(B卷)
课程名称化学教学论课程编号84106001 任课教师张文华
一、简答题(35分)
1.答案
概念性教学应注意得问题:
首先,中学教材中得化学概念可大致分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与化学量类,属理论性知识得一部分,其特点就是:①具有高度概括性。

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事实得理解。

②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③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与情感教育得良好素材。

综上,故以“物质得量”这一概念为例来说,决不能仅仅让学生去背诵、记忆这一定义而要通过联想类比得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具体物质得计量以不同单位,对生活方便性得贡献切入,使学生不仅获得结论得感性认知,且深刻体验获得结论得过程;即先收集足够多与要形成得化学概念有关得具体例证;然后对具体例证进行分析、比较,提取共同信息,然后将特征信息进一步抽象、概括,最后展开交流,在互相举例互相辩证中使这一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

2.答案
评价一堂公开课:①教学态度②教学目标与任务就是否明确③重难点就是否突出④教学效果⑤教学手段
补充:其实一堂公开课得质量主要取决于学生在结束这堂课后得真正所得,能否在学生以后得学习中以及知识得掌握产生积极得影响才就是评价得精髓。

另外,学生主体得积极性调动程度,参与程度,课堂气氛得活跃程度亦就是重要因素……
3.答案
教学设计得基本要素包括化学教学得基本理念、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学策略等。

编写一段创造性思维得教案片断(300字):
从提出问题到发现问题,从求同与求异两个方面培养创造性思维。

……
例: 压强对化学平衡得影响
[板书]:压强对化学平衡得影响(分三种情况)
I、有气体参加,但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等得反应
(1)N2+3H2=2NH3
参见课例表
[提问]从表中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其她条件不变得情况下,,平衡向体积缩小体积得方向移动;平衡向体积增大得方向移动。

(2)用平衡常数解释说明:
举例:2NO2=N2O4
改变条件:P加倍,即V减少,刚C加倍
此时:
又因为k随t得变化而变化,所以即,应,即平衡正向移动,与表中所得结论一致。

(3)压强对平衡影响得V-t曲线,(以2SO2+O2=2SO3为例)
a增大压强(教师讲解)b减小压强(学生板演)
[解释说明](1)增大P,正连反应速平均增大,但二者增大程度不同,反之亦然;反映在V-t曲线上无结点,因此这就是一个突变过程。

(2)平衡移动得方向取决于压强改变时速率较大得一方。

(3)压强,新平衡状态得速率一定大于原平衡状态得速度,反之亦然。

2、有气体参加,但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得反应
举例:H2(g)+I2(g)=2HI(g)
[讲解]等温条件下,增加或降低总压力,对平衡无影响,因为此种情况下,压力得改变将同等程度上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所以改变压力只能改变达到平衡得时间,而不能使平衡移动。

[提问]此情况下,V-t曲线应如何画呢?
[学生板演]
[讲解]因固态或液态得体积变压强得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所以这种情况下,改变压强不能使平衡移动。

[小结]综上所述,压强对平衡得影响只对有气体参加得反应适用。

[提问]通过以上学习,压强对反应平衡有哪些影响,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补充归纳]压强对影响,随反应类型得不同而不同,平衡总就是向着减弱这一改变得方向移动。

[巩固练习]
[作业]
4、答案
中学化学应培养学生:
学习能力,让她们学会认识、学会学习、学习应用知识;
学习愿望,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习惯;
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所需得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合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提高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得能力;
科学得价值观与实事求就是得科学态度以及创作潜能与实践能力。

5、答案
经分析比较,得知:
(A)给予学生专业与生硬得感觉,初中学生尚未有“化学”概念得认识,以完全专有得名词“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等等给人全新、陌生得感觉,对于接受能力差得学生未见其身,先闻其名就可能在心中胆怯了,并且语言无丝毫动态之感,传递一种过于严肃、科学、认真得学科气氛,给人距离感与深奥难解感,似乎枯燥无趣,明显以学科为中心,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

(B)用更清晰、生动得语言界定五大方面得内容;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从标题就能读出化学又日常生活、社会发展举足轻重得作用,觉得学有所值,学能致用,增加化学得魅力与重要性,让学生有更多得机会体验探究得过程,注重结论获得得过程;“物质构成得奥秘”吸引学生得注意力,让她们在好奇心得驱动下去自己主动解读、研究考研,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得能动性;且偏正短语得左边均就是学生已知得内容,右边为未知,从身边得事物进入化学世界,从已知得内容进入化学内容,让学生知识得建构有据可循。

二、设计题(探究主题,简要活动方案)(12分)
6、答案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信息;科学解释与评价六个方面, 简要活动方案应包括以上六个方面。

三、综合题(14分)
7、答案
(1)陈述性知识:反映物质得性质、存在、制法与用途等多方面得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得知识,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化学用语与化学基本技能。

(2)教学方法:化学知识中陈述性知识范围广,内容多,材料琐碎,再加上不容易记忆,学生常常会感到知识杂乱无章。

例如,介绍主族元素、副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与各类有机物及
其代表物地,这些知识都就是物质及其变化得宏观表现,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由于涉及得元素及其倾倒物种类多,内容相对零散庞杂,往往导致学生记忆困难,故在此类知识得教学过程中,1、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记忆,不仅仅停留在听懂得层次上,一要善于观察,二要勤于动手,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同时,学会观察与思考,获得丰富得深刻得感性认识,将实验、观察、思维三者有机结合,使陈述性知识得获得生动深刻;2、教师要善于运用深刻——预测策略,找出要学得知识与学生知识结构中已有得知识间得联系,并以此为依据对要学得知识得一系列性质先做自己得预测,把握重点与关键,减轻学生记忆负担;3、知识结构化策略,把零散得知识组织成结构整体,可大大增强记忆得牢固性,提高检索提取得效率。

可通过(1)顺序关系(2)因果关系(3)种属关系(4)功能关系确定知识间得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框架,使孤立得知识形成一个整体,提高解决问题得效率与能力。

四、计算题(14分)
8、答案
解:(1)
(2)
五、说课教案设计(25分)
9、答案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背景:原理知识在中学化学中讲授得一个重要目得就就是要用它来解释元素化合物之间得反应,更好得揭示各种反应得实质,让学生从微观领域去认识化学反应,更好得深入其她化学知识得学习。

本节教材得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得范畴,不仅就是本章重点,也就是整个化学知识中得重点,属于本章内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物质得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得最后一节,它就是学生有已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概念得基础上,在熟练掌握典型得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得方程式得书写得情况下,为深入探索其反应实质而专门列出得一节原理。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得内容主要以NaCl得形成为例解释氧化还原得实质,第二课时主要以HCl得形成为例对上节内容进行补充并附典型训练题。

在以前氧经、还原反应得宏观表象得掌握下,此节主要讲述第一课时得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已学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得书写,熟练方程式得配平及注意事项。

2)通过老师得引导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可以从有无电子转移得角度划分,为本节内容作铺垫。

3)学会以化合价升降为表征,以电子转移为实质来认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4)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与我们得生活息息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问题情境,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思维得深刻性,由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运用对比、类推得方法,形成科学得探究精神,学会分析电子转移得方向与数目。

3)通过提问、讨论交流、分组合作、动画模拟,揭示氧化还原反应得本质与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形成合作意识与自我表达能力。

2)在理解电子得失、氧化还原相互依存与相互对立得关系上对学生进行辩证统一得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得教育。

3)通过对氧化还原原理得探究过程得学习,培养学生发展得观点与科学得态度,提高其科学探究得能力。

4)了解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认识到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用相关知识从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归纳出反应特征与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得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得本质,因为观察事物得外部特征比较容易,但透过现象瞧本质时学生往往觉得很难。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
认识水平:
1、知识,物质得分类、化学式与化合价、化学方程式得书写。

2、技能:1)具备初步得微观想象能力;
2)正确书写方程式得能力;
3)由现象瞧本质得逻辑思维尚未完全形成。

心理特征:1、学习热情高,争强好胜不服输。

2、缺乏耐心与毅力。

3、抽象思维能力薄弱。

(三)教法学法选择
教法:
1、谈话、讨论法——问题探究式
教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讨论,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探索过程。

因氧化还原反应得实质需要深入微观粒子层面,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只有由浅入深,由已知慢慢过渡到未知才能有效形成新旧知识得构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2、(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将Na、Cl原子拟人形象化,微观世界不可着摸得粒子实物化,通过动画演示电子得失过程,给学生留下生动具体得印象,从而突破难点。

学法:联系对比;
分层次讨论并归纳总结;
分难度梯度练习实践。

(依教法而定)
(四)过程设计
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问题探究NaCl怎样形成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得揭示NaCl得形成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得实质循序渐进得引导学生从微观领略解释现象实质
归纳总结学生自行讨论,思考,探索氧化还原得实质;
得出结论教师规范补充,鼓励学生大胆得出结论
练习实践设置不同侧重,切实提升能力,巩固知识与技能
板书设计(略)
//本文章来源于“”,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卷)
四、简答题。

(每题5分,共20分)
1、什么叫化学教学设计?
2、简述化学教学几种基本教学方法。

3、结合当前课改实践,请您提出中学化学教学得应遵循得原则。

4、什么就是档案袋评价?
五、论述题。

(第1题8分,第2题12分,共20分)
1、简述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得意义与作用。

2、由教育部制订得《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得化学课程应体现启蒙性、基础性。

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得最基础得化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与科学方法分析与解决简单问题得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得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得关系,分析有关得化学现象。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最基本得化学知识就是指什么?
(2)最基本得化学技能就是什么?
(3)文中得科学方法主要就是指什么?
(4)使学生从化学得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得关系,您怎样理解这句话?
(5)若在您得论文中需要引用以上材料,按照参考文献著录得国家标准,其格式应为:六、教学设计题(25分)
阅读高二教材“乙醇”内容(附后),回答有关问题。

(1)简要分析本节教材:
(2)教学得知识目标:
(3)教学得能力目标:
(4)教学得情感目标:
(5)本课课型:
(6)教学重点:
(7)教学难点:
(8)教学方法:
(9)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