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视阈下《奥塞罗》和《伤逝》之比较

女性主义视阈下《奥塞罗》和《伤逝》之比较

2016.04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奥赛罗》是他的四大悲剧之一,描写了摩尔人奥赛罗和威尼斯贵族小姐苔丝狄蒙娜之间的爱情悲剧。

《伤逝》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着力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由相亲相爱到分手以及最终导致子君郁郁而死的悲剧故事。

这两部作品尽管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出于风格迥异的作家之手,但在女主人公的命运及悲剧根源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一、相似的反叛《奥赛罗》的女主人公苔丝狄蒙娜出身高贵,端庄美丽,天真纯洁。

在父亲勃拉班修的眼里,她是“一个素来胆小的女孩子,她的生性是那么幽娴贞静,甚至于心里略为动了一点感情,就会满脸羞愧……”。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女孩子,却有着传统女性完全不具备的勇气。

传统上,女人在择偶时总是处于被动和从属角色,对自己的婚姻基本没有任何权利和主动性可言,只能等着父亲的安排和男性的挑选。

而苔丝狄蒙娜,这个看似柔弱的女性,在面对自己的婚姻时,却一反传统的束缚和偏见,不顾世俗,自己选择了丈夫,而这个丈夫竟然还是被人称为“黑鬼”、遭人歧视的异族人。

被奥赛罗一生的经历、遭遇和他卓著的功绩及坦荡的个性所打动,苔丝狄蒙娜主动向奥赛罗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她(苔丝狄梦娜)向我(奥赛罗)道谢,对我说,要是我有一个朋友爱上了她,我只要教他怎样讲述我的故事,就可以得到她的爱情。

我听了这一个暗示,才向她吐露我的求婚的诚意。

”她甚至违背父亲意愿,不顾金钱、门第、甚至种族等限制同奥赛罗私奔。

面对自己的父亲和威尼斯众元老的指责,苔丝狄蒙娜不仅勇敢地为奥赛罗辩白,还毫无顾忌地宣布:“我的大胆的行动可以代我向世人宣告,我因为爱这摩尔人,所以愿意和他过共同的生活。

我的心灵完全为他的高贵的德性所征服,在他崇高的精神里,我看见他奇伟的仪表。

我已经把我的灵魂和命运一起呈现给他了。

”对于女性主义视阈下《奥塞罗》和《伤逝》之比较陈小廷内容摘要:《奥赛罗》和《伤逝》分别是莎士比亚和鲁迅的悲剧作品。

女性批评下的《伤逝》解读

女性批评下的《伤逝》解读

女性批评下的《伤逝》解读《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爱情短篇小说,也是鲁迅先生对“五四”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热潮的一种反思。

小说通过涓生和子君这对五四青年冲破重重阻挠,历尽千辛万苦自由结合,最终却凄然分手的悲剧故事,向人们展现婚姻生活的真实。

《伤逝》自发表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叙述视角以及内容的多义性而受到评论界的高度重视。

然而在众多的评论声中,女性批评的声音一直很微弱,因此女性批评下的《伤逝》解读就显得很有意义。

女性批评下的《伤逝》解读主要运用女性经验和女性视角以及女性的思维去分析文本,挖掘文本中的男性话语进而还原子君形象,透过两性对待自我、对待他者、对待爱情与婚姻以及对待生存境遇的不同凸显女性的生存困境。

同时由《伤逝》中的子君看中国现代女性的生存境遇,期待两性能够真正和谐共处。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要分析《伤逝》所揭示的深刻意义,并说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内涵,简单指出女性批评下《伤逝》解读的意义。

同时对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了简单概括;第二章《伤逝》研究现状分析主要对以往《伤逝》的研究历史做了必要的梳理,把《伤逝》研究中最主要的一些成果作了分类,以期发现这些研究的成功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第三章女性批评下的《伤逝》解读是本文的重心,这一部分主要以女性主义批评为理论支撑分别从叙事视角、人物角色、爱情悲剧、婚姻悲剧、生存现状五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从女性意识和女性心理出发来分析子君和涓生对待自我、对待他者、对待爱情和婚姻、对待人的存在境遇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和取向,并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对男权思维和男权意识进行一定的批判,给予女性应有的人文关怀;第四章女性批评下《伤逝》解读的现实意义,这部分主要是由《伤逝》的女性解读引发对现代女性生存境遇的思考,通过文本解析传达两性和谐的心声。

通过对《伤逝》文本的女性解读,我们发现子君的命运在现代女性身上仍在延续,女性在对待两性关系上依然存在误区,针对这种误解两性应该积极地寻求和解之路。

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从《伤逝》及其他文学作品看女性意识的萌醒】

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从《伤逝》及其他文学作品看女性意识的萌醒】

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从《伤逝》及其他文学作品看女性意识的萌醒】摘要:《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婚恋为题材的作品。

同中后期的一些作品如《卷葹》、《莎菲女士的日记》也塑造了许多像子君这样具有觉醒意识、叛逆思想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标榜无一例外地都体现出追求自由解放和独立人格的无畏精神。

关键词:《伤逝》;女性意识;局限性;新女性意识《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的婚恋为题材的作品,它采用“手记体”的形式,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展现了涓生、子君的恋爱成功及至婚姻自行破裂的过程。

虽然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以悲剧告终,但是透过子君对封建家庭的抗争、对中立爱情的追求,仍旧可以该时期女性性别意识的萌发。

这种女性意作品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比如冯沅君的小说集《卷葹》(收录有《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误点》和《写于母亲走后》)、丁玲的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等等。

一、女性意识的萌醒几千年来,“纲常名教”、“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之类的古训,万雅压制着妇女的言行。

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勃发,科学和民主的口号的提出,妇女要求解放、要求自由的呼声才成了一股强大的洪流。

这种洪流道德观念不断地冲击着道德观和封建礼教对于女性性别的定位和行为的束缚,渐有一批大胆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新女性浮出历史的地表。

而作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和战绩的文学,责无旁贷地给与这些女性以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的文坛上,出现了一个蔚为壮观的以情爱为主题的高潮迭起作品的高潮。

与此前作家所描述的“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小说不同,这些作品敢于气壮理直地高举以高喊自尊和价值为核心、以“个性解放”、“人格独立”为形式的爱情旗帜,表现五四时期新女性挣脱旧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无畏灵性。

鲁迅的《伤逝》就创作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伤逝》中的涓生、子君,受着五四新思潮的传染,勇敢地冲出了封建的樊篱,取得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胜利。

尤其是子君,不愧是无畏的、勇敢的新女性,面对家庭的阻挠,社会的讥笑非难,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不会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不仅震动了涓生的灵魂,而且震撼了久被蒙蔽的国人的灵魂。

《伤逝》论文

《伤逝》论文

从《伤逝》看妇女解放的虚妄性摘要:《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反映爱情故事的小说。

它叙述的是发生在新旧文化冲突年代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典型的时代女性的形象,反映了封建文化还是在社会上根深蒂固的情况。

《伤逝》所描写的情况不是年代的缩影,它是一直都存在着的和我们一起活着的东西,鲁迅仿佛看到了中国人的本性。

这篇文章将从《伤逝》出发去研究那个年代提出的妇女解放(主要是胡适等在“五四运动”时提出的“个性解放”)的虚妄性,并将其与毛泽东的妇女解放理论对比来具体说明。

关键词:鲁迅;《伤逝》;“个性解放”;毛泽东妇女解放理论;引言:罗家伦说:“‘什么叫妇女解放?’就是因为世界上可怜的妇女, 受了历史上社会上种种的束缚, 变成了男人的附属品——奴隶——现在要打开这种束缚, 使她们从‘附属品’的地位, 变成‘人’的地位; 使她们做人, 做她们自己的人。

”[1]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问题:研究妇女的解放我们就要来看看封建社会的妇女的地位。

尽管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胡适都意识到了妇女解放的重要性,但是不同解决方法带来不同结果,我们要理解毛泽东成功的原因就要去追根溯源去看看古代封建社会的妇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妇女地位的改变主要和儒家文化在中国成为主流文化有莫大的关系。

直到今天我们还深受其影响,比如现在的道德准则、礼法。

封建社会的妇女,可以说没有任何地位,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任人宰割。

她们不但不能拥有和男子一样的社会地位,还要担负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封建中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将她们紧紧围住。

如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没有婚姻的权利,都以买卖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不可不从,丈夫死了只能守寡,担负着一辈子的屈辱。

改嫁就是失节,在这个社会中她将永远都不能被他们所容纳,连作牛作马的权利都没有了。

我们先看看古籍的有关说法,东汉女学者班昭著《女诫》七篇系统地阐扬男尊女卑的观念、夫为妻纲的道理及三从之道、四德之仪,从此男尊女卑观念深入全社会,广泛表现在观念形态及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妇女带来深重的压迫、歧视及无穷的痛苦,如“夫有再娶之义,妇夫二适之父,故曰夫者天也;” “卑弱第一。

试分析《伤逝》中的婚恋悲剧

试分析《伤逝》中的婚恋悲剧

试分析《伤逝》中的婚恋悲剧摘要:“五四”退潮后,作家们对“五四”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审视与反思,鲁迅的《伤逝》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涓生与子君的婚恋悲剧反映了“五四”个性解放自身的困境,表达了鲁迅对盛行的“个性解放”、“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等时代思潮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启蒙式恋爱婚姻生活幻灭的悲剧《伤逝》创作于1925年10月,正值“五四”退潮时期。

激情狂热退却后,作家们开始了对“五四”个性解放、“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等时代思潮冷静客观的审视与反思。

“五四个性解放集中反映了现代个性意识的时代本质,表现了现代个性的自我觉醒的过程和唤醒民众的使命感……个性解放从要求恋爱自由发端。

”[1]而当这种极度理想化的恋爱自由、个性解放遭遇现实的壁垒,就会暴露它的虚妄与启蒙者自身的缺陷。

《伤逝》即通过涓生和子君的悲剧表现了这一反思。

一、先天不足的启蒙式恋爱“五四作品中恋爱的主人公,如涓生和子君,他们大多是接受了新思想的未婚男女青年。

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反封建思想和相互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的。

这种真挚的爱是出自觉醒了的个性对正常的自然的人生权利的追求,有着鲜明的反封建主义。

”[2]毋庸置疑,涓生与子君的感情出于共同的反封建立场,但他们的恋情缺乏一种相互理解的信赖,而且恰恰是这种理解的缺乏造成了这段恋情的先天不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首先,“身份”的不平等。

这里的“身份”并非指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是涓生与子君相遇相恋时角色的不平等。

显然,作为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涓生自然地担当起了高高在上的启蒙导师的角色,子君则是有待启蒙与唤醒的他者。

这种潜在的师生关系,使他们相恋时无法冷静、深入地了解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角色剥落后那个鲜活真实的自我与彼此。

在婚姻的日常琐屑中,慢慢显现的真实的自我在彼此眼中成了不堪忍受的陌生人。

其次是,恋爱心理的不纯粹。

涓生选择子君不能排除自我空虚的因素,“在这一年前,这寂静和空虚时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3]。

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婚恋观毕业

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婚恋观毕业

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婚恋观毕业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性婚恋观中文摘要女性的婚恋观一直是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妇女解放的突破口和文学发育的生长点。

关于女性婚恋观的论作不断出现,也涌现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鲁迅的《伤逝》。

从当代社会看,当代女性很少再受封建礼教的压制,社会和经济地位也相应提高,理应会摆脱子君的爱情悲剧而得到幸福。

但在婚恋已高度自由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却深陷另一个困境——即侧重经济因素的婚恋观束缚女性婚恋并使之畸形发展。

表面上这与子君的悲剧并无联系,但侧重经济因素实质上是当代女性人格不独立的外化表现。

事出同因,可见这亦是悲剧。

子君的悲剧和当代女性的婚恋困境产生的实因都是人格不独立。

可见,人格独立对当代女性树立正确婚恋观以及引发其探索能够走出婚恋困境的出路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当代女性幸福婚恋的基础及其解放的真正出路。

而女性要实现人格独立,既需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伤逝》;爱情悲剧;经济因素;当代女性婚恋观;人格独立From Tragedy to Tragedy---the Introspection of Contemporary Female Marriage by the Tragedy of Zijun in Gone LoveAbstractThe female marriage has always been the issue that appealed much concern of the society. It has become the eternal issue of literature and, also the breach of women’s liberation and the vegetative point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Works concerning the women’s marriage arise ceaselessly, including some far—reaching productions such as The Gone Love by Lu Xun. Contemporary women rarely suppress by feudal ethical code in modern society as their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have been raised relatively. That means they ought to get rid of love tragedy to gain the happiness they deserve. Nowadays though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riage highly freedom, more and more women up to the chin the other dilemma--------view on love and marriage which particular empress on the economic factors fetter contemporary female marriage and go to deformed development. Seemingly, it has nothing concern about the tragedy of Zi jun, empress on economic factors actually turn out to be extern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women who lack of dependency. Both two kinds of marriages share the same reason, which we can say they both tragedy.The reason to the tragedy of Zijun and the marriage dilemma of contemporary women are lack of dependency on their own characters. Thus it is clear that, character independency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ntemporary women building their proper view of marriage and triggering the way out from the marriage predicament. Independency is base of contemporary happy marriage and also the real outlet for women. While women who want to realiz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she not only needs the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but also the concerns of the whole society.Key words: the Gone Love, love tragedy, economic factors, contemporary women’s view of love and marriage, personality independence前言《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女性主义视角下《伤逝》与《玩偶之家》的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伤逝》与《玩偶之家》的研究

子君则是在鲁迅的作品中,她是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追求自由和平 等。她勇敢地走出家庭,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社会中公开提出离婚要求的女性。
二、艺术手法与社会主题的相似 之处
两部作品都以家庭为背景,通过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示社会矛盾和问题。 《玩偶之家》和《伤逝》都以女性的觉醒和成长为主题,通过女性在家庭和社会 中的地位,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在艺术手法上,两部作品都采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对话来塑造人物 形象。《玩偶之家》通过娜拉与海尔茂之间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娜拉的性格和 思想;《伤逝》则通过子君与涓生的交流,深刻地揭示了子君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三、娜拉与子君:悲剧性的结局 与矛盾的性格
虽然娜拉和子君都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但她们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娜拉 最终决定离开家庭,而子君则因无法承受社会的压力而选择了死亡。
这反映了两位女性在性格上的矛盾和冲突。娜拉虽然勇敢地反抗家庭和社会 的不公,但她却无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子君虽然勇敢地走出家庭,但 她却无法承受社会的压力。这种矛盾的性格最终导致了她们悲剧性的结局。
然而,她们的结局并非只有悲剧。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她们的抗争并非 没有意义。她们的觉醒和反抗,为后来的女性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她们的形象告 诉我们,女性不应该被束缚在家庭中,而是应该追求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四、结论:女性独立与解放的探 索
《伤逝》和《玩偶之家》虽然产生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背景下,但它们都通 过女性角色的塑造和社会问题的揭示,为我们提供了对女性独立与解放的深入思 考。
娜拉和子君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努力,以及她们在抗争中展现出的矛盾和困境, 为我们揭示了女性在追求独立和自由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但她们的觉 醒和抗争也为后来的女性树立了榜样,提醒我们不要停止对独立和平等的追求。

娜拉出走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

娜拉出走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

娜拉出走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重新解读鲁迅的经典小说《伤逝》,探讨“娜拉出走”这一现代性女性神话在中国文学与文化语境中的独特呈现。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一直被视为批判现实主义和社会寓言的典范。

《伤逝》作为其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不仅展示了鲁迅对于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也体现了他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刻关切。

“娜拉出走”源自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剧中女主人公娜拉在意识到婚姻的虚假和自我的迷失后,决然选择了离家出走。

这一情节成为了后世对于女性觉醒和自我寻求的象征。

在鲁迅的《伤逝》中,也描绘了类似的女性出走情节,然而鲁迅的笔下,这一情节被赋予了更为深刻和复杂的内涵。

本文将从文本细读入手,分析《伤逝》中女性角色的心理历程和行动选择,探讨鲁迅如何借助“娜拉出走”的情节来反思现代性对于女性个体的影响,以及女性如何在现实困境中寻求自我救赎和成长的可能。

本文也将关注鲁迅在小说中对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人性弱点的批判,以期在当下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女性地位和性别关系,为当代女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二、《娜拉出走》的现代性解读《娜拉出走》的故事,最初由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在他的戏剧《玩偶之家》中呈现,这一故事后来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对女性地位和权利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标志性符号。

娜拉的出走,不仅是对传统家庭伦理的挑战,更是对女性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觉醒的象征。

然而,这一故事所揭示的问题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更为复杂和紧迫的态势。

鲁迅在他的短篇小说《伤逝》中,对娜拉出走的主题进行了现代性的再诠释。

他将娜拉的出走放置在一个更为宽泛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通过独特的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揭示了女性解放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在《伤逝》中,鲁迅通过女主人公涓生的经历,对娜拉出走后的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描绘。

涓生不仅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更在精神层面上遭受了巨大的折磨。

论《伤逝》的女性主体意识书写

论《伤逝》的女性主体意识书写

论《伤逝》的女性主体意识书写[摘要] 《伤逝》以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述框架,表现了男性眼中的女性形象,暗示了传统社会男权制度下女性走出家庭,确立自我主体的现实局限性。

小说的悲剧氛围也暗合了一种隐性的叙事话语,从这种传统社会风俗下的女性主体意识还是受到当时男性话语权利中心的拘束。

[关键词] 女性主义男权话语主体意识[Abstract] The Regret for the Past, by a unique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narrative framework, showed the feminine figures in the male,and hinted the respective weaknesses in the traditional male-centered society that women run away from the family to establish their subject of self-consciousness. The tragedy of the novel inplicated the Hidden Narrative Discourse,that the Consciousness of Female Subject was limited by the condition of male chauvinism,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social customs.[Key words] feminismthe Male Discourse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伤逝》以男性的叙事视角表现了女性个体意识觉醒中的不彻底性,通过对特定时期社会历史对于女性主体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局限和约束的揭露,表达了鲁迅对于反抗社会和反抗个体自身的绝望意识。

娜拉出走以后——试论鲁迅《伤逝》中的女性形象

娜拉出走以后——试论鲁迅《伤逝》中的女性形象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娜拉出走以后——试论鲁迅《伤逝》中的女性形象杨骥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伤逝》讲述了现代知识女性子君走出家门,与“五四”青年涓生追求爱情与婚姻自由,却最终失败,重回父门,甚至抑郁而死的故事。

本文拟以《伤逝》为研究文本,以小说女主人公——子君为研究对象,探讨子君的人物及其时代特质,并以此指向“五四”娜拉“出走-回归”模式的社会与性别内涵。

关键词:《伤逝》;娜拉;鲁迅;女性形象作者简介:杨骥(1990-),男,四川都江堰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与性别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34-02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篇反映“五四”青年男女爱情故事的小说,《伤逝》发表于1925年。

小说讲述了现代知识女性子君走出家门,与“五四”青年涓生追求爱情与婚姻自由,却最终重回父门、抑郁而死的故事,呈现了“五四”时期新旧浪潮的博弈,肯定了“五四”青年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勇气,并批判了“五四”社会改革理想的空泛。

本文拟以《伤逝》为研究文本,以小说女主人公——子君为研究对象,探讨子君的人物及其时代特质,并以此指向“五四”娜拉“出走-回归”模式的社会与性别内涵。

一、出走:描摹与被描摹作为挪威戏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被誉为“妇女解放运动宣言书”的《玩偶之家》于五四前后传入中国,并影响深广。

一句“我是和你一样的人” 激励着一代中国女性走出父门、实现自我、追求爱情,娜拉,也就此成为五四逆女走出家门的“唯一原型”。

而作为我国文学史上“弑父”的时代,中国女性在“五四”时期“浮出历史地表”绝非偶然。

在“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的社会浪潮中,面对横穿中国大地数千年之久的封建之链的断裂,一代逆子们试图在满目疮痍的现代中国寻找封建之父的罪恶,并重建颇具现代性的“想象之我”与“未来之我”。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鲁迅《伤逝》的解读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鲁迅《伤逝》的解读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鲁迅《伤逝》的解读
毛旖旎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3()9
【摘要】《伤逝》是鲁迅仅有的一部爱情题材的作品,讲述了“五四”时期的青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鲁迅在子君的形象塑造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女性观,不露声色地表达对女性处境的担忧与关切,显示其关注现实人生的责任感。

百年前的作品人物在新时代仍有可对应的社会原型,从这一方面来说,对《伤逝》的解读不仅具有文本意义,最重要的是对新时代广大女性树立健康的女性观和人生观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及细节和对比叙述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探讨其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毛旖旎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
【相关文献】
1.女性主义视角下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2.男权统治下的牺牲品——对《伤逝》和《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女性主义解读
3.在悲凉的生命光辉里沉思--生命哲学:解读鲁迅《伤逝》的一个新视角
4.汉学视野下鲁迅小说《伤逝》解读的差异性--以夏志清、竹内好、李长之的评论为例
5.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伤逝》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性主义视角下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的开题报告

女性主义视角下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的开题报告

女性主义视角下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歌剧是一种具有强烈视觉和听觉冲击力的艺术形式,反映着当代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伤逝》是一部经典的歌剧作品,在其中,“子君”作为女性角色的形象在剧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子君”的人物形象,不仅可以深入挖掘歌剧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内涵和特点,也可以探究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

二、研究目的本文主要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出发点,分析歌剧《伤逝》中“子君”角色的表现方式、性格特点和对剧情发展的影响,探究其呈现出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价值观。

从而深入挖掘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权运动做出贡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歌剧《伤逝》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分析。

(2)女性主义视角下“子君”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探究。

(3)探究女性角色在剧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和传达的女性价值观。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伤逝》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并对“子君”的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解读与探究。

(2)视听材料法:通过收集歌剧《伤逝》的视频和音频资料,深入观看演出者的表演方式,了解角色在现实舞台上的呈现方式。

(3)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相关的女性主义理论进行比较分析,结合《伤逝》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深入探讨女性角色在剧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

四、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歌剧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内涵和特点,探究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

同时,本文也可以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权运动做出贡献。

预期成果是对“子君”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而全面地分析,从而探究女性在歌剧中的地位和社会价值,深入理解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伤逝》解读”资料汇整

“《伤逝》解读”资料汇整

“《伤逝》解读”资料汇整目录一、女性弱势的群体——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解读二、女性弱势的群体祝福离婚和伤逝解读三、女性弱势的群体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解读四、女性批评下的《伤逝》解读五、透过《伤逝》解读鲁迅的爱情观女性弱势的群体——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解读女性弱势群体:鲁迅小说《祝福》、《离婚》和《伤逝》的解读在文学领域,鲁迅的作品一直以其深刻的社会意识和尖锐的批判风格而独树一帜。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和描绘也成为了我们理解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分析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三篇小说,来深入探讨女性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在《祝福》中,鲁迅塑造了一个身处贫困、地位低微的女性的形象——祥林嫂。

她虽然勤劳善良,却因为性别、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的束缚而遭受无尽的苦难。

在家庭中,她既要承受丈夫的压迫,又要面对婆婆的管束。

在社会中,她又被视为弱者而遭到歧视和排斥。

这种生活状态使得祥林嫂陷入了一种绝望的境地,最后悲惨地离开了人世。

而在《离婚》中,鲁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封建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形象——爱姑。

她生活在一个充满封建观念和大家族制度的环境中,面对着丈夫的背叛、家庭的冷漠和社会的压迫,她的生活变得毫无幸福可言。

然而,爱姑并未放弃抗争,她以自己的方式寻找出路,但却遭到了更为残酷的对待。

这一形象揭示了封建家庭中妇女地位的沦陷和受辱,以及她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伤逝》中,鲁迅通过一个女性的悲剧故事,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权益的漠视。

子君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女性,她追求自由和独立,但却在婚姻中受到了丈夫的束缚和压抑。

尽管她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但在那个时代,女性的自由和权利是被严格限制的。

子君的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她的悲剧命运也呼吁社会对女性权益的。

通过这三部作品,鲁迅深入探讨了女性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他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权益的漠视和压抑,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男权话语的自我辩护_从女性角度解析_伤逝_陈璇

男权话语的自我辩护_从女性角度解析_伤逝_陈璇
安徽文学
文 ANHUIWENXUE 艺 理 论
男权话语的自我辩护
— ——从女性角度解析《伤逝》 陈璇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小说通过以男性独特的视角来叙述,在主人公 涓生的手记中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桎梏、人性的迷茫和男性的强权。 本文从女性角度进行批判,控诉了男 性话语的强权体现,挖掘潜在的女性失语,痛斥现实社会对人性和爱情的无情剥夺。 小说展现了人性与个性的 解放,男女权利的失衡与隐藏抗争。 关键词:男权话语 女性依附 男权主义 《伤逝》
小说中的字里行间中总不乏流露出男性话语的 霸权意识,在涓生和子君热恋时,涓生总会不由地陶 醉 和 迷 失 在 自 己 的 话 语 中 — — — “破 房 里 便 间 间 充 满 了 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 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 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涓生喜欢在子君的 聆听中获得满足感和喜悦感,他甚至会表露出一种高 傲俯视的态度去面对子君的好奇,让自己的话语去震 慑子君从而去取得那引以为豪的男权地位的尊严,涓 生对男权地位的强烈欲望和渴望,侵蚀了他的情感世 界,他在爱情中自私地、迫不及待地想从子君身上得 到一切男人本能的需要。 涓生用强大的言语力量、用 子君“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来掩饰,抑或 来显示自己的凛然之气和博学傲气。涓生赤裸裸的男 权话语把内心的“男性”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想在 自己的恋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贪婪地赢取自尊自 信,甚至用“骄傲”的态度去赢得尊重,突显了男性独 特的大丈夫气概和霸道的男权主义本色。
女性的依附依赖,最终沦为一场悲惨结局。 小说 中,在涓生毫无准备的结果一切发生之前,他从来没有 设想过子君会这样离去,但一切都只因他而起的。涓生 为了追求自由和求得自身的思想空间, 禁欲了子君的 情感生活,使子君失去了自身的话语权利,让原本灵魂 的寄托变成了行尸走肉般的依附, 完全失去了女性的 任何权利,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的话语权利。

男权话语的自我辩护——从女性角度解析《伤逝》

男权话语的自我辩护——从女性角度解析《伤逝》
信. 甚至用“ 骄傲 ” 的态 度 去赢 得 尊 重 . 突 显 了男 性 独
男权 的依 附 。在 文 中一 处 . 虽 然 涓 生 在 所 见 葬 式 后 浮 现 出 子 君 葬 式 的种 种 画 面 .并 且 深 感 凄 惨 而 内疚 地 说: “ 我 愿 意 真有 所 谓 的鬼 魂 , 真有所谓的地狱 , 那么. 即使 在 孽 风 怒 吼 之 中 . 我也将寻觅子君 . 当 面 说 出我 的悔 恨 和 悲 哀 , 祈求她的饶恕 ; 否则 。 地 狱 的毒 焰 将 围 绕我 . 猛 烈 地 烧 尽 我 的 悔 恨 和 悲哀 我 将 在 孽 风 和 毒
涓 生 的 手 记 中折 射 出 了 当 时社 会 的 黑 暗桎 梏 、 人 性 的 迷 茫和 男性 的 强权 。本 文从 女 性 角 度进 行批 判 。 控诉了男
性话语的强权体现 , 挖 掘 潜 在 的女 性 失语 , 痛 斥 现 实社 会 对 人 性 和 爱 情 的 无情 剥 夺 。 小说 展 现 了人 性 与 个 性 的 解放 . 男女权 利 的 失衡 与 隐藏 抗 争 。 关键词 : 男权 话 语 女 性 依 附 男权 主 义 《 伤 逝》
的 角 度 、以男 性 的 角 度 去 审视 自己和 子 君 的爱 情 . 以 男权 单 方 的话 语 压 制 子 君 的声 音 . 以 自己 的忏 悔 手 记 来 削减 自身 的负 罪 感 涓生 是 文 本 中的 男 权 意识 的 直接 体 现 者 . 透 过 涓
生的手记 . 可见 , 子 君 作 为 女 性 的失 落 话 语 和 及 其 对
《 伤逝》 在 鲁 迅 的作 品 中 是 那 样 的独 具 风格 , 文 本 悔 恨 . 但 是 在 现 实 中却 没 有 在 道 德 和 感 情 上 给 予 子 君

《伤逝》中女性解放叙事的结构困境

《伤逝》中女性解放叙事的结构困境

《伤逝》中女性解放叙事的结构困境耿欢欢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摘要:在《伤逝》的启蒙叙事中,子君作为女性解放的主体,在“五四”时期,通过涓生的启蒙,以离开父权家庭的方式开启了踏上解放之路的试验。

而从以子君为主体的女性解放叙事的角度考察,男性叙事下女性的失语与启蒙解放实践的缺失共同组成了启蒙叙事中女性解放叙事的双重结构困境。

关键词:伤逝;子君;涓生;女性解放从启蒙叙事和女性解放视角来看,子君作为女性解放的主体,在“五四”时期,通过涓生的启蒙,以离开父权家庭的方式开启了踏上解放之路的试验。

而在这一启蒙叙事中,涓生作为启蒙主体,却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彻底剥夺了作为启蒙客体的子君的话语权。

同时,在仅由男性启蒙者和女性被启蒙者组成的二元启蒙结构中,二者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了女性解放实践的不彻底性和缺失。

一、男性叙事下的女性失语《伤逝》中,涓生以唯一叙述者和故事主人公双重身份出现。

作为第一人称叙述人,他对叙述内容以及其所展现出的故事真实性有着绝对的掌握权,读者只有通过涓生的叙述才能获知故事的内容。

同时,涓生又是爱情故事双方中的一方,那么掌握着叙述霸权的他,就能够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语言、行动进行随意加工、组织、改造,甚至有意歪曲,自然会影响读者对真实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加上涓生精挑细选的用以匹配叙述目的的回忆和大段看似深情真切的心理独白与议论,真实的子君和真实的故事便与读者更加相去甚远。

在涓生的叙述中再现出来的子君,起初是天真稚气的,在受了涓生半年的启蒙后,发出令人震动的“我是我自己的”的呐喊,而后又通过与旧父权家庭的决裂,以对自由爱情的勇敢追求宣告了自己的解放,却在婚后的生活中不思进取,一步步沦陷,成为夫权的附庸,跌入封建女性的传统角色中去。

然而,真实的子君便完全如涓生所言吗?显然不是。

在涓生的自述中,子君结婚前后神态形态、性格气质、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都存在莫名的极大的变化,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逻辑的,从这一点便可看出涓生有意或无意的主观色彩的作用。

《伤逝》

《伤逝》

《伤逝》:质疑现代女性解放神话一. “娜拉出走”与鲁迅的质疑大家大概会记得茅盾在论及《彷徨》(涓生是他的重要论据)时说过的一段话:“《彷徨》呢,则是在于作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毕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革命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 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

”如果剥离茅盾论述中社会学层面的阶段论色彩,不难看出他实际上已经指出了《彷徨》所寓示的对“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现代性理念内在矛盾的反思:启蒙者“转变”了,启蒙的价值理想失落了,被唤醒者不是如子君死于“无爱的人间”,就如涓生那样陷于无地彷徨的“虚空”。

这是因为“铁屋子”的万难毁坏?或是启蒙理想的内在缺陷?许多当代学者也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点,比如汪晖在《反抗绝望: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中论及《伤逝》时写道:“爱情、觉醒这类‘希望’因素乃是先觉者得以自立并据以批判社会生活的基点,恰恰在‘希望’自身的现实伸延中遭到怀疑。

这种怀疑很可能不是指向新的价值理想本身,而是指向这一价值理想的现实承担者自身:‘我’真的是一个无所畏惧的觉醒者抑或只是一个在幻想中存在的觉醒者?!因此,觉醒自身或许只是一种‘虚空’?!在这里,‘绝望’的证实也绝不仅仅是‘希望’的失落,不仅仅是爱情的灭,而且包含了对‘觉醒’本体的忧虑。

”但是,汪晖在准确地指出了《伤逝》蕴涵的对觉醒本体的忧虑的同时,却令人遗憾地将《伤逝》包孕的对新的价值理想的怀疑排除了自己的视界。

他从生命哲学的层面开掘《伤逝》的形而上意义和现代性体验时,却遮蔽了它们的历史内涵及其价值谱系。

对《伤逝》终极价值意义的揭示,往往沦为普泛的人生体验,从而丧失了历史维度和现实旨归。

如果沿着他们的研究继续往前,联系鲁迅走出“铁屋子”的犹疑,质疑和反思“娜拉出走”这样一个现代性的女性解放神话,就成为它的一个重要价值旨向。

1.娜拉形象:“我只对我自己负有神圣的责任”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在20世纪初已开始,到20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一段时期内达到高潮。

歌剧《伤逝》人物形象与演唱研究

歌剧《伤逝》人物形象与演唱研究

歌剧《伤逝》人物形象与演唱研究歌剧《伤逝》是中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作的经典作品,其故事取材于鲁迅的同名小说。

这部歌剧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演唱技巧吸引了无数观众和音乐爱好者的。

本文将对歌剧《伤逝》中的人物形象和演唱进行研究,深入剖析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魅力。

歌剧《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形象塑造是整部歌剧的焦点。

作曲家施光南通过生动的音乐和戏剧性强烈的唱词,将这两个角色塑造得淋漓尽致。

涓生是一个具有文学家气质的青年,他思想深刻、感情丰富,具备强烈的反叛精神。

子君则是一位勇敢的女性,她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和理想。

歌剧中还有其他重要人物,如智者、陈先生等。

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和演唱表现都各具特色,为剧情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歌剧《伤逝》的演唱者们运用了丰富的唱腔和发音技巧,成功地呈现了剧中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涓生在唱段《在理性的煎熬中》中运用了抒情男高音的唱腔,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

子君在唱段《我走了》中则运用了女高音的演唱方式,声音激昂而富有感情,彰显了她的坚强与勇敢。

在歌剧《伤逝》的演唱中,情感表达是关键。

各个角色的唱段都充满了强烈的情感,通过音乐和唱词的完美结合,使观众深切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例如,涓生在唱段《此刻有谁在深夜的窗外》中运用了充满思念与期待的旋律,表现出他对子君的深深眷恋。

子君在唱段《爱情像一阵风》中则运用了明朗轻快的旋律,表达出她对爱情的坚定信念。

通过对歌剧《伤逝》人物形象和演唱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这部歌剧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从涓生和子君这对主要角色到智者、陈先生等次要角色,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表达。

演唱者在表现这些人物形象时,充分运用了各种唱腔和发音技巧,精准地传达出角色的内心世界,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情感表达方面,演唱者通过音乐和唱词的完美结合,将各个角色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优秀范文5篇]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优秀范文5篇]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

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的封建残余思想有所抬头,性别歧视在某些领域在加重,两性平等的认识被歪曲,女性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与误导,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表面上看,《伤逝》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深刻认识,里面包含着鲁迅先生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反省,这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权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伤逝;女性主义;男权思想一、绪论(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1、研究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外的各种文化思潮也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学科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尤为突出,其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理论认知,到理论创建,最终在实践中逐渐中国本土文化的痛苦融合过程。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男权特征,成为女权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增加了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难度。

严重的男权思想,也使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存与历史文化背景与西方的产生巨大差异,并在叙事方式、文体特征、性别意识以及情感世界等,都形成独特的特质。

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关注和发掘不够,这无疑限制女性文学的影响了,因此,需要逐步的加以解决。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九十年前,鲁迅就已经敏锐的认识到,女性的觉醒,不仅仅是依靠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与对自由的勇敢追求就能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

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的封建残余思想有所抬头,性别歧视在某些领域在加重,两性平等的认识被歪曲,女性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与误导,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表面上看,《伤逝》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深刻认识,里面包含着鲁迅先生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反省,这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权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伤逝;女性主义;男权思想一、绪论(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1、研究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外的各种文化思潮也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学科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尤为突出,其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理论认知,到理论创建,最终在实践中逐渐中国本土文化的痛苦融合过程。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男权特征,成为女权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增加了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难度。

严重的男权思想,也使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存与历史文化背景与西方的产生巨大差异,并在叙事方式、文体特征、性别意识以及情感世界等,都形成独特的特质。

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关注和发掘不够,这无疑限制女性文学的影响了,因此,需要逐步的加以解决。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九十年前,鲁迅就已经敏锐的认识到,女性的觉醒,不仅仅是依靠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与对自由的勇敢追求就能实现。

《伤逝》表面上看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认识,还有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深入分析鲁迅对女性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性别平等的解读,以及《伤逝》对近、现代中国女性爱情观、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研究《伤逝》中关于两性关系的思想认识对和谐社会建设下中国女性发展的现实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五.四”时期,女权主义运动传入中国,为这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封建大国的妇女展示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

但是,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

近百年来,中国的女性主义思维更注重于现实的需要与实际利益的争取,而很少从宏观上将女性主义发展与宏观的社会背景相结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规划女性主义的发展远景,这导致了女权思潮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思潮处于疏离的状态。

由于过于注重务实性,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也导致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诉求大多数情况下非常温和,甚至卑微,在潜意识中承认男权制,只求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或希望引起男权的注意或重视,从主观上已经放弃了两性平等的追求。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九十年前,鲁迅就已经敏锐的认识到,女性的觉醒,不仅仅是依靠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与对自由的勇敢追求就能实现。

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只有在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解放的环境下才能真正实现;妇女的人格独立,必须建立在女性获得相应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基础上,才可能拥有光明的前途。

也就是说,妇女解放的问题,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时期的女性主义在中国应该如何发展?如何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就成为新时期中国女性主义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致力于妇女的思想解放,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全面的保障。

但是,在中国经济取得重大发展的历史变革时期,封建残余思想也有所抬头,性别歧视在某些领域在加重,两性平等的认识被歪曲,女性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与误导,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伤逝》表面上看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认识,还有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这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权主义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两性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现状长期以来,对《伤逝》的研究一直是文学研究的热点,人文研究方面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鲁迅的爱情婚姻观;二是《伤逝》中的爱情悲剧问题;三是《伤逝》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从鲁迅的爱情婚姻观角度研究。

陈晓萍认为,《伤逝》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是:爱情婚姻的选择其实就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爱情婚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女性一定要自强自立;爱情婚姻需要呵护和经营。

赵淑芳认为,《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鲁迅的爱情婚姻观对后人具有教育启迪意义。

马素梅指出,《伤逝》涓生与子君对爱情婚姻自由的追求,是对当时年轻学生爱情婚姻观的真实反映,因而其启迪意义更大。

这些研究更多的强调了婚姻自由与婚姻基础,对女性的独立地位研究不深。

二、从《伤逝》中的爱情悲剧问题入手进行研究。

和肖毅认为,《伤逝》具有超出作品文学价值本身以外的其它更重要的社会价值,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很好的启迪意义。

雷立英、李文斌认为,鲁迅对涓生与子君爱情失败原因的探讨,引人深思。

王相杰、赵海峰研究认为,造成造成子君之死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冷漠。

以上研究启迪大家,避免爱情悲剧的关键是,女性必须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与独立人格。

三,从《伤逝》所反映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研究。

袁德渠认为,《伤逝》反映了“五.四”时期的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只停留于政治解放层面,始终未化到社会解放层面。

张虹认为,《伤逝》的悲剧说明,在一个社会资源、社会权利基本都掌握男性手里的社会中,新女性的成长无疑更加艰难,从子君的毁灭,就充分展示了旧时代女性在自我解放的道理上所面临的巨大困境,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女性意识的不断崛起与成长,才能使女性真正走向解放。

洪永春认为,《伤逝》悲剧性的爱情中融入了鲁迅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运动的深入思考,即爱情模式、家庭模式和双方的主观,并不是造成悲剧的主客观原因,从而警醒人们更清晰地了解造成悲剧的症结所在。

研究说明了长期的封建思想枷锁的打破不是一场政治运动就能解决掉,需要整个社会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来推进,女性思想解放是全社会的问题。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思路1、主要研究内容在新时期背景下,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女性主义,遇到了很多新的发展问题,众多女性在经济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之后,精神上的需求出现了断裂,过分的物质追求使得部分女性在道德上堕落,将女性主义歪曲为“性”解放与奢侈物质生活的追求,最终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伤害。

本文主要从鲁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方面,深入分析鲁迅对女性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性别平等的解读,以及《伤逝》对近、现代中国女性爱情观、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研究《伤逝》中关于两性关系的思想认识对和谐社会建设下中国女性发展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阅读鲁迅《伤逝》原文及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通过相关搜索,阅读学习《伤逝》相关的研究文章,全面了解《伤逝》相关的各种学术观点及研究动向。

归纳整理法。

深入研读《伤逝》,查找《伤逝》相关的研究文献,阅读梳理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分类。

资料分析法。

在分类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类文献进行深入的研读,并结合当前我国女性思想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

二、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一)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性别压迫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但女性反抗压迫、争取话语权力的努力也从未停息过,女性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就是不懈抗争的硕果之一。

中国是男权主宰社会的最古老的国家,性别压迫的传统根深蒂固。

19世纪末,随着国门被打开,西学东渐,“男女平等”的思想传入中国,中国的男性维新革命家,从政治远谋的发展需要出发,开启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想的历程与女性主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四”时期,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的新民主思想,展开了对传统旧文化的颠覆,其中,反封建的最重要内容就是,推动妇女解放。

伴随妇女解放事业的开展,大批作家通过作品宣扬婚姻自主,鼓吹个性解放,中国女性文学开始崭露头角,并对传统的中国女性角色定位发起了挑战,并成为新知识女青年挑战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支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的女性主义发展又经历了两个高潮。

一个是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学术界的推动下,大批国外女性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女性主义代表作品,被翻译并推向中国社会,为新时期的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与批评打下了厚实的文化基础。

到九十年代中期,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成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契机,并因此与中国文化进一步融合。

此后,多个影响重大的妇女问题研讨会的相继召开,使得关注女性现状,研究女性问题等,成为中国学界的一种时尚和潮流。

中国因此涌现出一大批有深度、有很大影响力的女性主义研究著作,中国女性主义因此而走向成熟。

中国的女性主义具有自己非常突出的特色,即除了提出女男平等之外,更特别强调了女性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地位,可见,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要求起点更高。

(二)当前中国女性文学对女性独立的表现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的召开,成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契机,并因此与中国文化进一步融合。

此后,多个影响重大的妇女问题研讨会的相继召开,使得关注女性现状、研究女性问题等,成为中国学界的一种时尚和潮流。

女性作家如雨后春笋,各类女性书籍应运而生,整个中国社会中,写女性、女性写作成为一股时尚潮流。

一方面,相比于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潮流更加强大,流派更多,并呈多元发展。

另一方面,对女性主义的研究更加深入,涌现出一大批有深度、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女性主义研究著作。

这一时期,是中国女性(指内地)性别意识大面积苏醒的年代,也是中国女性自觉培育性别意识的年代。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快速发展,正个社会的商品化与物欲膨胀也日益突出,这也对中国的女性文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的社会环境下,要求中国女性作家,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必须以独特的艺术眼光与智慧,从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社会与女性的现实,以端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潮流的方向。

这一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话语权力来强调与发出自己的声音。

女性主义也从潜隐的话语转变为公开谈论的话题。

女性主义已经成为引导一批女作家从事写作的自觉意识,从而具备了文学思潮的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