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

合集下载

不可能性: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命运

不可能性: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命运

不可能性: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命运
李佃来
【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对市民社会的讨论是哈贝马斯理论创构中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内容的历史地位虽然被罗威廉等学者们加以确认并放大,但其粘连上的问题使之疑窦丛生,理论的局限性由此而暴露出来.首先,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概念由于过度强调市民社会的统一性结构而否认了现代市民社会差异性结构的存在.其次,哈贝马斯由于过度强调市民社会之自为性逻辑而人为地隔离了市民社会与真实社会生活各领域之间的边界.再次,哈贝马斯通过话语民主的种种理论预设而使市民社会仅仅抽象为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道德观念“虚空”.最后,哈贝马斯市民社会概念延伸出的“世界市民社会”,用西方普适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颠覆了市民社会应有的结构.
【总页数】12页(P259-270)
【作者】李佃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比较探析 [J], 朱叶
2.论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 [J], 张蕊
3.晚期资本主义与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突围 [J], 卢德友
4.一部求实、求信、创新的学术著作——评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
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J], 刘中望
5.市民社会理论的演变及批判——从黑格尔到哈贝马斯 [J], 罗军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葛兰西与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比较

葛兰西与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比较

中图分 类 号 : D 0 9 1


葛兰西、 哈贝马斯市 民社会理论概述
织 等” 。 在 哈 贝 屿斯 看 来 , 第 ’ 部分 构 成 了第 : 部 分 的基 础 , 但
i l 社会 的土 体 ,“ 它 实 际. 卜 承 葛 兰西认 为 , J 1 r 民社会 , f : 不届 1 : 基础 结 构领域 , 而 是 于上 第 部 分 公 领 域 却构 成 了 l
活 动土 体 是 知 l 识分 子 , 为“ 识分 子恰 恰 在 H 社 会活 功 ” , 活u 上 界 的组 纵 机 制 , 这 是 …个 的领域 年 ¨ 由话语 交 往 建构 ¨ 当丁 【 社会, 但两 个 概念 的侧 点 义彳 丁 葛 兰 强 调 , “ 知 识 分 子 的作 用 的观 念 , 明 了巾 世纪 公 社崩 溃 的 问 。生 活 界 十 的 原 或 原 之 一‘ , 由一个 经 济阶 级 领 导的 政 : 的倒 台的 原 不 j 。 , 民社 会侧 啦下 朴 会组 织 ,指 各 干 1 t 口愿 的 社会 团 体 , i = 往 行 为的 l = J 上领 域 : 生 l 或原 l l 之…, 这个 阶 级 不懂 得创 建 [ 』 己的知 识分 子 的 队伍 以 是 经 济 … 家 的功 能行 为系 统之 外 的j 行 使 专 政 以外 的领 导 权 ” 。} 人 ] 此 可 以说 , , : l J 识 分子 就 是 I 1 社 活 界 是指 “ 人们 以非对 象 化 的参 与 态度 介 入 的, 上活领 域 ” 、 ,
论 的 除新 左派 学者 以外 ,还 有新 自由主 义和新 保 守主 义的 理论 家 。在这 两次讨论 中, 市 民社 会 的基本 内涵 已经发 生 了改变 , 由着重从 经 济维度 界 定市 民社会 , 转 变到 主要 从 文化 维度规 定 市 民社会 。本 文 旨在 以探 究 葛 兰西及哈 贝马斯 的市 民社 会 理论 为基 点 ,剖析 市 民

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比较探析

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比较探析

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比较探析作者:朱叶来源:《学理论·下》2017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实质及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是研究市民社会理论的重要基础。

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从鼎盛到后现代的转变,对文化体系和交往行为的研究是其理论特点,“公共领域”“生活世界”是其理论核心。

对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二者的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哈贝马斯;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生活世界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039-02市民社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中西方学界关注的重点,不同社会背景的学者们建构着自己的市民生活理论,表达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关切,例如马克思、葛兰西、哈贝马斯等。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中有着重要地位;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对市民社会理论有着突出的贡献,但亦有其局限。

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缘起于对黑格尔市民社会观的批判和超越。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国家应当统治社会领域以达到人与人的真正联合。

马克思起初认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随着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及经济利益的思考开始转变看法。

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交往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总和。

市民社会的本质是一定物质交往关系,它“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

”[1]41此外市民社会还包括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的一切非物质关系,如各种社会组织、私人生活等。

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是既分离又统一的关系,二者都是一定生产力阶段上阶级和私人利益的产物。

前资本主义时期,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是合一的,政治国家掌握着市民社会的全部权力,市民社会淹没于政治国家之中。

论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论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论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作者:凌新喻红军来源:《江汉论坛》2010年第04期摘要: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语言缺乏共通性而难以形成共识的结果,因此他希望建立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普遍语用学”来重塑人们的交往行为。

通过交往理论、话语理论和商谈理论“三位一体”的讨论,哈贝马斯完成了对协商民主的理论建构。

尽管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但其从“对话”与“商谈”的角度来确立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伦理建构方式的独特思路和路径,对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正确处理国内各方面社会矛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全新视野。

关键词: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交往行为;协商民主;和谐社会建设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4-0080-05从20世纪80年代起,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以大众认同普遍下降为典型特征的政治合法性危机。

在此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种族与文化矛盾冲突日益凸显,社会治理实践面临巨大困境,现代民主制度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协商民主”模式成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能够修补现代民主缺陷,促进社会发展的民主治理形式,在西方各种协商民主理论中,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独树一帜,最具特色。

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哈贝马斯在对人类交往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建立在工具理陸基础之上的工具性行为,通过建构一种为所有主体都能够理解的“普遍语用学”来建立主体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社会和谐二致的新型交往方式,重建社会的合法性。

一哈贝马斯通过对传统自由民主和共和民主思想的对比分析,提出了第三种民主模式——即建立在交往理论、话语理论和商谈理论基础之上的协商民主模式。

他主张在主体间对话过程中,通过建制化的方式和程序,促进民主的意见、意志、法律及公共政策的形成,从而实现大众对社会的政治认同。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其特点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其特点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其特点摘要: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有三个构成要素,即公众、“公共意见”或“公众舆论”、公众媒介和公共场所;有四种类型,即代表型公共领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自由主义模式)、平民公共领域以及公共领域的福利国家大众民主模式。

公共领域既是17-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中的历史实在,更是一种理想模式,是哈贝马斯用于进行社会批判的工具。

关键词:公共领域;社会批判;哈贝马斯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市民社会理念(idea of civil society)逐步形成为席卷全球的社会思潮以来,受到这一思潮特别是西方汉学界有关研究的直接启发,中国学者也纷纷表现出对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分析模式的兴趣和关注,尝试运用这一理论与分析模式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作实证研究或理论探讨,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

然而,由于“‘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理论都源自西方社会科学,对其概念的界定和解释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导致混乱、失误和偏颇”。

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理论是否能适用于中国历史研究及如何运用的问题之所以引起很大争论,固然是由于中西历史发展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也与对此种理论概念及其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着密切关联。

因此,必须溯本求源,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的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理论体系进行深入考察,准确地把握其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实质,明了它在西方政治社会思想中的意义。

而“市民社会”理论的复兴,与哈贝马斯的旧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之英文版的出版密不可分;哈贝马斯在这部著作中所构建的公共领域理论是近20年来有关市民社会的讨论中最具生命力、最有影响力的核心理论之~。

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解读,尽可能从源头上弄清公共领域理论的思想内涵,以期在理论上尽可能准确地把握相关问题的实质,为这一问题的讨论提供一个较切近哈贝马斯本意的理解与阐释。

论哈贝马斯的世界市民社会理论

论哈贝马斯的世界市民社会理论

On Habermas's Theory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作者: 李佃来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57-6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1期
主题词: 哈贝马斯;世界市民社会;全球治理;民族国家;人权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市民社会理论是哈贝马斯普遍性政治哲学之创构的焦点。

哈贝马斯界定和讲述“世界市民社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界定和讲述“市民社会”的方式相重合,但由于涉及不同的语境和问题,这两个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存在诸多殊异。

具体地说,在世界市民社会的理论框架中,哈贝马斯主要凸显的是全球化语境下民族国家及其同时链接到的主权、人权等问题,是要求在“世界公民”的视野中进行“全球治理”,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全球化削弱民族国家权力从而使民族国家步步走向消亡”之论断的一种辩护,这些内容在他之前讲述“市民社会”时未曾论及。

世界市民社会理论即便有一定范围内的经验作为支撑与验证,在涉及“民族主权”、“人权”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时,它却经不起“精察洞问”的考量与推敲,因而必须受到质询。

论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思想

论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思想

论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思想
于欣宜;李玉珂
【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7(008)004
【摘要】哈贝马斯通过考察市民社会理念的历史变迁,创造性地将交往行为中的主体间性原则应用于市民社会,获得生活世界的出场;利用主体间交往行为规范,对理性标准进行合法性规制,拯救出“陷入绝境”的传统批判理论,成功地解决“公共领域如何由私人构成”这一历史性难题.哈贝马斯的这一发现,是具有开创性意义历史壮举.虽然其市民社会思想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环节,存在诸多有失公允的见解,但其理性批判精神可以使人们跨越私域自律褊狭视界的藩篱,实现生活世界与公共领域具有严格边界意义的当代市民社会思想伟大转向,这为后世的市民社会思想乃至政治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于欣宜;李玉珂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比较探析 [J], 朱叶
2.从托克维尔到哈贝马斯--探寻市民社会的特征 [J], 张婧;丁社教
3.市民社会伦理精神与和谐伦理精神的构建——基于黑格尔、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伦理思想的启示 [J], 邹海贵;曾长秋
4.晚期资本主义与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突围 [J], 卢德友
5.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两种实践性批判 [J], 刘健; 丁立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讨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讨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讨李佃来在国内学者从不同方面积极讨论哈贝马斯思想的同时,市民社会问题却没有完全进入学者的视野。

这并不意味着该问题之于哈贝马斯思想来说无关紧要。

实际情况恰恰是,它构成我们打通哈贝马斯前期和后期理论、从而系统把握其思想体系的中心概念。

对于当下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来说,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思想也不可绕开,它已成为一些西方市民社会论者据以引证的理论资源和他们加以论述与评判的重要对象。

因此,对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作出辨析梳理与准确定位,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总体上看,哈贝马斯对市民社会问题的讨论,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着重从历史角度分析市民社会特别是公共领域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后果,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2年)以及《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1967年)、《合法化危机》(1973年)等较早著作中;第二个阶段则主要是从“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这个规范的角度规约市民社会,从而强调对“理想的生活世界”的建构,这个阶段的思想重点集中在《交往行为理论》(1981年)以及《在事实与规范之间》(1992年)等后期的著作中。

一《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我们把握哈贝马斯第一阶段市民社会思想的最重要作品。

在这部著作中,哈贝马斯主要是通过理想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形成、结构以及功能问题而讨论市民社会问题。

哈贝马斯指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

”(哈贝马斯,1999年,第32页)公共领域产生于公共管理与私人自律的紧张关系地带,它一开始就针对王权,与之展开讨论甚至加以批判,目的在于捍卫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的私人化。

因此,它与公共权力领域相分离、相对立,本质上与市场领域一样,属于私人的自主领域。

哈贝马斯“世界公民社会”思想评析

哈贝马斯“世界公民社会”思想评析

哈贝马斯“世界公民社会”思想评析陈雪飞【摘要】迫于全球化挑战的压力,民族国家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而加强了社会管理,以行政权力和货币为媒介的系统整合使得社会的团结力量受损,资本主义统治遭遇合法化危机.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使民族国家失去对经济的管控,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则让民族国家不得不从各自为政走向合作共赢.基于此,哈贝马斯认为民族国家将被超越,并提出了建立“世界公民社会”的构想,即依靠程序主义法律范式将全球公民联合起来.从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世界公民社会只是一种乌托邦,但从乌托邦的理想性和批判反思性考虑,世界公民社会的设想又给予民族国家建设以及国家间的相处以启示.【期刊名称】《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7)001【总页数】5页(P105-109)【关键词】哈贝马斯;世界公民社会;乌托邦;价值【作者】陈雪飞【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06“战争是历史上司空见惯的事情之一,不会随着文明与民主的发展而减少。

……战争或冲突是万物之父,是各种观念、发明、制度和国家强有力的来源。

和平只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只能靠公认的霸权或势力均衡来维持。

”[1]137威尔·杜兰特和阿里尔·杜兰特在研读历史之后总结出历史关于战争给予我们的教训。

可是齐格蒙特·鲍曼告诉我们“共同体总是好东西”[2]2,那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2]2,身处其中的人们“能够相互依靠对方”[2]2。

所以和平相对于战争和冲突而言是难得而又可贵的,它不只来源于公认的霸权或势力,共同体更能为其提供动力。

在这个多元而又复杂的现代社会,如何通过建构人为的共同体来恢复自然的共同体,哈贝马斯的“世界公民社会”思想可以带给我们启迪。

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这个时代的人,距离被缩短、时空被置换,无论何种肤色何种国籍何种阶层,人类的命运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阐释与评价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阐释与评价

作者: 李远杰[1]
作者机构: [1]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
出版物刊名: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51-53页
主题词: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生活世界;语言
摘要:“市民社会”发端于古希腊,是一个历史渊源久远、内涵丰富的概念。

哈贝马斯是对当代市民社会理念做出突出阐释的人,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将“公共领域”和“生活世界”概念引入市民社会的讨论,并在全新的意义上讨论了市民社会内涵和作用。

哈贝马斯被誉为“当代的黑格尔”,其市民社会思想虽然具有巨大独创性和深刻性,在多个方面把握了现代生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其理论本身还是存在许多缺陷。

葛兰西与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比较

葛兰西与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比较

葛兰西与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比较作者:潘成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 20世纪以来,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的讨论经历了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葛兰西为代表,参与讨论的主要是一批左翼思想家。

第二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以哈贝马斯、柯亨和阿拉托为代表,参与此次讨论的除新左派学者以外,还有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理论家。

在这两次讨论中,市民社会的基本内涵已经发生了改变,由着重从经济维度界定市民社会,转变到主要从文化维度规定市民社会。

本文旨在以探究葛兰西及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为基点,剖析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转向。

关键词葛兰西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中图分类号:D091 文献标识码:A一、葛兰西、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概述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并不属于基础结构领域,而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他把上层建筑分为两大领域即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把权力的形式分为两种方式即强制和同意,从而建立了上层建筑的新理论。

他曾指出:“目前我们能做的是确定上层建筑的两个主要层面:一个可以被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称为私人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或…国家‟” 。

按照葛兰西的观点,政治社会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政府机关,即执行暴力职能的各种强制性机构,包括军队、警察、法庭和议会等,统治阶级主要通过它们进行直接统治。

市民社会则是各种民间的社会组织的总体,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党、工会、教会、学校,此外还包括各种舆论机关及文化学术团体等,统治阶级通过它们传播本阶级意识形态,以赢得被统治阶级的认同。

市民社会的活动主体是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恰恰在市民社会活动” ,葛兰西强调,“知识分子的作用的观念,阐明了中世纪公社崩溃的原因或原因之一,即由一个经济阶级领导的政府的倒台的原因或原因之一,这个阶级不懂得创建自己的知识分子的队伍以行使专政以外的领导权” 。

因此可以说,知识分子就是市民社会的主导与灵魂,在这一意义上,对市民社会的争夺也就是对知识分子的争夺。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简述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简述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简述摘要:市民社会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和文化社会三个阶段,哈贝马斯在市民社会理论第三阶段即文化社会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公共领域理论。

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是国家权力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缓冲地带,其核心诉求是通过观念和文化的力量对抗政治权力,用观念启蒙来影响公众和政治权力持有者,不断发扬和扩大民主。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对于规范政治权力、促进后发国家理解现代性问题、启示人类解放的途径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哈贝马斯;市民社会;公共领域按照哈贝马斯的论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各种形态的国家主义。

在西方,打着凯恩斯主义旗号的国家干预政策逐渐大行其道,名学宿儒绞尽脑汁为新兴的国家主义寻找学理上的论证和支撑;东方一些国家则以列宁主义为核心,建立起国家覆盖和管理社会生活所有领域的新制度。

然而,当国家主义的弊端尽显无遗的时候,当国家和社会都不堪重负的时候,学术界又开始寻找一度迷失的市民社会理念,试图重建政治国家与社会的合理关系。

在哈贝马斯看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的现代性理想依然有着强烈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如何发挥市民社会的自治和自主量、如何复兴公共领域的理性的批判性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学术界重点探讨的问题。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1)政治社会、公民社会和文明社会阶段。

它主要包括古希腊和近代早期的市民社会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就既有公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意思,又指文明社会和道德社会。

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和家庭做出的区分,成为后世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先声。

受古典市民社会概念的影响,近代早期的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人都提出了在政治社会和自然社会二分中界定市民社会的主张。

在这些理论家看来,在自然社会里,或者充满争斗,或者无法永远保持自由和平等的状态,所以人们需要通过缔结契约的方式来克服前政治和前国家的自然社会的弊端。

(2)经济社会阶段。

主要包括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他们的理论认为市民社会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自组织生活。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揭示其在现代民主政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哈贝马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之一,他的协商民主理论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哈贝马斯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然后重点阐述其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协商民主的定义、特点、价值以及实践路径等。

通过对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和要求,还能够为当前我国的民主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概念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是以沟通行动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民主过程中的协商与共识机制。

他提出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理想的沟通情境”“话语伦理”和“共识的达成”。

“理想的沟通情境”是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前提。

他认为,协商民主的有效进行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条件,如平等、自由、开放和真实性。

在这样的沟通情境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够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且不受外部权力的干扰。

这种理想的沟通情境为协商民主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话语伦理”是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强调,话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更是建立共识和规范行为的重要媒介。

在协商过程中,话语的使用应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如真诚、公正和理性。

通过话语的伦理使用,可以促进参与者之间的理解和合作,进而达成共识。

“共识的达成”是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的最终目标。

他认为,协商民主的核心在于通过沟通和对话,使不同的观点和利益得以调和,最终达成一种广泛的共识。

这种共识不仅体现了参与者的共同意志,也为民主决策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以沟通行动理论为基础,通过“理想的沟通情境”“话语伦理”和“共识的达成”等核心概念,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协商民主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实践民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逻辑的指认与批判性政治哲学的创构: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取向与价值

历史逻辑的指认与批判性政治哲学的创构: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取向与价值

历史逻辑的指认与批判性政治哲学的创构:哈贝马斯市民社会
理论的取向与价值
李佃来
【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哈贝马斯对于市民社会的思考,实质上是基于对现代历史逻辑的内在把捉与对现代性批判政治哲学的积极创构,或者说,市民社会话语在哈贝马斯的论域中是与这样一些问题直接勾联在一起的,这构成哈贝马斯研究市民社会问题的基本取向与定位.这样的研究取向与研究定位,正是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最根本性原因,其彰显出的价值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应当忽略的.【总页数】11页(P209-219)
【作者】李佃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 [J], 姚大志
2.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境遇——一种政治哲学的研究视角 [J], 卢德友
3.\"现代性\"发展观念及其生存逻辑的深刻弊端与历史反思\r——新发展理念的制度实践与美好生活的价值创构 [J], 袁祖社
4.政治学演进的内在逻辑:从价值取向到科学取向的嬗变──兼论政治哲学与政治科
学的贯通 [J], 刘剑君
5.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政治哲学基础及其扬弃——兼析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性超越 [J], 胡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论文[推荐五篇]

浅析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论文[推荐五篇]

浅析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论文[推荐五篇]第一篇:浅析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论文在1963年的《理论与实践》和1968年的《认识与兴趣》中,哈贝马斯开始关注与海德格尔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相关的“生活世界”概念,并开始了对海德格尔的批判。

1981年的《交往行为理论》和1985年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生活世界”这个主题,同时对海德格尔的批判也得到了强化和深化。

本文试图以“动荡”和“前理论”这两个基本特征和要素为参照点,考察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之间的一些深刻差异,辨析前者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更好地理解“生活世界”。

一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形式语用学分析,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反思获得生活世界之不变的一般的结构。

(参见哈贝马斯,1994年,第165页;20xx年,第18页)它涉及到的“不是具有一定历史特征的具体的生活世界”,而是一种绝对的有效性(参见哈贝马斯,20xx年b,第350、375页),它所提供的形式主义的道德理论最终也是普遍主义的。

所以,虽然他也使用了燜aktizitat(实际性、事实)和Geltung(有效、规范)这两个词,但是与将后者回溯到前者的海德格尔相反,他的最终目的在于后者,而理由是:Faktizitat是经验性的,Geltung是普遍的、先验的。

二对于哈贝马斯来说,“生活世界表现为自我理解力或不可动摇的信念的储蓄库”,它是“由一种向来已经知道的文化知识储存组成的”(哈贝马斯,1994年,第171、173页),“生活世界当中潜在的资源有一部分进人了交往行为,使得人们熟悉语境,它们构成了交往实践知识的主干”,这是一个“由符号构成的世界”。

(哈贝马斯,20xx年,第82、21页)可见,他所谓的“生活世界”作为行为主体的共同背景或视野,实质上是一个观念的储存库,意指“‘神秘’的知识共同性”。

在这个意义上它乃是一个“观念的世界”,本质上是由知识构成的。

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哈贝马斯是德国哲学家,被誉为当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他在20世纪后期提出了市民社会理论,对西方现代民主政治体制的构建、人类文明进程等方面作出了深刻解释。

具体而言,他强调了市民社会的作用、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市民社会的构建问题。

因此,本文选取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市民社会的概念内涵、市民社会的功能和意义、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互动关系、市民社会的构建方式等方面,以期为了解市民社会的本质以及推动其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以哈贝马斯的原著、相关论文为主要数据来源,通过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等方式,对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四、预期结果通过研究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将对理解市民社会的本质、现代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市民社会的构建方式等方面作出深入的认识,以期为推动我国市民社会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五、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预期结果。

第二章: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概述全面介绍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包括概念内涵、发展历程等。

第三章:市民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探讨市民社会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并就此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四章: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互动关系分析和探究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互动关系,探讨市民社会对国家治理的作用,并对政治参与的相关问题做出相应的理论思考。

第五章:市民社会的构建方式结合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市民社会的构建方式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建议。

第六章:结论对本文所做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为现代民主政治体制的建设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近年来,“市民社会”无疑是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语。

哈贝马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当代西方社会现实,对市民社会思想作出了突出的阐释。

在追溯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的理论渊源基础上,通过对哈贝马斯两个阶段市民社会概念的阐释,彰显了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独特视角——文化视阈的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并进而揭示了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标签: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生活世界一、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来源一种相对成熟的理论都是建筑在前人思想基础之上的,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也不例外。

因此,梳理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是十分必要的,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市民社会理念的认识变化过程以及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来源。

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最早对市民社会概念作出界定,他在《政治学》一书中提出了“Politike Koinonia”,英文译为“Civil Society”,原意指政治社会或政治共同体。

在他那里,“市民社会”、“政治社会”、“文明社会”三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它们共同代表了古希腊人对城邦的理解,从而奠定了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市民社会作为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体系,代表私人利益,而国家不再干预经济,主要负责市场秩序、福利。

他指出,市民社会虽是独立的领域,但却是个不自足的领域,缺乏伦理规范,因此,代表普遍利益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黑格尔对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关系的厘清构成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直接来源之一。

马克思也从代表私人利益的经济领域的角度理解市民社会,但与黑格尔不同的是,他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代表普遍利益是虚幻的,而“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的构成部分……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

它们才是原动力”[1]。

这一思想的革命性在于确立起社会本位观,同时到现实人的物质生活世界中去寻求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随着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的到来,国家开始大规模控制经济、文化活动,为其统治阶级服务。

葛兰西较早认识到这一变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由实施强权的政治社会和实施文化领导权的市民社会组成,这种独特的理论视角将人们对市民社会问题的探讨带到文化层面。

直到哈贝马斯,将前人的思想进一步融合及完善并形成自己系统化的理论,不仅将“公共领域”概念引入市民社会,还将“公共领域”范畴发展至“生活世界”范畴,使得市民社会理论拥有了更为崭新和丰富的内容。

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内涵(一)关于公共领域的解读在早期著作中,哈贝马斯通过对“公共领域”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功能的分析而探讨市民社会问题。

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一种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独立于政治国家的“私人自治领域”,包括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私人领域是指由市场对生产过程加以调节的经济子系统,公共领域是由各种非官方的组织或机构组成的私人有机体,作为市民社会的主体为人们提供了讨论和争论有关公众利益事务的场所,为资产阶级经济和政治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公共领域的合法性功能主要通过约束国家法律的制定、民主的建制以及议会和政党的活动,将政治权力转化成理性权力。

上述市民社会概念是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得出的,到了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为克服经济危机,国家重新进入再生产过程。

人们日益远离政治讨论和政治事务,公共领域日益走向崩溃,原来由财产私有者构成的市民社会,逐渐被大众构成的文化交往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所取代。

为此,哈贝马斯的后期著作转向了研究“理想的生活世界”的建构问题,提出了“系统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概念。

(二)对于生活世界的解读哈贝马斯通过普遍语用学的改造和交往范式的引入,将公共领域概念与生活世界概念联系在一起。

按照普遍语用学的规则,公共领域中的主体是在交往互动中形成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公共领域参与交往,只要承担言语行为的有效性要求即可,那就是实现主体之间平等的、不受强制的交往,直至达成一致。

普遍语用学使公共领域理论开始置身于人类日常语言中,从而完成了向生活世界交往范式转向的第一步,然而,这一新范式的最终确立有待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的过渡。

工具理性是指以技术的规范作为导向,立基于经验知识,以工具为媒介的行为。

交往理性是不同利益主体通过交往、对话、协商达成合作、寻求共存、互利发展的心理倾向、认识框架和行为取向。

哈贝马斯通过对抗工具理性,植根于交往理性中主体的交往规范,使得公共领域直接过渡到生活世界范畴。

至此,市民社会被理解为维护交往理性的生活世界,并由此产生系统——生活世界的市民社会分析架构。

其一,生活世界是指由“文化传播和语言组织起来的解释性范式的贮存”。

它包括三大结构要素:文化、社会和个人。

哈贝马斯指出:“交往行动者总是在他们的生活世界的视野内运动;他们不能脱离这种视野。

作为解释者,他们本身与他们的语言行动同属于生活世界”[2]。

人与人的沟通在“生活世界”中发生,以“生活世界”的在先存在为根本前提。

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始终运行于其中的境域,交往行为者本身凭借语言行为属于生活世界。

由此看来,“生活世界”是人们在沟通中达成相互理解所必须的共同的背景知识,这种知识借助语言的符号化、客观化而成为人们的共同财富,也就为相互理解的主体间性提供了可能。

其二,“系统”是指社会运行的系统过程,包括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其运行分别遵循权力和金钱的逻辑。

在现代社会中,系统的合理性不以生活在其中的成员之感受来衡量,而是以系统驾驭自身问题的能力来衡量。

实际上,不是所有行为都是交往行为,这就给以语言为媒介并基于交往理性的生活世界之合理化带来风险,当相互理解的对话取代了传统来协调行动时,就会带有理解和理论论证的压力。

如果没办法减轻这种压力,社会就不可能进步,为此,系统的存在获得了合理的意义。

如果单从生活世界或系统视角理解社会均会造成不可避免的缺陷。

诚如哈贝马斯所言:“如果我们把社会系统理解为生活世界,就会忽略控制问题;如果我们把社会理解为系统,就不会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的现实性在于虽然得到公认,但往往是虚拟的有效性要求是实际存在的”[3]。

以基于交往共同体的生活世界视角解释社会,这种分析视角过滤了社会的物质再生产问题,因为物质再生产是基于目的行为而非基于以理解为取向的交往行为。

如以系统视角解释社会,它要解释的是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如何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维持自己的生存,这种解释视角的理论基础是生物功能主义。

因此,生活世界和系统既相互分离又相互依存。

随着经济系统交换范围的扩大,经济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差,经济系统对劳动者生活的影响日益造成物化和生活世界的异化,经济利益冲突成为主要矛盾。

同时,政治权力也逐渐渗透于经济生活和生活世界的各要素之中。

生活世界和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系统日益凌驾于生活世界之上,追求金钱和权力的行为取代了以相互理解为目的的交往行为,其结果是以“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形式出现的危机,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整合程度。

为了恢复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平衡,他提倡建构起一个“理想的生活世界”,使社会文化系统摆脱政治化和商业化的影响而获得独立发展。

不仅如此,他还主张使交往行为及其所遵循的原则扩展到系统世界的领域中,使人们重新发现生活的价值。

他对危机的整治可以说是对现代性的拯救。

三、哈贝马斯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语言和语言行为的发展水平,不仅对社会交往活动,而且对社会本身的发展水平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哈贝马斯把“对话伦理”作为通向生活世界“合理化”的中介,强调语言交往在社会进化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见地。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从负面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中不合理的、走向异化的交往,其关于扬弃交往异化、建构合理社会关系的设计,为我们及时纠正现代化进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偏差和弊端提供了某种借鉴。

哈贝马斯在建构“交往行为理论”时,通过对以往市民社会论者的思想进行剖析和扬弃,寻求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路径。

其理论使我们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确出现了物质经济的繁荣局面。

同时,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也逐渐渗透到“生活世界”之中,成为支配“生活世界”的异己力量。

“生活世界”日益技术化、金钱化、权力化、官僚化和法制化。

基于技术理性之上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日益加剧了人的异化和生存困境,人成为物,成为工具,成为单向度的人,成为一种历史的被动的客体,丧失了主体性、本真性和革命性,丧失了否定的、超越的向度,人们日益认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不仅如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越来越趋于非合理化,主体间缺乏理解和信任,矛盾和冲突不断产生,交往被扭曲,成为伪交往或无效交往,这个社会陷于合法性危机与动因危机之中。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今时代两大主题,即“和平与发展”的解读也有着有益的启示。

他强调交往行为是主体间以语言为主要媒介,通过对话沟通达到主体间相互理解和一致的互动。

不仅如此,哈贝马斯还倡导对“对话”双方主体地位的尊重,倡导对话双方要有真诚性,倡导遵守“共同规范”,倡导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取得一致”,凸现了“语言”在对话过程中的地位与功能。

这就期求国际交往主体求同存异,通过“对话”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加强合作,为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国际环境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51.[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二卷本)[M].洪佩郁,蔺青,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3]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