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运动定律应用总复习_(绝对经典与实用)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复习

高考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复习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1.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 意义:⑴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没有力物体不能运动”的错误观点。

⑵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运动直线运动的性质------惯性3. 惯性(1)定义:物体所具有的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2)说明:①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

与物体受力情况无关,与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惯性大。

③惯性不是一种力,惯性不是一种力,惯性的大小反映了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二、牛顿第三定律1.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 表达式:F F3. 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三同、三不同”。

⑴ 三同:大小相同、性质相同、同时存在消失具有同时性⑵ 三不同:方向不同、作用对象不同、作用的效果不同。

三、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牛顿通过大量定量实验研究总结出: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2、其数学表达式为:Fam F maF x ma x牛顿第二定律分量式:F y ma yF合-P用动量表述:t3、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1)只适用于研究惯性系中运动与力的关系,不能用于非惯性系;(2)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微观粒子高速运动问题;四、两类动力学问题1. 由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2. 由运动情况判断的受力情况五、单位制1、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1)基本单位:所选定的基本物理量的(所有)单位都叫做基本单位,如在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长度一cm、m km等;质量一g、kg等;时间一s、min、h等。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复习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复习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复习一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是坚持匀速直线运动形状或运动形状,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动这种形状为止。

惯性物体坚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形状或运动形状的性质。

外延1.这个定律有两层含义(1)第一层含义:坚持匀速直线运动形状或运动形状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求用力来维持。

(2)第二层含义:要使物体的运动形状(即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改动,必需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植物体运动形状的缘由。

2.对两层含义的了解(1)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力的概念:力是改植物体运动形状的缘由,既力是使物体发生减速度的缘由。

(不能说〝力是发生速度的缘由〞、〝力是维持速度的缘由〞,也不能说〝力是改动减速度的缘由〞。

)(2)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坚持原有运动形状的性质,这就是惯性。

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形状改动的难易水平(惯性大的物体运动形状不容易改动)。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一定律描画的是理想化形状:牛顿第一定律描画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形状。

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有着实质的区别,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

3.对惯性了解应留意的效果(1):固有的:惯性是物体自身固有的属性,跟物体的运动形状有关,跟物体的受力有关,跟物体所处的天文位置有关。

(2)质量意义: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那么惯性大,其运动形状难以改动。

(3)不可克制的:外力作用于物体上能使物体的运动形状改动,但不能以为克制了物体的惯性。

二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定律的表述物体的减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F=ma。

(其中的F和m、a必需运用国际单位制)减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反。

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明白了物体的受力状况和运动状况之间的定量关系。

联络物体的受力状况和运动状况的桥梁或纽带就是减速度。

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例题和知识点总结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牛顿运动定律的相关知识点,并通过具体的例题来加深对其的理解和应用。

一、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质量是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越难改变。

例如,在一辆行驶的公交车上,当车突然刹车时,站着的乘客会向前倾。

这是因为乘客原本具有向前的运动惯性,而车的刹车力使车的运动状态改变,但乘客的身体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向前运动的趋势。

二、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 = ma,其中 F 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一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当合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例题:一个质量为 2kg 的物体,受到水平方向上大小为 6N 的合力作用,求物体的加速度。

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ma,可得 a = F/m = 6/2 = 3m/s²,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为 3m/s²。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合力的计算和方向的确定。

例如,一个物体在斜面上运动,需要将重力分解为沿斜面和垂直斜面的两个分力,然后计算沿斜面方向的合力。

三、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且性质相同。

比如,当你用力推墙时,墙也会对你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例题:一个人在冰面上行走,他向后蹬冰面,冰面对他的反作用力使人向前运动。

如果人对冰面的作用力为 100N,那么冰面对人的反作用力也是 100N。

高考物理牛顿运动定律专题复习正式版.ppt

高考物理牛顿运动定律专题复习正式版.ppt
专题3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10 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考点11 两类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12 利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求解连接体问题 考点13 超重和失重现象 考点14 牛顿第二定律的临界问题 考点15 传送带及板块模型问题
1
考点10 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
考点10 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考法3 考查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高考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的考查,通常以小球、细绳、弹簧、 支持面建立情景,求剪断细绳或撤掉支持面时物体的加速度.
关键是分析瞬时状态前后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再由牛顿第二定
律求出瞬时加速度,此类问题应注意两种基本模型的建立.
10
考点10 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2.外力和内力:如果以物体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 之外的物体对该系统的作用力称为外力,而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 用力称为内力.
17
3.整体法:在连接体问题中,如果不要求知道各个物体之间的相互
作用力,并且各个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此时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来分 析较方便,这种方法称为整体法.
4.隔离法:如果需要知道系统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需要把
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它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循的运动规律 .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是一种力.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尤 为注意.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
3
(3) 同体性:同体性是指公式F=ma中,F、m、a同属于一个研究对象

高一物理牛顿定律公式,牛顿运动定律的总结及其应用

高一物理牛顿定律公式,牛顿运动定律的总结及其应用

高一物理牛顿定律公式,牛顿运动定律的总结及其应用牛顿定律的应用和考试是必考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这部分内容学好,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考点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2)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3)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4)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5)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2)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初始状态(3)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1)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2)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考点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时常用的方法、技巧1.理想实验法2.控制变量法3.整体与隔离法4.图解法5.正交分解法6.关于临界问题处理的基本方法是: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考点三: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几个典型问题1.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1)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只要不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2)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3)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2.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1)轻绳:①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②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③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④弹力可做瞬时变化(2)轻杆:①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②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③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④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⑤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3)轻弹簧:①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②弹力的大小遵循的关系③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3.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1)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2)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

牛顿运动定律单元复习

牛顿运动定律单元复习

规律方法技巧
四、临界和极值问题
A mm BM
FmB
规律方法技巧
解决中学物理极值问题和临界问题的方法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的核心内容,除了把握相关的概念和规律外,应特别注意 以下两点:
1.对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是解题的关键:选取研究对象.有时将物体隔离,进行 受力分析较方便,有时把互相作用的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更简捷.到底选 哪个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得凭一定的经验和技巧,这就要求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从解题 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总结,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2.运用隔离法求解简单的连接体问题:连接体问题历来是牛顿运动定律中的难点, 一般的处理思想是用整体法求出整体的加速度,然后再隔离出其中的一个物体来,局部
谢谢,再见!
规律方法技巧
1.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而加速度 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加速度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必然的联系.
2.物体的运动决定于受到的合力和初始运动情况
二、 连接体问题
例2. 物体A和B的质量分别为1.0kg和2.0kg,用F=12N的水平力推动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牛顿三个运动定律是力学的基础,对整个物理学也有重要意义, 本章考查的重点是牛顿第二定律,而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三定律在牛顿第 二定律的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 要求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 加深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熟练掌握其应用,尤其是物体受力分析 的方法;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 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 4. 理解超重和失重。
一、牛顿第一定律 规律的表述: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
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惯性定律)

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12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讲)(含解析)

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12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讲)(含解析)

专题12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1.掌握超重、失重的概念,会分析有关超重、失重的问题。

2.学会分析临界与极值问题。

3.会进行动力学多过程问题的分析.1.超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2.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3.完全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情况称为完全失重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考点一超重与失重1.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并不是重力减小了,完全失重也不是重力完全消失了.在发生这些现象时,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不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即“视重”发生变化).2.只要物体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无关.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在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4.物体超重或失重的多少是由物体的质量和竖直加速度共同决定的,其大小等于ma。

★重点归纳★1.物体处于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没有关系.下表列出了加速度方向与物体所处状态的关系。

加速度超重、失重视重Fa=0不超重、不失重F=mga的方向竖直向上超重F=m(g+a)a的方向竖直向下失重F=m(g-a)a =g ,竖直向下完全失重F =0特别提醒:不论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物体的重力都不变,只是“视重”改变. 2.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判断“三”技巧(1)从受力的角度判断,当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时, 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小于重力时处于失重状态,等于零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2)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具有向下的加 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向下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3)从速度变化角度判断①物体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超重; ②物体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时,失重.★典型案例★在升降电梯内的地板上放一体重计,电梯静止时,晓敏同学站在体重计上,体重计示数为50 kg,电梯运动过程中,某一段时间内晓敏同学发现体重计示数如图所示,在这段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晓敏同学所受的重力变小了B 。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与实用口诀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与实用口诀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与实用口诀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2. 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ma(1)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合=ma,F 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3)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 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 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4)两种类型: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中间桥梁是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6.超重和失重(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总复习含答案解析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总复习含答案解析

2016 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 小题,每题 2 分,共 58 分)1、xx 喜欢唱歌跳舞。

孙老师对她说:“成天蹦蹦跳跳的,没有学生样。

学生得老老实实学习才行!”孙老师的说法忽视了()。

A.学生的心理发展B.学生的全面发展C.学生的主动发展D.学生的主题发展2、图 1xx,该老师的做法()。

A.违反了素质教育的理念B.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C.适应了社会竞争的要求D.表现了学科讲课的重要3、沈老师收集废旧轮胎、破篮球、废纸箱、塑料绳等废旧资料,“变废为宝”,将之改造成各种合适的教具、学具。

这表示xx 拥有()。

A.讲课资源开发能力B.课程组织推行能力C.讲课程序设计能力D.教育启示引导能力4、郑老师在指导新教师时说,认识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心理等,对做好教育讲课工作极为重要。

郑老师的领悟表示,教师不能够忽视()。

A.政治理论知识B.文化基础知识C.学科专业知识D.教育科学知识5、小学教师梁某因上班迟到被罚款,她对学校的决定不服,提出申诉,申诉的受理机关是()。

A.教师共代表大会B.信访机关C.教育行政部门D.检查机关6、小学生陈某十分调皮,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班主任周某让其缴纳“违约金”,宣称再犯错误则从中扣充作班费。

周某的做法()。

A.正确。

有利于保护课堂纪律B.正确。

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C.不正确。

教师没有体罚的权益D.不正确。

责怪无效后才能罚款7、就读于农村某校的亮亮小学未毕业,父亲母亲让其辍学帮助照看店里买卖。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恩赐小亮父亲母亲责怪教育并责令限时改正的机构是()。

A.村委会B.学校C.乡级人民政府D.县级人民政府8、某小学生乐队停课参加某公司庆典,公司恩赐学校必定的经济酬金。

该校做法()。

A.正确。

能够改进学校办学条件B.正确。

学员拥有管理学生的权益C.不正确。

入侵了学生的受教育权D.不正确。

入侵了学生的人身权9、小学生军军的父亲母亲不履行监护职责,对其旷课和夜不归宿行为听任无论。

高考总复习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共51页文档

高考总复习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共51页文档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学考复习牛顿运动定律复习资料

学考复习牛顿运动定律复习资料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1.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力和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随合力同时变化。

2.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关键点一、力的观点: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或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相结合解题的观点。

1.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思路(1)明确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高中阶段一般要求这些物体有共同的加速度。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3)用合成法或分解法处理物体受到的力和物体的加速度。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2.两种基本动力学问题(1)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①分析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对受到的力进行处理,求出合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分析对象的运动情况,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选择合适的运动学规律,求出目标运动量。

(2)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①分析对象的运动情况,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选择合适的运动学规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分析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对受到的力进行处理,求出目标力。

3.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求解思路(1)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3)利用力的合成、分解(受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或力的正交分解(受四个或四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处理物体受到的力。

(4)利用有关数学方法求解。

A、B以CD.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解析:运动员在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总复习有解析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总复习有解析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总复习有解析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传送带保持v0=1 m/s的速度运动,现将一质量m=0.5 kg的物体从传送带左端放上,设物体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μ=0.1,传送带两端水平距离x=2.5 m,则运动时间为()A.1sB.2sC.3sD.4s2.起重机通过一绳子将货物向上吊起的过程中(忽略绳子的重力和空气阻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当货物匀速上升时,绳子对货物的拉力与货物对绳子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B.无论货物怎么上升,绳子对货物的拉力大小都等于货物对绳子的拉力大小C.无论货物怎么上升,绳子对货物的拉力大小总大于货物的重力大小D.若绳子质量不能忽略且货物匀速上升时,绳子对货物的拉力大小一定大于货物的重力3.下列单位中,不能..表示磁感应强度单位符号的是()A.T B.NA m⋅C.2kgA s⋅D.2N sC m⋅⋅4.如图所示,质量m=1kg、长L=0.8m的均匀矩形薄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其右端与桌子边缘相平.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现用F=5N的水平力向右推薄板,使它翻下桌子,力F做的功至少为( )(g取10m/s2)A.1J B.1.6J C.2J D.4J5.关于一对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平衡力应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的力B.平衡力可以是同一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不是同一种性质的力D.作用力施加之后才会产生反作用力,即反作用力总比作用力落后一些6.如图甲所示,在升降机的顶部安装了一个能够显示拉力大小的传感器,传感器下方挂上一轻质弹簧,弹簧下端挂一质量为m的小球,若升降机在匀速运行过程中突然停止,并以此时为零时刻,在后面一段时间内传感器显示弹簧弹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g为重力加速度,则()A .升降机停止前在向下运动B .10t -时间内小球处于失重状态,12t t -时间内小球处于超重状态C .13t t -时间内小球向下运动,动能先增大后减小D .34t t -时间内弹簧弹性势能变化量小于小球动能变化量 7.下列对教材中的四幅图分析正确的是A .图甲:被推出的冰壶能继续前进,是因为一直受到手的推力作用B .图乙:电梯在加速上升时,电梯里的人处于失重状态C .图丙:汽车过凹形桥最低点时,速度越大,对桥面的压力越大D .图丁:汽车在水平路面转弯时,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向心力四个力的作用 8.一物体放置在粗糙水平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从0t =时刻起,用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 作用在物块上,且F 的大小随时间从零均匀增大,则下列关于物块的加速度a 、摩擦力f F 、速度v 随F 的变化图象正确的是( )A .B .C .D .9.如图所示,质量为1.5kg 的物体A 静止在竖直固定的轻弹簧上,质量为0.5kg 的物体B 由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B 与A 刚好接触但不挤压.现突然将细线剪断,则剪断细线瞬间A 、B 间的作用力大小为(g 取210m /s )( )A .0B .2.5NC .5ND .3.75N10.质量分别为m 1、m 2的甲、乙两球,在离地相同高度处,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两球到达地面前经时间t 0同时到达稳定速度v 1、v 2,已知空气阻力大小f 与小球的下落速率v 成正比,即f =kv (k >0),且两球的比例常数k 完全相同,两球下落的v -t 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球质量m 1较小B .稳定速度与质量成正比C .释放瞬间甲球的加速度较大D .t 0时间内两球下落的高度相等11.质量为2kg 的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222(m)x t t =+。

牛顿运动定律总复习

牛顿运动定律总复习

例 3.A 、 B 两 物 体 的 质 量 分 别 为 mA=2kg,mB=3kg,它们之间的最大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均为fm=12N, 将它们叠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 在物体A上施加一水平拉力F=15N,则 A、B的加速度各为多大?
分析:从题设条件看,水平拉力大于B对A的最大静摩擦 力,所以A、B可能发生相对滑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采 用隔离法,可分别求得A、B加速度
但相对地面的参照物却做加速运动,会用通过变换参照系统的 办法求解,即在以地面为参照的系统里建立动力学方程求解。)
(5) (6)
临界状态问题。 其它问题。
三.典型例题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例1
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 弹簧上,如图所示。在A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点 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从A下降到B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小。 (B)物体从B点上升到A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大。 (C)物体从A下降到B,以及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 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在B点时,所受合力为零。
由两式解得

mg Ta = sin θ Tb = mg • ctgθ
(2)m球水平合力提供向左加速运动的动力,即 mg ∑Fy = 0,Tay = Ta sin θ = mg,Ta = sinθ ③ ∑Fx = ma,Tax −Tb = Ta cosθ −Tb = ma ③
由此得 Tb = Tax − m = Ta ·cos θ − m a a 即 Tb = m ·cot θ − m g a ④
答案: 答案:CD
2.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C上,水平力F作用 在物体B上且A和B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 A,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 1 和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 有可能是: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M)g
F N
a
M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吊台的压力与吊台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因此人对吊台的压力大小为200N,方向竖直向下。
2. 底座A上有一根直立长杆,其总质量为M,杆上套有 质量为m的环B, 它与杆有摩擦,设摩擦力的大小恒定。 当环从底座以初速度v向上飞起时,底座保持静止,环 的加速度大小为a,求环在升起过程中,底座对水平面 的压力分别是多大?
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整体的加速度 a F ①
F 1 2 3 ……… n
作以用从在第每4个个立小方立体方到体第n上nm的个合立力方体F的0 n-3m个a立方 体Fn组成②的系统为
研究对象,则第3个立方体对第4个立方体的作用力
1.按连接的形式
a.依靠绳子或弹簧的弹力相连接
A
B
FA
B
θ
a
b.依靠相互的挤压(压力)相联系
m1 m2
m1m2
F
F m1
m
2
c.依靠摩擦相联系(叠加体)
m1 m2
F
实际中的连接体都是上述三种典型方式的组合
2.按连接体中各物体的运动 a.有共同加速度的连接体问题
基本方法:整体法求加速度再隔离分析
b.有不同加速度的连接体问题
解:环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底座连同直杆静止
v
N
环:
底座:
f’
fa
mg
mg f ma ①
Mg
Mg N f ' ②
v
牛三定律
f f'③ N N' ④
底座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N' (M m)g ma
3. 物体A和B的质量分别为1.0kg和2.0kg,用 F=12N的水平力推动A,使A和B一起沿着水平面运 动,A和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求A对 B的弹力。(g取10m/s2)
B.接触后,小球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其速 度先增加后减小直到为零
C.接触后,速度为零的地方就是弹簧被压缩最大之处, 加速度为零的地方也是弹簧被压缩最大之处
D.接触后,小球速度最大的地方就是
加速度等于零的地方
BD
பைடு நூலகம்
2.设雨滴从很高处竖直下落,所受空气 阻力f和其速度v成正比.则雨滴的运动 情况是( ) A.先加速后减速,最后静止 B.先加速后匀速 C.先加速后减速直至匀速 D.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
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AB整体的加速度
a F (mA mB )g 2m / s2 ①
mA mB
对B物体 FAB mB g mBa ②
F
AB
因此A对B的弹力 FAB mB (a g) 8N
整体法求加速度,隔离法求相互作用力.
4.如图所示,有n个质量均为m的立方体,放在光滑 的水平桌面上,若以大小为F的恒力推第一块立方体, 求: ⑴作用在每个立方体上的合力⑵第3个立方体作 用于第4个立方体上的力。
隔离法是解连接体问题的根本方法。而在解隔离方程 组时,隐含着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作用与反作用的 大小关系),所以连接体问题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 三定律结合的典型应用。
整体法求加速度(优先),隔离法求相互作用力
AM mB
B:mg-T=ma A: T=Ma
T M mg 1 mg
M m
1 m
M
Mm时,T mg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一)变力作用问题分析 (二)连结体问题分析 (三)F=ma的理解应用 (四)临界和极值问题
(一)变力作用问题分析
1.一小球自空中自由落下,与正下方的直立轻质弹簧 接触,直至速度为零的过程中,关于小球运动状态,正 确的是 ( )
A.接触后,小球作减速运动,加速度的绝对值越来越 大,速度越来越小,最后等于零
例1. 如图所示,把长方体切成质量分别为m和
M的两部分,切面与底面的夹角为θ,长方体置 F
于光滑的水平地面,设切面亦光滑,问至少用 多大的水平推力推m,m才相对M滑动?
m
θ
M
解: 设水平推力为F时,m刚好相对M滑
动.对整体和m分别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θ
F (M m)a ①
F N1 sin ma ②
m
θ MF
mg
N1 cos mg 0 ③
联立①②③式解出使m相对
⑴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
M相对滑动的最小推力
F (M m)mg tan
M
⑵动态分析临界状态,从两个方 面理解临界状态.
1、一人在井下站在吊台上,用如图所示的定滑 轮装置拉绳把吊台和自己提升上来。图中跨过滑 轮的两段绳都认为是竖直的且不计摩擦。吊台的 质量m=15kg,人的质量为M=55kg,起动时吊台 向上的加速度是a=0.2m/s2,求这时人对吊台的 压力。(g=9.8m/s2)
3.引以为戒:
(1)例如F推M及m一起前进(如图),隔离m分析其 受力时,认为F通过物体M作用到m上,这是错误 的.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 “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用水平力F通过质量为m的弹簧秤拉物体M在光滑 水平面上加速运动时,往往会认为弹簧秤对物块M的 拉力也一定等于F.实际上此时弹簧秤拉物体M的力F/ =F—ma,显然F/<F.只有在弹簧秤质量可不计时, 才可认为F/=F.
①一个静止一个加速 ②两个均加速,但加速度不等 基本方法: 隔离分析;找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连接体中相互作用的物体间的作用力始终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连接体的解法:
1.整体法与隔离法
a.隔离法:分别对每一个物体列动力学方程(组),一 般总是可以解题。
b.整体法:当系统有共同的加速度时,可使用整体法。 整体方程的优势是解(共同的)加速度非常容易。
解:选人和吊台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受力
FF
如右图所示,F为绳的拉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2F-(m+M)g=(M+m)a 则拉力大小为:
a
F (M m)(a g) 350N 再选人为研究对象,受2力情况如右图所示,其
中N是吊台对人的支持力.由牛顿第二定律 得:F+N-Mg=Ma,故N=M(a+g)F=200N.
BD
3.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 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F的值逐渐减 小到零,又马上使其恢复到原值(方向不 变),则( )
A.物体始终向西运动
B.物体先向西运动后向东运动
C.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AC
(二)连结体问题分析
一.连接体:一些(由斜面、绳子、轻杆等)通过相互作 用连接在一起的物体系统。它们一般有着力学或者运动 学方面的联系。 二.连接体问题的常见图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