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 思考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汉代以前(公元前772 ~公元前206)
特点:炮制有了文字记载,初步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但制法比较简单,以净制为主。
代表作1.《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炮制内容的著作,1973年出土,书中包括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取商牢渍醯(xi)中”、“止出血者燔发”。
2.《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著作。“治半夏”“角发燔治”“呚咀”
生地—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
熟地—甘温—滋阴补血的功效。
天南星—辛温—燥湿化痰,祛风止痉
胆南星—苦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
二、炮制对药物升降浮沉的影响
三、炮制对药物归经的影响
归经—指药物有选择性地对某些脏腑或经络表现出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脏腑或经络的作用不明显或无作用。
生姜发汗解表,入肺经,和胃止呕,入胃经。
1.3魏晋南北朝
特点:制法增多,开始注意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开始形成独立学科。代表作:
晋·葛洪《肘后方》中毒剧药解毒方法的记载较多。提出生姜汁可解半夏毒、大豆汁解附子毒等。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我国第二部中药专著。第一次将炮制技术作了系统归纳;并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干枣、栀子、栝萎子之类是也”、“诸石皆细捣”。
通过加热和辅料炮制,可改变其归经或引药入经,
突出对其中某一脏腑或经络的作用,使其功效更专一。
干姜——温中回阳,主入心经;
炮姜——温中祛寒止痛,主入胃经;
姜炭——温经止血,主入脾经。
辅料有引经作用
醋制引药入肝,盐制引药入肾,蜜制引药入脾。
四、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中药炮制降低药物毒性的主要途径:
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
4.水处理软化药材的原则?
“少泡多润,药透水尽”
5.常用的水处理软化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使用药材及注意事项?
一、淋法(喷淋法)
定义:用水喷淋或浇淋药物的软化方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质地疏松的全草、叶、果皮,如荆芥、薄荷、荷叶等。
二、淘洗法(抢水洗)
定义:用清水洗涤或快速洗涤药物的方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质地松软,水分易于渗入及成分易溶于水的药材,如五加皮、南沙参、党参、防风。
四、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干姜—辛热而燥,具有温中回阳,温肺化饮之功效
四逆汤—干姜生品,取其能守能走,力猛而速,功专温脾阳而散里寒,助附子破阴回阳,已迅速挽救衰微的肾阳。
生化汤(产后受寒,恶露不行)—炮姜,微辛而苦温,既无辛散耗气、燥湿伤阴之弊,又善于温中止痛,且能入营血。
五、扩大方剂应用范围
生甘草: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
代表作:
《新修本草》本草学的第三次总结,炮制列为法定内容,创立了发芽,发酵等新制法。
1.5宋代
特点:炮制目的多样化,方法改进,炮制技术趋于完善,开始注意对炮制作用的理论解释。
代表作:
1.《证类本草》是本草学的第四次总结,进一步丰富了炮制记载,每种药物之后附有炮制方法,总结了宋以前的炮制资料。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特设章节来专门讨论炮制技术。收录了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并逐渐注意到药物炮制后性味功效的改变,如蒲黄“破血消肿即生使,补血止血即炒用”
思考题

1.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定义: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定义: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炮制理论——根据中医药理论,并结合现代科技。
如延胡索醋制增强止痛作用。
栀子—姜汁制,缓和苦寒之性,以免伤中;
大黄酒蒸成熟大黄—缓和苦寒败胃及泻下作用,适用于年老体药物性味增强——扶其不足,“从制”
寒者益寒:胆汁制黄连—增强了黄连的苦寒之性。
热者益热: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三)改变性味,扩大用途
1.2汉代
对中药炮制目的、原则初步确立,出现大量炮制方法和炮制品。
1.《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学专著。创立了生、熟概念及对有毒中药炮制方法和机理的解释。
2.张仲景《金匮玉函经》药物“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凡呚咀药,欲如豆大,粗则药力不尽”阐明药物粒度与药效的关系。
3.《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辩证论治原则,在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炮制学。60%的品次用脚注记载了炮制方法,为后世液体辅料炮制药物奠定了基础。
八、矫味矫臭,利于服用
2.传统的制药原则有哪些及其具体的方法?
相反为制——药性对立的辅料或药物,制约中药的偏性。
以寒制热-----胆汁制南星
以热制寒---吴茱萸制黄连;酒制大黄等。
以润制燥-盐制益智仁
相资为制——药性相似,增强药效。
如蜜制百合、百部
盐制知母、黄柏
酒制仙茅、阳起石
相畏(杀)为制——制约中药的毒副作用。
1979一版教材;1985二版;1996三版;07年-十二五规划教材.
4.中药炮制的法规有哪些?

1.中药炮制学的目的
一、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减毒)
二、转变药性,适应临床需要
(转变药物的性味、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势、影响药物的归经)
三、增强药物疗效
四、缓和药性
五、利于贮存和保存药效
六、便于调剂和制剂
七、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
淘洗法防止药材“伤水”和有效成分的溶解损失。
三、泡法(浸泡法)
定义:将药材用清水浸泡一定时间,使其吸入适量水分的方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质地坚硬,水分难于渗入的药材,如槟榔、萆薢、木香、乌药、泽泻、土茯苓等。
注意事项:
1、药材体积和季节的影响:春冬泡时宜长,夏秋宜短,大者时长,小者时短。
目的:“去芦者免吐”
七、去核
应用范围:果实类药物
目的:去核者免滑精
(1)确保药效,如山茱萸。
(2)保证调剂用量准确。如山楂
(3)果实剖开,有效成分易煎出。
八、去瓤
果实类药材为多。如枳壳等。已证明瓤为非药用部位,无有效成分且味苦涩。
九、去头尾、皮骨、足、翅
蛇类去头,如蕲蛇,乌梢蛇
昆虫类去头,足,翅,如斑蝥、红娘子
2.净制加工的目的
分离药用部位:如麻黄、扁豆
进行分档:如川乌、草乌
除去非药用部位:巴戟天、远志去心
除去泥砂杂质及虫蛀霉变品
3.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的方法有哪些,并举例加以说明
一、去根去茎
用茎或根茎的药物—除去非药用部位的残根,如荆芥、黄连。
用根的药物—除去非药用部位的残茎,如威灵仙、丹参。
二、去枝梗

1.饮片的含义
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
2.饮片切制的含义
饮片切制:将净药材,切成一定规格的饮片(片、丝、块、段等)炮制工艺。
3.饮片切制的目的
1.便于有效成分煎出“质坚而薄,质松而厚”
2.利于炮炙受热辅料
3.利于调配和制剂配方、汤剂、粉碎
4.便于鉴别苍术何首乌
5.利于贮存含水量下降
2、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马钱子
3、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
炮制时要注意“去毒与存效”并重。
五、炮制对中药补泻的影响
生泻熟补
生地黄: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熟地黄:甘、温,由清转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生首乌:通便解毒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
2.炮制对四气五味影响有哪几种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加以举例说明

1.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包括那几个方面?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四气:药物作用于机体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的概括。
包括寒、热、温、凉。
五味: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反应药物的实际性能。包括酸、甘、苦、辛、咸。
炮制对性味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制其有余,“反制”
以热制寒,以寒制热,来缓和药物的过偏之性。
炙甘草:甘温,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
张仲景用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治肺胃实热。甘草用炙品,不用其清热泻火,而用其防寒药伤中,温中护胃。
吴鞠通用白虎汤-------治太阴温病——甘草生用。
既可增强泻热作用,又能甘凉生津,兼和脾胃。

1.炮制辅料的概念
2.各种辅料在炮制中的作用

1.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包括哪些内容。(异型片、水分)
2.生理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的含义
3.中药炮制品贮藏中的变异现象有哪些?
4.冲烧、泛油的含义
5.炮制品变异的原因有哪些?
6.现代的贮藏保管方法有哪些?

1.净制的含义
净制含义: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的纯度标准的方法。
3.中药炮制降低毒性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4.中药通过炮制是怎样增强临床疗效的?并举例加以说明!
一、保证用量与配比准确。
如二妙散(黄柏、苍术)—清热燥湿,黄柏去栓皮。
二、提高方剂整体疗效。
如三子养亲汤(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适应证为气实而喘,痰胜懒食—降气平喘,化痰消食
三、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
如缩泉丸(益智仁、山药、乌药)—君药益智仁主入脾经,盐炙后引药入肾。全方偏重于肾。温肾缩尿,治疗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
(二)炮制理论的形成期(金元明时期)
特点:归纳炮制作用,逐步形成了炮制作用的理论概括。
代表作:
1.元·王好古《汤液本草》阐述了辅料制对药物药性和作用趋势的改变。
2.元·葛可久《十药神书》首次概括“炭药止血”理论。如“十灰散”
3.明·陈嘉谟《本草蒙筌》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本草学的第五次总结,列“修治”专项。
南北朝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系历史上的第一部炮制专著。
记载了各种炮制方法:净制、切制、干燥、水火共制、辅料炮制。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学道理:
大黄蒸来缓和泻下作用。
含生物碱类药材采用醋制;
含挥发油类药材“勿令犯火”
1.4隋唐
特点:炮制内容由“随方脚注”发展成了较系统的“炮制通则”,并列入法定范围,学术体系进一步完备。
生姜制半夏——毒性降低。
甘草制川乌
相恶为制——减缓药物的峻烈之性。
麸炒枳实——缓和破气作用。
米泔水制苍术——缓和燥性。
煨木香——降低辛散之性。
具体制药方法:
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制其性——改变药物的性能(四气、升降浮沉)。
制其味——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不良气味。
制其质——改变中药的性质或质地。
果实、花、叶类药物除去非药用部位(老茎枝、柄蒂)如侧柏叶、辛夷、钩藤
三、去皮壳
皮类—去栓皮,多用刮净法。如肉桂、杜仲、黄柏等。
根及根茎类—去根皮,多在产地加工如知母,桔梗。
果实种子类—去果壳,种皮,多炮制去除。如白果,桃仁,杏仁等。
皮仁分离,如花椒
四、去毛
根茎类药材-砂烫法,如骨碎补、香附、知母
叶类药材:枇杷叶
蛤蚧去头,爪,鳞片。
目的:
(1)除去有毒部分。如乌梢蛇等。
(2)去除非药用部分。如蛤蚧等。
十、去残肉
动物类药物,如龟甲、鳖甲等。
传统:刀刮、挑选、浸漂
现代:胰脏净制、酵母菌净制
十一、去杂质及霉变品
一般指去土块、砂石、杂草及霉变品
(1)去杂质:多采用洗净、漂净、筛选、风选和挑选等
(2)去霉败品采用洗净、挑选等方法
工艺——原理清楚,可改进工艺。
如川、草乌等。
规格/标准——地区差异或质量标准不客观。
历史沿革——炮制方法的演变
方向——现代化、机械化、程控化。
2.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3.中药炮制发展的四个时期?各个时期的著作及其特点
(一).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期
(春秋战国~宋代,公元前772~公元1279年)
5.明·缪希雍《炮炙大法》第二部炮制专著。叙述了部分药的炮制作用;将炮制方法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
(三)炮制技术和品种的应用扩大期(清代)
特点:沿用技术,补充理论;依据理论,扩大品种;多种辅料复制的品种增多;开始形成学术争鸣。
代表作:
1.清·张仲岩《修事指南》是第三部炮制专著。提出了“因药殊治,因病殊治”的炮制原则。
2.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是本草学的第六次总结,丰富了炭药的应用;明确提出“炒炭存性”的要求。
(四)现代研究时期
特点:系统地继承整理;不断地发扬提高。
成果:
继承整理:历代炮制文献以及炮制经验整理和总结。
《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教学:各地相继建立中医院校,中药专业将中药炮制列为专业课,为炮制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果实类药材:金樱子
其他类药材:鹿茸
五、去心
根类药材—去除根的木质部分和枯朽部分,如远志,巴戟天
种子类药材—去除种子的胚,如莲子
花类药材—去除花蕊
果实类药材—去除果实的种子
六、去芦头
芦头是指药物的根头、根茎、残茎、茎基、叶基等部位
应用范围:多数根类药材,如人参、党参、玄参、桔梗、地榆、防风、续断、牛膝、草乌等,多在产地或净选时用剪切法去芦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