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病因病机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PPT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PPT
• “风痹”、“风疹”
• 3、风性主动
指 结 构 是
• 眩晕、震颤、角弓反张
• 4、风为百病之长
什 么
• 风寒、风热、风湿


内寒、外寒

•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 寒邪袭表可见恶寒;寒邪直中脾胃可见脘腹冷痛、呕 吐、腹泻等
头 所 指
• 2、寒性凝滞

• “不通则痛”,得温则减,遇寒加剧;“痛痹”

• (3)血寒: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 (4)血热 • (5)出血
么 ?
瘀血


• 3、瘀血的致病特点

•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 指


• (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 • (3)出血:血色紫黯或夹有血块 • (4)发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青紫

• 疠气的发生和流行因素

• 1、气候因素:久旱、洪涝、地震


2、环境与饮食因素:水源、空气、食物污染、
饮食不当
所 指
• 3、预防因素:未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结 构
• 4、社会因素:战乱、贫穷、细菌战




七情 饮食 劳逸
二、内伤病因
喜 怒
思 忧
恐 悲
箭 头 所

指 结 构 是 什 么 ?
是 什


湿


•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 湿邪困脾发为泄泻、尿少、水肿;胸闷、脘痞

• 2、湿性重浊

• 头身困重、“着痹”;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课件

中医护理学病因病机课件
气血津液的病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中医护理学的病因病机,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
经络病机
经络是气血运行 的通道,气血运
行不畅会导致疾 1

经络病机的治疗 4
方法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等
经络不通会导致 疼痛、麻木、肿
2 胀等症状
3 经络不通的原因
包括外感风寒湿 邪、内伤七情、 饮食不节等
4
病中 机医 的护 护理 理学 原病 则因
04
整体观念要求护 理人员要注重患 者的个体差异, 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护理方案。
辨证施护
01
辨证论治:根 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舌象、 脉象等,进行 辨证分析,制 定相应的护理
方案。
02
整体观念:注 重患者的整体 状况,包括生 理、心理、社 会等方面,进 行综合护理。
03
因人制宜:根 据患者的年龄、 性别、体质、 病情等,制定 个性化的护理
外感病因
风邪:风邪侵袭人 体,导致感冒、头 痛等病症
寒邪:寒邪侵袭人 体,导致感冒、咳 嗽等病症
暑邪:暑邪侵袭人 体,导致中暑、腹 泻等病症
湿邪:湿邪侵袭人 体,导致风湿、关 节疼痛等病症
燥邪:燥邪侵袭人 体,导致皮肤干燥、 口干舌燥等病症
火邪:火邪侵袭人 体,导致上火、口 舌生疮等病症
方案。
04
预防为主:注 重预防疾病的 发生和发展, 采取相应的护 理措施,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
量。
预防为主
01
预防为主:中 医护理学病因 病机的护理原 则强调预防为 主,治疗为辅
02
病因病机:中 医护理学病因 病机是指疾病 的发生、发展、 变化及其规律
03
护理原则:中 医护理学病因 病机的护理原 则包括预防为 主、治疗为辅、 整体护理、个 体化护理等

病因病机PPT课件

病因病机PPT课件

13
5、燥邪
燥邪:致病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
燥邪性质及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燥邪其性干燥,侵犯 初起干燥症状:以口唇燥裂、
燥性干涩 人体,最易损伤津液,鼻干咽燥,皮肤干燥粗糙甚皲
易伤津液 出现各种干燥、涩滞 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等;
不利的症状。
甚阴损,阴虚生内热。
燥邪伤人,常自口鼻 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难咯,
血热 致瘀
瘀 血
血 瘀 发 展
34
望诊:舌有瘀斑
35
瘀血致病的病机特征示意图
瘀血
血脉 心肝
脏腑 血脉
脏腑 失养
影响 血行
阻滞 气机
新血 不生
胸痹心痛 口唇青紫 皮肤瘀斑 舌有瘀点 脉涩不畅 出血暗红 局部青紫 肿胀疼痛
血入营分,扰乱心神。 高热,狂躁妄动,神昏谵语。
易致肿疡
热毒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 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血肉 , “热胜则肿”。
15
寒 邪
寒痹—膝盖的变形
屈伸不利
燥邪
署邪
16
腹部水肿
湿
湿痹 —下肢溃疡,反复发作

下肢水肿
17

口舌生疮

高热神昏
易致疮痈
18
(二)疠气
1、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 邪。
●传染途径:空气传染;口鼻侵入;饮食、蚊虫叮 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
●疠气致病种类: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 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
19
2、疠气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病因病机 ppt课件

病因病机  ppt课件
Ø 六淫:风 寒 暑 湿 燥 火
(淫,有太过、浸淫之意,六淫指反常的六气,属不正之气,故又称为 “六邪”)
Ø 疠气: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ppt课件
7
风—六淫之首
Ø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动,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开泄,是指 风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气液外泄,出现汗出、恶风等症;易袭阳位, 指风邪常易侵犯人体的头面、阳经和肌表、肺等阳位,表现畏寒、发热 等症状。
ppt课件
13

❖ 火为阳邪,其性上炎
火热之性燔灼、升腾上炎,属阳邪。常见高热、面赤、咽喉肿痛等症。
❖ 火易扰心神
轻者见烦躁、失眠;重者见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
❖ 火易耗气伤津
一是热迫津外泄而大汗,使津液化汗耗伤;二是热邪消灼煎熬阴津,可见口渴引 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等症。
❖ 火易生风动血
热极生风—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灼阴液,使筋脉使其滋养濡润而至肝 内内动,症见高热神昏、四肢抽搐等。 热盛动血—热入营血,火热之邪可迫血妄行,甚则迫血灼伤脉络,见各 种出血。
暑为阳邪,主升主散,侵犯机体可上扰心神及头目;暑邪多直入气分。
❖ 暑多夹湿
暑季炎热,且多雨而潮湿,故暑邪多兼夹湿侵犯机体。
ppt课件
11
湿
❖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类水,其性属阴,阴盛则阳病,故湿邪易损人之阳气;湿为有形之邪,最易 阻滞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
❖ 湿性重浊
湿邪具有沉重、重着的特点。如湿困于头,则头重如裹、昏昏欲睡。
❖ 寒主收引
寒邪袭体,使体内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 寒性清澈
分泌物或排泄物出现清稀状,如寒邪客肺的白痰。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PPT课件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PPT课件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之意。 《素问》:“风胜则动”,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中医基础理论
4)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
风邪致病最多。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中医基础理论
湿阻气机:
湿阻上焦 湿阻中焦 湿阻下焦
中医基础理论
2) 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 重:沉重
“因于湿,首如裹” 浊:秽浊不清 《素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中医基础理论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粘----粘腻;
滞----停滞
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湿痹
湿疹
心火上炎----口舌糜烂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 “热极生风”。 动血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中医学》第四章病因病机

《中医学》第四章病因病机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性质
致病特点
病证表现
暑为阳邪、其性炎 热 暑性升散、伤津耗 气扰神
暑多挟湿
热势炽盛、驰张上 壮热、面赤、心烦、

脉数
向上向外升散、腠 心胸烦闷、汗多气
理开泄、热迫津泄, 短、尿少口渴,甚
气随津脱
则昏倒
天暑下逼,地湿上 四肢困倦、胸闷呕

恶、大便溏泄不爽
湿
一、概述:
湿—长夏—土—脾
致病特点
病证表现
寒为阴邪、易伤阳 气 寒性凝滞
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
阳气的温煦、气化 作用减弱
经络气血凝结阻滞 不通则痛
气机收敛,毛孔闭 塞,筋脉拘挛 分泌物、排泄物为 清稀状
寒证:恶寒、面白、 肢冷
痛证:“痛痹”、 “痛经”、头痛、 腹痛
发热无汗、肢体屈 伸不利、血管收缩
鼻流清涕、咳吐清 涎,腹泻水样便
风、寒、暑、湿、燥、 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气成为致病因素(六淫)的条件:
1、六气的变化失常: 太过: 不及: 非其时有其气: 2、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环境性 5、相兼性 6、转化性
热迫血行

易致肿疡
热盛肉腐,肉腐成脓 疮疡痈肿
疠气(自学)
疫疠之气,又称温疫、疫毒。 是由疫气、疠气、毒气、时气、异
气等一类传染性很强的致病邪气。
第四章病因病机
疫疠(自学)
《温疫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 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温疫论·原病》:“疫者,感受天地之疠气, 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 从口鼻而入。”

中医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中医病机—基本病机(中医学课件)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 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医学正传》:“假热者,水极似火,阴证似阳也”。
“假寒者,阳证似阴也”
二、阴阳失调
4、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 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运失常 (1)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2)血热是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
三、气血失常
(二)血的失常 (3)血寒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
含义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特点 形成 表现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一般多见于疾病 的初期或中期。 痰涎壅盛、食积内停、水湿泛滥、瘀血内阻、以及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 热烦躁、声高气粗、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
2、阴阳偏衰
二、阴阳失调
二、阴阳失调
2、阴阳偏衰 2)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 气偏亢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机理:
临床特点:以肝肾阴虚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病机趋向:“阴虚则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36
基本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37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发病 寒热变化
阴阳盛衰
疾病转归
38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阴阳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与协调
阴平阳秘
39
(二)阴阳偏胜—阳盛
1、病理状态:阳气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
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人体正气强弱有关
气候因素 环境和饮食因素 预防措施因素 社会因素
16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七 情
饮 食
劳 逸
17
(一) 七情
1、概述
七情:是指正常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 内伤七情:是指异常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内伤病邪的统称。
18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19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七情的致病特点
(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3)影响病情变化
21
(二)饮食失宜
素体虚弱 久病耗伤 思虑劳倦
主要在脾 中气下陷
52
(四)气闭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壅于心胸 阳气内郁 肺气闭郁 腑气不通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阴阳失调
定义:指人体内 阴阳平衡关系失 调
表现:阳虚、阴 虚、阴阳两虚等
原因:饮食不节、 情志内伤、久病 失治等
治疗方法:调理 阴阳平衡,恢复 身体健康
气血津液失常
气虚:气不足,脏 腑功能减退
血虚:血液亏虚, 脏腑经络失养
津液亏虚:体内缺 乏津液,导致口渴 、便秘等症状
气血两虚:气虚和 血虚同时存在,影 响脏腑功能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喜、怒、忧、 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致病因素
饮食不节:饮食不当或过 食生冷导致脾胃损伤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 度安逸导致气血不畅
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等 病理产物导致的疾病
其他因素:外伤、虫兽伤 等其他致病因素
内伤七情
七情概念:喜、怒、 忧、思、悲、恐、 惊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心、肝、脾、肺、 肾
总结与展望
《中医病因病机》课程总结
课程内容回顾: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分类、诊断方法等。 重点知识点总结:对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各种病因病机的特点、治疗方法等。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中医病因病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课程评价与展望:对课程进行评价,包括优点、不足之处等,并提出对未来课程的展望和建议。
七情致病特点:直 接伤及内脏,影响 气机,导致气血失 调
七情的治疗原则: 调理脏腑气机,调 理气血
饮食不节 劳逸过度 情志内伤 外邪侵袭
不内外因
中医病机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的概念:邪气与正气的盛衰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邪正盛衰与疾病性质:邪气亢盛则病情严重,正气不足则病情缠绵 邪正盛衰与病情变化:邪气消长与病情轻重、病位深浅的转化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的调节方法:通过调理人体正气与邪气的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中医学病因病机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来源于自然界,多从
肌表、口鼻、皮而入。
(一)六淫——六邪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
为六气。如果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或气候骤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才成为致
病因素,由六气变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
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3)暑多挾湿:
夏季多潮湿,暑常与湿邪合而致病,可见身重, 惓怠,胸闷,大便不爽等。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中医学病因病机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农历六月),时当夏秋之交,阳热始 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空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 季节,故当此季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长期阴雨 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汗 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导致湿邪外感。湿邪为病有外湿、 内湿之分。其性质特点如下: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中医学病因病机
•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前人病因 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 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 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 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 常理,为不内外因。”始以六淫邪气为“外所因”, 情志所伤为“内所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 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这种把致病因素与 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 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至今,即 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其 他致病因素三大类。
——汗出、恶风、鼻塞、头痛、身背项痛等
(2)风善行而数变。
中医学病因病机
风善动不居行无定处,病位游走。具有发病
急,传变快的特点。
如行痹(风痹),风疹。
(3)风性主动。 风主动,是指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动摇 不定,故头晕目眩,颈项不舒与风邪相关。
(4)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六淫之首,其余五邪常依附于风邪入侵 人体而发病;风邪致病范围广泛(四季皆有、病 种多、变化快)。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中医学病因病机
寒主要为冬季所主。感寒有伤寒,中寒之别。 伤寒指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中寒指寒邪直 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寒邪的性质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则寒”寒伤阳气,故出现阳气衰退的寒 证。卫阳被遏则畏寒;脾阳受损则腹痛,腹泻; 心肾阳受损则恶寒肢冷,小便清长,脉微细无力 等。
中医学病因病机
第四章 病因病机
中医学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病因:能够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 生的原因叫病因,即致病因素。—“病原”、 “病邪”
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 火)、疠气、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 恐、惊)、饮食、劳逸、外伤、其它致病因素和 病理产物。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中医学病因病机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中医学病因病机
风主要见于春季,从人体皮毛入侵,是六淫中 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常与其它邪气合而致病。故称 “六淫之首”。
风邪的性质特点如下: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善动,轻扬升发、向上、向外,故属阳邪。 其性开泄—容易使腠理开张,津液外出;易袭阳 位—风邪易侵犯人体上部(头面)、阳经、肌表等 阳位。
(2)寒性凝滞:
中医学病因病机
寒邪使人体经脉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通,故有寒 主疼痛之说。
(3)寒主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寒邪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 络、筋脉收缩。外感风寒可见恶寒,无汗,毛窍收引等; 犯筋脉则关节曲伸不利。
(4)寒性清澈:
分泌物、排泄物清稀,均属寒邪所致,如风寒感冒 流清涕,肺寒痰清稀,胃寒吐清水。肾阳不足,小便清 长等。
病因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中医学病因病机
1、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有相对性。“六 气”、“七情”
2、病理产物与病因有相对性。
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 如痰饮、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 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 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由于病因的性质和 致病特点不同,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就不同。 因此,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某些直接致病的病因外, 即可根据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推求病因,从 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这种从症状和体征推求病因 的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
•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 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如《素 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 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 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 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 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中医学病因病机
暑为夏季所主。有明显季节性(夏至以后立秋以 前),只有外感而无内生(无内暑)。其性质和致病特 点如下: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致病可出现火热偏盛表现:高热、面赤、心烦、 脉洪数等。
(2津液,出现口渴喜 饮。尿少赤等。伤及心神可见心烦慌,严重可致中暑。
“淫”—太过、浸jin淫
六淫致病的特点如下:
中医学病因病机
外感性:多从口鼻或肌表入侵机体。可单一或同
时——外感六淫——所致疾病——外感病
季节性: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
等。“时令病”
地域性:西北多寒病、躁病;东南多湿病或温病
等。
环境性:久居湿地或水上作业之人易患湿病,高
温作业之人易燥热为病。
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两种以上邪 气相合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风寒,湿热等。
中医学病因病机
转化性: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 转化。寒邪郁久而化热,暑湿化躁伤阴。这种转 化不是六淫之间的变化,而是临床证候的性质发 生变化——受制于机体体质特点
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寒、湿、 燥、火(热)等病理变化——“内生五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