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_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_思想的价值
康德图式的概念
康德图式的概念康德图式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理解康德的哲学体系和他对认识论的贡献的关键。
康德图式通过分析认识的结构和条件,揭示了认识的普遍性和制约性,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认识活动的框架。
康德认为,认识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通过经验获取知识的活动。
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将感性知觉通过理性加工,形成概念和判断,最终达到对事物的认识。
康德提出了先天认识要素的概念,即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它们是我们对感性知觉进行整合和组织的基础。
空间是对外部事物位置和关系的感知,时间是对事物变化和持续的感知。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是我们主观感性的形式,它们不依赖于经验而存在。
这意味着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认识都是在空间和时间的框架下进行的。
康德将空间和时间称为“直观图式”,它们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和认识的先验结构。
除了空间和时间的直观图式,康德还提出了概念和判断的概念,它们是我们思维的形式,用来对感性知觉进行思考和归纳。
概念是将感性知觉进行分类和概括的基本单位,是我们对经验进行理性思维的基础。
判断是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对经验进行评价和断言的能力。
康德将概念和判断称为“谓识融合图式”,它们是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先验结构。
通过概念和判断的运用,我们可以对感性知觉进行概括和归纳,从而形成更加抽象和普遍的认识。
康德认为,概念和判断的运用是我们理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它们使我们能够超越感性的限制,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康德图式的提出对认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认识的普遍性和制约性,指出了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康德认为,我们的认识活动不仅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和影响,还受到主体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
图式的存在使我们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康德图式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根据先验的认识要素,以空间和时间为基础,通过概念和判断的运用,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
理解康德(摘自豆瓣@自由以太的日记)(康德的)感性,知性,理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感性是直观的能力,知性提供范畴(比如质量体积,颜色)等等,而理性是原则的能力。
感性和知性针对的是表象,也就是这两者协作,形成知识。
感性提供内容,知性提供范畴。
而理性针对的不是知识,他为知识提供整体性和归宿。
它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这三者都不是知识的对象。
他们是关于存在的(也就是本体),他们不属于直观的范畴,所以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提供思维和述说,哲学就是这样的东西。
知性为自然立法,讲的就是康德的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过去的哲学追求的是人类的认识尽可能地符合对象,才能形成知识。
而康德把他反了过来,认识对象只有符合人类的认识范畴才能形成知识,这里的认识范畴就是知性。
比如关于一把椅子的知识,他的材质,体积,重量,这些都是认识的范畴,没有这些范畴我们就无法得到关于这把椅子的知识。
康德把对象划分为现象和本体。
我们只能认识现象。
所以知性为自然立法,等于是限制了人类的知识。
而理性为自身立法,理性我在上面说的,他针对三个理念:自我,世界与上帝。
不针对知识。
(也就是不针对表象)。
他针对本体。
理性为自身立法,讲的就是他三个公设之一: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中的意志自由。
人类在自然界,受自然法则的约束,认识时受自身范畴(知性)的约束,因此他是有限和不自由的。
但人在精神领域(自我),他拥有选择的能力,而理性促使我们按照道德法则去行动,这里的道德指的就是为普遍立法,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这就是理性为自身立法。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完成了某种超越性,实现了自由。
康德的一句名言,也有助于理解:我们有必要为知识划定界限,以便给宗教和信仰留出空间。
-----------康德的哲学体系:“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
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温纯如/文提 要:本文从人的最高本质“人本身”出发,来探讨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
从价值理论看,康德哲学是以人的价值理念为核心来研究人的认知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理论系统。
关键词:康德哲学;价值;认知;道德;审美一关于康德哲学的价值来源问题。
从康德三大批判来看,康德先验哲学是关于真、善、美的系统的统一体。
康德力图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体现人的全部认识能力,这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能力。
康德把这种认识能力归结为人的心灵所具有,这就是认知能力、评价能力和意志能力。
那么这种人的心灵能力怎样同他的哲学体系相对应呢?在《判断力批判》导言中,他把全部心灵能力分为: 1.知识的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及欲望的能力;2.认知能力为知性、判断力及理性;3.先验的原理为:规律性、合目的性及最后目的;4.应用为自然、艺术及自由。
实际上,人的心灵三种能力在康德那里是通过哲学体系的三种学说体现的,一是理论哲学,二是实践哲学,三是美学。
作为探寻人类认知先天规律性的理论哲学,它的应用对象就是自然界;作为达其最后目的的实践哲学,它应用于自由领域;作为探寻合目的性的美学,它应用于人类艺术之中。
这样,康德由人的心灵先验能力出发,剖析出知、情、意,归结出真、善、美的先验哲学体系。
康德不是把他哲学价值的来源归结为经验和神,而是来源于“人”,来源于人的“心灵”。
但这种人的“心灵”,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经验的,而是理性的。
理性心灵不是别的,就是人的理性本体,而它就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本身”或“人是人”。
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实质问题,马克思在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德国理论所证明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德国理论是从坚决彻底废除宗教出发的,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彻底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废除一切旧关系是关于人的解放问题,而人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
康德_智性直观_概念的基本含义
(《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康德“智性直观”概念的基本含义倪梁康一在百余年来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德国哲学对东方思想的影响不仅可以说是“广泛”,而且也堪称“深入”。
这两方面的例证俯拾即是,从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到尼采、弗洛伊德、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等,他们的思想始终在东方文化的各个层面起着或者显赫或者潜隐的作用。
当然,这些纷繁复杂的作用和影响大都是通过各种概念、观点、口号与问题而具体地得到体现。
德国哲学中的“智性直观”(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 )①概念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它在理论深层所发挥的作用展示着一个文化交流的奇特景观。
历史地看,“智性直观”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曾一度成为一个富于魔力的口令。
人们通常认为,在康德那里,“智性直观”在纯粹理性的作用圈内是作为一个“语词矛盾”而被提出来的,但是现在已经可以确定,在实践理性的领域中,康德已经试着用它来解决“哲学的最高点”(《纯粹理性批判》,B135②)问题;在此之后,费希特试图依据“智性直观”来证明他的哲学出发点:“自我”;而在谢林的哲学中,“智性直观”更是被称之为“一切先验思维的官能”(谢林,第3页)。
“智性直观”与“先验哲学”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然而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进一步展开,或者也可以说,随着先验哲学在谢林之后的式微,“智性直观”的功能很快便受到了遏制。
它首先受到黑格尔的质疑和拒绝:“智性直观”被看作是一种过于轻巧的方式:“把知识设定在任何偶然碰巧想到的东西上面”(1981年a ,第347页),是“知识空虚的一种表现”,是“黑夜”,“在黑夜中所有的牛都是黑的”(1981年b ,第10页)。
而在黑格尔的同时代人和对手叔本华那里,它更被看作是“瞎吹牛和江湖法术”的代名①②中译文参照蓝公武先生译本(北京,1982年)和韦卓民先生译本(武汉,1991年),下同。
这个概念在中文翻译中从未得到过一致的译名:在康德那里被译作“智性直观”或“知性直观”,在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那里被译作“理智直观”,在西田几多郎那里被译作“知的直观”,在牟宗三那里则被称作“智的直觉”。
浅析康德的“知性范畴”
来 自对象 : 被动接受 : 杂乱无章 : 特殊 内容; 主观的: 经验的; 感性纯形式 是 时空; … …
来 自主体 : 主动创造; 综合统一; 普遍形式: 客观的; 先验的: 知性纯 形式 是 范畴 ; ……
科 学 知 识均 由判 断 组 成 , 性 阶 段 的 活 动 就 是 下 判 断 。“ 们 把 知 性 知 我
表:
感性
知性
判断的量 全称的 特称的 单称的 量的范畴 单一性
多 数 性 全 体 性
判断的质 肯定的 否 定的 不定 的 质的范畴 实在性
否定性 限制性
判 断的关系 定言 的 假言的 选言的 关系范畴 实体性
因 果 性 共 存 性
判 断的样式 或然 的 实然 的 必然的 样式范畴 可能性
一
、
形 式 作 为 功 能 提 高 到 认 识 论 的高 度 , 调 提 出 了范 畴 问题 。 主 要 是 强 他 从 认 识 能 力 和 认 识 形 式 上 去 理 解 知 性 。 所 理 解 的 知 性 , 是 用 逻 辑 他 就 范 畴 去 综 合 感 觉 材 料 的 能 力 或 形 式 。而 他 所 指 的 范 畴 则 是 关 于 思 维 的 认 识 论 范 畴 。 把 知 性 理 解 为 没 有 任 何 内容 的 纯 形 式 , 在 这 里 知 他 而 性纯形式就是先验范畴。 第一, 范畴 不 是 来 自于经 验 , 从 “ 遍 认识 中 找 出一 些 不 依 据个 而 普 别经 验 , 却 存 于 一 切 经 验 认 识 中 的 概 念 , 这 些 概 念 就 构成 经 验 认 而 而 识的单 纯的连 结形式 ……” 这就是说, 德的范畴是人类先天 的思 康 维认 识 形式 。 第 二 , 畴来 源 于知 性 。 德将 人 的 知 识 分 为 感性 与知 性 两 大 部 范 康 分 , 将 感 性 与 知 性 看 作 相 互 独 立 的 两 种 能 力 , 们 相 互 对 峙 , 下 并 它 如
康德的图式概念
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纪念康德逝世二百周年(江怡)(《学灯》第6期)江怡一“图式”(schema)概念在康德哲学中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先验原理论”中,康德通过对知性概念的分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但感性经验给予我们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我们从这些具体形态中得到了概念、范畴以及对逻辑的应用,但我们是如何完成这个过程的?感性经验本身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超越具体事物的内容,或者说,感性经验本身只是特殊的、个别的、具体的,不具有任何普遍性。
但我们却往往可以从这些具体的经验中得到普遍的知性概念和范畴。
例如,一个小孩可以从“两个苹果”、“两个人”这些词中得到“两个”这个量词,当然也可以从“张三”、“李四”等具体的人中得到“人”这个概念。
根据传统经验论的观点,我们能够从感性经验中得到这些范畴和普遍概念的能力是我们观察和实践的结果,就是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从具体事物和事件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我们的理论思维。
因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神秘而言,只有我们具体的感性经验在帮助我们得到这种理性的能力。
但是,这似乎无法解释没有任何经验的小孩是如何完成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的。
与经验论观点相反,传统的唯理论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得到这种理性能力,完全是由于人类本身先天具有理性的认识结构,就是说,人类大脑结构中本身就具备了把感性经验概括为理性活动的能力。
而且,正由于人类先天具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人类才能够以概念和范畴的方式认识和把握世界。
然而,唯理论的这种观点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后天的实践活动对人类认识活动的影响,无法说明同一个体在后天发展中出现的变化。
康德突破了传统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思路,他不是简单地把感性经验和理性能力对立起来,而是另辟奚经,在感性经验与理性能力之间确立了知性过程,并把人类的知性能力解释为“一切纯粹概念发展的线索”,是得到一切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最高原理。
“图式”与“图示”——关于中国画视觉心理机制的探讨
“图式”作为一个西方视觉艺术史概念究竟是否适合该文化系统之外的中国画领域?在中国画临习、写生与创作的过程中与之相应又有差异的特定视觉心理机制又是什么?笔者试图通过梳理“图式”概念的学术史来廓清“图式”与“图示”的差别与联系,从一个侧面管窥中国画特有的心理机制。
一、源于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图式(schema)一词源于西方认知心理学领域,最早由康德提出认知图式假说,后经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验证与发展,从而“在心理层次上为康德的图式论找到了根据,澄清了图式发生、发展的实际过程和机制,使康德那种因哲学体系的需要而假设的图式学说成为令人信服的有价值的理论”。
①康德的图式假说认为,物自身提供认知材料,而主体自我提供认知形式。
认知形式靠主体自我大脑中先天的框架和组织结构先验地赋予对象,从而主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这种主观的构造或预成的框架对物自身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加工。
而这种先天的“预成框架”或大脑中先验的“主观构造”就是“先验的图式”。
康德认为:“感性概念的图形是纯粹先天的想象力的产物,并且仿佛是他的一个草图,各种形象是凭借并按照这个示意图才成为可能的,但这些形象不能不永远只借助于他们所标明的图型才和概念联接起来。
”②我们正是通过这种先天的框架——“先验的图式”对物体进行安排、整理,从而认识这个世界。
而以图式的概念解释艺术的理论大致有这样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认为,图式先于艺术家而存在,它具有某种不可知的神秘性,但它支配着艺术家的创造。
如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就是这种典型的“图式先在论”者,他在《中世纪的反叛》一书中讨论“构图(design)”的概念时,认为“构图”是上帝创造万物之前就存在的,而且支配着艺术家的创造。
“绘画和雕塑是一对孪生姐妹,他们拥有同一个父亲——构图。
”③而第二种倾向拂去了瓦萨里赋予的先于艺术家而存在的图式的这种神秘性,转而以历史的积淀为先在的图式进行解释,认为艺术家将观察和绘制这个世界的规律总结出来,整理成一套图式以供后人学习,如欧洲传统制像作坊里的学徒所要学习的正是他的师傅留下的整套图式,而不是一开始就对着自然描摹。
康德数学的构造理论
康德数学的构造理论胡好【摘要】康德数学的构造理论使得数学通过纯直观直接地构造概念和判断.纯直观作为第三者,之所以能进行构造,是知性、想像力和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知性提供的直观的公理指出直观都是定量,想像力通过图型将定量形象化,并构造出结果.纯直观在此过程中产生出数学概念.具体而言,算术和几何学的构造分四步进行,首先产生出概念,其次将概念形象化,再次提取同质单位,最后得出结果.这项研究可以为创造性发挥提供基础,并为更好地理解批判哲学体系提供指引.【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6页(P13-18)【关键词】康德;数学;构造;时空;纯直观;图型【作者】胡好【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治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31康德的数学观尽管在数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上富有启发性,但自20世纪以来遭到众多专家学者的批评。
弗雷格嘲笑康德纯直观在算术中的作用,罗素谴责康德的几何学理论,弗里德曼说康德的几何观有些愚蠢,数学家克莱因认为康德的几何观是鲁莽的[1](P1)[2](P80)。
一时间康德的数学观广为诟病,在这种情况下,若有人再对其进行研究,显得不合时宜。
然而,笔者认为研究康德的数学观有以下两重意义:其一,这种数学观未必过时,如有人认为几何学通过集合论即可建立,无需借助于空间直观,但这种观点还存在争议,因为集合论本身的一致性以及连续性都存在问题。
既然集合论和空间直观作为基础都不具有压倒性优势,那么康德所说的空间直观至少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
几何学虽不必须但可以从空间直观中被构造出来[2](P84)。
其二,研究康德的数学观有助于把握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纯粹理性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它分为四个子问题,纯粹数学如何可能作为第一个子问题,其作用不单是为数学奠基,更重要的是,它为后面的论述提供了一个范本,通过它有助于回答后面三个子问题。
西方哲学史笔记之康德
西方哲学史笔记之康德幽簧发表于2007-1-4 18:47:00(二)康德的理论哲学的中心问题康德认为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一切问题都与之有关的中心问题或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1、什么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与他对知识的看法和判断的划分的思想有关。
(1)他认为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只有那种既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又能增加新的内容的判断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2、他通过对判断进行划分,然后推出了他的“先天综合判断”。
首先他同意休谟对判断作“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的区分,并且同意休谟认为分析判断是先天判断和必然判断的分析(休谟那里用“命题”表示判断)。
但是他不同意休谟认为综合判断仅仅是后天判断和偶然判断的看法,认为休谟这样对判断的区分知识在逻辑形式上对判断的区分,没有涉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
他认为如果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的因素考虑进来,还有第三种判断即“先天综合判断”。
因此“先天综合判断”是指那些在内容和性质上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具有必然真理的综合判断。
2、康德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问题的论证思路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当然就要去证明它,说出它成立的理由。
他先是举出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命题来说明,然后在进入到形而上学中去论证。
他的论证始终是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来展开进行的,所以说这个问题是他哲学的中心问题,当然也是困扰康德的难题。
这个问题可分开成两个问题:(1)哪些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2)先天综合判断为什么能够给与经验(即知识)以普遍必然性?首先,关于对“那些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问题的解决,康德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经验论派和唯理论派的看法,认为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因为他认为“先天”首先是一个逻辑概念,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因此先天命题就不一定是在时间上先于经验而获得的东西,而是指那些为经验提供必要的前提的知识要素,即“普遍必然性”的要素。
康德哲学四纯粹理性的概念
康德哲学四纯粹理性的概念理性是比知性更高一级的认识能力,低级的认识能力有感性,高级的认识能力有知性,最高级的就是理性。
理性的作用在于推理,知性的作用在于概念和判断。
知性的概念就是范畴,判断就是根据那些范畴所建立起来的法则,即人为自然界立法!而理性在概念的判断推理里边占据着推理这一个层次!这种推理的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每天都要运用,它的原理就是从有条件的东西去追溯无条件的东西。
推理最典型的形式就是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三个判断于是就组成了一个推理,这三个判断里边,大前提是设定的,若是承认了大前提,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现有的事情的小前提推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大前提是一个条件,推理假定的这一个大前提,然后从条件推出一个结果。
推理的运用不是一次性的,一次性的运用不是一种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理性知识,因为你假定了大前提,大前提也要是通过理性所推出来的,这才是对于理性能力的一种彻底的运用。
理性能力的彻底运用就在于从那些有条件的东西去追溯它的条件,这是个不断追溯的过程,一个三段式需要有一个大前提为条件,而这个大前提又需要一个三段式从别的条件将它推出来,所以推理的能力实际上就是一个链条,不断从有条件者,去追溯那个无条件的条件,去追溯它的前提。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任何前提都是有条件的,我们永远也追溯不到那个无条件的条件,但是推理的能力就体现在无限地追溯。
知性的能力就在于形成一个判断,形成一个判断就形成了一种知识,但是知性所形成的判断是一次性的,知性所形成的知识就是确定的知识,但是理性不满足于一次性,所以理性就有一种倾向,就是从有限过渡到无限。
知性的判断是有限的,所有知性所获得的知识都是有限的知识,比如说形成一个命题,一个事实,一种法则,一种现象的规定。
而理性的推理它是不满足一次性的,因为推理的知识取决于大前提,一旦大前提错了,整个推理就算形式上没有错误,但是结论就有可能是错的,所以推理就倾向于将所有的前提都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它就有一种趋于无限的倾向。
康德哲学—先验分析论
(2)一般逻辑的划分
一般 逻辑
普遍逻辑 (先天的)
纯粹的(抽掉经验内容) 应用的(有经验成分)
特种逻辑(经验科学的工具论) (后天的)
说明一。一般逻辑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知性的普遍使用的,称之为“普 遍的逻辑”;一种是为了知性的特殊对象而使用的,只能作为某一特定学 科或对象之研究工具,不具有先天的普遍性。只有普遍的逻辑才可以称为 “基本的逻辑”(或“要素的逻辑”)。
第三,康德的先验逻辑是一条摆脱传统逻辑的工具主义和本质主义 二难困境的出路,而将人的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以先验的方式)加 入了对逻辑的理解之中,从而使得逻辑成为主体先天具有的联结、 综合、统摄感性经验材料的一套形式规则。
二、纯粹知性概念—范畴的发现
1、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之途径 2、逻辑判断表 3、范畴表 4、对范畴表的进一步说明 5、对康德范畴表的短评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联系)
先验逻辑和形式逻辑都是纯粹理性的科学,它 们研究的都是纯粹理性的先天思维规律或原理, 因此,在这方面,它们都属于先天的逻辑科学。
联 系
先验逻辑和形式逻辑作为先天思维规律或原 理,它们的内在运作机制是相同的,即都具 有抽象作用。
(1)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关系(区别一)
形式逻辑(普遍的逻辑)成为先天的普遍逻辑,是因为 它抽掉了知识的一切内容,抽掉了知识与对象的一切关 系,而只留下思维的纯形式,所以它只能是真理的消极 条件,而不能成为真理的逻辑。
区
别
先验逻辑是研究有关对象的纯思维规律的学问。因为真理 是知识与对象的一致,所以真理的知识不能没有对象,也
就是即说,一切真实的思维都是关于对象的思维,是有内
区
别
由于先验逻辑立足于认识论,是与认识内容有关的逻辑,
康德PPT课件
时代背景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生平
主要成就及影响
1 2 3
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康德成功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 斯·培根的经验主义,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
批判哲学体系
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 《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标志着批判哲学体系 的诞生。
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之间的鸿沟。
02
康德哲学思想基础
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但理性本身需要被批判和审视 ,以避免出现超越经验范围的独
断论。
先验概念
康德提出了先验概念,即人类理性 中先于经验而存在的认识形式,如 时间、空间等,这些先验概念是认 识世界的前提。
范畴与感性直观
康德认为范畴是人类理性对感性直 观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的工具,只 有通过范畴才能将杂乱的感性材料 形成有条理的知识。
康德美学观点概述
康德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类感性认识的 学科,强调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 性,提出了美的四个契机(质、量、 关系、模态)以及崇高理论。
艺术评价标准
康德认为艺术应该具有独创性、典范 性和自然性,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唤起 观众的审美愉悦,并传达出艺术家独 特的审美理想。
目的论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作用
对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影响和启示
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当代法治国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维护法律权威,加强司法独立。
国际关系理念与和平共处原则
1 2
康德的国际关系理念
国家间应和平共处,遵循国际法原则。
和平共处原则的内涵与实践
尊重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和平解决争端。
3
康德的知识点总结
康德的知识点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哲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和美学等领域有着深刻的贡献,建立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被认为是哲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
以下是康德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 知识的来源:康德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基于我们的感知和理性的活动。
他提出了“先天形式”的概念,认为我们的知识是建立在先天形式和经验材料的基础上的。
2. 纯粹理性:康德区分了理性的两种形式,分别是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
纯粹理性是关于理论的知识,而实践理性则涉及到伦理和道德的问题。
3. 纯粹理性批判: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探讨了认识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他提出了“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认为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而不可能认识到物自体。
4. 统一的科学理论:康德试图建立一种统一的科学体系,将自然科学、数学和伦理学统一起来。
他提出了“自然科学的普遍哲学”,试图解决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矛盾。
5. 实践理性批判: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探讨了道德和宗教的问题,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认为道德行为是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
6. 判断力批判: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探讨了美学和艺术的问题,提出了“美的感觉”和“审美判断”的概念,试图解释美的本质和艺术的意义。
7. 自我意识:康德认为自我意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判断事物的基础,是“我思”的先验知识。
他强调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并试图解释它的本质和作用。
8. 应用哲学:康德的哲学还涉及到政治、历史和宗教等应用领域,他试图建立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并提出了“民主”和“宪政”等政治原则。
总之,康德的哲学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哲学体系,试图解释世界的本质和意义,探讨人类的认识、道德和审美的问题,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思想被认为是现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哲学史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图型说及其意义(精简版)
康德的图型说及其意义康德的图型说及其意义异质的范畴与现象的连接必须有一个中介即图型,借此,范畴才能真正应用于现象;先验图型是从感性向知性过渡中主体的综合能力或先验想象力的产物,它不同于形象或图像;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是时间,因为只有时间既与范畴同质又与现象同质,十二组范畴各有对应的图型;康德图型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于整个康德知识体系建构、对于历史上一般与个别联系难题的独特解决以及对现代认识论的重大贡献三个方面。
图型;先异质的范畴与现象的连接必须有一个中介即图型,借此,范畴才能真正应用于现象;先验图型是从感性向知性过渡中主体的综合能力或先验想象力的产物,它不同于形象或图像;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是时间,因为只有时间既与范畴同质又与现象同质,十二组范畴各有对应的图型;康德图型说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于整个康德知识体系建构、对于历史上一般与个别联系难题的独特解决以及对现代认识论的重大贡献三个方面。
图型;先验图型;时间;先验想象力时间、空间、范畴等概念无疑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重要概念,但是图型概念同样重要且地位特殊。
先验分析论中的概念分析论通过先验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找到了范畴的名称和数目,由先验演绎证明了范畴运用于感性直观的客观有效性,这样范畴应用的合法性解决了。
下面要解答的问题是:纯知性概念如何应用于感性直观?即回答范畴与现象连接的具体情况。
这就如同一个方案,在证明了其符合法律之后,还要关注方案的实施。
因而图型作为范畴与现象的中介便应运而生了,正是由于图型这一感性条件,纯粹知性概念才得以运用。
按康德的论述,当我们用概念统摄对象,对象表象和这概念必须是同质的。
但现在,纯粹知性概念在与经验性的图型在日常语言中指略图轮廓图像抽象图形等。
康德将其引入先验哲学,有特殊的意义和用法。
图型既不是事物的具体形象,也不是纯经验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起沟通联结作用的一种认识的形式结构。
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一种把知性概念在其运用中限制于其上的感性的这种形式的和纯粹的条件。
康德的思想及评价
康德的思想及评价汪光宇09724126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思想主张:人非工具,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不可知论者,他调和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矛盾,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不可知的物自体,人类的理性无法认识,人又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分别对应数学的代数和几何,人的认识能力由于物自体作用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知觉,然后知性运用范畴去整理这些杂乱的材料,使之成为具有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不被动消极的面对世界,而是运用知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也可以看出康德极大的调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怀疑主义者休谟对自然科学的摧毁他拯救了自然科学,也打破了大陆独断论的机械论。
但是人类不可能认识物自体,当人类的理性企图去认识物自体是就会导致幻想和二律背反。
他在这里限制了人类的理性,为宗教留下了地盘!康德思想的简单评价一、何谓“启蒙”,何谓“成熟”?“自由”乃是“自己”。
一切出于“自己”,又回归于“自己”。
“启蒙”精神,乃是“理性”精神,“自己”精神,“自由”精神,乃是“摆脱”“外在”支配,“自己”当家作主的“自主”精神。
所谓“外在”,乃是“它者”,包括了“人-他人”和“事-客观世界”对“自己”的支配;“摆脱”一切羁绊,也是“自由”的基本意义。
所以康德谈论“启蒙”,强调的是运用自己的理解力-理性之一种职能,来认知世界,而不是仅仅依靠“他者-他人”的指导。
“启蒙”精神是“摆脱-不需要”“他者”指导的独立自主精神。
这样,康德就把自己的“启蒙”观念和传统的“启蒙”口号——“敢于认知”联系起来。
探索康德范畴论的起源及其价值的产生依据
探索康德范畴论的起源及其价值的产生依据作者:孙常春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3期摘要本文探索了康德范畴论的起源及其价值的产生依据。
首先,作为先验逻辑的第一部分的分析论,其目的必然是要说明有纯粹的验前概念的存在,所以先验分析论的第一个问题自然就是要发现知性的纯粹概念,说明他们是思维的纯粹形式。
构成发现范畴的引线。
其次,探索康德的范畴论的起源,对于前代哲学的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髓。
最后,从三个方面讨论范畴价值的来源。
关键词康德范畴论价值实体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290-01“康德在近代哲学重视认识论的背景下,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作为他全部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解决其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亦当时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解决不了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有效性是怎么来的问题。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康德范畴体系的产生,是康德知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个问题中,康德所确立的是先验的认识原则、自然界的“法”的发生地问题,这个发生地不是“物”而是在“人”那里。
由此康德在主客体的关系中,认为范畴的价值来源,同样找到了“人”,这样“人”的自我成为认识的价值主体,范畴的价值实质是根源于人的价值。
一、发现范畴的引线“作为先验逻辑的第一部分的分析论,其目的必然是要说明有纯粹的验前概念的存在,而且是有以这些验前概念为根据的纯粹的验前判断,确定一切感性经验成为可能所要具备的条件的,所以先验分析论的第一个问题自然就是要发现知性的纯粹概念,说明他们是思维的纯粹形式,而且显明它们就是某些验前综合判断的必需的与普遍的条件”②“可是,如果我们想要真正说明知性的验前形式,就必须能够抓住所有的纯粹概念,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有某一定的计划,或者说某一定的原则,来找寻它们。
康德在查明了空间与时间是直观的验前形式后,就不得不接受这个问题来说明像“所有的事情必须有其原因的”这种普遍而又必然的判断。
论概念图式思想的形而上学意蕴
论概念图式思想的形而上学意蕴概念图式(conceptual schemes)是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descriptive metaphysics)的关键概念,他视探究概念图式的普遍特征为其描述的形而上学目标。
概念图式并非形而上学家为解释世界所创造的,而是作为殊相识别(identify)的基础,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直觉地意识到的。
本文拟通过对概念图式的内涵的解读,探究图式思想的形而上学意蕴。
一、概念图式思想的理论继承:康德图型思想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原理论中分析了知性概念的问题:感性经验是知识的来源,但感性经验仅能提供关于具体经验事物的内容。
如何突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局限,从概念形态中逻辑地抽象出知性范畴,并应用这些概念和范畴?他将知性能力作为概念发展的线索,即获取任何综合或分析命题的最高原理。
他强调图型在知性过程中的作用,将图型描述为限制知性概念使用的纯感性条件,将图型中的知性进程描述为知性的图型法[3](p140)。
其论述可概括为:图型作为知性概念与经验现象联系的介质,与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处理经验的感性特征,又有无经验内容的纯知性特征。
康德图型的内涵可概括为:第一,感性对象通过图型统摄于知性概念,先天知性概念的时间形式是范畴统摄感性对象的介质。
第二,纯知性概念的图型能限制感性经验,既是客观对象作用于感官的前提,又是将范畴运用于对象的可能性条件。
第三,图型是用纯粹的抽象概念所表达的适于感觉对象的普遍规则,是将感觉对象在思维作用下统摄于先天概念的框架条件。
第四,可通过时间和空间这两种感性形式阐述图型的本质。
时间和空间以图型的形式作用于对象,前者是心灵作用于对象的纯想象产物,后者是外感官获取的量的纯想象产物。
康德强调了图型的形式特征:图型作为康德哲学的最高抽象概念,是获取任何经验概念的前提;同时,一旦彻底消除感性条件,图型只具有纯粹的逻辑意义。
康德图型思想的理性主义在斯特劳森的概念图式思想中有明显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学术界关于康德“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思想的研究时断时续。
20年前的研究,以郑昕、韦卓民、李泽厚、齐良骥为代表。
郑昕在《康德学述》中对康德的“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思想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的评价是内心深处的肯定和无奈的否定之结合,齐良骥的《康德的知识学》对康德的认识论做了深刻诠释。
近20年的研究,以杨祖陶、邓晓芒等为代表,他们既是《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的翻译者,又是康德哲学的研究者,对于康德“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思想,以直接阅读德文的方式加以专业的理解,为后学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
一、康德对“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的演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进行了演绎。
[1](P185-194)在对象包摄于概念之下时,对象的表象必须和这概念是同质的(此处的“概念”是经验性的),如“盘”和“圆”之间,在“盘”里被直观到的圆之性质与“圆”同质。
但由于知性的纯粹概念完全与经验性的直观异质,而直观被包摄在纯粹概念之下,或范畴之应用于出现,是如何可能的呢?显然必须具备一个第三者,一面与“范畴”同质,是知性的;另一面与“出现”同质,是感性的。
这个中间者的表象就是先验的图型,它是纯粹的、毫无经验性的内容。
在康德的心目中,最能体现先验图型性质的东西就是时间,范畴之应用于出现,是通过时间的先验确定而变为可能,时间的先验确定作为知性纯粹概念的图型就是出现包摄于范畴之下的媒介。
知性的纯粹概念作为可能经验的条件,只有与经验对象相结合才有意义。
而对象能给予我们的唯一方式,就是由于我们感性的变状与感性的形式条件,这些感性的条件(仅指时间)构成范畴之应用于任何对象所必具的普遍条件。
我们称限制知性概念使用的感性之形式和纯粹的条件为概念的图型;称在这些图型中知性的进程为纯粹知性的图型法。
或者说:在范畴和出现之间,知性的进程即出现如何包摄于范畴之下或范畴如何应用于出现的过程就是纯粹知性的图型法。
知性的这种图型法乃是隐藏在人类心灵康德“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思想的价值陈世放作者简介陈世放,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康德将限制知性概念使用的感性之形式和纯粹的条件称为概念的图型;在范畴和出现之间,知性的进程即出现如何包摄于范畴之下或范畴如何应用于出现的过程就是纯粹知性的图型法。
“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展示了主体建构客体的方式,是对传统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扬弃,其中蕴藏着康德认识论的全部秘密。
康德的图型说为格式塔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语言哲学、解释学等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思想的摇篮。
[关键词]康德图型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4-0025-062009年第4期深处的一种技术,其活动的真相自然是绝不会让我们去发现或窥测的。
1792年康德在给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贝克的信中对“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认识要求有两种表象方式:1.直观,通过它一个客体被给予;2.概念,通过它,这个客体被思维。
要从这两个认识成分中形成一个认识,还需要一个行动,即把在直观中被给予的杂多依照概念所表达的意识的综合统一联结起来。
……这种直观的综合,是通过想象力按照概念所包含的意识的综合统一的规则实现的。
然后把这个规则运用于知觉(在知觉中,物通过感知被给予感官),这个规则就是知性概念的图型论。
”[2](P175)1797年康德在给约翰·亨利希·蒂夫特隆克的信中再次解释了“图式”:“在逻辑上把一个概念归属于一个更高的概念,依据的是同一性规则。
”因为较低程度的概念与较高程度的概念是同质的。
相反,“先验地通过一个中间概念,也就是说,通过内感官表象的组合概念把一个经验概念归属于纯粹知性概念,这是属于一个范畴的。
”经验的概念与知性的纯粹概念之间是异质的,它们之间的过渡如果直接发生,那就违背逻辑。
但只要内感官表象依据时间条件,“一个经验概念通过一个中间概念即内感官表象的组合概念包含在纯粹知性概念之下,它就是可能的。
”作为时间条件的那个中间概念,即内感官表象的组合概念就是图式。
[2](P235)图型与意象有区别。
图型与意象都是想象力的产物。
想象力在为概念提供一个意象过程中的普遍性进程之表象,我们称为这个概念的图型。
意象是外在对象直接留存于人类心目中的形象,面临一个对象后,当我们回忆它时将其展现出来的东西。
意象乃是再生性想象力的经验性能力的一种产物;而概念的图型则是纯粹验前想象力的产物,意象正是通过、依据它才成为可能的,从而最终实现与概念的联结。
没有图型、时间这一中介,直观、意象绝不能与概念相契合。
至于十二范畴的图型(也是令人质疑的地方),康德进行了阐明。
单一性、多数性、总体性构成范畴的量,其图型是数。
数乃是时间中一些同质单位的连续增加的结果,是同质直观的杂多之综合统一性。
单一的数、有些数、所有的数分别构成单一性、多数性、总体性的图型。
这体现为时间的系列。
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构成范畴的质,其图型是时间中的实在性的变化状态。
实在性指与感觉相应的东西,即时间中的“有”;否定性指感觉的空虚,即时间中的“无”;限制性则介于两者之间,体现为时间中感觉的多少或等级的变化。
这体现为时间的内容。
实体性与依附性、因果性与依存性、交互性构成范畴的关系,其图型是时间中的持续、相继和并存。
没有持续、常住、永恒、秩序,就无法理解相继、变化、生灭、并存。
这体现为时间的秩序。
可能性、存在性(现实性)、必然性构成范畴的模态,其图型分别是一个对象在任何时候表象的确定、某一时间里的存在、任何时间里的存在。
这体现为时间的全部。
总之,知性纯粹各概念的图型是这些概念据以与出现、对象发生关系的有意义的真正条件,它限制范畴、概念只能在经验的范围内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客观有效性,在除去一切感性条件以后,范畴、概念只具有逻辑的意义。
二、学术界对“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的理解(一)李泽厚理解的“先验构架”[3](P125)康德的“图型”,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说成“构架”,即“把一个经验概念置于一个范畴之下,似乎是内容上不同种类的东西的从属,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如果没有任何中介的话。
然而如果有一个中介,就可能把一个经验概念置于一个范畴之下,这就是由主体内感觉表象综合出某物概念,作为这样的表象,与时间条件相一致,表现出是依照一个普遍规律先天综合出来的某物。
它们所表现的与综合一般的概念同类,从而依照它的综合统一就可能把现象从属在知性纯粹概念之下。
我们把这种从属叫做构架。
”“构架”不是具体的感性形象或意象,而是一种指向概念的抽象的感性,是概念性的图式化;“构架”不是经验的概念,也不是事物的形象,而是概念性的感性结构方式;“构架”不是被动接受的某种形象,而是主动构造的某种规则,是主动创造的抽象化的感性。
先验构架是先验想象力的成果,是知性对感性的某种主动的创造性活动,与被动的“再现想象”不同,“再现想象”或再生性想象只能产生意象,它必须通过创造想象即先验想象所产生的构架才能与概念相连。
先验构架的能力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艺术,其活动本质的真实状态很难让我们去发现和打开在我们眼前。
”构架和创造想象是使知性通向感性从而获得客观现实性的桥梁,是知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要害和关键。
构架的作用在于:一方面使范畴应用于出现或现象而具有现实性;另一方面又在认识过程中约束范畴,使其活动于经验的范围之内。
可见,构架说是康德批判哲学认识论的关键,是联结先验与经验、知性与感性、一般与特殊、本质与现象的中介。
李泽厚的理解无疑颇为深刻,但是李泽厚先生可能将“图型”与“图型法”两个概念混淆了。
李泽厚理解的“构架”是动词,是一个过程,即“出现如何包摄于范畴之下或范畴如何应用于出现的过程”,这正是康德所讲的“图型法”的意思。
(二)邓晓芒理解的“图型”[4](P34-39)“图型”在我国被翻译成“图式”、“范型”、“构架”等说法,是有型、有形象、直观的意思,是一种形式化、抽象化的略图。
将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需要一个中介、黏合剂即“图型”,它具有能动、形式化和感性的双重特点,这个中介的最佳表现就是时间的先验规定。
在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中,空间是外部直观的先天形式,时间是内部直观的先天形式,在认识事物时,时间比空间更重要、更根本,除了在空间中才能把握、理解万事万物之外,我们还必须把前者在内心的时间意识流中经过。
康德的时间观正体现了认识的主体性。
在康德之前,休谟的因果论深深地启发了康德。
休谟认为,我们看到太阳晒、石头热,但看不到“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由于时间的作用,当我们长期这样经验以致形成习惯时,在我们的心灵中就自然产生一种联想,当原因出现时,即使结果没出现,我们总会知道它会出现的,因果的知识就这样产生了。
康德顺着休谟的逻辑,认为我们虽然不能直接看出因果性,但能看出先“太阳晒”后“石头热”,两者在时间上的先后使我们得出因果的知识。
如果一个现象发生,连一瞬间都没有持续,我们是无法将两件事连在一起,更谈不上上升到范畴的高度。
所以时间的先天规定可以作为知性范畴和感性现象之间的一个中介,从而将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不要做超验的使用,最终建立起人为自然立法的法规。
邓晓芒对康德理论的翻译、研究著述,应该说到了一般学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虽说其中有部分思想重复,但他理解的康德哲学逻辑的清晰度极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康德图型说的论文在我国不过20余篇,邓晓芒的有关理解可以说备受人们瞩目。
(三)诺曼·康蒲·斯密理解的“悟性的纯粹概念之图型说”[5](P361-368)诺曼·康蒲·斯密认为康德的图型说是论证上的矫揉造作,如果范畴和感性直觉(即直观)异类,包摄则是不可能;如果它们不是异类,则像康德在这里所提到的问题又不存在。
……把范畴和直觉集合在一起所需要的第三者是不应该称为第三者的,它不过是两者合作而使经验有其可能所需要的一种方式。
康德的这种逻辑建筑术有两种不幸的后果:其一,将图型法描写为一种“包摄的过程”;其二,把先验的图型说成是第三者。
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图型法只是一种综合解释、创造性综合的过程,不是特殊包摄于与其异类的一般。
范畴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判断的述项,它的功用乃是把一个作为整体而言的判断明晰地说出来。
康德根据自己所理解的形式逻辑的精神,将图型架设在范畴与直观之间,认为范畴与经验材料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如圆与盘子),其实两者之间是形式与质料、结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一般可以决定个别,个别包摄于一般之中,但不能反过来;形式与质料、结构与内容则可以相互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