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导学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3、用“......者,......”表示判断。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为”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用“......者也。”表判断。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即今之亻累然在墓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⑤“予购三百盆,皆病者……”(龚自珍《病梅馆记》)
7、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之议也。”
8、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示判断或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秦,虎狼之国。”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⑴用“为”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贾谊《过秦论》)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⑵“为……所……”“为+主动者+所+动词”。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④吾属皆且为之所虏
⑶“……为所……”表被动。例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⑴在动词前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见+动词”。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⑵用“于”表示被动关系。“于”放到动词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③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⑶用“见......于......。”它的形式是:“见+动词+于+主动者”。
①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3、用介词“受”“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⑴在动词前加“受”,结构是:“受+动词”
⑵用“受......于......。”的形式表被动。“于”引出主动者。结构是:“受+动词+于+主动者”。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4、用“被”在动词前表被动。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③“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二)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表示被“推举”
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