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工程复习_自己总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交通安全工程学科的内容:
交通安全理论交通安全技术
交通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交通安全管理
2、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这种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
4、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正确处理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的关系,深入研究人-机-环境系统最优组合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为人-机-环境系统。
5、“人”,是指作为工作主体的人,如操作人员或决策人员;
“机”是指人所控制的一切对象的总称,如飞机、生产过程等;
“环境”是指人、机共处的特定的工作条件,如温度、有害气体等。
6、系统界面包括:
人-机:人与机器(硬件和软件)相互匹配;
人-环境:人与环境相互匹配;
人-人: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和配合。
7、系统界面的SHEL模型
软件(Software) 、硬件(Hardware) 、环境(Environment)
以及生命件(Live ware)
8、安全保障系统:以“管理”为中枢、“人”为核心、“机”
为基础、“环境”为条件组成的总体性的以保障系统安全为目的的人-机-环境系统。作用:保证系统内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性,保证系统不会对其外部环境构成威胁。
9、在“人-机-环境”系统中需要把握的重点:
❖人处于主导的地位,重点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安全:
→个人(心理生理、社会生活);
→人机界面
→管理(计划、组织、控制)。
❖“机”的工具性,重点把握以下内容:
→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加大系统的安全系数;
→采用安全设备,监控、检测等。
❖“人-机”协调:重点理解并掌握以下两个方面:
→人机之间的分工,分工基础上的配合。
→高技术的设备与高素质的人员。
10、安全: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能将人或物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状态,亦即安全意味着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可以接受的,若这种可能性超过了可接受的水平,即为不安全。
危险: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超出了可接受范围的一种状态。
风险:描述系统危险程度的客观量:一是把风险看成是一个系统内有害事件或非正常事件出现可能性的量度;二是把风险定义为发生一次事故的后果大小与该事故出现概率的乘积。
事故: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限制,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当前还不能防止,或能防止而未有效控制所发生的违背人们意愿的事件序列。
隐患: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限制,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而未能有效控制的有可能引起事故的一种行为(一些行为)或一种状态(一些状态)或二者的结合。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安全性——从系统的安全性能讲,安全性为衡量系统安全程度的客观量;
❖危险性——也叫风险,是与安全性对立的概念,是描述系统危险程度的指标;
❖可靠性——系统或元件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安全性与危险性的关系:安全性为S,危险性为R,则S=1-R。
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关系:既区别又联系。
可靠性——故障(失效)安全性——事故
安全与危险:安全与危险是一对矛盾:一方面双方互相反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另一方面两者互相依存,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存在着向对方转化的趋势。安全与事故:事故与安全是对立的,但事故并不是不安全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在安全与不安全一对矛盾斗争过程中某些瞬间突变结果的外在表现。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并不一定不发生事故,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也未必完全是由事故引起。危险与事故:危险不仅包含了作为潜在事故条件的各种隐患,同时还包含了安全与不安全的矛盾激化后表现出来的事故结果。事故发生,系统不一定处于危险状态,事故不发生,也不能否认系统不处于危险状态,事故不能作为判别系统危
险与安全状态的唯一标准。
事故与隐患:事故总是发生在操作的现场,总是伴随隐患的发展而发生在生产过程之中。事故是隐患发展的结果,而隐患则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
危险源与事故: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第一类危险源来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来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
11、行车事故:凡在行车工作中,因违反规章制度、违反劳动纪律、或技术设备不良及其它原因,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影响行车及危及行车安全的,均构成行车事故。
12、行车事故考核指标:行车事故件数、行车安全天数
行车事故率(每百万机车走行公里)、职工死亡事故率13、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
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指标:
绝对指标——事故件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
相对指标——交通事故率
(1)人口事故率;
(2)车辆事故率;
(3)运行事故率。
“水上交通事故”:船舶、设施和排筏在海上或内河水域中航行、停泊或作业时发生的事故。
14、安全问题的基本特性:
安全的系统性
安全的相对性
安全的依附性
安全的间接效益性
安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第二章
1、可靠性的经典定义:产品或系统(设备)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结构可靠性”:一个设备或系统本身不出故障的概率;
“性能可靠性”:满足精度要求的概率。
维修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使用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能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有效性:反映产品的有效工作能力,即可以维修的产品在某时刻具有或维持规定功能的能力;
给定某使用时间t ,维修所容许的时间τ(τ远小于t ),设某产品的可靠度、维修度和有效度分别为R(t)、M(t)和A(t,τ),则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用时间计量的可靠度、维修度和有效度:
故障前平均工作时间(MTTF ) (,)()(1())()
A t R t R t M τ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