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
公共关系学(06第6章)
公共关系学(第6章):公众心理分析
28. 态度 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 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 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 的倾向,这些倾向一经形成就比较 稳定,比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事 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 为方向和方式。
公共关系学(第6章):公众心理分析
29.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结构包括: ①认知。认知是指主体对态度 对象的整体了解和评价。认知是态 度形成的基础。 ②情感。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 象的情感体验。情感在态度中具有 调节作用。
公共关系学(第6章):公众心理分析
33.霍夫兰的说服模式 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 主要取决于: ①说服者的条件。一个对某问 题享有声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更 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声誉的 最主要的成分是专门知识和超然的 态度。
公共关系学(第6章):公众心理分析
公关传播者或广告劝服者不能 以一个为厂商的利益而急不可耐的 形象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②信息本身的说服力。如果对 方本来就赞同说服者的意见,只讲 正面理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 如果对方原先或当时反对说服者的 主张,把正反两方面的理由说出来, 比只讲一方面理由更好;
公共关系学(第6章):公众心理分析
2.知觉的选择性 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合,人们 能清晰地知觉到的对象是很有限的, 最多只能有几个。 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知觉过程 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总 是从许多事物中自觉地或不自觉地 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
公共关系学(第6章):公众心理分析
3.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是: ①客观因素; ②主观因素。
公共关系学(第6章):公众心理分析
13.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的强烈影 响。
公共关系学(第6章):公众心理分析
公众心理分析
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一、知觉概念: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也就是说,在主体脑中出现了这个事物的整体映象。
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而思维又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其获得一定的意义。
(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㈠.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偏见(多选)1.知觉的选择性:指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从许多事物中自觉地或不自觉的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
知觉选择性受客观及主观因素所制约:⑴客观因素:(多选)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③对象的组合⑵主观因素:(多选)①需要和动机;②兴趣;③性格;④气质;⑤经验知识2.知觉的偏见: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
(名词解释).产生偏见的几个方面:⑴.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
(名词解释)⑵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
⑶晕轮效应:一种片面的知觉。
⑷定型作用:(刻板印象)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
3.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人的认知和思维的惯性、倾向性,即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
它既有积极的定向作用、推动作用、稳定作用,也有消极的妨碍作用、惰性作用、误导作用。
研究公众的各种心理定势,是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依据。
)二、需要与公众行为1.需要: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2.1943年,(美)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并于1954年在其名著《动机与人格》中作了进一步阐述。
3.需要的五个层级:(多选)①生理的需要;这是人类为了维持其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也是需要层次的基础。
②安全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之后,他就想满足安全的需要。
③社交的需要;当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得到相当的满足后,社交的需要便占据主导地位。
公共关系学第6—12章课堂笔记
新闻稿,公共关系广告,演讲,表演,等等。
交际型公关
运用各种交际方法,沟通艺术,广交朋友,协调关系,化解冲突,创造“人和”的社会环境。
直接沟通,信息反馈快,加强感情。
社团交际,个人交际。通过语言,文字,人与人之间直接对话交往。
服务型公关
以服务行为作为特殊媒介,使公众与组织之间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提高组织的美誉度.
(2)研究目标公众权利的共同点;满足首要公众的优势需要。
四,衡量组织形象策划成功与否的标志。
(1)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2)总体形象与特定形象的协调与平衡。
(3)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协调与平衡。
五,指定公关计划的五原则。
(1)实用性与可行性;(2)重点性与平衡性;(3)科学性与灵活性;(4)连续性与衔接性;(5)创新性与独特性;
(4)促进公共关系工作的成熟性。
三,公共关系管理的模式。
(1)四步工作法;
(2)六部工作法;
四,在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环境因素;(2)主体因素;(3)传播技术因素。
第二节公关调查四步工作法中的第一步----公共关系调查
组织实态分析
组织形象分析员工阶层分析
管理层分析
决策层分析
电视
1,视听结合;2,纪实性强,现场感;3,传播迅速,影响面大;4,多种功能,娱乐性强。
1,储存性差;2,线性传播方式;3,成本高。
因特网
1,范围广泛;2,超越时空;3,高度开放;4,双向互动;5,个性化强;6,多媒体,超文本;7,低成本。
3,因特网的基本特征。
4,因特网发展历史。
起始于1969年美国;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讲义课件(PowerPoint 88页)
3
边缘公众:
指那些和组织有一 定联系,但距离组 织各项工作层次较 远、影响微弱的群 体。组织一般投入 精力、物力较少。
几种不同类型组织的公众图
大型企业公众图
员工 事业 社团
党政 机构
员工 家属
上级主 管机构
股东投 资人 董事会 监督人
用户消 费者
批发零 售商
制造公司
新闻 媒介
竞争 对手
合作协
同者
社区
• 3.被组织积极追求的公众
• 指符合组织的利益和需求,但目前却对组织不感兴趣、 缺乏沟通意愿的公众,如新闻媒体、知名企业等。他们对组 织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需要组织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 积极争取和追求。
(六)根据公众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分类
非公众 潜在公众 知晓公众 行动公众
非公众:指那些对组织不感兴趣,也不会对组织产生任何影响的公众。
第二节 公众的分类
(三)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程度分类
1
主要公众:
指那些对组织有重 要的制约力、影响 力,对组织的生存 和发展起到决定性 作用的公众。包括 内部员工;决定组 织生存和发展的外 部公众,如大客户 、股东、供应商。
2
次要公众:
指那些对组织生存 和发展不起决定性 影响的公众,多数 公众均属此类。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1.7. 1821.7. 18Sunday, July 18, 2021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5:1 6:3905: 16:3905 :167/1 8/2021 5:16:39 AM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1.7.18 05:16:3 905:16 Jul-211 8-Jul-21
《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A 4、A 5、B 6、A 7、C 8、A 9、B 10、A 11、C 12、C 13、A 14、A 15、A 二、多项选择题1、ACE 2、AD 3、ACDE 4、BE 5、AB 6、A.B 7、AB8、CDE 9、ABCDE 10、ACDE 11、ABCDE 12、ABCDE 13、ACE 14、BD 15、AC三、名词解释题1、传播管理说这类定义将管理说和传播说结合起来,强调公共关系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
格鲁尼格教授认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P3〕2、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状态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公共关系状态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公共关系状态之中。
它既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根底,也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结果。
〔P10〕3、关系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
这种相处和交往的性质和程度,是组织的公众环境状态中比拟直观的方面。
公共关系“好〞还是“不好〞,从这种联系的性质和程度就可以直接判断。
〔P16〕4、形象〔P18〕5、人际关系主要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它主要从个体关系的角度概括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其涵盖面包括个人在生活、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P21〕6、舆论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这种公众意见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
这种舆论反映和评价的性质和程度,是组织公众环境状态中无形的方面。
舆论标志着大多数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根本态度和行为。
〔P17〕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的传播观念、协调观念? P122、为什么说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 P13-143、为什么说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P15-16五、论述题1、从关系、职能、学科的角度论述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要点:公关本质属性;分别阐述关系、职能、学科性质。
公众心理分析完整版PPT资料
4.态度的稳定性,是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 状态的反映。
<2>主观因素,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影 响着知觉的选择性,表现为主体主动地感知 对象。
气质类型 胆汁质(不可压制型)
•
多血质(活泼型)
粘液质(安静型)
抑郁质(弱型)
四大 气质类型
表现特征
情绪激昂,易冲动,态度直率,脾气暴 躁,精力旺盛,情绪外露性明显,速度 快,但不灵活。
情绪易兴奋,热情,快而灵活,善于交 际,容易动感情,外部表露明显,感情 丰富,注意力易转移。
产生知觉偏见的原因有哪些?
<2>近因效应,即最近或印象的强烈影响。 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
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近因效应障碍:心理学认为,人体对最近获得的信息印
象清晰,对远期发生的事情则印象模糊。
产生知觉偏见的原因有哪些?
<3>晕轮效应,即一种片面的知觉, 在认识事物或人的时候,往往会从对 象的某些突出的特征或品质推广为对 象的整体印象和看法,从而掩盖了对 象的其他特征或品质,形成某种幻化 的知觉。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在周围环境中刺激作用 强烈的突出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成为知觉 对象。
二、知觉的选择性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客观事物本身的 特征,如果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就 越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二、知觉的选择性
(3)对象的组合 在一定条件下把若干事物组合成一个整体,作为知觉的 对象,具体包括:空间接近的对象、性质和形状相似、几 个对象共同包围着一个空间时、空间或时间上连续排列等 容易作为一个整体被感知。
公众心理分析
2022年9月16日星期五
公共关系学
返回
公共关系
2022年9月16日星期五
公共关系学
(4)舆论与流言
舆论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 人的信念。公众舆论对公众行 为有重大影响,所谓“人言可 畏”
对待舆论只能引导,不能压制。
流言是公众相互传播关于现实 社会问题某种不确切消息。与 谣言不同,并无恶意,只要及 时把正确消息传递出去,流言 不攻自破。
2022年9月16日星期五
公共关系学
2.消费心理的种类
因个人的性别、年龄、地位、兴趣等影响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消费心 理。归纳起来消费心理有如下表现形式。 (1)求实心理。 (2)求好心理。 (3)求新心理。 (4)求名心理。 (5)习俗心理。 (6)求美心理。
2022年9月16日星期五
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
公众心理分析
一、公众的心理定势 1.什么叫心理定势 所谓公众的心理定势,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公众对某一对象的共 同心理状态与一致的行为倾向。
可分为: 国民公众心理定势,又称为民众心态或国民性格; 城市公众心理定势,称为市民心理; 某一社会组织的心理定势,可称为社会风气,比如
2022年9月16日星期五
公共关系学
突破心理定势的方法提示
假设一些以前不敢想的疯狂念头 多练习用比喻 做白日梦 多从事一些考脑筋的业余活动 学点外国语 用左手试试 只读半本书 倒立
2022年9月16日星期五
公共关系学
二、公众的消费心理
1.影响消费心理的因素 (1)政治因素。 (2)社会经济。 (3)社会文化。 (4)自然因素。
暗示不需要讲道理, 只靠直觉的提示。
《公关心理学》第六章和公众心理的沟通
要把公众的情绪看做“第一信号”,给以高 度的重视。平时要细心观察公众的情绪,研究他 们为什么会愉快或者不满。
情绪分为心境和激情。在公众心境良好时, 往往表现得和气、热情、宽容、耐心,这是沟通 的良机。公众在心境不好的时候,往往会急躁、 厌烦、粗鲁,这不利于沟通。
心理上的异常俗称“脑子有毛病”。心理异常者和生 理异常者相比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承认自己异常,他 们比生理异常者更难沟通。
心理缺陷有隐蔽性,心理异常者觉得自己很正常,另 一方面我国对心理异常的认识还不普及,很肤浅,因而 就很容易和心理异常的人发生交往障碍甚至冲突。
如何判断心理异常,有四个指标: 第一,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态度,是否过分地苛责? 第二,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是否过度“认真”? 第三,对情绪和情感的体验,是否过分地沉溺? 第四,对自己做出的决定和建议,是否经常自我否定?
意见沟通是实现公 共关系目标的基础;
意见沟通是公共关 系活动的目的。
三、公众意见的类别
(一)对人的意见和对事的意见; (二)强制性意见和征询性意见; (三)正确的意见和不正确的意见; (四)批评性意见和建设性意见; (五)口头的意见和书面的意见。
四、意见沟通的过程
意见沟通的四个环节: (1)从意见不通到意见互通; (2)从意见互通到意见分歧; (3)从意见分歧到意见冲突; (4)从意见冲突到意见调停。
公众的情感需要是互相贯通的。当公众自 我表现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同时 也会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尊重,他渴望自尊、 友爱和理解的情感也得到了满足。这会引起 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享受情感满足后的愉悦。
2020年自考《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公共关系策划与管理一、公共关系策划的含义制定公共关系活动计划的过程就叫公共关系策划。
策划也可以被理解为“出谋划策”,就是公共关系人员根据组织形象的现状和目标要求,分析现有条件,设计最佳行动方案的过程。
二、公共关系策划的特征★★★(一)目标性确定目标作为公共关系策划全过程的首要环节,是策划的前提。
(二)思想性公共关系策划是高级的公共关系工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公共关系策划的思想性较强。
(三)创造性创造性是公共关系策划的生命力。
要将创造性思维方法贯彻到公共关系策划的始终。
(四)程序性公共关系策划是一种程序,它是管理活动、决策活动和计划活动之前的一种制度化的程序。
同时,公共关系策划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程序。
(五)灵活性由于公共关系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它的成功与否要受诸多外界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公共关系策略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从而卓有成效地实现动态策划。
(六)时机性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时间和速度是策划的重要因素。
三、公共关系策划的作用★★1.公共关系策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公共关系策划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1)公共关系策划是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2)公共关系策划是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
3.公共关系策划是塑造组织形象的关键4.公共关系策划是公共关系活动成功的保证公共关系策划是公共关系活动科学化、健康化的重要保证。
四、公共关系策划的原则★★★1.利益性原则公共关系策划必须事前弄清组织公共关系行为的深层次动机。
马克思说过:“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利益的获取。
”利益应当是公共关系策划和公共关系行为的原动力。
组织的利益由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构成。
在公共关系策划中首先要考虑的应当是公众的利益。
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公共关系策划运作过程中,策划者通过各种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意志自觉地、能动地符合客观实际。
主观指导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这是公共关系策划的一条根本原则。
公共关系学之公众心理与行为培训讲义
研究人类的行为模式、行为过程和行为变化,包括人类的学习、适应、沟通、决 策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心理与行为
社会认知
研究人类社会认知的过程和机制,包括社 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等方面的内 容。
VS
社会影响
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包括群 体压力、社会规范、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内 容。
群体心理与行为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社区居民行为规范教育通常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以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念和行为准则。例如,某城市社区就针对居民乱扔垃圾 、乱停车等不良行为习惯,开展了专门的培训活动,通 过宣传教育、奖励机制等方式,引导居民自觉遵守社区 规范。
校园暴力防范与干预案例
总结词
03
公众心理与行为的培训 目标和方法
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自我意识
帮助公众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动机,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 绪和行为。
培养应对压力的技能
教授公众有效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放松技巧、积极思考、寻求支 持等。
提高自尊和自信心
鼓励公众积极评价自己,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面对困难的 勇气。
公众心理的特点
公众心理具有广泛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广泛性是指公众心理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域和背景的人 群;多元性是指公众心理受到多种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是指公众心理具有不 稳定性、动态性和难以预测性,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公众行为的表现与影响
公众行为的表现
公众行为是指社会大众在接受信息、形成观点、产生情感和态度后所采取的 实际行动。它包括消费行为、社交行为、组织行为和政治行为等。
依据。
建立良好关系
第6章 组织与公众的心理沟通 《公关心理学》PPT课件
6.3 组织与公众的情感沟通
6.3.1 情感沟通的意义
➢ 情感沟通就是组织与公众相互交流情感,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 情感沟通伴随意见沟通的始终。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态度 的体验。当公众对组织及其所作所为抱有某种看法与想法的时 候,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并以愉悦、赞赏、喜欢、敬佩或 厌恶、愤怒、忧虑、憎恨等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公众的某种 情感一旦产生,又会对其原有意见起强化和激化作用。因此,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意见沟通和情感沟通是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所以,情感沟通在公共关 系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1 组织与公众的信息沟通 6.1.3 信息沟通的原则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信息沟通应当是社会组织(主体)的自觉 要求,相对而言,公众(客体)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客体 发出信息往往是无意的,而主体发出信息往往是有意的。为充 分发挥信息沟通的作用,信息沟通的内容必须符合:
01
有用 原则
02
新颖 原则
➢ 公众感情主要包括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由公众心理的一般特征可知, 情绪是由具体原因引起的,具有情境性、外在性、短暂性、爆发性等特 征;情感则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含蓄性等特点。
➢ 从公共关系的角度看,公众的情绪变化与两种情况有关:一是和组织的 活动无直接关联,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却同组织有关。如家庭矛盾、邻 里纠纷、工作不顺、身体有病等不良情绪会影响公众与组织的正常交流; 提升、中奖、搬迁等愉快情绪也会被带入与组织的关系之中,从而产生 情绪变化。二是由与组织的行为活动等直接相关的原因造成的情绪变化。 例如,公关人员态度的好坏、产品的质量优劣等引致的情绪变化,这类 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组织的形象以及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组织对 公众的情绪一定要仔细分析,尽量避免公众不良情绪的产生。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要点•难点解析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公众行为关系比较密切的若干社会心理现象,包括知觉、需要、态度、流行、流言、舆论、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等,把握一般的公众心理和行为特征。
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知觉的选择性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我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被动地”或“主动地”选择知觉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这种知觉的选择性,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一)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二)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需要和动机;2.兴趣;3.性格;4.气质;5.经验知识。
三、知觉的偏见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的印象。
引起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因效应;(二)近因效应;(三)晕轮效应;(四)定型作用。
第二节需要与公众行为一、需要理论的要点(一)需要的定义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
二、需要的五个层级(一)生理的需要;(二)安全的需要;(三)社交的需要;(四)尊重的需要;(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梯。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
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第三节态度与公众行为一、态度及其与结构(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比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等等,这些倾向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比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
公共关系学公众心理分析
公关关系学上所说的公众心理主要包括:知觉、 需要、态度、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这些心理 因素会影响到公众的具体行为,而对我们的公关 活动产生影响。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公众心理和公众 行为之间的关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公众行为关系
比较密切的几种公众心理现象,包括知觉、 需要、态度、流行、流言、舆论、从众心 理、逆反心理等等,通过学习要把握一般 的公众心理和行为特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公众心理 P127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是公众心理分析,那么我想 请问一下,大家觉得公众心理到底是什么?
性格如何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
——自尊心强的人和很谦和的人在被批评后的不同反应 ——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在中一亿的大奖以后的反应。
比如说,我们面前有三件外套,两条裤子, 或者还有两双袜子放在一起了,我们的知觉会对 这些对象进行组合,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我们 第一感觉应该是,这里有一堆衣物!而不是我们 的面前有:三件外套,两条裤子,还有两双袜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大家理解了对象组合这个因素了吗? 那么我们在公共关系学中应该怎样利用对象
那么兴趣怎样影响人这个主体的知觉选择 性呢 ? 大家想想看。
例子:小李是个猴迷,小张出奇的喜欢吃 香蕉。那么当他俩同时看到一只可爱的猴 子,拿着一大串香蕉的时候。他们的反应 会不会有什么样的差异啊?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 情绪、自尊心、对人态度等方面的特征影响着知觉的选择 性。
第6章_公众心理分析
第一节 知觉与公众行为 第二节 需要与公众行为 第三节 态度与公众行为 第四节 流行、流言及舆论 第五节 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 后面3 后面3节下次讲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公众行为关系 比较密切的几种公众心理现象,包括知觉、 需要、态度、流行、流言、舆论、从众心 理、逆反心理等等,通过学习要把握一般 的公众心理和行为特征。
三、知觉的偏见(P131): P131): 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 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的印象。
引起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有四个(P131) 引起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有四个(P131) (一)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
在人的心理中,第一印象具有先入为主的作用,而且 这种作用具有持续影响人的认识活动的效应 。 所以给他 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对于我们来说,特别是在面试的时候第一印象非常重 要,相信大家对于这一点事非常了解的了吧。
3.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 情绪、自尊心、对人态度等方面的特征影响着知觉的选择 性。 性格如何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 ——自尊心强的人和很谦和的人在被批评后的不同反应 ——自尊心强的人和很谦和的人在被批评后的不同反应 ——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在中一亿的大奖以后的反应。 ——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在中一亿的大奖以后的反应。 (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个要环游世界,一个为有太多 钱而烦恼。 而企业或者其他组织需要做的就是,掌握公关对象的 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公关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极力向节 约的顾客推荐我们的节能产品,向阔气的顾客吹捧我们的 产品室多么的有气派,有格调。
刚才我们学习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刻板效应,这四类公众知觉。对于社会组织来说, 很难绝对地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有利或是有害, 关键在于社会组织要合理的去把握这四类公众知 觉,即使的去促成或是改变,从而保证组织与公 众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沟通 。
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ppt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 分。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十八 分。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 分。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 分。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 分。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 分。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 分。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二十八 分。
公共关系客体之公众及公众心理分析
公共关系客体之公众及公众心理分析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或个人与公众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和协调的活动。
作为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是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影响因素。
公众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对于公共关系的发展和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从公众的定义、公众的形成、公众心理等方面对公众及公众心理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公众是指对于某个组织、事件或议题有一定认知和兴趣,对其有可能产生影响或受其影响的人群。
公众可以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两种类型。
内部公众指组织内部的员工、管理者以及其他与组织有直接关系的人群;外部公众则包括消费者、投资者、政府、媒体、社会团体等与组织有间接关系的人群。
公众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公众会因为其不同的利益、需求和态度而对组织产生不同的反应和行为。
其次,公众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公众是由一群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在特定的背景、环境和议题下形成共同的认知和兴趣。
公众形成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社会化、经验和信息获取等。
公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信息的更新,公众的构成和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公共关系管理者需要及时了解公众的动态变化,以便灵活地应对公众的需求和反应。
公众心理是指公众对于组织或事件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等心理状态。
公众心理的分析对于公共关系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对于公众心理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信任与不信任: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度直接影响着公共关系的发展和维护。
公众在与组织进行交互和沟通的过程中,会根据组织的行为和言论进行评估和判断。
如果公众感到组织的行为不诚信、言行不一致,就会对组织产生不信任的情绪。
相反,如果组织能够建立良好的声誉和信誉,公众会对组织产生信任感,增强与组织的合作和支持意愿。
2. 感知与认知:公众对组织的认知和感知直接影响着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和行为。
公众对组织的认知可以通过媒体报道、口碑传播、个人经验等途径获得。
公众的感知则与他们的需求和期望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要点•难点解析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公众行为关系比较密切的若干社会心理现象,包括知觉、需要、态度、流行、流言、舆论、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等,把握一般的公众心理和行为特征。
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知觉的选择性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我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被动地”或“主动地”选择知觉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这种知觉的选择性,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一)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二)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需要和动机;2.兴趣;3.性格;4.气质;5.经验知识。
三、知觉的偏见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的印象。
引起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因效应;(二)近因效应;(三)晕轮效应;(四)定型作用。
第二节需要与公众行为一、需要理论的要点(一)需要的定义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
二、需要的五个层级(一)生理的需要;(二)安全的需要;(三)社交的需要;(四)尊重的需要;(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梯。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
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第三节态度与公众行为一、态度及其与结构(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比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等等,这些倾向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比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
(二)态度的结构一般说来,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
二、态度的特性态度有如下特性:(一)态度的社会性;(二)态度的针对性;(三)态度的协调性;(四)态度的稳定性;(五)态度的两极性;(六)态度的间接性。
三、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受如下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一)社会因素;(二)团体因素;(三)宣传因素;(四)个性因素;(五)态度系统特性因素四、霍夫兰的说服模式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说服者的条件;(二)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三)问题的排列技巧。
第四节流行、流言及舆论一、流行(一)流行的概念流行(或时尚)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了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即所谓的“一窝蜂”现象。
流行有三方面的涵义:(1)流行是人们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随从和追求,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2)流行是有相当多的人去随从和追求某种生活方式;(3)流行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过了一定的时间便不再流行。
(二)流行的特点流行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新奇性;2.时效性;3.周期性;4.两极性。
另外,人们追求某种生活方式呈正态曲线分布,有人以革新性为标准把追求流行的人们分为五种类型:1.先驱者;2.早期采用者;3.前期随者;4.后期追随着;5.落伍者。
(三)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流行并不具有社会的强制力,它与风俗不同,违反风俗往往会遭到社会的反对,而不追随流行并不会遭到人们的指责,人们追求流行基于心理上的种种需要。
1.从众与模仿;2.求新欲望;3.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4.追随流行有个别差异。
二、流言(一)流言的定义及其类型分析流言是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根据,而在人们中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虚假信息。
流言的类型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愿望流言;2.恐怖流言;3.攻击流言。
(二)流言传播的消极影响流言一经发生,传播极迅猛,一传十,十传百,辗转相传,面目全非,越来越离奇、荒诞,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传染,故流言对个人对社会都会发生消极影响。
(三)流言内容变化的特点流言内容的变化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一般化;2.强调;3.同化。
(四)流言的制止1.建立流言研究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立了“流言诊所”。
受“流言诊所”启发,美国又成立了“流言控制中心”。
美国流言研究者纳普(Nape)根据他的经验总结出对付流言的六种方法,对我们从事公关工作很有启发:(1)提高新闻媒介的可信度,让人们藉新闻媒介获取完全正确的情报。
(2)使人们对领袖人物具有信任感。
(3)为了消灭模糊的真空状态,要尽可能多而快地传达可信的情报。
(4)马上掌握可信的情报并作出权威的解释,以使迅速而简便地否定虚报。
(5)要防止人们的生活情境过于寂寞和单调,这些是最易导致流言、传闻出现和传播心理条件。
(6)要慎重展开宣传活动,以便揭露流言的有害影响及制造、传播流言的人的不良动机。
2.及时制止各类流言的方法政府和企业的公关部门通过调查访问,向人们提供确切的消息,就可以彻底制止流言的流传。
在国家发生危机时,政府应该稳定人心,恢复、保持国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并尽快地将正确的情报传达给每一个人。
充分利用国民对政府已有有信任感,问题会更容易解决。
三、舆论(一)舆论的定义及其特征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是人们彼此间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舆论至少包括四个因素:(1)必须有一个问题;(2)必须有多数个人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3)在这些意见中至少要有某种一致性;(4)这种一致的意见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
舆论具有如下特征:1.舆论是为多数人赞成与支持的;2.舆论总是涉及社会的安宁与幸福的问题;3.舆论本身含有合理性;4.舆论是有效的;5.舆论一般不是政府的意见。
(二)舆论的结构舆论有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作为舆论对象的人或事件;二是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三是作为舆论现象本身的意见。
一个完整的舆论须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1.舆论对象舆论对象是指与人们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大家共同兴趣,需要公众认真对待的社会事情。
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功利性,对社会有重要意义;二是新异性,对人们有强烈的刺激性和吸引力。
功利性、新异性越强,越容易形成舆论。
舆论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1)社会事件;(2)社会问题;(3)社会冲突;(4)社会运动。
2.舆论主体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与人群不同,它的内聚力来自于思想的沟通和平等的交流。
称之为舆论主体者的公众,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有共同话题;(2)参与议论过程;(3)自发性与松散性;(4)有一定的层序性。
3.意见美国舆论学者艾尔贝格分析了意见与态度的关系,认为意见是态度的语言表达,而任何一种意见,都包含了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如事实陈述,价值评价,思维观点,信仰和信念等,统称为见解;二是情感成分,如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取舍,喜怒哀乐的情绪选择等,称之为偏好;三则是意志成分,如动机、意图、愿望、要求等,称之为意向。
(三)舆论的作用舆论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1.舆论的制约与监督作用;2.舆论的鼓动作用;3.舆论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一、价值观与公众行为(一)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即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荣辱、平等这些观念的理解和轻重主次之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四个因素价值观决定了人们行为的方向和能达到的程度,即决定了人们向往什么,追求什么,喜欢什么、推崇什么。
这种追求和向往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1.个人的成就感、事业心;2.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3.周围环境、生活条件的影响;4.对目标的接近程度。
二、团体压力与从众心理(一)从众心理的定义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以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决定团体成员是否从众的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团体成员是否从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团体方面;2.个人方面;3.问题本身。
三、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一)心理感应抗拒理论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
心理感应抗拒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林在其专著《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二)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布林认为,心理抗拒的强弱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1.对自由的期望;2.对自由剥夺的威胁;3.自由的重要性程度;4.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
(三)心理抗拒阻止态度的转变人们产生心理抗拒以后,将会影响其态度的转变,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图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