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方法论文
德育教育历史教学论文
![德育教育历史教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4c110d910ef12d2bf9e7c7.png)
德育教育历史教学论文一、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德育教育的现实价值(一)有助于学生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打下基础。
初中时期是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开始逐步形成的阶段,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让他们以史为鉴,形成完善的历史认知体系,丰满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有助于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趋势,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
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通过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思想,引导学生远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念。
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为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有助于与法制建设保持一致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共同发展。
在我国高度提倡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时期,应该保持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高度一致,二者构成互为推动的关系。
通过历史教学开展德育教育,是有效提升学生道德水准的重要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和稳固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使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共同发展。
二、初中历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一)利用具体生动的史实进行德育教育。
在新课改标准下,初中历史课程遵循以唯物主义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
翻开历史教材,处处展现着爱国主义素材,让学生从中充分吸收爱国主义思想。
在初中历史教学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应用生动的史实材料向学生贯彻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
例如,关于我国的近代史学习,可以感受到满目疮痍,甚至催人泪下。
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家饱经风霜,既有外来帝国主义侵略,又夹杂着内部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的束缚和剥削,这也就是导致中国在那个时期沦落不堪的主要原因。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涌现出大批爱国主义英雄,是他们逐渐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潮,是他们在国家处于历史危难时期挺身而出。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83f43af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7.png)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历史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其中德育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如何通过历史教学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具备自律和自尊的精神风貌。
本文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
通过讲解革命英雄的事迹和历史事件的背景,引导学生明白祖国的强大是由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所建立的,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懂得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就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和强烈的国家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爱国情感,这正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历史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掌握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历史材料的分析方法,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接触各种历史文化,了解各国历史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文化、崇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的情感和意识。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名人事迹和历史事件,了解先贤的道德风范,理解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和功过得失,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和结果,明白历史的发展规律,理解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谨慎求索的治学态度。
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历史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各种思想和文化,接触各种价值观和人生观,了解各种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理解不同社会制度的优缺点,认识人类的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9ac4921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f.png)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道德素养的重要手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并探讨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实现德育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
历史教学可以通过教授国家的发展历程、伟大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培养出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
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如孝道、仁爱、礼仪等。
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够培养学生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获得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和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传授历史知识和事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认知,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历史的发展是多元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从而培养学生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道德品质。
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批判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批判性思维,认识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对后续发展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辩论课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分析,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能力,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对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塑造正确历史观和文明素养,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批判能力,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丰富的道德素养和良好品格。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12658cebb4cf7ec4afed025.png)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之我见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在学校德育中起着人才定向的作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育教学基本任务之一”。
因此,历史教学同样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它对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若想更好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就要研究中学历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探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历史都比较感兴趣。
而且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历史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科内容上避免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以贴近中学生,贴近现代生活为导向,适当减少历史理论的阐述,重视社会生活史、文化史、宗教史、法律史、科技史等内容的教学,有利于提高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
这是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渗透呢?下面是本人的几点粗浅见解,望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一、身传重于言教,教师要起人格示范作用现在的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物质利益以及竞争观念明显得到了增强。
但是集体观念和道德意识却相对减弱了.这样的现状就要求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保持自身不被社会的浊流侵蚀.高度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洁身自好,着装整齐,树立自己的凛然正气,模范行为。
然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求知、健体,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德育为首”已是如今教育的共识。
二、充分整合课本内外知识,挖掘潜在教育资源历史教材限于篇幅,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介绍只能述其梗概,不可能有过多的细节介绍,学生往往觉得文字枯燥干瘪,这就给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带来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做有心人,充分整合课本内外知识,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
1.课本前后知识的有机串联。
例如在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的内容后,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在近代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充分揭露日本文部省近年来企图通过修改历史教科书来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荒谬之举,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体会,列出日本帝国主义在近代侵略中国的几例重大史实,并简述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样使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了有机的串联,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日本在近代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历史不容篡改;想通过修改教科书抹杀历史,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论文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d1e1b1fd0a79563c1e7219.png)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多年来,我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模式。
教师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用历史学科相关内容来丰富德育的内涵,增强德育的感染力,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德育教育。
笔者现在就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谈下面几点看法。
一、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的首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在高中阶段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教师首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历史教材中有国家的繁荣强大令人瞩目,也有国家的积贫积弱遭外来入侵;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有造福本国、本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明创造;等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素材,就会产生爱国主义热情。
如《中国历史》记载中国古代的大禹治水的成功、唐朝的兴盛、明朝时的抗击倭寇的斗争、清代的林则徐禁烟运动;等等,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时,爱国热情就会油然而生,爱国主义思想便在学生心中不自觉地逐渐形成。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我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勤劳智慧的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包含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成就,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
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的宝贵资料。
在教学中,可随时把相关的知识展示给学生。
例如,中国的许多科学技术发明在世界上属于“第一”“最早”,具体说,有:四大发明在世界历史进程特别是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华佗发明“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外国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脉名为“祖冲之山”;等等。
小学历史德育教育论文
![小学历史德育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ac94a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7.png)
小学历史德育教育论文引言历史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研究历史,学生们可以了解过去的智慧和经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以及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
本论文将探讨小学历史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历史德育教育。
历史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历史德育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 价值观和品德培养:通过研究历史,学生们可以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道德选择和行为准则。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包括勇气、正直、忍耐和尊重他人等。
2. 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历史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国家历史,增强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发展思维能力:历史德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们可以学会分析和评估不同的观点和证据,并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观点。
有效进行历史德育教育的方法为了有效进行历史德育教育,教师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积极的研究环境:在课堂上营造积极的研究环境,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并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看法。
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参观实地等,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情境,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
3. 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教师们应该引导学生们批判地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为。
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学生们可以不仅仅了解历史,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并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
结论小学历史德育教育对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增强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以及发展思维能力,学生们可以成为有良好道德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公民。
教师们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积极的研究环境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批判性思考,以达到有效进行历史德育教育的目的。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4b285c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2.png)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接触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关键时期。
德育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民族自尊心和文明自豪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品格修养。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教学内容
历史教学内容应当突出德育教育的特点,选择具有德育教育价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来进行教学。
可以通过教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来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历史观点和学院派别,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和宽容心态;通过教学《清朝的灭亡和近代史的变革》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史的痛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发展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可以通过历史场景的还原和历史文物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历史使命感;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和历史文献的鉴赏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
三、教学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进行德育教育,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和具有感染力。
可以通过图片、图表和资料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受和认知兴趣;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物模型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体验感受;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互动教学来激发学生的互联兴趣和沟通欲望。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bed1175195f312b3069a590.png)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研究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当前教育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人民的整体素质,对于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阶段,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教师就需要将历史教学和德育教学相结合,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
本来就结合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研究;德育教育一、研究背景历史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历史学科包罗了浩瀚的历史事件、人文社会以及人物认知等,对于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历史学科,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对于历史形成正确的认知,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悟。
而德育教育可以说是所有学科的教育本质,德育针对学生的政治、道德以及法律和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历史教学和德育教育相结合,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还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1)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就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初中学生往往喜欢模仿一些优秀的人物,这一时期他们也会产生自己崇拜的偶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了解相关的历史人物,对于英雄人物产生崇拜,从而使学生能够把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当作他们的偶像,学习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
历史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认知。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的思考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的思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55d27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1d.png)
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的思考论文古往今来,历史一直作为德育教育的手段被加以利用。
人们常说“历史是知识的海洋”,历史涉及的面很广,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各行各业,放眼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
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展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处于弱势地位的客观原因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的客观原因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比拟严重的淡化德育的现象,制约了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开展。
首先,老师和学生在历史教学中都过分注重分数,淡化德育。
面向高考,分数成了唯一的教学目标,占据了整个教育的主导地位。
片面追求升学率遮蔽了思想品质、人格等德育目标,历史教育中德育教育特征逐渐被淡化。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完成,无视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过于偏重,无视了学生人格、道德的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把历史授课转变成单纯的传授历史知识,忽略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最后,在教学评价上,全面评价被单一的成绩评价所取代。
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得教师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得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
师生如此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导致历史教学偏离了德育教育目标。
2.2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处于弱势地位的主观原因思想道德教育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那么。
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全面地看待问题、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才能公正地评价历史,使德育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
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素质教育的教学观、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旧摆脱不了对成绩分数高度重视的外部环境。
而现在的高中生,自我意识觉醒,自我主张要求强烈,具备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以德育人,以身作那么,确立新的德育教育理念,改良以往的单纯道德政治教育层次,让德育教育充分发挥作用,使其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德育的思考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德育的思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959aae6a8114431b80dd854.png)
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德育的思考论文一、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德育的意义初中历史是对学生实施理想观教育、培养良好情操、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虽然不像思想品德课那样直接,但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以有效地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实现学校规范制度化管理。
1.帮助学生树立是非观,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
历史人物中的忠奸善恶,历史事件对历史的正负作用,哪个是正能量、负能量,历史教材交代得很清楚。
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为学生形成优质道德行为奠基。
2.新时代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文化知识,还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
历史教育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基。
二、历史教学德育的现状分析尽管历史教材有不可忽视的德育因素,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知识教育而置德育与不顾,许多不健康的因素不能剔除,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被忽视和淡化,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1.教学目标的制订。
这一目标主要用于考虑升学率,以成绩衡量教学得失,衡量教师业绩。
历史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的人文教育理念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2.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缺乏艺术性,知识传授和德育两张皮,将历史知识牵强附会地德育化,或者无休止地说教,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学生多有怨言,长此以往,索然无味。
三、初中历史课堂融入德育的思考新课程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人格作为重要课题,历史作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上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策略,确保历史教育德育的实施。
1.提高教师实施德育的认识。
对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应该重新认识和诠释,把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德育健康人格的培养放在历史教学的重要地位,定期研讨、培训、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多了解历史教学的前沿理论,多掌握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历史课堂融入德育的艺术性。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766dcd9ec3d5bbfd0a747a.png)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纵观当前中学的历史教学现状,由于诸多的原因,人们认为读史无用,忽视历史教育功能。
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能力是历史学的主要作用。
然而,要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以及科学的决策能力,则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为首,这充分肯定了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这个问题。
一、落实德育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
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
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
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其次,是合格的”经师”。
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落实德育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1、史实要真历史并非如胡适先生所言”历史是一个任人随意打扮的花姑娘”。
历史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讲真史,做到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
如果是为了渲染课堂的氛围和提高历史的趣味性而特意对史实进行调侃甚至歪曲,那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谎言更加容易拆穿。
这样不但没有达到我们最初的教育目的,结果是适得其反的。
2、感情要真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b4fb1c0b4e767f5bcfce01.png)
初探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摘要: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
因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升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
笔者在此简单提出几点在历史教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德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更多处于一种随意、盲目的状态。
如何加强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完成德育目标,是值得我们每位历史老师探究的课题。
一、道德知识的教育中学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
中学历史教科书写进的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是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
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
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死殉国;天下为公、至大至公、舍身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劳节俭、崇俭反奢;诚实正直、行己有耻,等等。
除此之外,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在判断历史人物道德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时,还应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道德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道德文明的发展。
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经常进行的教学活动。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道德评价。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评价,首先要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其丰富的评价材料,既要注意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
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些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e2c78b3b3567ec112d8a7a.png)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论文概要: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正是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所以我们历史老师要利用历史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智慧,树立个人信仰,培养家国情怀,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利用历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确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和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文化成就等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可以利用关天培、邓世昌、谭嗣同等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
但是历史毕竟讲述的是过去的事,离现在这些00后的孩子比较遥远,这些孩子有思想、有个性,所以课堂上空洞的说教对他们来说作用不大,一定要让他们身临其境、切身体会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强调,必须通过实际生活才能获得有效的经验,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因此,应把社会生活引入学校,于是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
我们葵涌中学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身边的德育资源得天独厚。
大鹏所城、北撤纪念亭、东纵革命司令部旧址等已成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利用我们的学科优势,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鹏所城”和“发现身边的历史”。
大鹏所城是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有着600多年抵御外侮的历史,涌现了赖思爵、刘起龙、刘黑仔等一批杰出的民族英雄,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因此,我们组织了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鹏所城,让学生利用寒假的时间参观大鹏所城,这次活动后,学生或以手抄报的方式;或以绘画的方式;或以读后感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想。
其中一位学生回来后这样写道: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盛衰荣辱斑驳了脸颊,千载过后洗净了铅华,一直坚守的土壤在你脚下,至死不渝的回答… …题记一个平常的午后,慵懒的阳光洋洋洒洒照耀着大地,暖暖的,好不惬意。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fe8bf2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7.png)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德育研究力图攻克的难关和始终难以解决的难点。
德育理论源于德育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开展,以确保德育目标的实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学科德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学科德育论文范文一: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历史教育”就应当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学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教有生命的历史。
只有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交汇与融合,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在历史中“跃动”着生命。
一、知识关怀与精神关怀并重。
毋庸讳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把“历史”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秦砖汉瓦之类的“老古董”了。
就“历史”机械地说历史、死背历史,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历史教师在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强调,“某某问题很重要,一定要背过”、“某某问题特别重要,一定要死死地背过”,等等。
这种做法,显然是把历史看成了僵死的东西。
学习历史就等于机械地死记硬背。
事实上,“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先生亦曾指出:“单做事实的传凿、记忆、叙述,决不是历史教学。
……对我们至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冲动,是时代精神。
”“更不能单纯将历史看成死了的形骸,而应看作活着的文化,看作人的活动,生命的跃动。
”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两个字——“生命”。
生命是一个整体,它由智慧生命和情感生命两个部分构成,前者是生命成长的理性力量,后者是生命成长的感性力量。
对于学生个体来讲,一个完整的生命是“智慧生命”和“情感生命”的统一,因而,真正的教育关怀应是知识智慧与情感关怀的统一。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研究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6e260c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6.png)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研究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研究论文摘要: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丰富历史课堂,也能够真正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整合。
因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来为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向学生渗透德育,进而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与人格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渗透研究作为实施德育的主要阵地,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为学生传授新颖、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进而为德育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教师应科学、灵活地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使学生能够懂得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发挥历史人物榜样作用,加强德育发挥榜样的力量也是渗透德育内容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众多杰出人物。
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教学内容与需要,选择一些恰当的正面人物,为学生生动、具体地讲解其突出贡献,并给予一些积极点评,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其优秀的一面。
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都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在讲解完榜样人物的基础贡献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讲解内容思考,这些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给我们实际生活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自己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并且还要引导学生将榜样力量融入实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利用榜样作用不断激励、完善自己。
二、通过讲解实施来增强德育效果新课程理念强调,初中历史应以唯物历史观作为教学指导,并积极向学生传授以创新改革和爱国主义为中心的社会精神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主要指的是个人或集体对所属国家一种积极认可、行为与态度,其中也包含了对祖国同胞的认可,并积极的传承国家的传统文化,并对国家的成就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有关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论文
![有关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f7ad0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40.png)
有关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论文教师在历史教学时,要深挖教材,对学生进展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深研教材内容,想方设法地结合相关的内容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进而再到达一定的德育教育设定的目标。
比方,在学习我国的灿烂文化——“瓷器”时,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寻找一些与我国瓷器相关联的历史知识与美术知识,使其对瓷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指导学生欣赏瓷器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介巧妙地将要学习的知识穿插其中,适当地加以引用,让学生更好地由表及里地加以理解、感悟作品的思想,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从青铜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等的积极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瓷器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历史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
在传授历史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师也要做好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受到德育熏陶。
比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比拟法教学,指导学生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与世界的文化进展比照,在比照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开展,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此外,还可以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状况与同一时期的兴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展比照,在比照中,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这样还能够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把学生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出来。
再如,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归纳一下近百年来我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以及最终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民的选择,同样也是经过验证后历史的最正确选择,同时让学生在学习完知识后,认清中国的现有国情。
由此可见,重视课堂教学,把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挖掘出来,利用历史学科本身独有的特点对学生进展德育教育,能够到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有志者,事竞成。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伟人的事迹,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都其立志的精神。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7a1c66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e.png)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在我们的国家,历史学科所传授的内容丰富多彩,而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元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融入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是每一个历史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课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
历史教学内容中往往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品德,事件中的道德选择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道德行为,或者是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中的光辉时刻、伟大情怀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道德风范,激发学生对道德的感悟和追求,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价值观念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评判标准,更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灌输和指导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学中,可以将不同历史事件的价值评判标准进行对比和指导,比如通过对历史事件中的正义和非正义的判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促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品德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历史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不同政治制度的优劣、不同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思想观念的辩证等,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解不同历史事件中所体现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辨析和评判,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想反思和思想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想品德。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渗透式、全方位的过程,需要教师们综合运用历史教学的各种手段和途径,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新课程要求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应从三个维度展开,即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意味着在新课程教学课堂上,老师不仅要传学生以知识,教学生以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除政治学科外,尤以历史学科较为特殊且重要,因为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素材。
面对如此好且多的德育教育素材,如何将其隐含的德育价值挖掘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在学生心中产生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学历史老师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学目的的实现,教法很重要。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注重研究教法”这个角度,粗略的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1、制定明确、具体、恰当的德育目标
学生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总是要通过一节节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的德育目标时要明确、具体。
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但才华横溢,诗艺高超,而且具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
应当以此向学生进行做人要德才兼备的教育。
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恰当。
如果脱离了所教内容空设目标,或超越学生水平制定高深而不切实际的目标,都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教材,把握丰富的德育内涵
中学历史教材涉及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
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揪下传统美德种子”作为己任,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订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任务。
3、选择恰当的施教方法和手段
(1)说理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说理,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
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寓教于史。
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
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
二是要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浓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的说服教育。
《学记》载:“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仰,开而弗达。
”因此,思想教育不能采取硬灌的办法,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中振臂一呼出真谛,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三是要联系实际。
这是指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
如看到一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果实,浪费粮食比较严重,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讲“贞观之治”时,着重讲唐太宗提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
一个封建皇帝尚且知道崇尚节俭。
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少年,怎么能不如一个封建皇帝呢?这样寥寥数语,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2)情感陶冶。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人们对种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认识,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怀着不同的情感,而情感是思想品德、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动之以情,以发自内心之情去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给学生以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
情贵于真。
教师要有充沛的、真挚的情感,就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要“自我塑造”。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陶冶,使用电化手段作为辅助会收到奇效。
利用电化手段可创设情境,“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和人物,调动起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3)榜样示范。
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
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榜样是启发学生自我认识到,促进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
无产阶级的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
(4)对比分析。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比较教学,可以收到烘云托月的教育效果。
中国历史上有对祖国对人类做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有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寄
生虫、恶霸、流氓、地痞;有为保卫祖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爱国主义者,也有委身外敌,卖国求荣的不屑之徒;有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有追名逐利的剥削阶级野心家。
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
历史教学在贯彻传统美德教育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历史教师应当为此作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