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共108页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02
03
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理念
04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
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
四大类
件。
对应条文:《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
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破坏性地震,山体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森林灾害和重大生 物灾害。
(二)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为了预防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 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 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 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 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 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1 2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 该法律共七章、七十条。
2007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效实施,这是 中国公共危机立法从单项治理过渡到综合治理的历史 性标志,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应急行为的合法性、正 当性和合理性问题。
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体制
意识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很开心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我们今天将以问题式的方式来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情况。
一、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共7章,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和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的重要法律,能够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二,背景那么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呢?为了提高社会各方面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迫切需要在认真总结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宪法制定一部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法律。
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三、突发事件如何分类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把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四、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是如何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五、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是什么?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PPT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应对的自然灾害、事 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 件。
对应条文:《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
四大类
突发 事件
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冰雹、雷电等气象灾害;破坏性地震,山体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森林灾害和重大生 物灾害。
2007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效实施,这是 中国公共危机立法从单项治理过渡到综合治理的历史 性标志,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应急行为的合法性、正 当性和合理性问题。
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1体制
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 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尚未形成
2意识
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 危机意识不够高,同时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 处置措施也不够充分、有力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二)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为了预防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 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 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 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 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 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基本法”
预防
恢复 重建
预备
建立了一个完备、系 统的应急框架体系, 是与应急管理的全过 程相适应的
处置
监测
预警
从内容上看,它覆盖 了“预防、预备、监测、 预警、处置、恢复重建” 的全过程,实现了“从 预防开始到重建结束” 的整体覆盖,提供了一 个系统、完备的权利、 义务框架。
3制度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 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完善,导致 一些能够预防的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 全应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应对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通过规范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行 为,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分 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当在各自的职责 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部门、本系统突发事件 应对工作。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
根据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 本系统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的咨询机构及其职责
专家委员会
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专业咨询和建议,包括但 不限于风险评估、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
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法律责任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若违反本法规定,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行政处罚、刑 事责任等。
行政机关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行政机关和责任人未依法履行应急管理职责,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的,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应 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突发事件应对法》还规定了社会监督和救济制度,为受害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救 济和保障。
智库机构
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平台,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全 面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03
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制保障
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制度
突发事件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通常包括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 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等内容。
适用范围与对象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突发事件往往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应对法可以规范政府和社会 各方面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03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对法可以规范政府
和社会各方面的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应对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意义上的 应对法是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开始制定的。
监测与预警
监测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预警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避免事态扩大。
应急处置与救援
处置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应急处置。
救援
根据需要,及时调拨救援物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救援,全力控制事态发展。
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应急管理 中的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提高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和演 练,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实战能力
。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应
急救援体系。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明确应对突发事件 的具体措施和流程。
恐怖袭击事件
在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政府迅速启动了反恐应急机制,调动了公安、武警等力量进行 处置,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群体性事件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疏导和处置,保障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
06
总结与展望
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总结评价
完善了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体系
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明确的 指导和规范,完善了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体系。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亚洲防灾减灾合作计划
该计划旨在加强亚洲各国在防灾减灾领 域的合作,通过技术交流、人员培训和 项目合作等方式,提高各国应对突发事 件的能力。
VS
欧盟民防机制
该机制是欧盟成员国之间开展民防合作的 平台,通过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和协调配 合,提高欧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监督与问责机制
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其依 法履行职责。
问责机制
对于在突发事件中失职渎职、滥用职权等行为,应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进行问 责处理。同时,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明确问责程序和方式,确保问责的公正性和透明
度。
06
突发事件应对的国际合作
应急预案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责任 人。
预案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 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 确性。
预案更新与完善
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反馈 ,及时更新和完善应急预 案,确保预案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
应急队伍与物资储备
建立应急队伍
组建专业的应急队伍,包括救援、医 疗、通讯、交通等各方面专业人员, 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
信息发布
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突发事件 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减少恐 慌情绪。
应急决策与协调
应急决策
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和影响范围,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决策方 案。
协调联动
加强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应对 突发事件。
现场处置与救援
现场处置
迅速组织专业力量对突发事件现 场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发展。
《突发事件应对法》
加大对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支持力度 ,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 持等,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灾后恢复重 建。
心理干预与危机干预措施部署
心理干预
针对受灾群众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心理咨询、 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受灾群众走出 心理阴影。
危机干预
针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制定应急 预案,开展危机干预工作,包括危机 预警、危机处置、危机善后等,确保 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02
突发事件应对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构成
01
宪法及相关宪法性法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
02
突发事件应对专门法律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专门针对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规定了突发事件
应对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措施。
03
相关法律法规
与突发事件应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安全生产法》、《防震减灾法》
04
应急处置与救援行动组织与实 施
应急处置流程设计
预警与信息报告
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及时获 取突发事件信息,确保信息准
确、快速传递。
应急响应启动
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影响范围 和危害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 响应程序。
处置措施制定
针对突发事件特点,制定科学 、合理的处置措施,明确任务 分工和行动方案。
资源调配与现场指挥
立法目的
我国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提高应对突发 事件的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适用范围与原则
适用范围
突发事件应对法适用于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 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活动。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应急保障和恢复工作
应急保障和恢复工作是突发事件 应对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物资保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 系,确保应急物资的充足供应。 在事件发生时,及时调配物资,
满足应急处置和救援需求。
资金保障:设立应急专项资金, 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顺利开 展。资金用于应急处置、救援、
恢复等方面的支出。
3
事后恢复与重建
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灾 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应急管理中的角色与责任
社会组织参与
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发挥自身优势,为政府提供支持和 补充,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公众自救互救
公众应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掌握基本应急技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能够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现场救援与医疗救治 :组织专业救援力量 ,迅速展开现场救援 行动,搜救被困、受 伤人员。现场设立医 疗救治点,对伤员进 行初步救治和转运。
交通管制与运输保障 :对受影响区域实施 交通管制,确保应急 车辆通行畅通。同时 ,调动运输资源,保 障应急物资和人员的 运输需求。
基础设施抢修与恢复 :组织专业力量对受 损的基础设施进行抢 修,尽快恢复供水、 供电、通信等基本服 务功能。
等。
监督和检查机制
政府监督
上级政府应当对下级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确保资源得 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社会监督
公众、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对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 督,促进信息的公开透明。
专业监督
建立专门的监察机构或委派专业人员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 估,确保应对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法律责任追究和救济途径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pptcontents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则•突发事件应对组织体系•突发事件应对预防与应急准备•突发事件应对响应与处置•突发事件应对善后与恢复•突发事件应对法律责任•突发事件应对国际合作目录01突发事件应对法总则提供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法律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使应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突发事件往往会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威胁,该法通过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旨在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目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地震、洪涝、台风、暴雪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包括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等;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包括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开展救援和恢复工作。
以人为本注重预防,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应急准备和宣传教育,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预防为主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分级负责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引导和支持,促进社会协同合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社会参与02突发事件应对组织体系国务院设立国家应急管理机构,统筹全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或者确定本级应急管理机构,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国家应急管理机构依法对全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
VS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指挥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或者确定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业务机构,承担具体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或者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各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或者确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业务机构,承担具体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法》
紧急状态下的行政措施
紧急状态宣布
当突发事件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政府可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行政权力集中行使
在紧急状态下,政府可以集中行使行政权力,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以保障公共 安全和秩序。
04
事后恢复和重建
恢复重建计划
制定全面计划
在突发事件处置完成后,政府部门应制定全面的恢复重建计划, 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恢复。
能力。
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相关部 门和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
演练评估与总结
对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演练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 验教训,不断完善应急准备各项工 作。
03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援
信息报告
规定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突发事件信 息。
统一信息报告标准
各级政府应当按照统一的信息报告标准,及时、准确、全面地报 告突发事件信息。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通过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 化、制度化水平,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广泛
本法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组织、协调、指 挥和指导。
特别规定除外
对于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事件,国家可以制定特别规定,采取特殊措施进 行应对。
社会参与原则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鼓励 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对 工作。
02
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
风险评估
1 2
识别潜在突发事件
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 统的识别和评估。
分析突发事件风险
对潜在突发事件的风险概率、影响范围、危害 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PPT课件
该法律共七章、七十条。
涉及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
2
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的法律
规范。
8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非常态法”
非常态法
国家和社会也会遭遇不测风云,主要 表现为社会基本安全利益遭受威胁或 者危害,原来的法律安排就得改动, 按照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 就不行了。因此国家有必要在突发事 件的应对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种立 法可以称为“雨天法案”。突发事件 应对法规制的对象,也就是正常的社 会生产、生活遭受突发事件影响时, 着眼于非常状态下国家与公民活动规 则的基本原则与框架。
7
(二)什么是《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为了预防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 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 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 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 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 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
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
9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一部“基本法”
预防
恢复 重建
预备
建立了一个完备、系 统的应急框架体系, 是与应急管理的全过 程相适应的
处置
监测
预警
从内容上看,它覆盖 了“预防、预备、监测、 预警、处置、恢复重建” 的全过程,实现了“从 预防开始到重建结束” 的整体覆盖,提供了一 个系统、完备的权利、 义务框架。
16
2. 限制和保护相统一:最大限度保护公民 权利和自由
以人为本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目的,就是 使宪法民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 由,在非正常情况下得以保持和维系, 使宪法基本价值不陷入危机。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适用客体
本法适用于突发事件预防 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 、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 恢复与重建等全过程。
适用例外
国家安全、军队等特殊领 域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不 适用本法。
02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内 容
预防与应急准备
预防措施
制定预防突发事件的策略,包括 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制定应急 预案等,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
的法律责任。
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突发事件 应对法》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问责制度
实行问责制度,对在应对突发事件 中失职、渎职的公职人员进行问责 处理。
04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某市地震应对案例
总结词
科学有序、高效协同
详细描述
某市在应对地震时,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各部门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科学有序地开 展抢险救援工作。救援队伍高效协同,充分利用资源,确保了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灾后重建的有序 进行。
社会参与与支持
社会力量动员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 应对工作,提高社会整体应对能力。
志愿服务体系
信息公开与透明
及时公开突发事件相关信息,保障公 众的知情权,提高社会信任度和支持 度。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规范志愿者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参与和支持。
法律责任与监督
法律责任追究
对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违反法律法 规的行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
03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与 监督
政府职责与协调机制
政府主导
各级政府在《突发事件应 对法》实施中承担主导职 责,负责组织协调各方资 源应对突发事件。
跨部门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解析
(一)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 发事件较多的国家:
一是自然灾害处于多发频发期; 二是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三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 四是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主页 上页 下页
(二)我国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 一急是处应置对与突救发援事等件制的度责、任机不制够不明够确完,善统,一导、致协一调些、
特别重大——死亡30人以上; 重大——死亡10-30人; 较大——死亡3-10人; 一般——死亡1-3人。
主页 上页 下页
六、主要制度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1、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 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2、县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事件应对工 作负责。 3、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应急指挥机构,统一 领导、协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4、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和民兵组织依照相关 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参加突 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2008年5月12日 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
地震。六万余同胞遇难, 三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 人流离失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一、立法背景 二、立法宗旨和适用范围 三、重大意义 四、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思路 五、突发事件的内涵、分类、分级和分级标准 六、主要制度
一、立法背景
1998年夏天 1998年,我国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洪水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 设立国家应急指挥部,负责组 织和协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与 合作,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
,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主体责任和协同配合
各级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组织协调、信息 报告和先期处置等机制。
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特别是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各部 门要明确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协同作战。
预案体系和演练
预案体系
《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 部门预案等。预案应当包括应对组织、通讯联络、应急资源和救援力量等方面的 内容。
应急演练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 水平。演练应当注重模拟事件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 可操作性。
权和监督权。
应急物资保障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 当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制度 ,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 ,确保应急物资的有效供应。
奖惩机制和社会信用体系
奖惩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的奖惩机制,对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 予表彰和奖励,对不履行职责或者处置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依 法追究责任。
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明确其职责和作 用,加强与其他主体的协同配合。
社会力量参与
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机制和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 对工作。
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突发事件应对的 效率和效果。
加强社会力量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 良好格局。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组建心理援助队伍,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减轻其心 理压力和创伤。
06
后期恢复重建及总结评估工作 安排
受影响区域恢复重建规划编制
评估损失与需求
全面评估突发事件对受 影响区域造成的损失, 明确恢复重建的需求和
优先级。
制定重建策略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 对性的重建策略,包括 重建目标、时间表和资
基本原则与方针
以人为本,减轻危害
预防为主,防控结合
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 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 人员伤亡和危害。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 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 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 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01
02
03
应急预案体系
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 和现场处置方案,明确应 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流 程和措施。
预案制定与更新
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风险 评估结果,定期制定和更 新应急预案,确保其针对 性和实效性。
应急演练实施
定期组织各类应急演练, 包括桌面推演、实战演练 等,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应急物资储备与调配机制
立法目的
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 ,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 、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适用范围与对象
适用范围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 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 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适用对象
国家、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 组织和公民等。
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
强化科技支撑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提高救援工作的科技含量 和效率。
社会参与原则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01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形成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的格局。
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
02
加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
事件的相关信息,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
Hale Waihona Puke 引导公众理性应对立法目的和意义
目的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 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突发事件应对 法》。
意义
通过立法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提高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和社会稳定。
该法对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应对职责、措施和程序等进 行了明确规定,有助于提高政府和社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 的快速反应和协同处置能力。
公众意识增强
该法的宣传和普及,使公众更加了解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提高了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分析
法律执行力度不足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执行力度不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 情况,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03
引导公众理性对待突发事件,不信谣传谣,不盲目恐慌,积极
参与自救和互救。
04
应急预案与演练
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
预案制定原则
制定应急预案应遵循科学 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 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编制。
预案内容
包括应急组织、通讯联络 、现场处置、医疗救护、 安全防护等方面,明确应 急流程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