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的宇宙》高一地理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一《人类认识的宇宙》
![人教版高一《人类认识的宇宙》](https://img.taocdn.com/s3/m/1469fd7ff5335a8102d22065.png)
人类认识的宇宙[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1、让学生了解天体的概念和宇宙中的主要天体类型、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并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要求学生培养的能力:1、能运用图1、3和表1、1熟悉太阳系的主要成员,通过分析日地关系来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做出正确的解释。
[重点和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3、地球上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导学法讲解法图片和资料综合分析法[教具安排]:幻灯片:《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报刊资料:《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教师提问,学生个别回答)1、高中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如何学好高中地理?二、导入新课:[新授主要内容]: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1.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分为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宇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第四环境。
因为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其运动和变化必然受到其它天体的影响,人类也因此受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的重大影响。
2.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古代自然哲学所讨论的天文学的宇宙,不外乎大地和天空。
早在2000多年前战国尸佼《尸子》载:"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 16世纪哥白尼倡导的"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一词,在一定意义上也不过是宇宙的同义语。
20世纪以来,尤其是60年代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最新高中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
![最新高中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c29b9d27d3240c8547efb5.png)
高中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教课设计人类认识的宇宙【教课要点】①天系统统的层次;②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别行星的含义。
【教课手段】多媒体资料库【教课过程】(引课)古训曰:“上下四方曰宇,从古到今曰宙”由此理解宇宙的含义,即表现时间性——不停运动和发展变化;空间性——各样形态的物质组成。
(总结板书)一、宇宙二、天体和天系统统(学生活动:阅读教材 P3 图 1.2 思虑)天系统统分为几个级别?由大到小的摆列次序是什么?(教师总结板书)三、宇宙中的地球1.太阳系中一颗一般行星(多媒体资料展现,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 表格和图像)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引学生思虑议论:地球与其余行星对比有哪些相像性?①质量、体积;②均匀密度;③公转、自传周期;④运动特色(即九大行星运动拥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这部分知识需要教师给与增补。
)经过比较能够发现:地球不论是构造特色仍是运动特色都与其余行星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所以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一般行星。
(板书) 2.太阳系中一颗特别行星——当前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提出问题,指引学生查找资料并议论)火星与地球对比有许多相像的地方,以致于人们一直思疑在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但到现在也没有发现生命的印迹,为何火星没有生命物质而地球是当前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生命存在需要哪些条件?(教师总结)经过以上对照议论,使学生明确,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有三个:①有适合的温度;②有液态水;③有适当的合适生物呼吸的大气。
这三个条件是火星所不具备的,之所以产生这三个条件的根来源因有两个: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此有适合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此有适当的大气。
而这两个根来源因关于火星来说,与地球有较大差别,所以当前火星未发现有生命存在。
【设计思想】依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点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要点应当是“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一般性和特别性,特别在这部分设计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即经过对照九大行星构造特色及运动特征,使学生明确地球与其余行星有好多相像特征,由此说明它是太阳系中一颗一般行星。
高一第一单元下册地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教案:人类认识的宇宙-word文档
![高一第一单元下册地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教案:人类认识的宇宙-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9624906aaea998fcc220ee7.png)
高一第一单元下册地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教案:人类认识的宇宙1.1 人类认识的宇宙【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宇宙的概念、特点、主要组成物质、天体的概念及类型,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
2.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注意识别和抵制法轮功及其他伪科学。
3.使学生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4.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
【重点难点】天体和天体系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板书设计】: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加深 2.宇宙是物质的——多种多样 3.宇宙是运动的——天体和天体系统 4.宇宙是发展的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普通性 2.有生命物质存在——特殊性原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液态水和适宜大气【教学过程】:先请学生谈一谈对宇宙的认识怎么样,说一说哪些现象与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人类关系密切,想一想会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然后指出,我们所了解的宇宙知识,有些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了,但这些知识、认识的获得,却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人类认识的宇宙。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古代大地和天空 16世纪太阳系 18世纪星系 20世纪上百亿年上百亿光年结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加深。
例证:光年单位的提出1光年=365×24×3600×3×108=9.4608×1015千米 2.宇宙的物质性——多种多样多种: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气体和尘埃等(统称为天体)多样: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有差别。
3.宇宙的运动性(1)天体系统的概念强调”相互吸引、相互绕转”(2)天体系统的层次指导学生读图1.3,了解并尝试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月球地月系太阳行星其他天体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银河系河外星系(又称星系) 总星系 (宇宙)简要介绍中心天体的概念。
高一第一单元下册地理高一地理教案:人类认识的宇宙
![高一第一单元下册地理高一地理教案:人类认识的宇宙](https://img.taocdn.com/s3/m/b194aca771fe910ef02df824.png)
高一第一单元下册地理高一地理教案:人类认识的宇宙【】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第一单元下册地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教案:人类认识的宇宙,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一第一单元下册地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教案:人类认识的宇宙1.1 人类认识的宇宙【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宇宙的概念、特点、主要组成物质、天体的概念及类型,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
2.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注意识别和抵制法轮功及其他伪科学。
3.使学生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4.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
【重点难点】天体和天体系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板书设计】: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加深2.宇宙是物质的多种多样3.宇宙是运动的天体和天体系统4.宇宙是发展的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普通性 2.有生命物质存在特殊性原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液态水和适宜大气【教学过程】:先请学生谈一谈对宇宙的认识怎么样,说一说哪些现象与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人类关系密切,想一想会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然后指出,我们所了解的宇宙知识,有些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了,但这些知识、认识的获得,却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人类认识的宇宙。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古代大地和天空 16世纪太阳系 18世纪星系 20世纪上百亿年上百亿光年结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加深。
例证:光年单位的提出1光年=3652436003108=9.46081015千米 2.宇宙的物质性多种多样多种: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气体和尘埃等(统称为天体)多样: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有差别。
3.宇宙的运动性(1)天体系统的概念强调相互吸引、相互绕转(2)天体系统的层次指导学生读图1.3,了解并尝试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月球地月系太阳行星其他天体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银河系河外星系(又称星系) 总星系 (宇宙)简要介绍中心天体的概念。
高中地理教案-1.1人类认识的宇宙──第一课时
![高中地理教案-1.1人类认识的宇宙──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32b97dc647d27284a735192.png)
1.1人类认识的宇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宇宙、天体的观念,理解宇宙的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能力目标能运用图表形象掌握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分析说明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德育目标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发展观;2.通过讲述中国古代取得的天文成就,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太阳系结构图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教学方法1.通过讲授法使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宇宙大环境能有基本的认识、激发其兴趣。
2.引导学生去收集材料,培养其初步的读图分析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ⅰ.导入新课:同学们,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她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因此,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必须对我们的家园──地球,有较深刻全面的了解。
而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其运动和变化又不能不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地球上发生的不少自然现象如果仅从地球本身找它们的因果关系,有时难以得到满意的解答。
因此要全面了解地球,较圆满地理解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首先要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为此,教材就把“宇宙环境”作为全书的开篇第一单元,讲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什么样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目前人类认识到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下面,请同学们迅速阅读序言部分。
ⅱ.讲述新课:<板书> §1.1人类认识的宇宙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学生看书阅读后回答:什么是宇宙?老师补充讲解、板书)古代,人们把空间称为“宇”,把时间称为“宙”;因此,我们可以说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而现代的天文探测表明,宇宙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
如果要给宇宙在地理学意义上下个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这么定义:宇宙:是广袤的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人教版高一《1.1人类认识的宇宙》
![人教版高一《1.1人类认识的宇宙》](https://img.taocdn.com/s3/m/a6221d096c175f0e7cd137c2.png)
示范教案一(1.1人类认识的宇宙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体的概念和宇宙中的主要天体类型、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能力目标能运用图1.3和表1.1,熟悉太阳系的主要成员,通过分析日地关系来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德育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做出正确的解释。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运用导学法和讲解法,并结合有关资料和图片来完成“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这一问题,采用综合分析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宇宙中的地球”,着重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象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投影机。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所以,要研究地球,必须先了解宇宙。
[讲授新课]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板书)1.1 人类认识的宇宙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板书)1.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
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
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高中地理 1.1《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1) 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 1.1《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1) 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a11ccd35d5bbfd0a785673d5.png)
人类认识的宇宙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其形成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教材使学生初步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知识重点、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等自学能力,通过读图、画图、思考问题等活动,使学生具有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了解科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
激发学生对科学热爱及探求的精神。
教学方法导学式:启学→自学→检学→评学→补学〔五环节〕,问题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宇宙一词并不陌生,同学们能用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宇宙吗?学生讨论、答复。
〔教师至少要请三位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提示】请同学们读教材第1页古人对宇宙的概括,再进一步总结。
【教师总结】宇,即上下四方,指空间;宙,即古往今来,指时间。
所以宇宙的第一层含义是时空。
然而宇宙是真空的吗?不是。
宇宙的第二层含义是物质。
宇宙中的物质是静止的吗?不是。
所以,宇宙的第三层含义是运动。
宇宙中的物质形态有各种形态,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星球,是宇宙物质形态的一种类型。
【教师提问】地球和宇宙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据教材第1页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举例说明。
学生答复略。
【教师补充】宇宙是地球生存之本,财富之源。
例如在初中地理课上你们已了解到:地球离不开太阳的光、热做能源,有了太阳光热的照射,才有地球上的风、雨、雷、电,以及河水流动、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
才有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所以从这节课起,我们要比拟详细、系统地了解地球宇宙环境的知识,以及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教师提问】刚刚我们已经得知,地球是宇宙中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么,宇宙中还有哪些物质存在的形式呢?这些不同物质形态的名称叫什么?学生答复略。
【教师总结】除球状外,还有云雾状、不规那么固态、气态等。
高中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
![高中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cafe7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18.png)
高中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宇宙的起源、发展和演化过程,理解宇宙的组成和结构。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宇宙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宇宙的起源和发展2.宇宙的组成和结构3.宇宙中的天体及运动4.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宇宙的组成和结构、宇宙中的天体及运动。
2.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宇宙中的天体及运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宇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宇宙的美丽和神秘。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什么了解?宇宙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2.讲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1)介绍宇宙大爆炸理论,解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展示宇宙演化过程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宇宙的发展历程。
3.讲解宇宙的组成和结构(1)介绍宇宙中的基本物质:物质、能量、暗物质、暗能量。
(2)讲解宇宙的结构: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宇宙网。
4.讲解宇宙中的天体及运动(1)介绍宇宙中的天体: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2)讲解天体的运动:自转、公转、引力作用等。
5.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介绍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从古代的天圆地方到现代的宇宙观。
(2)讲解科学家们对宇宙的研究成果:如哈勃望远镜的观测成果、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
6.课堂互动(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有哪些局限性?(2)讨论:如何提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2)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宇宙的认识有哪些新的收获?五、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整理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宇宙的组成和结构、宇宙中的天体及运动的相关知识点。
2.思考: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宇宙现象?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互动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高一地理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人类认识的宇宙
![高一地理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人类认识的宇宙](https://img.taocdn.com/s3/m/6dd9ea9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7.png)
高一地理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人类认识的宇宙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意义;2.了解不同文化对宇宙的认识;3.掌握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的认识宇宙的历史发展过程;2.了解不同文化对宇宙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图片和实物展示的教学方法;3.小组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图片和实物;3.教材。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导入引导学生思考:1.人类如何认识宇宙?2.宇宙对人类有什么意义?Step 2:讲解(20分钟)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史发展过程;2.不同文化对宇宙的认识。
Step 3:讨论(1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不同文化对宇宙的认识;2.每个小组选择代表进行发言。
Step 4:总结(5分钟)总结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史和不同文化对宇宙的认识。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1.预习下一课内容;2.撰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
七、板书设计:人类认识的宇宙1.历史发展过程2.不同文化对宇宙的认识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人类的认识宇宙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不同文化对宇宙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对于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的内容没有详细展开。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相关的实验和活动,加深学生对宇宙的认识。
人教版高一《示范教案一(1.1人类认识的宇宙 第2课时)》
![人教版高一《示范教案一(1.1人类认识的宇宙 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ca99604a76e58fafab0036e.png)
示范教案一(1.1人类认识的宇宙第2课时)[导入新课]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宇宙是个什么“模样”呢?有人做了这样的比喻:太空像汪洋大海,天体像相距很远的小岛,天体系统如同群岛。
我们的地球所处的环境怎么样呢?[讲授新课]二、宇宙中的地球(板书)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书)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读图,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学生注意小行星带的位置,然后教师可根据以下资料把八大行星给学生做一个简单介绍。
(1)最受宠爱的小个子——水星水星是八大行星中的小个子,算它最小了。
我国古人称它辰星,国际名“墨丘民”,是罗马神话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个固体行星,自转一周(一天)58.6天,公转一周(一年)约88天,体积、质量均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依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用望远镜看水星,像一个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实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没有。
(2)美丽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辉,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国际名为“维纳斯”。
在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描写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当弼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
金星是八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称为长庚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称为启明星。
西方国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阳神阿波罗的先驱和使者,又说它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俄共向金星发射了近20个探测器。
飞向金星的第一个探测器是美国1962年8月27日发射的“水手—2号”。
根据观测资料,科学家们认为,金星表面温度很高(可达380℃),那里没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没有磁场,至今没有发现有生命的痕迹。
金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惟一逆向自转的行星,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的。
金星上“一天”是243天,“一年”是225天。
(3)战神玛尔斯——火星火星,似火一般,发出火红的光芒,在地球上看是一颗红色星球。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人类认识的宇宙3篇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人类认识的宇宙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06cb6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5.png)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人类认识的宇宙高中地理教案范文:人类认识的宇宙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人类认识的宇宙学科:地理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的历史发展;2. 掌握人类认识宇宙的主要方法和技术;3. 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包括星系、行星和恒星等;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史发展;2. 认识宇宙的方法和技术;3. 宇宙的基本结构。
教学步骤及教师活动: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人类对宇宙有什么认识?2. 设计问题:你知道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如何发展的吗?Step 2:讲授(15分钟)1. 介绍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史发展,包括古代的天文观测和对宇宙的想象;2. 介绍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对宇宙的研究,包括望远镜、卫星和航天飞行器等。
Step 3:实践(20分钟)1. 分组活动: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宇宙结构进行调研和介绍;2. 学生自主探究: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收集有关宇宙结构的资料,并制作简单的展板或PPT;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宇宙结构的介绍。
Step 4:总结(10分钟)1. 总结宇宙的基本结构,包括星系、行星和恒星等;2.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宇宙的意义是什么?教学资源:1. 天文学书籍和杂志;2. 互联网资源,如NASA网站等;3. 展板或PPT制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调研的成果展示;2. 班级讨论和问题解答。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或学术机构的研究员来学校做关于宇宙的专题讲座;2. 组织学生科考活动,如参观天文台或星座观测活动;3. 学生可以自主继续研究宇宙相关的话题,并以研究报告或科技展览等形式展示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问题、讲解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有机会通过收集资料和制作展板或PPT的方式,加深对宇宙结构的认识。
1.1人类认识的宇宙
![1.1人类认识的宇宙](https://img.taocdn.com/s3/m/d41881f64693daef5ef73db2.png)
1.1人类认识的宇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地理的第一课,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这些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也比较抽象。
教材从宇宙环境的角度来选材,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第二部分是宇宙中的地球;第三部分是阅读课文探索地外文明,其中地球与宇宙的关系应该重点把握。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宏观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的,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根据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宇宙的概念以及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2、知道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的概念及其类型。
3、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5、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提高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2、通过了解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激发爱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高中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2篇
![高中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3b4e6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2.png)
高中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高中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精选2篇(一)课程名称: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适用年级:高中高一教案目标:1. 了解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发展过程;2. 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3. 掌握宇宙的观测技术和研究方法;4. 了解宇宙中的星系、星云、恒星等基本天体;5. 培养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利用一段有关宇宙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对宇宙有什么认识和想法?2. 导入新知(10分钟)通过讲解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发展过程,介绍宇宙的概念和组成。
包括宇宙观念的演变、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等。
3. 讲解重点(15分钟)详细介绍宇宙观测技术和研究方法,如望远镜的种类和原理、人造卫星的应用等。
4. 深入学习(20分钟)介绍宇宙中的基本天体,如星系、星云、恒星等。
对其中重要的天体进行详细解释,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形成原因。
5. 练习巩固(15分钟)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巩固对宇宙基本概念和组成的理解。
6.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7. 课后作业(根据教学进度决定完成时间,推荐在下一节课前完成)要求学生找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书籍或观看科普视频,进一步了解人类认识的宇宙的最新进展。
教学辅助材料:1. 宇宙的图片或视频素材;2. 望远镜、人造卫星的图片或模型;3. 相关的科普文章、书籍或视频。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练习巩固:根据学生的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阅读科普资料的任务,评估他们进一步了解和兴趣的培养情况。
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或科普讲师进行现场讲解,增加学生对宇宙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2. 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高中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精选2篇(二)教案名称: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学目标:1. 了解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地球上的主要大气环流带和其特点;3. 理解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之间的关系;4. 能够分析不同大气环流带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地理教案-1.1 人类认识的宇宙_高中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1.1 人类认识的宇宙_高中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e5c464767f5acfa0c7cd1b.png)
地理教案-1.1 人类认识的宇宙_高中地理教案1.1 人类认识的宇宙[重点]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所谓特殊是与其它天体相比较而言,就目前所知,唯独地球上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有关。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太阳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人类活动的源泉,因为从地球形成以来所接受的太阳光热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二是地球、其它大小行星同太阳三者的关系——地球及其它大小行星绕日公转不仅方向一致,而且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碰撞,故运行较为安全。
(2)地球本身具有的条件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平均温度15℃)、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然后,分析这三个条件产生的原因。
[难点]宇宙可以简要地讲:宇宙由各种形态的天体物质所组成,是时间、空间和天地万物的总称。
也可以较详细地讲——宇宙有两个不同的概念:(1)有限的宇宙,指总星系,是当前科学技术上能观察到的宇宙部分,有的学者(如天文学家金祖孟)称之为科学上的宇宙;有的学者(如上海天文台台长赵君亮)称为“子宇宙”,总星系在时间上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
(2)无限宇宙,指哲学理念上的宇宙,有人称之为“母宇宙”,空间上无边无际、无形状、无中心;时间上无始无终,没有起源、年龄、寿命。
此外,仅供教师作参考资料用——“依据钱学森教授的新见解,整个宇宙包含了从渺观→微观→宏观→宇观→胀观世界的五大物质层次。
其中,渺观层次向内再分,趋向无限小……宏观层次(物体→行星、地球)→宇观层次(恒星、太阳系→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胀观层次(有人推算,至少有103000个‘总星系’式宇宙并存→趋向无限大)。
”教案示例2——“基础工业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
【教学难点】分析四大工业的特点。
【教学用具】我国主要钢铁工业的分布图、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分布图【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学习了哪几种基础工业?(导入)除此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业—钢铁工业。
高中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
![高中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53c21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19.png)
高中高一地理《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一、学问目标1.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天体系统的构造,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缘由。
二、力量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学问、提取重点和找出学问间内在联系的自学力量。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索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猎取学问的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留意识别和抵抗伪科学。
2.通过了解天文学家探究宇宙的事例,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究宇宙神秘的精神。
关于天体系统的教学建议关于天体系统,教师重点要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
尤其是知道地球在这个层次中的位置。
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其最远的天体离地球大约150亿~200亿光年。
我们针对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进展了分类。
因此有了天体系统的层次。
建议教师采纳本期供应的动画“天体系统”来进展教学。
该动画能很清楚地呈现天体系统的层次。
而且有各类天体的典型图片,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尤其动画中包含了太阳系和地月系的动画,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层次的天体运行状态。
关于地球的一般性的教学建议在“宇宙中的地球”这局部,教材提到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点,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拟数据”表格,让学生比拟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五个指标的数值。
则不难发觉,地球的邻居们和地球特别相像。
尤其是金星,其质量、体积和地球相差无几。
这些数据说明:地球在太阳系成员中是特别一般的,其运动状态和运动特征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
假如课时允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1)共面性;(2)近圆性;(3)同向性。
之所以要重点提出地球的一般性,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各种物质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但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关于地球的特别性的教学建议在讲授“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在说明白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一般行星后,还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即地球是一个特别特别的行星。
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新部编本--杨贵奇
![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新部编本--杨贵奇](https://img.taocdn.com/s3/m/c76488c383d049649b6658be.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人类认识的宇宙教案--杨贵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征。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太阳系八大行星及其他天体的特性。
4.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并指导学生运用该方法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学习不同的天体和八大行星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2、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3、通过了解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教材内容及分析】1、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本节教材通过三部分内容阐述该标准,一是介绍了人类认识的宇宙环境,主要要求能够用天体系统的层次来说明地球的宇宙环境。
二是说明了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的行星,从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质量、体积等方面来说说明。
三是介绍了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分析了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三部分联系密切,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先讲宇宙环境,然后提供资料,让学生分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最后从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教材重点分析了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认识的宇宙》高一地理优秀教案
1.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2.通过了解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关于天体系统,教师重点要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
尤其是知道
地球在这个层次中的位置。
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其最远的天体离地球大约150亿~200亿光年。
我们针对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进行了分类。
因此有了天体系统的层次。
建议教师采用本期提供的动画“天体系统”来进行教学。
该动画能很清晰地展现天体系统的层次。
而且有各类天体的典型图片,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尤其动画中包含了太阳系和地月系的动画,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层次的天体运行状态。
在“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教材提到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
颗普通行星。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点,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格,让学生比较太阳系中九大行星五个指标的数值。
则不难发现,地球的邻居们和地球非常相像。
尤其是金星,其质量、体积和地球相差无几。
这些数据说明:地球在太阳系成员中是非常普通的,其运动状态和运动特征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
如果课时允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1)共面性;(2)近圆性;(3)同向性。
之所以要重点提出地球的普通性,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各种物质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但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关于地球的特殊性的教学建议
在讲授“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在说明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后,还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即地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星。
它的特殊性表现在这颗行星上具有形形色色的生物,人类是这些生物中最高级的一种。
尽管人类的科技探测手段迅猛发展,但目前仍没有发现任何地外文明迹象。
虽然在理论上宇宙中可能还有许许多多和地球的条件类似的行星存在,但是与太阳系内其它的行星相比,地球所处的宇宙位置能孕育生物,足以说明地球的与众不同。
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地球之所以存在生命现象的原因:(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其表面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2)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其引力足够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这两点需要学生掌握。
正是因为这样,科学家们猜想,宇宙中有很多和太阳系类似的恒星星系,若其中存在和日地关系相近的情形,则极有可能发现和人类相类似的文明。
(引课)古训曰:“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由此理解宇宙的含义,即体现时间性——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空间性——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
(总结板书)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图1.2思考)天体系统分为几个级别?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教师总结板书)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表格和图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有哪些相似性?
①质量、体积;②平均密度;③公转、自传周期;④运动特征(即九大行星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这部分知识需要教师给与补充。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地球无论是结构特点还是运动特点都与其他行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板书)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并讨论)火星与地球相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以至于人们始终怀疑在火星上可能有生命存在,但至今也没有发现生命的痕迹,为什么火星没有生命物质而地球是目前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生命存在需要哪些条件?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对比讨论,使学生明确,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有三个:①有适宜的温度;②有液态水;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
呼吸的大气。
这三个条件是火星所不具备的,之所以产生这三个条件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而这两个根本原因对于火星来说,与地球有较大差异,因此目前火星未发现有生命存在。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重点应该是“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特别在这部分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通过对比九大行星结构特点及运动特征,使学生明确地球与其它行星有很多相似特性,由此说明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意识,在了解地球的特殊性时,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即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料库查找有关火星相关的资料,并与地球进行对比,由此说明为什么火星至今没有发现生命物质的痕迹,地球由哪些与其不同的条件,使其能够有生命存在,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处理资料的技能,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一节人类认识的宇宙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认识到到地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行星,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颗行星是不可替代的。
2.尽管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当迅速,但远远没有达到认识宇宙全部的地步,我们有无数的天文之谜需要在未来逐渐揭开。
3.激发学生对于宇宙之谜进行探索和思考的兴趣。
我们并不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认识宇宙的全部,但毫无疑问,人类将永远执著地去探索,去追寻宇宙的真谛。
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一个美丽而精彩的星球的一部分,这个星球正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茫茫的宇宙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当地的条件组织学生做以下探究活动:
1.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注意带上照相机和笔记本),让学生搜集尽可能详细的天文资料。
2.组织观看有关的天文科普录像(如星际探寻、登陆火星、苍穹寻奇、不明飞行物等)。
3.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人类宇宙认知的变化。
如地心说、日心说等。
了解一些天文假说。
4.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天文学上取得的成就。
如张衡、郭守敬等。
5.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参观天文馆、看录像、查阅杂志书籍、浏览互联网等。
写一篇“我生活的宇宙”的论文。
6.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办一期地理板报。
最好能体现最新的科技发展对天文学研究的指导。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