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及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及保护

肖玉龙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民族文化呈多样性,对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将对甘肃的招商引资、投资环境、人文建设、旅游产业、民族工艺产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产生着积极而又深刻的影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市场潜力巨大。在今天的社会中,各个地区之间文化交流和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保存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甘肃民族文化呈现的特点

(一)久远性。久远的甘肃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中作用至为重要。甘肃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足迹已经遍及各地,而且创造了堪称辉煌的远古文化,以大地湾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发现表明,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自仰韶文化以来,相继兴起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与关中地区的远古文化同属于以炎帝部族为代表的西羌文化。而从马家窑文化开始,甘肃古文化的地方化趋向日渐明显,青铜时代的氐羌、西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在华夏民族形成和早期中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中国历史走向和中华文化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周秦文明,陇右是其导源发祥之地。

从此之后,甘肃的发展总是与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演变紧密相连。

(二)多样性。文化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甘肃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土壤,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古代文化。如史前时代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先秦时期的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羌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秦汉以来的边塞文化、三国文化、五凉文化、唐宋农牧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还有民俗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宗教文化等等。这一个个或不同类型的文化,独具特色和内涵,成为甘肃历史文化百花园的一朵朵奇葩。

(三)民族性。多元纷呈的民族文化。甘肃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从先秦至魏晋北朝时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长时间生活于陇原大地。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处,既有和睦相处、融合同化,又有争夺与战争。在这样一个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既得以传承与弘扬,又得到创新与改造。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强化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的融通,增强了彼此关系和相互认同。

(四)过渡性。中华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通道。甘肃省深居内陆,地处我国三大高原的结合部,也是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这里长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错带和农牧经济的过渡区。这种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成为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互动发展的肥土沃壤。甘肃也曾是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横贯全境,中华文化的西传与扩散,域外文化的输入与吸纳,都对甘肃地域文化带来深刻影响。甘肃地区无疑是多元文化的聚合区和生长带;是中外文化交流传输的预热区和化合带。所以,古代甘肃地区堪称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营养池与基因库。

二、甘肃民族文化受到的冲击

现阶段随着人们对个性化、地域化、民族乡土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民族、民间文化的价值也渐渐凸现。甘肃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这里生活着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三个特有民族,其历史文化遗产是甘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把甘肃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对这些特有民族的文化遗产依法进行保护,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近年来这方面的工作已有所开展,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外来信息传媒的冲击,加上法律的滞后、政府管理的不当和人们观念的缺失,这些民族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一)、作为强势文化的汉文化的入侵。无可否认,汉族在当今的中国处于核心的地位,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实力,汉族都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虽然我们并不愿意去承认这一点,但是事实说明,汉族在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落实中,存在着“内部殖民主义”,汉族虽然没有对各个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上的疯狂掠夺,反而在各个经济政策中照顾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在文化上却有着不可否认的殖民主义,据笔者考察,三大少数民族区,学校中所使用的教科书均为国家统一使用的人教版的汉族教材,学生自从读书起就接受完全的汉化教育,自然会使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成冲击,会使当地的文化传承造成巨大威胁,这也就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字较陌生的原因之一。

(二)、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迫使其放弃本民族一些不利于经济行为的文化。由于各个少数民族人数比较稀少(相对于全国人口)各个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有限,而汉民族的经济较为发达,各少数民族为过更加富足的生活,出外打工和发展旅游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于是当地少数民族纷纷学习汉语,久而久之,汉语取代了当地的语言成为一种强势语言,汉族服饰也在当地流行起来。

(三)、现代化与信息传媒的冲击加剧了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存危机现代化及其信息传媒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较大的解构性,时至今日,它已成为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随着现代化与信息传媒的扩展,以传统为核的少数民族文

化遗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结果是加快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式微、流变与灭失。由此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实现现代化及其现代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之间的共存与良性互动,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三、对甘肃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在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弱势的少数民族,要保存其文化是十分困难的,为保护其文化,笔者作了以下大胆的设想。

(一)利用旅游的推动作用,建设民族文化村、文化园,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可以给当地人民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可以激起当地少数民族挖掘本民族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将其传承下去,把传统的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

(二)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文化教学,以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双文化教学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双语教学,它是希望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本民族特色的介绍本民族文化的课程,了解本民族历史和风俗习惯,保存民族的独有性,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大力发展有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经济。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消逝最根本的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经济的大发展才是保持当地文化保存的最好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