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

合集下载

“生物共生”理论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

“生物共生”理论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皮亚杰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游戏理论揭示了幼儿 如何通过游戏来学习和理解世界。在幼儿教育中,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有着重要 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的发展。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包括“图象思维”和“符号”等核心概念。图象思维是指幼 儿在游戏过程中,通过直观的感知和思考来解决问题。符号则是幼儿在游戏中 创造的代表不同意义和概念的标记,帮助幼儿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游戏理 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优势在于,它可以帮助幼儿锻炼思维能力和情感发展, 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概念介绍
生物共生,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种群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共同生存、 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直接的,如寄居蟹与海葵的共生, 也可以是间接的,如犀牛与犀鸟的共生。生物共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协同进化以及多样性增加。
理论阐释
1、全球生态的影响
生物共生理论对于全球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自然环境中,生物共生关系可 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森林中的树木与真菌形 成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有助于树木的生长,还能增加森林的物种多样 性。此外,生物共生现象在控制害虫、减少污染等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
2、促进生物多样性
生物共生是促进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生物共生关系中,不同的生物种群 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应对环境变化,从而提高物种的适应能力。此外,生物共 生还可以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进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பைடு நூலகம்
2.益生菌的应用
益生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业的微生物添加剂,能够促进动物的生长和 健康。益生菌中的微生物与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可以提 高动物的消化吸收率和免疫力。然而,在使用益生菌时需要注意菌种的选择和 剂量的控制,避免益生菌对动物造成不良影响。

产业共生理论基础课件

产业共生理论基础课件
跨界融合与创新
鼓励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掘新的产业共生模式和机会,推动 产业升级和转型。
培养人才与建设团队
加强产业共生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 障。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产业链整合
产业共生模式需要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技术创新
产业共生模式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提 高产府引导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 方式,推动产业共生模式的构建和发 展。
企业主导
企业是产业共生模式的主要参与者, 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动产业共生 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03
目前,产业共生理论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 研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工具。
产业共生理论的应用范围
产业共生理论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产业领域,尤其在环保、能源 、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产业共生理论的实践,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共生理论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行业协会支持
行业协会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产业 共生模式的构建和发展。
创新驱动
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方式,推 动产业共生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04
产业共生理论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汽车产业的产业共生
总结词
资源共享、价值共创
详细描述
汽车产业共生涉及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众多环节,通过资源共享和价值共创,实现整个产业链 的协同发展。例如,共享零部件供应商的资源,降低采购成本;共同研发新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

麦肯纳共生理论

麦肯纳共生理论

麦肯纳共生理论(一)共生关系的基本要素共生是指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特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由这一概念可以确定共生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关系的基本物质条件。

共生单元包括两个特征因素,即质参量和象参量。

质参量是决定共生单元内在性质及其变化的因素,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质参量称为主质参量;象参量是反映共生单元外部特征的因素。

在供应链关系中,为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而参与合作的企业就是共生单元,他们可以是供应商、制造商,也可以是销售商或最终用户。

以由制造商和销售商构建的二维供应链系统为例,其质参量可以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也可以是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而象参量则可能是企业员工的素质等。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强度。

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关系,也反映它们之间能量的互换关系。

在共生关系三要素中共生模式是关键,它不仅决定了共生单元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而且反映了共生单元对共生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关系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合,其对共生关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一些环境变量来实现。

供应链系统的共生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二)共生界面共生关系中一切内部和环境因素对共生关系产生的作用只能通过共生界面得以实现。

所谓共生界面就是共生单元之间以及共生单元与环境之间关系产生的方式,也就是物质和能量传导的渠道或载体的集合。

共生单元之间只有通过共生界面才可以进行正常的物质和能量交流。

共生界面中包含的这些渠道或载体被称为共生介质,它是质参量和象参量发挥作用的功能平台。

可见,共生界面具备的功能主要包括物质交流和能量传导两个方面。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及其机制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及其机制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及其机制研究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是指由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合作,使得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参与者能够以协同的方式共同发展和成功。

共生理论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之间互相依存和互惠共生的关系。

将共生理论应用于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产业链中的各个节点之间并非彼此独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建立的核心是共生机制,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利益共享机制在一个产业链中,有着不同的角色扮演者,例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等。

这些角色的利益往往有着紧密的关联。

在传统的产业链模式下,利润主要由供应商和制造商两个角色所获得,而分销商和消费者则很难获得实质性的利益。

在共生机制下,利益应该获得更加公平的分配。

例如,制造商可以将部分利润分给分销商,以协调共同发展的目标。

2. 资源共享机制在共生机制下,不同角色扮演者之间可以共享资源。

在传统的产业链中,每个角色扮演者都会将资源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达到竞争的目的。

而在共生机制下,每个角色扮演者可以将自己拥有的资源与其他角色扮演者共享,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是共生机制最为关键的一种机制。

在传统的产业链中,每个角色扮演者都往往是孤立的,信息互通的机会非常有限。

但是,在共生机制下,每个角色扮演者都可以通过互相共享信息,了解到其他扮演者的需求和愿望,从而更好地协调各自的目标和合作方式。

在实践中,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的应用已经给企业链带来了明显的好处。

由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得到了加强,不同角色扮演者的互动更加协调,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各参与者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合作,产业链的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共生理论的应用更是意义重大。

总之,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协同演化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共生机制的运用改善了整个产业链生态系统的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生动活力。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共生理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适用性
城市社区的复杂性
城市社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需要运用共生理论来分析其 内在的相互关系和演化规律。
共生理论的适用性
共生理论可以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促进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实现城市社区 的可持续发展。
03
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构建内容与措施
内容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优化社区治理结构, 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推动社区公共资源的 共享和配置优化。
措施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培育和扶持社 会组织发展,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 促进社区各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与合作。
05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社区治 理实践案例
案例一:某市社区公共空间共治模式
政府主导过多,社区居民参与度 不高;
社区治理缺乏规范和标准,管理 混乱;
当前城市社区治理存在以下主要 问题
社区组织发育不成熟,社会力量 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居民生 活品质有待提高。
城市社区治理与共生理论的结合点
共生理论强调不同主体间的相互依存、协同发展, 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目标相契合。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实 证研究方法,未来可以尝试采 用其他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 、比较研究等,以进一步丰富 研究成果。
研究对未来城市社区治理的启示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本研究提出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促进市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 未来城市社区治理中应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多元治理格局的形成。
案例二:某区社区治理创新实践
背景介绍
某区为了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 需要,积极开展社区治理创新实 践,通过引入共生理论,推动社 区治理的转型升级。

产业共生理论基础ppt课件

产业共生理论基础ppt课件
共生角度看,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实质是产业 共生模式不断演进为互惠共生模式的过程。
制造业与物流业
即制造业的价值正在迅速向产前、产后的研发、分销和服 务等领域转移。而传统的中国制造业历来都是重生产,轻 服务。中国制造业在服务上的缺失,使整个产业链的附加 值不高,导致了大而不强的现状。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的 份额非常大,但相应的利润价值却没有实现。
缺一不可; 系统中没有明显的主动、被
动产业之分; 物质在这种共生关系中进行
近似封闭的循环再利用。
蒸汽、电
火电 厂
炼油 厂
冷却水、废水、 燃气
2.寄生型产业共生
基本特征 存在明显寄主产业和寄生
产业,地位不平等。 一般不产生新的价值增值
活动,只能改变已有价值 或进行物质的重新分配; 价值或物质的单向流。 寄主产业较稳定地提供生 产原料,使寄生关系比较 稳定。在资源使用、生产 工艺、流程设计、产品设 计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 优势。
率下降;
附生型产业共生系统中共生关系相对不稳定,上、 中、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之间在技术水平、管理水 平上应该是相适应的,企业的过大差异会对整个产 业链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蒸汽
肥料
饲料
火电厂
制药厂
种植园
养殖园
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以江苏省为例
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的共生系统
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的共生系统
产业共生研究是发现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积聚效应 的企业之间的协作规律,并探讨其优化机制的理 论和方法的集合体。
产业共生的目的在于实现区域企业积聚体整体综 合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其关注的效益不仅仅 是经济效益,还包括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业共生的要素

共生论 哲学

共生论 哲学

共生论哲学
共生论哲学是一种关于社会共生的哲学理论,它从共生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哲学上的主体性、价值论、伦理学和历史发展观等问题。

该理论认为,共生是不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种状态,它强调了行为体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并存在多种互动关系。

共生论哲学还强调了事物的多元性,认为多元本来就是事物的基本形态乃至本质形态,同时倡导开放式的异质共生,欣赏对方的特性和所长,并加以吸收消化。

在共生论哲学中,共生不仅仅是共同生存,更是一种共同生长的境界。

它超越了“共存”的概念,更加强调行为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关系。

在一个共生体系中,各方都处于互相依靠的关系之中,并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共生论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它启示人们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生态方面,共生论哲学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共生论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式,它旨在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社会共生理论

社会共生理论

社会共生理论
“共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最早由德国医生、著名的真菌学奠基人德巴里(H.Ade Bary)在1879年提出:“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

”随后一百余年来,共生在生物学界得到了高度重视及重大发展。

生物学界从广义上将“寄生”“共生”“共栖”均纳入“共生”的视域中。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可以说,没有共生,就没有今天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随着生物共生论的发展,“共生”一词也逐渐为各国人文文化的研究者所关注并被借用来研究人文社会领域的问题。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验社会学派借用生物共生理论来研究人文社会问题,创立了人文区位学。

这一理论认为“共生”是支配城市区位秩序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共生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共生”构成了城市社区的区位秩序,其本质是在竞争中通过自身调整达到一定的社区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即社区内共生维持的条件,体现了社区的共生性质。

2002年复旦大学胡守均教授在中国第一个用共生理论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共生论”。

社会共生论认为:“共生”是在无法排除任何共生对象的客观前提下,主观地实现人类社会交往中照顾各方利益和理想的最佳机制和架构。

人们应当告别“消极共生”,走向“积极共生”,争取不同利益者的“共赢”,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天下大同。

在“共生院”的实践中,规划师提出了所谓的“建筑共生、文化共生和居民共生”的理念,但其出发点仍然是对非整院腾迁的一种无奈选择,最终表现出一种由老居民与新住户、老建筑与“新”建筑,老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寄生”,可以认为其仍然处于一种“消极共生”的状态。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1)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1)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共生是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互惠关系的一种现象。

在旅游产业中,共生理论可以被用来研究区域旅游的竞合关系。

本文将基于共生理论,探讨区域旅游竞合的概念、原因以及如何实现共生竞合。

一、概念解析1.1 区域旅游竞合的概念区域旅游竞合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不同旅游企业、旅游景点、旅游服务提供商、旅游政府部门和其他旅游相关机构之间的互动和竞争关系。

在这个竞合过程中,每个旅游相关机构都在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以此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1.2 共生的概念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互惠关系的一种生物学现象。

在共生关系中,每个物种都能够从其他物种中获得一些优势,以此提高自身的存活和繁衍能力。

共生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互利共生和强制共生。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物种之间通过互相提供资源和服务来获益,而强制共生则是指一种物种强制另一种物种为其提供资源或服务,以此提高自身的存活和繁衍能力。

二、竞合原因2.1 竞合原因区域旅游竞合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旅游资源的稀缺性、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不同、旅游市场的需求差异等因素所致。

这些因素导致了不同旅游相关机构之间的竞合关系。

2.2 原因分析旅游资源的稀缺性是区域旅游竞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各个旅游相关机构必须争夺有限的旅游资源,以此提高自身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此外,不同旅游相关机构之间的经营策略和市场定位也会导致他们之间的竞合关系。

一些旅游相关机构可能有更好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从而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

这使得其他旅游机构必须采取更加激烈的竞合策略。

三、实现共生竞争3.1 实现共生竞争的意义实现共生竞争可以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问题。

通过实现共生竞争,可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与合理利用,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促进旅游市场的稳定发展。

3.2 共生竞争的策略促进旅游资源的共享利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优秀论文)“共生”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优秀论文)“共生”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20世纪是对抗、战争、发展的世纪。

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过分的扩张了人类的主体性,人类中心主义所弘扬的主体性是一种片面发展的主体性,这种片面性肢解了人的自我个性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不仅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战争,而且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张对峙,人变成了“异化人”,个人在社会发展中只得到片面的、畸形的发展。

随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发展,“共生”是解决人类异化、解决人类发展片面性的途径。

本文通过对“共生”特征、时代背景、理论意义、时代意义的分析,阐明了“共生”理论是新时代的生存哲学。

在人类迈入21世纪之时,我们若要建立一种美好的新世纪,就要求我们全面深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主体三者之间的“共生”原理,努力减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对抗,不只向自然索取,而且还要对等地给予与维护,建立人与自然的对称互惠与和谐平衡的共生机制。

也就是说,既然我们承认人与自然是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那么我们就应当考虑赋于自然以相应的主体权利,从而把道德的关怀扩大到动物世界以及所有的生物个体,从而使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或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得以可能。

而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世界进入多极共存、强权、不平等与垄断依然存在的格局下,只有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遵循“共生”原理,只有经济合作,主权平等,互惠互利,才能由共同生存到共同发展。

我国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也是“共生”理论的具体体现,必将对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伟大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总之,把握“共生”将有助于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去寻找和开拓到更为和谐、更为康健的、更为自由的生活世界,“共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在疾呼“共生”,“共生”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所以,21世纪是“共生”的伟大时代。

关键词:共生人类中心主义异化全球化科学发展观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 twentieth century is a century of resistance, war and development. The thinking mode of the divis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exceedingly extends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 The subjectivity which is approved by anthropocentrism develops unilaterally and dismembers abundance and integrity of human being's ego character, which results in not only resisting and warring between persons, but also causing the nervous conflict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as well as society. So the person becomes alienated person who is developed unilaterally and abnormally in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ity to intersubjectivity, symbiosis is the approach to solve human beings’ alienation and unilater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 backgrou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symbiosis points out that the theory of symbiosis is the existential philosophy of the contemporary era.When human being enter the 21st century, establishing a harmonious century requires deeply understanding of the symbiosis principles between nature, society and human being. We should strive to reduce the conflic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between persons and between person and community, and establish the symbiosis mechanism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which is equal and mutual beneficial, and mainta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 rather than ask for resources from it. That is to say, since human and nature belong to the same ecosystem system of symbiosis, we should consider endowing the nature with homologous subject right, thus extending the concern of the morals to the animal world and all living creature individuals. It can be possible to make ecosystem bala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make human keep developing. Globalize era, is mixture of coexistence, power, inequality and monopoliz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ymbiosis principle, either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r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an keep on common development through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equal sovereignty, and mutual benefit. Scientific theory of development that our country advocates is also the concrete body of the theories of symbiosis, and it will have the aggressive leading meaning for us to carry out the great fulfillment of the middle-class family target. In conclusion, symbiosis will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establish a more harmonious, healthier, more freely living world. Symbiosis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developing age nowadays. 21st century, which is the great age of symbiosis, is walking towards us.Keywords: symbiosis Anthropocentrism alienation globalizationScientific theory of development袁同学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共生学说的理论依据

共生学说的理论依据

共生学说的理论依据共生学说,关于质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的起源的一种学说。

认为质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来源于共生在另一生物细胞质中的蓝藻。

共生学说的主要依据在于两者结构的相似性,包含环状双股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和TOS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和酶,并能分裂繁殖。

另一学说认为质体和线粒体由质膜或核膜衍生而成,如细菌的中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线粒体类似。

《共生学》理论介绍一.食物链指的是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的分解物、排泄物能够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或食物来源。

这种相依生存,对彼此都有利,这种生活方式叫做共生。

如白蚁肠内的鞭毛虫帮助白蚁消化木材纤维,白蚁给鞭毛虫提供养料,如果分离,二者都不能独立生存。

在生物界,不仅存在着环环相扣的食物链,而且也存在动物之间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现象。

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

基于共同的食物链,不同的种属事物彼此依赖一种或数种共享的机制而在一起的共居生存形式。

共居中的各方,彼此为对方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其结果就是形成有利于合作各方抑或一方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以及成长能力的机制。

所以,共生基于共同的食物链,不同种属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形成了跨越种属之间障碍,形成了基于共同食物链而更加密切的、结合比较牢固的种间合作关系。

二.互利性也有学者把共生称之为互利(mutualism)。

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

共生的内涵指的是共生的不同种属之间存在着的条件,这种条件的结果是能够帮助不同种属的生物或事物带来利益。

因此,互利共生是一种生存在的状态,是由不同的种属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观或价值链以及生存观。

共生的组织就是通过共生机制将不同事物的不同结构、系统以及体系能够凝聚在一起的一种机制,这种共生机制可以跨越不同生物种属以及同一物种之间不同的群体,并将这些不同种属抑或群体衔接起来,在共生机制中不同种属抑或群体彼此间具有着理他的协同关系。

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

共生概念共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抽象的说,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共生系统构成(共生要素)企业共生系统由共生单元、共生基质、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4个基本要素构成。

在共生基质存在的前提下,处于特定共生环境中的共生单元通过一定的共生界面,形成了特定的共生型。

共生单元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

不同的共生体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持征是不同的,在不同层次的共生分析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也是不同的。

本文的共生单元是企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生物主体,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共生基质共生的必要条件是共生基质的存在。

具体来看,企业共生的基质是共生单元间的互补资源,如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金、政策等。

共生单元投入共生体的资源特性决定了共生单元间的能量分配,某一共生单元投入资源的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越强,其在共生体中的谈判地位就越有利。

共生界面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或者说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它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共生系统效率和稳定性的核心要素。

共生界面具有以下基本功能:信息传输功能、物质交流功能、能量传导功能和分工与合作的中介功能。

共生环境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

本文的共生环境是企业生境,企业生境是单个企业或某一行业企业整体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它既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包括周围企业群。

与一般的企业环境概念相比,企业生境概念侧重企业经营地区的环境要素对企业的综合影响,以及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消长研究。

我们可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企业生境的内涵:一个是宏观层面的企业生境,指的是企业种群经营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另一个是微观层面的单个企业生境,指的是单个企业经营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共生能量共生能量是共生系统生存和增值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共生系统质量提高和数量扩张的前提。

共生理论与共生度研究文献综述

共生理论与共生度研究文献综述

共生理论与共生度研究文献综述共生(Symbiosis)一词源于希腊语,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指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

经济学上的共生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抽象地说,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袁纯清,2002 ) 。

共生理论(Symbiosis theory)由袁纯清((1998)直接将生物学的共生概念及相关理论向社会科学拓展。

他提出了以共生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描述共生的本质,以共生度、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分析共生关系状态的理论框架。

共生度分析的主要指标有共生度、亲近度、同质度、关联度、共生密度、共生维度等。

共生度是指两个共生单元或共生系统之间质参量变化的关联度。

假设有共生单元A 和B,其质参量分别为 ZA和 ZB,则共生度δAB为:;亲近度描述同类共生单元的不同代之间的关系。

设始祖特征向量为,共生单元A对始祖特征的占有量为,共生单元B对始祖特征的占有量,则A, B相对始祖特征的亲近度,同理,同质度描述同类同代共生单元的关系;关联度描述异类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

同质度:设A, B分别有主质参量( ,,… ... ),( ,,… ... ),则:>0)。

若 =1,表示A、B完全同质;若 = 0,表示A,B完全不同质;若 > 1,表示A的主质参量水平高于B;若 < 1,表示B的主质参量水平高于A。

关联度:若用主质参量来描述,则关联度表示为:==,()越大,表示A、B的关联度越高。

共生密度是反映共生关系中同类共生单元的多少,用表示,有:=,N表示同类共生单元的数量,表示共生空间。

共生维度表示共生关系中异类共生单元的数量,以表示,有:,W表示异类共生单元的数量,表示共生空间。

袁纯清博士对小型经济的共生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小型经济的产业内共生度不一,共生密度过高;产业内大--小企业共生度大于0,共生密度低。

共生理论的应用案例及分析

共生理论的应用案例及分析

共生理论的应用案例及分析共生理论是一种描述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这种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也可以是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伤害的共生关系。

共生理论广泛应用于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

以下是几个共生理论的应用案例及分析。

1. 蚂蚁与植物之间的互利共生蚂蚁和植物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

植物提供蚂蚁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庇护所,而蚂蚁则保护植物免受掠食者和竞争者的侵害。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南美洲的某些植物和紫天牛蚁的关系。

某些植物会产生甜蜜的结构,以吸引蚂蚁前来采食。

蚂蚁采食这些结构,同时保护植物免受其他昆虫的侵害。

这种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2. 牛和消化道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牛的消化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

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植物物质,为牛提供能量和营养。

而牛的胃对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包括温度、pH值等。

这种共生关系使得牛能够利用植物材料作为主要食物,而微生物也能够在牛的消化道中获得生存所需的条件。

这种共生关系在农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牛的饲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3. 蜜蜂与花之间的互利共生蜜蜂是花的传粉者,它们通过收集花蜜和传播花粉来获得能量和营养。

而花则通过蜜蜂的传粉来进行繁殖,使得花粉能够顺利传递到其他植物上。

这种互利共生关系对于维持植物的种群和种间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蜜蜂还可以通过采集植物物质来制造蜂蜜,为人类提供高能量的食物。

因此,蜜蜂与花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生物多样性和食物供应具有重要影响。

4. 人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人类的肠道中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这些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它们帮助人类消化食物、产生维生素和调节免疫系统等。

同时,人类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也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人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的失调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肥胖症、炎症性肠病等。

文化共生理论

文化共生理论

文化共生理论不同的文化,不管有着多么大的差异性,都具有一种本能性的、基于类似或相似特征而产生的互补关系。

这就是所谓“共生”,所谓“异质共生”。

人类文明就是这样一个大合唱。

一、文化共生概念——全球共生与文化本质中国传统哲学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大天地,日月星辰各司其位,江河湖海奔流不息,山峦草木竞相争荣,鱼龙鸟兽相依为命。

传统文化的每一个领域都是在自己特定的领域里追求自己独特的精神。

如果一种文化被否定了,意味着这一领域也就被取消了。

这种倾向被称之为“非我即无”。

不同的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上是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独善其身”。

实际上,由于个体内心和外部环境的约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很难达到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

正因为如此,个体总是期望超越自我,期望与他人、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希望发现其中的异同,来使自己获得某种安慰。

在这种期待中,文化是指导个体思想和行为的“灯塔”,也是彼此间的桥梁。

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世界已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包括许多“不同”,对于这些不同个体来说,通过文化差异来辨识这些“不同”,则变得更加重要。

文化差异作为一个可供参照的尺度,常被用来评价文化的优劣。

二、文化共生理论——文化类型学1、同类相吸的效应2、异类互斥的效应三、文化共生效应分析1、情感效应2、认知效应四、文化共生现象五、文化共生的发展趋势1、中华文化的复兴2、跨文化交流的发展3、科技文化的共存4、人类文明的进步,虽然各不相同,但又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其特定的文化,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西方也有着众多的民族,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也各不相同。

其中尤以德国最为突出,德国是个典型的大杂烩:有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有林立的豪车名车,也有宁静的湖畔小镇;既有美味的牛肉面和啤酒,又有严谨的工业设计。

但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看到的都是古老的石头教堂和繁忙的工厂。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在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中,我们拥有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顽强不屈的战斗力。

基于共生理论的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基于共生理论的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76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0期总第823期No.20,2020Total of 8230 引言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共生理论背景下,高校要与企业形成良好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水平,从而构建更加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实践水平。

下面结合具体实际,科学的进行实践研究,希望分析能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

1 共生理论的观点概述共生是自然环境的普遍生存模式,能够体现出生态系统的产生和进化的规律特征。

从已经总结出的研究成果可知,共生可作为生态系统长远发展的基本动力,该理论也对人类的进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当前我国所研究的共生理论已经从原本的生物学领域拓展到人文社科范围,从生物识别发展到社会认识和发放论的研究。

首先,共生系统并不是由几个主体直接组合而成,而是存在高度内在相关性的社会主体形成的自组织整体,具有共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该模式主要受到共生单元、模式、环境极其形成的共生界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次,对于共生系统来说,其可作为相互识别和认知的互融过程,能够促使具有复杂性及系统性等特征的单元能够相互稳定的逻辑关系,促进系统能够共生发展。

校企共生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具体表现可描述为:校企共生的合作模式不具有明显的利益关联,但从双方的整体利益角度来说,合作模式能够促进双方获得长远的利益,这也可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校企共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从合作的层次来讲,互助是感性层面,普遍存在于双方较为熟悉的情况。

可见校企合作是基于相互了解且具有共同利益的系统中开展的合作行为。

但校企合作模式仍然会受到不同条件和效果等方面的限制。

协作关系虽然可作为感性的升华,但进入理性层面,便仍需在工具性的层面停留。

在工具理性的作用下,校企合作也可视为双方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形成的协同规划,尽管能够普遍应用到各种环境下,但一旦合作双方出现危机,便难以继续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

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共生理论的视角

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共生理论的视角

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共生理论的视角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共生理论的视角产业协同集聚是指不同产业在同一区域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现象。

它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准确评估产业协同集聚的程度和效果,测度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介绍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

一、共生理论的概述共生理论(Symbiosis Theory)是20世纪初美国生物学家鲍登提出的一种描述生物关系的理论。

它强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形成共生关系,互相获益。

这一理论也被运用到产业协同集聚的研究中,认为不同产业之间能够通过互补和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二、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1. 聚集指数(Agglomeration Index)聚集指数是衡量某一特定区域内同类产业集聚程度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计算该区域内同类产业企业数量占总产业企业数量的比例来得出。

聚集指数越高,表示该区域内同类产业集聚程度越好。

例如,某地共有100家电子企业,而总的产业企业数量为1000家,那么该地的电子产业的聚集指数为10%。

2. 财务数据分析通过分析产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可以评估其在协同集聚中的地位和贡献。

主要的财务指标包括企业的利润、销售额、资产规模等。

较高的财务数据通常意味着企业在产业链上占据相对重要的位置,对协同集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3. 专家评估法专家评估法是通过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产业协同集聚的情况进行评估。

专家可以基于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从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竞争力等方面对产业协同集聚进行评价。

虽然这种方法较为主观,但它能够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评估产业协同集聚的效果。

三、产业协同集聚的应用——以创新产业为例创新产业作为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协同集聚的效果尤为明显。

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可以通过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来评估创新产业的发展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生概念共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抽象的说,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共生系统构成(共生要素)企业共生系统由共生单元、共生基质、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4个基本要素构成。

在共生基质存在的前提下,处于特定共生环境中的共生单元通过一定的共生界面,形成了特定的共生型。

共生单元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

不同的共生体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持征是不同的,在不同层次的共生分析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也是不同的。

本文的共生单元是企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生物主体,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共生基质共生的必要条件是共生基质的存在。

具体来看,企业共生的基质是共生单元间的互补资源,如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金、政策等。

共生单元投入共生体的资源特性决定了共生单元间的能量分配,某一共生单元投入资源的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越强,其在共生体中的谈判地位就越有利。

共生界面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或者说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它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共生系统效率和稳定性的核心要素。

共生界面具有以下基本功能:信息传输功能、物质交流功能、能量传导功能和分工与合作的中介功能。

共生环境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

本文的共生环境是企业生境,企业生境是单个企业或某一行业企业整体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它既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包括周围企业群。

与一般的企业环境概念相比,企业生境概念侧重企业经营地区的环境要素对企业的综合影响,以及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消长研究。

我们可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企业生境的内涵:一个是宏观层面的企业生境,指的是企业种群经营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另一个是微观层面的单个企业生境,指的是单个企业经营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共生能量共生能量是共生系统生存和增值能力的具体表现,是共生系统质量提高和数量扩张的前提。

共生能量生成原理揭示了生物共生进化的动力机制,影响共生能量的关键变量有:①共生界面的特征值,这是衡量共生界面上交流阻力的重要参量,共生界面越多,接触面越大,接触介质越好,则交流的阻力越小,对应的特征值就越接近于零。

②变量是共生度。

共生度越大,共生能量越大。

共生模式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反映作用的强度。

任何完整的共生关系都是行为方式和共生程度的具体结合,也可以说是反映共生单元某种程度共生的具体结合。

从共生单元之间的利益分配角度分析,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模式有三类,即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

依照组织程度又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以及一体化共生等等。

就这些共生模式的效率而言,寄生模式本身不会产生新的能量,而且整个共生过程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表现为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无偿能量。

偏利共生关系产生新能量,但新能量只为某一共生单元所得,这种关系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既无利也无害。

互惠关系产生能量,且新能量在共生单元之间分配,存在着双向的利益交流机制。

新能量来源于共生单元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点共生反映的是企业之间联系的随机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共生过程具有短期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

间歇共生与点共生相比,则表现为企业之间的联系克服了随机性特征,但仍然是不确定的和不稳定的。

企业间的联系不具有连续性,没有反映出企业之间联系的必然性。

连续共生与点共生和间歇共生不同,它反映的是企业之间长期的、连续的和稳定的联系。

企业在这种联系中获得利益的同时又能维持各自的独立性。

在这样的条件下,共生企业会不断推动共生组织向前进化,形成企业间的多样化合作。

一体化共生是连续共生的极端形式,是时间间隔连续缩短的一种特例,一体化共生将导致组织的利益联系被官僚的科层组织所取代,从而导致管理成本上升和组织效率低下。

共生组织模式主要是指共生单元相互结合的组织化程度,不同的共生组织模式有着不同的特征,相互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点共生模式的特点是特定时刻其共生单元具有一次相互作用;共生单元只在某一方面发生作用;共生关系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机性。

间歇共生模式共生单元之间按某种时间间隔具有多次相互作用;共生单元只在某一方面或少数方面发生作用;共生关系有某种不稳定性和随机性。

连续共生模式在一个封闭时间空间内共生单元具有连续的相互作用;共生单元在多方面发生作用;共生关系比较稳定且具有必然性。

一体化共生模式共生单元在一个封闭时间区间内形成了具有独立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共生单元存在全方位的相互作用;共生关系稳定且有内在必然性。

从行为方式上说,存在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见表1);从组织程度讲存在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多种情形(见表2)。

任何完整的共生关系都是行为方式和共生程度的具体结合。

共生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共生单元的性质变化及共生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尽管共生系统存在多种状态(模式),但对称互惠共生是系统进化的一致方向,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进化的根本法则。

所有共生系统中对称性互惠共生系统是最有效率也是最稳定的系统,任何具有对称性互惠共生特征的系统在同种共生模式中具有最大的共生能量。

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各种社会阶层等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它既受全球经济环境、国家政策、体制的影响也受区域自身发展的条件、竞争力的制约。

譬如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受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干预一些区域的资源无偿地提供给其它区域,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偏利共生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区域之间更多的是互惠共生关系,且在组织程度更多趋向于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

共生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微观层面,主要对象为单个独立企业。

从工业共生的概念来考虑,这个层面并不是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工业共生,但它是工业共生发展的基础。

在这个层面,企业内部通过过程集成实现最优化资源和最小化废物,与之对应的方法和工具包括清洁生产、零废物排放、生命周期分析等。

第二个层面为中观层面,主要对象为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

在这一层面中,工业共生的实施可以使各企业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得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比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的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大得多。

该层面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就是生态工业园。

第三个层面为宏观层面,主要对象为地区、国家甚至更广阔范围(如洲域、全球范围)的区域生态工业网络。

其研究焦点集中于区域范围内的不同产业系统、工业群落之间如何通过有效集成来优化资源的使用,改善整体环境绩效,最大可能地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和实施国家工业共生计划,如韩国、澳大利亚、北美等国家。

共生条件根据袁纯清的共生理论,企业共生需要满足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均衡条件和稳定条件,综合起来,概括为以下一般性条件:⑴潜在或侯选共生单元之间要构成共生关系,首先必须具有某种时间或空间联系,在给定的时空条件下,它们之间应存在某种确定的共生界面。

这种共生界面,一方面为共生单元提供接触机会,提供表达共生愿望和信息的窗口;另一方面一旦共生关系形成,这种共生界面就会演化成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转移传递通道即共生通道,这种通道的存在是共生机制建立的基础。

⑵共生单元之间通过共生界面存在必然的物质、信息或能量联系。

这种联络一可促进共生单元之间的分工以弥补各自功能上的缺陷,二可促进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三是通过这种联系使共生单元按照质参量所规定的形式形成某种新的结构,这在生物学中表现为新器官或新物种的出现,在经济学中表现为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出现。

⑶在共生关系形成中,共生伙伴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表现出某种规律性,共生选择成为共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任何共生企业都是选择与之具有某种关系的其他候选共生单元作为共生的对象,选择的首要原则体现在有利于自己功能提高、能力增强以及匹配成本低的将被优先选择。

另一方面,共生关系既不是一步完成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相互识别和认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共生度逐步提高的过程。

同时,共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共生企业自身的变化,共生关系也会随之变化。

⑷共生单元之间存在一种临界规模关系,这种临界规模是共生形成的重要条件。

共生单元的规模之所以也构成共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因为在实际发生的共生关系中,即使有共生的其他条件,但如果共生单元的规模过大或过小,共生关系也不可能最终形成或保持稳定。

共生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削减或消除资源瓶颈,二是分散或降低创新风险,最后是降低交易成本。

而这些共生效益的取得来源于企业共生的相互作用机理,即共生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与规律。

共生的共生型决定及其优劣评判标准企业共生的共生类型(简称为共生型)由3方面因素综合决定:①共生单元在食物链中的相对位置;②共生的组织程度;③共生能量分配对称度。

根据每一类共生型决定因素内部的差异,我们又可把企业共生划分为许多不同的共生亚型。

首先,根据共生单元间的食物链位置,我们可以把企业共生划分为:水平共生和垂直共生。

其次,根据共生的组织程度,我们可以把企业共生划分为:点共生,局部共生和一体化共生。

再次,根据共生能量的分配,我们可以把企业共生划分为偏利共生、非公平互惠共生和公平互惠共生(如表1所示)。

综合各种共生亚型,我们归纳出企业共生的两大类、18种共生型(如表2和表3所示)。

企业共生的循环运作生理机制及共生进化在特定的企业生境中,不同的共生型通过特定的共生界面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流,产生共生能量并使用共生能量。

之后,共生单元会对共生能量分配、共生界面等要素进行谈判,判断是否进一步共生。

如果共生单元认为共生的公平度、共生界面效率在可调整范围内,那么,共生单元间将进行再谈判,通过提高共生能量分配的公平度、提高共生界面效率、适应共生环境、提高共生能量使用效率等多种方式调整共生型,推动共生型向更优越的共生型转化,实现共生的进化。

此时,共生单元间的共生进入了下一个共生循环。

否则,共生将会解体(如图1所示)。

共生理论认为:(1)尽管共生包含了竞争和冲突,但它强调了从竞争中产生的新的、创造性的合作关系;(2)共生强调了存在竞争的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积极态度(3)共生强调了共生系统中的任何一方单个都不可能达到的一种高水平关系;(4)共生是在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收支背景下,共生单元寻求自己定位的一种途径;(5)共生强调在尊重其它参与方(包括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基础上.扩大各自的共享领域。

共生理论认为:(1)合作是共生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

共生并不排除竞争,与一般意义上的竞争不同的是共生不是单元之间的相互排斥和厮杀,而是单元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合作;不是共生单元自身性质和状态的丧失,而是继承和保留;不是共生单元的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